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9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riclinic structural LiVPO_4F as possible 4.2 V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被引量:8
1
作者 钟胜奎 尹周澜 +1 位作者 王志兴 陈启元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3期340-343,共4页
A potential 4.2 V cathode material LiVPO4F for lithium batteries was prepared by two-step reaction method based on a carbon-thermal reduction (CTR) process. Firstly, V2O5, NH4H2PO4 and acetylene black are reacted un... A potential 4.2 V cathode material LiVPO4F for lithium batteries was prepared by two-step reaction method based on a carbon-thermal reduction (CTR) process. Firstly, V2O5, NH4H2PO4 and acetylene black are reacted under an Ar atmosphere to yield VPO4. The transition-metal reduction is facilitated by the CTR based on C→CO transition. These CTR conditions favor stabilization of the vanadium as V^3+ as well as leaving residual carbon, which is useful in the subsequent electrode processing. Secondly, VPO4 reacts with ElF to yield LiVPO4F product. The property of the LiVPO4F was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ometry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 XRD studies show that LiVPO4F synthesized has triclinic structure(space group p I ), isostructural with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mineral tavorite, EiFePO4-OH. SEM image exhibits that the particle size is about 2μm together with homogenous distribution. Electrochemical test shows that the initial discharge capacity of LiVPO4F powder is 119 mA·h/g at the rate of 0.2C with an average discharge voltage of 4.2V (vs Ei/Li^+), and the capacity retains 89 mA·h/g after 30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 ion batteries cathode material LIVPO4F carbon-thermal reduction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_2Mg_(0.15)Mn_(0.4)Co_(0.45)SiO_4/C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2
作者 胡传跃 郭军 +2 位作者 李四军 彭秧锡 文瑾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7期1791-1795,共5页
The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Li2Mg0.15Mn0.4Co0.45SiO4/C cathode material were studied. The Li2Mg0.15Mn0.4Co0.45SiO4/C solid solution with orthorhombic unit cell (space group Pmn21) was synthesized suc... The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Li2Mg0.15Mn0.4Co0.45SiO4/C cathode material were studied. The Li2Mg0.15Mn0.4Co0.45SiO4/C solid solution with orthorhombic unit cell (space group Pmn21) was synthesized successfully by combination of wet process and solid-state reaction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its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was investigated primarily. Li2Mg0.15Mn0.4Co0.45SiO4/C composite materials deliver a charge capacity of 302 mA-h/g and a discharge capacity of 171 mA.h/g in the first cycle. The discharge capacity is stabilized at about 100 mA-h/g after 10 cycles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10 mA/g in the voltage of 1.5-4.8 V vs Li/Li^+. The results show that Mg-substitution for the Co ions in Li2Mn0.4Co0.6SiO4 improves the stabilization of initial structure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n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 ion battery Li2Mg0.15Mn0.4Co0.45Si04/C cathode material SYNTHE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voltage cathode material LiNi_(0.5)Mn_(1.5)O_(4)by one-step solid-state reaction 被引量:3
3
作者 WANG Zhi-xing FANG Hai-sheng +3 位作者 YIN Zhou-lan LI Xin-hai GUO Hua-jun PENG Wen-ji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z1期54-58,共5页
LiNi_(0.5)Mn_(1.5)O_(4)was prepared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by one-step solid-state reaction in air and its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ormetry(XR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and electrochemi... LiNi_(0.5)Mn_(1.5)O_(4)was prepared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by one-step solid-state reaction in air and its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ormetry(XRD),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and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XRD patterns show that LiNi_(0.5)Mn_(1.5)O_(4)synthesized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has cubic spinel structure.SEM images exhibit that the particle size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and time.Electro chemical test shows that the LiNi_(0.5)Mn_(1.5)O_(4)calcined at 700℃for 24 h delivers up to 143 mA·h/g,and the capacity retains 132 mA·h/g after 30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 ion batteries cathode material LiNi_(0.5)Mn_(1.5)O_(4) solid-state re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喷射电沉积Ni-Gns复合镀层制备工艺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迪 何嘉武 +2 位作者 谭俊 郑晓辉 杜建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92,共10页
针对传统的石墨负极存在着比容量低、充电时体积膨胀大导致电极结构不稳定、倍率性能差等缺点,提出采用镍-石墨烯纳米薄片(Ni-Gns)复合镀层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解决方案.为验证该材料的性能,创新研制超声辅助喷射电沉积实验装置,... 针对传统的石墨负极存在着比容量低、充电时体积膨胀大导致电极结构不稳定、倍率性能差等缺点,提出采用镍-石墨烯纳米薄片(Ni-Gns)复合镀层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解决方案.为验证该材料的性能,创新研制超声辅助喷射电沉积实验装置,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下制得Ni-Gns复合镀层,并制成电池负极.采用正交实验法,以电极充放电循环50次后的放电容量为评价指标,测定最优的电沉积工艺参数组合.结果表明,电沉积参数显著性顺序为:Gns的掺量m>镀层厚度h>电流密度D>镀液温度T,最优数值组合为:m=0.75 g·L^(-1),h=30μm,D=33 A·dm^(-2),T=35℃.观察在此条件下制得的镀层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发现Ni-Gns复合镀层结构致密,界面结合良好,Gns在其中弥散分布;给出碳族纳米纤维(晶须)作为增强相的过渡族金属-碳族复合材料电沉积过程机理模型.研究认为:超声波起到提升电沉积效率、改善镀层组织结构的作用;在功率超声和电沉积的协同作用下,Ni(基体相)和Gns(增强相)之间形成由"镍桥"搭接构成的密集且分布均匀的"逾渗导电网络",结合Gns的多层细密蜂窝状薄片结构和自身优异的力学、电化学性能,因此该材料的导电性能优异、结构稳定,适合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辅助喷射电沉积 ni-gns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正交试验 镍桥 逾渗导电网络 辐射状锂离子迁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LiFePO_4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using Fe_2P_2O_7 as precursor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国荣 肖政伟 +2 位作者 彭忠东 杜柯 邓新荣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年第4期531-534,共4页
In order to obtain a new precursor for LiFePO4, Fe2P2O7 with high purity was prepared through solid phase reaction at 650 ℃ using starting materials of FeC2O4 and NH4H2PO4 in an argon atmosphere. Using the as-prepare... In order to obtain a new precursor for LiFePO4, Fe2P2O7 with high purity was prepared through solid phase reaction at 650 ℃ using starting materials of FeC2O4 and NH4H2PO4 in an argon atmosphere. Using the as-prepared Fe2P2O7, Li2CO3 and glucose as raw materials, pure LiFePO4 and LiFePO4/C composite materials were respectively synthesized by solid state reaction at 700 ℃ in an argon atmosphere. X-ray diffractometr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as-prepared Fe2P2O7, LiFePO4 and LiFePO4/C. The as-prepared Fe2P2O7 crystallizes in the Cl space group and belongs to β-Fe2P2O7 for crystal phase.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Fe2P2O7 observed by SEM is 0.4-3.0 μm. During the Li^+ ion chemical intercalation, radical P2O7^4- is disrupted into two PO4^3- ions in the presence of O^2-, thus providing a feasible technique to dispose this poor dissolvable pyrophosphate. LiFePO4/C composite exhibits initial charge and discharge capacities of 154 and 132 mA·h/g,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 ion battery cathode material PREPARATion PRECURSOR LIFEPO4 Fe2P2O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改性LiNi_(0.9)Mn_(0.1)O_(2)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李韡 赵煜埂 +2 位作者 刘婧 单桂轩 张金利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0-530,共11页
锂离子电池具有体积小、工作温度范围宽和高能量密度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等领域.在众多锂离子电池材料中,富镍无钴正极材料LiNi_(0.9)Mn_(0.1)O_(2)(NM)因其优异的放电比容量、较低的生产成本和环境友好性而... 锂离子电池具有体积小、工作温度范围宽和高能量密度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等领域.在众多锂离子电池材料中,富镍无钴正极材料LiNi_(0.9)Mn_(0.1)O_(2)(NM)因其优异的放电比容量、较低的生产成本和环境友好性而成为研究热点.但该材料同时也存在循环稳定性差、Li^(+)/Ni^(2+)混排严重和电解液侵蚀造成的材料结构退化等问题.为了提高NM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采用高剪切强化共沉淀法在材料前驱体中嵌入Zr进行改性,研究了Zr嵌入对材料晶体结构与形貌、循环性能、倍率性能、电荷转移阻抗和Li^(+)迁移速率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优选的条件下制备出的改性材料LiNi_(0.9)Mn_(0.08)Zr_(0.02)O_(2)(NM-2Zr)具有优良的层状结构特征和结晶度,Zr改性后提高了材料的Li^(+)迁移速率、降低了Li^(+)/Ni^(2+)混排度.改性材料NM-2Zr的初始放电容量为219.3(mA·h)/g(25℃,2.7~4.4 V,0.1 C),高于未改性的NM材料(208.3(mA·h)/g).1.0 C下NM-2Zr的初始放电容量为183.2(mA·h)/g,循环15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87.4%,优于NM材料(178.8(mA·h)/g,84.6%).在5.0 C的高倍率下NM-2Zr的初始放电容量为144.8(mA·h)/g,循环15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95.1%,同样优于NM材料(132.5(mA·h)/g,90.0%).此外,Zr改性还能显著提高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抑制充放电循环过程中晶间微裂纹的产生和不可逆相变的发生,同时还降低了界面处电荷转移阻抗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富镍正极材料 无钴材料 高剪切强化共沉淀法 锆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离子掺杂改性的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文莺 张贤碧 +3 位作者 乐文峰 孟秀艳 张旗 唐有根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0,共9页
磷酸锰铁锂(LiMn_(x)Fe_(1-x)PO_(4),0<x<1,LMFP)作为可替代LiFePO_(4)(LFP)的正极材料,兼具LFP稳定、廉价、环保以及LiMnPO_(4)(LMP)工作电压高[4.1 V(vs.Li^(+)/Li)]、能量密度高的优点,商用前景广阔。电子/离子电导率低问题和M... 磷酸锰铁锂(LiMn_(x)Fe_(1-x)PO_(4),0<x<1,LMFP)作为可替代LiFePO_(4)(LFP)的正极材料,兼具LFP稳定、廉价、环保以及LiMnPO_(4)(LMP)工作电压高[4.1 V(vs.Li^(+)/Li)]、能量密度高的优点,商用前景广阔。电子/离子电导率低问题和Mn^(3+)的Jahn-Teller效应导致的结构不稳定等问题,制约了LMFP的实际应用。综述近年来LMFP材料的离子掺杂改性研究进展,从晶体结构角度分析LMFP性能不足的本质原因;进而总结Li位、Mn/Fe位、PO_(4)位及多位点掺杂的研究策略及作用机理;重点阐述不同掺杂策略如何通过调控晶体结构、优化电子/离子传输路径和抑制Jahn-Teller效应来提升LMFP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最后,对LMFP掺杂改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磷酸锰铁锂 离子掺杂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掺杂修饰LiNi_(0.8)Co_(0.1)Mn_(0.1-x)Al_(x)O_(2)正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8
作者 冯国威 汪洋 +3 位作者 王冰 唐立丹 刘亮 齐锦刚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2,共7页
以乙酸锂、乙酸镍、乙酸钴、乙酸锰和乙酸铝为原料,柠檬酸为络合剂,先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得到LiNi_(0.8)Co_(0.1)Mn_(0.1-x)Al_(x)O_(2)材料,改变乙酸铝的用量得到不同Al掺杂量的LiNi_(0.8)Co_(0.1)Mn_(0.1-x)Al_(x)O_(2)材料。通过XRD... 以乙酸锂、乙酸镍、乙酸钴、乙酸锰和乙酸铝为原料,柠檬酸为络合剂,先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得到LiNi_(0.8)Co_(0.1)Mn_(0.1-x)Al_(x)O_(2)材料,改变乙酸铝的用量得到不同Al掺杂量的LiNi_(0.8)Co_(0.1)Mn_(0.1-x)Al_(x)O_(2)材料。通过XRD、SEM、EDS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Al掺杂量的LiNi_(0.8)Co_(0.1)Mn_(0.1-x)Al_(x)O_(2)均具有α-NaFeO 2层状结构,引起晶格发生畸变。Al^(3+)掺杂可以拓宽锂离子扩散的通道,Al掺杂量为0.03时具有更稳定更有序的层状结构。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NCM811-Al0.03在1C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46.02 mA·h/g,2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2.3%,电化学可逆性较好且电荷转移电阻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高镍三元锂材料 铝掺杂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价金属回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子庆 董琪 +3 位作者 黄奕 陶义杰 张家驿 王启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1,共6页
针对LiNi_(x)Co_(y)Mn_(1-x-y)O_(2)、LiFePO_(4)、LiMn_(2)O_(4)、LiCoO_(2)4大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目标金属的回收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阐述。首先是处理流程的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回收成本和效率;其次对不同回收工艺中目标金属的... 针对LiNi_(x)Co_(y)Mn_(1-x-y)O_(2)、LiFePO_(4)、LiMn_(2)O_(4)、LiCoO_(2)4大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目标金属的回收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阐述。首先是处理流程的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回收成本和效率;其次对不同回收工艺中目标金属的提取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对比了不同回收工艺的优缺点,发现每种工艺都有其独特的适用场景和局限性。未来要实现退役锂离子电池的高效、环保处理,需要整合各种工艺的优点,创新回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有价金属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溶胶-凝胶法LiNi_(1/3)Co_(1/3)Mn_(1/3)O_(2)三元电极材料的再生及电化学性能
10
作者 付元鹏 董宪姝 +1 位作者 马晓敏 樊玉萍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561-3569,共9页
废弃锂离子电池有价金属的高效循环利用是缓解我国关键金属供需矛盾的关键。本文以废弃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浸出-溶胶-凝胶法制备LiNi_(1/3)Mn_(1/3)Co_(1/3)O_(2)三元电极材料前体,对基于电极材料的内部晶体结构和晶格... 废弃锂离子电池有价金属的高效循环利用是缓解我国关键金属供需矛盾的关键。本文以废弃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浸出-溶胶-凝胶法制备LiNi_(1/3)Mn_(1/3)Co_(1/3)O_(2)三元电极材料前体,对基于电极材料的内部晶体结构和晶格形貌进行分析,并表征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850℃、CO_(2)无氧环境下煅烧6h后,所制得的电极材料颗粒球形度高、粒度分布均匀,其中-25μm粒级产率为96.76%。制得的材料具备完整的层状α-NaFeO_(2)型晶体结构,且阳离子混排程度较低、层状结构良好,材料内部呈现出晶格条纹清晰且结晶程度良好的晶体结构。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三元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可逆放电容量和循环稳定性,首周放电容量达到157.5mAh/g,经160周循环周期后可逆容量仍保持为141.6mAh/g,保持率为87%,具备商品化电极材料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溶胶-凝胶法 电化学性能 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化铁正极材料的恒电位电解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11
作者 蒋庆来 杨娟 唐晶晶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29,共7页
氟化铁(FeF_(3))材料因高电压、高容量和低成本等特点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但其高绝缘特性严重制约了储锂性能的有效发挥,而纳米结构化可缩短锂离子扩散路径,有效提升铁基氟化物的电化学活性,但目前合成法技术依赖于复杂... 氟化铁(FeF_(3))材料因高电压、高容量和低成本等特点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但其高绝缘特性严重制约了储锂性能的有效发挥,而纳米结构化可缩短锂离子扩散路径,有效提升铁基氟化物的电化学活性,但目前合成法技术依赖于复杂液相反应与高温处理,难以产业化生产。本研究采用恒电位电解在氟化氢铵(NH_(4)HF_(2))溶液中直接合成纳米氟化铁正极材料,并通过极化曲线与循环伏安技术解析金属铁在氟化氢铵溶液中的电化学氧化路径,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极化曲线与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0.58 V(Fe-2e→Fe^(2+))与0.01 V(Fe^(2+)-e→Fe^(3+))为特征氧化电位峰值;在25℃下,控制阳极电位于0.01 V恒电位电解1 h合成氟化铁材料,该材料一次颗粒呈粒状和针状,粒径小于100 nm;该合成材料在2~4.5 V电压范围内,0.1 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20.2 mAh/g,循环1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1.5%,达到碳包覆材料的同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氟化铁 纳米结构化 恒电位电解合成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比能电池高锰富锂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面临的挑战与解决策略
12
作者 宋亮亮 梁颢严 +2 位作者 李顺清 邱报 刘兆平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31,共22页
得益于过渡金属和晶格氧共同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富锂层状氧化物(LLOs)具有大于250 mAh∙g^(−1)的比容量,因而成为下一代商用锂离子电池的潜在候选正极材料。为进一步提高理论比容量并减少对环境和健康有害的钴、镍元素依赖,开发高锰富锂... 得益于过渡金属和晶格氧共同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富锂层状氧化物(LLOs)具有大于250 mAh∙g^(−1)的比容量,因而成为下一代商用锂离子电池的潜在候选正极材料。为进一步提高理论比容量并减少对环境和健康有害的钴、镍元素依赖,开发高锰富锂层状氧化物(HM-LLOs)成为一种可行的策略。通过引入更多的Li–O–Li构型,可以促进更多晶格氧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从而提升理论比容量。然而,锰含量的增加也带来了如活化困难和不可逆氧释放等挑战,显著限制了HM-LLOs理论比容量的实际利用。基于此,本文首先探讨了HM-LLOs高理论比容量的来源,随后深入分析了高锰特性引发的结构变化及其对实际比容量利用的限制,最后系统总结了从合成到活性材料改性的多种优化策略,并展望了可能提升HMLLOs实际比容量的未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富锂层状氧化物 合成优化 改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电截止电压对LiNi_(0.08)B_(0.06)Mn_(1.86)O_(4)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胡喆 陶扬 +3 位作者 何英磊 向明武 郭俊明 白玮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8-143,共6页
采用固相燃烧法制备镍、硼共掺杂的LiNi_(0.08)B_(0.06)Mn_(1.86)O_(4)正极材料,运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其晶体结构与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恒电流充放电模式系统研究了不同充电截止电压对该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采用固相燃烧法制备镍、硼共掺杂的LiNi_(0.08)B_(0.06)Mn_(1.86)O_(4)正极材料,运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其晶体结构与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恒电流充放电模式系统研究了不同充电截止电压对该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再结合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对电极材料的动力学和阻抗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LiNi_(0.08)B_(0.06)Mn_(1.86)O_(4)正极材料属于尖晶石型结构,结晶性好,呈多面体形貌;其放电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均受不同充电截止电压的影响,放电比容量随着充电截止电压的升高而提高。LiNi_(0.08)B_(0.06)Mn_(1.86)O_(4)正极材料在室温和55℃条件下的最佳充电截止电压均为4.5V,在室温和1C倍率下可释放出113mAh/g的高首次放电比容量,3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9%,在55℃和5C倍率下仍然具有106mAh/g的首次放电比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LiNi_(0.08)B_(0.06)Mn_(1.86)O_(4) 正极材料 截止电压 共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金属电池正极用高熵材料研究进展
14
作者 刘镒民 刘雪枫 +2 位作者 丁丽香 张海军 雷文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52-5060,共9页
高熵材料因其多元组分间的协同效应展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高温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在高性能储能材料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高熵材料在碱金属二次电池正极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高熵氧化物、高熵普鲁士蓝及高熵合金等做为... 高熵材料因其多元组分间的协同效应展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高温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在高性能储能材料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高熵材料在碱金属二次电池正极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高熵氧化物、高熵普鲁士蓝及高熵合金等做为锂离子、钠离子、钾离子及锂硫电池的正极材料时,不仅显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活性,而且具备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基于此,综述了近年来高熵正极材料在碱金属二次电池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这些材料的性能特点,并对高熵材料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潜在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材料 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钾离子电池 锂硫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回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明军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141,共10页
近年来,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新能源电动汽车蓬勃发展,锂离子电池(LIBs)的需求量迅速攀升。然而,大规模LIBs的普及不可避免地导致退役电池数量的急剧增加,对废旧电池的高效回收和再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LIBs... 近年来,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新能源电动汽车蓬勃发展,锂离子电池(LIBs)的需求量迅速攀升。然而,大规模LIBs的普及不可避免地导致退役电池数量的急剧增加,对废旧电池的高效回收和再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LIBs可分为三元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钴酸锂锂离子电池和锰酸锂锂离子电池4大类,其中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因其广泛应用而展现出较高的回收潜力。目前,废旧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工作主要集中在正极材料中有价元素的提取、材料高值化应用以及负极材料的回收与功能化开发。本文全面梳理了近年来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利用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火法冶金与湿法冶金的回收工艺,正极材料的再生及其在催化领域的创新应用,以及废旧负极石墨的再加工和石墨基功能材料的制备等技术方向。最后,结合当前技术水平,对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利用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未来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利用的发展方向需彰显优化分类和回收策略、创新回收技术、全面回收利用、深入研究回收机制和优化电极材料设计等,同时也提出未来回收技术的挑战在于电池组成复杂、电池形状不规则、电解液处理和回收率偏低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磷酸铁锂 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 回收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掺杂诱导NCM622局域电子重构抑制阳离子混排的改性机制研究
16
作者 李欣然 常龙娇 +4 位作者 罗绍华 李永兵 杨瑞芬 侯增磊 邹杰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733-3741,共9页
LiNi_(0.6)Co_(0.2)Mn_(0.2)O_(2)(NCM622)为锂离子电池高镍正极材料,镍含量为其带来了更高的比容量,同时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但材料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的镍锂混排现象抑制了其比容量的进一步增加且影响晶格稳定性。为了缓解这种现象以得... LiNi_(0.6)Co_(0.2)Mn_(0.2)O_(2)(NCM622)为锂离子电池高镍正极材料,镍含量为其带来了更高的比容量,同时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但材料充放电过程中存在的镍锂混排现象抑制了其比容量的进一步增加且影响晶格稳定性。为了缓解这种现象以得到更高性能的NCM622材料,用镧系元素钬(Ho)掺杂进行改性,Ho元素具备高能级的d、f层电子,能够显著增加材料内部的电子离域程度,抑制镍锂混排,通过降低电荷集中程度提高晶格稳定性。Ho掺杂NCM622能够达到196.82 mAh·g^(-1)的放电比容量,并且在多次充放电循环下仍有92.6%的容量保持率。最后通过循环前后微观结构的变化与第一性原理计算探讨了Ho掺杂的具体改性机理,可为锂离子电池稀土掺杂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电化学 优化 再生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驱体合成工艺对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立雄 贡浩天 +5 位作者 甘柏瑶 周春仙 朱健 周友元 杨亚辉 杨立山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7,142,共6页
研究了连续法和半连续法前驱体合成工艺对前驱体材料和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工艺合成的前驱体一次颗粒形貌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合成的正极材料一/二次颗粒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有所不同。2种前驱体制备的正极材... 研究了连续法和半连续法前驱体合成工艺对前驱体材料和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工艺合成的前驱体一次颗粒形貌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合成的正极材料一/二次颗粒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有所不同。2种前驱体制备的正极材料在扣式半电池中的性能差异较小,但在软包电池中却呈现出显著差异:采用半连续法制备的高镍正极在低荷电状态下具有较低的阻抗,45℃下循环75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7.61%,显著优于连续法制备的高镍正极的容量保持率(77.65%)。半连续前驱体合成工艺在高镍正极材料生产中具备更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前驱体 正极材料 循环稳定性 高镍三元正极 连续法 半连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层状富Ni无Co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艳红 张磊 +3 位作者 王超越 陈彦合 潘睿聪 葛昊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4-555,共12页
随着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对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的锂离子电池的需求与日俱增,富Ni层状正极材料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比能量锂电池正极材料之一。但目前电动汽车供应链严重依赖稀缺且昂贵的Co,富Ni无Co层状正极具有高能量密度、优越... 随着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对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的锂离子电池的需求与日俱增,富Ni层状正极材料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比能量锂电池正极材料之一。但目前电动汽车供应链严重依赖稀缺且昂贵的Co,富Ni无Co层状正极具有高能量密度、优越的库仑效率和较低的价格等优点。介绍了Co对层状富Ni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不利影响并总结了富Ni无Co层状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策略的研究进展,对富Ni无Co层状正极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有望推动富Ni无Co层状正极材料的商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无Co 富Ni 层状正极材料 改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冷处理对锂离子电池正极尖晶石锰酸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刘超帅 李振京 +2 位作者 范广新 孟德轩 蔡海洋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用液氮在-150℃下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_(2)O_(4)进行深冷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电化学性能等表征手段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深冷处理不改变LiMn_(2)O_(4)的立方尖晶石结构,但... 用液氮在-150℃下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_(2)O_(4)进行深冷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电化学性能等表征手段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深冷处理不改变LiMn_(2)O_(4)的立方尖晶石结构,但对电化学性能影响显著。当处理时长为30min时,效果最佳,材料的大倍率放电能力及循环性能提升明显,10C条件下放电比容量由原始的45.2mAh/g提高到65.6mAh/g,200周循环容量保持率(1C)高达97.9%。究其原因:深冷处理使电极颗粒产生微裂纹,电解液透过微裂纹渗入到颗粒的内部,增加了正极与电解液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缩短了锂离子的输运路径,降低了电极极化和电荷转移阻抗,从而提升了材料的大倍率性能;同时,裂纹的存在缓解了锂离子在反复脱嵌过程中引起的电极体积变化,释放了晶格畸变而产生的应力,使材料结构的稳定性增加,循环性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冷处理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锰酸锂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高压性能研究进展
20
作者 张鸿滔 黄万友 褚瑞霞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1,共7页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1-x-y)Co_(x)Mn_(y))O_(2),x+y≤0.4,记为NCM)在高压条件下仍然面临结构稳定性差、界面副反应严重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动力电池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离子掺杂、表面包覆、电解液优化和复合改性等多种改性技术,可显...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1-x-y)Co_(x)Mn_(y))O_(2),x+y≤0.4,记为NCM)在高压条件下仍然面临结构稳定性差、界面副反应严重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动力电池中的广泛应用。通过离子掺杂、表面包覆、电解液优化和复合改性等多种改性技术,可显著提高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据此,综述了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针对高压性能的改性和优化方法,结果发现,掺杂元素可抑制不利相变,增强锂离子扩散;表面包覆可有效隔离电解液,减少副反应;电解液优化可形成稳定界面层,提升循环性能和容量保持率。尤其是复合改性,可进一步整体显著提升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在高压条件下的综合性能。对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高压性能的研究,可为其在高能量密度动力锂电池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锂离子电池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 高压稳定性 改性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