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末次冰期以来北太平洋中层水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1
作者 邹建军 石学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1-151,共11页
北太平洋中层水(NPIW)作为全球海洋经向翻转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对NPIW演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述。认为NPIW形成及通风演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 北太平洋中层水(NPIW)作为全球海洋经向翻转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对NPIW演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述。认为NPIW形成及通风演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而且高纬气候信号通过这一"海洋通道"传递到北太平洋低纬海域。另一方面,东亚夏季风通过影响黑龙江进入鄂霍次克海的径流量,从而对NPIW的形成和水团组成产生影响。在千年尺度,NPIW通风过程与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MOC)呈反相位变化,这与AMOC千年尺度震荡所引发的北太洋海表温、盐变化相关。与NPIW相关的物理过程和生物过程可能是触发冰期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及演化 北太平洋中层水 末次冰期 鄂霍次克海 白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惯性内波破碎混合方案对MOM4模式的影响
2
作者 吴方华 范植松 楚合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1,共11页
风生近惯性内波破碎引起的跨等密度面混合在海洋内部混合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其参数化对海洋模式的模拟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认识。本文给出的是在模块化海洋模式(MOM)中海洋表面边界层以下引入一个考虑风驱动近惯性内波破碎引起的跨等密度... 风生近惯性内波破碎引起的跨等密度面混合在海洋内部混合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其参数化对海洋模式的模拟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认识。本文给出的是在模块化海洋模式(MOM)中海洋表面边界层以下引入一个考虑风驱动近惯性内波破碎引起的跨等密度面混合参数化方案的研究工作。模拟结果显示,该方案有效改善MOM4模拟的上层1 000 m以上的温盐偏差,特别是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通风地区。数值试验表明,风生近惯性内波破碎有可能是维持海洋通风过程的重要机制之一,它使得海洋通风区的位温变冷,盐度变淡,整层等位密面加深。维持的通风过程使得北太平洋副极地大涡的影响延伸到副热带大涡。从而模拟的北太平洋中层水源头及其副热带大涡东侧的温盐更接近观测实际。同时,模拟的北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强度也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等密度面混合 近惯性内波破碎 北太平洋中层水 大西洋翻转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中层水模拟的改进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奇奇 范植松 +2 位作者 胡瑞金 刘海龙 楚合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共9页
通过对北太平洋中层水模拟和分析的3种结果的比较:在稀疏网格的LICOM全球大洋环流模式中使用Canuto等的湍流混合方案(简称T方案)并添加范植松等提出的惯性内波破碎混合方案(简称F方案),在LICOM模式中使用T方案,以及WOA09资料的分析结果... 通过对北太平洋中层水模拟和分析的3种结果的比较:在稀疏网格的LICOM全球大洋环流模式中使用Canuto等的湍流混合方案(简称T方案)并添加范植松等提出的惯性内波破碎混合方案(简称F方案),在LICOM模式中使用T方案,以及WOA09资料的分析结果,证明在添加F方案的情况下,北太平洋中层水的模拟有较明显的改进。惯性内波破碎混合可能是维持通风过程的重要机制之一,惯性频率风场的强迫作用可能是海洋内部混合的外部作用源。在WOA09资料的分析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中均显示出北太平洋中层水的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意味着除表层水和模态水之外,北太平洋中层水在气候变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模拟结果分析表明,为获得北太平洋中层水模拟的进一步改进,高分辨率的海洋模式和锋面与羽流的参数化方案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混合 惯性内波 通风过程 北太平洋中层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