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R智能材料-减震结构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瞿伟廉 袁润章 项海巩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1999年第2期193-201,共9页
ER智能材料-减震结构体系是一种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智能结构体系。本文在简要介绍智能材料-结构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途径的前提下,详细介绍了ER智能材料的特性及ER智能材料-减震结构体系的力学模型和实现方... ER智能材料-减震结构体系是一种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智能结构体系。本文在简要介绍智能材料-结构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途径的前提下,详细介绍了ER智能材料的特性及ER智能材料-减震结构体系的力学模型和实现方法。文中通过一个单自由度的ER智能减震结构体系减震性能的分析和在三种结构体系中的应用,说明了ER智能减震结构体系是一种性能十分优秀的智能结构,它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智能材料 电流变效应 减震结构体系 阻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MR智能阻尼器对空间网壳结构地震反应的半主动控制 被引量:23
2
作者 瞿伟廉 徐幼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24-31,共8页
本文提出了ER/MR智能阻尼器对空间网壳结构地震反应半主动控制的设计计算方法。文中,在推导了ER/MR智能阻尼器杆件有限单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设置ER/MR智能杆件的网壳结构地震反应的运动方程,应用本文提出的局域半... 本文提出了ER/MR智能阻尼器对空间网壳结构地震反应半主动控制的设计计算方法。文中,在推导了ER/MR智能阻尼器杆件有限单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设置ER/MR智能杆件的网壳结构地震反应的运动方程,应用本文提出的局域半主动控制策略,我们得到了ER/MR智能阻尼器对空间网壳结构地震反应半主动控制的计算方法。工程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ER/MR智能杆件是一种不会失稳的控制装置,在结构上合理布置ER/MR智能杆件和合理选取 ER/MR智能杆件的参数可获得较好的减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MR智能阻尼器 网壳结构 地震反应 半主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9月8日墨江5.9级地震云南普洱大寨流体异常特征及机理
3
作者 胡小静 付虹 +4 位作者 张翔 李利波 黄江培 李琼 高文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7-491,共15页
文中梳理了2004年以来普洱大寨井连续观测的水化学离子和井-含水层渗透性异常特征。研究发现,在观测井周边250km范围内5.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多次出现过可重复、可类比的异常变化,对地震具有较好的异常指示和预测意义。但相比以往震例,墨... 文中梳理了2004年以来普洱大寨井连续观测的水化学离子和井-含水层渗透性异常特征。研究发现,在观测井周边250km范围内5.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多次出现过可重复、可类比的异常变化,对地震具有较好的异常指示和预测意义。但相比以往震例,墨江5.9级地震发生前,无论是化学离子还是物理参数均出现了观测以来幅度最大的变化,异常状态较以往强烈很多,但发震的震级只有5.9级。为了研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机理,文中尝试从区域深部物质活动和区域应力水平2个方面对墨江5.9级地震前的异常演化过程开展讨论,得到以下认识:墨江5.9级地震前,流体异常整体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从深部到浅部、从背景到短期微观异常再到临震宏观异常的演化过程;墨江5.9级地震前,普洱大寨连续观测的水化学离子浓度异常和井-含水层渗透性的改变是由于区域内垂向剪切应力持续增强引起的含水层受挤压,从而形成了垂向的流体补给,最终引起不同含水层水体发生交替混合而产生的结果;本次异常形成初期还伴随深部物质剧烈活动的现象,较为显著的由深部到浅部的耦合作用过程可能是导致墨江5.9级地震前出现自观测以来地下流体异常幅度最显著的原因。因此,流体活动从深部开始,随着区域应力不断积累,不断向地表传递的演变过程是墨江5.9级地震前流体异常演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应力的作用方式和深部物质活动程度不同,是引起墨江5.9级地震前异常特征与研究区其他历史震例前明显不同的根本原因。文中研究为全面认识普洱大寨井地下流体异常的预测意义和地震前流体异常的深浅耦合演化过程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体异常 深浅耦合 普洱大寨井 墨江5.9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地表变形的构造分析和解释 被引量:16
4
作者 杨晓平 陈立春 +6 位作者 马文涛 陈慧 周挚 李岩峰 谢英情 施伟华 常祖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5-175,共11页
以2007年6月3日云南省宁洱6.4级地震地表裂缝、喷砂冒水、地震滑坡、地震崩塌等资料为基础,结合震区的地质构造、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资料,研究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及其强震频繁发生的动力学机制.地震地表裂缝资料表明,北西向的宁... 以2007年6月3日云南省宁洱6.4级地震地表裂缝、喷砂冒水、地震滑坡、地震崩塌等资料为基础,结合震区的地质构造、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资料,研究了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及其强震频繁发生的动力学机制.地震地表裂缝资料表明,北西向的宁洱断裂班海段具有右旋走滑的特征,北北东向的断层具有左旋走滑的性质.地震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330°方向上的长13.5km、宽4km的范围内.等震线的长轴方向亦为330°,Ⅷ度区长轴长度为17km.震源机制解资料显示,宁洱6.4级地震的北西向节面为右旋错动,北东向节面为左旋错动.大于等于2.0级的余震分布优势方向为330°,深度为3—12km,优势深度为3—10km,余震分布与地震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带一致.以上资料说明,宁洱断裂班海段为这次地震的发震断层.最后以活动地块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宁洱地震的动力来源为印度板块的向北推挤使青藏高原向东滑移,在滇西南地区转化为向南南东方向的挤出,使宁洱附近网络状的北西向断裂发生右旋活动,北东向断裂发生左旋活动.这种构造格局可能是该区频繁发生6.0—6.9级地震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洱地震 地表变形 发震断层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洱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付虹 王绍晋 +2 位作者 龙晓帆 刘丽芳 邬成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3-257,共5页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得到宁洱地震序列的主震、5.1级强余震和52个余震震源机制解。分析表明,该地震序列的发震断裂呈NW走向,倾角陡立。在接近水平的近南北向压应力作用下,断裂具有右旋走滑的错动性质。主震、强余震和众多的余震都...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得到宁洱地震序列的主震、5.1级强余震和52个余震震源机制解。分析表明,该地震序列的发震断裂呈NW走向,倾角陡立。在接近水平的近南北向压应力作用下,断裂具有右旋走滑的错动性质。主震、强余震和众多的余震都发生在同一发震断裂上。大量的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与主震一致,是地震序列的主要破裂类型,但还存在与主要类型不一致的倾向滑动类型,这可能与余震破裂起始点的微构造控制作用有关,但是它们呈水平向的应力轴与主震的主应力轴一致。NW向断层作右旋走向错动,滑动断层推挤的象限都是逆冲类型的余震,而拉张的象限都是正断层类型的地震。宁洱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和周围4次5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相同,表明震源区应力场和区域应力场完全一致,宁洱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宁洱地震序列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强余震库仑破裂应力触发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强 倪四道 +2 位作者 秦嘉政 付虹 王绍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1-336,共6页
运用Okada方法计算了2007年6月3日宁洱MS6.4地震在其MS5.1强余震破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该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量为0.36MPa,超过"触发阈值"(10-2MPa)1个数量级,说明宁洱6.4级地震在其5.1级强余震破... 运用Okada方法计算了2007年6月3日宁洱MS6.4地震在其MS5.1强余震破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表明,该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量为0.36MPa,超过"触发阈值"(10-2MPa)1个数量级,说明宁洱6.4级地震在其5.1级强余震破裂面上引起的应力变化可能触发了该强余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洱6.4级地震 静态库仑破裂应力 触发阈值 强余震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宁洱-通关火山区最上地壳地热场:构造和岩浆活动意义 被引量:15
7
作者 赵慈平 陈有丽 +1 位作者 王云 周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645-3656,共12页
思茅中生代红层盆地中央的宁洱和通关两地在第四纪均发生过小规模的玄武岩浆喷发,喷发渣锥至今清晰可见,而同属于该盆地中央的思茅-普洱地震区百年来6级地震密集发生。思茅盆地中央断裂发育,新构造隆升显著,壳幔速度和电性结构意味着该... 思茅中生代红层盆地中央的宁洱和通关两地在第四纪均发生过小规模的玄武岩浆喷发,喷发渣锥至今清晰可见,而同属于该盆地中央的思茅-普洱地震区百年来6级地震密集发生。思茅盆地中央断裂发育,新构造隆升显著,壳幔速度和电性结构意味着该地区现今仍有可能存在着岩浆活动。然而,对宁洱-通关火山区目前到底有无壳内岩浆房和岩浆活动,以及岩浆活动与思普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关系仍知之甚少。利用该地区的温泉资料和水化学分析数据,我们对宁洱-通关火山区及邻区范围内的36个温泉的热储温度进行了估算,得到了36个点的热储温度数据,通过克里金插值方法获得了宁洱-通关火山区的热储温度空间分布。结果发现:在宁洱火山和通关火山附近存在2个热储温度在220℃以上的温度场高值异常区。综合考虑我们的地热场结果、前人的速度和电性结构等深部探测资料,我们认为:宁洱-通关火山区现今仍存在2个岩浆房,第1个岩浆房位于宁洱县城一带,第2个岩浆房位于墨江通关火山区附近;但宁洱火山和通关火山已不在现今岩浆房的正上方,各反向错开约18km,由此推断把边江断裂(F2)为右旋错动,其中更新世以来的右旋错动速率为18mm/y;宁洱地区频繁而密集的中强地震活动与深部岩浆活动及其产生的深源流体活动密切相关。岩浆的存在使上部地壳与下伏地壳充分解耦并产生应力集中,深源流体活动则有利于断层发生错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地热温标 岩浆房 宁洱-通关火山区 地震活动 断层错动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屈服点钢的发展及应用 被引量:29
8
作者 宋凤明 温东辉 +1 位作者 李自刚 柏明卓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5-88,共4页
简述了低屈服点钢的性能特点,分析了钢板实现低屈服强度的机理和主要措施,并就当前低屈服点钢的研制动态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作了概述,为低屈服点钢的发展和应用推广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低屈服点钢 消能阻尼器 消能抗震 抗震用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地震前电离层电子密度扰动变化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欧阳新艳 张学民 +4 位作者 申旭辉 刘静 钱家栋 蔡晋安 赵庶凡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4-436,共13页
挑选普洱地震前邻近地震震中的3条轨道的电子密度(Ne)数据,分析其1年内的所有重访轨道,并提取了这次地震前的Ne前兆异常.结果表明:①夜间电离层Ne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4个季节呈现了各自不同的变化形态;②Ne的主要变化形态有3种,即单峰... 挑选普洱地震前邻近地震震中的3条轨道的电子密度(Ne)数据,分析其1年内的所有重访轨道,并提取了这次地震前的Ne前兆异常.结果表明:①夜间电离层Ne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4个季节呈现了各自不同的变化形态;②Ne的主要变化形态有3种,即单峰、马鞍和平缓状,这些形态在各个季节都可能出现,但每个季节有相对集中的形态;③Ne空间图象在震前30天内在震中区附近形成高值,异常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与地震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反映空间出现的异常信息确与本次地震有关;④Ne重访轨道曲线形态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为识别判定地震异常提供背景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地震 DEMETer卫星 电子密度(Ne) 季节变化 地震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海原8.5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发育机理 被引量:36
10
作者 邓龙胜 范文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37,共8页
海原地震是我国黄土地区影响深远的大震,其诱发的黄土滑坡不计其数。对海原地震中黄土滑坡密集发育的西吉、海原、固原地区开展调研工作,研究强震作用下黄土滑坡的基本特征、破坏类型,以及该地区黄土地震滑坡密集发育的成因机理。西-海... 海原地震是我国黄土地区影响深远的大震,其诱发的黄土滑坡不计其数。对海原地震中黄土滑坡密集发育的西吉、海原、固原地区开展调研工作,研究强震作用下黄土滑坡的基本特征、破坏类型,以及该地区黄土地震滑坡密集发育的成因机理。西-海-固地区黄土地震滑坡具有集中发育、扎堆群发的分布规律,且易发生在坡高较低、坡度较缓、山梁单薄、地貌破碎的斜坡地带,并具有方向性和运动液化的特点;考虑黄土特殊的结构特征及动力特性,黄土地震滑坡的破坏类型可分为振动软化——剪切破坏、振动液化——流动破坏、振动崩塌破坏及震后蠕变破坏四种;西吉县西南部黄土地震滑坡密集发育是因为该区处于海原地震地壳破裂带的几何投影中心,并受该区岩土分布特、地貌特征,以及所遭受地震波频谱特征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8 5级地震 黄土 地震滑坡 破坏类型 密集发育机理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洱6.4级地震城市工程震害调查 被引量:3
11
作者 戴君武 苗崇刚 +1 位作者 安晓文 杨向东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57,共7页
本文根据2007年6月3日发生的云南省宁洱6.4级地震现场调查结果,简要分析了此次地震记录到的强震加速度记录及其与工程结构震害的关系,简要描述并总结分析了调查获得的各类城市工程结构、非结构附属物及设备等的部分震害状况及原因,并针... 本文根据2007年6月3日发生的云南省宁洱6.4级地震现场调查结果,简要分析了此次地震记录到的强震加速度记录及其与工程结构震害的关系,简要描述并总结分析了调查获得的各类城市工程结构、非结构附属物及设备等的部分震害状况及原因,并针对性的给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的建议,探讨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洱6.4级地震 加速度记录 工程结构 震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震用极低屈服点钢组织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宋凤明 温东辉 李自刚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28-31,共4页
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及轧制丁艺,制备出屈服强度100MPa级的极低屈服点钢,对其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组织对性能的影响作用,同时对其低周疲劳性能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其综合力学性能满足抗震用钢的要求。
关键词 极低屈服点钢 建筑抗震 消能抗震 高应变低周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宁洱6.4级地震砖混结构房屋震害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伍圣喜 吴从晓 +2 位作者 韩家军 张超 周云 《震灾防御技术》 2007年第3期285-289,共5页
本文根据地震现场考察情况,介绍了2007年6月3日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6.4级地震造成的砖混结构房屋的破坏情况,归纳总结了这类结构房屋的震害特征,分析了其破坏原因,并对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与施工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 普洱地震 砖混结构 震害调查 震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普洱6.4级地震房屋震害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韩家军 张超 +1 位作者 吴从晓 周云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8年第4期104-109,共6页
2007年6月3日云南普洱发生了里氏6.4级地震,当地的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根据对木结构、砖木结构房屋震害情况的现场考察,介绍了震害量大面广的木结构、砖木结构房屋的破坏现象,分析了两种房屋结构震害的原因,给出了... 2007年6月3日云南普洱发生了里氏6.4级地震,当地的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根据对木结构、砖木结构房屋震害情况的现场考察,介绍了震害量大面广的木结构、砖木结构房屋的破坏现象,分析了两种房屋结构震害的原因,给出了改进抗震性能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地震 木结构房屋 砖木结构房屋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地壳速度结构判断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未来大震位置 被引量:4
15
作者 梅卫萍 李清河 +1 位作者 张元生 金淑梅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3-701,共9页
用多震相地震走时成像法反演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一些地区如郯庐断裂带临沭到定远及以东地区在中地壳的2025km出现低速层,一些地区莫霍面埋深有变化。浅层速度结构的分段与断裂活动的分段相一致,表明新沂到泗洪... 用多震相地震走时成像法反演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一些地区如郯庐断裂带临沭到定远及以东地区在中地壳的2025km出现低速层,一些地区莫霍面埋深有变化。浅层速度结构的分段与断裂活动的分段相一致,表明新沂到泗洪是活动断裂的闭锁段。对比1668年山东郯城8级地震区和研究区的深部速度结构,结合与郯庐带相交的断裂、地震活动、活动断裂的闭锁段、中地壳低速层及莫霍面深度变化,综合判断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未来可能发生大震的地区为33.4°34.1°N,118.2°118.8°E,重点是宿迁、沭阳、泗阳和泗洪。震级估计可达8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 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低速层 莫霍面深度 大震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震用低屈服点钢厚板的开发
16
作者 蒲康国 宋凤明 温东辉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5-48,共4页
通过合理的成分设计及轧制工艺选择,开发了50~100mm的225MPa级抗震用低屈服点厚板,对其力学性能、冲击韧性及低周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LY225厚板性能均匀,力学性能良好,完全满足抗震阻尼器用钢的需要。
关键词 低屈服点钢 消能阻尼器 抗震用钢 厚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LR组合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为例 被引量:17
17
作者 秦红富 谈树成 +2 位作者 施旖奇 李红梅 汪栟旭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9-127,共9页
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防灾减灾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域,GIS作为技术工具,CF&LR组合模型作为研究方法,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以及区域地质灾害资料入手,选取9个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 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防灾减灾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域,GIS作为技术工具,CF&LR组合模型作为研究方法,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以及区域地质灾害资料入手,选取9个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各评价指标因子与灾害点相对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对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分析和结果验证。结果表明:(1)评价因子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距河流距离、距断裂带距离、坡向、高程、NDVI、降雨量、坡度、岩石硬度、距道路距离;(2)研究区最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条件为距河流距离0~200 m、距断裂带距离0~500 m、坡向西南向(202.5°~247.5°)、高程1450~1900 m、NDVI范围在0~0.2、降雨量范围1458~1537 mm、坡度30°~35°、岩石硬度为较软岩类、距道路距离0~500 m;(3)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分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8.23%,37.17%,43.39%,11.21%,研究区地质灾害分布呈现北少南多、东少西多的特征;(4)基于CF&LR组合模型的易发性分区结果基本合理,AUC值为0.74,评价结果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发性评价 CF&LR组合模型 GIS 宁洱县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