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4a四川地区极端气候变化趋势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孙晨 程志刚 +2 位作者 毛晓亮 梅绍东 杨欣悦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126,共8页
利用1971-2014年四川省140个站点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结合气候变化检测与极端事件指数专家组公布的部分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四川地区近44 a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对部分极端气温指数进行旋转经验正交函... 利用1971-2014年四川省140个站点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结合气候变化检测与极端事件指数专家组公布的部分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四川地区近44 a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对部分极端气温指数进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地区的极端暖指数T_(N90)、T_(X90)等分别以0.62和0.7 d/a的变化呈上升趋势,极端冷指数T_(N10)、T_(X10)等分别以-0.56和-0.26 d/a的变化呈下降趋势,表明四川地区变暖趋势明显;日极端气温T_(Xx)(0.04℃/a)、T_(Xn)(0.03℃/a)、T_(Nx)(0.02℃/a)和T_(Nn)(0.03℃/a)均呈微弱上升趋势,表明发生极端气温事件的概率有所增加.四川地区的整体雨量在近44 a略有下降,下降幅度为-0.794 mm/a;从连续干旱日数和连续湿润日数等极端降水指数分析,除川西高原有增湿趋势以外,全川大部分地区有暖干化的趋势;R_(X1d)、R_(X5d)和尼。等指数的下降趋势表明降水的集中程度略微减弱.REOF结果表明大地形对气温变化有显著影响,虽然整体变化趋势一致,但四川西部高原与东部盆地存在明显区别,西部T_(N10)、T_(X90)的变化幅度均弱于盆地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指数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春季和夏季降水特征及与气候相关的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马京津 高晓清 曲迎乐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1-329,共9页
利用美国NCEP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我国华北地区25个气象站1951-2003年53年的月降水资料,研究了华北春季和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及与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华北春季和夏季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有一定的差别,春季降水存... 利用美国NCEP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我国华北地区25个气象站1951-2003年53年的月降水资料,研究了华北春季和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及与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华北春季和夏季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特征有一定的差别,春季降水存在3种典型降水类型,即“全部一致型”、“东西型”和“东北西南型”。第一特征向量为主导,其时间变化系数与春季降水量特征基本一致,说明华北春季降水主要受西北气流影响,具有降水偏多(少)一致性特征。降水偏多、偏少年异常场差值显示春季华北主要受东亚上空的异常反气旋环流影响,其底部偏东气流在南海、台湾海峡一带转向向北一直吹到华北。华北夏季降水存在3种典型降水类型,即“全部一致型”、“南北型”和“东西型”。降水偏多、偏少年异常场差值显示夏季华北受副高西侧西南气流的影响从印度孟加拉湾携带大量水汽从西南方向吹向华北,带来较多的降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自然正交分解法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雨日、雨强的气候变化 被引量:23
3
作者 伍红雨 杜尧东 +2 位作者 陈桢华 潘蔚娟 段海来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77-888,共12页
利用华南110个测站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通过EOF分析、功率谱分析和计算趋势系数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华南年、前汛期、后汛期的雨日、雨强以及降水量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华南年雨日以4.8 d/(10 a)的速率明显减少,但... 利用华南110个测站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通过EOF分析、功率谱分析和计算趋势系数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华南年、前汛期、后汛期的雨日、雨强以及降水量的时空特征和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华南年雨日以4.8 d/(10 a)的速率明显减少,但前、后汛期雨日减少趋势不明显。华南年雨日长期趋势变化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在广西北部、华南沿海和海南,减少速率高达9~17.8 d/(10 a),其中海南的白沙减少趋势最为明显。华南年平均雨强以0.4 mm/(10 a.d)的速率明显增加,但平均雨强前汛期变化趋势不明显,后汛期明显。年雨强增加速率在海南、华南沿海和广西北部高达0.4~1.1 mm/(10 a.d),最大值出现在海南的五指山和三亚。华南降水量和雨日的长期变化趋势不相似,但与雨强的变化趋势大部分相似。小波分析表明:华南年雨日和降水量都有2~3年、3~5年两个显著周期,年雨强在2000年后有2~3年的显著周期。根据EOF分析,华南雨日、雨强和降水量主要有"全区一致型"、"东西差异型"和"南北差异型"三种分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雨日 雨强 降水量 华南 EOF 趋势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秋雨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53
4
作者 白虎志 董文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84-889,共6页
在分析华西秋雨气候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综合考虑秋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秋雨指数,并进行了EOF和REOF分解以及秋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模态反映了长江中上游以北地区与以南地区降水相反的形势,第二模态反映了华西降水的一致... 在分析华西秋雨气候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了综合考虑秋季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秋雨指数,并进行了EOF和REOF分解以及秋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模态反映了长江中上游以北地区与以南地区降水相反的形势,第二模态反映了华西降水的一致性;REOF将华西秋雨可分为6个气候区。华西秋雨的变化趋势表明,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1980年代初期为相对多秋雨期,1970年代中后期、1980年代中后期到20世纪末华西秋雨相对较少。21世纪开始又出现了较明显的华西秋雨现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缅槽、贝加尔湖低槽是华西秋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当贝加尔湖、印缅槽深且副热带高压强时,有利于华西多秋雨;反之,则秋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秋雨 气候特征 EOF展开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257
5
作者 张敏锋 冯霞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6-162,共7页
利用我国30年历年雷暴日资料,采用EOF和主值函数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年平均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异常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平均雷暴日的分布大致可分为4个区域。第一载荷向量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方差贡献为3... 利用我国30年历年雷暴日资料,采用EOF和主值函数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年平均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异常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年平均雷暴日的分布大致可分为4个区域。第一载荷向量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方差贡献为35.1%,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有所差异。30年来雷暴日总体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但是在某些地区某些时段却有相反的变化,距平场的年代变化特征和各代表区域年平均雷暴日距平序列均说明了以上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雷暴气候 EOF分解 时空分布 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的显著性检验以及温度场和降水场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1
6
作者 宋燕 季劲钧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7-165,共9页
用近百年来全球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20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两次全球性气候突然变暖现象,并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对其进行突变检验。分析表明,温度场和降水场的经验正交分解函数的主分量(EOF1),能够很好地表征相应变量年代际时间... 用近百年来全球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20世纪20年代和80年代两次全球性气候突然变暖现象,并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对其进行突变检验。分析表明,温度场和降水场的经验正交分解函数的主分量(EOF1),能够很好地表征相应变量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突变空间分布型的主要特征,因而用温度资料的EOF1讨论了两次突然变暖的全球空间和时间分布特点。在全球两次突然变暖的同时也发生了相应的降水空间分布型突变。对比分析表明,两次变暖事件的基本特征并不相同,说明引起两次突变的物理机制也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经验正交函数 年代际 突变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5a东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30
7
作者 杨素英 孙凤华 陈岩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7-204,共8页
利用1959—2003年我国东北地区93站春季降水资料,将降水场分成5个区域,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春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降水量年际变化及长期趋势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西部是旱涝易发生区,近45a来降水量略有增多;... 利用1959—2003年我国东北地区93站春季降水资料,将降水场分成5个区域,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春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降水量年际变化及长期趋势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西部是旱涝易发生区,近45a来降水量略有增多;降水量的周期振荡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降水区划 RE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中国华北降水、印度降水与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7
8
作者 林大伟 布和朝鲁 谢作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5-1190,共16页
本文基于1951~2014年的站点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应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法(MEOF)研究了年际尺度上华北夏季降水、印度夏季降水与海表面温度之间的耦合关系(主要模态)。结果表明:当印度夏季降水偏强时,若同期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 本文基于1951~2014年的站点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应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法(MEOF)研究了年际尺度上华北夏季降水、印度夏季降水与海表面温度之间的耦合关系(主要模态)。结果表明:当印度夏季降水偏强时,若同期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表现为LaNi?a位相,则西太平洋暖池对流加强,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有利于华北夏季降水与印度夏季降水一致增强。反之,当印度大部降水偏弱时,若同期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表现为ElNi?o位相,则华北夏季降水和印度夏季降水一致减弱。然而,两地夏季降水的协同变化关系并不总是成立。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随时间演变表现为冬春El Ni?o衰减型时,伴随着印度洋偶极子(IOD)正位相的衰减过程,这会减弱东亚夏季风,使得华北夏季降水偏少。此时印度半岛夏季降水增强区集中在其西部,无法形成连接印度和华北夏季降水异常的环半球遥相关(CGT)波列,可能使得华北夏季降水异常与全印度夏季降水异常成相反形势。这些结论揭示了中国华北夏季降水、印度夏季降水和海表面温度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海温外强迫对两地夏季降水之间相关关系的作用,从而对华北夏季降水的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变量经验模态分解法 华北夏季降水 ENSO印度夏季降水 印度洋偶极子(I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站网EOFs展开的失真性及其修正 被引量:17
9
作者 丁裕国 江志红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47-253,共7页
从理论上证明,非均匀站网EOFs展开有不同程度的失真。在同等条件下,均匀站网与非均匀站网EOFs展开结果有明显差异.提出了一种附加面积权重的修正方案用以弥补非均匀站网EOFs展开的失真现象。实例计算表明,中国气温场(... 从理论上证明,非均匀站网EOFs展开有不同程度的失真。在同等条件下,均匀站网与非均匀站网EOFs展开结果有明显差异.提出了一种附加面积权重的修正方案用以弥补非均匀站网EOFs展开的失真现象。实例计算表明,中国气温场(160站)经修正EOFs展开后,其气温变化主分量趋势与特征能更加客观地揭示中国地区增暖效应的局地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正交函数 非均匀站网 气温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的气候变化──气温、降水和日照 被引量:18
10
作者 刘黎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92-97,共6页
根据广东47个测站1954~1990年逐年1月和7月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的标准化资料作EOF、周期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①各要素最重要的空间分布型式(EOF1)是表示全省各地变化位相相同的分布,其中气温EOF1的分布... 根据广东47个测站1954~1990年逐年1月和7月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的标准化资料作EOF、周期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①各要素最重要的空间分布型式(EOF1)是表示全省各地变化位相相同的分布,其中气温EOF1的分布最为均匀,而且各要素的EOF1在1月的分布也较7月的分布规则.②近40年来全省性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周期性特点,其中尤以二月份气温的7a周期变化最为显著.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广东气候变化基本上是稳定的,没有明显的线性增、减趋势.③广东各要素的极端异常变化可能与Elnino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广东 气温 降水 日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太湖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包云轩 何琰 +2 位作者 蒯志敏 陈彦 严明良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72-880,共9页
根据1971—2010年环太湖地区苏州、常州、长兴等9个气象台站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采用EOF正交经验分析法、线性倾向率法、小波分析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研究了环太湖地区近40 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1971—2010年间,环... 根据1971—2010年环太湖地区苏州、常州、长兴等9个气象台站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采用EOF正交经验分析法、线性倾向率法、小波分析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研究了环太湖地区近40 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1971—2010年间,环太湖地区整体上呈增暖趋势,环太湖地区的季节性增暖存在空间差异,西北部的气温在春、夏季明显升高,而东南部则在秋、冬季明显增暖,1990年前后该地区的增暖率存在完全相反的空间分布。2)该40 a中,降水表现为北部增加,南部减少。整个环太湖地区的降水在冬季普遍呈现增加趋势,春、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性大于秋、冬季。3) M 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环太湖地区年平均温度存在16~17 a和6 a、26 a左右的变化周期;年降水量存在15~16 a和24 a的强显著性变化周期,各地区在年均温、年降水量周期振荡的强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4) 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1971—2010年环太湖地区各站点均表现为气温由低向高的突变,突变发生在1992—1993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太湖地区 气候变化 EOF分析 小波周期变换 MANN-KENDALL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5年中国倒春寒频数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丽君 黄菲 +1 位作者 陈峥 王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18,共9页
发生在春季的寒潮冷空气过程(倒春寒)往往会带来更强的气象灾害,因此对倒春寒活动规律的研究和预测有重要意义。本文对1961—2015年中国倒春寒的发生频次进行统计,发现倒春寒不仅发生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江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东部也是倒春... 发生在春季的寒潮冷空气过程(倒春寒)往往会带来更强的气象灾害,因此对倒春寒活动规律的研究和预测有重要意义。本文对1961—2015年中国倒春寒的发生频次进行统计,发现倒春寒不仅发生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江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东部也是倒春寒的高发区。中国倒春寒频次的时空变化存在两个主模态:第一模态为全国型,体现了气候平均的倒春寒频次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以年际振荡为主,多发生在传统的东部型厄尔尼诺(El Nino)衰减年的春季;第二模态为南北反相型,反映了江南和东北地区倒春寒频次的反位相变化,主要体现了南方型倒春寒频发的特征,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振荡特征,与北太平洋“马蹄”型海表温度异常相关,同时赤道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多表现为中部型El Nino的海温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倒春寒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 东部型El Nino 中部型El Nino 北太平洋“马蹄”型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主要农作物敏感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6
13
作者 高佳佳 杜军 +1 位作者 刘朝阳 周刊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484-1489,共6页
为了解西藏地区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方法对1980-2015年西藏地区农作物单产资料及气温、降水量逐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温和降水量异常敏感区均位于沿雅鲁藏布江和藏... 为了解西藏地区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方法对1980-2015年西藏地区农作物单产资料及气温、降水量逐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温和降水量异常敏感区均位于沿雅鲁藏布江和藏东林芝地区,青稞和春小麦敏感区主要位于沿雅鲁藏布江中段,豆类敏感区主要位于拉萨市和藏东南地区,油料敏感区位于拉萨市。青稞产量在1983和2000年存在突变,1984-1999年处于相对低产阶段,2000年之后转为高产阶段。日喀则市青稞产量变化与气温和降水量EOF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对应关系较好,说明日喀则市青稞产量对气候变化存在明显响应,且对气温的敏感性优于对降水量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作物产量 气候变化 敏感区 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8-2018年青藏高原降水区划及各区降水量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龚成麒 董晓华 +2 位作者 魏冲 欧阳习军 吴寒雨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6-108,共13页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划降水时空演变动态影响的问题,选取青藏高原内部及周边85个气象站点1978-2018年共41 a的日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Sen’s斜率估计、滑动t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青...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划降水时空演变动态影响的问题,选取青藏高原内部及周边85个气象站点1978-2018年共41 a的日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Sen’s斜率估计、滑动t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典型分布型以及区域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78-2018年青藏高原整体年降水量主要存在南北差异、东南-西北差异两种典型分布型,且存在以雅鲁藏布江下游、澜沧江下游以及川西为中心逐渐向四周减少的干湿差异性。采用REOF将青藏高原分为8个降水区,Ⅴ区、Ⅵ区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减幅分别为1.5%、3.7%,Ⅳ区的降水量变化平稳,Ⅰ区、Ⅱ区、Ⅲ区、Ⅶ区和Ⅷ区的降水量呈增多趋势,增幅分别为8.6%、28.3%、10.0%、3.8%和6.0%。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地区和北部干旱地区的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形成喀喇昆仑山脉地区、柴达木盆地地区、四川西部地区、高原东南地区和羌塘高原地区5个降水异常区。8个降水量分区的年平均降水量有多个突变年份,各区有着不同程度的年代际变化以及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区划 降水量时空演变 气候变化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突变检验 小波分析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青藏高原湖泊水位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宇欣 李育 朱耿睿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53-761,769,共10页
使用能够指示年代际尺度及千年尺度水位变化的水位、面积和其他代用指标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分解法,研究不同时间尺度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水位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年代际尺度上,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水位整体呈上升趋势,在千年尺度上... 使用能够指示年代际尺度及千年尺度水位变化的水位、面积和其他代用指标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分解法,研究不同时间尺度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水位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年代际尺度上,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水位整体呈上升趋势,在千年尺度上,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水位整体呈下降趋势.不同区域湖泊水位的影响因素不同,降水和蒸发作为两大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水位变化影响不同.在年代际尺度上,蒸散发在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水位变化影响因素中发挥主导作用,降水发挥次要作用,同时湖泊水位变化与气候、地形、风速以及温度等要素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千年尺度上,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水位变化主要受控于降水,其次受控于蒸散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水位 时间尺度 经验正交函数分析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8—2012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极端小时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戚佳晨 宋晓猛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5-92,共18页
【目的】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频发,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城市群或都市圈面临更大挑战。为准确评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极端降水演变规律,【方法】利用135个气象站点1978—2012年小时降水资料,选取最大... 【目的】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频发,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城市群或都市圈面临更大挑战。为准确评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极端降水演变规律,【方法】利用135个气象站点1978—2012年小时降水资料,选取最大1小时降水量(Rx1hr)、超过95%和99%阈值小时降水量(R95pw1hr和R99pw1hr)、超过10 mm和20 mm小时降水频次(R1hr10 mm和R1hr20 mm)五个极端小时降水指标,采用滑动平均法、EOF分解法分析极端小时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结果表明:(1)除R1hr10 mm外,极端小时降水指标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2)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东南多,西北少,且显著增加站点主要在江苏南部;(3)极端小时降水峰值主要集中在12—18时,占比68.1%~79.3%;(4)极端小时降水主要表现为区域一致型、正负反向型和中心型,其中第一模态以区域一致型为主,且表现出明显增长趋势。【结论】结果证实1978—2012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极端小时降水呈现明显增加趋势,其空间格局受地形特征、城市化发展影响明显,且城市化对极端小时降水有一定促进作用。该研究有助于科学认识城市群极端降水演变,为城市群防灾减灾与合理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极端小时降水 时空演变 经验正交分解 城市化 气候变化 降水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蒲公英和车前草在山东境内的春季物候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文慧 顾润源 丁锋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7-38,共12页
基于2000-2015年山东省对蒲公英和车前草物候及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正交经验函数、相关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了蒲公英及车前草在山东境内的春季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蒲公英与车前草春季萌动... 基于2000-2015年山东省对蒲公英和车前草物候及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正交经验函数、相关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了蒲公英及车前草在山东境内的春季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蒲公英与车前草春季萌动与展叶总体表现为推迟的趋势且半岛沿海站点表现更明显,开花始期的年际变化具有局地性。2)冬季平均气温、2月平均气温升高会极显著促进两种植物的萌动、展叶。1月累积降水量与两种植物的萌动、展叶、开花始期总体显著负相关。鲁东地区两种草本植物的萌动、展叶与冬季日照时长显著负相关。在开花始期,除了冬季热量累积之外,从鲁东到鲁西3月平均气温及活动积温的影响逐渐加强,车前草表现更为明显。3)蒲公英与车前草偏最小二乘物候回归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萌动、展叶始期,2月平均气温、冬季平均气温、冬季0 cm平均地表温度、冬季正积温VIP值均大于1。在开花始期,3月平均气温、3月活动积温、冬季平均气温、冬季0 cm平均地表温度在所有地区VIP值均大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蒲公英 车前草 物候 EOF分析 PL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