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35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谢兰 常淑芳 +4 位作者 孙江川 张潇元 秦勤 丁钦容 张永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状态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的关系,为NNEDV诊疗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门诊就诊,活检确诊为NNEDV的435例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 435例患者中,阴道... 目的探讨阴道微生态状态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的关系,为NNEDV诊疗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门诊就诊,活检确诊为NNEDV的435例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 435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占12.4%(54/435);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占87.6%(381/435),其中能够明确致病菌诊断者占37.0%(161/435),以细菌性阴道病(BV)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多见,分别占13.1%及10.4%,明显高于其他阴道炎患者(P<0.05)。结论大部分NNEDV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处于失调状态,阴道微生态失衡导致的阴道炎可能与NNEDV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阴道 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7
2
作者 郭菊芳 李幼平 +2 位作者 李成志 张艳霞 林川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31-635,共5页
目的评价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Ovi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等,查找所有比较聚焦... 目的评价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Ovi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等,查找所有比较聚焦超声和传统方法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临床对照试验(CCT)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自建库至2012年9月30日。按纳入、排除标准由2名人员进行文献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临床试验,共1 204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1)总有效率: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与传统对照组比较,临床治疗有效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64,95%CI:1.38~1.97,P<0.000 01);(2)鳞状上皮增生型有效率:聚焦超声组与传统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3,95%CI:0.98~1.79,P=0.06);(3)硬化苔藓型有效率:聚焦超声组相比传统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4,95%CI:0.96~1.87,P=0.08);(4)复发率:聚焦超声组和传统治疗组在复发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22,95%CI:0.15~0.31,P<0.000 01),传统治疗组高于聚焦超声组。结论聚焦超声相比传统方法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疗效显著、安全性好,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新型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超声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有效性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临床疗效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冯同富 李雨雷 +4 位作者 朱道静 吴莺 谢娟 方琳 王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468-3472,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高强度聚集超声治疗186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患者并评价治疗效果,统计分析瘙痒部位、瘙痒程度、年龄、病程、病理类型、焦虑和(或)抑郁情况与疗效的关... 目的探讨影响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高强度聚集超声治疗186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变患者并评价治疗效果,统计分析瘙痒部位、瘙痒程度、年龄、病程、病理类型、焦虑和(或)抑郁情况与疗效的关系。结果经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患者的外阴形态基本恢复,瘙痒情况显著改善,总有效率达95.16%。不同的瘙痒部位和程度、不同年龄、不同病程、不同病理类型、不同焦虑和(或)抑郁情况之间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71,P <0.01;χ^2=41.97,P <0.01;χ^2=10.91,P <0.05;χ^2=21.04,P <0.01;χ^2=10.44,P <0.05;χ^2=16.12,P <0.01)。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治疗效果不仅与患者的瘙痒程度、年龄、病程及病理类型有关,还与其病灶分布、焦虑和(或)抑郁情况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疗效 高强度聚焦超声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110例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8
4
作者 孟戈 刘芸 +4 位作者 李长东 郭银树 成九梅 张颖 段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2期1079-1081,1090,共4页
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2007年7月~2008年12月,对212例经外阴多点活检病理证实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者,根据年龄、病程及病理类型按照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分配原则分为超声组(n=106)... 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2007年7月~2008年12月,对212例经外阴多点活检病理证实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者,根据年龄、病程及病理类型按照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分配原则分为超声组(n=106)和药物组(n=106)。超声组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连续直线扫描,治疗功率3.5W,时间20~30min;药物组选用我院自制的复方白斑膏治疗,硬化苔癣型37例及混合型10例给予2%丙酸睾酮软膏与复方白斑膏交替使用共6个月。治疗期间及疗程结束6个月外阴多点活检,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6个月,根据皮肤的组织学分期和临床评分表,对病损部位皮肤弹性、色泽、病损范围占外阴部的百分比进行综合评价。超声组随访97例,治愈32例(33.0%),显效62例(63.9%),无效3例(3.1%),有效率为96.9%(94/97)。药物组随访94例,治愈4例(4.3%),显效55例(58.5%),无效35例(37.2%),有效率为62.8%(59/94)。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MannWhitneyU检验,Z=-6.965,P=0.000)。超声组2例外阴皮肤浅Ⅱ度烧伤,药物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瘙痒症状,安全,疗效确切,是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超声治疗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辅助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5
作者 麻莉 程波 +2 位作者 魏会珍 冯莉 陈玲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1290-1293,共4页
目的:观察比较聚焦超声与中药辅助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确诊为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患者400例,随机分成聚焦超声治疗组和中药辅助聚焦超声治疗组,每组各20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目的:观察比较聚焦超声与中药辅助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确诊为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患者400例,随机分成聚焦超声治疗组和中药辅助聚焦超声治疗组,每组各20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聚焦超声治疗组完全缓解率28%,总有效率87.5%;中药辅助治疗组完全缓解率49%,总有效率9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辅助聚焦超声治疗后的患者病理学检查病变改善情况更加显著。结论:中药辅助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能够增强聚焦超声治疗的结果,更有效促进外阴病变皮肤弹性恢复及局部色素新生及局部血管及末梢神经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超声疗法 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 中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及CD34在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及外阴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 被引量:7
6
作者 杨静 武昕 +1 位作者 李威 赵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9-180,共2页
目的:探讨外阴真皮组织内血管形成及密度(MVD)改变与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及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关系。方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原始造血细胞抗原(CD34)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外阴硬化性苔藓(LS)和... 目的:探讨外阴真皮组织内血管形成及密度(MVD)改变与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及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关系。方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原始造血细胞抗原(CD34)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外阴硬化性苔藓(LS)和VIN中VEGF高表达与正常皮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LS和VIN中MVD与正常皮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LS组织中存在微循环障碍,局部缺血缺氧,代偿性刺激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皮肤黏膜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外阴上皮内瘤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人原始造血细胞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浸润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阳 马涛 武昕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61-563,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34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标记的微血管数目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细胞免疫和微循环改变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3... 目的通过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34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标记的微血管数目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细胞免疫和微循环改变与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34阳性细胞在20例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和40例外阴硬化性苔藓病变中的表达,取10例正常外阴皮肤作对照。结果 CD4+T细胞在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和外阴硬化性苔藓中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外阴皮肤(P均<0.05)。CD8+T细胞在外阴硬化性苔藓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外阴皮肤和外阴鳞状上皮增生(P<0.05)。CD34阳性细胞标记的微血管数目在外阴鳞状上皮增生中较正常外阴皮肤稍增多,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外阴硬化性苔藓晚期病变中微血管数目明显减少,与正常外阴皮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真皮内细胞免疫无明显增强,炎性细胞浸润可能与微血管的扩张有关。外阴硬化性苔藓病变组织内存在免疫应答过度,造成局部组织细胞的破坏,进一步证明外阴硬化性苔藓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外阴硬化性苔藓病变晚期的胶原纤维化和细胞透明样变,导致微血管数目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外阴鳞状吸增生 外阴硬化性苔藓 CD4+T细胞 CD8+T细胞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16型E6蛋白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和外阴鳞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4
8
作者 周静 肖松舒 +1 位作者 邓新粮 崔超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5-230,共6页
目的: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E6蛋白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外阴鳞癌(VSCC)中的表达,探讨HPV16-E6蛋白是否为NNEDV病因及与VSC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PV16-E6在15例正常外阴组织,40例NNEDV及45例VSCC... 目的: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E6蛋白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NEDV)、外阴鳞癌(VSCC)中的表达,探讨HPV16-E6蛋白是否为NNEDV病因及与VSC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PV16-E6在15例正常外阴组织,40例NNEDV及45例VSCC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PV16-E6蛋白在正常外阴皮肤组无表达,在NNEDV及VSC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和6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NEDV组中,HPV16-E6蛋白在鳞状上皮增生(SH)型及硬化性苔藓(LS)型阳性率分别为35%和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正常外阴皮肤组升高(P<0.05),较VSCC组降低(P<0.05)。HPV16-E6在VSCC的表达阳性率为66.67%,阳性率随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增高,I期和II期,I期和III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但II期和III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增高,阳性率逐渐降低,高分化和低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但高分化和中分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有淋巴结转移者HPV16-E6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HPV感染可能是NNEDV的病因之一。HPV16-E6蛋白表达升高可能与VSCC发生、发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蛋白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外阴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病变组织中性激素受体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峻霄 何群英 王世阆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98-600,共3页
目的:研究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与性激素受体(SHR)的关系。方法:采用直接荧光法,测定22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病变组织的SHR,并对其中10例进行外阴未发病组织SHR对照检测。22例中鳞状上皮增生12例,硬化性苔癣6例,硬化性苔癣合并鳞... 目的:研究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与性激素受体(SHR)的关系。方法:采用直接荧光法,测定22例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病变组织的SHR,并对其中10例进行外阴未发病组织SHR对照检测。22例中鳞状上皮增生12例,硬化性苔癣6例,硬化性苔癣合并鳞状上皮增生4例。结果:①患者病变组织及未发病组织表皮各层及真皮层内均有不同程度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雄激素受体(AR)阳性率;②外阴病变组织及未发病组织表皮各层间ER、AR阳性率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均以基底层受体阳性率最低。结论:客观说明外阴是性激素的靶器官之一,为临床应用丙酸睾丸酮能缓解硬化性苔癣患者临床症状提供了理论依据。基底层SHR缺少,推测这是应用性激素不能完全治愈本病的主要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雌激素受体 雄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超声聚焦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疗效的临床因素分析(英文)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信 薛敏 +1 位作者 邓新粮 万亚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33-939,共7页
目的:探讨影响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远期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患者382例,聚焦超声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观察病变部位的症状及体征,进行疗效评价,分析病理类型、年龄、病程长短、病变... 目的:探讨影响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远期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患者382例,聚焦超声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观察病变部位的症状及体征,进行疗效评价,分析病理类型、年龄、病程长短、病变面积、瘙痒程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聚焦超声治疗后患者的瘙痒症状缓解,外阴的形态和色泽基本恢复正常,总有效率达99.74%。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年龄段、不同病变面积、不同病程、不同搔痒程度之间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χ2=9.58,P<0.01;χ2=22.385,P<0.01;χ2=57.99,P<0.01;χ2=32.260,P<0.01;χ2=42.13,P<0.01)。结论:聚焦超声是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其疗效与病理类型、年龄、病程长短、病变面积、瘙痒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焦超声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疗效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疗效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继红 冯丽华 +3 位作者 郑华 韩淑梅 丛云凤 刘亚茹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14-716,共3页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病理证实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75例,其中增生型36例,硬化苔癣型28例,混合型11例。年龄12~69岁,平均36.81岁;病程〈3年10例,3~10年48例,〉10年17例。依患者意...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病理证实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75例,其中增生型36例,硬化苔癣型28例,混合型11例。年龄12~69岁,平均36.81岁;病程〈3年10例,3~10年48例,〉10年17例。依患者意愿分为超声组45例,对照组30例。超声组采用聚焦超声,治疗功率为4.0W,连续直线扫描方式,治疗时间20-40min,通常治疗1次。对照组用药物治疗,使用3个月。于治疗后第1、3和6个月依近期治愈标准判断疗效。结果:超声组临床治愈12例(26.7%),显效28例(62.2%),好转5例(11.1%),总有效率为100%,无复发。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3.3%),显效5例(16.7%),好转19例(63.3%),无效4例(13.3%),但停止治疗1~2个月,复发21例(70.0%)。结论:聚焦超声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是快速、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疾病/治疗 聚焦超声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范雪婷 常淑芳 孙江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49-1053,共5页
目的:探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onneoplastic epithelial disorders of vulva,NNEDV)的发生与N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 目的:探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nonneoplastic epithelial disorders of vulva,NNEDV)的发生与N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就诊最终经活检确诊为NNEDV的患者共60例(研究组)及同时期健康体检女性46例(对照组),比较2组中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差异及不同病理类型的NNEDV患者血清叶酸、血同型半胱氨酸及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差异。其中研究组包括外阴慢性单纯性苔藓(lichen simplex chronicus,LSC)患者21例,外阴硬化性苔藓(lichen sclerosus,LS)患者39例。结果:研究组MTHFR 677TT基因型所占比率(13.3%)及T等位基因比率(38.3%)均较对照组(4.3%,21.7%)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51,P=0.033;χ^2=6.688,P=0.010);LSC患者MTHFR677TT基因型比率(23.8%)及T等位基因比率(45.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72,P=0.023;χ^2=7.717,P=0.005);LS患者MTHFR677TT基因型比率(7.7%)及T等位基因比率(34.6%)介于对照组与LSC患者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C基因型相比,CT、TT基因型可能增加NNEDV发生的风险,其OR值分别为2.386(95%CI=1.046~5.443)和5.091(95%CI=0.981~26.430)。在MTHFR677CC型、CT型及TT型患者中,随着突变基因T的增加,其血清叶酸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86,P=0.018),血同型半胱氨酸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78,P=0.012),不同病理类型的NNEDV患者血清叶酸及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THFRC677T基因突变导致的血清叶酸及血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障碍可能与LSC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5 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基因多态性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血清叶酸 血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5RO^+T细胞和CD68^+细胞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和外阴癌中的侵润 被引量:8
13
作者 田大彤 武昕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94-1099,共6页
目的:探讨CD45RO+T细胞和CD68+细胞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和外阴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侵润及作用。方法: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CD45RO+T细胞、CD68+细胞在各20例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鳞状上皮癌病变中的侵润,取1... 目的:探讨CD45RO+T细胞和CD68+细胞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和外阴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侵润及作用。方法: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CD45RO+T细胞、CD68+细胞在各20例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鳞状上皮癌病变中的侵润,取10例外阴正常皮肤作对照。结果:CD45RO+T细胞和CD68+细胞在外阴正常皮肤中侵润水平极低,明显低于外阴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外阴硬化性苔藓和外阴鳞状细胞癌病变(P<0.05)。它们在外阴硬化性苔藓晚期病变中侵润明显高于早期病变(P<0.05);在中高分化外阴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侵润明显高于低分化外阴鳞状细胞癌组织(P<0.05)。CD45RO+T细胞在中高分化外阴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侵润最高,其次是晚期硬化性苔藓(P<0.05);CD68+细胞在中高分化外阴鳞状细胞癌和晚期硬化性苔藓病变中侵润最高,但二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它们均明显高于外阴鳞状细胞增生、低分化外阴鳞状细胞癌和早期硬化性苔藓(P<0.05),而在后三者之间侵润没有明显差异(P>0.05)。CD68+细胞和CD45RO+T细胞在外阴不同病变中侵润具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42(P<0.001),而且CD68+细胞多出现在CD45RO+T细胞的周围,且多在病变浅层。结论:CD45RO+T细胞和CD68+细胞参与皮肤的免疫反应,它们相互协同作用,在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和外阴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外阴鳞状上皮癌 CD45RO^+T细胞 CD68^+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