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中小震的中国西南地区Newmark位移经验模型
1
作者 刘平 毕壮 +5 位作者 陈兴周 李春峰 范依仁 陈凡 吴煜心 魏长刚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9-487,共9页
为解决既有经验模型对中国西南地区中小震数据Newmark位移预测不足的问题,利用Arias烈度(I_(A))、临界加速度(A_(c))以及震级(M_(W)),建立预测Newmark位移的经验模型。首先随机选取CSMNC数据库中四川和云南地区M_(W)<6.0且PGA>0.2... 为解决既有经验模型对中国西南地区中小震数据Newmark位移预测不足的问题,利用Arias烈度(I_(A))、临界加速度(A_(c))以及震级(M_(W)),建立预测Newmark位移的经验模型。首先随机选取CSMNC数据库中四川和云南地区M_(W)<6.0且PGA>0.20 g的28条地震记录,对既有Newmark位移模型进行验证,随后选取2008—2019年中国西南地区4.3≤M_(W)≤7.9且PGA>0.10 g的水平向强震动记录数据,分析不同震级区间lgD_(n)和lgI_(A)的线性关系,并在现有的线性关系模型中加入了震级项。模型的拟合回归显示出了较好的拟合优度,回归结果表明断层到场地的距离、场地条件、断层类型以及上下盘差异对Newmark位移具有潜在影响。最后,利用2020—2022年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小震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新建模型相比其他模型有更好的预测性能,能够适用的震级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地区 newmark位移 经验模型 Arias烈度 中小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ewmark模型的地震滑坡概率危险性分析——以南迦巴瓦地区为例
2
作者 张艺 方韬 +4 位作者 叶青 朱国豪 任烨 倪友忠 钟卫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76,共14页
潜在地震滑坡的概率危险性分析主要是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和Newmark位移模型相结合,以滑坡失稳概率为危险性指标,给出潜在地震滑坡的危险性区划结果。根据南迦巴瓦地区工程地质岩性及地形高程数据,参考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结果,本... 潜在地震滑坡的概率危险性分析主要是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和Newmark位移模型相结合,以滑坡失稳概率为危险性指标,给出潜在地震滑坡的危险性区划结果。根据南迦巴瓦地区工程地质岩性及地形高程数据,参考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结果,本文给出了研究区50年10%超越概率水平下潜在地震滑坡的失稳概率。根据所得结果将南迦巴瓦地区潜在地震滑坡的概率危险性划分为低危险区(P(f)≤0.2)、中危险区(0.2<P(f)≤0.3)和高危险区(0.3<P(f)≤0.4),其中,中、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南迦巴瓦峰附近以及沿雅鲁藏布江、帕隆藏布江、则普曲和金珠藏布江等河谷两侧坡度较大的区域。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地震地质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制定提供依据,为重大工程建设安全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地区 newmark 位移模型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地震滑坡概率危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简化Newmark位移模型的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以汶川M_S8.0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56
3
作者 王涛 吴树仁 +1 位作者 石菊松 辛鹏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24,共9页
以汶川MS8.0级地震重灾区的11县市为例,初步提出了基于简化Newmark位移模型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应急快速评估方法。利用汶川地震即时地震动参数、工程地质岩性经验分组及地形坡度数据,借助ArcGIS空间数据建模工具编制了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 以汶川MS8.0级地震重灾区的11县市为例,初步提出了基于简化Newmark位移模型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应急快速评估方法。利用汶川地震即时地震动参数、工程地质岩性经验分组及地形坡度数据,借助ArcGIS空间数据建模工具编制了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流程模块。计算了区域浅表层饱和岩土体斜坡的静态安全系数Fs、临界加速度ac,并借此分析了地震滑坡易发性。利用经验式获得了汶川地震Arias强度和区域滑坡位移DN分布,实现了汶川地震重灾区地震滑坡危险性的快速评估,为应急救灾决策提供了参考。通过对比评估结果和震后滑坡调查成果,可知数十处灾难性滑坡绝大部分位于-高危险区的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两侧约20km地带中,显示了评估方法的可靠性;同时,分析指出了空间数据精度及更新不足导致局部评估结果欠佳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newmark位移模型 危险性 快速评估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2类Newmark简易模型进行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评估 被引量:15
4
作者 马思远 许冲 +1 位作者 王涛 刘甲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74-788,共15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真实的汶川同震滑坡数据分别对利用Ia和PGA参数的2种简易Newmark滑坡预测模型进行定量评估分析。根据研究区的地形数据和区域地质资料,获得了研究区的临界加速度(ac)分布,利用基于全球地震动记录拟合得到的Newmark经... 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真实的汶川同震滑坡数据分别对利用Ia和PGA参数的2种简易Newmark滑坡预测模型进行定量评估分析。根据研究区的地形数据和区域地质资料,获得了研究区的临界加速度(ac)分布,利用基于全球地震动记录拟合得到的Newmark经验公式,结合汶川地震的Ia和PGA参数分布,获得了基于2个地震动参数的滑坡位移分布图。大体上,基于Ia参数的滑坡危险性评估结果略好于基于PGA参数简易模型的评估结果。基于Ia的评估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同震滑坡的宏观分布特征。然而,2种Newmark模型反演得到的滑坡面积要明显大于实际滑坡物源区的面积。这提醒我们基于当前岩性和地震动数据只能获得宏观区域的滑坡相对危险性。而通过更为准确的地形数据和输入参数,才能进一步提高预测位移结果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滑坡 newmark累积位移模型 Arias烈度(Ia)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汶川地震强震动记录的边坡永久位移预测模型 被引量:43
5
作者 徐光兴 姚令侃 +1 位作者 李朝红 王晓放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31-1136,共6页
边坡的永久位移为边坡工程的抗震设计和坡体稳定性判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利用汶川地震时记录到的大量强震动记录,建立了基于临界加速度比、Arias强度和地震剩余强度的永久位移预测模型。通过能量法将实测边坡位移转换为无支护结构的边... 边坡的永久位移为边坡工程的抗震设计和坡体稳定性判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利用汶川地震时记录到的大量强震动记录,建立了基于临界加速度比、Arias强度和地震剩余强度的永久位移预测模型。通过能量法将实测边坡位移转换为无支护结构的边坡永久位移,并利用其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文中提出的3种位移模型与回归数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基于地震剩余强度的模型拟合效果最佳,说明永久位移与地震剩余强度具有强相关性;以临界加速度比为参数的模型简单实用;以Arias强度为参数的模型判定系数和预测精度均较差。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记录台站的当地效应,基于强震动记录回归的永久位移模型具有区域相关性。文中提出的模型可为四川及其邻近省份的西部山区区域地震滑坡风险评价、震后滑坡灾势评估以及具体边坡工程地震稳定性的快速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永久位移 预测模型 汶川地震 newmark方法 能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中单桩水平循环累积变形特性模型试验 被引量:28
6
作者 张勋 黄茂松 胡志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33-941,共9页
针对典型的浅海风机大直径单桩基础,采用自主设计的水平循环加载装置,在砂土地基中完成了单桩模型试验,揭示了长期水平循环加载下单桩累积变形响应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桩顶水平累积位移随循环次数的变化呈两阶段特征,循环加载短期效应... 针对典型的浅海风机大直径单桩基础,采用自主设计的水平循环加载装置,在砂土地基中完成了单桩模型试验,揭示了长期水平循环加载下单桩累积变形响应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桩顶水平累积位移随循环次数的变化呈两阶段特征,循环加载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砂土密实度及循环加载路径对桩顶累积位移特征影响较大;不同初始条件下,单桩水平循环刚度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大而不断增大;不同密实砂土中循环后单桩水平静承载力的变化与松密砂剪切硬软化机制不完全一致。基于经验公式法,对单桩水平循环累积位移预测模型进行了参数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不同循环加载路径下单桩累积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桩 砂土 水平循环加载 累积位移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位移预测模型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研究——以天水地区为例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甲美 王涛 +2 位作者 石菊松 辛鹏 吴树仁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1期87-95,共9页
近年来,Newmark累积位移分析方法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应用成为国际主流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方法之一,众多学者基于位移预测模型开展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然而鲜有针对不同位移模型对评估结果影响的定量研究。以天水地区为例,基于不同... 近年来,Newmark累积位移分析方法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应用成为国际主流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方法之一,众多学者基于位移预测模型开展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然而鲜有针对不同位移模型对评估结果影响的定量研究。以天水地区为例,基于不同的位移预测模型开展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对比位移模型对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的影响,探讨建立适用于我国的Newmark位移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不同位移预测模型评估所得的地震滑坡危险性结果整体趋势一致,均能区分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等级的相对差异,但在同样的危险性分级标准下,所得中、高危险区的分布范围有较大差异。这与位移模型的函数形式及其区域相关性有关,在引入Newmark累积位移分析方法开展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的同时,应尽快建立考虑地震动衰减特征和工程地质背景的Newmark位移预测模型,为中国潜在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震后滑坡快速评估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危险性评估 newmark位移预测模型 天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动态临界加速度的地震边坡永久位移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刘爱娟 崔玉龙 刘铁新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5-452,共8页
在区域边坡地震危险性评价中主要采用永久位移预测模型进行地震边坡永久位移计算。永久位移预测模型以Newmark滑块理论为基础,通过大量实测地震时程记录统计拟合得出。针对Newmark理论中滑动面抗剪强度参数保持不变和已有位移预测模型... 在区域边坡地震危险性评价中主要采用永久位移预测模型进行地震边坡永久位移计算。永久位移预测模型以Newmark滑块理论为基础,通过大量实测地震时程记录统计拟合得出。针对Newmark理论中滑动面抗剪强度参数保持不变和已有位移预测模型的计算位移小于实测位移的问题,利用动态临界加速度理论,分别构建含有峰值加速度和阿里亚斯强度的两种位移预测模型。对该模型计算出的永久位移合理性进行讨论,发现永久位移计算结果符合滑坡实测位移的数量级。采用本文模型计算的永久位移更加接近地震滑坡位移实际大小,可以解决一直存在的预测位移小于实测位移的问题。在更进一步讨论发展的基础上,本文模型可满足更多的理论应用和工程实际,为区域边坡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mark永久位移 动态临界加速度 永久位移预测模型 地震边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降雨入渗的Newmark模型改进及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雷真 李林锐 +2 位作者 隆交凤 陈敬男 杨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7-534,共8页
滑坡是一种破坏性非常强的地质灾害,其中地震与降雨均为诱导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从降雨期间发生地震的角度考虑,基于Green-Ampt降雨入渗模型对Newmark模型进行改进,推导两因素耦合作用下的边坡安全系数F_(S)。以云南省鲁甸县某一区域为... 滑坡是一种破坏性非常强的地质灾害,其中地震与降雨均为诱导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从降雨期间发生地震的角度考虑,基于Green-Ampt降雨入渗模型对Newmark模型进行改进,推导两因素耦合作用下的边坡安全系数F_(S)。以云南省鲁甸县某一区域为例,分别开展无降雨、降雨无积水与降雨积水三种情况下的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及坡度与入渗深度因子对位移影响分析。通过比较上述三种情况,得到研究区域内的Newmark累积位移分布及危险性区划。结果表明:与未降雨情况相比,后两种情况下地震滑坡高危险程度区域面积占比计算区域随着降雨时间的增加从1%分别提高至9%、12%,滑坡低危险程度区域面积从51%分别降低至35%、33%;坡度值与入渗深度值越大,滑坡位移越大,危险性越高。Newmark改进模型充分考虑了降雨对地震滑坡产生的促进作用,能更好地反映出研究区每个场点相对的滑坡危险性,对滑坡危险性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mark位移模型 地震滑坡 降雨入渗 危险性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表法的岩质斜坡永久位移快速计算方法
10
作者 李丞 张永进 +2 位作者 曾科 徐兴倩 屈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135,共6页
岩质斜坡地震稳定性的快速评价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传统上,大多数研究采用图表法得到的安全系数快速评价岩质斜坡的地震稳定性,目前缺乏快速计算岩质斜坡临界加速度的方法。如何构建临界加速度模型是计算斜坡永久位移的前提条件... 岩质斜坡地震稳定性的快速评价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传统上,大多数研究采用图表法得到的安全系数快速评价岩质斜坡的地震稳定性,目前缺乏快速计算岩质斜坡临界加速度的方法。如何构建临界加速度模型是计算斜坡永久位移的前提条件。为此,采用有限元极限分析方法(平均界解)和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提出了一种快速计算岩质斜坡临界加速度的新方法。对概化岩质斜坡进行数值建模,基于1 960次的案例计算结果,绘制了岩质斜坡临界加速度图,通过2次拟合统计分析,构建了岩质斜坡临界加速度与斜坡几何条件和强度参数的函数表达式,并将本文方法与Newmark模型和数值解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计算精度比Newmark模型更接近数值解。所开发的岩质斜坡永久位移计算方法高效、便捷,不仅能够用于单体斜坡地震稳定性的快速计算,还可以为计算区域尺度内大量斜坡的永久位移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斜坡 图表法 有限元极限分析 广义Hoek-Brown强度准则 临界加速度 newmark模型 永久位移 快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流共同作用下砂质海床液化分析
11
作者 薛莹莹 张杰 +2 位作者 陈炜昀 张璟哲 蔡飞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7-1324,共8页
针对潮流对海床液化前和液化后海床位移特征的影响规律尚不明确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波流共同作用下多孔弹塑性海床有限元模型,采用Biot控制方程描述海床动力响应,采用状态相关的边界面模型模拟海床液化行为。计算结果表明:潮流不仅影响... 针对潮流对海床液化前和液化后海床位移特征的影响规律尚不明确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波流共同作用下多孔弹塑性海床有限元模型,采用Biot控制方程描述海床动力响应,采用状态相关的边界面模型模拟海床液化行为。计算结果表明:潮流不仅影响海床内部的累积孔压,对海床内振荡孔压也有较大影响;波流对砂质海床的密实作用在海床液化后尤为显著。当海床液化后,同向波流总体能够增大海床的位移,尤其是水平位移,而逆向波流显著降低海床水平位移。砂质海床竖向位移随着波流的持续作用,经历了3个典型阶段,即弹性响应阶段、逐渐压密阶段、严重液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流共同作用 海床液化 饱和多孔弹塑性海床 u-p形式Biot理论 海床位移轨迹 海床孔压累积 有限元分析 边界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IMA模型和GM(1,1)与ARMA(p,q)组合模型在滑坡短期预报中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鑫 郭嘉 吴建川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28,共5页
滑坡的短期预报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滑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滑坡的中短期时间预报中,基于统计学的预测模型是主要的分析预测工具。采用两种理论上比较成熟的ARIMA模型和GM(1,1)与ARMA(p,q)组合模型来模拟滑坡的累积位移量,并对这... 滑坡的短期预报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滑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滑坡的中短期时间预报中,基于统计学的预测模型是主要的分析预测工具。采用两种理论上比较成熟的ARIMA模型和GM(1,1)与ARMA(p,q)组合模型来模拟滑坡的累积位移量,并对这两种模型的优缺点以及各自适用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型都能较好地拟合滑坡累积位移量时间序列并做出一定精度的预测,但是两种模型的适用条件不同。本研究可为滑坡短期预报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短期预报 累积位移 ARIMA模型 组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砂土密实度影响的单桩竖向循环加载模型试验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勋 黄茂松 刘莹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14-1920,共7页
采用自主设计的长期循环加载装置,进行了不同密实度砂土中单桩竖向循环加载模型试验,考虑砂土密实度的影响,建立了循环累积位移预测模型,并对其适用范围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回归分析表明,第1次循环累积位移与循环荷载比呈指数函数模型... 采用自主设计的长期循环加载装置,进行了不同密实度砂土中单桩竖向循环加载模型试验,考虑砂土密实度的影响,建立了循环累积位移预测模型,并对其适用范围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回归分析表明,第1次循环累积位移与循环荷载比呈指数函数模型变化,模型参数与砂土密实度有关。在一定循环累积位移速率范围内,桩顶循环累积位移与循环次数幂函数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但循环累积位移速率受砂土密实度的影响,因此,应对桩顶循环累积位移的发展规律进行分区,以考虑砂土密实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桩 竖向循环加载 循环累积位移 模型试验 砂土密实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受荷单桩动力响应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瞿立明 丁选明 +2 位作者 巫崇荣 龙永红 崔春义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82-1290,共9页
展开了循环动荷载下单桩土工模型试验,分两种密实度研究了循环荷载大小、中值荷载、加载频率和循环周次等对累积沉降和动位移幅值等单桩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实度下的单桩动力特性差别较大。高密实度摩擦型桩基的累积沉... 展开了循环动荷载下单桩土工模型试验,分两种密实度研究了循环荷载大小、中值荷载、加载频率和循环周次等对累积沉降和动位移幅值等单桩动力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实度下的单桩动力特性差别较大。高密实度摩擦型桩基的累积沉降主要由桩侧土剪切退化引起,与循环荷载幅值、荷载频率、中值荷载均成正相关的关系,累积沉降随循环周次的发展特征按循环荷载大小不同会出现二次函数型和幂函数型。低密实度端承型桩的累积沉降主要由桩底土退化引起,累积沉降发展可分为弹性压密阶段和塑性发展阶段。另外,两种密实度下的动位移幅值均随动荷载幅值增加而增加,随中值荷载增加而减小,但会趋于稳定。动土压力主要与循环荷载幅值有关,受荷载频率和静压力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 模型试验 动力响应 累积沉降 循环动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中大直径单桩水平循环加载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纪蒙 张陈蓉 张凯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83-789,共7页
采用电机伺服水平循环加载设备开展了一系列1g模型试验,研究砂土中大直径单桩在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刚度和变形累积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一次加卸载产生的残余位移约为峰值位移的80%;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循环加载滞回曲线面积逐渐减小,... 采用电机伺服水平循环加载设备开展了一系列1g模型试验,研究砂土中大直径单桩在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刚度和变形累积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一次加卸载产生的残余位移约为峰值位移的80%;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循环加载滞回曲线面积逐渐减小,表明桩周土体行为从弹塑性向弹性阶段转变;滞回曲线割线刚度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为浅层桩周土体逐渐密实以及桩周土体抵抗由浅层向深层发展的趋势引起;桩顶累积位移随桩径增加而近似等幅减小,随埋深增加,位移的减小幅度也逐渐减小,表明了临界埋深的存在。在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在双对数坐标系中通过线性拟合给出了循环累积位移经验模型,发现增大桩径对于减小循环累积位移的效果要好于埋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单桩基础 水平循环加载 1g模型试验 累积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九寨沟M_s7.0级地震滑坡应急快速评估 被引量:31
16
作者 刘甲美 王涛 +1 位作者 石菊松 栗泽桐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9-645,共7页
基于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的Newmark累积位移模型,利用震前获取的震区地形数据、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地震动近实时获取技术,开展了四川九寨沟M_s7.0级地震诱发滑坡的应急快速评估。地震滑坡位移分析结果表明,同震滑坡活动的中—高强度区分... 基于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的Newmark累积位移模型,利用震前获取的震区地形数据、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地震动近实时获取技术,开展了四川九寨沟M_s7.0级地震诱发滑坡的应急快速评估。地震滑坡位移分析结果表明,同震滑坡活动的中—高强度区分布在断层两侧宽约4 km的带状区域内,整体沿北西方向延伸。其中,极震区的丰雪塘、日则和干海子等城镇驻地及附近道路的滑坡强度相对较高;震前、震后影像对比表明九寨沟地震诱发的滑坡类型以浅表型碎屑流及小规模崩塌为主,且同震碎屑流多是在震前已有碎屑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活动扩展而来,震后汛期泥石流隐患也不容忽视;通过典型地区滑坡位移分析结果与震前、震后影像对比,表明滑坡位移分析结果能够较好的反映同震滑坡的宏观分布特征,但在场地尺度上吻合程度欠佳,后续将通过提升岩性和地形等数据质量进行改进。研究结果可为灾情研判提供宝贵信息,对提高灾害应急救援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地震滑坡危险性 应急快速评估 newmark累积位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泸定M_(S)6.8级地震诱发崩滑灾害快速评估 被引量:14
17
作者 刘甲美 王涛 +5 位作者 杜建军 陈鲲 黄健航 王浩杰 阮泉泉 冯飞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94,共11页
强震诱发崩滑灾害可严重加剧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地震诱发崩滑分布对于应急救灾工作部署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22年9月5日泸定M_(S)6.8级地震震前30 m分辨率地形数据结合1∶50万比例尺地质图,采用Newmark累积位移方法开展了泸定地震诱... 强震诱发崩滑灾害可严重加剧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地震诱发崩滑分布对于应急救灾工作部署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22年9月5日泸定M_(S)6.8级地震震前30 m分辨率地形数据结合1∶50万比例尺地质图,采用Newmark累积位移方法开展了泸定地震诱发崩滑灾害快速评估。结果显示:(1)地震诱发崩滑灾害较为严重,崩滑高危险区面积约为45 km2,主要分布在鲜水河断裂以西大渡河西岸近东西向支沟两岸,其中以燕子沟、磨子沟、海螺沟、飞水沟、湾东河、什月河、田湾河等崩滑危险性较高,对沟内居民及游客生命安全威胁较大,沟内公路受崩滑阻断风险较高,局部河道有被崩滑堵塞风险;(2)泸定县冷碛镇、兴隆镇、磨西镇、得妥乡等4个乡镇及石棉县田湾乡、草科乡、新民乡、先锋乡、蟹螺乡、挖角乡等6个乡镇崩滑危险性较高;(3)震中附近地区大渡河沿线省道S434和S211受崩滑阻断可能性较大;(4)贡嘎雪山一带预测地震崩滑危险性为中等,但需关注冰崩型、岩崩型高位远程灾害(链)风险。通过与震后应急排查、遥感解译等获取的地震Ⅷ度、Ⅸ度区内发生的崩滑分布对比,表明在大渡河西岸各支沟滑坡位移分析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同震滑坡的宏观分布特征,但在磨西台地边缘、大渡河干流两岸吻合程度欠佳,后续将通过提升岩性和地形等数据质量进行改进。有关成果可为震后重建规划、震后长期灾害效应分析等提供参考,同时深化了地震崩滑快速评估技术方法,地震崩滑快速评估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地震崩滑危险性 应急快速评估 newmark累积位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强震对渭河中游群发大型滑坡的诱发效应反演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涛 吴树仁 +2 位作者 石菊松 辛鹏 梁昌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3-361,共9页
以渭河中游地区为例,探索提出了开展历史地震对区域群发滑坡诱发效应反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首先,基于汶川地震在渭河中游地区形成的高烈度异常和震害启示,通过区域活动构造和斜坡带断裂控滑分析,指出历史强震对区内群发大型滑坡的诱发... 以渭河中游地区为例,探索提出了开展历史地震对区域群发滑坡诱发效应反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首先,基于汶川地震在渭河中游地区形成的高烈度异常和震害启示,通过区域活动构造和斜坡带断裂控滑分析,指出历史强震对区内群发大型滑坡的诱发效应不容忽视。然后,利用强震诱发滑坡的最远致灾震中距分析法,筛选出研究区周边300 km范围内需要重点考察其诱发效应的4次关键历史强震:公元前780年岐山MS7.0级地震、1654年天水南MS8.0级地震、1556年华县MS8.25级地震及1920年海原MS8.5级地震。随后,以岐山地震为例,具体阐述了基于Newmark位移模型的地震诱发滑坡位移及危险性反演评估方法;同时反演了其他3次历史强震诱发区内滑坡位移及危险性。最后,定量比较了反演历史强震诱发滑坡的位移与实际大型滑坡分布的空间匹配程度,结果显示天水南MS8.0级地震对渭河中游现存群发大型滑坡的诱发效应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滑坡 newmark位移模型 反演 渭河中游 黄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及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2
19
作者 王涛 刘甲美 +3 位作者 栗泽桐 辛鹏 石菊松 吴树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39,共19页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滑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考虑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河流、地震动参数等6类影响因素,针对50年超越概率10%的抗震设防水准,分别开展了基于信息量模型和Newmark模型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基于最不利原则...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滑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考虑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河流、地震动参数等6类影响因素,针对50年超越概率10%的抗震设防水准,分别开展了基于信息量模型和Newmark模型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基于最不利原则对两项结果进行地震滑坡危险性综合分区,揭示了中国地震滑坡高危险区集中在南北构造带、青藏高原周缘、鄂尔多斯周缘、天山山脉、台湾山脉等5个活动地块边界或地貌过渡带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地震滑坡危险对主要山区城市的影响分析,显示:34个省级行政单元中的云南、四川、甘肃、台湾4省区受影响严重;370个主要城市中的48个城市受影响严重,其中44个城市有活动断裂穿越;9类主体功能规划区中,国家和省级优化开发区域总体较适于城市开发建设;25个经济区与城市群中,总体较适于开发建设,但是滇中、关天、成渝、兰西等4个经济区与城市群受影响严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滇西边境、乌蒙、秦巴、六盘等4个地区受影响严重,深度贫困区的“三州”受影响严重。这些区域需要在地质灾害防治和国土空间规划中予以特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危险性评估 信息量模型 newmark位移模型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际滑坡是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合理性检验最好的标准 被引量:9
20
作者 许冲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08-911,共4页
王涛等"基于简化Newmark位移模型的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以汶川M S8.0级地震为例"一文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价结果与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实际滑坡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较低。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文中基础数据、分析处理... 王涛等"基于简化Newmark位移模型的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以汶川M S8.0级地震为例"一文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价结果与2008年汶川地震触发实际滑坡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较低。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文中基础数据、分析处理过程、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找出这种相关性较低的原因。结果表明值得针对王涛等文章中的Arias烈度分布数据的准确性、工程地质岩组的划分情况、汶川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共三个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本文对探索与发掘更客观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滑坡危险性评价 Arias烈度 newmark位移模型 合理性检验 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