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属基复合材料过渡液相(TLP)扩散焊中间层设计的改进 被引量:8
1
作者 张贵锋 张建勋 +3 位作者 裴怡 吴相省 李思玉 刘宇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28-31,共4页
为防止复合材料过渡液相(TLP)扩散焊焊缝中心区域出现增强相偏聚,归纳总结了5种中间层设计的改进方法:(1)适当减小中间层厚度;(2)采用合金型中间层;(3)加覆(镀)阻挡层;(4)中间层材质的优化;(5)减少液态金属的挤出量。评述了各种方法的... 为防止复合材料过渡液相(TLP)扩散焊焊缝中心区域出现增强相偏聚,归纳总结了5种中间层设计的改进方法:(1)适当减小中间层厚度;(2)采用合金型中间层;(3)加覆(镀)阻挡层;(4)中间层材质的优化;(5)减少液态金属的挤出量。评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基复合材料 过渡液相扩散焊 中间 颗粒偏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中间相沥青过渡层的炭/炭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4
2
作者 刘皓 李克智 +2 位作者 李贺军 卢锦花 翟言强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6-490,共5页
采用液相浸渍-炭化和CVI复合工艺,制备出在炭纤维和热解炭之间具有中间相沥青过渡层的炭/炭复合材料,借助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所制备的炭/炭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偏光显微镜下中... 采用液相浸渍-炭化和CVI复合工艺,制备出在炭纤维和热解炭之间具有中间相沥青过渡层的炭/炭复合材料,借助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所制备的炭/炭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偏光显微镜下中间相沥青炭的光学活性高于热解炭的光学活性,中间相沥青炭在SEM和TEM下均呈片层条带状结构,热解炭在SEM下呈"皱褶状"片层结构,在TEM下为粒状结构;在HRTEM下,中间相沥青炭、热解炭和炭纤维的晶化程度依次降低.在加载过程中,材料内部多层次的界面通过改变裂纹扩展路径而延缓其扩展速度,在断口形貌上体现出锯齿状的断裂形式,纤维拔出长度适中,材料表现出韧性破坏的断裂特征.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抗弯强度达到244MPa,断裂韧性达到9.7MPa·m^(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炭复合材料 中间相沥青 微观结构 过渡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u/Ti复合中间层扩散连接TiC-Al_2O_3/W18Cr4V接头组织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娟 李亚江 +1 位作者 马海军 刘鹏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12,共4页
通过添加Ti/Cu/Ti复合中间层,控制加热温度1 130℃,保温1 h,连接压力15 MPa,实现陶瓷基复合材料TiC-Al2O3与高速钢W18Cr4V的真空扩散连接,TiC-Al2O3/W18Cr4V接头抗剪强度达103 MPa。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测试方法分析了T... 通过添加Ti/Cu/Ti复合中间层,控制加热温度1 130℃,保温1 h,连接压力15 MPa,实现陶瓷基复合材料TiC-Al2O3与高速钢W18Cr4V的真空扩散连接,TiC-Al2O3/W18Cr4V接头抗剪强度达103 MPa。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测试方法分析了TiC-Al2O3/W18Cr4V扩散连接接头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显微硬度分布。结果表明,Ti/Cu/Ti复合中间层与两侧基体TiC-Al2O3和W18Cr4V发生扩散结合,形成均匀致密、宽度为90μm的扩散过渡区,过渡区显微硬度从3 400 HM逐渐降低到1 000 HM,形成的相结构主要有Ti3Al,CuTi2,Cu和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Al2O3 Ti/cu/Ti复合中间 TiC-Al2O3/W18Cr4V接头 扩散连接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P过渡层沉积时间和PTFE浓度对Ni-P-PTFE复合镀层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董帅峰 李伟 +3 位作者 刘平 张柯 马凤仓 刘新宽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9-585,共7页
通过控制化学镀Ni-P过程中的Ni-P层的沉积时间和Ni-P-PTFE镀液中PTFE的浓度,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纳米压痕仪、HSR-2M摩擦磨损试验机对Ni-P-PTFE复合镀层的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表征,研究化学镀过程中不同Ni-... 通过控制化学镀Ni-P过程中的Ni-P层的沉积时间和Ni-P-PTFE镀液中PTFE的浓度,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纳米压痕仪、HSR-2M摩擦磨损试验机对Ni-P-PTFE复合镀层的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表征,研究化学镀过程中不同Ni-P过渡层沉积时间和PTFE浓度对Ni-P-PTFE复合镀层的硬度和摩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Ni-P过渡层沉积时间为15min,PTFE浓度(体积分数)为5%时,Ni-P-PTFE复合镀层的表面光滑均匀,与基体结合得更加紧密;Ni-P-PTFE层最高硬度为4.548GPa,最低摩擦因数为0.145,复合涂层的力学和摩擦性能达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p-PTFE复合 化学镀 ni-p过渡沉积时间 PTFE浓度 硬度 摩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P中间层厚度对碳钢/不锈钢瞬间液相复合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吕永超 张文书 +2 位作者 林旭 丁毅 孟宪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9-200,204,共3页
研究了不同Ni-P中间层厚度对碳钢/不锈钢双金属复合后剪切强度、金相组织、冶金结合层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间层厚度为20μm时达到最大结合强度,最大强度为120 MPa;冶金结合层中共晶相形态随着Ni-P中间层厚度的增加逐渐由棒状变... 研究了不同Ni-P中间层厚度对碳钢/不锈钢双金属复合后剪切强度、金相组织、冶金结合层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间层厚度为20μm时达到最大结合强度,最大强度为120 MPa;冶金结合层中共晶相形态随着Ni-P中间层厚度的增加逐渐由棒状变为块状析出;中间层厚度增加导致P扩散路径延长,从而使冶金结合层中P含量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钢/不锈钢 瞬间液相复合 ni-p中间 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激光预置铜层钛钢接头成形与组织
6
作者 朱明 祁先刚 +1 位作者 张宗智 石玗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6,88,共10页
钛钢复合板在爆炸成形过程中会产生局部未熔合等缺陷,目前采用电弧焊修复时精度、质量与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难点集中在钢表面铜过渡层的高质量制备方面.为此提出采用半导体激光同轴送粉的方法精确成形铜过渡层,并在铜层表面TIG熔... 钛钢复合板在爆炸成形过程中会产生局部未熔合等缺陷,目前采用电弧焊修复时精度、质量与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难点集中在钢表面铜过渡层的高质量制备方面.为此提出采用半导体激光同轴送粉的方法精确成形铜过渡层,并在铜层表面TIG熔覆钛层实现复合板的局部修复,采用半导体激光熔覆试验系统,分析了激光功率、送粉速率、扫描速度对铜层熔覆成形参数及微观组织的影响,并在铜层表面继续TIG熔覆钛层,工艺优化后得到了成形良好的Ti-Cu-Fe接头并对接头进行了微观组织测试与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半导体激光可以实现铜层熔覆厚度的精确控制,厚度范围为0.236~0.462 mm;从Cu-Fe接头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可以发现,通过铜层厚度的控制,上表面区域的Fe元素含量明显减小,有利于减少脆硬的Fe-Ti金属间化合物生成;TIG堆焊钛层后,接头主要以CuTi2金属间化合物为主,接头平均抗剪强度为194MPa,接头断裂方式为脆性断裂.创新点:(1)通过半导体激光熔覆可以在钢基材表面实现铜熔覆层成形的精确控制(2)激光熔覆的Cu层厚度能满足TIG堆焊钛层对熔深的要求,接头以CuTi2金属间化合物为主,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钢复合 cu过渡 激光熔覆 同轴送粉 熔覆成形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与不锈钢的过渡层钎焊 被引量:38
7
作者 吕学勤 杨尚磊 +1 位作者 吴毅雄 石忠贤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5-98,102,共5页
铝合金与不锈钢的物化性能相差很大 ,两者的直接连接易于在界面上生成Al和Fe的脆性化合物。作者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LF3铝合金与 0Cr18Ni9不锈钢的Ni/Cu过渡层钎焊的工艺方法以及接头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并对各连接界面进行了机理分析。... 铝合金与不锈钢的物化性能相差很大 ,两者的直接连接易于在界面上生成Al和Fe的脆性化合物。作者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LF3铝合金与 0Cr18Ni9不锈钢的Ni/Cu过渡层钎焊的工艺方法以及接头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并对各连接界面进行了机理分析。对钎缝的界面做剪切试验、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 (SEM )和透射电镜 (TEM )等分析发现 ,镀层与钎料等各界面连接紧密 ,特别是钎缝与母材之间没有生成脆性Al-Fe金属间化合物。由此得出结论 ,面心立方结构的Ni/Cu电刷镀层能有效地阻挡Al、Fe等原子扩散 ,钎缝与镀Cu界面上虽然生成了少量的AlCu3 ,但由于组织不连续 ,没有大幅度降低钎缝的剪切强度。通过过渡层钎焊 ,实现了LF3铝合金与 0Cr18Ni9不锈钢的复合连接 ,满足了工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不锈钢 钎焊 Ni/cu过渡 电刷镀 复合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钎焊工艺参数对C/C复合材料/Cu/Mo/TC4钎焊接头微观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秦优琼 于治水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8-82,共5页
在钎焊温度为820~940℃,钎焊时间为1~30min的条件下,采用TiZrNiCu钎料、Cu/Mo复合中间层对C/C复合材料和TC4进行了钎焊实验。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接头的界面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工艺参数下,Cu/C/C复合材料界面结构为Cu... 在钎焊温度为820~940℃,钎焊时间为1~30min的条件下,采用TiZrNiCu钎料、Cu/Mo复合中间层对C/C复合材料和TC4进行了钎焊实验。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接头的界面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工艺参数下,Cu/C/C复合材料界面结构为Cu/Cu51Zr14/Ti2(Cu,Ni)+Ti(Cu,Ni)+TiCu+Cu2TiZr/TiC/C/C复合材料。随着工艺参数的提高,TiCu和Cu2TiZr反应相逐渐消失,Ti(Cu,Ni)2新相生成,此时的界面结构为Cu/Cu51Zr14/Ti2(Cu,Ni)+Ti(Cu,Ni)+Ti(Cu,Ni)2/TiC/C/C复合材料。钎焊工艺参数较高时界面结构为Cu/Cu51Zr14/Cu(s.s)+Ti(Cu,Ni)2/TiC/C/C复合材料。随着钎焊温度的增加以及保温时间的延长,界面反应层Cu51Zr14和TiC反应层厚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TC4 TiZrNicu钎料 cu/Mo复合中间 界面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过渡液相扩散焊接头组织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蕾 侯金保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25-326,共2页
针对S iCf/TC4钛基复合材料,进行其过渡液相扩散焊试验,并进行接头组织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采用自制的纤维+TiZrCuN i合金的复合中间层,通过合金与纤维的扩散,形成一紧密结合的界面,获得与母材接近的接头组织,实现钛基复合材... 针对S iCf/TC4钛基复合材料,进行其过渡液相扩散焊试验,并进行接头组织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采用自制的纤维+TiZrCuN i合金的复合中间层,通过合金与纤维的扩散,形成一紧密结合的界面,获得与母材接近的接头组织,实现钛基复合材料的成功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f/TC4钛基复合材料 过渡液相扩散焊 复合中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Nb/Cu作缓冲层的TiC金属陶瓷/304不锈钢扩散连接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佳 盛光敏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0-65,共6页
采用Ti/Nb/Cu复合中间层在连接温度为925℃、保温时间20min、焊接压力8MPa的条件下对TiC金属陶瓷和304不锈钢进行真空扩散连接。通过光学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能谱(EDS)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观察接头微观组织、断口形貌、反... 采用Ti/Nb/Cu复合中间层在连接温度为925℃、保温时间20min、焊接压力8MPa的条件下对TiC金属陶瓷和304不锈钢进行真空扩散连接。通过光学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能谱(EDS)及X射线衍射(XRD)分析观察接头微观组织、断口形貌、反应界面元素分布、断面的物相组成。结果表明:在TiC金属陶瓷和304不锈钢之间形成一个明显的转变过渡区,界面反应产物主要为[Ti,Nb]固溶体+Ti+NbTi4,Nb和剩余Cu+[Cu,Fe]固溶体+Cr。接头抗剪强度达到84.6MPa,断裂发生在TiC和Ti之间的位于TiC上的扩散反应层上。Nb对接头残余应力的改善起到关键作用,界面强度高于因残余应力作用而弱化了的陶瓷基体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连接 TiC金属陶瓷 Ti/Nb/cu复合中间 组织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中间层1420铝锂合金TLP工艺试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邵杰 郭和平 +1 位作者 李志强 韩秀全 《航空制造技术》 2007年第z1期161-164,共4页
采用铜作为中间层,进行1420铝锂合金过渡液相扩散连接工艺试验研究.分析扩散连接参数对接头组织及剪切强度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 过渡液相扩散连接 铝锂合金 cu中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铜中间层的钛合金与不锈钢的真空扩散焊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彦峰 邱云云 +2 位作者 张美丽 刘佳 王献辉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4,共5页
采用纯Cu箔为中间层在真空钼丝烧结炉中进行TC4和304的扩散连接,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对接头组织和成分进行表征,并测试结合区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Cu作为中间层有效抑制了Ti与Fe、Cr的互扩散,不同焊... 采用纯Cu箔为中间层在真空钼丝烧结炉中进行TC4和304的扩散连接,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对接头组织和成分进行表征,并测试结合区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Cu作为中间层有效抑制了Ti与Fe、Cr的互扩散,不同焊接温度下均形成3个新相层。A层主要为富集Ti、Cu形成的混合Fe基固溶体;B层主要为TiCu金属间化合物、β-Ti(Fe)及Fe-Cu共析混合物;C层主要是β-Ti为基的混合固溶体和少量Ti-Cu化合物。过渡层生成Cu Ti2、Cu3Ti2,主要分布在B、C层。焊接温度为1 050℃、保温为60 min时,焊接缺陷较少,具有良好的焊接质量。结合区厚度适中,组织分布较均匀,显微硬度在A/B界面附近达到峰值,为667.2H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4钛合金 304不锈钢 cu中间 复合材料 扩散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18Cr4V高速钢衬底CVD金刚石涂层沉积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玉平 王金龙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41-1045,1055,共6页
研究了通过热丝CVD法在施加了Ni-P/Cu复合中间过渡层的W18Cr4V高速钢衬底表面进行金刚石涂层的沉积技术以及不同压力条件对沉积出的CVD金刚石涂层质量的影响。最后通过扫描电镜分别对Cu、Ni-P以及不同反应压力下沉积的金刚石涂层的表面... 研究了通过热丝CVD法在施加了Ni-P/Cu复合中间过渡层的W18Cr4V高速钢衬底表面进行金刚石涂层的沉积技术以及不同压力条件对沉积出的CVD金刚石涂层质量的影响。最后通过扫描电镜分别对Cu、Ni-P以及不同反应压力下沉积的金刚石涂层的表面形貌进行了检测分析,通过XRD、拉曼光谱仪、洛氏硬度仪对金刚石涂层性能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Ni-P/Cu复合中间过渡层可以明显的抑制Fe、Co的催石墨化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沉积参数的优化,在W18Cr4V高速钢衬底表面成功沉积出高质量的CVD金刚石涂层。压力为4 kPa条件下沉积的CVD金刚石涂层较5 k Pa的金刚石颗粒晶型明显、分布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钢衬底 ni-p/cu复合中间过渡层 CVD金刚石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间液相复合温度对碳钢/不锈钢双金属复合材料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戴恒彪 郝震 +1 位作者 丁毅 孟宪虎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9-160,共2页
研究了复合温度对碳钢/不锈钢双金属复合材料剪切强度、复合界面组织以及断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剪切强度在复合温度为1100℃时达到最大,最大为202.7MPa;随复合温度的升高,中间脆性相组织面积逐渐减少,中间脆性相更易完全析出。
关键词 碳钢 / 不锈钢 瞬间液相复合 ni-p 中间 复合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碳复合材料与钛合金焊接方法
15
《稀有金属快报》 CSCD 2007年第8期38-38,共1页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碳复合材料与钛合金的焊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选择0.018-0.16μm的Ti箔和0.4-0.8μm厚的Cu箔或者Cu板叠加组成Ti/Cu中间层,并清洁处理碳/碳复合材料与钛合金的焊接面以及Ti箔、Cu箔或者Cu板;将碳/碳复合...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碳复合材料与钛合金的焊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选择0.018-0.16μm的Ti箔和0.4-0.8μm厚的Cu箔或者Cu板叠加组成Ti/Cu中间层,并清洁处理碳/碳复合材料与钛合金的焊接面以及Ti箔、Cu箔或者Cu板;将碳/碳复合材料、Ti箔、Cu箔或者Cu板、钛合金组合成碳/碳复合材料+Ti/Cu+钛合金的焊接结构,并置于真空扩散焊炉内上、下压头之间,并施加预压力将焊件压实;对扩散焊炉内抽真空至6.3×10^-3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复合材料 焊接方法 钛合金 cu中间 真空扩散焊 清洁处理 焊接结构 T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