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8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目视觉中阶梯轴轴径测量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甘勇 曾勃乔 +1 位作者 饶承剑 薛菲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0-353,共4页
为实现工业中对零件的非接触测量,提出了基于双目视觉立体匹配原理的阶梯轴轴径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图像分割和灰度值梯度变化提取零件边缘,有效保证了零件边缘的连续性;使用线性回归求出轴类零件两端的旋转点,通过旋转点和轮廓上一点... 为实现工业中对零件的非接触测量,提出了基于双目视觉立体匹配原理的阶梯轴轴径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图像分割和灰度值梯度变化提取零件边缘,有效保证了零件边缘的连续性;使用线性回归求出轴类零件两端的旋转点,通过旋转点和轮廓上一点求出轴截面上的圆心三维坐标,最后使用空间距离公式求出轴段的半径。实验表明,该方法有效避免了求出的直径并非真实直径并且检测速度快,实验结果与理论半径对比,当阶梯轴半径在(7.5~15)mm之间时,该方法平均误差在0.2mm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目视觉 轴径 非接触测量 零件边缘 机器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匹配滤波的非接触生命体征测量 被引量:1
2
作者 曹杰 温力 +2 位作者 唐敏 郭宜竞 顾昌展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5,共7页
针对目前非接触生命体征测量中稳定性和精度有限且各解决方法复杂度较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匹配滤波的非接触生命体征测量方法,以实现低计算复杂度的同时保持最优性估计。在办公室环境下对五个样本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的... 针对目前非接触生命体征测量中稳定性和精度有限且各解决方法复杂度较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匹配滤波的非接触生命体征测量方法,以实现低计算复杂度的同时保持最优性估计。在办公室环境下对五个样本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能降低实际环境中由于人员体动等所导致的生命体征测量误差。以样本4为例,在平稳性设计下心率方差由2 825下降至82,在精度跟踪校准设计下,心率均方根误差由16下降至4。临床实验则与现行医学参考标准进一步对比,结果表明呼吸率误差在1 bpm内,同时心率的测量结果也更好,具有潜在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配滤波 非接触生命体征测量 心率估计 毫米波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接触测温技术的通电导线火蔓延特性实验研究
3
作者 张英 江勇 +1 位作者 林一凡 祁梅芳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77,共7页
线缆起火过程中通常带有一定的电压并与周围环境形成相应的电场,从而影响火焰蔓延行为。固相传热在导线火蔓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对于通电导线,传统接触式测温方式不再适用。开展了不同电压下近地极通电导线火蔓延特性实验研究,... 线缆起火过程中通常带有一定的电压并与周围环境形成相应的电场,从而影响火焰蔓延行为。固相传热在导线火蔓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对于通电导线,传统接触式测温方式不再适用。开展了不同电压下近地极通电导线火蔓延特性实验研究,基于非接触红外测温技术,研究了通电导线火蔓延过程中火焰形态、气固相温度分布及固相传热的变化规律,进而揭示电场对火蔓延行为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电场的作用下,火焰尺寸随着电压的增大出现减小,并逐渐从导线上方拉至导线下方,火蔓延速率降低,在10 kV电压条件下出现熄灭;火蔓延速率主要受火焰宽度和线芯温度的影响,随着电压的增大火焰宽度减小,火蔓延速率不断降低,同时线芯在高电压下由热源转变为热汇,从而抑制火焰蔓延,并促进火焰熄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电导线 非接触红外测温技术 火蔓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机截齿架位置的机器人视觉测量方法研究
4
作者 牛聪 王宏奇 刘品潇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5,共5页
采煤机在检修过程中,截割头本体实际形状一般容易偏离名义形状,焊接过程中需要实时评估截齿架相对于截割头本体侧面的位置,以提升截齿架与截割头本体的焊接精度。本研究基于三维视觉机器人系统,提出了截齿架相对于采煤机截割头本体侧面... 采煤机在检修过程中,截割头本体实际形状一般容易偏离名义形状,焊接过程中需要实时评估截齿架相对于截割头本体侧面的位置,以提升截齿架与截割头本体的焊接精度。本研究基于三维视觉机器人系统,提出了截齿架相对于采煤机截割头本体侧面位置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通过KUKA VisionTech视觉系统的摄像机获得测量图像,建立了图像变换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实现截齿架到截割头侧面的距离分布的自适应在线测量。最后通过搭建机器人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非接触式测量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齿架 截割头 视觉系统 非接触式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散斑图像的应变测试技术
5
作者 李盘文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87-193,共7页
传统接触式应变片在航空结构测试等场景中存在易引入干扰、无法实现全场测量等局限性。为克服这些挑战,本文研究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数字散斑图像技术的非接触、全场应变测量方法。采用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对表面制备了随机散斑图案的等强度... 传统接触式应变片在航空结构测试等场景中存在易引入干扰、无法实现全场测量等局限性。为克服这些挑战,本文研究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数字散斑图像技术的非接触、全场应变测量方法。采用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对表面制备了随机散斑图案的等强度梁试件,在-20 N~+20 N的载荷下采集图像。通过数字图像算法计算试件表面的位移场,进而获得指定区域的平均轴向应变。将数字散斑图像测量结果与粘贴在同一试件相同区域的电阻式应变片测量系统(全桥配置)的测量结果及理论计算应变值进行了系统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176με范围内,数字散斑图像测量系统的平均测量误差相比与应变片测量系统降低了5.3%;此外,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分析,数字散斑图像测量系统在灵敏度和零点稳定性方面均展现出一定优势,其应变随载荷变化的曲线更接近线性关系且无零点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散斑图像 应变测量 应变片 非接触测量 双目立体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感测线圈协同的无线充电系统发射线圈输出功率测量方法
6
作者 谭林林 王嘉琦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727-3741,共15页
为了降低无线充电系统耦合线圈上高频高压直接测量的技术复杂度和经济成本,该文首先提出一种多感测线圈协同的无线充电系统发射线圈输出功率非接触测量方法。相比于传统的直接测量方式,该方法仅需若干组独立的感测线圈,无需专用的大功... 为了降低无线充电系统耦合线圈上高频高压直接测量的技术复杂度和经济成本,该文首先提出一种多感测线圈协同的无线充电系统发射线圈输出功率非接触测量方法。相比于传统的直接测量方式,该方法仅需若干组独立的感测线圈,无需专用的大功率高频电流、电压传感器,同时可以很好地适应于不同功率等级、汽车水平与垂直地面方向的位置偏移以及屏蔽材料等实际场景。该文首先利用电磁感应定律,通过在线圈表面设置多组感测线圈进行测量,建立了考虑水平、垂直偏移及功率变化的各感测线圈电压相量与发射线圈输出功率之间的耦合矩阵模型。然后给出了多感测线圈的参数设计依据,并进行了仿真与实验验证。接着探讨感测线圈的形状、数目与采样点数量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最后进一步探讨实际场景将多感测线圈水平放置,可以避免垂直叠放高度影响收发线圈短距离测量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功率等级下,无线充电系统在水平与垂直地面方向同时发生偏移时,所提方法的最大计量误差在1.5%以内,具有较高的测量准确性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充电 感测线圈 输出功率 非接触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发动机加力燃烧室火焰状态光学图像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罗雨馨 曹振 +8 位作者 彭江波 杨超博 张樱娜 胡斌 朱涛 李晓晖 刘文备 亓金浩 于欣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8-236,共9页
为防止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熄火等异常现象,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光学图像的非接触式发动机火焰实时在线监测方法,并在组合发动机加力燃烧试验台上开展了试验验证。利用高速相机采集组合发动机加力燃烧室内火焰的OH*自发辐射图像,通过... 为防止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熄火等异常现象,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光学图像的非接触式发动机火焰实时在线监测方法,并在组合发动机加力燃烧试验台上开展了试验验证。利用高速相机采集组合发动机加力燃烧室内火焰的OH*自发辐射图像,通过内嵌在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板中的图像处理系统实时处理图像并提取表征燃烧状态的火焰特征,利用阈值判断算法实现火焰状态的在线监测,其响应时间最快约为25 ms。此外,研究发现在临近熄火阶段,火焰面积脉动加快,火焰强度波动加剧,监测系统的高灵敏性使其具有捕捉熄火特征的能力,有望在未来实现对熄火等异常燃烧状态的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H~*自发辐射 燃烧诊断 发动机火焰监测 火焰特征提取 非接触测量 火焰状态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电容对真空灭弧室内部电位分布的改善作用
8
作者 李元钊 丁健刚 +2 位作者 刘志远 耿英三 王建华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0-624,共15页
真空灭弧室的绝缘水平是影响其性能和可靠性的一个关键因素。现有研究发现,真空灭弧室放入接地金属外壳内,受对地杂散电容的影响,屏蔽罩电位会出现偏移现象,导致灭弧室绝缘水平下降。针对此问题,该文通过建立真空灭弧室等效电路模型,研... 真空灭弧室的绝缘水平是影响其性能和可靠性的一个关键因素。现有研究发现,真空灭弧室放入接地金属外壳内,受对地杂散电容的影响,屏蔽罩电位会出现偏移现象,导致灭弧室绝缘水平下降。针对此问题,该文通过建立真空灭弧室等效电路模型,研究了通过并联电容调整屏蔽罩电位对灭弧室内部电位分布的改善作用,并通过实验测量了真空灭弧室屏蔽罩悬浮电位,验证了并联电容方法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真空灭弧室的杂散电容约为十几pF量级,通过为灭弧室并联百pF量级的电容,可以有效地改善其内部的电位偏移现象。实验中所测量的真空灭弧室在自然状态下,其主屏蔽罩电位约为34%总电压,对该灭弧室并联500 pF电容,可将其主屏蔽罩电位调整至49%总电压。此外,针对具有多级悬浮屏蔽罩结构的真空灭弧室,提出并对比了两种电容并联方案的差异,得到只调整主屏蔽罩电位的电容并联方式是更为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灭弧室 屏蔽罩 悬浮电位 并联电容 非接触式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岩体质量快速评价方法
9
作者 孙钱程 王泉 +1 位作者 徐志华 郭戈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3,共8页
岩体质量评价是开展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预测与评估的重要基础信息。针对传统岩体质量评价方法存在的效率低、取样难、成本高等问题,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提出一种以结构面信息和块体体积作为评价参数的岩体质量快速评价方法。该方法... 岩体质量评价是开展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预测与评估的重要基础信息。针对传统岩体质量评价方法存在的效率低、取样难、成本高等问题,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提出一种以结构面信息和块体体积作为评价参数的岩体质量快速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非接触式测量方式,快速获取岩体表面的点云数据,并提取结构面参数和块体体积;利用动态权重法计算各参数权重,结合统计的各评价参数值分析确定岩体质量等级,实现了岩体质量的快速、准确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与GSI岩体质量评价系统的结果相吻合;这种非接触式测量方法不仅可以快速完成大范围岩体质量评价,而且测试成本低,抗干扰能力强,显著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岩体质量评价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质量评价 三维激光扫描 非接触测量 动态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机器人非接触式大量程位姿测量系统
10
作者 王艺 秦超 徐振邦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共8页
为满足并联机器人动平台大行程六自由度位姿的非接触式同步测量需求,首先提出了一种由激光器和视觉组件构成的位姿测量系统。该系统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输出探测面上光斑的二维坐标,利用激光器和视觉组件的配合,实现了并联机器人动平台位... 为满足并联机器人动平台大行程六自由度位姿的非接触式同步测量需求,首先提出了一种由激光器和视觉组件构成的位姿测量系统。该系统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输出探测面上光斑的二维坐标,利用激光器和视觉组件的配合,实现了并联机器人动平台位姿的精确测量。接着研究了测量系统的解算方法,基于解析几何方法推导了被测目标的位姿。最后,利用高精度并联机器人进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的位置测量均方根误差低于0.1 mm,姿态测量均方根误差低于0.07°,位置测量和姿态测量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76%和2.56%。该研究为非接触式大量程位姿测量提供了一种新颖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机器人运动控制、精密制造和科学实验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自由度位姿测量 并联机器人 非接触式 大量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场耦合的非接触式金属温度测量系统
11
作者 杨鸿滟 翁婉莹 +2 位作者 王云峰 吴建德 何湘宁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2,共10页
随着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金属温度测量在保证产品质量、优化生产过程和确保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传统的金属温度测量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常面临难以在线测量及测量精度较低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磁场耦合的非接... 随着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金属温度测量在保证产品质量、优化生产过程和确保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传统的金属温度测量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常面临难以在线测量及测量精度较低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磁场耦合的非接触式金属温度测量传感系统设计方法。首先,分析了系统等效阻抗实部与金属温度之间的近似线性关系,进而将无法直接测量的温度变化量转化为可测量的系统阻抗值,为基于磁场耦合的非接触式金属温度测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构建了非接触式金属温度测量系统的等效模型,并使用Ansys Maxwell软件进行三维有限元仿真验证,验证了系统模型的可行性。进一步,提出并比较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电涡流传感器用于温度测量。其中,多线圈耦合的电涡流传感器具有较小的体积、更高的测量精度和较强的稳定性。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提出了基于多线圈耦合的非接触式金属温度测量系统设计方法,并进行了系统建模分析和实物测试。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的绝对温度偏差<2℃,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该系统能够在没有直接可视路径的情况下稳定工作,克服了对可视路径的依赖,提升了非接触式金属温度测量系统的适用性,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实现金属温度的实时精确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耦合 非接触式温度测量 电涡流 系统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挠性航天器动力学状态的自主识别与监测
12
作者 程天明 夏斌 +1 位作者 魏承 徐赫屿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2-292,共11页
卫星在轨运行时,柔性太阳翼的振动会影响其姿态稳定性并降低控制精度。为监测并优化卫星在轨状态,需准确识别太阳翼在轨振动信息。当前测量方法多依赖太阳翼表面的合作标识点,但这会影响太阳翼动力学参数,且不利于在轨操作。为此,提出... 卫星在轨运行时,柔性太阳翼的振动会影响其姿态稳定性并降低控制精度。为监测并优化卫星在轨状态,需准确识别太阳翼在轨振动信息。当前测量方法多依赖太阳翼表面的合作标识点,但这会影响太阳翼动力学参数,且不利于在轨操作。为此,提出了新的无标识点视觉测量和模态辨识方法。将对级约束引入特征点的识别与提取中,增强了场景特征性;设计了用于二值化图像边界特征提取的卷积核,改进了相对位置关系描述子,进而计算特征点的空间三维坐标,实现了准确、稳定的识别与监测。为验证无标识点视觉算法的精度,提出了基于自研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MBDyn的精度评价途径。基于该评价途径开展大挠性太阳翼动力学仿真研究,得到视觉测量算法平均误差为0.214 mm。最后,搭建了柔性太阳翼地面试验平台,将地面试验平台的视觉测量信息输入到模态辨识系统中,计算太阳翼模态参数信息,得到模态辨识误差为2.63%,仿真建模误差为5%,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为航天器在轨状态监测与航天器智能运维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大挠性结构 非接触测量 视觉精度评价 模态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阵列传感器的眼压非接触测量方法研究
13
作者 冯斌 付威威 顾志恒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0,共5页
针对目前市场常见的眼压测量设备是以直接接触角膜为主,不适用于非医疗环境下的长期眼压监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阵列传感器压力反解方法的眼压非接触测量方法。建立眼球-眼睑接触力学模型,通过传感器阵列上获得的压力矩阵求解接触压... 针对目前市场常见的眼压测量设备是以直接接触角膜为主,不适用于非医疗环境下的长期眼压监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阵列传感器压力反解方法的眼压非接触测量方法。建立眼球-眼睑接触力学模型,通过传感器阵列上获得的压力矩阵求解接触压力和接触面积,并通过有限元分析以及搭建模拟眼压实验装置进行验证。实验显示,该方法测得的眼压平均相对误差在7%以下,平均偏差在3 mmHg以内,重测信度均大于0.9。可以提高患者使用的安全性和依从性,为非医疗环境下的眼压非接触测量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压非接触测量 阵列式传感器 压力反解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瓣移植术后皮瓣区“五点温度”变化与皮瓣血供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玉玲 蒋琪霞 +5 位作者 祝文君 朱思文 李秀芸 谢郝婷 王华军 王金金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4,共5页
目的:分析皮瓣移植术后皮瓣温度变化规律与皮瓣血供和预后的关系,以及时发现皮瓣血运障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方法:纳入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住院的65例接受皮瓣手术的患者。术后第1天起,每2小时一次,连续... 目的:分析皮瓣移植术后皮瓣温度变化规律与皮瓣血供和预后的关系,以及时发现皮瓣血运障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方法:纳入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住院的65例接受皮瓣手术的患者。术后第1天起,每2小时一次,连续5天观察皮瓣“五点温度”、毛细血管反应、皮瓣颜色,记录皮瓣血运情况、患者住院时间和预后。结果:患者术后1~5天“五点温度”由(35.87±0.48)℃上升至(36.20±0.18)℃。11例(16.9%)患者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其中静脉危象7例(10.8%)、动脉危象4例(6.2%)。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1~3天“五点温度”与血管危象(r=-0.621、-0.523、-0.462,均P<0.001)及皮瓣坏死(r=-0.492、-0.649、-0.739,均P<0.001)呈负相关。血供正常组术后皮瓣一期愈合,住院时间为(24.24±10.97)天;静脉危象组经处理后皮瓣成活,住院时间为(39.00±11.51)天;动脉危象组皮瓣坏死需要再次手术,住院时间为(52.33±14.30)天。三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后1~5天皮瓣“五点温度”逐渐升高。当术后1~3天皮瓣温度低于36.05℃时,需要警惕血管危象发生,低于35.70℃时需要警惕皮瓣坏死。准确监测皮瓣温度对早期发现并处理血管危象、皮瓣坏死及改善皮瓣预后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移植 温度测量 非接触式红外线测温仪 血管危象 皮瓣血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MR阵列的非接触式电流测量装置及方法
15
作者 谭文锴 唐欣 +1 位作者 杨豪杰 柴金超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2,209,共9页
提出一种由隧穿磁阻(tunneling magnetoresistance,TMR)传感器阵列组成的无需磁芯结构、非接触式的电流检测传感系统。为墙体内暗敷导线的电流测量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适用于漏电流检测与故障定位。分析了通电导线产生磁场的特征,研究... 提出一种由隧穿磁阻(tunneling magnetoresistance,TMR)传感器阵列组成的无需磁芯结构、非接触式的电流检测传感系统。为墙体内暗敷导线的电流测量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适用于漏电流检测与故障定位。分析了通电导线产生磁场的特征,研究了通电导线与传感阵列不同相对位置时的数学模型,提出不同工况下同轴传感器间距的取值方法。同时还分析了无软磁屏蔽装置的信号干扰主要来源以及信号误差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信号检测的数学模型,针对不同类型的误差,提出了误差校正方法。最后,对不同工况展开实验,结果证明研制的非接触式电流检测装置具有较好的精确度和线性度,验证了电流测量装置的实用性和测量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磁电阻 传感器阵列 非接触测量 电流测量 误差消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功率热式流量测量系统仿真与试验研究
16
作者 王小鑫 陈童 +2 位作者 党博 李英豪 马艳文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88,共6页
为实现工业管道气液运输的非接触式流量测量。文中基于热扩散原理设计了一套非接触式恒功率热式流量测量系统。分析了热式流量计测量原理;分别构建以空气和水为被测流体的流固耦合传热仿真模型,分析质量流量与温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搭建... 为实现工业管道气液运输的非接触式流量测量。文中基于热扩散原理设计了一套非接触式恒功率热式流量测量系统。分析了热式流量计测量原理;分别构建以空气和水为被测流体的流固耦合传热仿真模型,分析质量流量与温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搭建空气和水循环输送平台,安装流量测试系统,对测量原理及仿真模型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恒功率热式流量测量系统对于质量流量测量误差小,能够达到无接触、稳定测量流体质量流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式测量 恒功率加热 质量流量测量 温度测量 空气/水流量测量 流固耦合传热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场逆计算的三相电缆电压非接触测量方法
17
作者 张淞珲 陈子鉴 +3 位作者 马超俊 陈庆 刘涛 谭业奎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75,共9页
电压作为表征电缆状态的重要电参量之一,其准确测量对于电缆的可靠性运行尤为重要。针对于三相电缆邻近电场计算复杂、过于依赖历史经验,三相电压逆计算难等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场逆计算的三相电缆电压非接触测量方法。结合三相... 电压作为表征电缆状态的重要电参量之一,其准确测量对于电缆的可靠性运行尤为重要。针对于三相电缆邻近电场计算复杂、过于依赖历史经验,三相电压逆计算难等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场逆计算的三相电缆电压非接触测量方法。结合三相电缆实际参数,建立三相电缆电场分布的优化解析计算模型;制作阵列式电场传感器用于获取电缆邻近电场信息;采用遗传算法对电场逆计算问题进行求解,保障了求解结果的全局最优性。在所搭建的三相电缆电压测量试验平台上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在三相电压平衡或不平衡的情况下,所提出的方法三相测量准确度均小于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非接触测量 电场逆计算 三相电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接触测量楔形危岩体稳定性快速评价
18
作者 张航 胡海瑞 +3 位作者 朱杰清 胡彬 葛云峰 陈钱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7,共11页
基于传统接触式测量无法满足楔形危岩体施工快速高效安全需求的现状,本研究采用非接触测量的方法获取与分析楔形危岩体参数,通过得到的参数分析楔形危岩体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以某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楔形危岩体为例,在工程地质野外... 基于传统接触式测量无法满足楔形危岩体施工快速高效安全需求的现状,本研究采用非接触测量的方法获取与分析楔形危岩体参数,通过得到的参数分析楔形危岩体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以某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楔形危岩体为例,在工程地质野外精细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三维激光扫描野外测量,获取了楔形危岩体高精度点云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临空面所在的平面,确定楔形体所在边坡的坡角和坡高。运用局部点云拟合的办法确定法向量,将得到的法向量通过计算求出结构面产状。结合Alpha Shapes方法计算得出危岩体体积,利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对楔形危岩体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在天然、暴雨和地震工况下,楔形危岩体的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131(基本稳定)、0.896(不稳定)和0.917(不稳定)。本研究将非接触测量与智能识别运用到楔形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中,整体用时102 min,大大提高了稳定性评价效率并降低了工程施工的风险,为今后危岩体稳定性的快速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形危岩体 稳定性评价 非接触测量 智能识别 极限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变激励下钢轨表面裂纹的磁场畸变量重构
19
作者 王驰 周宇 翁之意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0-839,共10页
交流电磁场交变激励下磁场畸变响应(畸变量)与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形态参数的关系尚不明确,提出了一种函数化重构交流电磁场磁场畸变响应的方法。在对某重载铁路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表面开口长度、椭圆比和内部倾角等形态参数的全寿... 交流电磁场交变激励下磁场畸变响应(畸变量)与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形态参数的关系尚不明确,提出了一种函数化重构交流电磁场磁场畸变响应的方法。在对某重载铁路钢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表面开口长度、椭圆比和内部倾角等形态参数的全寿命周期取样观测基础上,构建了交流电磁场对不同裂纹形态参数的磁场畸变量响应模型,得到了裂纹不同形态参数与磁场畸变量的关系;对磁场畸变-裂纹参数的响应曲线进行拟合和评估,得到磁场变化量与裂纹形态参数关系的函数重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交流电磁场磁场畸变量受各裂纹参数共同影响,磁场畸变量峰值随裂纹表面开口长度的增大呈近似线性增大,随裂纹椭圆比的增大呈非线性减小,随裂纹内部倾角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各变化规律可以通过多项式描述;磁场畸变量随裂纹参数的变化规律可以被函数化重构,重构结果与磁场响应间的决定系数超过0.99,误差平方和小于0.00115,均方误差小于0.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 滚动接触疲劳 无损检测 交流电磁场检测 磁场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热扩散式测量技术助力气液多相流监测
20
作者 郭伟 刘传平 +1 位作者 童莉葛 王立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81-1785,共5页
气液多相流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动力、冶金等诸多工业领域,其流型的在线识别和流量的在线不分离测量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气相、液相的热物性不同,在外加热源条件下气液多相流的组分变化会使管壁产生对应的温度响应,本文介绍... 气液多相流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动力、冶金等诸多工业领域,其流型的在线识别和流量的在线不分离测量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气相、液相的热物性不同,在外加热源条件下气液多相流的组分变化会使管壁产生对应的温度响应,本文介绍了本文作者课题组基于此现象提出的一种由管壁温度波动间接反演气液多相流流型和各相流量的热扩散式测量法,并已在实验室内完整验证。该方法是一种新型的多相流测量方法,具有非接触、无辐射、低成本、实时在线、无外加阻力等优点,助力工业过程气液多相流的在线监测与智慧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多相流 非接触测量 热扩散 流型识别 流量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