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0篇文章
< 1 2 1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se-to-nose校准技术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江淼 刘明亮 卢峰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0-483,共4页
Nose- to- nose校准技术的理论基础是 :kick -out脉冲正比于取样示波器系统的冲激响应 .Janverspecht博士和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 (NIST)用S参数法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本文从电路理论分析入手 ,对kick- out脉冲产生的机理重新进行... Nose- to- nose校准技术的理论基础是 :kick -out脉冲正比于取样示波器系统的冲激响应 .Janverspecht博士和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 (NIST)用S参数法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本文从电路理论分析入手 ,对kick- out脉冲产生的机理重新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十分有用的数学表达式和结论 :kick out脉冲不仅与电路参数有关 ,而且与选通脉冲有关 .这一结论并被计算机的仿真所证实 ,这用以前的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准 nose-TO-nose kick-out脉冲 宽带取样示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与电子舌技术的杏汁风味鉴别与评价
2
作者 高涵 贾金辉 +5 位作者 赵海娟 李洪淼 马小雪 刘威生 徐铭 徐凌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2,共8页
为筛选出杏果深加工中适宜制备果汁的原料品种,以8个杏品种按标准化生产工艺制备的杏汁为对象,在定量描述分析基础上,采用电子鼻与电子舌技术分别对杏汁的10种气味指标和9种滋味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 为筛选出杏果深加工中适宜制备果汁的原料品种,以8个杏品种按标准化生产工艺制备的杏汁为对象,在定量描述分析基础上,采用电子鼻与电子舌技术分别对杏汁的10种气味指标和9种滋味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电子鼻检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区分8种杏汁,采用电子舌检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无法区分怀来香白和蓟县香白制成的杏汁。8种杏汁的风味分为3类,由早橙、眉县鸡蛋杏、银川鸡蛋杏、蓟县香白和怀来香白制备的杏汁为鲜甜类,由孤山杏梅和沙金红制备的杏汁为酸甜类,由银香白杏制备的杏汁为酸涩类。从风味来看,早橙、眉县鸡蛋杏、银川鸡蛋杏、蓟县香白、怀来香白、孤山杏梅和沙金红是适宜生产杏汁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电子舌 果汁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气质联用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不同品牌鱼香肉丝气味差异
3
作者 乔明锋 易宇文 +5 位作者 胡金祥 何莲 蔡雪梅 邓静 王林 杜菊苹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地域、品牌的鱼香调料制备的鱼香肉丝挥发性物质的差异,试验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维恩图、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 为探究不同地域、品牌的鱼香调料制备的鱼香肉丝挥发性物质的差异,试验采用电子鼻、捕集阱顶空-气质联用仪(trap head 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Trap-GC-MS)结合维恩图、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不同地域、品牌鱼香调料制备的鱼香肉丝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电子鼻结合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样品的整体气味轮廓存在明显差异。GC-MS分析表明,4个样品分别鉴定出48,46,69,55种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85.01%、85.63%、95.30%和84.30%。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正己醛、庚醛、正辛醛、正己醇、桉叶醇、二甲基四硫醚、乙酸异戊酯、异戊醇、异戊醛对样品的气味形成有重要贡献。E-2-庚烯醛、戊醇、乙酸丁酯、戊醛、反-2-辛烯醛、二甲基四硫醚、松油烯、(-)-莰烯是样品特征风味物质。配料差异可能是导致不同地域、品牌鱼香调料制备的鱼香肉丝挥发性物质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香肉丝 品牌 气质联用技术 电子鼻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speed penetration of ogive-nose projectiles into thick concrete targets:Tests and a projectile nose evolution model 被引量:1
4
作者 Xu Li Yan Liu +4 位作者 Junbo Yan Zhenqing Shi Hongfu Wang Yingliang Xu Fenglei Hu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53-571,共19页
The majority of the projectiles used in the hypersonic penetration study are solid flat-nosed cylindrical projectiles with a diameter of less than 20 mm.This study aims to fill the gap in the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 The majority of the projectiles used in the hypersonic penetration study are solid flat-nosed cylindrical projectiles with a diameter of less than 20 mm.This study aims to fill the gap in the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nose shape of larger hollow projectiles under hypersonic penetration.In the hypersonic penetration test,eight ogive-nose AerMet100 steel projectiles with a diameter of 40 mm were launched to hit concrete targets with impact velocities that ranged from 1351 to 1877 m/s.Severe erosion of the projectiles was observed during high-speed penetration of heterogeneous targets,and apparent localized mushrooming occurred in the front nose of recovered projectiles.By examining the damage to projectiles,a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the relative length reduction rate and the initial kinetic energy of projectiles in different penetration tests.Furthermore,microscopic analysis revealed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the localized mushrooming phenomenon for eroding penetration,i.e.,material spall erosion abrasion mechanism,material flow and redistribution abrasion mechanism and localized radial upsetting deformation mechanism.Finally,a model of highspeed penetration that included erosion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a model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jectile nose that considers radial upsetting;the model was validated by test data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the present study.Depending upon the impact velocity,v0,the projectile nose may behave as undistorted,radially distorted or hemispherical.Due to the effects of abrasion of the projectile and enhancement of radial upsetting on the duration and amplitude of the secondary rising segment in the pulse shape of projectile deceleration,the predicted DOP had an upper lim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penetration Concrete target EROSION Projectile nose evolution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经鼻极内侧入路切除下斜坡受累脊索瘤手术技术探讨
5
作者 李雪元 李泓江 +3 位作者 吴力新 朱旭强 陈迪 闫东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5-280,共6页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鼻极内侧入路切除下斜坡受累脊索瘤的经验及技术要点。方法与结果 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8例下斜坡受累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内镜下经鼻极内侧入路肿瘤切除术及阔筋膜缝合密封...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鼻极内侧入路切除下斜坡受累脊索瘤的经验及技术要点。方法与结果 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收治的8例下斜坡受累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内镜下经鼻极内侧入路肿瘤切除术及阔筋膜缝合密封+硬性颅底重建+黏膜瓣贴敷三重颅底重建术。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8/8。术后7 d复查影像学提示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1个月3例(3/4)头痛缓解,4例(4/5)神经功能障碍缓解。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脑脊液鼻漏(2例)和颅内耐药菌感染(1例)。1例死亡,致死原因为脑脊液鼻漏合并颅内感染继发脑疝;2例复发,1例行质子放射治疗+二次手术切除,1例直接行二次手术切除。结论 内镜下经鼻极内侧入路为全切除下斜坡受累脊索瘤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术中参照重要骨性标记充分显露肿瘤,可以实现有效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瘤 颅窝 神经内窥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the slipstream in different regions around a train with respect to different nose lengths:A comparison study
6
作者 WANG Lei LIU Tang-hong +3 位作者 CHEN Zheng-wei ZENG Guang-zhi HEMIDA Hassan XIA Yu-t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3295-3311,共17页
In this work,the flow surrounding the train was obtained using a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DES)for slipstream analysis.Two different streamlined nose lengths were investigated:a short nose(4 m)and a long nose(9 m).The ... In this work,the flow surrounding the train was obtained using a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DES)for slipstream analysis.Two different streamlined nose lengths were investigated:a short nose(4 m)and a long nose(9 m).The time-average slipstream velocity and the time-average slipstream pressure along the car bodies were compared and explained in detail.In addition to the time-averaged values,the _(max)imum velocities and the pressure peak-to-peak values around the two train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nose length affected the slipstream velocity along the entire train length at the lower and upper regions of the side of the train.However,no significant effect was recognized at the middle height of the train along its length,except in the nose region.Moreover,within the train’s side regions(y=2.0-2.5 m and z=2-4 m)and(y=2.5-3.5 m and z=0.2-0.7 m),the ratio of slipstream velocity U_(max) between the short and long nose trains was notably higher.This occurrence also manifested at the train’s upper section,specifically where y=0-2.5 m and z=4.2-5.0 m.Similarly,regarding the ratio of _(max)imum pressure peak-to-peak values Cp-p_(max),significant regions were observed at the train’s side(y=1.8-2.6 m and z=1-4 m)and above the train(y=0-2 m and z=3.9-4.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train nose length slipstream velocity pressure chan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南北柴胡气味物质差异
7
作者 王世丽 朱娟娟 +3 位作者 吕畅 戴衍朋 张军 石典花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1,I0019-I0023,共13页
目的研究南北柴胡气味物质差异。方法应用电子鼻技术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C-IMS)技术检测南北柴胡挥发性物质差异,采用NIST、IMS数据库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使用仪器配套的插件对南北柴胡样品进行动态主成分分析(Dyna... 目的研究南北柴胡气味物质差异。方法应用电子鼻技术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C-IMS)技术检测南北柴胡挥发性物质差异,采用NIST、IMS数据库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使用仪器配套的插件对南北柴胡样品进行动态主成分分析(Dynamic PCA),利用SIMCA-P 14.0软件对其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以微生信平台对其进行聚类热图分析;对比南北柴胡指纹图谱,分析南北柴胡特征物质,筛选Student's t-test P<0.05且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中变量投影重要性(VIP)>1的挥发性物质为气味差异标志物。结果南北柴胡挥发性成分具有显著差异,南柴胡辨识出4个特征物质,分别是癸醛(单体)、氧化芳樟醇、2,3-二乙基-5-甲基吡嗪、异戊烯醛(二聚体);北柴胡辨识出2个特征物质,分别是3-甲基丁醇(二聚体)、2-甲基丙酸。共筛选出24个气味差异标志物,这些成分可以作为区分南北柴胡的依据。结论应用GC-IMS或电子鼻气味辨识技术能够快速鉴别南北柴胡,南柴胡败油气可能与其特征物质异戊烯醛(二聚体)及气味差异标志物癸醛、反-4-己烯醛、正辛醛、庚醛、正己醛、丙烯醛、异丁醛等醛类物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柴胡 南柴胡 电子鼻 气相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GC-MS技术探究不同林麝饲料的风味特征
8
作者 董洪宇 赵程澄 +2 位作者 任战军 谢辉 王淑辉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5,共9页
试验旨在探究林麝传统饲料(如干树叶、胡萝卜、精饲料)和全价颗粒饲料的风味特征,为林麝颗粒饲料香型的改良做出参考。选取林麝养殖户提供的干树叶、精饲料、胡萝卜,某公司生产的3种林麝专用颗粒饲料,使用电子鼻技术检测10种饲料在气味... 试验旨在探究林麝传统饲料(如干树叶、胡萝卜、精饲料)和全价颗粒饲料的风味特征,为林麝颗粒饲料香型的改良做出参考。选取林麝养殖户提供的干树叶、精饲料、胡萝卜,某公司生产的3种林麝专用颗粒饲料,使用电子鼻技术检测10种饲料在气味上的差异,再通过GC-MS技术对10种饲料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各种饲料的主要香型。结果表明:电子鼻可以将林麝传统饲料与颗粒饲料在气味上区分开来,特别是S2、S4、S7、S9、S10这5个传感器,在区分各种饲料中起到了显著作用。GC-MS结果显示,林麝传统饲料呈现草木香、奶香以及花果香等,林麝颗粒饲料有草香、甜香还有樟脑、药草香、酒香等复杂的香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麝饲料 电子鼻 香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感官结合GC-IMS技术探究不同品种食醋风味特征
9
作者 袁海彬 董平 +4 位作者 唐万婷 王天杨 易宇文 邓静 吴华昌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2-109,共8页
该研究旨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电子鼻(E-nose)和电子舌(E-tongue)对中国西南和东部沿海地区4种食醋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和味道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电子鼻和GC-IMS的组合使... 该研究旨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电子鼻(E-nose)和电子舌(E-tongue)对中国西南和东部沿海地区4种食醋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和味道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电子鼻和GC-IMS的组合使用可以有效识别不同品种的食醋,共鉴定出6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醇类是食醋的主要风味物质。通过变量投影重要性标记出2-甲基-1-丁醇、(E)-2-丁烯酸乙酯、2-羟基-2-甲基-4-戊酮和N-亚硝基吗啉等13种化合物作为食醋的关键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VIP>1),可作为风味标志物来区分4种食醋的挥发性物质。该研究结果为食醋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和味道提供了见解。此外,智能传感技术可以成为区分不同类型食醋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醋 挥发性风味物质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电子鼻 电子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味指纹图谱技术在纺织品检测中的应用
10
作者 吴炜 吴佳瑶 +1 位作者 陈佳桦 郑晶晶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共9页
针对纺织品中存在的纤维掺假、化合物残留、气味评定等问题,气味指纹图谱技术已成为纺织品检测的重要手段。首先阐述了气味指纹图谱技术的概念和构建指纹图谱的主要步骤;然后从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2种技术出发,分析了2种技术在鉴... 针对纺织品中存在的纤维掺假、化合物残留、气味评定等问题,气味指纹图谱技术已成为纺织品检测的重要手段。首先阐述了气味指纹图谱技术的概念和构建指纹图谱的主要步骤;然后从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2种技术出发,分析了2种技术在鉴别纤维、识别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异味、评定气味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概括了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和气相色谱-嗅闻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发展趋势;最后为了更好地在纺织品生产、印染和后整理等环节中应用该技术,分析了目前气味指纹图谱技术在数据分类、特征信息表征上的不足,提出后续可以从健全气味指纹数据库、应用多维技术共同表征气味、结合多种数据处理方法3个方面进行深入钻研和拓展。研究结果可为纺织品检测技术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品检测 气味指纹图谱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电子感官技术评价剁椒风味品质
11
作者 刘媛 杨沛泉 +1 位作者 赵玲艳 邓放明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88-198,共11页
摘 要:为评价不同产地剁椒风味,采用电子鼻、电子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 摘 要:为评价不同产地剁椒风味,采用电子鼻、电子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剁椒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和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通过雷达图构建、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滋味活度值、气味活度值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方法评价不同产地剁椒风味。结果显示:电子舌对不同产地剁椒的甜味和鲜味敏感,但对其咸味、苦味和酸味不敏感;HPLC共鉴定出24 种游离氨基酸和7 种有机酸,样品的甜味和鲜味氨基酸含量与电子舌甜味和鲜味传感器区分结果相近;电子鼻对不同产地剁椒的醇类、醛类、苯酚类和氮硫化合物敏感,样品中醇类和醛类差异明显;GC-MS分析共鉴定出69 种挥发性物质,结合OAV和OPLS-DA发现不同产地剁椒关键香气成分存在差异,OPLS-DA与电子鼻PCA结果相近。研究结果表明, GC-MS、HPLC结合电子感官技术能有效评价不同产地剁椒风味品质,为剁椒品质控制和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剁椒 电子舌 电子鼻 游离氨基酸 有机酸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的5个高香品种红茶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12
作者 王丽 林渊松 +5 位作者 李菊花 林宏政 任卫威 李雯倩 郑玉成 叶乃兴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19-230,共12页
为探究5个高香品种红茶(铁观音、金观音、金牡丹、黄棪、梅占)特征香气差异,采用电子鼻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结合感官审评,对5个品种红茶关键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5个品种红茶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征香... 为探究5个高香品种红茶(铁观音、金观音、金牡丹、黄棪、梅占)特征香气差异,采用电子鼻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结合感官审评,对5个品种红茶关键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5个品种红茶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征香气,金牡丹红茶花果香显、带奶香;金观音红茶花香浓郁、清香幽雅;铁观音红茶呈嫩香、甜香和奶香;黄棪红茶甜香中带花香;梅占红茶清香、甜香较为明显。对电子鼻响应值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能较好地区分不同红茶品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共鉴定出834种挥发物,以变量投影重要性>1、P<0.05为条件筛选出272种主要差异香气物质;结合气味活度值和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表明,苯甲硫醇、甲酸-3-巯基-3-甲基丁酯、二甲基三硫、3-辛烯-2-酮、(Z)-6-壬醛、2-噻吩甲基硫醇6种挥发性化合物为共同的关键香气成分,它们共同赋予了5个品种红茶清香、甜香和花果香的香气特征。其中2-乙酰基噻吩、3-辛烯-2-酮、甲酸-3-巯基-3-甲基丁酯是鉴别不同品种红茶的重要香气物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不同品种红茶的香气特征,可为高香型红茶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香红茶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感官审评 香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GC-MS技术对红酸汤特征香气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莉 董玮 +1 位作者 严红光 袁玮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4-191,共8页
为明确红酸汤的特征香气成分,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贵州地区5种市售红酸汤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电子鼻结果表明,氮氧化合物、短链烷烃、无机硫化物、醇醚醛酮类化合物、有... 为明确红酸汤的特征香气成分,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贵州地区5种市售红酸汤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电子鼻结果表明,氮氧化合物、短链烷烃、无机硫化物、醇醚醛酮类化合物、有机硫化物为5种红酸汤的主要香气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5种红酸汤的特征香气成分可归为3类(W样品、H和G样品、Y和L样品)。运用GC-MS检测到5种红酸汤中含有醇类、酯类、酸类、烷烃类、酚类、醛类、酮类、醚类、烯烃类和其他类共15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经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分析,共筛选出乙醇、乙酸、十六酸乙酯、苯乙醇、1-丙醇、乙酸乙酯等25个VIP值>1的红酸汤关键特征香气物质。综上,利用两种检测技术进行协同分析,可获得较全面的红酸汤特征香气物质,研究结果可为改进红酸汤的风味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酸汤 香气物质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和电子鼻技术分析烘焙温度对菊苣根提取物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瑞丽 赵俊俊 +5 位作者 戴水平 邹恩凯 刘语煊 胡亚宁 梁淼 张峻松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1-321,共11页
为探究烘焙温度对菊苣根提取物香气品质的影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分析了不同烘焙温度条件下菊苣根提... 为探究烘焙温度对菊苣根提取物香气品质的影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分析了不同烘焙温度条件下菊苣根提取物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差异,并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鉴定关键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在不同烘焙温度下提取物中共检测出挥发性成分104种,主要包括醛类24种,酮类11种,酸类14种,醇类3种,酯类22种,烃类11种,酚类7种及其他化合物12种。随着烘焙温度升高,酸类物质相对含量明显减少,醛、酮类物质相对含量有所增加。150℃烘焙时样品中挥发性物质数最多,达到81种,烘焙样品风味的丰富度最高。聚类热图分析表明不同烘焙温度菊苣根提取物挥发性成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电子鼻技术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烘焙温度下菊苣根提取物的挥发性香气特征。通过ROAV共鉴定出14种关键香气成分(ROAV>1),其中苯乙醛、N-甲基-2-吡咯甲醛对样品整体香味特征贡献最大,赋予了烘烤、坚果香气。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烘焙温度对菊苣根提取物中挥发性成分及香气品质的影响规律,为菊苣特征风味香原料的开发和风味品质提升提供了理论与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苣根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电子鼻 挥发性成分 相对气味活度值 (R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鼻技术在办公家具用真皮气味检测中的应用
15
作者 郭琼 徐嘉俊 +2 位作者 左伯良 吴思睿 宋杰 《皮革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68,91,共8页
在办公家具用真皮的评价中,气味是其品质划分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利用电子鼻技术和气味法,结合现行皮革气味测定方法标准,对3种气味较为明显的常用真皮样品进行了实验分析,探究电子鼻技术与主观评价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以期为办公家... 在办公家具用真皮的评价中,气味是其品质划分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利用电子鼻技术和气味法,结合现行皮革气味测定方法标准,对3种气味较为明显的常用真皮样品进行了实验分析,探究电子鼻技术与主观评价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以期为办公家具用真皮气味检测方法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思路和方向。结果表明:所选的3种真皮,其气味物质品类在醇醛醚成分和短链烷烃成分的相对含量上存在差异。针对真皮样品2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其气味与相对含量较高的醇醛醚成分和甲烷等短链烷烃成分有很大关联。对样品2进行100次有效湿态的电子鼻实验,拟定了电子鼻法的皮革气味标准,能为皮革气味的新技术检测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皮革 办公家具 气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感官技术的不同种类蜂花粉风味差异分析
16
作者 徐浩然 王婷玉 +3 位作者 兰乾敏 成翠 艾岁 时小东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2-196,共5页
为明确不同种类蜂花粉风味的差异,以玫瑰、荞麦、茶花、荷花、油菜、玉米和枸杞蜂花粉为材料,采用智能感官技术对不同蜂花粉在色泽、气味和滋味上进行差异分析,为选择合适的蜂花粉作为调味品提供了参考。采用电子眼、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 为明确不同种类蜂花粉风味的差异,以玫瑰、荞麦、茶花、荷花、油菜、玉米和枸杞蜂花粉为材料,采用智能感官技术对不同蜂花粉在色泽、气味和滋味上进行差异分析,为选择合适的蜂花粉作为调味品提供了参考。采用电子眼、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从颜色、气味和滋味3个方面进行评价。采用电子眼对不同蜂花粉进行特征色号分析,共提取到36个特征色号,色号范围介于1856~2963之间,其中茶花蜂花粉提取到5个特征色号,玫瑰蜂花粉和枸杞蜂花粉各提取到9个特征色号。PEN3电子鼻检测到不同蜂花粉香气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氮氧化物、醇类和醛酮类、长链烷烃类等化合物上。电子舌结果表明枸杞蜂花粉的酸味最浓,荞麦蜂花粉的酸味最淡;玉米蜂花粉的甜味最浓,荞麦蜂花粉的甜味最淡;枸杞蜂花粉的鲜味和咸味最浓,荞麦蜂花粉的鲜味和咸味最淡;枸杞蜂花粉和玉米蜂花粉的苦味最浓,荞麦蜂花粉的苦味最淡。该研究通过电子眼、电子鼻和电子舌量化蜂花粉风味的特征信息,实现了不同种类蜂花粉风味的定性和定量差异分析,可以更有效地选择合适的蜂花粉作为调味品以满足消费者对美味和营养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花粉 电子眼 电子鼻 电子舌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感官技术结合HP-SPME-GC-MS分析不同馕的关键风味物质
17
作者 毛红艳 祖力皮牙·买买提 +2 位作者 王佳敏 岳丽 于明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6-185,共10页
采用电子鼻、电子舌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11种新疆不同馕中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并结合化学计量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馕工业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电子鼻、电子舌可以对不同馕中的挥发性... 采用电子鼻、电子舌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11种新疆不同馕中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并结合化学计量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馕工业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电子鼻、电子舌可以对不同馕中的挥发性成分和滋味进行有效区分。GC-MS共鉴定出316种化合物,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odoractivityvalue,ROAV)结合变量投影重要性值(Variableimportancein projection,VIP)分析表明,芳樟醇、月桂烯、(E,E)-2,4-壬二烯醛、壬醛、2E,4Z-癸二烯醛、4-异丙基-1,3-环己二烯-1-甲醛、(E,E)-2,4-癸二烯醛、(E)-2-壬烯醛、对伞花烃、(l)-顺-玫瑰醚为关键差异香气成分,使馕呈现出不同的风味,为风味形成研究奠定基础。(E,E)-2,4-癸二烯醛、(E)-2-壬烯醛、(E,E)-2,4-壬二烯醛、壬醛、芳樟醇为大多数馕的关键挥发性香气成分。GC-MS技术结合电子鼻和电子舌可为不同馕的风味差别提供技术支撑,为馕工业化生产加工技术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电子舌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相对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Gs下的腹腔镜结直肠癌NOSES手术改进 被引量:12
18
作者 白东晓 李磊 +4 位作者 郭志朋 武亚超 王雁军 黄天臣 肖建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52-355,共4页
目的:探讨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类(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形势下,腹腔镜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NOSES)手术方式改进及其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阳市肿瘤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实施DRGs的42例改进后的腹腔镜结直肠癌NOSE... 目的:探讨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类(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形势下,腹腔镜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NOSES)手术方式改进及其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阳市肿瘤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实施DRGs的42例改进后的腹腔镜结直肠癌NOSES术,并与同期进行常规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238例患者在费用、治疗结果、并发症等方面相比较。结果:NOSES改进组42例患者DRGs控费成功率为95.2%(40/42),与常规腹腔镜组在DRGs费用及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NOSES改进手术可以达到DRGs费用标准,手术安全可靠,应用双7号丝线代替部分直线切割闭合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GS 结直肠癌 noseS 改进手术 控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Flash E-Nose方法探究漂洗处理对鲶鱼鱼糜的脱腥效果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晓华 范三红 +4 位作者 马俪珍 郭耀华 樊晓盼 李平兰 肖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探索不同漂洗方法对鲶鱼碎肉的脱腥效果。方法:测定不同漂洗处理(未漂洗、调配液漂洗和清水漂洗)的鲶鱼碎肉的营养成分,并利用超快速电子鼻(Flash E-Nose)检测在冷藏过程中的挥发性气味物质变化,测定的时间点为p H值的起始点、极限... 目的:探索不同漂洗方法对鲶鱼碎肉的脱腥效果。方法:测定不同漂洗处理(未漂洗、调配液漂洗和清水漂洗)的鲶鱼碎肉的营养成分,并利用超快速电子鼻(Flash E-Nose)检测在冷藏过程中的挥发性气味物质变化,测定的时间点为p H值的起始点、极限p H值点和鱼肉腐败点,通过对所获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来判断不同漂洗处理对鲶鱼肉的脱腥效果。结果:漂洗后的碎肉蛋白质含量,水分含量均比对照组高,而脂肪含量明显减少,调配液漂洗效果更佳;Flash E-Nose可以将不同漂洗处理的鱼肉样品中的挥发性气味物质很好地分离开来,未漂洗的鲶鱼肉检出醛类、烃类、醇类、呋喃类、三甲胺等成分,它们的协同作用构成了鲶鱼肉的土腥味,而经过漂洗处理能够有效地去除三甲胺。结论:调配液漂洗能够提高鱼肉品质;并且鲶鱼鱼肉中含有较多的腥味成分如2-甲基戊醛、3-甲基-3-磺酰基-1-羟基丁醇和三甲胺等,通过漂洗处理后前2种成分的相对含量明显减少,三甲胺能够被完全去除。所以漂洗能够有效地达到脱腥的效果,调配液漂洗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鲶鱼 鱼糜 漂洗 电子鼻 挥发性物质 脱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Flash E-Nose方法探究不同处理蛋黄的风味变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余平莲 李文钊 +2 位作者 王未 吴静 阮美娟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27,共4页
对新鲜鸭蛋进行腌制和熟制,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电子鼻联用技术对不同处理的蛋黄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较好区分不同蛋黄样品的风味。主成分分析显示5个样品间差异明显,电子鼻区分度良好,咸蛋黄风味形成... 对新鲜鸭蛋进行腌制和熟制,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电子鼻联用技术对不同处理的蛋黄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较好区分不同蛋黄样品的风味。主成分分析显示5个样品间差异明显,电子鼻区分度良好,咸蛋黄风味形成主要来自于腌制。同时,Flash E-Nose可以将不同蛋黄样品中的挥发性气味物质很好地分离开来,蛋黄经过腌制后挥发性物质组成及其相对含量均发生变化,2,2-二氯丙烷、3-丁烯-2-酮、丙酸甲酯、四氢呋喃只有腌制后的蛋黄中才检测到,这可能是腌制的生蛋黄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特征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蛋黄 咸蛋黄 气相色谱-电子鼻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