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因素对亚洲小车蝗表型可塑性的影响
1
作者 杨旭兵 高海燕 +3 位作者 董瑞文 韩海斌 张玉 高书晶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5-833,共9页
在室内研究了种群密度、温度和食物供给3个环境因素对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绿色-褐色表型可塑性的影响,确定亚洲小车蝗不同生态型个体的行为指标,并测定3个环境因素对行为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环境因素中,种群密度... 在室内研究了种群密度、温度和食物供给3个环境因素对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绿色-褐色表型可塑性的影响,确定亚洲小车蝗不同生态型个体的行为指标,并测定3个环境因素对行为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环境因素中,种群密度对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表型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在一定条件下,体色变化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密度为60头/0.25 m^(2)时,3龄蝗蝻表型变化率最高,达到57.60%;在密度为80头/0.25 m^(2),体色变化率不再增加,反而趋于下降,体色变化率降到54.89%;在密度为100头/笼时,体色变化率降为51.20%。温度和食物供给对亚洲小车蝗表型变化也具有显著影响(P<0.05)。当温度达到40℃,食物供给减少一半时,蝗虫个体体色变化率分别为12.00%和5.67%。在行为试验中,环境因素对不同型态的亚洲小车蝗的转向次数和跳跃次数存在显著影响(P<0.05),散居型3龄蝗蝻每分钟的转向次数介于1.2~1.4之间,跳跃次数介于1.1~1.4之间;群居型3龄蝗蝻每分钟的转向次数介于1.6~1.8之间,跳跃次数介于1.6~1.8之间。因此,转向次数和跳跃次数可以作为亚洲小车蝗行为变化的判定指标。并且在所测试的环境因素中,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3龄蝗蝻的转向次数和跳跃次数也随之增加。这些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散居型和群居型间体色和行为的转变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表型可塑性 行为指标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植物源化合物对亚洲小车蝗的生物活性及影响机制
2
作者 康鹏 王贻卉 +4 位作者 常静 马崇勇 王建 贾雪峰 李海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7-506,共10页
亚洲小车蝗是草原上重要的害虫之一,本文研究了3种植物源化合物瑞香狼毒根石油醚提取物、百里香酚和印楝素对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的生物活性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3种植物源化合物对亚洲小车蝗的毒性表现为:拒食作用>胃毒作用>触杀... 亚洲小车蝗是草原上重要的害虫之一,本文研究了3种植物源化合物瑞香狼毒根石油醚提取物、百里香酚和印楝素对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的生物活性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3种植物源化合物对亚洲小车蝗的毒性表现为:拒食作用>胃毒作用>触杀作用。48 h时瑞香狼毒根石油醚提取物、百里香酚和印楝素对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拒食活性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433.97 mg/L、183.35 mg/L和86.47 mg/L,胃毒活性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7976.33 mg/L、269.65 mg/L、341.07 mg/L,触杀作用相对较小。3种植物源化合物对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离体腺苷三磷酸酶(ATPas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着药剂浓度增大抑制作用增强,抑制率不超过50%。3种化合物处理亚洲小车蝗3龄蝗蝻48 h后,亚洲小车蝗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细胞色素P450活性升高,羧酸酯酶(CarE)活性受到抑制。研究结果表明,这3种植物源化合物对亚洲小车蝗都具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拒食作用最强,未来在亚洲小车蝗的防控上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香狼毒 百里香 印楝素 亚洲小车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感受蛋白基因OasiCSP4在亚洲小车蝗型变过程中的表达谱分析
3
作者 石慧娟 李艳艳 +2 位作者 王莉莉 霍志家 庞保平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4期19-28,共10页
【目的】揭示化学感受蛋白基因OasiCSP4在亚洲小车蝗两型转变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OasiCSP4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亚洲小车蝗雌、雄虫分别在群居型散居化处理和散居型群居化处理0、1、6、12、24、72 h后解剖为头、胸、腹、翅、触... 【目的】揭示化学感受蛋白基因OasiCSP4在亚洲小车蝗两型转变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OasiCSP4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亚洲小车蝗雌、雄虫分别在群居型散居化处理和散居型群居化处理0、1、6、12、24、72 h后解剖为头、胸、腹、翅、触角、前足、中足、后足8个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雌、雄虫不同时间、不同组织中的OasiCSP4表达谱并对其表达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在群居型散居化处理过程中,雄虫前足OasiCSP4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处理0、6、24、72 h雌虫前足OasiCSP4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处理1 h雌虫头部OasiCSP4相对表达水平最高,处理12 h雌虫中足OasiCSP4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雄虫头、触角和中足OasiCSP4相对表达水平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处理6 h雄虫翅、前足和雌虫头、翅、触角、前足OasiCSP4相对表达水平最高。在散居型群居化处理过程中,OasiCSP4在雌虫前足的相对表达水平与其他组织相比差异显著(P<0.05);除处理0、1、72 h OasiCSP4在雄虫中足高表达外,其他处理时间下均在雄虫前足高表达;OasiCSP4在雄虫头、翅和雌、雄虫触角、前足中的相对表达水平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处理6 h雌虫头和中足OasiCSP4相对表达水最高。【结论】化学感受蛋白基因OasiCSP4在亚洲小车蝗两型转变过程中差异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化学感受蛋白基因 表达谱 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间迁飞的亚洲小车蝗 被引量:40
4
作者 蒋湘 买买提明 张龙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5-77,共3页
亚洲小车蝗是我国北方草原和毗邻农田的重要害虫。 2 0 0 2年 7月初至中旬先后在赤峰市、多伦县、张家口市、承德市和北京市等北方城市 ,从北到南突然大量出现亚洲小车蝗的成虫。对不同地区亚洲小车蝗成虫出现时间的分析比较 ,其雌成虫... 亚洲小车蝗是我国北方草原和毗邻农田的重要害虫。 2 0 0 2年 7月初至中旬先后在赤峰市、多伦县、张家口市、承德市和北京市等北方城市 ,从北到南突然大量出现亚洲小车蝗的成虫。对不同地区亚洲小车蝗成虫出现时间的分析比较 ,其雌成虫的卵巢发育状态和迁飞降落的过程以及对此期间在北京采集到的亚洲小车蝗饲养观察等 ,初步认为亚洲小车蝗具有远距离迁飞的特性。通过观察初步认为 ,该种蝗虫主要在夜间迁飞 ,因它具有较强的趋光性 ,因而在城市中灯光强烈的地方则吸引大量的亚洲小车蝗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夜间迁飞 卵巢发育 趋光性 草原害虫 生殖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小车蝗飞行能力及其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15
5
作者 高书晶 魏云山 +3 位作者 特木儿 刘爱萍 徐林波 王宁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15-1919,共5页
在室内对我国北方草原优势种蝗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成虫连续悬吊飞行测试12h,分析成虫飞行能力及其与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高密度种群的飞行能力较强,最远的累计飞行距离可达15km,累计飞行时间超过2... 在室内对我国北方草原优势种蝗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成虫连续悬吊飞行测试12h,分析成虫飞行能力及其与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高密度种群的飞行能力较强,最远的累计飞行距离可达15km,累计飞行时间超过2h。不同日龄的成虫飞行能力有显著差异,羽化后4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较弱,以13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最强,20日龄显示出下降趋势。雌雄个体间飞行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低密度种群成虫不具备远距离飞行的能力,各日龄成虫累计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均极显著短于同日龄的高密度区个体(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种群密度 飞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草食动物食性及其营养生态位研究——以羊草群落为例 被引量:24
6
作者 刘贵河 王国杰 +3 位作者 汪诗平 张英俊 宛新荣 郝树广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为探讨典型草原主要食草动物(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及其种间生态位变化与草原退化的关系,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羊草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及... 为探讨典型草原主要食草动物(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及其种间生态位变化与草原退化的关系,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羊草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及其生态位变化。结果表明,随牧压的增大,群落中羊草和克氏针茅的数量减少,星毛委陵菜比例增加;随牧压的增加,绵羊采食黄囊苔草的比例显著增加,在重度放牧区,绵羊没有采食西伯利亚羽茅和米氏冰草,而是增加了对星毛委陵菜的采食;达乌尔黄鼠在围栏内采食羊草的比例显著高于围栏外放牧区;但在围栏内没有采食米氏冰草、黄囊苔草和星毛委陵菜;围栏内无法捕捉亚洲小车蝗,在放牧区亚洲小车蝗对克氏针茅的采食随牧压的增加显著降低,但增加了对米氏冰草和星毛委陵菜的采食。三者同时采食羊草和糙隐子草,且对羊草的选择性指数最高;随牧压的增大,绵羊的生态位宽度变宽,而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生态位宽度变窄,三者生态位重叠程度类似。因此,重度放牧改变了羊草群落的植被组成,使其演替为星毛委陵菜群落,从而导致了草地的退化,而鼠类和蝗虫的危害则加剧了草地的退化演替,三者对草地资源的共同掠夺导致草原严重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绵羊 达乌尔黄鼠 亚洲小车蝗 食性 营养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理种群的亚洲小车蝗mtDNA COⅠ基因序列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11
7
作者 高书晶 李东伟 +2 位作者 刘爱萍 闫志坚 徐林波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46-851,共6页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是北方草原重要的经济害虫,应用PCR直接测序法对7个不同地理种群的亚洲小车蝗共32个个体的mtDNA COⅠ基因中一段473 bp的序列进行测序。通过比较其同源性,计算核苷酸组成,并用槌角蝗科的宽须蚁蝗(Myrmele...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是北方草原重要的经济害虫,应用PCR直接测序法对7个不同地理种群的亚洲小车蝗共32个个体的mtDNA COⅠ基因中一段473 bp的序列进行测序。通过比较其同源性,计算核苷酸组成,并用槌角蝗科的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和斑腿蝗科的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作外群构建NJ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在获得的亚洲小车蝗473 bp的序列中,A+T约占71.7%,其中29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约占所测核苷酸的6.3%)。就每个氨基酸密码子来看,第3位点的A+T含量最高。由NJ树显示,亚洲小车蝗mtDNA COⅠ序列不同单倍型之间有一定的分歧,形成不同的簇类关系,其分枝与地理分布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但总体上看,这种簇类关系基本上呈平行分布,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地理种群 MTDNA COⅠ基因 遗传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荒漠草原主要草食动物食性及其营养生态位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贵河 王国杰 +3 位作者 汪诗平 韩建国 宛新荣 郝树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56-866,共11页
为探讨荒漠草原主要食草动物(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及其种间生态位变化与草原退化的关系,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小针茅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 为探讨荒漠草原主要食草动物(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及其种间生态位变化与草原退化的关系,以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小针茅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及其生态位变化。结果表明:随牧压的增大,群落中小针茅数量显著减少,猪毛菜比例随着增加;绵羊、达乌尔黄鼠、亚洲小车蝗3种食草动物的主要食物均来源于猪毛菜,且采食比例随牧压增大而递增;3种食草动物对牧草的选择性指数随牧压的变化而变化,双齿葱和多根葱优先被采食;三者生态位重叠程度很高且生态位宽度随牧压的增加而变窄。重度放牧改变了小针茅群落的植物组成,使其演替为猪毛菜群落,3种食草动物对草地资源存在激烈的竞争,因此,控制鼠、虫的种群密度,防止鼠、虫害的发生对保证放牧家畜的食物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绵羊 达乌尔黄鼠 亚洲小车蝗 食性 营养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绿僵菌油剂防治内蒙草原蝗虫的效果 被引量:55
9
作者 张泽华 高松 +5 位作者 张刚应 王扬 杨宝东 张卓然 郑双悦 王梦龙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2000年第2期49-52,共4页
1999年在内蒙古草原进行了用绿僵菌油剂超低量喷雾防治蝗虫的试验。结果表明 ,对 5种蝗虫 (亚洲小车蝗、红翅皱膝蝗、毛足棒角蝗、白边痂蝗、轮纹异痂蝗 )的防效显著。喷药后 8天 ,对主要蝗虫亚洲小车蝗 (占混合虫口的 92 .2 % )的防效... 1999年在内蒙古草原进行了用绿僵菌油剂超低量喷雾防治蝗虫的试验。结果表明 ,对 5种蝗虫 (亚洲小车蝗、红翅皱膝蝗、毛足棒角蝗、白边痂蝗、轮纹异痂蝗 )的防效显著。喷药后 8天 ,对主要蝗虫亚洲小车蝗 (占混合虫口的 92 .2 % )的防效达 48.0 % ,12天后增至 88.1%。蝗虫死亡后 2~ 3天 ,失水形成僵虫 ;7~ 10天虫尸上出现绿色粉状的绿僵菌孢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僵菌 草原蝗虫 油剂 药效试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亚洲小车蝗龄期气候预测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庚山 庄立伟 郭安红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1期71-75,共5页
利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农牧试验站试验观测蝗虫生活史资料和环境要素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龄期与旬气温和>0℃积温的关系。同时,利用内蒙古地区115个台站1971-200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给出了内蒙古自治区33... 利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农牧试验站试验观测蝗虫生活史资料和环境要素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龄期与旬气温和>0℃积温的关系。同时,利用内蒙古地区115个台站1971-200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给出了内蒙古自治区33年(1971-2003年)气候平均状况下的亚洲小车蝗龄期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龄期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龄期及密度亚洲小车蝗取食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卢辉 余鸣 +2 位作者 张礼生 张泽华 龙瑞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58,共4页
采用田间罩笼和人工模拟取食两种方式,分别测定了亚洲小车蝗1~3龄、4龄、5龄和成虫在虫口密度5、15、30 头/ m2下取食牧草对草地产草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龄期蝗虫取食对牧草有明显的超补偿生长作用,产草量增加,罩笼试验产草量高于模... 采用田间罩笼和人工模拟取食两种方式,分别测定了亚洲小车蝗1~3龄、4龄、5龄和成虫在虫口密度5、15、30 头/ m2下取食牧草对草地产草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龄期蝗虫取食对牧草有明显的超补偿生长作用,产草量增加,罩笼试验产草量高于模拟取食试验;随亚洲小车蝗龄期增加,取食量加大,草地产草量迅速下降,成虫期产草量最低.罩笼方法与模拟方法结合能真实地反应蝗虫取食与草地产草量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昆虫学 亚洲小车蝗 产草量 田间罩笼 人工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亚洲小车蝗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韩海斌 周晓榕 +2 位作者 庞保平 张敏哲 李海平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9-87,共9页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ei-Bienko是我国北方草原和农牧交错区主要的害虫之一。为了从分子水平评价内蒙古地区亚洲小车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间遗传分化,本文采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内蒙古15个地点的亚洲小车蝗种群进行遗传多...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 Bei-Bienko是我国北方草原和农牧交错区主要的害虫之一。为了从分子水平评价内蒙古地区亚洲小车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间遗传分化,本文采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内蒙古15个地点的亚洲小车蝗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4517~13.2881,多态信息含量值为0.5601~0.8563,Shannon氏多样性指数在0.7018~4.1789之间。15个种群的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836,Nei氏期望杂合度为0.5303~0.6513,群体遗传距离为0.1092~0.4235,群体分化率Fst平均值为0.1612,基因流Nm平均值为1.6164。8个微卫星位点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各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大,基因交流程度中等,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15个不同地点的亚洲小车蝗种群根据遗传距离共聚为6支。种群间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关系。高山和沙漠对不同地区亚洲小车蝗种群的迁移具有阻碍作用,可能是形成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探索不同地区亚洲小车蝗种群间的内在联系,为制定亚洲小车蝗的综合治理策略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地理种群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标记 遗传分化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草食动物食性及其营养生态位研究——以大针茅群落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贵河 王国杰 +4 位作者 汪诗平 张英俊 邵新庆 宛新荣 郝树广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9-445,共7页
为探讨典型草原主要食草动物绵羊(Ovis aries)、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和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食性及其种间生态位变化与草原退化的关系,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大针茅(... 为探讨典型草原主要食草动物绵羊(Ovis aries)、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和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食性及其种间生态位变化与草原退化的关系,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7-8月运用饱和链烷技术研究大针茅(Stipagrandis)群落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食性及其生态位变化。结果表明:随牧压的增大,群落中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大针茅的数量减少,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猪毛菜(Salsola collina)比例增加;绵羊、达乌尔黄鼠、亚洲小车蝗3种食草动物采食的牧草种类和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同时采食羊草、猪毛菜和大针茅时优先采食羊草;随牧压的增大,达乌尔黄鼠和亚洲小车蝗的生态位宽度变宽,且在放牧区绵羊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三者生态位重叠程度类似。放牧改变了大针茅群落的植被组成,使其演替为糙隐子草群落,3种食草动物对草地资源存在激烈的竞争,因此,控制鼠、虫的种群密度,防止鼠、虫害的发生对保证放牧家畜的食物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绵羊 达乌尔黄鼠 亚洲小车蝗 食性 营养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的RAPD遗传分化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高书晶 韩靖玲 +2 位作者 刘爱萍 闫志坚 常秀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4-100,共7页
为了解亚洲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的遗传关系及其遗传分化情况,应用RAPD-PCR技术对两种蝗虫的50头个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8条随机引物产生65条清晰、稳定的谱带,其多态性条带占93.85%。Shannon信息指数表明,黄胫小车蝗遗传多样性高于... 为了解亚洲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的遗传关系及其遗传分化情况,应用RAPD-PCR技术对两种蝗虫的50头个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8条随机引物产生65条清晰、稳定的谱带,其多态性条带占93.85%。Shannon信息指数表明,黄胫小车蝗遗传多样性高于亚洲小车蝗,分别为0.322 4和0.256 0;亚洲小车蝗27.61%的变异存在于种群之间,72.39%的变异存在于种群之内,黄胫小车蝗41.95%的变异存在于种群之间,58.05%的变异存在于种群之内。亚洲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的种群间变异均小于种群内变异。Ne′is遗传距离显示:种群间遗传距离明显小于种间遗传距离,同一采集地点混居的亚洲小车蝗与黄胫小车蝗之间的遗传距离小于地理上存在较大跨度的两物种间的遗传距离。基于Ne′is遗传距离,分别用UPGMA和NJ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供试的50个个体分为两大聚类簇,亚洲小车蝗3个种群聚为一支,黄胫小车蝗2个种群聚为另一支。结论:RAPD分析方法可显示个体间的多态性,反映个体或物种间的细微差异,是区分近缘物种的有效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黄胫小车蝗 RAPD 遗传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湿度对亚洲小车蝗飞行能力及主要能源物质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高书晶 韩海斌 +3 位作者 王宁 徐林波 刘爱萍 特木尔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10-1417,共8页
本研究采用昆虫飞行数据微机采集系统(飞行磨)吊飞方法,测定了温、湿度对10日龄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雌雄成虫的飞行能力及主要能源物质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28℃、相对湿度(RH)为60%时,10日龄亚洲小车蝗成虫表... 本研究采用昆虫飞行数据微机采集系统(飞行磨)吊飞方法,测定了温、湿度对10日龄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雌雄成虫的飞行能力及主要能源物质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28℃、相对湿度(RH)为60%时,10日龄亚洲小车蝗成虫表现出最优的飞行能力,单个个体的最大飞行时间、最大飞行距离和最大飞行速度分别可达1.62h、9.87 km和2.03 km·h^(-1)。在温度16℃以下或28℃以上,其飞行能力明显降低。在40%~80%RH时,成虫均能进行正常的飞行活动。环境温、湿度会显著影响亚洲小车蝗成虫飞行能源物质的消耗情况(P<0.05)。在最适的温、湿度条件下,小车蝗飞行所需的能源物质(甘油三酯)最少,其飞行单位距离消耗的甘油三酯也最低,能源利用效率最高。较高或较低的温、湿度条件,能源物质的消耗都显著高于最适条件。飞行能源物质利用效率的不同是导致其在不同温、湿度下飞行能力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温度 湿度 飞行能力 能源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东部地区亚洲小车蝗3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邰丽华 贾建宇 +2 位作者 王塔娜 能乃扎布 包玉海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2-126,共5页
为研究亚洲小车蝗不同地域自然种群的遗传变异及其分化,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内蒙古中东部地区3个种群的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ei-Bienko)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用21个随机引物对亚洲小车蝗3个种群扩... 为研究亚洲小车蝗不同地域自然种群的遗传变异及其分化,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内蒙古中东部地区3个种群的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ei-Bienko)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用21个随机引物对亚洲小车蝗3个种群扩增出的总位点数为252,总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1.67%,Nei基因多样度为0.280 4,总Shannon信息指数为0.428 2,均表明亚洲小车蝗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在种群总多态位点的遗传变异中77.9%的变异存在于种群内,22.1%的变异存在于种群间,看出种群内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106 8~0.482 5,平均基因流为1.762 0,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低,存在基因交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个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104 2~0.129 1,遗传一致性为0.878 9~0.901 1。赤峰市分布的亚洲小车蝗种群与乌兰察布市分布的种群的亲缘关系近一些;与呼伦贝尔市分布的种群远一些,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种群 遗传多样性 RAPD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聚类法的亚洲小车蝗种群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胡靖 张廷伟 +4 位作者 刘长仲 韩天虎 代健聪 陈威 王小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2-66,共5页
根据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标、Morisita扩散型指数、聚集指标和扩散系数5项聚集度指标,分析了肃南县高山草原亚洲小车蝗种群的空间分布,并运用模糊聚类法对其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种群的发生初期和末期为2个特殊发育... 根据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标、Morisita扩散型指数、聚集指标和扩散系数5项聚集度指标,分析了肃南县高山草原亚洲小车蝗种群的空间分布,并运用模糊聚类法对其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种群的发生初期和末期为2个特殊发育阶段,空间格局表现为聚集分布,高龄蝗蝻和成虫混合发生期为均匀分布,在蝗蝻出土和交配产卵过程中表现为聚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空间格局 聚集度指标 模糊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上游天然草地亚洲小车蝗蝗蝻与成虫多度分布与地形关系的GAM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军霞 赵成章 +3 位作者 殷翠琴 李丽丽 侯兆疆 张静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68-1375,共8页
环境异质性是生物空间格局形成与维持的重要条件,蝗虫的空间分布是物种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反映了蝗虫与生存环境的协同进化机制。在2009年7-8月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借助GIS和S-PLUS 8.0软件,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研究了祁连山北坡... 环境异质性是生物空间格局形成与维持的重要条件,蝗虫的空间分布是物种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反映了蝗虫与生存环境的协同进化机制。在2009年7-8月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借助GIS和S-PLUS 8.0软件,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研究了祁连山北坡黑河上游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蝗蝻与成虫多度分布与海拔、坡向、坡度和剖面曲率等6类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蝗蝻与成虫的多度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的GAM模型具有不同的模型结构、模拟效果以及结果的稳定性,能够较好地体现二者所受地形因子影响的差异。各地形因子对亚洲小车蝗蝗蝻与成虫多度的影响不尽相同,海拔对二者的多度分布起主导控制作用,蝗蝻与成虫的多度均随海拔的升高大体呈现倒"V"型变化趋势,但蝗蝻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上限明显大于成虫。成虫主要集中分布在剖面曲率<0的区域,蝗蝻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坡与西南坡。亚洲小车蝗蝗蝻与成虫对环境选择的异质性属性,使蝗蝻和成虫在相同地形要素的分布格局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蝗蝻 成虫 空间分布 空间多度 地形 GAM模型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光谱遥感模型对亚洲小车蝗危害程度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卢辉 韩建国 张录达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45-748,共4页
对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亚洲小车蝗危害进行了高光谱遥感监测,利用地面高光谱数据,分析和比较了正常羊草和亚洲小车蝗危害羊草冠层反射光谱和高光谱特征参数的差异,建立了高光谱特征参数与羊草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LAI... 对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亚洲小车蝗危害进行了高光谱遥感监测,利用地面高光谱数据,分析和比较了正常羊草和亚洲小车蝗危害羊草冠层反射光谱和高光谱特征参数的差异,建立了高光谱特征参数与羊草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LAI和3个高光谱参数有极显著相关性,其中以红边峰值区(620~760nm)一阶微分总和与蓝边峰值区(430-470nm)一阶微分总和的比值为变量的虫害光谱指数(DI)模型精度最高,最适于反映研究区蝗虫的危害程度。从模型可以看出,DI介于51.57-79.83,蝗虫轻度发生;DI小于51.57,蝗虫严重发生。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关系数为0.948,平均相对误差为3.928%,表明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遥感 亚洲小车蝗 叶面积指数(LAI) 高光谱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居型、散居型亚洲小车蝗形态特征的数量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书晶 韩海斌 +3 位作者 王宁 徐林波 刘爱萍 特木尔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9-93,共5页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ei-Bienko)是草原蝗虫的主要优势种之一,为了明确亚洲小车蝗两型现象与形态特征的关系,本文利用11个形态指标和5个形态指标比值采用数值分类学的方法对两型亚洲小车蝗成虫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ei-Bienko)是草原蝗虫的主要优势种之一,为了明确亚洲小车蝗两型现象与形态特征的关系,本文利用11个形态指标和5个形态指标比值采用数值分类学的方法对两型亚洲小车蝗成虫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11个形态指标在亚洲小车蝗种群中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与能量储存、运动和飞行相关的体长(L)、前翅长度(E)、后足股节长度(F)在群居和散居型种群中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形态指标比值中,前翅长度和后足股节长度的比值(E/F)对两型蝗虫区分效果明显,群居型亚洲小车蝗成虫的E/F比值在1.68~1.74之间,散居型成虫的E/F比值在1.44~1.59之间,群居型E/F比值显著大于散居型(P<0.05)。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反映形态特征及其比值信息的综合指标,前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9.84%,同时确定了E/F比值在两型区分上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可以作为亚洲小车蝗成虫两型现象的判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小车蝗 群居型 散居型 数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