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6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4年刊出论文简评
1
作者 蔡祖聪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9-274,共6页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4年刊出的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重点评述了发表在土壤环境、面源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领域的论文。结合自身对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现状的认识,笔者认为:(1)我们应该重视不同监测体系获取的农业环境质量...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4年刊出的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重点评述了发表在土壤环境、面源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领域的论文。结合自身对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现状的认识,笔者认为:(1)我们应该重视不同监测体系获取的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融合,提高其利用率;(2)充分利用现有重金属污染土壤安全利用项目等积累的数据,完善农业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标准;(3)加强对土壤农膜残留和环境多种农药残留长期效应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 面源污染 农产品安全 农膜残留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农田土壤微塑料阈值及污染风险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胡雯 靳芙蓉 张珍明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00-1010,共11页
农用地膜在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其残留导致的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中国作为地膜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揭示地膜使用-残留-微塑料污染的耦合机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整合省级地膜使用数据与农田残留地膜量(R)、微塑... 农用地膜在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其残留导致的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中国作为地膜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揭示地膜使用-残留-微塑料污染的耦合机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整合省级地膜使用数据与农田残留地膜量(R)、微塑料丰度(MP)实测数据。采用分段回归模型识别R-MP关系的拐点,构建阈值模型,并基于蒙特卡洛模拟评估我国农田微塑料超标风险概率。结果表明:我国农田微塑料的主要来源是地膜覆盖(28.2%),并且地膜使用量呈“西北高、东南低”格局;R与MP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R2=0.55),拐点位于R=100 kg/ha,低残留区MP增速为高残留区的5.3倍;全国微塑料超标风险概率为8.29%,高风险区域集中在新疆、甘肃等西北干旱区。地膜残留量与微塑料污染呈现显著非线性关联。建议高风险区(新疆、甘肃)实施“增厚度-强回收”组合策略,中低风险区(山东、河北)推广可降解地膜补贴政策。建立的阈值模型与风险评估框架,为农业面源污染精准治理提供了定量化决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膜 微塑料污染 阈值模型 蒙特卡洛模拟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测算及特征解析
3
作者 肖蔚 叶长盛 +1 位作者 彭锦臣 蔡鑫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0,116,共8页
农业源是我国面源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对总污染物的贡献率远高于工业源和生活源。为揭示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其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优先控制区,采用排污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等,测算了2005-2020年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CO... 农业源是我国面源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对总污染物的贡献率远高于工业源和生活源。为揭示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其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优先控制区,采用排污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等,测算了2005-2020年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COD、NH_(3)-N、TN、TP的排放量。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COD、NH_(3)-N、TN、TP排放量增幅分别为11.17%、-22.11%、-8.99%、6.60%,农村生活和种植业污染物排放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呈增加趋势,污染源贡献率为畜禽养殖业>农村生活>水产养殖业>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是最主要污染源,TN是最主要污染物;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强度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南昌县、丰城市、樟树市、崇仁县、余江区、信州区、泰和县和吉安县是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优先控制区,畜禽养殖业是优先控制区的重点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畜禽养殖业 污染物排放强度 TN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挖掘农田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综述
4
作者 田霄鸿 徐虎 +1 位作者 刘荣志 张晴雯 《农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保障粮食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基于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期间,组织与会专家针对当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面临机制不明和应用基础型研究不够、土壤固碳技术创新不足... 保障粮食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基于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期间,组织与会专家针对当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面临机制不明和应用基础型研究不够、土壤固碳技术创新不足、农田污染治理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理论与技术亟待突破等问题和难题,从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农业水土资源持续利用、农业减排固碳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土壤污染防治与健康、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生物资源利用与多样性等领域展开对策性研讨交流,综述了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利于更好地挖掘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和更有效地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农田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安全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土壤固碳技术 农田污染治理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土壤污染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添加阻控河岸林地氮污染
5
作者 马玉祥 安兆龙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8,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河岸林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明晰生物炭添加对河岸林地氮污染削减的影响机制,为流域面源污染阻控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北省保定市清水河沿岸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 【目的】探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河岸林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明晰生物炭添加对河岸林地氮污染削减的影响机制,为流域面源污染阻控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北省保定市清水河沿岸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生物炭添加量(0、3、6 t/hm^(2))对河岸林地阻控氮污染的效果。【结果】(1)不同生物炭添加量的毛白杨林地土壤化学性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对照相比,3 t/hm^(2)生物炭添加组全氮(T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有机质(SOM)、有机碳(SOC)分别提高10.39%、46.15%、8.57%、38.03%和51.23%。6 t/hm^(2)生物炭添加组TN、NH_(4)^(+)-N、NO_(3)^(-)-N、SOM、SOC分别提高26.62%、92.31%、65.00%、78.05%和135.47%。(2)不同生物炭添加量的毛白杨林地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相比,3 t/hm^(2)生物炭添加组脲酶(S-UE)、硝酸还原酶(S-NR)、亚硝酸还原酶(S-NIR)活性分别提高35.00%、69.41%和85.71%。6 t/hm^(2)生物炭添加组S-UE、S-NR、S-NIR活性分别提高63.33%、104.31%和77.92%。(3)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提高了变形菌门、未分类菌门、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4)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与细菌优势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SOC、SOM、S-NR、S-NIR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门水平的主要因子。【结论】生物炭添加能提高毛白杨林地土壤对氮素的截留能力,并且增强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土壤中氮素的转化与去除。在不同处理组中,6 t/hm^(2)的添加量表现出最为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缓冲带 农业面源污染 毛白杨 生物炭 微生物群落 氮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里养殖会促进农户使用农家肥替代化肥吗?
6
作者 栾健 金书秦 +1 位作者 张哲晰 胡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9,共12页
种养结合是循环农业最基本的实现形式,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对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从农家肥可获得性的视角出发,在构建村内邻里养殖对农户施肥行为影响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2011—2018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采... 种养结合是循环农业最基本的实现形式,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对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从农家肥可获得性的视角出发,在构建村内邻里养殖对农户施肥行为影响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2011—2018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采用高维固定效应模型识别了邻里平均养殖规模对农户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的影响,以期明晰以村庄为单元实现种养结合的可行性,并得出结论如下:村内邻里养殖能够有效促进农户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多种稳健性检验均表明结论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2014年后开始的划定畜禽禁养区政策在一定程度削弱了村内邻里养殖带来的农家肥替代化肥效应;邻里平均养殖规模的扩大能够有效促进纯种植户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但对既种又养户无明显影响;邻里平均养殖规模的增加对于小农户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在农牧关系渐行渐远的现实背景下,以村庄为单元优化种养布局,推进村内邻里互助式种养结合将会是促进农家肥替代化肥和重构农牧能量循环的重要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养结合 农家肥 循环农业 农业面源污染 交易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的洱海污染源解析
7
作者 李明民 王俊松 +5 位作者 和弦 鲍智弥 杨顺涛 孔燕 冯海涛 唐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3,共8页
【目的】解析洱海污染物来源并量化源贡献,为流域水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洱海多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其污染特征,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 【目的】解析洱海污染物来源并量化源贡献,为流域水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洱海多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其污染特征,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进行污染来源及其贡献率解析。【结果】洱海2015—2021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雨季营养状态指数显著高于旱季,9、10月处于最大值。PCA和PMF源解析结果表明:按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序,造成洱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为农田面源、畜禽养殖、生活污水和气象因素。【结论】洱海处于中营养状态,但整体呈现营养化趋势,污染主要集中在雨季,应当加强汛期污染防控。主要污染源为农业面源,应加强农业面源系统治理,形成“源头减量—过程拦截—养分再利用—末端修复”的全过程防控体系。其中,源头部分是重点,应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植物养分利用效率,推动流域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源解析 洱海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流转契约属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王岩 李静爽 王贺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77-285,共9页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进程,阻碍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契约作为稳定农地流转的核心保障,会助推农地经营行为的改变,进而对农业面源污染产生潜在的影响。因此,探析农地流转契约属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机理,有助于为...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进程,阻碍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契约作为稳定农地流转的核心保障,会助推农地经营行为的改变,进而对农业面源污染产生潜在的影响。因此,探析农地流转契约属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机理,有助于为破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提供新思路。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数据(CRRS),使用OLS、PSM、中介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农地流转契约属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强度和路径机制。研究发现:契约形式书面化、契约期限明确化、契约签订时第三方介入均会对农业面源污染产生较强治理效果,回归系数分别为-0.073、-0.070和-0.050,且分别在1%、1%和5%统计水平上显著,同时这种效果在农地遭受过自然灾害、环境规制力度强的区域更为显著。此外,农地经营规模在契约属性影响农业面源污染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基于此,提出持续推进农地市场化改革,着力强化农地流转契约的规范性、完整性和稳定性,精准制定区域异质化管理策略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农地流转契约 转入户 农地经营规模 区域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障研究
9
作者 刘涛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1期96-99,共4页
文章重点就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乡村振兴的生态环境保障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概念、产生原因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揭示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必要性和挑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治理措施,包... 文章重点就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乡村振兴的生态环境保障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概念、产生原因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揭示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必要性和挑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治理措施,包括优化农业生产模式、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并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探讨了如何借助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模式,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多部门协同合作,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治理措施 乡村振兴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面源污染物检测标准化与综合治理方案优化研究
10
作者 朱曦 浦喆 +1 位作者 孙悦 周金宏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5期34-36,共3页
农业面源污染是农业活动中污染物扩散进入环境的一种污染形式,其复杂性和隐蔽性使治理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点与难点。系统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与特征、形成机制及主要来源,深入探讨了现有污染物检测方法及其局限性,并提出检测标... 农业面源污染是农业活动中污染物扩散进入环境的一种污染形式,其复杂性和隐蔽性使治理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点与难点。系统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与特征、形成机制及主要来源,深入探讨了现有污染物检测方法及其局限性,并提出检测标准化与综合治理方案的协同优化路径。旨在通过科学规范的检测体系和经济高效的治理技术,为农业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撑,助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检测标准化 综合治理 政策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溇水鹤峰江口断面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向炜 杨登 +2 位作者 陈英 杜晓琴 范浩东 《绿色科技》 2025年第6期152-158,共7页
通过分析2019-2023年湖北省鹤峰县地表水江口断面水质中的pH值、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的浓度月际、年际变化情况与2019-2023年鹤峰县降雨量及化肥使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五年间pH值、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浓度变化趋于稳定,... 通过分析2019-2023年湖北省鹤峰县地表水江口断面水质中的pH值、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的浓度月际、年际变化情况与2019-2023年鹤峰县降雨量及化肥使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五年间pH值、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浓度变化趋于稳定,基本稳定在Ⅰ类水质标准,总磷浓度存在明显的月际和年际波动,一般是在4-6月份升至全年最高,与鹤峰县月降雨量的波动基本保持一致。结合磷肥使用量,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绘制总磷浓度与降雨量和磷肥使用量变化图,初步分析得出,总磷浓度的变化与磷肥使用量和降雨量之间呈正相关,初步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加上降雨的驱动作用是引起江口断面水质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即磷肥使用量和降雨量高的年份(月份)江口断面的总磷浓度随之升高,反之则降低。为使江口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Ⅰ类标准,提出控制农业源污染以及减缓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建议,在溇水上游地区开展测土配方科学精准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采用科学施肥技术和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推广农业生态种植。增加河岸及耕地边界植被覆盖率,截留地表径流,降低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速率,对江口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Ⅰ类标准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面水质 总磷 降雨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与治理对策——以益阳市南县为例
12
作者 邓博悦 朱坚 +3 位作者 罗建军 张瑛 李尝君 彭华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59-65,共7页
运用排污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对2023年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_(4)^(+)-N)的排放量和等标污染负荷进行评估,并从流域、乡镇尺度分析南县农业面源污染优先治理区域,提出关于南县农业面源污... 运用排污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对2023年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_(4)^(+)-N)的排放量和等标污染负荷进行评估,并从流域、乡镇尺度分析南县农业面源污染优先治理区域,提出关于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系统治理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2023年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物COD、TN、TP和NH_(4)^(+)-N排放量分别为19 759.30、1 790.73、297.09和572.59 t;南县农业面源污染总等标污染负荷为4 264.15 m^(3),主要污染物按贡献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TN、TP、COD,3种农业产业按等标污染负荷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种植业。南县主要水系中南茅运河进出水口TN浓度均高于地表水V类水标准,藕池中支出水口TP浓度高于进水口;各乡镇按等标污染负荷强度可分为3种类型,其中的重度污染区包括茅草街镇与三仙湖镇,需要得到优先治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南县可以按照“源头减量—过程阻控—养分再利用—末端净化”的思路综合施策开展县域农业面源污染系统治理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农业面源污染 负荷评估 系统治理 南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德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特征分析
13
作者 李广兵 向金 +3 位作者 杜欢 宣斌 李宝铸 姜文达 《绿色科技》 2025年第6期144-147,151,共5页
农业面源污染已经转变为影响流域水体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主要因素。以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运用污染清单分析、等标污染负荷等方法对广德市农业面源的污染来源、污染负荷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德市农业面源污染主... 农业面源污染已经转变为影响流域水体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主要因素。以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运用污染清单分析、等标污染负荷等方法对广德市农业面源的污染来源、污染负荷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德市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畜禽养殖业和农村生活污水,其次是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占比较少;农业面源的主要污染物为TN和TP,主要来自农村生活污水、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因此,建议在大力开展农村污水治理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县域种养业布局,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循环,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模式和机制,推动区域内农业面源治理水平综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农业面源污染 负荷特征分析 广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三水”协同治理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超 王沛芳 +2 位作者 钱进 胡斌 尹金宝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1-189,共9页
农业是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产业,农业面源污染给长三角地区的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亟需以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为依托,统筹推进面源污染协同治理,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 农业是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产业,农业面源污染给长三角地区的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亟需以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为依托,统筹推进面源污染协同治理,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面临的挑战,包括农业用水量大且循环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成分复杂且产生和输送过程多变、区域种植养殖(种养)交互和污染排放叠加、水质改善与水量和水生态协同缺失、面源污染治理责任主体不明且工程长效运维困难等。研究提出了构建长三角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协同治理体系的建议:构建农田区域循环湿地系统,建立“水肥药”资源的循环利用工程体系;发挥灌排工程系统的作用,实现农田污染物逐级截留净化与节水减污;统筹种养水肥综合利用,构建大农业一体化面源近零排放模式;融合“三水”共治,形成基于农业面源协同治理的和美乡村建设技术标准与管理范式;搭建共治共管平台,健全长三角地区“三水”综合管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农业面源污染 “三水”共治 水肥循环利用 逐级截留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15
15
作者 安志装 索琳娜 刘宝存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22-1436,共15页
农业面源污染会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风险。经过20多年的治理,我国面源污染基础研究和防控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构建了流域、区域或国家尺度农业面源污染源汇路径全过程监测与评估体系,基本厘清了不同生态条件下农田系统中氮磷流失的主控因子... 农业面源污染会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风险。经过20多年的治理,我国面源污染基础研究和防控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构建了流域、区域或国家尺度农业面源污染源汇路径全过程监测与评估体系,基本厘清了不同生态条件下农田系统中氮磷流失的主控因子,初步探明了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与防控机制。在防控技术层面,研发出新型、绿色肥料替代常规化肥减量投入技术与产品,氮、磷高效利用污染负荷减排技术,土壤氮、磷增容负荷减排技术,坡耕地氮磷流失阻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与消纳装备。我国农业氮、磷排放污染负荷虽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依然是影响我国环境质量的首要污染因子,且农业面源污染呈现新的特征,表现为养殖业尤其是水产养殖业污染问题逐渐突出,残留地膜、农药、抗生素、激素、病原微生物等新型污染物污染问题不容忽视,面源污染途径从以径流扩散为主转向淋溶、挥发、累积并重的阶段,污染介质从单一地表水体转向包括地下水体、大气以及农田生态系统并存的状态。未来应以本领域我国取得科研成果和相关信息资源为基础,利用数字技术和AI技术,构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和管理融合大数据模型和系统理论,持续加强田块、流域、区域等多尺度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配套与工程化应用研究,培育绿色低碳农业新质生产力产业,落实防控技术工程“政—产—学—研—用”保障机制与措施,以提升区域或流域尺度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全面推进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污染特征 技术产品与装备 防控思路与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陕西段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布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建勋 李明万 +1 位作者 刘晓雨 杨丽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32,共11页
为探究渭河流域陕西段农业面源污染成因,明晰污染物空间分布,以精确评估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状况,采用产污系数法与等标污染负荷法核算渭河流域陕西段2021年各县(区、市)农业面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的排放量、等... 为探究渭河流域陕西段农业面源污染成因,明晰污染物空间分布,以精确评估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状况,采用产污系数法与等标污染负荷法核算渭河流域陕西段2021年各县(区、市)农业面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的排放量、等标污染排放量和排放强度。运用自然断裂法和ArcGIS软件对农村生活、农田化肥、畜禽养殖、水产养殖4类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强度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渭河流域陕西段农业面源污染物总排放量为325.6万t,其中COD、TN、TP排放量分别为142.2万、129.1万、54.3万t;COD、TN、TP排放强度分别为2936、2665、1121 kg/km^(2)。渭河流域陕西段内各县(区、市)农业面源污染排放以农田化肥源和畜禽养殖源为主体,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从高到低、以中部县(区、市)为中心的环状分布。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持与参考,为当地生态保护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产污系数法 等标污染负荷法 污染源 污染物排放量 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发展态势探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雪 耿兵 +1 位作者 寇远涛 顾亮亮 《农业展望》 2024年第12期122-135,共14页
分析全球农业面源污染领域科学发展动态,可以帮助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和决策管理者了解该领域全球发展现状,掌握研究热点和方向。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SCIE和CPCI数据库,本研究以农业面源污染物及相应治理措施为主题,运用文献计量... 分析全球农业面源污染领域科学发展动态,可以帮助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和决策管理者了解该领域全球发展现状,掌握研究热点和方向。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SCIE和CPCI数据库,本研究以农业面源污染物及相应治理措施为主题,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从发文趋势、学科领域、重点国家、重要机构、高被引论文、高发文期刊、基金资助来源、研究热点等方面,对1995—2023年的全球农业面源污染文献展开全面分析总结。结果显示,农业面源污染是当前国际上重要的研究领域,受到学者广泛关注,全球年度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在该领域投入大、产出多,具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在农业面源污染学科具有绝对优势,发文量最多,占全球33.29%;高发文TOP 20机构中,中国机构占据13席,是机构数量最多的国家;在高被引论文TOP 10中,中国和英国发文量并列第一,各占20%,且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来自于中国,其科研成果在国际上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热点集中于水质、面源污染、磷、氮、农业、富营养化、养分、硝酸盐、污染、重金属。中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和农田种植,加强畜禽养殖行业管理与污染治理、生态种植与水土保持等措施,通过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农田固体废弃物等的污染防治,能够逐步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此外,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资金投入、防治技术体系建设、发展有机农业、激励手段等措施。基于此,各国政府和科研人员应高度重视,加强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文献计量 态势分析 可视化分析 VOSview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磷素地表径流提取系数研究进展
18
作者 张亚丽 党文辉 +5 位作者 尹甜梦 张银杰 张登晓 穆博 刘世亮 张兴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95-1605,共11页
土壤磷素地表径流提取系数(phosphorus extraction coefficient,ECp)是模拟表层土壤可溶性磷随地表径流迁移,估算农业磷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当前ECp的相关研究存在内涵模糊,确定方法各异,变异范围和影响机制也不够清... 土壤磷素地表径流提取系数(phosphorus extraction coefficient,ECp)是模拟表层土壤可溶性磷随地表径流迁移,估算农业磷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当前ECp的相关研究存在内涵模糊,确定方法各异,变异范围和影响机制也不够清晰等问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中ECp的提取方法、影响因素,为提高农业磷非点源污染评估的精度提供理论依据。ECp定义为地表径流溶解态磷(dissolved phosphorus,DP)浓度与表层土壤可溶性磷含量的比率。该系数通常基于降雨试验,通过建立地表径流DP和表层土壤磷含量的线性回归方程,用回归线的斜率表示ECp,因此其概念本质主要体现在统计学意义上。ECp受降雨、土壤、植被覆盖和农田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变异范围较大。ECp通常与土壤黏粒含量、吸附性、植被覆盖度等因素呈反比,而与土壤初始含水量呈正比。非石灰性土壤ECp值一般大于石灰性土壤。为简化计算,ECp在NPS污染模型中通常被设为一个定值。例如,在化学物质、径流和土壤侵蚀(chemicals,runoff,and erosion from agriculture management,CREAMS)及农业非点源(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AGNPS)模型中,ECp值设为7.5,而在土壤侵蚀和作物生产力评价(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EPIC)和水土评估工具(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SWAT)模型中,ECp值则设为5.7。因此,未来研究仍需重视ECp的物理内涵,精准测算多次降雨平均和动态ECp,阐明土壤磷素地表径流提取的动力机制;加强地表径流和表层土壤中可溶性磷素含量间的非线性关系的研究,提高ECp值确定方法的适用性;深入分析不同区域ECp的变异特征和影响因素,针对施肥频繁且易发生复杂强烈水力侵蚀的坡耕地,尤其需要提出ECp的校正值;用核定后或者监测获得的ECp统计值代替现有NPS污染模型中的常数,以提高土壤磷素流失负荷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素 地表径流 提取系数 农业非点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化肥农药使用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立国 王海萍 +1 位作者 李灵 杨健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6期208-212,共5页
采用历年统计数据对湖南省化肥农药使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1年,湖南省农作物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均高于225 kg/hm^(2)警戒线,氮肥和复合肥是主要的施用种类,分别占化肥总施用量的32%~47%和25%~44... 采用历年统计数据对湖南省化肥农药使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1年,湖南省农作物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均高于225 kg/hm^(2)警戒线,氮肥和复合肥是主要的施用种类,分别占化肥总施用量的32%~47%和25%~44%。2021年全省农药施用量9.11万t和施用强度36.45 kg/hm^(2)分别比2013年的12.43万t和49.63 kg/hm^(2)减少了26.71%和26.56%。从两个典型年来看,湖南省大部分区域的化肥农药施用强度较高,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区,且空间格局变化不大。湖南省化肥农药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程度评价研究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时空分布 污染评价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面源污染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马骏 杨叶晗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42,共10页
基于2008-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业面源污染相关行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与机制及其产业异质性。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显著促进了相关行业企业绿色技术... 基于2008-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业面源污染相关行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与机制及其产业异质性。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加剧显著促进了相关行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环境规制与地方政府环保补助是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相关行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农业面源污染对相关行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产业异质性,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倒逼激励作用在制造业最为显著。提出应关注农业面源污染对相关行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倒逼激励效果,加大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持,调整环境规制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产业异质性 中介效应 固定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