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丽江、宁蒗强震的波速比时空演化图象和数值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蔡静观 张喜玲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2-91,共10页
通过对1996年2月3日滇西北丽江70级地震前波速比时空演化图象的动态追踪,同时对比了相距90km的1976年11月7日、12月13日宁蒗67、64级地震。发现,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研究的滇西北地区这两次重复发生... 通过对1996年2月3日滇西北丽江70级地震前波速比时空演化图象的动态追踪,同时对比了相距90km的1976年11月7日、12月13日宁蒗67、64级地震。发现,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研究的滇西北地区这两次重复发生的强震在孕育过程中波速比的时空演化图象十分相似:强震前5~7年,强震孕震区出现波速比高值异常区;强震前3~4年,孕震区的波速比大面积低值异常;强震前1~2年左右,孕震区再次出现范围略小的波速比高值异常区;强震发生在波速比低值异常区包围的两次高值异常区重叠部位。两次强震前滇西北波速比月均值均持续低值异常数年后,在震前1年左右出现明显的偏离平均值,当高、低值异常均趋于正常时,强震的孕育进入短临阶段。进一步研究波速比高、低值异常区的数值分布,显示出:第一次高值异常区中波速比最大的地震发生在异常区的边缘;低值异常区和第二次高值异常区中波速比最小和最大的地震发生在异常区内。这些波速比最大、最小的地震距主震的距离不超过6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波速比 强震 时空演化图象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地区近期强震前的波速比异常演化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永莉 毛慧玲 苏有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1,共6页
利用云南地区地震波记录资料,对滇西地区1998年以来5次MS≥5.8强震前的波速比异常进行了动态追踪,结果表明:滇西地区强震前1~3年会形成一个长60~160km的椭圆形低波速比异常区,强震通常发生于异常区边缘、异常交错部位或低波速异常区外... 利用云南地区地震波记录资料,对滇西地区1998年以来5次MS≥5.8强震前的波速比异常进行了动态追踪,结果表明:滇西地区强震前1~3年会形成一个长60~160km的椭圆形低波速比异常区,强震通常发生于异常区边缘、异常交错部位或低波速异常区外围60km范围内。低波速比异常区出现的高波速比(≥1.90)点,除2001年施甸5级震群外,对应的强震孕育时间的长短与强震震中距的大小有类似反比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地区 强震 波速比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强震前波速比、震源深度及中小地震活动的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永莉 毛慧玲 +1 位作者 王世芹 秦嘉政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9-264,共6页
分析了云南地区第四强震跃期内波速比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强震孕育过程与波速变化、震源深度变化、中小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波速比异常、震源深度变化异常与3、4级中小地震活动的异常,最早出现于云南7级地震前4年左右,大多数异常集... 分析了云南地区第四强震跃期内波速比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强震孕育过程与波速变化、震源深度变化、中小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波速比异常、震源深度变化异常与3、4级中小地震活动的异常,最早出现于云南7级地震前4年左右,大多数异常集中出现于震前2年左右,表现为波速比、震源深度异常增多,震前1年左右异常则逐步减少;伴随着云南第四强震活跃期的开始—结束的过程,云南地区的波速比也经历了下降—恢复的准同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速比 震源深度 中小地震 强震活跃期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南地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反演及强震孕震环境分析
4
作者 杨建文 金明培 +2 位作者 叶泵 茶文剑 张天继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3-555,共13页
基于滇西南地区3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地壳剪切波速模型”为初始模型,进行精细化结构反演(垂向精度达2km级),并采用Bootstrap重采样技术进行统计和评估,获取了各... 基于滇西南地区31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三分量波形数据,提取径向P波接收函数,以“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地壳剪切波速模型”为初始模型,进行精细化结构反演(垂向精度达2km级),并采用Bootstrap重采样技术进行统计和评估,获取了各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结合地壳厚度、泊松比分布,对滇西南地区的地壳深部结构及强震孕震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地壳S波速度分布在横向和垂向上均存在明显的非均匀特性。在中上地壳0~20km深度范围内存在明显且连续的低速层,平均厚度约15km,最大厚度达20km。在中下地壳20~28km深度范围内局部区域存在明显的低速层(厚度约8km),主要分布在普文断裂北端至阿墨江断裂中部区域(23°N附近),另外,在红河断裂附近和澜沧江断裂北部的局部区域也有分布;②从孕震环境来看,景谷M_(S)6.6和M_(S)5.8、墨江M_(S)5.9地震均发生在中上地壳低速层内,老挝M_(S)6.0地震发生在高、低速度的过渡区域。滇西南地区新生破裂带较为发育,地震波速的减小可能与地壳断裂或微裂隙中有流体的存在有关,研究区NW向新生破裂带的存在以及流体的长期作用,为带内高应变的突然释放提供了条件。另外,4个地震均发生在泊松比变化的高梯度带上,且地震发生处地壳厚度变化均较大。地壳厚度、泊松比变化剧烈的地区,地壳物质组成差异明显,壳内应变易于积累,有利于强震的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南 S波速度 中下地壳低速层 泊松比高梯度带 孕震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云南通海5.0级地震前波速比变化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刘自凤 张天继 +4 位作者 付虹 李智蓉 王光明 赵小艳 余达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4-502,共9页
采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ML≥2. 0地震的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了云南地区51个台站的波速比,分析了2018年通海5. 0级地震前波速比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通海地震前震中附近波速比以... 采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ML≥2. 0地震的震相到时数据,利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了云南地区51个台站的波速比,分析了2018年通海5. 0级地震前波速比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通海地震前震中附近波速比以高值变化为主要特征,有4个台站在高值变化前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下降—回升过程;(2)波速比变化出现的时间与震中距有一定关系,距离震中较近的TOH台波速比开始下降、回升和达到高值的时间都比稍远的JIS,YUJ和GEJ台要晚;(3) 2015—2017年云南4次MS≥5. 0地震震中均位于发震前一年波速比均值降低或正负变化交界地区,此次通海地震也遵从了上述规律,震中位于2018年1—7月波速比升高和降低区域的交汇地带。初步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前波速比升高可能是地震孕育过程后期震中周围有流体渗入,流体的参与使得前期因应力增强造成的微裂隙达到了水饱和状态,从而导致波速比vPvS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海地震 波速比 单台多震和达法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至滇西南地区近期中强地震前单台波速比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何应文 杨晓琳 +2 位作者 王建芳 杨建文 杞应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98-803,868,共7页
利用云南区域数字台网波形资料,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2011年以来滇西至滇西南地区MS≥5.5地震前后的波速比,对震中距160km范围内各台站波速比时间进程曲线变化特征进行动态跟踪分析。结果显示,5次地震前存在占比分别为56%、33%、16%、... 利用云南区域数字台网波形资料,采用单台多震和达法计算2011年以来滇西至滇西南地区MS≥5.5地震前后的波速比,对震中距160km范围内各台站波速比时间进程曲线变化特征进行动态跟踪分析。结果显示,5次地震前存在占比分别为56%、33%、16%、15%的低值异常、高值异常、低值-高值-低值、高值-正常的中期异常特征,还存在占比分别为41%、31%、28%的低值-高值回返、高值持续、低值持续3种短临异常特征。震区不同方位的波速比异常对比分析表明,2次盈江地震前,异常明显区域位于震源东南部,洱源地震前异常突出区域位于震源东北部,景谷地震前异常显著区域位于澜沧江断裂西北部的临沧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至滇西南地区 MS≥5.5地震 单台多震和达法 波速比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纵、横波联合勘探的资料解释 被引量:1
7
作者 邓富求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617-629,共13页
综合利用纵、横波联合勘探资料,不仅有利于寻找地层圈闭、岩性圈闭、裂缝圈闭等非构造油气藏,而且能正确判断岩层中流体的性质、地下岩性变化及裂缝带的分布范围,提高资料解释成果的精度。本文以四川 HBC 地区为例,介绍了横波层位的标... 综合利用纵、横波联合勘探资料,不仅有利于寻找地层圈闭、岩性圈闭、裂缝圈闭等非构造油气藏,而且能正确判断岩层中流体的性质、地下岩性变化及裂缝带的分布范围,提高资料解释成果的精度。本文以四川 HBC 地区为例,介绍了横波层位的标定、碳酸盐岩储层的构造解释及天然气富集带的判别等方法。在资料解释中,要特别注意纵、横波振幅比和速度比异常的分析。在HBC 地区的纵、横波振幅比异常和速度比异常多分布于构造的轴部和小鼻褶上。振幅比异常区一般为天然气聚集区,速度比异常多为裂缝发育带的反映。在上述两种异常同时存在的构造部位所布的探井,均取得了很好的钻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波 纵波 地震勘探 地震时间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