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V/O_3/H_2O_2协同体系光降解兰纳素橙OR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韩冰 田俊莹 文晨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61-65,共5页
讨论UV/O3/H2O2协同体系对兰纳素橙OR的光降解情况,与O3、UV、O3/UV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了pH值、O3、H2O2对兰纳素橙OR光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UV/O3/H2O2协同体系可以很好地降解水中的兰纳素橙OR,其降解速率大于O3/UV、O3、UV体系... 讨论UV/O3/H2O2协同体系对兰纳素橙OR的光降解情况,与O3、UV、O3/UV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了pH值、O3、H2O2对兰纳素橙OR光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UV/O3/H2O2协同体系可以很好地降解水中的兰纳素橙OR,其降解速率大于O3/UV、O3、UV体系;在弱碱性的条件下,兰纳素橙OR在这一体系中的光降解速率最快;强酸性条件下,电导率上升最高;兰纳素橙OR光降解速率随O3流量的增加而增加,电导率在O3流量为20 L/h时出现峰值;在一定的H2O2质量浓度范围内,兰纳素橙OR的光降解速率与电导率提高程度随H2O2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但过高时,兰纳素橙OR的光降解速率会减慢,电导率提高程度减弱;UV是影响电导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其随UV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o3/H2o2协同体系 光降解 电导率 兰纳素橙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3/UV工艺对水中BDE47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董洪梅 魏东洋 +2 位作者 孙云娜 万大娟 许振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9-25,共7页
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下O3/UV工艺对BDE47去除效率的影响,考察了影响降解效率的因子,如溶液的初始浓度、O3转化率和pH值等,分析了臭氧和紫外的协同作用,探讨了动力学反应.结果表明,O3/UV对BDE47的降解效率随着pH值的升高、臭氧转化率的提... 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下O3/UV工艺对BDE47去除效率的影响,考察了影响降解效率的因子,如溶液的初始浓度、O3转化率和pH值等,分析了臭氧和紫外的协同作用,探讨了动力学反应.结果表明,O3/UV对BDE47的降解效率随着pH值的升高、臭氧转化率的提高和UV强度的增强而升高,随初始浓度增加,去除效率降低;O3和UV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对BDE47的去除效果明显;BDE47的去除基本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uv工艺 BDE47 降解 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3-BAC工艺预臭氧投加量优化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江玲 陆少鸣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1-103,共3页
通过设计规模为5~15 m3.h-1的中试装置对O3-BAC工艺给水处理时预臭氧投加量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预臭氧投加量为0.5 mg.L-1时,沉淀池出水浊度为0.68 NTU,助凝效果最强,对比零投加量时,浊度去除绝对值为0.34 NTU;藻类灭活率为77.7... 通过设计规模为5~15 m3.h-1的中试装置对O3-BAC工艺给水处理时预臭氧投加量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预臭氧投加量为0.5 mg.L-1时,沉淀池出水浊度为0.68 NTU,助凝效果最强,对比零投加量时,浊度去除绝对值为0.34 NTU;藻类灭活率为77.77%,细菌的灭菌率为84.1%,总大肠杆菌群的灭菌率为98.9%,灭藻灭菌综合效果最好。同时预臭氧对UV254、CODMn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去除率随臭氧投加量增加而略有上升趋势。综合分析,针对Ⅱ~Ⅲ类水源,建议O3-BAC工艺给水处理预臭氧量最佳投加量为0.5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BAC 臭氧投加量优化 助凝 灭藻灭菌 uv254 CoDM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紫外光辐射下臭氧协同循环流动降解磺基水杨酸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翁棣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1-475,共5页
研究了在有或无紫外线辐射条件下,臭氧作为氧化剂循环流动对磺基水杨酸(SSal)废水的降解作用,O3/UV法对降解磺基水杨酸有协同效应,最佳工艺条件:O3发生器功率为90%,UV功率为14W,循环流速为500 mLmin-1时,90min内COD去除率达80%以上,1mi... 研究了在有或无紫外线辐射条件下,臭氧作为氧化剂循环流动对磺基水杨酸(SSal)废水的降解作用,O3/UV法对降解磺基水杨酸有协同效应,最佳工艺条件:O3发生器功率为90%,UV功率为14W,循环流速为500 mLmin-1时,90min内COD去除率达80%以上,1min内脱色率100%。循环流动法处理磺基水杨酸废水的效果要好于静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uv辐射 磺基水杨酸 动态处理 协同效应 循环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O_3工艺去除甲基叔丁基醚过程中BrO-3^-的产生与控制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光宇 吕锡武 周易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031-3038,共8页
引言臭氧用于饮用水处理已有悠久的历史,可有效去除色度和浊度,除异味,降解有机污染物和提高可生物降解性能。由于臭氧在紫外的激发下产生氧化能力更强的羟基自由基(·OH),该氧化剂与许多物质的反应速率常数在108~1010之间,因此... 引言臭氧用于饮用水处理已有悠久的历史,可有效去除色度和浊度,除异味,降解有机污染物和提高可生物降解性能。由于臭氧在紫外的激发下产生氧化能力更强的羟基自由基(·OH),该氧化剂与许多物质的反应速率常数在108~1010之间,因此,臭氧与紫外的联合作用能够迅速降解多种持久性有机物。面对水源地中出现的种类繁多的持久性有机物,UV/O3工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3- 甲基叔丁基醚 uv o3工艺 羟基自由基 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3/UV过程中溴酸盐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薛智新 张永丽 +2 位作者 张静 刘蓓 刘智华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155-159,共5页
臭氧在处理含溴水的过程中会产生具有致癌性的溴酸盐。研究了O3/UV氧化法在处理含溴水的过程中溴酸盐生成量的变化规律,与单独臭氧氧化和单独紫外氧化的结果做对比分析,并应用于处理自然水体。研究结果表明:单独臭氧氧化过程中会产生一... 臭氧在处理含溴水的过程中会产生具有致癌性的溴酸盐。研究了O3/UV氧化法在处理含溴水的过程中溴酸盐生成量的变化规律,与单独臭氧氧化和单独紫外氧化的结果做对比分析,并应用于处理自然水体。研究结果表明:单独臭氧氧化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溴酸盐,并随反应时间逐渐增多,低p H值有利于减少溴酸盐的生成量;在相同条件下,紫外光辐射的氧化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溴酸盐,但反应速率较慢;O3/UV联用氧化法处理过程中溴酸盐的变化规律与臭氧氧化法中类似,但溴酸盐生成量减少了70%;O3/UV联用氧化法处理自然水体的效果优于单独臭氧氧化,溴酸盐生成量减少了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酸盐 臭氧氧化 紫外 o3/u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3/UV反应体系的有机物消解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2
7
作者 穆瑞 杨慧中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2-699,共8页
为了提高O_3/UV(臭氧协同紫外)反应体系对有机物的消解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基于O_3分解的SHB机理和O_3、有机物在紫外辐射下的光解机理,并考虑该反应体系中存在的3种可能的有机物消解途径和反应器出口处O_3气体浓度变化,建立了O_3/UV反... 为了提高O_3/UV(臭氧协同紫外)反应体系对有机物的消解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基于O_3分解的SHB机理和O_3、有机物在紫外辐射下的光解机理,并考虑该反应体系中存在的3种可能的有机物消解途径和反应器出口处O_3气体浓度变化,建立了O_3/UV反应体系的动力学模型.将该模型用于消解过程中有机物消解率变化规律的研究,进一步优化消解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使用苯酚和乙酸作为目标有机物,以该模型进行仿真,从理论上验证了O_3气体浓度与紫外辐射间存在协同作用和不同工艺参数下所建立模型的灵敏性;将该模型与其他模型、试验测量值进行对比,验证了其优越性和准确性;对比不同p H下的3种消解途径各自贡献率的仿真结果,发现O_3/UV反应体系的p H对其消解有机物效率具有重要影响.研究显示:在O_3/UV反应体系中,紫外辐射强度和投加的O_3气体浓度二者间具有协同作用,同时调节可获得更好的消解效果;在酸性条件下有机物消解以O_3直接氧化为主,碱性条件下则以自由基间接氧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理 消解 o3/uv(臭氧协同紫外) 动力学模型 高级氧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紫外组合法净化贝类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艳 周培根 +3 位作者 徐文达 张饮江 沈和定 吴建中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1-33,共3页
UV、O3 、O3 UV 3种净化法中 ,O3 UV组合法 (AOPs)灭菌效力最高 ,其灭菌效率分别是UV法及O3 法的 4倍。O3 UV的臭氧组合法净化毛蚶 8h后使粪大肠杆菌数由 4× 10 5降低至 7× 10 3个 10 0 g贝肉 ,30h后则降低至 2 5× 1... UV、O3 、O3 UV 3种净化法中 ,O3 UV组合法 (AOPs)灭菌效力最高 ,其灭菌效率分别是UV法及O3 法的 4倍。O3 UV的臭氧组合法净化毛蚶 8h后使粪大肠杆菌数由 4× 10 5降低至 7× 10 3个 10 0 g贝肉 ,30h后则降低至 2 5× 10 2 个 10 0 g贝肉 ,杀菌率达到 99 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率 o3-uv3 臭氧 紫外线 贝类 粪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臭氧/紫外线反应系统的水处理性能 被引量:20
9
作者 管崇武 杨菁 +3 位作者 单建军 张海耿 刘晃 王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53-259,共7页
为增强臭氧在水产应用的安全性,满足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对有机物去除和水体消毒的需要,该文开发O3/UV反应系统。通过试验方法研究该系统臭氧投加溶解区适宜的臭氧投加流量和处理量的关系、紫外辐射剂量配比等工艺参数,及对水质净化效果和... 为增强臭氧在水产应用的安全性,满足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对有机物去除和水体消毒的需要,该文开发O3/UV反应系统。通过试验方法研究该系统臭氧投加溶解区适宜的臭氧投加流量和处理量的关系、紫外辐射剂量配比等工艺参数,及对水质净化效果和水体消毒灭菌效果的影响等。试验结果表明:1)在满足所需水中溶解臭氧浓度的条件下,采用较低臭氧进气流量和较高进水流量有利于提高系统的臭氧溶解率和利用率。该系统在水流量为5 m3/h,臭氧投加量为(8.78±0.60)g/h时可得到水中臭氧溶解质量浓度为1.53 mg/L的臭氧水,臭氧溶解率为82.7%,臭氧利用率为97.7%。2)增加紫外灯的功率和数量均可提高对臭氧的去除率,但增加紫外灯的数量对其性能提升效果更明显。该系统在紫外剂量为1 996 MJ/cm2,对残留臭氧的去除率为83.82%。3)该系统对紫外消光度、总有机碳、水色等指标的去除率相比单独使用臭氧分别提升109.95%、89.77%和51.44%,杀菌率可达97%以上,实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低臭氧残留条件下的有机物有效去除和消毒杀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处理 废水 臭氧 o3/uv反应系统 高级氧化技术 有机物去除 消毒灭菌 工厂化循环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紫外光法处理炼油厂汽提污水的静态实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冬梅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1-214,共4页
用O3/UV法对炼油厂汽提污水中高浓度的COD、Oil、ArOH、S2-进行降解研究,通过控制O3浓度、反应时间,可使各污染物降解达到较高的去除率。近一年的实验表明,与单独用O3法相比,UV使COD、Oil、ArOH的降解率,平均分别提高了16%、18%、26%。... 用O3/UV法对炼油厂汽提污水中高浓度的COD、Oil、ArOH、S2-进行降解研究,通过控制O3浓度、反应时间,可使各污染物降解达到较高的去除率。近一年的实验表明,与单独用O3法相比,UV使COD、Oil、ArOH的降解率,平均分别提高了16%、18%、26%。同时用GX94测爆仪对反应过程中的尾气进行检测分析,表明O3/UV使废水中各污染物的降解过程是,S2-类污染物最先被O3/UV氧化降解,其次是含C类有机物的氧化降解,降解的终产物是CO、小分子CH类物质等。本方法也使原废水的可生化性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油厂 静态实验 污水 汽提 紫外 臭氧 o3/uv S^2- 氧化降解 污染物降解 中高浓度 o3浓度 反应时间 检测分析 反应过程 降解过程 可生化性 CoD oil 去除率 降解率 测爆仪 有机物 终产物 小分子 废水 尾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臭氧辅助不锈钢表面聚二甲基硅氧烷自组装膜的形成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嘉杭 任晔炜 +1 位作者 崔立聪 余丙军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2-150,共9页
目的在不破坏不锈钢表面的前提下,使用自组装技术提升不锈钢表面的耐腐蚀性能和抗磨损性能。方法首先采用紫外/臭氧(UV/O_(3))辅助处理的方法活化316L不锈钢表面,然后利用浸泡法在其表面制备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自组装膜。通过原子力... 目的在不破坏不锈钢表面的前提下,使用自组装技术提升不锈钢表面的耐腐蚀性能和抗磨损性能。方法首先采用紫外/臭氧(UV/O_(3))辅助处理的方法活化316L不锈钢表面,然后利用浸泡法在其表面制备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自组装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接触角测量仪、电化学工作站、摩擦磨损试验机等设备分析了UV/O_(3)处理时间对316L不锈钢表面的影响以及自组装时间对316L不锈钢表面耐腐蚀、抗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UV/O_(3)处理时间为20 min时,316L不锈钢表面具有良好的亲水性,且此时粗糙度最低。316L不锈钢表面在形成PDMS自组装膜之后缓蚀效率大幅度提升,且缓蚀效率在自组装时间为0.5 h时最佳,达到90.51%。同时,在经过20 min UV/O_(3)辅助处理后的不锈钢上制备的自组装膜相较于未经UV/O_(3)辅助处理得到的自组装膜,覆盖率更大,缓蚀效率更高。进一步的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经过UV/O_(3)辅助处理后形成PDMS自组装膜的316L不锈钢表面,摩擦因数从0.85降低到0.25。相较于直接自组装的不锈钢表面在140 s后发生磨损,经过UV/O_(3)预处理后再自组装的不锈钢表面在530 s后才发生磨损。结论UV/O_(3)辅助处理能够在不损伤不锈钢表面的前提下,通过活化不锈钢表面以提高其膜基结合强度,从而提升不锈钢表面自组装成膜的效果。316L不锈钢表面经过UV/O_(3)预处理20 min后在25℃下自组装0.5 h,可以成功得到耐腐蚀性能和抗磨损性能良好的PDMS自组装膜,这一方法有效降低了不锈钢在高浓度氯离子环境中的失效风险,同时也提高了不锈钢表面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臭氧(uv/o_(3))处理 表面改性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自组装 材料防护 不锈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氧化活性染料及其降解产物毒性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章飞芳 Yediler Ayfer +2 位作者 张青 梁鑫淼 Kettrup Antonius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682-684,694,共4页
在印染废水中,染料成分复杂、高浓度、高色度、难生物降解物质多,用常规的生物处理方法难以有效治理。高级氧化技术(AdvancedOxidationProcesses,简称AOPs)作为一种有效的废水处理手段,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活性染料活性艳红KE-3B... 在印染废水中,染料成分复杂、高浓度、高色度、难生物降解物质多,用常规的生物处理方法难以有效治理。高级氧化技术(AdvancedOxidationProcesses,简称AOPs)作为一种有效的废水处理手段,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活性染料活性艳红KE-3B为对象,模拟印染废水的实际情况对染料进行臭氧氧化研究,探讨了该过程的动力学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pH=10时,脱色速度快;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色度去除率也相应增加;Na2CO3作为自由基清除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臭氧氧化,而NaCl对臭氧氧化的影响则较小;对比了组合工艺UV/O3/H2O2应用于活性染料的处理效果,发现UV/O3反应体系中加入少量的H2O2能够使脱色率增加。利用海洋性发光菌VibrioFischeri对臭氧氧化后的溶液进行了生物毒性监测与评价,结果显示,在氧化过程中溶液毒性明显升高;随氧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毒性又趋于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艳红ICE-3B 臭氧氧化 uv/o3/H2o2 生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氧化技术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荣宏伟 陈真贤 张朝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07,111,共5页
试验研究了Mn(Ⅱ)催化KMnO4氧化、臭氧氧化、O3/UV组合工艺对城市二级处理水中有机物氧化分解的影响,并对它们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适当的条件下Mn(Ⅱ)催化KMnO4氧化、臭氧氧化、O3/UV组合工艺均可提高水的可生化性,并且对水中的... 试验研究了Mn(Ⅱ)催化KMnO4氧化、臭氧氧化、O3/UV组合工艺对城市二级处理水中有机物氧化分解的影响,并对它们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适当的条件下Mn(Ⅱ)催化KMnO4氧化、臭氧氧化、O3/UV组合工艺均可提高水的可生化性,并且对水中的UV254也有不同程度的去除效果。O3/UV组合工艺在提高可生化性和UV254去除中为最优。利用上述结果,选择适当的控制条件,为预氧化与不同工艺结合以实现城市污水的高效低耗再生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锰酸钾 臭氧 o3/uv 深度处理 高级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近空间环境对柔性薄膜太阳电池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晟 朱美光 +1 位作者 季思蔚 李珍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371-3376,共6页
针对临近空间特有的紫外和臭氧(UV/O3)综合环境,以柔性聚酰亚胺衬底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紫外(UV)单因素和UV/O3综合因素恒定加速试验,利用AM0电特性测试、光学透光率测试、扫描电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检... 针对临近空间特有的紫外和臭氧(UV/O3)综合环境,以柔性聚酰亚胺衬底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紫外(UV)单因素和UV/O3综合因素恒定加速试验,利用AM0电特性测试、光学透光率测试、扫描电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检测技术研究分析电池性能变化特征及引起变化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柔性聚酰亚胺衬底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在为期30 d的UV辐射(加速因子为2)以及UV/O3综合环境(加速因子为5)作用下,电池转换效率明显下降,电池上表面最外层有机封装材料发生碳化分解,表面损伤严重。臭氧与紫外环境共存条件下,对电池的影响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互竞争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太阳电池 紫外(uv) 臭氧(o3) 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氧化方式处理有机农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士民 刘玉灿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14期146-148,共3页
因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很难高效去除水中的有机农药残留,有机农药的氧化去除效能与机理被广泛研究并推广使用。该文综述了高锰酸钾氧化、臭氧氧化、紫外光氧化等单独氧化工艺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降解机理、降解效果及存在的问题,阐述... 因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很难高效去除水中的有机农药残留,有机农药的氧化去除效能与机理被广泛研究并推广使用。该文综述了高锰酸钾氧化、臭氧氧化、紫外光氧化等单独氧化工艺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降解机理、降解效果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UV/O3工艺在去除有机农药方面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农药 臭氧氧化 高锰酸钾氧化 紫外光氧化 uv/o3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