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向家蚕BmN细胞接种与增殖的观察 被引量:19
1
作者 钱永华 鲁兴萌 +3 位作者 金伟 王建芳 黄金山 李宏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60-264,共5页
利用DIPA活体荧光染色的方法对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的体外发芽、侵染、增殖的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侵染过程从发芽开始持续到感染后 2 4h ,感染初期的芽体具有二核性 ,随后合二为一 ,感染后 2 4h进入裂殖体增殖阶段形... 利用DIPA活体荧光染色的方法对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的体外发芽、侵染、增殖的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侵染过程从发芽开始持续到感染后 2 4h ,感染初期的芽体具有二核性 ,随后合二为一 ,感染后 2 4h进入裂殖体增殖阶段形成多核裂殖体 ,感染后 5 4h出现孢子母细胞、短极丝孢子及孢内发芽现象 ,感染后 6 0h出现二次感染体及趋于成熟的孢子 ,感染后 96h开始形成大量的成熟孢子、空孢壳及二次感染体的再分裂 ,此时在感染家蚕BmN细胞中 ,难于明确划分家蚕微孢子虫的各发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侵染过程 接种 增殖 DIPA活体荧光染色 生殖圈 体外发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粒子病原虫(Nosema bombycis)小亚基核糖体RNA全基因的克隆及其二级结构的构建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见杨 黄可威 陆长德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0-295,共6页
在用PCR技术扩增、克隆、测序了家蚕微粒子病原虫Nosemabombycis (镇江株 )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核心序列(5′ 端起 12 0 0bp)的基础上 ,用SSP PCR技术克隆了核心序列 3′ 端下游序列 ,从而获得了家蚕微粒子病原虫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的... 在用PCR技术扩增、克隆、测序了家蚕微粒子病原虫Nosemabombycis (镇江株 )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核心序列(5′ 端起 12 0 0bp)的基础上 ,用SSP PCR技术克隆了核心序列 3′ 端下游序列 ,从而获得了家蚕微粒子病原虫小亚基核糖体RNA基因的全序列共 12 33bp。用RnaViz、Forcon、DCSE等生物软件构建了家蚕微粒子病原虫小亚基核糖体RNA的二级结构 ,与其它微孢子虫及真核生物小亚基核糖体RNA的二级结构相比 ,该二级结构缺乏螺旋 10、E10 1、 11、 18、E2 3 n和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粒子病原虫 SSP-PCR 小亚基核糖体RnA SSUrRnA 全基因 二级结构 螺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孢子人工发芽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钱永华 鲁兴萌 +1 位作者 李敏侠 金伟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381-385,共5页
研究表明,目前常用的适合于向昆虫培养细胞接种的Nosemabombycis孢子的几种人工发芽方法的发芽率存在较大差异.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发芽培养基中的发芽率也有所不同.并发现在N.bombycis孢子的人工发芽过程中... 研究表明,目前常用的适合于向昆虫培养细胞接种的Nosemabombycis孢子的几种人工发芽方法的发芽率存在较大差异.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发芽培养基中的发芽率也有所不同.并发现在N.bombycis孢子的人工发芽过程中K+促进作用比Na+明显,而且还证实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微孢子虫 孢子 人工发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侵染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8
4
作者 李艳红 潘国庆 +1 位作者 胡军华 周泽扬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154,共4页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简称N.b)经KOH处理后,接种于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建立家蚕微孢子感染增殖体系,同时,对孢子与宿主细胞在感染增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跟踪观察。KOH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约为67%,Sf21细胞的初期感染率...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简称N.b)经KOH处理后,接种于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建立家蚕微孢子感染增殖体系,同时,对孢子与宿主细胞在感染增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跟踪观察。KOH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约为67%,Sf21细胞的初期感染率约为4.3%,接种24h内,细胞感染率变化不明显,但随后逐渐增加,到接种后的第7天达76.9%。接种后第12天起,细胞内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孢子,并可见大量的胞外游动孢子。随后,大量细胞破裂,孢子逸出后,破裂的细胞内出现大量囊泡,且有合胞体(巨型多核融合细胞)出现。另外,将感染孢子的家蚕中肠组织和丝腺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后直接接种Sf21细胞,不经发芽处理,细胞也能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 感染 合胞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对蝗虫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仁华 杨俊年 +1 位作者 李彦杰 周大祥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97-1799,共3页
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和云南板齿蝗(Sinstauchira yunnan)进行了转宿主添食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在高浓度(107个/mL)添食的情况下对蝗虫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致死率,家蚕微... 用不同浓度梯度的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和云南板齿蝗(Sinstauchira yunnan)进行了转宿主添食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在高浓度(107个/mL)添食的情况下对蝗虫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致死率,家蚕微孢子虫对蝗虫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6.9×106个/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 蝗虫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粒子虫(Nosema bombycis)感染家蚕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鲁兴萌 吴忠长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47-550,共4页
Nosema bombycis感染家蚕后 ,家蚕中肠海藻糖酶活性显著下降 ,大量裂殖体的形成是其下降的重要原因 .血淋巴总糖和海藻糖等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物质的含量也明显下降 .感染后血淋巴海藻糖酶活性略有上升 ,但对血糖总量无明显影响 .血淋... Nosema bombycis感染家蚕后 ,家蚕中肠海藻糖酶活性显著下降 ,大量裂殖体的形成是其下降的重要原因 .血淋巴总糖和海藻糖等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物质的含量也明显下降 .感染后血淋巴海藻糖酶活性略有上升 ,但对血糖总量无明显影响 .血淋巴蛋白质含量的下降要滞后于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物质 ,其中贮存蛋白量的下降明显高于 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微粒子虫 海藻糖酶 海藻糖 微粒子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表面蛋白提取法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崔红娟 万永继 +1 位作者 周泽扬 鲁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4期367-369,共3页
对微孢子虫表面蛋白的提取法研究表明,在微孢子虫的纯化中采用蔗糖法、甘油法及Percol法,结果Percol法是纯化微孢子虫的理想方法。微孢子虫表面蛋白采用高盐法、碱法及SDS法提取,其蛋白量的OD值分别为0.094,... 对微孢子虫表面蛋白的提取法研究表明,在微孢子虫的纯化中采用蔗糖法、甘油法及Percol法,结果Percol法是纯化微孢子虫的理想方法。微孢子虫表面蛋白采用高盐法、碱法及SDS法提取,其蛋白量的OD值分别为0.094,0.021和0.268,SDS法提取量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微孢子虫 表面蛋白提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感染菜粉蝶(Pieris rapae)幼虫初探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仁华 李彦杰 +3 位作者 杨俊年 周兴建 肖宇 黄蕾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3-56,共4页
采用不同浓度的家蚕微孢子虫感染三峡库区菜粉蝶幼虫—菜青虫,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对菜青虫感染性强,致死率较高,其半致死浓度(LC50)为:1.46×104/mL。当微孢子虫浓度为1.0×107/mL时,菜青虫死亡率高达88.9%,校正死亡率也高达... 采用不同浓度的家蚕微孢子虫感染三峡库区菜粉蝶幼虫—菜青虫,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对菜青虫感染性强,致死率较高,其半致死浓度(LC50)为:1.46×104/mL。当微孢子虫浓度为1.0×107/mL时,菜青虫死亡率高达88.9%,校正死亡率也高达87.2%,显著体现了家蚕微孢子虫对菜青虫幼虫的致病能力,由此探索了家蚕微孢子虫做为生物农药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孢子虫 菜粉蝶 LC_(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侵染家蚕丝腺组织后的免疫胶体金标记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正理 李艳红 +4 位作者 党晓群 谭小辉 潘国庆 周泽扬 向仲怀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2-685,共4页
为了探讨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功能基因组研究方法和手段,利用免疫胶体金标记电镜技术,对被感染的家蚕丝腺组织中家蚕微孢子虫的蛋白质分泌状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有大量的胶体金颗粒存在于家蚕微孢子虫寄生位点的宿主组织... 为了探讨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功能基因组研究方法和手段,利用免疫胶体金标记电镜技术,对被感染的家蚕丝腺组织中家蚕微孢子虫的蛋白质分泌状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有大量的胶体金颗粒存在于家蚕微孢子虫寄生位点的宿主组织内,说明了家蚕微孢子虫寄生位点的宿主组织内存在大量的孢子蛋白质,证实了家蚕微孢子虫在寄生过程中将许多孢子蛋白质分泌到宿主体内。初步探讨了家蚕微孢子虫与宿主家蚕之间的互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超微结构 胶体金标记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对蚯蚓的感染性试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仁华 周大祥 +2 位作者 李彦杰 杨俊年 刘云峰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8-540,共3页
为了进一步探索家蚕微孢子虫的感染宿主范围以及感染致病机制,试验采用属于原生动物环节动物门的动物—蚯蚓作为被感染对象,使用不同浓度的家蚕微孢子虫对其进行感染试验,观察并统计蚯蚓的感染和死亡情况,并通过显微镜观察蚯蚓体内微观... 为了进一步探索家蚕微孢子虫的感染宿主范围以及感染致病机制,试验采用属于原生动物环节动物门的动物—蚯蚓作为被感染对象,使用不同浓度的家蚕微孢子虫对其进行感染试验,观察并统计蚯蚓的感染和死亡情况,并通过显微镜观察蚯蚓体内微观变化及微粒子孢子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对蚯蚓的感染能力较强,其半致死浓度LC50为8.6×107个/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蚯蚓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原虫(Nosema bombycis)在Antheraea eucalypti细胞中的增殖 被引量:11
11
作者 贡成良 早坂昭二 《蚕业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2期92-96,共5页
家蚕微孢子原虫( Nose m a bo m bycis) 经 K O H 处理后,接种于 Antheraea eucalypti 细胞系,调查其生活史。 K O H 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约为443 % 、 Antheraea euca... 家蚕微孢子原虫( Nose m a bo m bycis) 经 K O H 处理后,接种于 Antheraea eucalypti 细胞系,调查其生活史。 K O H 处理的孢子发芽率约为443 % 、 Antheraea eucalypti 细胞的初期感染率约为30 % ,接种36h 后,裂殖子数量急速增加,72h 达到最高峰。接种48h 后可观察到短极丝孢子发芽后形成的空孢壳和二次感染体。感染 Nosem a bo mbycis 48h 前的家蚕血淋巴对 Bm N 细胞无感染性,而感染72h 的血淋巴则表现出感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微孢子原虫 生活史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与其它微孢子虫及真菌的进化关系 被引量:5
12
作者 鲁兴萌 周华初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25-328,共4页
综述了应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对家蚕微孢子虫系统发育的研究进展,以及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真菌剂对微孢子虫和真菌的抑制作用,认为研究家蚕微孢子虫和真菌的进化关系对家蚕微粒子病的控制技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微孢子虫 家蚕微孢子虫 真菌 多菌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对三峡库区菜青虫(Pieris rapae)的感染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仁华 陈再刚 +1 位作者 黄小云 胡廷章 《安徽农学通报》 2006年第13期172-173,共2页
本试验用不同浓度的家蚕微孢子虫感染三峡库区菜青虫,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对菜青虫感染性较强,致死率高,其致死中量(ID50)为:1.5×104个/m l。当微孢子虫浓度为1.0×107个/m l时,菜青虫死亡率高达87.8%,校正死亡率也高达86.4%... 本试验用不同浓度的家蚕微孢子虫感染三峡库区菜青虫,结果表明:家蚕微孢子虫对菜青虫感染性较强,致死率高,其致死中量(ID50)为:1.5×104个/m l。当微孢子虫浓度为1.0×107个/m l时,菜青虫死亡率高达87.8%,校正死亡率也高达86.4%,体现了家蚕微孢子虫对菜青虫的显著致病能力,由此探索了家蚕微孢子虫作为生物农药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菜青虫 感染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血液中微粒子Nosema bombycis种群增殖模型研究
14
作者 宗浩 王成善 +3 位作者 孙胜 杨小蓉 何献君 陈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9-101,共3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家蚕微粒子病在生产中的流行规律 ,提高防微工作的科学性 ,利用微生态学方法对家蚕微粒子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蚕体血液内 N osema bombycis种群数量的动态分析 ,认识了 N osema bombycis孢子在蚕体血液内的增殖规律 ,为家... 为了进一步认识家蚕微粒子病在生产中的流行规律 ,提高防微工作的科学性 ,利用微生态学方法对家蚕微粒子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蚕体血液内 N osema bombycis种群数量的动态分析 ,认识了 N osema bombycis孢子在蚕体血液内的增殖规律 ,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以及预测预报等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从而指导生产实践 ,找出最优的防治方案及措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粒子 微生态学 种群动态 血液 nosemabombycis 种群增殖模型 病原微生物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培养细胞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的吞噬过程观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冯真珍 曹翠平 +2 位作者 邱海洪 吴小锋 鲁兴萌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3-338,共6页
观察微孢子虫在非天然宿主细胞系的生物行为过程,有助于探究微孢子虫的侵染特异性机制。选用鳞翅目昆虫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Tn)细胞系为材料,接种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孢子后观察其吞噬过程。结果发现:经氢氧化钾发... 观察微孢子虫在非天然宿主细胞系的生物行为过程,有助于探究微孢子虫的侵染特异性机制。选用鳞翅目昆虫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Tn)细胞系为材料,接种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孢子后观察其吞噬过程。结果发现:经氢氧化钾发芽预处理的Nb孢子虽然可以在Tn培养细胞液中发芽,但未见发芽孢子的孢原质进入Tn培养细胞;在接种Nb孢子浓度为2.0×105mL-1以上时,观察到孢子通过内吞作用进入了Tn培养细胞,但未见孢子的增殖;随着时间的延长和进入Tn培养细胞的Nb孢子的增加,可引起Tn培养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并导致细胞的裂解。以上结果说明,虽未见Nb以发芽形式感染Tn培养细胞,但Nb能够被吞噬进入Tn培养细胞并破坏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纹夜蛾细胞系 家蚕微孢子虫 内吞作用 增殖 超微结构 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染色体DNA的分离纯化
16
作者 黄为 马振刚 +3 位作者 张时恒 潘国庆 李田 周泽扬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3-528,共6页
为了获取可供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单染色体测序的基础材料,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分离家蚕微孢子虫CQ1株系的染色体DNA,随后切取含有目的染色体DNA条带的琼脂糖胶块,分别利用电洗脱法、柱式胶回收试剂盒法及玻璃奶胶... 为了获取可供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单染色体测序的基础材料,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分离家蚕微孢子虫CQ1株系的染色体DNA,随后切取含有目的染色体DNA条带的琼脂糖胶块,分别利用电洗脱法、柱式胶回收试剂盒法及玻璃奶胶回收试剂盒法进行染色体DNA的分离纯化实验。结果显示3种方法均能回收到目的染色体DNA,但分离纯化的效率和样品质量存在差异:电洗脱法对胶块中的DNA损失较大,回收的染色体DNA含量低,而柱式胶回收试剂盒回收的染色体DNA断裂严重,因此这2种方法获得的样品质量均达不到染色体建库测序的要求;通过优化后的玻璃奶胶回收试剂盒法获得的染色体DNA相对完整且污染较少,质量检验分析133μL样品中的DNA质量浓度为8.495 ng/μL(DNA总量1.13μg),达到后续构建染色体测序文库的要求。玻璃奶胶回收试剂盒法不仅适用于家蚕微孢子虫染色体DNA的分离纯化,也可供基因组较小的物种制备单染色体建库测序材料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分子核型 染色体DnA 纯化 玻璃奶胶回收试剂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有限稀释法在昆虫培养细胞中克隆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
17
作者 早坂昭二 河原畑 吴钢 《蚕学通讯》 1992年第1期44-48,共5页
数株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NIS001株的克隆株,是用有限稀释法,在桉大蚕蛾(Antheraea eucalypti)培养细胞系中接种该株孢子的孢原体(sporoplasm)而获得的。稀释感染的桉大蚕蛾培养细胞,并转移到96孔的细胞培养板小孔内,以分离出单... 数株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NIS001株的克隆株,是用有限稀释法,在桉大蚕蛾(Antheraea eucalypti)培养细胞系中接种该株孢子的孢原体(sporoplasm)而获得的。稀释感染的桉大蚕蛾培养细胞,并转移到96孔的细胞培养板小孔内,以分离出单个的感染细胞。随机选取一定数目的含单个细胞小孔,这是因为此时还不可能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孔内分离的单个细胞是否感染。在这些小孔内加入另一些未被感染的家蚕(Bombyx mori)S.P.C.Bm36或桉大蚕蛾细胞,则孔内可能被单个孢原体寄生的单细胞就会产生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NIS001的克隆株来。用此方法分离的数株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obycis)NIS001克隆株中,形态差异的孢子可分别观察到。经数次离体培养继代后,孢子的形态特征得以保持下来。胶乳凝集试验结果表明七株克隆的孢子表面抗原具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 克隆化有限稀释法 昆虫细胞培养 桉大蚕蛾(Antheraea eucalypti) 家蚕(Bombyx mori S. P. C. Bin36) 微孢子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N.bombycis分离纯化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15
18
作者 周成 潘国庆 +1 位作者 万永继 周泽扬 《蚕学通讯》 2002年第1期7-9,共3页
对家蚕微孢子虫的分离纯化条件进行了探索。微孢子虫的分离 ,采用差速离心法或自然沉降法的效果均可。蔗糖平衡密度离心法的较优条件为 5 0 %~ 6 0 %的蔗糖连续梯度、2 30 0 0rpm离心 30min ,而Percoll法的最佳条件为 2 5 %、5 0 %、7... 对家蚕微孢子虫的分离纯化条件进行了探索。微孢子虫的分离 ,采用差速离心法或自然沉降法的效果均可。蔗糖平衡密度离心法的较优条件为 5 0 %~ 6 0 %的蔗糖连续梯度、2 30 0 0rpm离心 30min ,而Percoll法的最佳条件为 2 5 %、5 0 %、75 %和 10 0 %的Percoll不连续梯度、175 0 0rpm离心 2 0min ;两种纯化方法相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 家蚕 微孢子虫 分离 纯化 微粒子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微孢子虫膜蛋白NbYOP1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19
作者 王强 李玉 +4 位作者 罗世界 郭睿 张轶岭 唐旭东 沈中元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9-416,共8页
YOP1蛋白在真核生物中是一个功能保守的蛋白质,是形成内质网管状结构的必需蛋白。YOP1蛋白整合插入到内质网膜上,通过诱导膜曲度来稳定管状内质网结构,其缺失会使内质网产生严重的畸变。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的Nbyop 1基... YOP1蛋白在真核生物中是一个功能保守的蛋白质,是形成内质网管状结构的必需蛋白。YOP1蛋白整合插入到内质网膜上,通过诱导膜曲度来稳定管状内质网结构,其缺失会使内质网产生严重的畸变。对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的Nbyop 1基因进行克隆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Nbyop 1 ORF全长516 bp,编码蛋白NbYOP1由17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NbYOP1的分子质量为19.5 kD,包含2个跨膜区。亚细胞定位预测NbYOP1定位于内质网,间接免疫荧光分析表明,在成熟微孢子虫细胞中NbYOP1定位于细胞质,部分NbYOP1蛋白呈点状聚集于细胞膜的边缘,亚细胞定位模式与内质网定位的预测一致。在成熟孢子细胞和感染后的BmN细胞中,NbYOP1的蛋白表达水平较高,说明YOP1在家蚕微孢子虫的不同生活时期均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究膜蛋白NbYOP1在家蚕微孢子虫内质网结构和功能中所发挥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nbYOP1 亚细胞定位 内质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快速高效制备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和总蛋白的方法 被引量:14
20
作者 蔡顺风 何欣怡 +4 位作者 何祥康 邱海洪 李光才 何永强 鲁兴萌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19-1024,共6页
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壁坚厚不易破碎,并对许多化学物质有很强的抵抗性,使用常规的核酸和蛋白抽提方法效果不够理想。研究建立玻璃珠破碎法快速制备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和总蛋白的方法,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DS-PAGE分析所得DNA的完整性... 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壁坚厚不易破碎,并对许多化学物质有很强的抵抗性,使用常规的核酸和蛋白抽提方法效果不够理想。研究建立玻璃珠破碎法快速制备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和总蛋白的方法,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DS-PAGE分析所得DNA的完整性和所得总蛋白的差异性,并对提取蛋白进行双向电泳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玻璃珠破碎法对微孢子虫孢子壁的破碎率可达到90%以上,基因组DNA得率约为7.65 fg/粒,总蛋白得率约为788.3 fg/粒,均显著高于常用的发芽法和液氮冻融研磨法的得率。双向电泳结果显示玻璃珠破碎法能有效提取家蚕微孢子虫总蛋白,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可检测到约350个蛋白点,蛋白信息丰富,可进一步用于质谱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微孢子虫 核酸 蛋白 提取方法 珠磨式研磨器 双向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