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RI的肝脂肪含量、硬度与C-NASH评分的关系研究
1
作者 曹迪 赵静洁 +1 位作者 韩超汝 杨正汉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6-592,共7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C-NASH)评分与肝脂肪分数(LFF)、肝硬度值(LSM)的关系。方法:纳入148例NAFLD患者,比较C-NASH评分<3分与≥3分者的LFF、LSM差异,比较不同程度脂肪肝、有无纤维化患...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C-NASH)评分与肝脂肪分数(LFF)、肝硬度值(LSM)的关系。方法:纳入148例NAFLD患者,比较C-NASH评分<3分与≥3分者的LFF、LSM差异,比较不同程度脂肪肝、有无纤维化患者之间C-NASH评分的差异,分析LFF、LSM与C-NASH评分的相关性。结果:C-NASH评分<3分与C-NASH评分≥3分者之间的LF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S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不同脂肪肝亚组之间的C-NAS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FF(OR=1.08)是NASH发生高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C-NASH评分(OR=2.18)是脂肪肝分级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LFF与C-NASH评分在所有患者(r=0.40,P<0.01)、轻度脂肪肝亚组(r=0.52,P<0.01)及无纤维化亚组(r=0.46,P<0.01)中存在中等相关性。LFF预测NASH发生高风险(C-NASH评分≥3分)的阈值为>10.34%,敏感度为91.75%,特异度为41.18%。结论:不同程度脂肪肝患者的C-NAS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NASH评分与LFF有关,使NAFLD患者的LFF低于10%可能会降低NASH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脂肪含量 肝硬度值 临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rlin-1/PERK/eIF2α/CHOP信号通路探讨人参皂苷Rd抑制内质网应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机制研究
2
作者 路瑶 李丽萍 +1 位作者 王炳予 袁星星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220-1228,共9页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d对肝细胞Derlin-1/PERK/eIF2α/CHOP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而阐明其调控内质网应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人参皂苷Rd的肝细胞毒性,随后通过游离脂肪酸诱导HepG2构建NASH细胞模型...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d对肝细胞Derlin-1/PERK/eIF2α/CHOP信号通路的影响,从而阐明其调控内质网应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人参皂苷Rd的肝细胞毒性,随后通过游离脂肪酸诱导HepG2构建NASH细胞模型,并给予人参皂苷Rd和内质网抑制剂进行干预。分别采用油红O染色、生化检测、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蛋白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人参皂苷Rd对甘油三酯、肝功能、氧化应激、细胞因子和Derlin-1/PERK/eIF2α/CHOP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人参皂苷Rd能够显著抑制HepG2细胞中TG的含量和AST与ALT的水平,增加GSH的含量和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和ROS的平均荧光强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人参皂苷Rd能够显著抑制HepG2细胞中TNF-α、IL-1β、CCL2和CXCL1的含量,下调ATF4、CHOP蛋白的表达和降低p-PERK/PERK和p-eIF2α/eIF2α的比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仅如此,人参皂苷Rd干预还能显著抑制Derlin-1蛋白和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参皂苷Rd通过抑制Derlin-1/PERK/eIF2α/CHOP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内质网应激,达到治疗NASH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D Derlin-1 内质网应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3K-AKT-mTOR通路探讨泽曲明山复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郑佳连 张艳 +3 位作者 卢秉久 张红 韩永辉 付博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7-121,I0041-I0047,共12页
目的泽曲明山复方是临床治疗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的经验方。研究探讨该经验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给予胆碱缺乏高脂饲料(CDHFdiet)8周建立NASH模型。随机分为模型... 目的泽曲明山复方是临床治疗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的经验方。研究探讨该经验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给予胆碱缺乏高脂饲料(CDHFdiet)8周建立NASH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低、高剂量组以及水林佳组;建立模型同时给予对应药物干预。给予胆碱充足高脂饲料(CSHFdiet)作为对照组。观察相应药物对模型大鼠血清生化学、肝脏病理、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信号转导通路mRNA、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体质量以及肝脏/体质量:5组大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大鼠肝脏/体质量显著升高,各干预组大鼠肝脏/体质量不同程度下降,中药高剂量组疗效最为明显。(2)肝功能以及血脂: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肝功能及血脂水平显著升高;各干预组大鼠肝功能以及血脂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中药高剂量组疗效最为明显。(3)肝脏病理:模型组大鼠肝脏HE染色可见胞浆内大量脂肪空泡以及炎性细胞浸润;Siriusred染色可见中央静脉大量纤维组织沉积,证实模型成立;各干预组肝脏HE以及Siriusred染色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中药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4)对肝组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mRNA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REBP-1mRNA表达明显升高;各干预组有不同程度下调,其中中药高剂量组最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LDLRmRNA表达明显下降;各干预组表达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中药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5)对肝组织SREBP-1、LDLR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SREBP-1蛋白染色深,各干预组较模型组染色浅,其中中药组效果更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LDLR蛋白染色浅,各干预组较模型组染色深,其中中药高剂量组效果更显著。(6)对肝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蛋白激酶B(PKB/AKT)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模型组样本细胞的荧光信号表达明亮且分布不均匀;对照组荧光信号表达暗淡;各干预组较模型组荧光信号表达亮度下调,中药干预组改善更明显。结论泽曲明山复方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mTOR通路,起到减轻肝脏炎症反应、减少肝内脂肪生成和聚集,改善NASH的目的,并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剂量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泽曲明山复方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PI3K-AKT-mTOR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慈菇消脂方通过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激活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
4
作者 任真 杨咏嘉 +2 位作者 郭才 张钰洁 马燕花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6-945,共10页
目的探究慈菇消脂方(Cigu Xiaozhi Prescription,CGXP)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肝纤维化的潜在机制。方法建立了NASH小鼠模型,并通过计算肝脏指数来评估肝脏肿大程度,同时利用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 目的探究慈菇消脂方(Cigu Xiaozhi Prescription,CGXP)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肝纤维化的潜在机制。方法建立了NASH小鼠模型,并通过计算肝脏指数来评估肝脏肿大程度,同时利用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肝纤维化程度。此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纤维化相关蛋白α-SMA、Collagen 1、MMP2和MMP9蛋白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和qPCR技术检测小鼠肝脏中HIF-1α、E-cadherin、N-cadherin、Shh、Smo、Gli1和Gli2的表达水平,并使用碱水法测定了肝脏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高剂量的CGXP能够有效降低肝脏指数(P<0.001),减轻肝脏肿大和炎症,显著改善肝纤维化小鼠的肝组织病理损伤。CGXP显著降低了肝纤维化相关蛋白α-SMA、Collagen 1、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P<0.01,P<0.0001);降低HIF-1α、E-cadherin、N-cadherin、Shh、Smo、Gli1和Gli2的水平,其中高剂量CGXP的治疗效果尤为显著(P<0.05,P<0.01,P<0.001,P<0.0001)。结论CGXP可能通过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改变了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的活化与增殖,减少了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沉积,缓解NASH小鼠肝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肝纤维化 HEDGEHOG信号通路 慈菇消脂方 肝星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犀草素改善高脂诱导的ApoE-/-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罗云 卢珊 +2 位作者 周平 孙桂波 孙晓波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8期1144-1147,1151,共5页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对高脂诱导的Apo E-/-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木犀草素低、高剂量(70,140 mg/kg)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12周。给药结束后,检测血...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对高脂诱导的Apo E-/-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木犀草素低、高剂量(70,140 mg/kg)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12周。给药结束后,检测血清血脂四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肝脏匀浆检测谷丙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观察肝脏组织HE染色和油红O染色以及主动脉根部的油红O染色;通过TUNEL试验检测肝脏细胞的凋亡;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肝脏bcl-2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木犀草素能够使肝脏ALT、AST水平降低;提高血清中SOD、GSH-Px,降低血清MDA的表达;改善肝脏中脂质堆积以及脂肪泡的形成,减少主动脉根部的脂质堆积;降低TUNEL阳性细胞数,以及提高肝脏中bcl-2和减少caspase-3的表达。结论:本研究表明木犀草素可通过减少氧化损伤来改善高脂诱导的Apo E-/-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动脉粥样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草素 非酒精性脂肪肝 动脉粥样硬化 氧化损伤 APOE-/-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气化痰祛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PPAR和CPT-I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施军平 范建高 +3 位作者 陈芝芸 何蓓晖 严茂祥 荀运浩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8期1739-1744,共6页
目的:观察理气化痰祛瘀方对(non-ala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大鼠肝组织PPARα、γ和CPT-I表达影响,探讨理气化痰祛瘀方抗NASH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纯高脂饮食复制NASH大鼠模型,用不同剂量理气化痰祛瘀方防治,以吡格列酮为对... 目的:观察理气化痰祛瘀方对(non-ala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大鼠肝组织PPARα、γ和CPT-I表达影响,探讨理气化痰祛瘀方抗NASH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纯高脂饮食复制NASH大鼠模型,用不同剂量理气化痰祛瘀方防治,以吡格列酮为对照,观察其对NASH大鼠肝组织中PPARα、γ和CPT-I表达的影响;并同时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了严重脂肪变和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汇管区渗出。理气化痰祛瘀方组大鼠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较模型大鼠显著降低,肝组织PPARα和CPT-I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而PPARγ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下降。结论:理气化痰祛瘀方能明显增强NASH大鼠肝组织PPARα和CPT-I的基因表达,抑制肝组织PPARγ蛋白和基因表达,可能是理气化痰祛瘀方防治NASH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气化痰祛瘀法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SREBP-1c/FA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石占利 陈芝芸 +2 位作者 严茂祥 何蓓晖 洪研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5期1062-1065,I0004,共5页
目的:观察理气化痰祛瘀中药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组织SREBP-1c/FAS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NASH的作用机理。方法:以高脂饮食喂养SD大鼠12周建立NASH模型,以不同剂量的理气化痰祛瘀中药复方进行干预,常规HE染... 目的:观察理气化痰祛瘀中药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组织SREBP-1c/FAS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NASH的作用机理。方法:以高脂饮食喂养SD大鼠12周建立NASH模型,以不同剂量的理气化痰祛瘀中药复方进行干预,常规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并计算NAFLD活动度积分(NAS),RT-PCR法检测肝组织SREBP-1c、FASmRNA表达,免疫组化EnVison法检测SREBP-1c蛋白水平,E-LIAS法测定FAS蛋白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NAS较正常组明显增高,不同剂量的理气化痰祛瘀方组大鼠肝组织的NAS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5);模型组大鼠肝组织SREBP-1c、FASmRNA表达及相应蛋白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应用不同剂量理气化痰祛瘀方干预后,大鼠肝组织SREBP-1、FAS cmRNA表达及相应蛋白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NAS与SREBP-1c及FASmRNA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r=0.826,0.703;P<0.01);肝组织SREBP-1cmRNA与FASmRNA表达亦呈明显正相关(r=0.613,P<0.01)。结论:SREBP-1c/FAS mRNA表达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的重要病机,也是理气化痰祛瘀法的重要作用靶向,据此能够改善肝脏脂质代谢紊乱,防止NASH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免疫组化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脂肪酸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ACE2-[Ang-(1-7)]-Mas轴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马燕花 邱晓青 +1 位作者 师霞 余臣祖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12-1017,共6页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ACE2-[Ang-(1-7)]-Mas轴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芪多糖组(400 mg/kg)、吡格列酮组(20 mg/kg),每组10只,高脂饲料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给药...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ACE2-[Ang-(1-7)]-Mas轴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芪多糖组(400 mg/kg)、吡格列酮组(20 mg/kg),每组10只,高脂饲料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给药4周后,测定体质量、肝湿重、血脂、肝功能、血清Ang(1-7)水平,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RT-PCR、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ACE2、Mas、IRS-1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黄芪多糖组肝指数及ALT、AST、TG、TC、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Ang-(1-7)、SOD水平,Mas、ACE2、IRS-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肝脂肪变性、炎症反应明显减轻。结论黄芪多糖可有效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胰岛素抵抗,其机制可能与上调ACE2-[Ang-(1-7)]-Mas轴基因表达、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ACE2-[Ang-(1-7)]-Mas轴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健脾方药对NASH大鼠Kupffer细胞NF-κB p65和IKKβ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韩莉 杨钦河 +10 位作者 杨雪松 胡巢凤 张玉佩 冯高飞 王文晶 何秀敏 王彦平 程少冰 金玲 闫海震 黄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1-646,共6页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方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Kupffer细胞核因子κB(NF-κB)p65和IκB激酶β(IKKβ)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复制大鼠NASH模型,在施以造模因素的同时分别灌服疏肝方(柴胡疏肝散)、健脾方(...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方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Kupffer细胞核因子κB(NF-κB)p65和IκB激酶β(IKKβ)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复制大鼠NASH模型,在施以造模因素的同时分别灌服疏肝方(柴胡疏肝散)、健脾方(参苓白术散)和综合方(柴胡疏肝散和参苓白术散的合方)的高、低剂量进行干预,16周后分离Kupffer细胞,Typan blue染色和流式细胞术(FCM)分别对Kupffer细胞进行活性和纯度鉴定;实时定量PCR法检测Kupffer细胞IKKβ和NF-κB p65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Kupffer细胞IKKβ、p-IKKβ和NF-κB p65蛋白水平。结果:每只大鼠获得纯化的Kupffer细胞(1.5~2.0)×107,Typan blue染色显示这些细胞活力均在95%以上,FCM检测纯度均在90%以上;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Kupffer细胞IKKβ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 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综合方、健脾方和疏肝方组IKKβ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明显(P<0.01或P<0.05);IKKβ及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水平以高剂量健脾方组下降最为显著(P<0.01或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Kupffer细胞NF-κB p65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NF-κB p65 mRNA的表达水平以综合方组及高剂量健脾方组下调明显(P<0.05),NF-κBp65蛋白的表达水平以高剂量健脾方组下降最为显著(P<0.01)。结论:Kupffer细胞IKKβ、NF-κB p65 mRNA及IKKβ、p-IKKβ、NF-κB p65蛋白的高表达可能参与NASH的发病,抑制这些信号分子的表达可能是疏肝健脾方药抗NASH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疏肝健脾方药 KUPFFER细胞 核因子ΚB IκB激酶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免疫细胞调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丁吉 侯晋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1-466,共6页
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经由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肝硬化,直至肝细胞癌。单纯性脂肪肝一般不伴随肝细胞的死亡和肝脏炎症,在肝脏损伤、肝细胞死亡以及肝脏炎症发生时,即进展为NASH。在此阶段,机体的免疫系统... 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经由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肝硬化,直至肝细胞癌。单纯性脂肪肝一般不伴随肝细胞的死亡和肝脏炎症,在肝脏损伤、肝细胞死亡以及肝脏炎症发生时,即进展为NASH。在此阶段,机体的免疫系统活化并诱导产生肝脏炎症,在NASH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导致了随后出现的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肿瘤发生。本文就机体免疫系统活化在NASH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尤其是各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具体功能机制的新近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免疫调控 免疫细胞 炎症 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模型病证特点的比较研究
11
作者 薛静波 杨金凤 +3 位作者 黄恺 彭渊 陶艳艳 刘成海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3,共10页
目的比较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_(4))注射复合高脂饲料饮食(high fat diet,HFD)、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ethionine and choline deficient diet,MCD)以及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饮食(aymlin liver NASH,AMLN)诱导的三种非酒精性脂... 目的比较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_(4))注射复合高脂饲料饮食(high fat diet,HFD)、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ethionine and choline deficient diet,MCD)以及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饮食(aymlin liver NASH,AMLN)诱导的三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模型血清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别采用CCl_(4)注射复合高脂饲料饮食(CCl_(4)+HFD)、MCD、AMLN喂养10、8和6周,制备小鼠NASH模型。比色法检测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血糖(glucose,GLU)的水平及肝组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含量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t,HOMA-IR);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及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脂滴生成及胶原沉积情况,并根据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活动度评分(NAFLD activity score,NAS)对肝组织脂肪性肝炎分级评分。结果与各正常组小鼠相比,3种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肝TG、TC、MDA含量及SOD活性均有显著上升;其中AMLN模型组及CCl_(4)+HFD模型组小鼠的血清FINS、GLU的含量显著升高,HOMA-IR指数显著升高;MCD模型组小鼠血清FINS、GLU的含量及HOMA-IR指数显著下降。HE染色、油红O染色及NAS评分结果显示,3种模型组小鼠的肝组织均已进展到脂肪性肝炎阶段,且CCl_(4)+HFD模型组小鼠肝组织胶原沉积最明显,AMLN模型组小鼠肝脂滴最丰富。结论上述三种模型均可稳定模拟人类NASH疾病的血清学及病理学变化,其中AMLN模型可模拟人类的发病过程及机制,且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等全身代谢紊乱表现,但耗时较长,纤维化进展较慢。MCD饮食8周即可模拟NASH的血清及病理学特征,但无肥胖胰岛素抵抗发生。CCl_(4)复合HFD模型10周即可诱导NASH模型,能模拟其血清学及病理学变化,且肝组织纤维沉积与氧化应激损伤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MCD模型 AMLN模型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陈蒿汤合泽泻汤对NASH小鼠内质网应激IRE1信号通路介导铁死亡的影响
12
作者 沙小钰 黄艳阳 +3 位作者 刘宝莹 杨思琦 贾连群 隋国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99-1708,共10页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合泽泻汤对NASH小鼠内质网应激IRE1信号通路介导铁死亡的影响。方法5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茵陈蒿汤组、泽泻汤组、合方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其他组均采用高脂饲料喂饲,20周后,茵陈蒿汤组... 目的探讨茵陈蒿汤合泽泻汤对NASH小鼠内质网应激IRE1信号通路介导铁死亡的影响。方法5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茵陈蒿汤组、泽泻汤组、合方组,每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其他组均采用高脂饲料喂饲,20周后,茵陈蒿汤组、泽泻汤组、合方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每日1次,连续8周。采用HE染色、油红O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和肝功能,RT-qPCR法检测TFR1、FPN、Xbp1、Xbp1s、XBP1等依赖性UPR靶基因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脏GRP78、P-IRE1α、GPX4、TFR1、FPN蛋白表达,比色法检测Fe^(2+)、MDA含量,WST-8法检测SOD活性,ELISA检测ROS含量,GPO-PAP法检测小鼠肝组织TG含量。结果茵陈蒿汤组、泽泻汤组、合方组与模型组相比NAS评分均显著降低,其中合方组效果更显著。相较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肝脏脂质沉积明显,茵陈蒿汤组、泽泻组、合方组小鼠肝脏脂质沉积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合方组效果更显著。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明显发生纤维化,茵陈蒿汤组、泽泻组、合方组肝脏纤维化程度均有所改善,其中合方组效果更显著。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TC、HDL-C、LDL-C、AST、ALT水平显著升高,肝脏中TG、Fe^(2+)、MDA、ROS含量明显增加,SOD活性显著下降,肝脏中Xbp1、Xbp1s、Dnajb9、Edem1、Sec61a1、Bip、Chop、TFR1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FPN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肝脏中GRP78、P-IREα、GPX4、TFR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FP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合方组小鼠血清TG、TC、LDL-C、AST、ALT水平显著降低,合方组肝脏中TG、Fe^(2+)、MDA、ROS含量显著减少,SOD活性显著提升,肝脏Xbp1、Xbp1s、Dnajb9、Edem1、Sec61a1、Bip、Cho中、TFR1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FPN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肝脏GRP78、P-IRE1α、GPX4、TFR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FP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结论茵陈蒿汤合泽泻汤可能通过内质网应激IRE1α通路抑制肝细胞铁死亡进而改善NA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茵陈蒿汤合泽泻汤 内质网应激 IRE1 铁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绞芪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SCD-1表达的影响
13
作者 徐晶莹 顾慧华 刘雁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13-1915,I0013,共4页
目的:观察复方绞芪方对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组织SCD-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NASH的作用机理。方法:以高脂高糖饮食喂养SD大鼠12周建立NASH模型,以不同剂量的复方绞芪方进行干预,测定大鼠血清ALT、AST、FF... 目的:观察复方绞芪方对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组织SCD-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NASH的作用机理。方法:以高脂高糖饮食喂养SD大鼠12周建立NASH模型,以不同剂量的复方绞芪方进行干预,测定大鼠血清ALT、AST、FFA含量和肝组织匀浆TG、CHOL含量变化、常规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并计算NAFLD活动度积分(NAS);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SCD-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血清ALT、AST、FFA水平以及肝组织中的CHOL、TG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肝组织NAS计分明显升高,SCD-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应用复方绞芪方进行干预后,大鼠的NAS计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肝功能明显改善,血清FFA水平明显下降同时肝组织中CHOL和TG含量也明显下降,肝组织中SCD-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NASH大鼠存在脂肪酸代谢酶的紊乱;复方绞芪方通过调节脂肪酸代谢酶的活性,增加SCD-1的表达,减少脂质在肝脏聚集及相关的肝功能损害,这可能是其防治NASH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绞芪方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免疫组化 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OH)_(2)D_(3)改善胆碱缺乏氨基酸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肝脏炎症的机制分析
14
作者 朱海洋 崔京淑 +3 位作者 杨柳 周梦婷 童戬 韩红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62,共9页
目的分析1,25(OH)_(2)D_(3)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模型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水平以及肝巨噬细胞表型、肝脏炎症的影响,初步探讨1,25(OH)_(2)D_(3)改善NASH肝脏炎症的相关机制。方法将24只SPF级Wistar大... 目的分析1,25(OH)_(2)D_(3)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模型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水平以及肝巨噬细胞表型、肝脏炎症的影响,初步探讨1,25(OH)_(2)D_(3)改善NASH肝脏炎症的相关机制。方法将24只SPF级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n=6):给予胆碱充足的氨基酸(CSAA)饮食;正常+1,25(OH)_(2)D_(3)组(n=6):给予CSAA饮食+1,25(OH)_(2)D_(3)干预;模型组(n=6):给予胆碱缺乏的氨基酸(CDAA)饮食;模型+1,25(OH)_(2)D_(3)组(n=6):给予CDAA饮食+1,25(OH)_(2)D_(3)干预。1,25(OH)_(2)D_(3)剂量为5μg/kg,经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12周。检测每组大鼠血清AST、ALT水平;观察肝组织病理学严重程度,评估SAF评分。检测肝组织M1型、M2型肝巨噬细胞,分析肝巨噬细胞表型变化;并检测肝组织TNF-α、IL-1β、IL-4、IL-10水平以及PPAR-γ的mRNA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比较采用LSD-t多重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法。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DAA饮食诱导的NASH模型AST和ALT水平均升高(P值分别为0.019、<0.001),肝组织病理学SAF评分(P<0.001)、M1型肝巨噬细胞表达水平(P<0.001)、M1/M2表型比值(P=0.001)、TNF-α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01),IL-4表达水平降低(P=0.025);1,25(OH)_(2)D_(3)显著降低了CDAA饮食诱导NASH大鼠血清ALT水平(P<0.001)、肝组织病理学SAF评分(P<0.001)、M1型肝巨噬细胞水平(P<0.001)、M1/M2型比值(P=0.001)、IL-1β水平(P<0.001),增加了M2型肝巨噬细胞水平(P=0.017)、IL-10水平(P=0.039)、IL-4水平(P<0.001)、PPAR-γ水平(P=0.016)。CDAA饮食诱导的NASH模型和1,25(OH)_(2)D_(3)在大鼠血清AST和ALT水平(P值分别为0.007、0.008)、肝组织病理学SAF评分(P<0.001)、M1型肝巨噬细胞水平(P<0.001)、M2型肝巨噬细胞水平(P=0.008)、M1/M2表型比值(P=0.005)、TNF-α水平(P<0.001)、IL-10水平(P=0.038)、IL-4水平(P<0.001)、PPAR-γ水平(P=0.009)中有显著交互作用。相关性分析结果示:PPAR-γ与肝巨噬细胞M1/M2表型比值呈负相关(r=−0.415,P=0.044);与M2型肝巨噬细胞、IL-10、IL-4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35、0.433、0.532,P值分别为0.033、0.035、0.007)。结论1,25(OH)_(2)D_(3)激活PPAR-γ调控肝巨噬细胞表型转变,改善NASH肝脏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骨化三醇 炎症 PPARΓ 大鼠 Wist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模型肝组织T淋巴细胞的特征分析
15
作者 冒婷 徐铭益 王佳轶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1-468,共8页
目的采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小鼠肝组织T淋巴细胞单细胞水平的异质性和转录组学特征,为研究T淋巴细胞在NASH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依据。方法6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喂养的对照组和胆碱蛋氨酸缺乏饲... 目的采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小鼠肝组织T淋巴细胞单细胞水平的异质性和转录组学特征,为研究T淋巴细胞在NASH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依据。方法6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普通饲料喂养的对照组和胆碱蛋氨酸缺乏饲料喂养的NASH组,每组各3只。造模6周后取小鼠肝组织进行单细胞RNA测序。分析T淋巴细胞单细胞亚群的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分别行降维聚类、细胞类型注释、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t-SNE)、小提琴图、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两组小鼠肝脏中Tcrα(T淋巴细胞分子标志)、Tcf7、Cxcr6(特征标志基因)的表达情况。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小鼠肝脏中共鉴定出2个T淋巴细胞亚群:(1)第6簇T淋巴细胞占比从对照组的58.5%降低到NASH组的48.7%。前4位特异性基因包括Nsg2、Cd8b1、Cd8a和Tcf7。该簇65%的细胞表达Tcf7(第6簇特征标志基因),定义为Tcf7+T淋巴细胞亚群。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它们参与调控T淋巴细胞活化、白细胞黏附、结合泛素样蛋白连接酶,以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Th1、Th2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2)第7簇T淋巴细胞占比从对照组的41.5%增高到NASH组的51.3%。前4位特异性基因包括Cd40lg、Tcrg-C1、Il2rα和Cxcr6。该簇90%的细胞表达Cxcr6,定义为Cxcr6+T淋巴细胞亚群。GO和KEGG富集分析提示,该亚群参与调控T淋巴细胞活化、细胞因子产生,以及T淋巴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与MAPK信号通路。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NASH组小鼠肝脏中Tcf7蛋白和Tcrα蛋白共染阳性区域减少(1.80%±0.67%vs 0.33%±0.13%,P<0.05),而Cxcr6蛋白和Tcrα蛋白共染阳性区域增加(0.50%±0.09%vs 2.66%±0.33%,P<0.001)。结论NASH小鼠肝脏中Tcf7+T淋巴细胞的占比降低,而Cxcr6+T淋巴细胞的占比增高,揭示了NASH小鼠肝组织T淋巴细胞的特征和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T淋巴细胞 单细胞测序 小鼠 近交C57B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芩连汤调控PI3K/AKT/FOXO1信号通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抗炎和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
16
作者 张超云 费娜 +2 位作者 郝鹏飞 母梦雨 张仲鸣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95-1900,共6页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GQD)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抗炎和抗氧化应激及相关通路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蛋氨酸胆碱缺乏饲料建立NASH大鼠模型,分别设置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和不同剂量GQD给药组,通过分析大鼠血清...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GQD)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抗炎和抗氧化应激及相关通路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蛋氨酸胆碱缺乏饲料建立NASH大鼠模型,分别设置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和不同剂量GQD给药组,通过分析大鼠血清炎症指标、肝组织抗氧化能力指标、肝组织病理切片,并结合Western blot和RT-qPCR技术,阐明GQD对NASH大鼠抗炎和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结果:各剂量GQD均可显著降低NASH模型大鼠血清IL-6、IL-8、IL-10、IFN-α、IFN-β含量,且GQD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阳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剂量GQD均可显著降低NASH大鼠肝组织ALT、AST、MDA含量,同时显著提升其SOD、GPX、T-AOC含量;Western blot和RT-qPCR结果显示,GQD可显著降低NASH模型大鼠肝组织PI3K、AKT、p-FOXO1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提高FOXO1、SIRT1、Catalase蛋白和mRNA表达,且高剂量给药时与阳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QD主要通过调控PI3K/AKT/FOXO1信号通路发挥抗炎和抗氧化应激作用治疗NA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芩连汤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抗炎 抗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apoA-Ⅰ对BEL-7402细胞内脂质堆积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覃岭 王宇童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98-204,共7页
目的通过建立过表达载脂蛋白A-Ⅰ(apolipoprotein A-Ⅰ,apoA-Ⅰ)的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及不同类型的脂肪酸作用于细胞,检测过表达apoA-Ⅰ与正常细胞内脂质水平,来研究利用过表达apoA-Ⅰ促进ATP结合盒转运子A1(ATP-bindingcassette trans... 目的通过建立过表达载脂蛋白A-Ⅰ(apolipoprotein A-Ⅰ,apoA-Ⅰ)的细胞模型,用不同浓度及不同类型的脂肪酸作用于细胞,检测过表达apoA-Ⅰ与正常细胞内脂质水平,来研究利用过表达apoA-Ⅰ促进ATP结合盒转运子A1(ATP-binding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介导的脂质转运途径,降低脂质合成,进而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细胞的脂质堆积的分子机制,探索一种新方法,通过apoA-Ⅰ/ABCA1这一途径改变细胞内脂质代谢来预防NASH。方法①通过不同浓度和类型的脂肪酸处理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细胞,作用6、12、24 h后,经油红O染色,检测不同时间脂质在细胞内的定位,从而确定出适合的脂肪酸浓度及作用时间;②通过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及类型的脂肪酸作用细胞6、12、24 h后,细胞活性的变化情况;③分别转染空载体质粒pcDNA 3.0与质粒pcDNA3.0/apoA-Ⅰ,通过Western blotting的实验方法,检测细胞内、外apoA-Ⅰ的表达情况;④对正常或过表达apoA-Ⅰ的BEL-7402细胞模型,以最适的实验条件作用于正常(对照组)和过表达apoA-Ⅰ(实验组)的BEL-7402细胞,检测细胞内胆固醇、游离脂肪酸以及三酰甘油的含量。结果①200μmol/L或400μmol/L浓度脂肪酸作用6、12及24 h均可使脂质在BEL-7402细胞胞质中堆积,脂质的产生对脂肪酸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②饱和脂肪酸棕榈酸使细胞活性降低,且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随棕榈酸的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加强;③apoA-Ⅰ过表达于BEL-7402细胞内,且apoA-Ⅰ可以释放到细胞外,协助ABCA1转运胆固醇;④与正常的BEL-7402细胞相比,过表达apoA-Ⅰ组细胞内的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以及胆固醇均有显著减少。结论与正常组相比,过表达apoA-Ⅰ可以减少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及三酰甘油在人肝细胞内的聚积,从而对于NASH的防治具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结合盒转运子A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载脂蛋白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抑制剂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韩磊 张小猛 +2 位作者 全旭 雷永华 钱海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5-142,共8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当前未见有效疗法。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poptosis signal regulating kinases 1,ASK-1)是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当前未见有效疗法。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poptosis signal regulating kinases 1,ASK-1)是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kinases,MAPKKKs)家族成员之一,当机体受到细胞内活性氧簇应激、内质网应激、钙内流和细胞外炎症等信号刺激时,ASK-1激活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amino terminal kinasec,JNK)和p38 MAPK通路,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以及炎症因子的产生,诱发NASH、纤维化等疾病,因此可通过抑制ASK-1的活性来治疗NASH。本文对当前NASH的治疗手段、ASK-1结构和作用机制以及近年ASK-1抑制剂治疗NASH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类抑制剂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K-1抑制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LAMTOR1在肝脏炎症恶性转化中调控的代谢物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稳 陈迪 朴海龙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18-1127,共10页
LAMTOR1(晚期胞内体/溶酶体接头蛋白,MAPK以及mTOR激活蛋白1)是机体应对营养压力时重要的调控蛋白之一。公共开放基因表达数据库分析显示LAMTOR1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和肝癌中均异常高表达,显示LAMTOR1在NASH和肝癌发生发展中发挥... LAMTOR1(晚期胞内体/溶酶体接头蛋白,MAPK以及mTOR激活蛋白1)是机体应对营养压力时重要的调控蛋白之一。公共开放基因表达数据库分析显示LAMTOR1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和肝癌中均异常高表达,显示LAMTOR1在NASH和肝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探索LAMTOR1在肝脏炎症恶性转化过程中调控的代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中小鼠给予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饲养,肝脏组织的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小鼠肝脏炎症性损伤的成功构建。接下来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验证了肝脏组织中LAMTOR1基因的特异性敲除以及一些LAMTOR1调控的蛋白变化。紧接着开展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的肝脏组织代谢组学分析,以鉴定LAMTOR1肝脏特异性调控的重要代谢物。对检测到的134个代谢物进行多变量分析,主成分分析模型显示特异性敲除LAMTOR1对小鼠肝脏的代谢过程有明显的扰动。其中45个代谢物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表明敲除LAMTOR1可引起肝脏多条代谢通路紊乱。进一步分析显示,UDP-乙酰葡萄糖胺(UDP-GlcNAc)、S-腺苷蛋氨酸、S-腺苷高丝氨酸和三甲基赖氨酸等代谢物在LAMTOR1敲除(LAMTOR1LKO)小鼠中明显上调,说明LAMTOR1与己糖胺合成通路和生物分子甲基化过程可能存在调控关系。另外,9-氧代十八碳二烯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不饱和脂肪酸等代谢物水平在LAMTOR1LKO小鼠中明显下降。接下来基于公共开放转录组数据库开展了基因表达相关性的预测分析,得到的相关系数R表征基因间的调控关系,R的绝对值接近或高于0.5属于中强相关,结果提示LAMTOR1可能负调控MAT1A(R=-0.47)基因,同时预测得到LAMTOR1与MGAT1(R=0.47)和ADSL(R=0.59)等基因存在正调控关系。该研究将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疾病机制研究,通过鉴定小鼠NASH模型中LAMTOR1特异性调控的代谢物,并结合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揭示出LAMTOR1基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及恶性转化过程中可能调控的重要代谢通路,为后续NASH及NASH转化的肝癌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质谱 代谢组学 LAMTOR1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恶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脂软肝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FXR-FGF19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夏恩蕊 田格格 +1 位作者 张素妍 张顺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9-1074,共6页
目的观察去脂软肝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大鼠法尼醇X受体(FXR)-成纤维细胞因子19(FGF19)通路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组,n=8)、模型组(HFD组,n=12)、辛伐他汀组(Simvastatin组,n=8)、去脂软肝方高剂量... 目的观察去脂软肝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大鼠法尼醇X受体(FXR)-成纤维细胞因子19(FGF19)通路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组,n=8)、模型组(HFD组,n=12)、辛伐他汀组(Simvastatin组,n=8)、去脂软肝方高剂量组(QH组,n=8)、去脂软肝方低剂量组(QL组,n=8),Control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组高脂饲料喂养。10周末取材,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切片变化,检测各组血清肝功能指标、肝脏与小肠FGF19、肝脏中胆汁酸(BA)。检测小肠FXR、肝脏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表达情况。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HFD组病理表现出明显炎性病变和脂肪变性。与HFD组相比,各用药组的HDL-C显著升高,ALT、AST、TC、TG、LDL-C均显著下降(P值均<0.05)。与Control组相比,HFD组大鼠小肠FGF19显著下降、肝脏BA显著升高(P值均<0.05)。与HFD组相比,各用药组的小肠中FGF19显著升高,肝脏BA显著下降(P值均<0.05)。与Control组相比,HFD组大鼠小肠FXR mRNA显著下降,肝脏CYP7A1 mRNA显著升高(P值均<0.05)。与HFD组相比,QH组小肠FXR mRNA显著升高,QL组显著降低(P值均<0.05);QH组肝脏CYP7A1 mRNA显著下降(P<0.05)。与Control组相比,HFD组大鼠小肠FXR阳性率显著下降,肝脏CYP7A1阳性率显著上升(P值均<0.05)。与HFD组相比,Simvastatin组、QH组小肠FXR阳性率显著升高(P值均<0.05),Simvastatin组、QH组、QL组肝脏CYP7A1阳性率显著下降(P值均<0.05)。结论去脂软肝方可激活NASH大鼠FXR-FGF19通路,并可能通过该途径对NASH产生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法尼醇X受体 细胞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