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7篇文章
< 1 2 1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类带平移的奇异积分方程的Noether可解性
1
作者 李显方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81-89,共9页
本文讨论了一类具有变系数的带平移的奇异积分方程,获得了方程是Nocther可解(相应的算子为Nocther算子)的充分必要条件,并给出了指标计算公式。
关键词 奇异积分方程 平移 noether可解性 积分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位移奇异积分方程组的Noether可解性和正则化
2
作者 郑神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29-135,共7页
文中研究了一类带有Carleman位移项的一般形式奇异积分方程组,与之等价的是一个含有四个元素的边值问题.对其特征方程组,得到在某些条件下的Noether可解性结果;而对于含弱奇核项的一般形式方程组,则解决了其方程组... 文中研究了一类带有Carleman位移项的一般形式奇异积分方程组,与之等价的是一个含有四个元素的边值问题.对其特征方程组,得到在某些条件下的Noether可解性结果;而对于含弱奇核项的一般形式方程组,则解决了其方程组的正则化问题,从而建立了广义Noether可解性定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ether可解性 正则化算子 奇异积分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炭黑对环境新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影响
3
作者 彭红波 常可鑫 +6 位作者 王思瑶 胡馨月 赵婧 熊国美 李纯阳 刘洋 储刚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88-2000,共13页
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经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固相富碳残留物统称为黑炭.溶解性炭黑(dissolved black carbon,DBC)是黑炭的水溶性组分(其粒径尺度小于0.45μm),被视为全球溶解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针对它的结构与功能、行为与归宿已有研... 生物质和化石燃料经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固相富碳残留物统称为黑炭.溶解性炭黑(dissolved black carbon,DBC)是黑炭的水溶性组分(其粒径尺度小于0.45μm),被视为全球溶解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针对它的结构与功能、行为与归宿已有研究,但DBC在环境中的产生、迁移、转化等过程对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关注仍显不足.因此,综述了DBC的分布特征,从元素组成、碳质结构、基团性质和技术检测上深度认识DBC的分子结构与性质变化;归纳了DBC与环境新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梳理了DBC与新污染物的作用机制和转化效果;概述了DBC的环境过程对有机污染物行为的影响(如结合、去除、转化等).着重就DBC通过氢键、π-π电子供受体、疏水分配、静电作用等与有机污染物发生结合过程、在阳离子条件下DBC通过压缩双电层机制发生团聚并吸附去除污染物过程、以及DBC介导有机污染物光降解过程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未来研究重点应结合跨学科的技术手段认识DBC分子结构的复杂性,深入理解DBC在环境过程中对新污染物行为的影响机制.这为准确评估DBC环境行为与效应,有效构建DBC与新污染物的命运关系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性炭黑 结构复杂性 新污染物 作用机制 环境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典型水库溶解性有机质的荧光光谱特征
4
作者 武俐 常苗 +2 位作者 来梦媛 赵同谦 王亮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93-2100,共8页
小浪底水库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每年进行的水沙调控可减轻下游河道淤积,但水库调蓄会改变河流的水动力条件,探究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在水库调蓄前后的差异,对进一步揭示黄河流域水生生态系统的变化至关重要。于2021年... 小浪底水库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每年进行的水沙调控可减轻下游河道淤积,但水库调蓄会改变河流的水动力条件,探究溶解性有机质(DOM)光谱特征在水库调蓄前后的差异,对进一步揭示黄河流域水生生态系统的变化至关重要。于2021年对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期前、水沙调控期(调水期和调沙期)、水沙调控期后的水体样品进行采集,分析水库DOM荧光光谱参数的变化特征,使用三维荧光光谱耦合平行因子法,解析DOM组分及其来源,结合水体水质参数,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阐明影响水库DOM荧光特征变化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①小浪底水库DOM的荧光指数和腐殖化指数在各时期无明显变化,库区水体DOM呈强自生源、弱腐殖化特征;水沙调控期间,DOM的自生源指数和新鲜度指数明显降低,库区微生物活动等产生的新近自生源DOM减少。②小浪底水库DOM共解析出4种荧光组分,不同时期的组分组成存在差异,非水沙调控期C1和C2组分为类腐殖质物质,C3和C4组分属于类蛋白质物质;水沙调控期C1、C2和C3组分为类腐殖质物质,C4组分是类蛋白质物质。水沙调控前水库DOM以类蛋白质物质为主(52.95%);调控期水库排水排沙造成外源DOM进入水体,导致该时期DOM的类腐殖质物质荧光强度占比显著增加(78.53%);水沙调控期后DOM的类腐殖质物质荧光强度占比为58.80%。③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温(WT)、流量和含沙量是影响小浪底水库DOM来源的主要因素,非水沙调控期DOM浓度主要受外源输入的类腐殖质影响,组分酪氨酸的降解可能与pH和电导率(EC)有关;RDA分析发现,pH、WT和EC是影响DOM组分在不同时期产生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水库DOM的荧光特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进一步揭示水体扰动对黄河流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 水沙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肛周丘疹性棘层松解性角化不良
5
作者 张秋鹂 常建民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2,共2页
报告1例肛周丘疹性棘层松解性角化不良。患者女,33岁。肛周丘疹7年。皮肤科检查:肛周多发灰白色扁平丘疹,簇集性分布,部分融合成斑块,表面光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棘层松解形成裂隙,可见角化不良细胞。诊断:肛... 报告1例肛周丘疹性棘层松解性角化不良。患者女,33岁。肛周丘疹7年。皮肤科检查:肛周多发灰白色扁平丘疹,簇集性分布,部分融合成斑块,表面光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棘层松解形成裂隙,可见角化不良细胞。诊断:肛周丘疹性棘层松解性角化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不良 棘层松解性 丘疹性 生殖器部位 肛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Minkowski空间中平均曲率方程Dirichlet问题正解的存在性和多解性
6
作者 苗亮英 滕文懿 何志乾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6-231,共6页
在相对论状态下的质点运动状态研究以及在非线性电动力学理论中的Born-Infeld模型等重要问题,均与一类Minkowski空间中的平均曲率方程Dirichlet问题直接相关。利用分歧方法研究了这类问题存在正解的ε-型连通分支,进而得到相应正解的存... 在相对论状态下的质点运动状态研究以及在非线性电动力学理论中的Born-Infeld模型等重要问题,均与一类Minkowski空间中的平均曲率方程Dirichlet问题直接相关。利用分歧方法研究了这类问题存在正解的ε-型连通分支,进而得到相应正解的存在性和多解性,所得结论推广和改进了已有文献的相关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通分支 平均曲率方程 正解 存在性 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悬沙对溶解性有机质的吸附特征研究
7
作者 武俐 刘森 +2 位作者 杨佳之 来梦媛 常苗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3,共7页
悬沙吸附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过程会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氮循环。为探究小浪底水库水体和悬沙DOM组分及影响悬沙吸附DOM的主要因素,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研究水体和悬沙DOM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DOM组分与来源、DOM与环境因子... 悬沙吸附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过程会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氮循环。为探究小浪底水库水体和悬沙DOM组分及影响悬沙吸附DOM的主要因素,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研究水体和悬沙DOM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DOM组分与来源、DOM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通过悬沙吸附DOM模拟试验,研究两种粒径在不同含沙量和DOM浓度变化条件下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水体DOM的芳香性高于悬沙,DOM组分均以胡敏酸为主;电导率和浊度分别是影响水体和悬沙DOM芳香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不同含沙量和DOM浓度条件下悬沙对DOM的吸附过程,悬沙对DOM的平衡吸附量随含沙量增加而减小、随DOM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尤其以细沙更为明显。研究结果为阐明DOM在水沙间的迁移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 小浪底水库 解性有机质 冗余分析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对旱区湖泊水体溶解性无机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陈洁 钱会 +3 位作者 李培月 马荣 徐子博 杨雨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3,共14页
地下水作为旱区湖泊的重要补给源,不仅是维系旱区湖泊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纽带,更在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旱区湖泊独特的水域环境和水生态格局使溶解性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循环成为碳汇研究焦点,然而... 地下水作为旱区湖泊的重要补给源,不仅是维系旱区湖泊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纽带,更在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旱区湖泊独特的水域环境和水生态格局使溶解性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循环成为碳汇研究焦点,然而,地下水对湖泊DIC动态的调控机制及其环境效应在以往研究中关注较少。文章综述了地下水在旱区湖泊水循环、碳循环及生态环境中的核心作用,重点明确了地下水补给主导下旱区湖泊水体DIC的典型特征;从水文驱动下的湖水DIC空间分异、混合作用控制的湖泊碳酸盐动态平衡、营养盐-有机质协同的生物地球化学反馈等方面,阐释了地下水对湖水DIC的关键影响机制;梳理了湖水-地下水相互作用、水-气界面CO_(2)通量原位监测、碳同位素示踪、数值模拟等技术在湖水DIC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研究表明,地下水输入通过影响湖水水化学环境和水动力过程,及其与生物过程和化学过程耦合,共同决定了旱区湖泊的碳源/汇的动态特征。未来研究中,亟需深入量化水文路径与生物地球化学反应对DIC循环的协同/拮抗效应,重点关注人工补水型湖泊的独特碳循环特征,发展基于湖泊碳循环效应的适应性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管理策略。深入理解地下水对湖水DIC循环的影响,可为准确评估旱区湖泊碳收支及其区域环境效应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 旱区湖泊 解性无机碳 生态环境 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早春溶解性有机质光谱特征对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响应
9
作者 武俐 来梦媛 +3 位作者 杨萌 付纪薇 赵同谦 王亮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36-1747,共12页
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变化能有效地改变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组成特征,研究黄河小浪底水库DOM光谱特征和浮游植物群落的响应关系,可为库区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分析DOM的光谱特征... 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变化能有效地改变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组成特征,研究黄河小浪底水库DOM光谱特征和浮游植物群落的响应关系,可为库区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分析DOM的光谱特征及来源;探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运用多样性指数评价库区水质,利用冗余分析探讨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利用相关性分析探究DOM组成与浮游植物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73属110种,库区群落结构和相对丰度以金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空间上,相对丰度表现为中游>坝前>上游>坝后,群落特征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库区水质为中污型,其中,中游和坝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上游和坝后,群落结构更复杂,说明筑坝拦截后浮游植物生物活性增强。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叶绿素a、总有机碳、总氮、溶解氧和pH是影响库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DOM主要由紫外区类腐殖质(C1)和类色氨酸(C2)组成,受陆源输入和内源贡献的综合影响,其中,藻类和浮游植物释放等内源贡献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类蛋白物质正相关,优势种与自生源指数显著正相关,说明库区水体浮游植物对DOM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浪底水库 浮游植物 解性有机质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湿地草海不同覆被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光谱特征
10
作者 龙云川 蒋娟 +1 位作者 胡菁 万合锋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6-906,共11页
土地覆被类型差异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探究高原湿地不同覆被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我国亚热带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贵州草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三维... 土地覆被类型差异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探究高原湿地不同覆被类型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我国亚热带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贵州草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三维荧光光谱(3D-EEMs)及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方法,解析草海湿地林地、耕地、草地、灌丛和滩涂等5种覆被土壤DOM的组成及特征。结果表明:①草海湿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51.11±10.58)g/kg,DOM含量为0.37~1.02 g/kg。DOM以植物源等陆源输入为主,呈弱腐殖化、较强自生源特征。土壤DOM共解析出3种组分,即类富里酸(C1)、陆源类腐殖质(C2)和类蛋白(C3)。②土地覆被类型影响土壤DOM特征,滩涂和灌丛土壤中C1组分占优势,林地和耕地土壤中C2组分相对占优,草地土壤中以C3组分为主。不同覆被土壤中DOM含量表现为滩涂>灌丛>耕地>草地>林地,林地土壤中DOM含量最低;耕地和草地土壤中DOM呈现较低的芳香化程度,滩涂和灌丛土壤中则有较高的芳香性,且DOM光谱参数呈表聚性。③共现网络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显示,C1组分与陆源输入密切相关,C2和C3组分与微生物活动联系紧密。冗余分析(RDA)和方差分解分析(VPA)表明,pH和总氮(TN)浓度是影响草海湿地土壤DOM光谱特征变化的关键因子。研究显示,高原湿地不同土地覆被通过植物资源输入、微生物转化及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对土壤DOM组成产生重要影响,其中pH和TN浓度是关键环境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高原湿地土壤碳循环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性有机质(DOM) 高原湿地 紫外-可见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共现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组成及其与Cd^(2+)络合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以豪 倪才英 +2 位作者 黎衍亮 肖罗长 简敏菲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4,共12页
镉(Cd)是我国稻田土壤超标率最高的重金属污染物。土壤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影响Cd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稻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同时稻田种养作为重要的生态农业模式,稻田环境改建和养殖等环节会改变DOM,但稻田以及稻田种养过程中土... 镉(Cd)是我国稻田土壤超标率最高的重金属污染物。土壤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影响Cd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稻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同时稻田种养作为重要的生态农业模式,稻田环境改建和养殖等环节会改变DOM,但稻田以及稻田种养过程中土壤DOM与Cd^(2+)的络合过程尚未清晰。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和二维相关分析、修正型Stern-Volmer络合反应模型等方法,以稻虾种养(RS)和水稻单作(CK)两种模式作为试验对象,对稻田土壤DOM与Cd^(2+)的络合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RS与CK土壤DOM组分相似,包括一个色氨酸物质组分(C1)和三个类腐殖质组分(C2、C3、C4),相比CK,RS的C2和C4比例低,C3比例较高,C1差异不显著;紫外吸光度CK较RS高,吸收峰位于200~230 nm;同步荧光和二维相关分析表明,两种稻田系统土壤DOM荧光强度随Cd^(2+)增加而发生变化,但不同模式土壤DOM与Cd^(2+)的络合顺序不同,RS土壤DOM与Cd^(2+)发生络合作用的顺序依次为腐殖质(310 nm)、色氨酸、腐殖质(375 nm),而CK为色氨酸、腐殖质(375 nm)、腐殖质(310 nm);络合反应模型表明稻田土壤DOM中色氨酸组分C1和富里酸组分C4与Cd^(2+)络合后发生了显著的荧光猝灭,且C1和C4的络合常数lgK值表现为RS>CK。上述结果表明,RS与CK的土壤DOM均以腐殖质为主,但二者组成比例不同,DOM中存在较多芳香结构,这影响了腐殖质DOM与Cd^(2+)的络合稳定性,种养同时也增强了色氨酸和富里酸DOM与Cd^(2+)的络合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稻田土壤Cd的污染机理研究及污染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 稻虾种养 解性有机质 荧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表层底泥溶解性有机质荧光组分特征及与真菌群落相关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史传奇 李艳 +2 位作者 孟令波 胡钰 金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196,共6页
溶解性有机质(DOM)和微生物群落间具有紧密联系,DOM为微生物提供营养,微生物代谢可转化DOM,两者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采集北方寒区天然湿地(河流湿地,HL;湖泊湿地,HP)和人工湿地(水田,ST;鱼塘,YT)表层(0~... 溶解性有机质(DOM)和微生物群落间具有紧密联系,DOM为微生物提供营养,微生物代谢可转化DOM,两者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采集北方寒区天然湿地(河流湿地,HL;湖泊湿地,HP)和人工湿地(水田,ST;鱼塘,YT)表层(0~15 cm)底泥样品,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不同类型湿地表层底泥DOM荧光光谱及真菌群落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表层底泥DOM荧光光谱共识别出4种荧光组分,包括类富里酸(C1)、类胡敏酸(C2)和类蛋白质(类色氨酸C3和类酪氨酸C4)。C1和C2成显著正相关,而与类蛋白质间相关性不显著。C1的相对浓度高于C2,C3和C4的相对浓度接近。YT中DOM浓度相对高于其余样品,HL和HP中C2和类蛋白质相对浓度具有显著差异,ST和YT中C1、C2和C3的相对浓度均具有显著差异。湿地表层底泥真菌群落优势门(除未分类类群)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YT中真菌群落Chao1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较低,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较高,HP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其余样品。C1、C2与真菌群落多样性显著相关,C2与真菌群落组成显著相关,而类蛋白质与真菌群落无显著相关性。C1、C2与子囊菌门均成显著正相关,C1与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和单毛壶菌门(Monoblepharomycota)成显著负相关,C2与担子菌门、罗兹菌门、壶菌门、单毛壶菌门均成显著负相关。因此,真菌群落对DOM相对大分子量荧光组分的相对浓度具有显著影响。针对北方寒区典型湿地表层底泥DOM荧光光谱特征及与真菌群落相关性进行分析,为湿地环境监测与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并为湿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荧光光谱 解性有机质 荧光组分 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混施对盐碱土壤改良与溶解性有机质荧光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萌 李大智 +2 位作者 马建 宋俏博 陈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0-451,共12页
通过盐碱土菠菜盆栽实验,探讨不同有机物料混施对盐碱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荧光特征的影响,并明确其改良效果。实验共设置对照(CK)、单施秸秆(S)、单施生物炭(B)、秸秆和尾菜水热裂解液共施(SHA)、生物炭和尾菜水热裂解液共施(BHA)5个... 通过盐碱土菠菜盆栽实验,探讨不同有机物料混施对盐碱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荧光特征的影响,并明确其改良效果。实验共设置对照(CK)、单施秸秆(S)、单施生物炭(B)、秸秆和尾菜水热裂解液共施(SHA)、生物炭和尾菜水热裂解液共施(BHA)5个处理,同时利用平行因子分析法进行DOM荧光特征表征,解析菠菜产量、土壤养分与荧光组分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相比有机物料单施,有机物料混施对提高菠菜产量、缓解土壤盐碱效果更好,SHA、BHA处理菠菜产量较CK分别增加159.2%、81.6%,施用有机物料的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显著增加66.3%~70.2%,实验结束时SHA处理有机质含量最高,达到4.8 g·kg^(-1);SHA处理主要通过增加盐碱土DOM中腐殖类物质和色氨酸组分含量,促进作物生长。研究表明,活性有机物料与腐殖类物质组合施用更有利于盐碱土壤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土壤 解性有机质 荧光 秸秆 生物炭 尾菜水热裂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多样性(轮作)下砖红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及光谱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心怡 刘钰钦 +1 位作者 陈淼 王文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本研究依托海南儋州热带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试验,设置玉米连作(单作物)、辣椒+玉米轮作(双作物)、辣椒+玉米/绿肥套种(三作物)和辣椒/玉米套种+豆角/绿肥套种(四作物)4种处理,利用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 本研究依托海南儋州热带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试验,设置玉米连作(单作物)、辣椒+玉米轮作(双作物)、辣椒+玉米/绿肥套种(三作物)和辣椒/玉米套种+豆角/绿肥套种(四作物)4种处理,利用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法考察作物多样性(轮作)对研究区砖红壤溶解性有机质(DOM)含量及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单作物连作,增加作物多样性的轮作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持水率增加,但DOM含量降低。不同处理土壤DOM由可见光区类富里酸(E_(x)/E_(m)=355 nm/432 nm,C1)、类腐植酸(E_(x)/E_(m)=425 nm/471 nm,C2)和类蛋白(E_(x)/E_(m)=325 nm/336 nm,C3)3种荧光组分组成,组分C1对DOM荧光组分贡献最高(47%~76%)。相比于单作物连作,增加作物多样性的轮作处理土壤DOM的C1组分相对丰度增加,而C2和C3相对丰度降低。光谱特征参数结果显示,单作物连作处理土壤DOM的芳香度(UV_(254)、SUVA_(254))、腐殖化程度(HIX)及分子量(E2/E3、光谱斜率比SR)高于作物多样性轮作处理土壤。豆科作物的引入降低了三作物和四作物轮作处理土壤DOM的自生源特征。HIX与C1组分呈显著正相关(R^(2)=0.96,P<0.05),表明土壤腐殖化程度主要由类富里酸物质贡献。研究结果可为热带地区土壤农业种植模式的构建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多样性 轮作 砖红壤 解性有机质 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黑土团聚体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光谱特征及其对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15
作者 朱园辰 张敏 +7 位作者 韩晓增 陆欣春 冯浩亮 武志民 陈旭 严君 邹文秀 王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32-1439,共8页
探究团聚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荧光特征对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贡献。基于黑土22年有机肥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化肥(CF)、化肥配施低量有机肥(OM1)、化肥配施中量有机肥(OM2)、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OM3)5个处理。采用湿筛法测... 探究团聚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荧光特征对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贡献。基于黑土22年有机肥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化肥(CF)、化肥配施低量有机肥(OM1)、化肥配施中量有机肥(OM2)、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OM3)5个处理。采用湿筛法测定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利用三维荧光光谱耦合平行因子(EEM-PARAFAC)技术探究了团聚体中DOM的荧光结构演变特征,同时量化了全土中SOC的矿化能力,综合揭示长期施肥如何通过改变团聚体DOM的荧光特征以影响全土SOC的矿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使>0.25 mm粒径团聚体占比显著提升了4.3%~11.9%,而<0.053 mm粒径团聚体的占比几乎不受影响。EEM-PARAFAC发现化肥配施有机肥可以提升各粒径团聚体DOM中的类富里酸、类蛋白质和类胡敏酸组分的荧光强度。其中,类胡敏酸和类蛋白质组分分别在>0.25 mm和<0.25 mm团聚体DOM中对有机肥响应最强烈。化肥配施有机肥后各粒径团聚体DOM的自生源特征(BIX>1.0)较CK显著加强(BIX<0.8),但荧光指数(FI)和腐殖化指数(HIX)变化不显著。此外,化肥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均可以显著提升全土SOC的累积矿化量,提升效果符合OM3>OM2>OM1>CF>CK的规律,在培养结束时(28 d)较CK提升了68.2%~135.8%。Mantel试验和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各粒径团聚体DOM的荧光结构变化均会影响SOC的矿化,其中BIX值的变化是主要诱导因子,而BIX的强弱主要受DOM中的类蛋白质组分所控制。此外,施肥主要通过改善>0.25 mm团聚体的粒径分布驱动全土SOC矿化,而<0.25 mm团聚体主要通过改变DOM的荧光结构以影响SOC的矿化。该研究结果表明团聚体的粒径分布,DOM的荧光特征,尤其是BIX指数也可以用来推测SOC的矿化能力,这为评估和预测有机肥长期施用后黑土碳排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性有机质 长期施肥 团聚体 平行因子 荧光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脱石和赤铁矿对老化生物炭衍生溶解性有机质的优先吸附机制
16
作者 宁永星 周佳豪 +4 位作者 刘凯 刘高源 段稀朝 郭家文 李芳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63-1570,共8页
为研究蒙脱石和赤铁矿对老化前后生物炭衍生溶解性有机质(BDOM/ABDOM)的优先吸附机制,玉米秸秆生物炭经30%过氧化氢处理制得老化生物炭,并用石英砂(对照组)、蒙脱石和赤铁矿与BDOM/ABDOM进行程序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由于ABDOM与矿物之... 为研究蒙脱石和赤铁矿对老化前后生物炭衍生溶解性有机质(BDOM/ABDOM)的优先吸附机制,玉米秸秆生物炭经30%过氧化氢处理制得老化生物炭,并用石英砂(对照组)、蒙脱石和赤铁矿与BDOM/ABDOM进行程序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由于ABDOM与矿物之间的静电斥力降低,生物炭的老化增加了石英砂对BDOM的吸附,而蒙脱石/赤铁矿添加组则相反。3种矿物对于BDOM首次的吸附效率均最高,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AOM)形成效率的排序为蒙脱石>赤铁矿>石英砂,MAOM形成效率主要取决于原始矿物本身性质,蒙脱石对BDOM具有较高的吸附量主要是因为更大的比表面积提供了更多吸附位点以及更为显著的阳离子桥接作用。赤铁矿与BDOM中的酪氨酸/色氨酸类蛋白以及富里酸组分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能够优先发生配体交换而吸附。而对于ABDOM,蒙脱石和赤铁矿则优先吸附其中的富里酸及类胡敏酸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矿物 吸附 解性有机质 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源性溶解性有机物分子指纹解析和消毒副产物形成潜势
17
作者 陈晶 周永强 +5 位作者 张运林 何晨 史权 郭全忠 张淑兰 葛光环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0-851,共12页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由藻类代谢或死亡后释放的藻源溶解性有机物(ADOM)是自来水厂消毒副产物生成的主要前体物质,其对水源地水质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为探究蓝藻水华消退期ADOM在湖泊微生物作用下的释放和转化规律,以太湖处于衰亡期的蓝藻作...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由藻类代谢或死亡后释放的藻源溶解性有机物(ADOM)是自来水厂消毒副产物生成的主要前体物质,其对水源地水质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为探究蓝藻水华消退期ADOM在湖泊微生物作用下的释放和转化规律,以太湖处于衰亡期的蓝藻作为研究对象,设立对照湖水组和添加蓝藻组进行室内微生物降解实验,利用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技术全面表征溶解性有机物(DOM)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转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蓝藻短期降解释放出大量ADOM,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和溶解性有机磷(DOP)浓度升高,且其能够促进浮游细菌生长,随微生物(包含细菌、放线菌和病毒)作用时间延长,最终添加蓝藻组的DOC、DON和DOP的矿化率分别为45.23%、82.07%和81.40%。②ADOM经微生物作用后,其有色DOM(CDOM)量被削减且分子量变小;蓝藻降解产生的类蛋白组分被微生物快速消耗,而生物难利用的类腐殖质组分则逐渐累积。③蓝藻释放的ADOM经微生物转化后,其分子组成与对照湖水组的DOM趋于一致。在微生物作用过程中,所识别的微生物降解分子为藻源饱和脂类,而产生的分子则表现出更高不饱和度。④ADOM在饮用水氯消毒工艺中会产生有毒的消毒副产物(DBPs),蓝藻在经历微生物长期作用后,水体中仍能够检出形成DBPs前体的DOM分子(即C_(18)H_(31)O_(9)N_(3)和C_(2)0H_(31)O_(11)N类化合物)。研究显示,微生物作用对水中ADOM浓度和赋存状态都有影响,在蓝藻衰亡前期促进ADOM释放,在蓝藻衰亡后期可以削减ADOM对水质的影响,但水体中仍有少量DBPs前体DOM分子存在,因此,蓝藻水华消退末期的水源地水质安全与DBPs前体DOM处理仍然需要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藻源溶解性有机物(ADOM) 解性有机物(DOM) 分子组成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 消毒副产物(DB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质介导下Shewanella putrefaciens CN32与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PCA共培养对汞形态转化的影响
18
作者 宋恩 王韫橙 +7 位作者 江杨昭 赵皓宇 胡大福 胡玉洁 卞永荣 杨兴伦 叶茂 蒋新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0-751,共12页
溶解性有机质和微生物影响稻田湿地厌氧条件下汞的形态转化,然而,目前还不清楚在这种条件下,特定有机质如何影响汞形态转化。为探明几种溶解性有机质(DOM)介导下微生物共培养对汞形态转化的影响,通过模拟厌氧环境,选择3种DOM(含巯基的... 溶解性有机质和微生物影响稻田湿地厌氧条件下汞的形态转化,然而,目前还不清楚在这种条件下,特定有机质如何影响汞形态转化。为探明几种溶解性有机质(DOM)介导下微生物共培养对汞形态转化的影响,通过模拟厌氧环境,选择3种DOM(含巯基的半胱氨酸、谷胱甘肽与黄腐酸)和2种微生物(快速营造还原环境的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 CN32)与汞甲基化功能微生物地杆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PCA)),进行批处理试验,研究DOM介导和微生物共培养对汞形态转化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G.sulfurreducens PCA对Hg(Ⅱ)的单位细胞吸附/吸收容量仅为S.putrefaciens CN32的69.0%,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未提高G.sulfurreducens PCA胞内总汞比例,而降低了S.putrefaciens CN32胞内总汞比例。对于G.sulfurreducens PCA培养体系,半胱氨酸促进了汞还原和甲基化,谷胱甘肽促进了汞还原,而黄腐酸抑制了汞还原和甲基化。在S.putrefaciens CN32与G.sulfurreducens PCA共培养体系,其半胱氨酸络合态汞甲基化比例高达18.7%,这主要归因于微生物共培养增强了G.sulfurreducens PCA汞甲基化。本研究进一步认识了厌氧条件下DOM介导和微生物共培养对汞形态转化的影响机制,为稻田湿地中汞污染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性有机质 微生物共培养 甲基化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汐作用下海岸带水体溶解性有机质的光学特征变化
19
作者 马凯歌 龚绪龙 +5 位作者 梁莹 姜雪 刘源 邰晋 刘晨 马瑞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9-299,共11页
海岸带处于陆地环境向海洋环境的过渡区域,是各类元素和营养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区域。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一种由不同来源物质组成的复杂混合物。河水、海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密集交换影响了多种... 海岸带处于陆地环境向海洋环境的过渡区域,是各类元素和营养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区域。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一种由不同来源物质组成的复杂混合物。河水、海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密集交换影响了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这些过程改变了DOM的浓度、化学成分和分子结构等,对滨海蓝碳的存储有显著影响。为研究陆源DOM输入对沿海水体中DOM光谱特征变化的影响,对海州湾沿岸地区的河水、地下水和海水进行了广泛采样,并在秦山岛栈桥对海水进行了2个完整潮汐周期的连续监测和采样,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光谱,查明了潮汐作用下近岸海水中DOM的组分和光谱特征变化。主要结果如下:①与地表水体相比,盐沼湿地地下水中有机质含量更高,DOM的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也更高;②随涨落潮连续监测点水体中DOM的光学特征与组分占比之间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③涨落潮期间,各类水体之间的水文交换是控制近岸海水中DOM光学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该研究可为海岸地区潮汐驱动下水体中DOM的环境行为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性有机质 潮汐动态 光谱指数 滨海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段河冰表面光谱特征及冰内溶解性有机质光谱分析
20
作者 冷玉鹏 李春江 +3 位作者 杨文焕 李卫平 汤世科 李志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73-2280,共8页
河冰表面光谱特征是遥感反演的主要参数之一,能够为研究冰的光学性质提供主要依据。冰面反射率是用来研究寒区水域大气和水体之间能量交换的重要参数,也是光谱特征中最主要的参数。溶解性有机质(DOM)对于指示水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分... 河冰表面光谱特征是遥感反演的主要参数之一,能够为研究冰的光学性质提供主要依据。冰面反射率是用来研究寒区水域大气和水体之间能量交换的重要参数,也是光谱特征中最主要的参数。溶解性有机质(DOM)对于指示水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分析河冰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光谱特性对认识其环境指示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便携光谱仪对冰面进行光谱测定,通过冰样的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PARAFAC),揭示了黄河内蒙古段河冰的光谱特征以及DOM的荧光组分、来源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冰体中DOM组成和来源特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黄河冰表面的反射率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小,泥沙量对冰的反射率存在很大的影响。黄河内蒙古段冰内主要含有1种类蛋白质(类色氨酸)和1种陆源腐殖质,其荧光强度的贡献分别为56.62%和43.38%。荧光强度在冰表层最低,沿冰厚增长方向逐渐增大。通过对荧光特征参数的分析,得到所取冰样的荧光指数FI值为1.31~2.42,生物指数BIX值为0.74~2.93,腐殖化指数HIX值为0.20~1.74。不同的荧光特征参数表明黄河内蒙古段冰样的DOM来源为内源释放和外源输入,其中内源贡献较大,且冰体的腐殖化程度较低。研究结果揭示了黄河内蒙古段河冰的光谱特征、DOM的荧光特征以及组分来源等相关影响因素,可以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冰内DOM的演化过程以及寒区河流的水质识别与冰下生态监测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冰 光谱特征 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 荧光特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