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lO^(-)-HO_(2)-平衡机制的氯介导电催生^(1)O_(2)机理探究
1
作者 孙浩然 殷明明 +1 位作者 唐海亮 王立章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4,共8页
鉴于单线态氧(^(1)O_(2))氧化能力强、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进一步揭示电化学过程中氯介导产^(1)O_(2)的反应机理不仅能够提高废水处理效果,还可以减少活性氯带来的副作用.因此,采用电化学测试、罗丹明B(RhB)模拟废水处理等手段评估Ir-Ta/T... 鉴于单线态氧(^(1)O_(2))氧化能力强、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进一步揭示电化学过程中氯介导产^(1)O_(2)的反应机理不仅能够提高废水处理效果,还可以减少活性氯带来的副作用.因此,采用电化学测试、罗丹明B(RhB)模拟废水处理等手段评估Ir-Ta/Ti和Pt/Ti电极的性能,并探讨不同条件(Cl^(-)浓度、电极析氯活性、外加H_(2)O_(2)、通入O_(2))对电化学产^(1)O_(2)的影响.结果表明,以^(1)O_(2)为主导的电化学体系能够去除超过96%的RhB且可缩短降解路径.高效生成^(1)O_(2)的基础是维持体系中产生的次氯酸根(ClO-)与过氧氢根(HO_(2)-)之间的平衡,任何一方过量都会抑制^(1)O_(2)的产生.本次研究以期为促进不同环境情况下^(1)O_(2)的生成和电极的定向制备与改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介导 ^电化学产^(1)o_(2) RhB去除 Clo-—Ho_(2)-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管型射流式O_(2)(^(1)△)发生器的COIL出光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万发 陈方 +4 位作者 徐文刚 王科 赵彤 郭敬为 桑凤亭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B11期15-18,共4页
采用列管型射流式 O2 ( 1Δ)发生器在 COIL装置上做了一系列出光实验 ,对该发生器的性能、参数及相关技术等做了实验研究。实验获得化学效率最高达 2 2 .2 %。
关键词 CoIL ^o_(2)(^(1)△)发生器 射流式 列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流式O_(2)(^(1)Δ)发生器的理论 被引量:3
3
作者 刘万发 郭敬为 桑风亭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38-342,共5页
本文从氯的气相、液相扩散方程,得到了氯的利用率的解析解,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这对化学氧碘激光器(COIL)的O2(1Δ)发生器的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扩散方程 ^单重态氧o_(2)(^(1)Δ) 解析解 化学氧碘激光器(CoI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2)(^(1)△)发生器溶液预混及反应换热系统设计
4
作者 廖伟光 金玉奇 桑凤亭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B11期19-21,共3页
通过采用离心泵与换热器进行的换热系统设计 ,缩短了溶液预混时间 ,增强了 O2 ( 1Δ)发生器的反应换热效率 ,同时使发生器在反应中具备了动态传质性能 ,改善了氧碘化学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关键词 氧碘化学激光器 ^o_(2)(^(1)△) 发生器 换热器 溶液预混 反应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列管型射流式O_2(~1Δ)发生器的COIL出光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刘万发 韩新民 +1 位作者 赵彤 桑凤亭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7-260,共4页
方列管型射流式 O2 ( 1 Δ)发生器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氧碘化学激光器 ( COIL)化学能源供给装置。描述了采用该发生器在 COIL上所做的一系列出光实验 ,这些实验着重于考察该发生器的性能参数及相应的 COIL化学效率。结果在 Cl2 流量为 0 .2... 方列管型射流式 O2 ( 1 Δ)发生器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氧碘化学激光器 ( COIL)化学能源供给装置。描述了采用该发生器在 COIL上所做的一系列出光实验 ,这些实验着重于考察该发生器的性能参数及相应的 COIL化学效率。结果在 Cl2 流量为 0 .2 5mol/ s、无冷阱、稳定腔条件下获得化学效率高达2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碘化学激光(CoIL) ^o2(^1△)发生器(SoG) 射流式(jet—type) 方列管型(square pipe-arr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流式O2(^1△)发生器射流破断长度测量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宝根 李旭昌 +5 位作者 卢锡年 蒋筱筠 李富岭 陈文武 桑凤亭 杨伯龄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B11期10-14,共5页
实验研究了甘油 -水溶液通过用不同加工方法和不同喷管长度 /直径比的喷管形成射流的破断长度。射流的行为与喷管内是层流还是湍流的流动状态关系极大。当射流速度比较大时 ,喷管的缺陷如进口出口的毛刺和流道壁的粗糙度是诱发湍流使射... 实验研究了甘油 -水溶液通过用不同加工方法和不同喷管长度 /直径比的喷管形成射流的破断长度。射流的行为与喷管内是层流还是湍流的流动状态关系极大。当射流速度比较大时 ,喷管的缺陷如进口出口的毛刺和流道壁的粗糙度是诱发湍流使射流破断的主要原因。这些结果对化学氧碘激光的射流式 O2 ( 1Δ)发生器的喷管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射流 射流破断长度 ^o2(^1△)发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光源模拟标定法测O_(2)(^(1)△)绝对浓度 被引量:5
7
作者 多丽萍 崔铁基 +2 位作者 王增强 陈文武 桑凤亭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B11期25-30,共6页
O2 ( 1Δ)绝对浓度的测量 ,一直是 SOG和 COIL研究中的重要参数之一。体光源模拟标定法测 O2 ( 1Δ)绝对浓度 ,是把发光气体以某一流速引入一已知体积的流动光池中 ,再通过具有低象差失真的光学系统 ,把该体光源成象在探测器的有效表面... O2 ( 1Δ)绝对浓度的测量 ,一直是 SOG和 COIL研究中的重要参数之一。体光源模拟标定法测 O2 ( 1Δ)绝对浓度 ,是把发光气体以某一流速引入一已知体积的流动光池中 ,再通过具有低象差失真的光学系统 ,把该体光源成象在探测器的有效表面上。探测器和测量仪器组成的测量系统 ,要经过标准光源和电学标定。本方法可测出 O2 ( 1Δ)绝对浓度及其分压 ,O2 ( 1Δ)产率等参数。其中 O2 ( 1Δ)浓度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为 2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2)(^(1)△)绝对浓度 体光源模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酸钠溶液中S_(2)O_(3)^(2-)浓度对12Cr1MoV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苑京久 陈朝轶 +3 位作者 李军旗 权变利 付慧 盖家萱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1-307,共7页
目的通过模拟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母液蒸发条件,研究在含S_(2)O_(3)^(2–)的铝酸钠溶液中12Cr1MoV钢的腐蚀行为,探讨S_(2)O_(3)^(2–)浓度对腐蚀的影响。方法在高压反应釜中对12Cr1MoV钢进行浸泡腐蚀,考察钢的腐蚀速率、腐蚀产物形貌、... 目的通过模拟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母液蒸发条件,研究在含S_(2)O_(3)^(2–)的铝酸钠溶液中12Cr1MoV钢的腐蚀行为,探讨S_(2)O_(3)^(2–)浓度对腐蚀的影响。方法在高压反应釜中对12Cr1MoV钢进行浸泡腐蚀,考察钢的腐蚀速率、腐蚀产物形貌、元素分布及物相组成。结合交流阻抗和极化曲线测试,分析S_(2)O_(3)^(2–)浓度对12Cr1MoV钢的腐蚀影响。结果12Cr1MoV钢的腐蚀速率随着铝酸钠溶液中S_(2)O_(3)^(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质量浓度由1 g/L增加至5 g/L时,腐蚀速率由0.78 g/(m^(2)·d)增加至1.67 g/(m^(2)·d)。腐蚀产物主要由Fe、O及少量的Al和S元素组成。当S_(2)O_(3)^(2–)的质量浓度小于4 g/L时,腐蚀产物主要为Fe2O3、FeO和Fe(1‒x)AlxOOH(x≤0.19);当S_(2)O_(3)^(2–)的质量浓度大于4 g/L时,产物主要为Fe3O4及少量的Al2O3。Rf和Rct随S_(2)O_(3)^(2–)浓度的升高而先增大后降低,4 g/L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84Ω·cm^(2)和816Ω·cm^(2);5 g/L时,Rf和Rct分别降到963Ω·cm^(2)和434Ω·cm^(2)。腐蚀电流密度随S_(2)O_(3)^(2–)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由1 g/L增加到5 g/L时,腐蚀电流密度由25.25μA/cm^(2)增加至238.28μA/cm^(2)并达到最大。极化曲线测量与高温浸泡获得的腐蚀速率规律一致。结论铝酸钠溶液中S_(2)O_(3)^(2–)浓度对12Cr1MoV钢的腐蚀速率产生重要影响,浓度的增大会加快钢的腐蚀速率。S_(2)O_(3)^(2–)的质量浓度为4 g/L时,钢表面生成的Fe3O4层对钢基体的保护作用最好。S_(2)O_(3)^(2–)浓度越大,12Cr1MoV钢的腐蚀电流密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酸钠溶液 12CR1MoV钢 腐蚀行为 ^S_(2)o_(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星O_(2)(a^(1)Δ_(g))气辉高光谱分辨辐射传输特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武魁军 吴传航 +4 位作者 胡向瑞 王后茂 熊远辉 李娟 何微微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64-1875,共12页
1.27μm波段的氧分子近红外气辉是火星大气最重要的气辉辐射之一,该气辉高光谱分辨辐射传输模型的建立对于研制火星探测载荷,反演火星大气的风场温度场与臭氧浓度,以及研究火星空间物理,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工程意义.在研究火星大气O_(2)... 1.27μm波段的氧分子近红外气辉是火星大气最重要的气辉辐射之一,该气辉高光谱分辨辐射传输模型的建立对于研制火星探测载荷,反演火星大气的风场温度场与臭氧浓度,以及研究火星空间物理,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工程意义.在研究火星大气O_(2)(a^(1)Δ_(g))气辉光化学反应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O_(2)(a^(1)Δ_(g))气辉体辐射率的计算方法,并建立了火星大气气辉辐射传输理论;通过与用于研究火星大气特征的光谱学探测仪(Spectroscopy Spectrograph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mosphere of Mars,SPICAM)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立的火星O_(2)(a^(1)Δ_(g))气辉高光谱分辨辐射传输模型的准确性;针对火星与地球大气的O_(2)(a^(1)Δ_(g))气辉,在体辐射率、自吸收效应,以及临边辐射光谱特性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比较,对比结果表明,火星大气由于密度低、氧气丰度小,其自吸收效应可以忽略不计,但其O_(2)(a^(1)Δ_(g))气辉辐射强度与地球大气相当,可以用于火星大气的风场温度场与臭氧浓度的探测与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 ^o_(2)(a^(1)Δ_(g))←o_(2)(X^(3)∑_(g)^(-))波段 气辉 体辐射率 临边辐射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面体FMN-700活化过硫酸盐产生^(1)O_(2)降解偶氮有机物 被引量:1
10
作者 钟晴 叶校圳 +3 位作者 曾静 蔡蓝燕 王永全 洪俊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374-6385,共12页
以掺氮普鲁士蓝类似物(PBA)为前驱体,通过高温煅烧法制备了含铁、锰氮化物的催化材料(FMN-700),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快速降解偶氮有机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催化剂进行表... 以掺氮普鲁士蓝类似物(PBA)为前驱体,通过高温煅烧法制备了含铁、锰氮化物的催化材料(FMN-700),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快速降解偶氮有机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证明FMN-700具有层状堆叠的正八面体结构,含有铁锰氮化物.研究了催化剂投加量,PMS浓度和初始pH值等因素对偶氮有机物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7、催化剂投加量为0.2g/L、PMS浓度为2mmol/L的条件下,60min内可使10mg/L的RBK5脱色率达99.5%.淬灭实验、电子顺磁共振(EPR)显示^(1)O_(2)为降解体系的主要活性物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明反应前后Fe(III)/Fe(II)、Mn(III)/Mn(II)比值增大,吡啶N向吡咯N和石墨N转化,该过程可以诱导产生^(1)O_(2).3D-EEM光谱反应后荧光强度大幅升高,表明具有荧光淬灭作用的偶氮键被破坏,实现偶氮有机物的脱色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氮化物 过一硫酸盐(PMS) ^单线态氧(^(1)o_(2)) 异质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_(185)对偶氮染料酸性红G的降解机理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徐庆 唐玉朝 +4 位作者 伍昌年 黄显怀 王坤 马雪雨 冯琪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1-151,共11页
该文以UV_(185)为光源,研究紫外高级氧化技术对印染废水中酸性红G(ARG)的光降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UV_(185)对ARG降解具有显著效果,远远优于UV254光源,光照20 min后降解率可达97.4%。光照功率增加对ARG降解效果显著。酸性条件对ARG的... 该文以UV_(185)为光源,研究紫外高级氧化技术对印染废水中酸性红G(ARG)的光降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UV_(185)对ARG降解具有显著效果,远远优于UV254光源,光照20 min后降解率可达97.4%。光照功率增加对ARG降解效果显著。酸性条件对ARG的降解速率有提升作用,碱性条件有抑制作用,pH为3.0、6.7、9.0、11.0时,反应动力学常数分别是0.261、0.174、0.151、0.093 min^(-1)。降解反应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90。自由基捕获实验说明UV_(185)光照中产生的活性物种·OH和^(1)O_(2)对ARG降解贡献程度较大,而·O_(2)_(-)无贡献。台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检测到·OH和^(1)O_(2)存在,未检测到·O_(2)_(-)。CO_(3)^(2-)、Cl^(-)对ARG的降解存在着明显的抑制作用,各加入10 mmol/L时,20 min降解率分别降至对照试验的71.0%和80.7%;NO_(3)^(-)和SO_(4)^(2-)对降解过程无明显影响。印染助剂柠檬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存在均显著阻碍ARG的去除。H_(2)O_(2)的存在能显著加快ARG的降解。根据UV-Vis吸收光谱显示,509 nm处吸收峰的强度不断减弱,ARG分子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在ARG降解过程中,共检测16种主要降解产物并提出了可能的转化路径。总有机碳数据显示,在30 min时ARG矿化度达到4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_(185) 酸性红G ·oH ^^(1)o_(2) 高级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匀液滴的形成机理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景龙 陈文武 +6 位作者 马月仁 刘宇时 蔡龙 吕国盛 邵明君 金玉奇 桑凤亭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09-712,共4页
在均匀液滴O2(1Δ)发生器的研制过程中,发生器中液流受到外界扰动后,扰动沿着液流表面呈指数增长,最终导致液流破段成液滴。在液滴的形成过程中,各种参数的改变都将对液流的状态产生影响,最终影响O2(1Δ)发生器的总体性能。分别从理论... 在均匀液滴O2(1Δ)发生器的研制过程中,发生器中液流受到外界扰动后,扰动沿着液流表面呈指数增长,最终导致液流破段成液滴。在液滴的形成过程中,各种参数的改变都将对液流的状态产生影响,最终影响O2(1Δ)发生器的总体性能。分别从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对液滴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理论部分论述了液滴形成的理论依据及在发生器中,外界扰动频率、液流喷射流速的改变对扰动增长率的影响及影响趋势;实验部分以成像的方式着重分析了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改变扰动频率、液流喷射流速,液滴流的状态及趋势。实验结合理论,寻求可控参数范围,为均匀液滴发生器的液流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液滴 ^o2(^1Δ)发生器 CoIL 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乙酰丙酮高级氧化体系降解甲基橙的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琪瑞 唐玉朝 +6 位作者 王坤 伍昌年 黄显怀 张欣宇 朱先胜 陈彩虹 刘俊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9-38,共10页
该文研究了UV与乙酰丙酮(AA)联用的高级氧化体系对甲基橙(MO)的降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UV/AA体系对MO的脱色效果远远优于UV/H_(2)O_(2)体系,当MO初始浓度为15 mg/L、AA投加量为0.5 mmol/L时,光解12 min后MO降解率可达98.4%。UV/AA体系... 该文研究了UV与乙酰丙酮(AA)联用的高级氧化体系对甲基橙(MO)的降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UV/AA体系对MO的脱色效果远远优于UV/H_(2)O_(2)体系,当MO初始浓度为15 mg/L、AA投加量为0.5 mmol/L时,光解12 min后MO降解率可达98.4%。UV/AA体系对不同初始质量浓度MO的降解均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R^(2)>0.990。当pH=2.0左右时,6 min MO降解率为99.3%,较pH=9.0左右时提升58.1%。无机阴离子HCO_(3)^(-)对体系的抑制作用较为显著,低浓度Cl^(-)轻微促进,高浓度NO_(3)^(-)会产生抑制作用,SO_(4)^(2-)对降解速率无明显影响,印染助剂柠檬酸钠对MO降解会产生明显不利影响。自由基捕获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测试结果表明,UV/AA体系中的活性氧化物主要为^(1)O_(2)。TOC结果显示,体系具有一定的矿化能力,UV-Vis吸收光谱分析表明,12 min时偶氮键基本被破坏,AA浓度随反应进行而降低。依据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结果提出了MO在UV/AA高级氧化体系降解过程中的可能转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丙酮 甲基橙 ^^(1)o_(2) UV/AA 高级化学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薄硫掺杂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光催化降解双酚A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燚凡 佘少桦 +2 位作者 孙传智 朱明山 陆钢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859-2866,共8页
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的广泛分布对水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为探究超薄硫掺杂的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US-CN)对BPA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及其降解机理,使用US-CN对BPA进行了光催化降解,使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检测了光降解过程中产... 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的广泛分布对水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威胁.为探究超薄硫掺杂的石墨相氮化碳纳米片(US-CN)对BPA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及其降解机理,使用US-CN对BPA进行了光催化降解,使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检测了光降解过程中产生的反应性氧自由基(ROS),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结合自然布局分析(NPA)计算了BPA的原子电荷值,使用LC-MS检测了BPA光催化降解过程的中间产物.结果表明:①US-CN在可见光(VL)下(简称“US-CN/VL体系”)100 min内对BPA的去除率可达66.39%,去除率的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约为石墨相氮化碳(CN)的6倍.②在US-CN/VL体系中添加L-组氨酸后,60 min内BPA的去除率从50.00%降至6.45%,表明单线态氧(^(1)O_(2))是导致BPA降解的主要ROS.③在US-CN/VL体系中,^(1)O_(2)可能由超氧自由基或溶解氧转化产生.④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BPA分子易被^(1)O_(2)攻击的富电子原子位点,并检测出BPA的5种降解中间产物,推测BPA在US-CN/VL体系中可能存在去甲基化和羟基化两种降解路径.研究显示,US-CN在可见光下能产生以^(1)O_(2)为主的ROS,攻击BPA的富电子原子,对BPA有良好的光催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分泌干扰物 中间产物 ^单线态氧(^(1)o_(2)) 密度泛函理论(D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光下菲罗啉钌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
15
作者 高梁河 杨建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3-89,共7页
该研究中一种钌(Ⅱ)基配合物[Ru(phen)_(3)][PF_(6)]_(2)(phen=1,10-phenanthroline)被成功合成,用^(1)H NMR、FTIR和UV-vis表征其结构,并研究其在可见光下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TC·HCl)的性能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在可见... 该研究中一种钌(Ⅱ)基配合物[Ru(phen)_(3)][PF_(6)]_(2)(phen=1,10-phenanthroline)被成功合成,用^(1)H NMR、FTIR和UV-vis表征其结构,并研究其在可见光下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TC·HCl)的性能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在可见光下能有效催化TC·HCl的降解,影响TC·HCl降解的主要因素是体系的pH值和溶解氧含量。在20℃、辐照强度50 mW/cm^(2)、[Ru(phen)_(3)][PF_(6)]_(2)和TC·HCl浓度分别为6.4 mg/L和20 mg/L的条件下,pH值由4增加到10,5 h TC·HCl降解率由7.8%增至88.9%。pH值为7.5时,去除体系溶解氧,5 h TC·HCl降解率由61.9%降至10.7%。TC·HCl降解过程复杂,主要涉及的活性种为单线态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钌配合物 盐酸四环素 光降解 ^^(1)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