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 betwee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in the Atlantic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Renhai Bai(白人海)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50-57,共8页
Based on global monthly average data set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during 1950 - 1992 and global monthly average 500 hPa height during 1930- 1997 offered by NCARINCEP, the feature of SST anomaly in the Atlantic... Based on global monthly average data set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during 1950 - 1992 and global monthly average 500 hPa height during 1930- 1997 offered by NCARINCEP, the feature of SST anomaly in the Atlantic and its relation with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Northeast China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cond eigenvector of the SST’s empirical orthogonal expanssion in winter season over the North Atlantic suggests that dist-ibution of SST anomaly has unusual meridional difference; The location of its center is basically identical to center of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region be- tween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the Northeast China and winter SST in the Atlantic. When winter SST in the North Atlantic is hot in south and cold in north, the blocking situation is stronger in the middle- high latitude. Correspondingly, the blocking high pressure in the northern North Pacific is also getting stronger, the westerlies circulation index in East Asia in next summer would be lower,as a result,more precipitation in the summer would be experienced over Northeast China and vice ver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north atlantic SUMMER precipitation northEAST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期东北大西洋-地中海西部海温异常影响河南省干热风的可能途径
2
作者 竹磊磊 苏晓乐 +2 位作者 潘攀 吴璐 杨婷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62,共13页
河南省是中国冬小麦的主产区,也是较易受干热风影响的地区。目前对干热风的研究和预报多在天气尺度,从气候的角度研究干热风是否具有可预报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河南省干热风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哈得莱环流中心海温... 河南省是中国冬小麦的主产区,也是较易受干热风影响的地区。目前对干热风的研究和预报多在天气尺度,从气候的角度研究干热风是否具有可预报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河南省干热风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哈得莱环流中心海温资料,分析了1980-2022年前期海温异常与河南省干热风日数的关系,及其可能影响途径。结果表明:(1)豫北、豫西北和豫中多年平均干热风日数较多,其他地区则相对较少。日干热风出现的概率由南向北、由5月下旬至6月上旬逐渐增加。全省平均干热风日数有显著增加趋势。(2)河南省干热风日数与当年3-4月东北大西洋-地中海西部(关键区)海温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均存在着密切相关,两者与干热风发生时段500 hPa高度场在去趋势前和去趋势后的显著正相关区在东亚中纬度地区位于新疆北部至贝加尔湖尔湖北部,显著负相关区位于我国东北至日本群岛附近,与850 hPa风场在去趋势前和去趋势后的相关在上述正、负显著相关区分别呈反气旋和气旋分布,气旋后部呈偏北风的显著相关,即3-4月关键区高海温年,出现的蒙古高压脊和东亚大槽造成了河南省的干热风天气。海温与环流场的相关在去趋势前和去趋势后在中纬度地区呈现出一个更明显的由东北大西洋经欧亚大陆至东北亚的纬向遥相关波列。(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偏南(北)时,干热风日数易偏多(少),而3-4月关键区高(低)海温则可以导致副高偏南(北)。(4)干热风偏多年和偏少年、3-4月关键区高海温年和低海温的干热风发生时段30°N-55°N经向平均的涡度差值,及高、低海温年的干热风发生时段500 hPa准地转流函数距平和波作用通量均显示在中纬度地区存在自东北大西洋至东北亚的纬向波列。也即表明,3-4月关键区海温可以激发出一个后期干热风发生时段的类似波列,经欧亚大陆传至东北亚,而高海温年在东亚中纬度地区的环流分布造成了河南省的干热风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风 东北大西洋 地中海西部 海温 遥相关波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涛动对欧洲北海与不列颠岛附近冬季闪电活动的影响
3
作者 于欣宏 张文娟 +3 位作者 周震强 戴国锟 郑栋 张义军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52,共15页
本文利用2010~2022年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LLN)资料和1993~2022年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对欧洲北海及不列颠岛附近区域(50°~66°N,20°W... 本文利用2010~2022年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LLN)资料和1993~2022年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对欧洲北海及不列颠岛附近区域(50°~66°N,20°W~15°E)冬季(12月和1月)闪电活动的影响。此外针对2014年冬季(2014年12月与2015年1月)的极端闪电活动,讨论了NAO对这一闪电异常现象的主要贡献和影响过程。结果表明,NAO是该区域冬季闪电活动最直接的气候影响系统,NAO指数与闪电数呈显著正相关。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NAO正相位时该区域闪电活动明显增强。这是由于增强的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加强了北大西洋急流,使急流轴偏向在北大西洋海面上加强,闪电与急流的遥相关位于北大西洋中部,说明急流的加速作用是在北大西洋海表的急流入口区促进气旋波的产生并且随急流轴向东移动。同时,NAO也使得欧洲西海岸附近海温升高、亚速尔高压输送水汽增多,促进了闪电活动的产生。2014年冬季(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该区域出现了闪电异常增多的情况,闪电数量增加至平均闪电数量的数十倍,且与冬季平均态闪电数量的均值和概率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分析表明,偶极子—冰岛低压和亚速尔高压的极端变化是此次闪电活动异常的主要原因。NAO的极端正相位导致北大西洋急流、局地海温、水汽输送都向有利于极端对流产生的方向发展,进而在该区域产生了异常活跃的冬季闪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 北大西洋涛动(NAO) 亚速尔高压 北大西洋西风急流 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山东夏季极端高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4
作者 黄燕玲 王亚兰 +2 位作者 李建 曹张驰 庞一龙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6,共13页
利用1973—2022年山东74个气象站夏季逐日最高气温、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数据集ERA5、英国哈德莱中心(Hadley)的海温和海冰数据,采用相关、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山东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影响因子。结... 利用1973—2022年山东74个气象站夏季逐日最高气温、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数据集ERA5、英国哈德莱中心(Hadley)的海温和海冰数据,采用相关、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山东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山东夏季极端高温日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全区一致增加的态势,达到0.15 d/a,2012年以来增加趋势更为显著,达到0.61 d/a,且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即1973—2011年为高温少发时期,2012—2022年为高温多发时期。高温多发期的环流异常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位置偏西,南亚高压则东进北抬,山东位于大陆高压脊前,低层为异常反气旋环流控制,有利于下沉绝热增温;热力异常表现为低层暖平流输送,云量减少,短波辐射增多,有利于局地增温。2012年之前,山东夏季极端高温日数主要受前期春季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影响,而2012年之后主要受前期春季北极海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极端高温 年代际变化 北大西洋海温 北极海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多模型的北太平洋海表温度模拟能力评估
5
作者 王帅奇 孙群 国文宁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2-274,共13页
北太平洋海域是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特别是对紧邻西北太平洋的东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本文选取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的28个模型结果,计算得到其... 北太平洋海域是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特别是对紧邻西北太平洋的东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本文选取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中的28个模型结果,计算得到其多模式集合平均(multi-model ensemble,MME)模型结果;并基于多种评估指标,与再分析资料ERSST v5比较,评价了29个模型对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利用综合性指数(comprehensive rating metrics,MR)标准方法量化了模型结果的整体性能。结果表明,MME能够准确地模拟全年和四季变化,模型的偏差大部分集中在1~3月和7~9月,FGOALS-g3与NorCPM1的偏差高于其他模型。北太平洋SST在1915~2014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MME结果为每10年0.055℃,与再分析数据每10年0.059℃结果相近。两者相关系数为0.99、相对偏差为0.06、相对均方根误差为0.25。通过泰勒图的综合评估,不同的模型对同一的海域表现不同,对区域的模型选择不可随机。MR方法评价结果表明,有9个模型评分为A级,其中MME为A级中第三,证明了采用模型集合平均的方法可有效减少单个模型系统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北太平洋 海表面温度 模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日数年际变化关系的年代际减弱 被引量:1
6
作者 蒋圆圆 李忠贤 +1 位作者 倪东鸿 彭丽霞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1-891,共11页
基于1961—2020年Hadley海温资料、CN05.1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夏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日数年际变化关系的年代际变... 基于1961—2020年Hadley海温资料、CN05.1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夏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日数年际变化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表明,当夏季北大西洋中纬度海温正(负)异常、副热带海温负(正)异常,即北大西洋偶极型(North Atlantic dipole,NAD)海温异常正(负)位相时,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日数增加(减少)。二者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发生年代际减弱。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961—1988年,夏季NAD海温异常可以激发从北大西洋出发沿欧亚中高纬向东传播的大气遥相关波列,在东亚上空产生反气旋/气旋环流异常。东亚反气旋/气旋环流异常引起长江流域上空气流垂直运动变化,并通过垂直运动引起的热力作用等,影响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日数的变化。而在1989—2020年,夏季NAD海温异常激发的欧亚中高纬大气遥相关波列强度减弱,东亚上空的反气旋/气旋环流异常的强度也相应减弱,从而使得NAD海温异常与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日数之间的联系减弱。NAD海温异常激发的欧亚中高纬遥相关波列强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的减弱可能与NAD海温异常振幅的减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 海表温度 北大西洋 长江流域 年际变化 年代际减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流及北大西洋海温对我国南方冬季寒潮频次异常的可能影响
7
作者 姜峰 李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75-1492,共18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80-2022年日最低温度站点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逐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采用了EOF、一元线性回归和T-N波作用通量等方法,分析了南方冬季寒潮频次的主要异常时空特...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80-2022年日最低温度站点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逐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采用了EOF、一元线性回归和T-N波作用通量等方法,分析了南方冬季寒潮频次的主要异常时空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和冬季大西洋海温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对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冬季寒潮频次大值区主要位于南方东部及中部地区,大致呈“逆C”型分布。寒潮频次主要有全区一致型、南北反位相型和三极型三类主要异常模态,其中全区一致型能很好反映南方寒潮频次的总体异常时空特征。(2)负位相的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强的里海-青藏高原脊和偏东偏北的东亚大槽、北弱南强的西伯利亚高压、强的温带急流和弱的副热带急流是影响南方冬季寒潮频次的关键环流系统,冷空气堆位于西西伯利亚地区,高低层环流系统配合,使得冷空气自西西伯利亚南下到里海附近,再沿着青藏高原北侧向东输送,在青藏高原东侧南下进入南方地区,造成南方冬季寒潮频次全区一致型增加。(3)冬季北大西洋“+”“-”“+”三极型SSTA可通过海气间热通量交换激发出-NAO型环流异常及Rossby波能量异常。Rossby波能量沿南、北两条路径自北大西洋向东亚传播,并激发出相应的异常波列,增强了影响南方寒潮的南、北方关键环流系统,致南方寒潮频发。当春季北大西洋SSTA呈现逆“C”型异常,且夏、秋季有发展为+”“-”“+”三极型的态势,可预测南方寒潮频次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冬季寒潮 时空特征 北大西洋涛动 大西洋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北大西洋中纬度海温与江南5月降水关系增强的可能原因 被引量:1
8
作者 郭浩康 李春 石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0,共11页
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CPC)降水资料、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NCEP)大气环流和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 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CPC)降水资料、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NCEP)大气环流和Hadley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江南5月降水极端性的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北大西洋海温的联系。结果表明,自2004年江南5月降水年际差异显著增大以来,200 hPa上的Rossby波能量从北大西洋向下游传播,一部分能量沿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形成南支波列;另一部分沿不列颠群岛向西伯利亚地区传播,上述两支波列在旱涝年的不同配置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响江南地区高空200 hPa附近的辐合辐散影响江南地区的垂直运动;另一方面波列下游的中国东南沿海200 hPa的异常气旋或反气旋具有准正压结构,对应于对流层中下层西北太平洋异常气旋或反气旋在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和南海上空位置和强弱变化,影响水汽向江南地区的输送。在偏涝年形成正位相的欧亚遥相关波列,利于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积累并向江南地区输送,它和低纬暖湿气流在江南地区附近相遇,形成降水。2004年以来,欧亚大陆上空与5月不列颠群岛附近海温异常有关的波列分布发生了改变,影响了江南地区高空200 hPa的辐合辐散。上述遥相关波列增强了和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关系,进一步与江南5月降水建立起紧密联系。2004年以来自江南5月偏涝年前的冬季开始,北大西洋中纬度通常出现冷海温异常并随时间东移,于5月降水同期东移到不列颠群岛附近,偏旱年反之,这对江南5月降水具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5月降水 欧亚遥相关 西风急流波导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北大西洋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要素的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唐峰华 靳少非 +4 位作者 张胜茂 崔雪森 伍玉梅 刘健 黄洪亮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093-2100,共8页
根据2010年7∽9月和2011年7∽10月“舟渔1301#”2个航次的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海上调查资料,利用渔获生产数据?海况天气数据以及同期的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面温度(SST)?海表盐度(SSS)及叶绿素a(Chl-a)浓度和海流等数据,分析柔鱼的... 根据2010年7∽9月和2011年7∽10月“舟渔1301#”2个航次的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海上调查资料,利用渔获生产数据?海况天气数据以及同期的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面温度(SST)?海表盐度(SSS)及叶绿素a(Chl-a)浓度和海流等数据,分析柔鱼的中心渔场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变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整个调查期间渔获频次在SST和Chl-a因子上均呈正态分布,渔场高产的最适SST范围为18∽20℃,最适SSS范围为33.60‰∽34.80‰,最适Chl-a浓度范围为0.08∽0.24mg/m3,其中SST与柔鱼渔场之间有较好的匹配关系,中心渔场通常位于18∽20℃的等温线附近,且位置一般出现在冷水团和暖水团交汇区的冷水团一侧;中心渔场位于亲潮和黑潮交汇混合区的向北一侧,离交汇地带的距离较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渔汛期间中心渔场的位置逐步往其向西北方向移动.总体上多个环境因子皆可作为确定潜在中心渔场的指标,但以海表水温为最佳,另外辅助寒?暖流的交汇情况以及Chl-a浓度?天气海况等因素来综合分析,判断渔场的中心位置会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北太平洋 海表温度 海表盐度 叶绿素A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84
10
作者 邓伟涛 孙照渤 +1 位作者 曾刚 倪东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35-846,共12页
采用中国160站降水资料、NOAA ERSST海温资料以及ERA-40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在近50年中经历了两次年代际变化,第1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 采用中国160站降水资料、NOAA ERSST海温资料以及ERA-40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型在近50年中经历了两次年代际变化,第1次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冬季海温由正距平向负距平转变,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由负位相向正位相转变,通过影响东亚夏季风环流,使东亚夏季风减弱,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从北到南呈现出"+-+"转变为"-+-"的三极分布形态,这次年代际变化体现了同一模态正负位相的转变;第2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太平洋海温转变为日本以南西北太平洋的正距平分布,同时菲律宾群岛附近海温偏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使得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由北至南转变成"-+"的偶极分布形态,这次年代际变化体现了一种模态向另一种模态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夏季降水型 北太平洋海温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气候影响的研究评述 被引量:83
11
作者 李双林 王彦明 郜永祺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8-465,共8页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的形成与热盐环流的准周期性振荡有关,它是气候系统的一种自然变率。诸多研究表明,AMO在北大西洋局地气候及全球其他区域气候演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欧亚大陆的表面气温,美国大陆、巴西东北部、西非以及南亚的降水,北大西洋飓风等都与之密切相关。AMO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的调制作用,暖位相AMO增强东亚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冷位相则相反。本文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AMO对未来气候预测的意义,认为最近20多年来我国冬季的显著增暖与AMO处于暖位相有关,是人类温室气体强迫与暖位相AMO(自然因子)两种增暖影响相叠加的结果。随着AMO逐渐转入冷位相,我国冬季变暖趋势将放慢,并有望于21世纪20年代中期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 海面温度 东亚季风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堪的纳维亚上空的臭氧亏损与北大西洋海温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立波 ZOU Han +2 位作者 邹捍 季崇萍 吴瑞欢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53-259,共7页
利用 TOMS臭氧资料和 NCAR/ NCEP再分析海温资料,分析研究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臭氧亏损状况及其季节变化规律,指出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上空存在一个严重的臭氧亏损区。该臭氧亏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最强,夏季最弱... 利用 TOMS臭氧资料和 NCAR/ NCEP再分析海温资料,分析研究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臭氧亏损状况及其季节变化规律,指出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上空存在一个严重的臭氧亏损区。该臭氧亏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最强,夏季最弱、同时研究了北大西洋海温分布和季节变化,指出其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臭氧亏损有极好的负相关。因此,认为可以用北大西洋海温的季节变化来估计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气候尺度的臭氧亏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亏损 大西洋 海表温度 TDMS 季节变化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热带大西洋北部海温异常与我国盛夏降水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忠贤 陈晨 +2 位作者 曾刚 邓伟涛 吴玲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56-766,共11页
利用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资料、全国160站降水资料以及NCEP-DOE AMIP-II再分析等资料,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春季(3—5月)热带大西洋北部海温异常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盛夏(7、8月)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热带大西洋北部模... 利用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资料、全国160站降水资料以及NCEP-DOE AMIP-II再分析等资料,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春季(3—5月)热带大西洋北部海温异常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盛夏(7、8月)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热带大西洋北部模态是热带大西洋海温异常REOF分解的第一模态,方差贡献率为34.5%。热带大西洋北部海温异常年际变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其中春季最为显著。春季热带大西洋北部海温异常与我国盛夏华中地区降水异常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春季热带大西洋北部的海温正异常可以激发出Rossby波,在热带大西洋西北部和热带东太平洋北部产生异常的气旋式环流,引起上述区域的对流层低层(上层)大气出现异常辐合(辐散),并通过热带大西洋北部地区和太平洋之间的垂直环流异常,在中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低层大气出现异常辐散,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地区产生异常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反气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有利于水汽输送至我国华中地区,使该地区降水偏多。且这种影响可以通过热带大西洋北部海温异常的持续性,从春季一直持续到盛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大西洋北部 海温 盛夏降水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和2012年冬季欧洲气候的差异及成因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哲 李双林 +1 位作者 李琛 孙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7-737,共11页
2008年冬季(1月和2月)和2012年冬季均发生了较强的拉尼娜事件,但欧洲气候,尤其是西欧在这两年差异较大,2008年异常偏暖,而2012年却出现了极寒事件.诊断表明,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原因.2008年冬季,北大西洋上空大气环流异常... 2008年冬季(1月和2月)和2012年冬季均发生了较强的拉尼娜事件,但欧洲气候,尤其是西欧在这两年差异较大,2008年异常偏暖,而2012年却出现了极寒事件.诊断表明,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原因.2008年冬季,北大西洋上空大气环流异常呈正位相的北大西洋涛动,有利于欧洲异常偏暖;2012年冬季,北大西洋和欧亚高纬阻塞的长期维持是西欧发生极端严寒的重要原因.通过数值试验,研究了前期海表热状况异常对大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两年欧洲各自的气候异常;尽管热带海温异常对2012年冬季的北大西洋环流形势和欧洲气候异常起一定的贡献,但不能解释2008年的情形;靠近欧洲的北极海冰异常偏少使得欧洲气候偏冷,对2008年的偏暖气候贡献为负,对2012年则有正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气候 北大西洋涛动 阻塞 海温 海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影响中东急流的观测分析和数值试验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忠贤 孙照渤 +2 位作者 倪东鸿 曾刚 邓伟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92,共10页
采用1968—2009年的NOAA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ERSST)资料、逐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改进的NCAR CAM3模式,分析了前期12月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1月中东急流的影响。观测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前期12月... 采用1968—2009年的NOAA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ERSST)资料、逐月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改进的NCAR CAM3模式,分析了前期12月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1月中东急流的影响。观测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前期12月北大西洋关键区海温异常对1月中东急流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期12月北大西洋关键区海温为正(负)异常时,1月中东急流减弱(加强);前期12月北大西洋关键区海温异常通过激发下游地区的异常大气波列来影响1月中东急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中东急流 北大西洋海温异常 年际变化 观测分析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柔鱼渔场资源与海洋环境关系的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18
16
作者 唐峰华 樊伟 +3 位作者 伍玉梅 史赟荣 岳冬冬 崔雪森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242-249,共8页
利用我国2002—2012年5—11月北太平洋鱿钓渔业的生产资料,结合同期卫星遥感反演技术获取的海表温度(SST)、海水叶绿素(Chl-a)、海流等数据,运用产量重心法和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了北太平洋公海柔鱼渔场渔获量变化与海洋环境... 利用我国2002—2012年5—11月北太平洋鱿钓渔业的生产资料,结合同期卫星遥感反演技术获取的海表温度(SST)、海水叶绿素(Chl-a)、海流等数据,运用产量重心法和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了北太平洋公海柔鱼渔场渔获量变化与海洋环境关系的季节性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北太平洋柔鱼5—6月渔场重心位于中、东部渔场,在168°~171°E、38°~39°N的范围;7—11月集中在西部渔场,重心位于150°~160°E、40°~44°N的范围,渔场重心伴随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通过GAM模型综合分析发现整个渔汛期的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最适SST范围为14~19℃;最适Chl-a范围为0.22~0.55 mg·m^-3;集中的经度范围为154°~157°E;集中出现的纬度范围为41°~44°N。柔鱼活动呈现每年北上索饵洄游和南下活动产卵洄游,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尤其是SST相关性最好,从5月到9月SST与渔场重心的关系在北上时呈正相关,从9月到11月南下时为负相关,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另外海流对渔场的影响甚为重要,高产渔场一般位于黑潮、亲潮交汇区域的黑潮前锋、亲潮向背一侧附近,随着暖、寒流的此消彼长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渔场 北太平洋 海洋环境 海表温度 GA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欧亚大陆地表气温变化特征的气候意义 被引量:30
17
作者 沈学顺 木本昌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7,共9页
研究了春季欧亚大陆地表气温的年际变化及其相联系的环流场特征,发现春季欧亚大陆地表气温年际变化呈现为大陆尺度的南北跷跷板式的空间分布特征,即当中高纬度地表气温为正距平时,副热带地区则为负距平,反之亦然。这种空间分布型代表了... 研究了春季欧亚大陆地表气温的年际变化及其相联系的环流场特征,发现春季欧亚大陆地表气温年际变化呈现为大陆尺度的南北跷跷板式的空间分布特征,即当中高纬度地表气温为正距平时,副热带地区则为负距平,反之亦然。这种空间分布型代表了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表气温年际变化的主要特征。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种变化与前期冬季北大西洋涛动(NAO)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同期的NAO无关。同时,欧亚大陆地表气温异常存在着明显的从冬到夏的持续性。与东亚初夏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表明,春季欧亚大陆地表气温的变化通过影响鄂霍次克高压的变化进一步影响初夏梅雨的变化。当春季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表气温为正距平时,鄂霍次克高压偏强,初夏梅雨较活跃,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地表气温 北大西洋涛动 鄂霍次克高压 梅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年代际模及其演变特征 被引量:30
18
作者 咸鹏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61-868,共8页
用近百年的海温 (SST)资料 ,分析研究了北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基本形势 (模态 )。结果表明 ,它主要存在准 7~ 1 0年周期和准 2 5~ 35年周期两类年代际变化 ;这两类年代际变化又都有类似的形势 (模态 ) ,但却与所谓“类ENS... 用近百年的海温 (SST)资料 ,分析研究了北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基本形势 (模态 )。结果表明 ,它主要存在准 7~ 1 0年周期和准 2 5~ 35年周期两类年代际变化 ;这两类年代际变化又都有类似的形势 (模态 ) ,但却与所谓“类ENSO模”明显不同。同时 ,两个年代际模都有呈西北—东南向振荡和沿海盆作顺时针旋转的共存活动 (演变 )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海温 年代际变化 模态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格陵兰海冰变化及与北大西洋涛动和北极涛动的联系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明轩 徐海明 管兆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3-446,共14页
采用长序列 ( 1 90 3— 1 994年 ) GISST海冰面积和海表温度 ( SST)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 ,分析了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同北大西洋海气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变化的主要特征可由海冰变化的 ... 采用长序列 ( 1 90 3— 1 994年 ) GISST海冰面积和海表温度 ( SST)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 ,分析了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同北大西洋海气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变化的主要特征可由海冰变化的 EOF第一主分量表示。春季海冰变化与前冬 NAO/AO以及冬春 1— 4月份北大西洋墨西哥湾流区 SST具有明显的反相变化趋势 ,且均具有准 6 0 a的周期变化特征。海洋向大气的热量输送 (感热、潜热 )受到海冰变化的显著影响 (冰多输送少 )。海冰作为大气的冷源 ,也明显影响地表净辐射的变化。进而 ,春季海冰变化可影响后期的大气环流变化 :海冰面积偏大 (偏小 ) ,冰岛低压和阿留申低压偏弱 (偏强 ) ,夏季北非和亚洲大陆的 SLP明显偏低 (偏高 ) ,两大陆夏季热低压加强 (减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变化 涛动 格陵兰海 北大西洋 北极 热量通量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西南大西洋鱿钓渔场与表温和海面高度距平值的关系 被引量:22
20
作者 陆化杰 陈新军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0-234,共5页
根据2006年1-6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的生产统计和表面水温(SST)、海面高度距平值(SSHA)的资料,利用海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 4.0绘制了各月产量、日产量与SST和SSHA的关系图,推测出各月渔场的最适SST和SSHA值,... 根据2006年1-6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的生产统计和表面水温(SST)、海面高度距平值(SSHA)的资料,利用海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 4.0绘制了各月产量、日产量与SST和SSHA的关系图,推测出各月渔场的最适SST和SSHA值,并经K-S检验。结果表明:1—3月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45°S、60°W附近海域,各月最适SST分别为11~12℃、12~13℃、12~13℃;4-6月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42°S、58°W附近海域,各月最适SST分别为11~13℃、9~11℃、8~9℃。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SSHA=0附近海域。中心渔场分布与SST和SSHA关系极为密切,可作为渔情分析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根廷滑柔鱼 中心渔场 表温 海面高度距平值 西南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