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8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Al金属间化合物防护层的制备工艺设计
1
作者 姚书生 赵天眸 +3 位作者 李辉韬 罗丹 伍云富 朱强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3,共6页
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了Ni60合金涂层。选择较优的激光熔覆参数制作Ni60合金涂层试样,采用热喷涂技术在Ni60合金涂层表面喷涂纯Al层。将制备好的两个涂层试样放入热处理炉中加热至620℃进行不同时间的高温扩散处理,制... 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了Ni60合金涂层。选择较优的激光熔覆参数制作Ni60合金涂层试样,采用热喷涂技术在Ni60合金涂层表面喷涂纯Al层。将制备好的两个涂层试样放入热处理炉中加热至620℃进行不同时间的高温扩散处理,制备了Ni-Al金属间化合物防护层,分析了Ni-Al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宏观形貌、微观组织、元素分布以及性能。结果表明,当激光熔覆参数为激光功率1.5 kW、扫描速率350 mm/min、送粉速率9.4 g/min时,熔覆涂层综合效果最佳。当扩散时间为5 h时,Ni-Al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厚度和均匀性优越,在此条件下进行高温氧化试验,结果表明金属间化合物层可以转变为双层金属氧化物涂层,抗氧化性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60合金 激光熔覆 热喷涂 高温扩散 金属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分配比对自蔓延高温合成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穆柏春 郝德中 +4 位作者 周旭 李强 于景媛 唐丽丹 张辉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27,共3页
以镍粉和铝粉为主要原料,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制备Ni-Al金属间化合物。研究了成分配比对热爆反应的影响,绘制了热爆反应曲线,分析了热爆反应机理及产物的显微组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成分配比和压坯密度对热爆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影... 以镍粉和铝粉为主要原料,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制备Ni-Al金属间化合物。研究了成分配比对热爆反应的影响,绘制了热爆反应曲线,分析了热爆反应机理及产物的显微组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成分配比和压坯密度对热爆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增加Al含量、加大压坯密度都会缩短热爆起始时间、降低热爆起始温度;反应起始温度低于Ni-Al系的最低共晶温度(640℃)。本文初步确定了Ni-Al系的热爆反应是由固固扩散反应引发的。Ni-32Al的反应产物为均一的NiAl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al金属间化合物 自蔓延高温合成 成分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Al金属间化合物基层板复合材料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被引量:1
3
作者 薛帅兵 林飞 +2 位作者 孟令健 黄钟森 林鹏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7-183,共7页
研究了铝箔厚度对反应合成层板复合材料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使用70μm厚的纯镍箔材和厚度分别为20、50、80和100μm的纯铝箔材,在真空条件下通过热压反应合成了Ni-Al金属间化合物基层板复合材料。使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 研究了铝箔厚度对反应合成层板复合材料组织和拉伸性能的影响。使用70μm厚的纯镍箔材和厚度分别为20、50、80和100μm的纯铝箔材,在真空条件下通过热压反应合成了Ni-Al金属间化合物基层板复合材料。使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层板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并测试了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通过调控Ni和Al的含量可以得到具有不同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层板复合材料。随着Al含量的减少,显微组织由单一NiAl相向Ni+Ni;Al+NiAl混合相转变。铝箔厚度为20μm的复合材料室温拉伸性能较好,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达到了642 MPa和15.6%。在1000℃时,铝箔厚度为80μm的复合材料具有高塑性,伸长率达到101.3%,而铝箔厚度为50μm的复合材料则具有高强度,抗拉强度达到140.2 MPa,且随着铝箔厚度的降低,拉伸断裂方式由塑性断裂向准解理断裂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al金属间化合物 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13钢表面激光选区熔覆Ni-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13
4
作者 唐淑君 刘洪喜 +3 位作者 张晓伟 王传琦 蔡川雄 蒋业华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21-1626,共6页
通过控制Ni基自熔性合金粉末中Al的含量,在H13热作模具钢表面分别原位制备了Ni3Al和NiAl金属间化合物复合熔覆涂层。借助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不同熔覆涂层的化学组成和物相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种不同Al含量的熔覆层均显... 通过控制Ni基自熔性合金粉末中Al的含量,在H13热作模具钢表面分别原位制备了Ni3Al和NiAl金属间化合物复合熔覆涂层。借助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不同熔覆涂层的化学组成和物相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种不同Al含量的熔覆层均显现出平整致密、无明显缺陷的宏观特征。随着Al含量的增加,熔覆层显微形貌呈现出底部枝晶区域增加及枝晶逐渐粗化,甚至出现胞状晶的现象。熔覆层在未加入Al时,其主要物相为Ni3Fe及(Ni,Cr)固溶体。随着Al含量的增加,主要物相则由最初的Ni3Al金属间化合物、(Ni,Cr)固溶体到Ni3Al、NiAl金属间化合物和(Fe,Cr)固溶体,再到最终Al含量达到13.9%时的NiAl金属间化合物和(Fe,Cr)固溶体。同时,Al含量的提高使得涂层中杂质相减少。熔覆层摩擦系数均低于基体,最高显微硬度为基体的3.5倍,耐磨性较基体提高了5.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H13钢 复合涂层 金属化合物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覆镍基合金与铝反应合成Ni-Al金属间化合物覆层的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程广萍 何宜柱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33,37,共6页
以镍基合金和铝为原料,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低碳钢表面反应合成Ni-Al金属间化合物覆层。采用SEM,EDX,TEM和XRD等表征手段对试样的组织和相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激光熔覆镍基合金与铝反应合金覆层由β-Ni Al和γ′-Ni3Al两相构成,两相... 以镍基合金和铝为原料,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低碳钢表面反应合成Ni-Al金属间化合物覆层。采用SEM,EDX,TEM和XRD等表征手段对试样的组织和相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激光熔覆镍基合金与铝反应合金覆层由β-Ni Al和γ′-Ni3Al两相构成,两相中均固溶有一定量Fe,Si元素。β-Ni Al相含量较多,为细小、均匀、交错分布的树枝晶,Ni,Al间的反应放热使树枝晶呈现等轴化趋势;γ′-Ni3Al相含量较少,呈连续网状分布于β-Ni Al树枝晶周围,这种结构有利于降低覆层脆性。在1.5kW功率下,激光熔覆镍基合金及铝反应合成的β-Ni Al和γ′-Ni3Al两相合金覆层致密,有少量气孔但无裂纹现象,覆层与基体实现完全冶金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金属化合物 覆层 Ni—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原位合成Ni-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金玲 崔洪芝 袁建军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47,50,共3页
利用等离子激发原位反应在碳钢表面合成了Ni—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借助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 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对涂层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Ni和Al的质量百分比为4:1时,涂层与基体呈冶金结合,无裂纹和气孔等缺... 利用等离子激发原位反应在碳钢表面合成了Ni—Al金属间化合物涂层。借助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 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对涂层的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Ni和Al的质量百分比为4:1时,涂层与基体呈冶金结合,无裂纹和气孔等缺陷;涂层的主要组成相为Ni3Al和NiAl;涂层组织为细密的树枝晶;涂层的硬度高于基体,硬度可达630HV;涂层耐蚀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 原位合成 Ni-A1金属化合物 组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Al金属间化合物显微组织形成与液态结构演化
7
作者 赵艺萌 曾龙 +2 位作者 夏明许 于鹏飞 李建国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49-2562,共14页
与普通金属和合金材料相比,Ni-Al金属间化合物合金具有密度更低、强度和硬度更高、耐腐蚀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汽车和能源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然而,与合金性能密切相关的液态结构与金属间化合物之间的结构“遗传性”的理解仍然不够清晰。... 与普通金属和合金材料相比,Ni-Al金属间化合物合金具有密度更低、强度和硬度更高、耐腐蚀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汽车和能源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然而,与合金性能密切相关的液态结构与金属间化合物之间的结构“遗传性”的理解仍然不够清晰。在此,本文采用同步辐射原位X射线成像和高能X射线衍射技术,观测Ni_(19.47)Al_(80.53)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的凝固过程,采用微元法获得溶质分布及液态结构演化的可视化信息。结果表明:Ni_(19.47)Al_(80.53)合金的凝固过程存在溶质定向移动,金属间化合物微观组织的生长与液体中的团簇结构演化密切相关。类二十面体型团簇在富Al液相中偏聚,主导α(Al)相的生长;而类晶体型团簇在Al_(3)Ni金属间化合物附近偏聚,主导Al_(3)Ni相的生长。此工作拓展了对金属间化合物微观组织演化过程原子机理的理解,为控制和预测凝固组织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 金属化合物 微观组织 溶质再分配 结构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喷涂增材制造铝系金属间化合物研究进展
8
作者 甘雨禾 王骏 +1 位作者 雒晓涛 李长久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0,共12页
铝系金属间化合物以其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抗高温氧化与腐蚀性能和低密度的特点,作为防护涂层和结构件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室温脆性大的特点导致铝系金属间化合物在激光选区熔化或电子束熔化等高能束增材制造时,存在... 铝系金属间化合物以其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抗高温氧化与腐蚀性能和低密度的特点,作为防护涂层和结构件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室温脆性大的特点导致铝系金属间化合物在激光选区熔化或电子束熔化等高能束增材制造时,存在缺陷多、易开裂等系列工艺难题。冷喷涂技术作为一种低温固态材料沉积技术,有望在较低的热输入条件下制备铝系金属间化合物,避免高能束增材制造中的开裂难题。对此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在冷喷涂技术制备铝系金属间化合物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包括采用直接金属间化合物粉末沉积、单质金属混合粉末冷喷涂与后热处理、机械球磨伪合金粉末与热处理等粉末设计与制备技术路线对冷喷涂沉积行为及沉积体性能的影响;归纳搅拌摩擦后处理与热等静压等后处理工艺对沉积体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对比分析不同技术路线的优点与局限性,以期为冷喷涂增材制造铝系金属间化合物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系金属化合物 冷喷涂 机械混合粉末 机械球磨伪合金粉末 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钢异种金属焊接过程中金属间化合物演化过程的相场研究
9
作者 唐紫聪 李敏 +1 位作者 杨洪刚 陈云霞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7-120,126,共5页
采用双椭球热源模型结合相场模型,模拟铝/钢异种金属焊接过程中的温度场以及金属间化合物(IMC)的生长行为,IMCs由Fe_(2)Al_(5)和FeAl_(3)组成,且Fe_(2)Al_(5)占据了IMC层的主要部分。结果表明:Fe_(2)Al_(5)首先形成,然后少量Fe原子与Al... 采用双椭球热源模型结合相场模型,模拟铝/钢异种金属焊接过程中的温度场以及金属间化合物(IMC)的生长行为,IMCs由Fe_(2)Al_(5)和FeAl_(3)组成,且Fe_(2)Al_(5)占据了IMC层的主要部分。结果表明:Fe_(2)Al_(5)首先形成,然后少量Fe原子与Al原子结合生成FeAl_(3)。Fe_(2)Al_(5)的枝晶之间由于溶质的大量聚集形成溶质偏析,导致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降低。Fe_(2)Al_(5)的枝晶臂间距和厚度随焊接电流的减小而减小,这可以有效地改善铝/钢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场法 铝/钢异种金属 金属化合物 溶质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H_(2)的加入对Cu_(3)Sn金属间化合物金刚石砂轮磨削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何珂桥 陈帅鹏 +1 位作者 康希越 贺跃辉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0,共9页
为进一步提升Cu_(3)Sn金属间化合物金刚石砂轮的锋利度和保形性,制备不同TiH_(2)加入量的Cu_(3)Sn金属间化合物球磨粉末、金刚石磨块及砂轮。通过对微观形貌、氧含量、物相组成、热效应、力学性能等进行测试和分析,探究TiH_(2)对Cu_(3)S... 为进一步提升Cu_(3)Sn金属间化合物金刚石砂轮的锋利度和保形性,制备不同TiH_(2)加入量的Cu_(3)Sn金属间化合物球磨粉末、金刚石磨块及砂轮。通过对微观形貌、氧含量、物相组成、热效应、力学性能等进行测试和分析,探究TiH_(2)对Cu_(3)Sn金属间化合物金刚石砂轮磨削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iH_(2)对Cu_(3)Sn球磨粉末有抑制增氧的作用,促进粉末烧结。当TiH_(2)的质量分数为2.0%时,氧质量分数从0.67%降低到最小值0.51%。TiH_(2)能够提高胎体对金刚石的把持力,可提高试样的抗弯强度和硬度:当TiH_(2)的质量分数为1.5%时,抗弯强度达到最大值80.74 MPa;当TiH_(2)的质量分数为2.0%时,洛氏硬度达到最大值109.88 HRB;当TiH_(2)的加入量继续增大时,抗弯强度和硬度反而下降。TiH_(2)可提升砂轮的磨削性能,磨削YG8硬质合金时,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TiH_(2)使金刚石砂轮最快进给速率从0.020 mm/次提升到0.035 mm/次,磨削比从51.09提升到最大值172.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H_(2) 金属化合物 力学性能 磨削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铜复合金属间化合物接头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11
作者 朱琳 任婧 黄明亮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11-1521,共11页
本文研究了用于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芯片互连的Sn填充泡沫Cu复合钎料,利用瞬态液相扩散钎焊(TLPS)工艺进行全金属间化合物(IMC)互连接头制备,研究孔隙率对复合接头的工艺时间、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与时效可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60℃下... 本文研究了用于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芯片互连的Sn填充泡沫Cu复合钎料,利用瞬态液相扩散钎焊(TLPS)工艺进行全金属间化合物(IMC)互连接头制备,研究孔隙率对复合接头的工艺时间、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与时效可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60℃下,熔化的Sn与泡沫Cu发生液/固界面反应,生成高熔点的Cu6Sn5与Cu_(3)Sn IMC,实现了“低温钎焊、高温服役”;随着孔隙率从76%降至65%,TLPS工艺时间从2.5 h缩短至1.5 h;复合接头中泡沫Cu骨架占比增加,剪切强度从45.9 MPa提升至58.0 MPa,这主要是由于三维泡沫Cu骨架提高了断裂能以及IMC晶粒显著细化而引起的细晶强化。时效过程中Cu_(3)Sn不断生长,孔洞在Cu_(3)Sn/Cu_(3)Sn之间形成,导致剪切强度降低,65%孔隙率泡沫Cu复合接头的剪切强度仍然最高(38.4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液相扩散钎焊 泡沫铜 复合钎料 金属化合物 力学性能 时效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Zn金属间化合物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2
作者 顾建 刘胜春 +1 位作者 司佳钧 刘鹏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4,共8页
渗锌技术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电力金具寿命的绿色环保工艺,因渗锌过程中生成了一系列的Fe-Zn金属间化合物,目前关于Fe-Zn金属间化合物的理论研究较缺乏。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Fe-Zn中ζ(FeZn_(13))... 渗锌技术是一种能够有效提高电力金具寿命的绿色环保工艺,因渗锌过程中生成了一系列的Fe-Zn金属间化合物,目前关于Fe-Zn金属间化合物的理论研究较缺乏。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Fe-Zn中ζ(FeZn_(13))、δ_(1)(FeZn_(10))、Γ(Fe_(4)Zn_(9))和FeZn等金属间化合物相的态密度和弹性性质。用Voigt-Reuss-Hill模型计算出多晶体的体积模量、切变模量等弹性模量,又计算了各种Fe-Zn相的硬度和态密度。结果表明:FeZn相的延展性最好,硬度最低。Fe_(4)Zn_(9)相的硬度最高,达到10.17 GPa。根据态密度图(DOS),Fe-Zn金属间化合物相的电子结构都存在金属键特性,因此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其中Fe_(3)Zn_(10)相具有最好的导电性。本研究能为提高渗锌层的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Zn金属化合物 第一性原理计算 弹性性能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复杂型金属间化合物的创新设计与未来发展
13
作者 甘杰 周子修 +2 位作者 肖博 周英豪 杨涛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0,123,124,共18页
金属间化合物因其原子的长程有序排列及原子间的强键合而具备介于金属和陶瓷之间的独特性质,尤其是最近兴起的化学复杂型金属间化合物在结构和功能特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得益于有序超点阵结构与多种元素化学性质... 金属间化合物因其原子的长程有序排列及原子间的强键合而具备介于金属和陶瓷之间的独特性质,尤其是最近兴起的化学复杂型金属间化合物在结构和功能特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得益于有序超点阵结构与多种元素化学性质的协同调节作用,这些化学复杂型金属间化合物有望表现出超越传统金属间化合物的非凡性质与性能。主要针对化学复杂型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材料设计、成形工艺和各方面性能进行了总结,重点关注材料设计中涉及的元素占位偏好、亚点阵高熵效应和晶界纳米无序等问题,并对当前这一新型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先进制备工艺、结构和功能性能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概述。最后,对化学复杂型金属间化合物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 晶体结构 化学复杂性 高熵合金 材料设计 成形工艺 力学性能 功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原位合成Ni-Al基金属间化合物涂层的研究
14
作者 袁建军 娄淑梅 +1 位作者 王涛 郭凡灿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3-84,87,共3页
通过高温等离子光束激发不同配比的Ni、Al、Fe混合粉产生原位反应,利用扫描电镜(SEM)对原位反应获得的涂层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并利用XRD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实验获得的金属间化合物结构致密,并与基体呈冶金结合,其中质量比为1∶1... 通过高温等离子光束激发不同配比的Ni、Al、Fe混合粉产生原位反应,利用扫描电镜(SEM)对原位反应获得的涂层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并利用XRD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实验获得的金属间化合物结构致密,并与基体呈冶金结合,其中质量比为1∶1的Ni、Al混合粉末熔覆涂层的主要成分为NiAl,而加入Fe后得到的涂层成分为NiAl和Fe3Al两种金属间化合物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熔覆 ni-al金属间化合物 原位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激发态动力学研究
15
作者 秦春博 张春峰 《物理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5-207,共13页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展现出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以及显著的激子效应,针对其激发态动力学的研究无论是对相关的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总结了单层TMDs及其堆叠形成的范德瓦耳斯异质结中的激发态动力...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展现出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以及显著的激子效应,针对其激发态动力学的研究无论是对相关的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总结了单层TMDs及其堆叠形成的范德瓦耳斯异质结中的激发态动力学研究。具体而言,我们介绍了单层中激子与异质结中层间激子的产生到复合动力学过程,期间着重介绍了异质结中层间电荷转移,以及层间转角和莫尔超级晶格相关激发态动力学的近期研究。最后总结了目前的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并以对未来的展望作为结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 超快光谱 范德瓦耳斯异质结 激子 激发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l、Ti-Al和N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6
作者 李婷婷 彭超群 +3 位作者 王日初 王小锋 刘兵 王志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84-795,共12页
总结Fe-Al、Ti-Al、Ni-Al 3大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物相结构和基本特性,论述Fe-Al、Ti-Al和Ni-Al 3大类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孔结构表征以及耐腐蚀性能,并指出孔结构参数的可控性研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焊接性能的提高是金属间... 总结Fe-Al、Ti-Al、Ni-Al 3大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物相结构和基本特性,论述Fe-Al、Ti-Al和Ni-Al 3大类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孔结构表征以及耐腐蚀性能,并指出孔结构参数的可控性研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焊接性能的提高是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未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化合物 FE-AL合金 TI-AL合金 ni-al合金 多孔材料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Al系金属间化合物价电子结构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蒋淑英 李世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72-75,共4页
NiAl和Ni3Al金属间化合物熔点高、密度低,具有较好的热传导性和良好的抗氧化性,是航空航天领域很有潜力的高温结构材料。运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分析了NiAl和Ni3Al金属间化合物的价电子结构,并从电子结构层次初步探讨了NiAl和Ni3Al... NiAl和Ni3Al金属间化合物熔点高、密度低,具有较好的热传导性和良好的抗氧化性,是航空航天领域很有潜力的高温结构材料。运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分析了NiAl和Ni3Al金属间化合物的价电子结构,并从电子结构层次初步探讨了NiAl和Ni3Al金属间化合物的强度、稳定性、室温脆性及熔点等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化学计量比的NiAl和Ni3Al的脆性因子均小于0.08,室温下表现为本征脆性,NiAl的脆性比Ni3Al的脆性大;NiAl的熔点和强度均比Ni3Al的高,稳定性比Ni3Al的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Al系金属化合物 经验电子理论 价电子结构 室温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Al基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腐蚀与防护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潮流 张鉴清 吴维韬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0期26-29,共4页
本文讨论了Ni_3Al、NiAl基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氧化、热腐蚀行为及各种防护涂层对其氧化、热腐蚀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 镍铝 金属化合物 氧化 热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06200镍基合金与S32168不锈钢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行为 被引量:3
19
作者 武靖伟 王有银 +4 位作者 厚喜荣 王志刚 车文斌 张建晓 朵元才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8,I0010,共9页
研究了N06200镍基合金与S32168不锈钢TIG焊接接头经焊后热处理后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s,IMCs)的演变过程,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角度分析界面IMCs的生成种类、先后顺序及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 研究了N06200镍基合金与S32168不锈钢TIG焊接接头经焊后热处理后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s,IMCs)的演变过程,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角度分析界面IMCs的生成种类、先后顺序及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接头的抗拉强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接头的抗拉强度随之增加.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界面IMCs的厚度增加.镍基合金与不锈钢界面IMCs主要由NiFe相、Ni2Cr相、FeCr相和Ni3Fe相组成,形成IMCs的顺序为NiFe→FeCr→Ni2Cr→Ni3Fe.界面IMCs的增长符合抛物线规律,经线性回归方法计算得出界面IMCs的生长动力学模型为W=1.725×10^(-13)·e[-45.98/(RT)]·t^(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合金 不锈钢 金属化合物 热力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技术概述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泽 梁精龙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6-21,共6页
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密度小、熔点高、比强度高、高温抗氧化和耐腐蚀的特点,作为新一代航空航天、飞机叶片和汽车涡轮材料,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总结了粉末冶金法、铸锭冶金法、铝热还原法... 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密度小、熔点高、比强度高、高温抗氧化和耐腐蚀的特点,作为新一代航空航天、飞机叶片和汽车涡轮材料,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总结了粉末冶金法、铸锭冶金法、铝热还原法和熔盐法的研究进展,分析对比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未来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铝金属化合物 性质 制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