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O型乳状液破乳技术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慧 程丽华 +2 位作者 王平 谢颖 赵德智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2年第8期1434-1438,共5页
介绍了近年来W/O型乳状液的破乳技术,包括重力法、离心法、加热法、化学法、电学法、微波辐射法、超声波法、膜法、微生物法、磁处理法、冷冻解冻法、研磨法、润湿聚结法以及针对于沥青质薄膜决定稳定性的W/O型稠油乳化液的新型CO2破乳... 介绍了近年来W/O型乳状液的破乳技术,包括重力法、离心法、加热法、化学法、电学法、微波辐射法、超声波法、膜法、微生物法、磁处理法、冷冻解冻法、研磨法、润湿聚结法以及针对于沥青质薄膜决定稳定性的W/O型稠油乳化液的新型CO2破乳法,归纳了各种方法的破乳机理和研究现状,并概述了各种技术的应用特点,为其工业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原油 W/o型乳状液 破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微观原因解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董巧玲 蒲春生 +4 位作者 郑黎明 段琼 何延龙 任杨 尉雪梅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5期95-99,共5页
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一定油品的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于这种变化现象的微观原因,本文从相、分子取向和原油胶体结构模型氢键理论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根据以上3种解... 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一定油品的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于这种变化现象的微观原因,本文从相、分子取向和原油胶体结构模型氢键理论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根据以上3种解释理论,对于不同性质的稠油W/O型乳状液转相点不同的原因也进行探讨分析,验证了3种解释理论的正确性.一般密度大和粘度高的原油所含胶质和沥青质等天然的W/O型乳化剂较多,W/O型乳状液的转相点亦较高.由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及相转化过程对稠油的开发进行思考,不同稠油油藏初始含水饱和度使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及相转化过程不同,分析认为考虑相转换对进一步深入认识油藏水驱规律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W/o型乳状液 原油胶体结构 氢键 转相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通道乳化法制备单分散W/O型乳状液及液滴形成特性的影响因素
3
作者 刘海杰 Nakajima Mitsutoshi 李里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7-201,共5页
该文提出了树脂微通道乳化法生产单分散的油包水(W/O)型乳状液,研究了分散相压力、连续相黏度、乳化剂种类对乳状液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液滴稳定形成压力范围内,随着分散相压力的提高,平均粒径增大,变动系数增大但小于1... 该文提出了树脂微通道乳化法生产单分散的油包水(W/O)型乳状液,研究了分散相压力、连续相黏度、乳化剂种类对乳状液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液滴稳定形成压力范围内,随着分散相压力的提高,平均粒径增大,变动系数增大但小于10%,低于临界压力Pmin和高于临界压力Pmax,无法形成单分散的乳状液;连续相黏度越大,生成的乳状液粒径越大,变动系数越高;所使用的乳化剂中,聚甘油多聚蓖麻醇酸酯适合生产单分散的W/O型乳状液,生成的乳状液粒径42~60μm,变动系数10%以下;使用甘油单油酸酯、磷脂类乳化剂时,虽然能形成液滴但很快发生凝集、聚合现象;当使用蛋白质类乳化剂时,基板被润湿,分散相连续流出不形成液滴,单分散的油包水型乳状液无法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乳化 单分散 W/o型乳状液 平均粒径 变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和破乳剂对W/O型乳状液电脱水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钱玉芝 李永丰 +2 位作者 何利民 李时光 卢大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0-344,366,共6页
为揭示聚合物经地层剪切后对油田产出液的影响,通过室内静电聚结快速评价系统研究了破乳剂YFPC-792和降解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对巴西Peregrino油田W/O型乳状液静电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YFPC-792可提高W/O型乳状液的静电脱水效... 为揭示聚合物经地层剪切后对油田产出液的影响,通过室内静电聚结快速评价系统研究了破乳剂YFPC-792和降解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NPAM)对巴西Peregrino油田W/O型乳状液静电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YFPC-792可提高W/O型乳状液的静电脱水效果,在150 Hz、294.44 k V/m的电场作用下,乳状液最佳电场停留时间为100 min;随NPAM浓度增加,乳状液分离效率和液滴平均粒径降低,NPAM溶液黏度增加;由于NPAM分子间的"架桥絮凝"效应,未降解的NPAM加量为200 mg/L时乳状液的静电聚结效果最好,电分离效率达81%;含降解NPAM的乳状液电分离效率随聚合物浓度增加而减小;含水率20%乳状液静电分离效率为49%,聚结效果最差,而含水率30%乳状液静电分离效率为81%,聚结效果最好。含YFPC-792和降解NPAM的乳状液脱水开始后的5数15 min,重力沉降的分离效果优于电脱水效果,而后电脱水效果优于重力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聚丙烯酰胺 破乳剂 W/o型乳状液 静电聚结 分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W/O型乳状液的超声辅助制备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8
5
作者 茅芝娟 张昆明 +4 位作者 黄永春 郭艳 杨锋 任仙娥 艾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16,共9页
以非牛顿假塑性大分子壳聚糖溶液为水相,棕榈油为油相,Span-80为乳化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优化超声协助制备W/O型乳液工艺,并考察优化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稳定性。结果表明:内水相含量是影响乳液粒度大小的关键因素,且超声功率对... 以非牛顿假塑性大分子壳聚糖溶液为水相,棕榈油为油相,Span-80为乳化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优化超声协助制备W/O型乳液工艺,并考察优化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稳定性。结果表明:内水相含量是影响乳液粒度大小的关键因素,且超声功率对乳液的粒度及其分布存在过处理现象。优化工艺为超声功率300 W、超声时间15 min、内水相质量分数13%、Span-80用量6%,此时制备的乳液平均粒径最小为(156.1±20.0)nm,多分散性指数为(0.43±0.03);稳定性实验及乳液内部显微观察表明,25℃贮存的乳液表现出相当好的稳定性,2 h的乳层析指数为0.6%,而50℃贮存的乳液稳定性则急剧下降,2 h的乳析指数达7.0%;乳液粒度及其不均匀分布增大,不利于乳液稳定性,且聚结是造成该乳液失稳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壳聚糖 W/o型乳状液 多糖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磁性纳米粒子稳定的稠油O/W型乳状液的流变性影响因素及管输压降预测模型
6
作者 孙娜娜 董红妹 +3 位作者 郭文豪 柳健 胡建波 靳爽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43-157,共15页
旨在探讨改性磁性纳米粒子质量分数、溶液酸碱度(pH)、油水比、NaCl浓度、搅拌速度以及乳化温度对稠油O/W型乳状液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并结合Zeta电位、界面张力和油滴分布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为了更深入且精确地分析以上因素对乳状液流... 旨在探讨改性磁性纳米粒子质量分数、溶液酸碱度(pH)、油水比、NaCl浓度、搅拌速度以及乳化温度对稠油O/W型乳状液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并结合Zeta电位、界面张力和油滴分布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为了更深入且精确地分析以上因素对乳状液流动特性的影响,开展了六因素三水平的正交流变实验,采用幂律流体压降公式计算了各组条件下单位管长压降,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构建了一个适用于O/W型乳状液的管输压降预测模型。最后,使用Matlab软件对压降进行了最优解的求解。研究结果显示,油水比对乳状液流变特性影响最为显著,且改性磁性纳米粒子可以成功制备出油水比为8∶2的稠油O/W型乳状液。当改性磁性纳米粒子质量分数控制在0.07%,含油率维持在50.38%,NaCl浓度为0.12 mol/L,搅拌速度设置为664.10 r/min,且乳化温度保持在16.92℃时,该稠油O/W型乳状液的单位长度管输压降能达到最小值,即66.93Pa/m,该最优方案表明较低质量分数的改性磁性纳米粒子能在低温条件下实现稠油大幅度减阻输送。此外,通过实证研究,所构建的模型在严格的正交实验条件下展现出较好的管输压降预测能力,从而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来评估和优化稠油O/W型乳状液的输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聚合物 稠油o/W乳状液 流变性 预测 压降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O/W型乳状液的低温稳定性 被引量:8
7
作者 安云朋 敬加强 +2 位作者 刘雪健 王雷振 田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6-260,281,共6页
绥中36-1稠油50℃与3℃的黏度分别为1251.5与417518.1 mPa·s,在3~60℃范围内表现为牛顿流体,20℃密度为0.953 g/cm3,属重质普通稠油。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JN-01作为乳化剂,制备了不同乳化剂加量(0.3%~0.7%)及油水比(8∶2~6∶4)... 绥中36-1稠油50℃与3℃的黏度分别为1251.5与417518.1 mPa·s,在3~60℃范围内表现为牛顿流体,20℃密度为0.953 g/cm3,属重质普通稠油。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JN-01作为乳化剂,制备了不同乳化剂加量(0.3%~0.7%)及油水比(8∶2~6∶4)的稠油O/W型乳状液。采用恒温静置、流变测量和微观影像分析方法,研究了乳化剂加量及油水比对该乳状液低温(3℃)静态及动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W型乳状液3℃的静态稳定性随乳化剂加量的增大而明显提高;油水比6∶4和7∶3乳状液的分水率随静置时间延长而增大;油水比8∶2的乳状液在制备完成后即发生油水两相分离,稳定性较差。在动态剪切2.0 h后,O/W型乳状液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聚集与聚并,油水比越高或乳化剂加量越低,聚集与聚并现象越显著。乳化剂加量0.5%、油水体积比6∶4时,在动态剪切2.0 h内,O/W型乳状液表现为牛顿流体,3℃下的黏度小于50 mPa·s;乳化剂加量0.7%、油水比7∶3的O/W型乳状液3℃下的黏度小于100 mPa·s,具有良好的低温静、动态稳定性,对管道低温采输及停产停输再启动有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化降黏 o/W乳状液 稳定性 低温 绥中36-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W型稠油乳状液的静态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9
8
作者 王霞 潘成松 +3 位作者 陈军 刘多容 文浩 钟水清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48,142,共3页
针对河南油田某井稠油,采用自制的TN-01乳化剂,根据稠油乳化降黏原理及O/W型乳状液的形成机制,研究了乳化剂的类型和含量、乳化方式、搅拌方式和搅拌速度、相体积分数等对O/W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初步探讨了在TN-01中加入纳... 针对河南油田某井稠油,采用自制的TN-01乳化剂,根据稠油乳化降黏原理及O/W型乳状液的形成机制,研究了乳化剂的类型和含量、乳化方式、搅拌方式和搅拌速度、相体积分数等对O/W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初步探讨了在TN-01中加入纳米助剂TN-23,对O/W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为纳米材料在稠油乳化降黏中的应用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o/W乳状液 配制条件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稠油O/W乳状液的破乳实验 被引量:7
9
作者 马学虎 刘伟 +1 位作者 兰忠 王四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29-233,共5页
实验考察了TA-1、TA-3、BP-6、SP-1、SP-2、AE-3、TG-1、THG-A2、THG-A3等12种商用破乳剂对辽河油田稠油乳状液的破乳效果,并考察了破乳剂的复配破乳效果。结果表明:THG-A2、TA-1两种破乳剂破乳120min后,稠油乳状液脱水率可以达到80%;TH... 实验考察了TA-1、TA-3、BP-6、SP-1、SP-2、AE-3、TG-1、THG-A2、THG-A3等12种商用破乳剂对辽河油田稠油乳状液的破乳效果,并考察了破乳剂的复配破乳效果。结果表明:THG-A2、TA-1两种破乳剂破乳120min后,稠油乳状液脱水率可以达到80%;THG-A2/SP-2在复配质量比1∶2、投放量为0.3~0.35g/L、破乳温度为60~65℃时复配处理效果最佳,采用该复配剂破乳120min后,脱水率可高达98.7%。此外,本文通过高速摄像观察了稠油乳状液的破乳过程,并对其破乳机理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o/W乳状液 破乳剂 复配 破乳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水包油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 被引量:17
10
作者 孙娜娜 敬加强 +2 位作者 蒋华义 齐红媛 江璇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87-996,共10页
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分析了两性/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无机/有机复配碱含量、含油率、搅拌速率、乳化温度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六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 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分析了两性/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无机/有机复配碱含量、含油率、搅拌速率、乳化温度对稠油水包油(O/W)型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六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非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各因素对乳状液表观黏度影响的显著程度,得到稠油O/W型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模型,进而从理论上分析了各因素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复配碱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能促使界面上活性物质发生电离,又能压缩扩散双电层,结果取决于两者的相互竞争;随着含油率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搅拌速率在500-1000r/min范围内,随着搅拌速率的增加,乳状液表观黏度增大,在1000-1500r/min范围内,表观黏度变化不大;乳化温度升高导致乳状液表观黏度降低。稠油O/W型乳状液的表观黏度预测模型预测的表观黏度与实验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水包油(o/W)乳状液 两性表面活性剂 有机碱 含油率 搅拌速率 乳化温度 正交实验 SPSS软件 表观黏度预测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包水型原油乳状液破乳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杨海 黄新 +1 位作者 林子增 申子靖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734-2738,2743,共6页
阐述了化学法、生物法、物理法等油包水型原油乳状液破乳技术,从工艺机理、影响因素、优缺点等各方面对技术进行了综述,分析与总结了技术发展现状,并对各种破乳技术进行了概括和比较,就破乳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破乳技术改进... 阐述了化学法、生物法、物理法等油包水型原油乳状液破乳技术,从工艺机理、影响因素、优缺点等各方面对技术进行了综述,分析与总结了技术发展现状,并对各种破乳技术进行了概括和比较,就破乳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破乳技术改进、优化和提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原油乳状液 破乳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溶胶W/O型乳液的稳定性及其微胶囊化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洪广 闫军 +2 位作者 杜仕国 汪明球 秦浩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58-863,共6页
在W/O/W复相乳液体系中,TiO2溶胶W/O型乳状液的稳定性对所制备的做胶囊形貌影响很大。以破乳率为衡量标准,借助显做镜观察,探讨了内水相含量、Span-80用量、乳化速率和乳化时间等参数对W/O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iO... 在W/O/W复相乳液体系中,TiO2溶胶W/O型乳状液的稳定性对所制备的做胶囊形貌影响很大。以破乳率为衡量标准,借助显做镜观察,探讨了内水相含量、Span-80用量、乳化速率和乳化时间等参数对W/O型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iO2溶胶含量为50%(v)、Span-80体积分数为5%时,乳状液的稳定性较好,存在较优的乳化速率8000~10000r·min^-1,和乳化时间8~10min。以聚乙烯醇(PVA)水溶液为外水相、戊二醛(GA)为交联剂,在稳定的W/O型乳状液基础上所制备的做胶囊粒径均匀,分散性好。热分析表明,做胶囊中TiO2的含量约为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溶胶 W o型乳状液 W o W复相乳液 微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包水乳状液的表观黏度 被引量:18
13
作者 蒋小华 王玮 宫敬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21-727,共7页
以渤海SZ36-1稠油、矿化水为工质配制了2组不同液滴直径的W/O型乳状液,研究了温度、含水率、剪切率和液滴直径对乳状液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非常明显,而对相对黏度的影响却较小;同时含水率、剪切率和液滴直... 以渤海SZ36-1稠油、矿化水为工质配制了2组不同液滴直径的W/O型乳状液,研究了温度、含水率、剪切率和液滴直径对乳状液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乳状液表观黏度的影响非常明显,而对相对黏度的影响却较小;同时含水率、剪切率和液滴直径也是影响乳状液黏度的重要因素,低含水率下,剪切率、液滴直径对黏度的影响不明显,而当含水率较高时,剪切率、液滴直径的影响非常突出,乳状液呈现出强烈的剪切稀释特性。利用国内外现有的一些黏度模型对实验获得的黏度数据进行了预测分析,发现Brinkman(1952)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W/o型乳状液 表观黏度 相对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电场中O/W型油水乳液分离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景源 康勇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3-157,共5页
研究了O/W型油水乳状液在直流电场下的处理效果和特点。根据实验中的分层现象,把O/W型乳状液的电破乳过程分为清液层阶段、横向扩散返混阶段和上升-稳定阶段。施加的直流电场电压越高,乳状液的分层越快。在分层过程中,含有表面活性剂的... 研究了O/W型油水乳状液在直流电场下的处理效果和特点。根据实验中的分层现象,把O/W型乳状液的电破乳过程分为清液层阶段、横向扩散返混阶段和上升-稳定阶段。施加的直流电场电压越高,乳状液的分层越快。在分层过程中,含有表面活性剂的乳状液会出现表面张力梯度。在电流和表面张力梯度的共同作用下,不同体系的乳状液会出现不同的分层和电流变化。由于布朗运动的影响,直流电场对直径小于7μm的油滴处理效果较差。当初始含油质量浓度为3 000 mg/L、直流电压为20~30 V时,处理后的出水含油质量浓度最低达到6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乳状液 破乳 直流电场 相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SBS水乳型纸塑复膜胶粘剂制备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畅 贺高红 +1 位作者 李建英 陈国华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209-211,217,共4页
采用SBS热塑性弹性体为胶粘剂主要原料,松香为增粘剂,环己烷为溶剂,OP-10 为乳化剂,制备出一种新型以O/W型乳状液形态存在的环境友好型纸塑复合胶粘剂。考察了乳化时间、乳化速率、表面活性剂用量、SBS 浓度以及含水量等参数对SBS乳状... 采用SBS热塑性弹性体为胶粘剂主要原料,松香为增粘剂,环己烷为溶剂,OP-10 为乳化剂,制备出一种新型以O/W型乳状液形态存在的环境友好型纸塑复合胶粘剂。考察了乳化时间、乳化速率、表面活性剂用量、SBS 浓度以及含水量等参数对SBS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并获得了优化工艺参数条件。制备的水乳胶粘接强度足够大,满足纸塑复膜的应用要求,还初步考察了聚合物PVA对此种SBS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借助显微镜直接观察了PVA的加入所引起水乳胶粒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S水乳胶 o/W乳状液 纸塑复合胶粘剂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稠油破乳剂分子结构对孤东稠油脱水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志庆 王芳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25-328,共4页
以壬基酚胺树脂为起始剂,合成了7种水溶性的HD系列PO/EO嵌段共聚醚,测定了分子结构参数:分子量4350-6960,PO数60和72,EO数20-64,EO含量20%、30%和40%,再以TDI为扩链剂,制备了相应的油溶性HDI系列共聚醚,考察了两个系列的共聚醚在加量100... 以壬基酚胺树脂为起始剂,合成了7种水溶性的HD系列PO/EO嵌段共聚醚,测定了分子结构参数:分子量4350-6960,PO数60和72,EO数20-64,EO含量20%、30%和40%,再以TDI为扩链剂,制备了相应的油溶性HDI系列共聚醚,考察了两个系列的共聚醚在加量100 mg/L、温度70℃下,对由含胶质沥青质35.2%、酸值2 mgKOH/g、50℃黏度9 Pa.s的胜利孤东稠油配制的含水40%的稳定W/O乳状液的破乳脱水性能。7种水溶性共聚醚的性能均远优于常用破乳剂SP169,也优于BP221和TA1031,120分钟脱水率为82%-94%。在HD系列中,PO含量高的脱水快,EO含量高的脱出水质清,EO/PO比相同时分子量较高的脱水性能较好,对于实验含水原油,EO含量30%的共聚醚效果最好。7种油溶性的HDI系列共聚醚120分钟脱水率为90%-98%,市售BPI221、TAI1031的脱水率也大幅升高。油溶性破乳剂在稠油中渗透性和扩散性较好,更适合稠油的破乳脱水。图1表3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脱水 W/o原油乳状液 破乳 破乳剂 嵌段聚醚 分子结构参数 溶解特性 破乳效果 稠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多季铵盐反相破乳剂的合成及性能评定 被引量:11
17
作者 齐玉 滕厚开 +1 位作者 韩恩山 姚光源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4-97,共4页
以聚醚胺D-230、环氧氯丙烷、N,N-二甲基乙醇胺为原料,合成一种新型多季铵盐反相破乳剂,将n(D-230)/_n(环氧氯丙烷)分别为1∶2和1∶4得到的产品命名为Y-562、Y-564。取渤海某平台新鲜原油用瓶试法对合成多季铵盐反相破乳剂产品进行评价... 以聚醚胺D-230、环氧氯丙烷、N,N-二甲基乙醇胺为原料,合成一种新型多季铵盐反相破乳剂,将n(D-230)/_n(环氧氯丙烷)分别为1∶2和1∶4得到的产品命名为Y-562、Y-564。取渤海某平台新鲜原油用瓶试法对合成多季铵盐反相破乳剂产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破乳温度为70℃、破乳时间为20 min的条件下,当Y-564添加量为15 mg/L时,油中含水量为0.7%,水中含油质量浓度为80_mg/L,下层水质清且油水界面清晰,达到最佳脱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季铵盐 反相破乳剂 o/W乳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绥中36-1油田稠油降粘剂HOT-RE室内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勇 杨寨 +1 位作者 沈燕来 许明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16-318,346,共4页
稠油乳化剂HOT RE是一种含有耐盐基团的表面活性剂。在HOT RE室内性能评价中所用的油样为取自绥中 36 1油田的脱气脱水稠油 ,在 4 0℃下粘度为 5 6 .2Pa·s。实验研究结果如下。在含水量由 2 4 %增至 2 8%时稠油乳状液由油包水型... 稠油乳化剂HOT RE是一种含有耐盐基团的表面活性剂。在HOT RE室内性能评价中所用的油样为取自绥中 36 1油田的脱气脱水稠油 ,在 4 0℃下粘度为 5 6 .2Pa·s。实验研究结果如下。在含水量由 2 4 %增至 2 8%时稠油乳状液由油包水型转变为水包油型。加入 0 .0 5 %~ 0 .3%NaOH可使油水体积比 70 30的O W型稠油乳状液 4 0℃时的粘度降至数百mPa·s,但水相矿化度为 3.5× 10 4 mg L时则无降粘作用。质量比 1∶1的NaOH +HOT RE在加量为 0 .0 5 %~ 0 .5 %时乳化降粘效果更好 ,但当水相矿化度为 3.5× 10 4 mg L时其有效加量范围减至 0 .4 %~ 0 .6 %。加入 0 .2 %~ 0 .4 %HOT RE的 70 30的O W型稠油乳状液 4 0℃时的粘度为 6 0 0~ 2 70mPa·s,温度 5 0~ 70℃时粘度有所下降 ,水相矿化度≤ 7.0× 10 4 mg L时 4 0℃粘度大体不变。加入HOT RE形成的O W型稠油乳状液用选择适当的破乳剂不难破乳 ,脱水率可高达~ 90 %。在储层岩心流动实验中 ,与海水相比HOT RE水溶液的注入压力较低 ,从油饱和岩心中驱出的油量较多。图 5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乳状液 高矿化度水 降粘效果 表面活性 绥中36-1油田 稠油降粘剂 HoT-RE 室内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垢碱提高稠油采收率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汤明光 刘清华 +1 位作者 张贵才 陈立峰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3期125-130,共6页
针对胜利油田夏八区块稠油油藏地层水钙镁离子浓度高,使用常规碱剂如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等进行驱油均会产生结垢问题,开展了具有抗垢作用的驱油用碱研究。选用具有良好耐垢性能的偏硼酸钠(NaBO2)进行了室内研究,并使用填砂管驱替实验评价... 针对胜利油田夏八区块稠油油藏地层水钙镁离子浓度高,使用常规碱剂如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等进行驱油均会产生结垢问题,开展了具有抗垢作用的驱油用碱研究。选用具有良好耐垢性能的偏硼酸钠(NaBO2)进行了室内研究,并使用填砂管驱替实验评价了其驱油效果。结果表明:虽然NaBO2溶液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效果不好,但其驱油效果较好。驱替过程中,在较高的碱溶液浓度下出现了大的压差响应,且提高采收率的幅度随着碱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NaBO2溶液提高稠油采收率的微观机理为:碱溶液易侵入原油中并形成分散液滴,这些液滴随即转变为W/O型乳状液,封堵高渗流通道,抑制黏性指进,从而提高波及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抗垢用碱 W o型乳状液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稳定性分析仪研究化学破乳过程 被引量:28
20
作者 黄翔峰 程航 +1 位作者 陆丽君 刘佳 《化工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25-830,共6页
利用Turbiscan LabExpert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化学破乳过程,揭示了破乳过程中模型乳状液体系的絮集、聚并、沉淀、上浮、分相等现象,并定量分析了上述现象发生的速率以及分散相液滴的粒径变化等。结果表明:W/O型模型乳状液的中部发生... 利用Turbiscan LabExpert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化学破乳过程,揭示了破乳过程中模型乳状液体系的絮集、聚并、沉淀、上浮、分相等现象,并定量分析了上述现象发生的速率以及分散相液滴的粒径变化等。结果表明:W/O型模型乳状液的中部发生的是水滴的絮集和聚并,而O/W型模型乳状液的中部保持稳定。W/O型模型乳状液顶部和O/W型模型乳状液底部分别发生的是油相的上浮和水相的下沉,其它部分相对稳定。随着破乳的进行,W/O型模型乳状液中部的内部水滴平均粒径从29.07μm(0h)逐渐增大到73.17μm(1.8h),而O/W型模型乳状液中部的内部油滴平均粒径从12.95μm(0h)逐渐增大到14.03μm(1.6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破乳 W/o乳状液 o/W乳状液 Turbiscan稳定性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