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融创新赋能沿边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策略
1
作者 李光辉 程仕杰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88,共7页
沿边地区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沿边自贸试验区在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沿边自贸试验区把金融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金融创新的政策框架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 沿边地区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沿边自贸试验区在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沿边自贸试验区把金融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金融创新的政策框架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持续提升,推动跨境开放合作能力不断增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取得新成效。但金融创新在赋能沿边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中也表现出一些突出问题: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存在障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有待提升,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功能尚需强化,对绿色发展带动能力不足。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以金融创新赋能沿边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要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服务能力,强化科技金融赋能、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推动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创新 沿边地区 自贸试验区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与企业ESG表现——基于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2
作者 张容嘉 李云飞 王乐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83,共12页
契合绿色、可持续新发展的ESG理念日益受到政府、投资机构、企业管理者的关注。如何提升企业ESG表现,内化企业ESG实践的外部性,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给出了新思路。为避免传统渐进DID模型预设偏误、维度诅咒、模型强假定等问题,... 契合绿色、可持续新发展的ESG理念日益受到政府、投资机构、企业管理者的关注。如何提升企业ESG表现,内化企业ESG实践的外部性,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给出了新思路。为避免传统渐进DID模型预设偏误、维度诅咒、模型强假定等问题,充分考虑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本文采用2006~2023年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评估了“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显著提升了企业ESG表现,且分别对企业E表现、S表现、G表现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重设机器学习模型、更换被解释变量、工具变量回归等方法后结论仍然成立。“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主要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ESG表现,且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程度高地区、国有企业中提升效应更加显著。本文进而提出大力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依托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促进企业ESG表现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ESG表现 双重机器学习 技术升级 数字化转型 新质生产力 上市企业 数字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如何赋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基于关键特征的实证分析
3
作者 淦凌霞 赵婷茹 朱炎亮 《产经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160,共15页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为高水平制度开放的“试验田”,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发挥的制度创新效应是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供给侧和需求端关系分析框架,以及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程中的一些关键特征,利用2009—201...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为高水平制度开放的“试验田”,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发挥的制度创新效应是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供给侧和需求端关系分析框架,以及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程中的一些关键特征,利用2009—2019年中国177个城市数据,测算城市双循环发展指数,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赋能效应。结果显示:第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资源等方式,有效推动了国内国际市场的联通,强化了城市在双循环体系中的竞争力;第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赋能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这为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借鉴。由此可见,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能够畅通国内大循环,优化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关系,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贸易试验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双重差分法 关键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境外经贸合作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进路研究
4
作者 谢心荻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5-55,共11页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建设模式,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和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以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枢纽链接国际循环、联通国际市场,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机遇。在...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建设模式,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和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以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枢纽链接国际循环、联通国际市场,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机遇。在搭建境外经贸合作区历史演进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揭示了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规划类型与主导产业,进而阐释其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进路。应从中国政府、合作区开发企业与中介平台三个层面协同发力,提升战略高度,谨慎进行选址决策,多元化组合利用东道国区位优势,统筹国内资源,推动省际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外经贸合作区 新发展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数”成“金”: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效果检验
5
作者 夏文浩 张俊飚 曹增栋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62,共15页
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其主要特征是全要素生产率显著增长,以创新为特征,以质优为关键要素。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创新、智能化和高效率的方式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进而... 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其主要特征是全要素生产率显著增长,以创新为特征,以质优为关键要素。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创新、智能化和高效率的方式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进而提高产品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数字作为新的要素,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培育新型增长动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家数字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设立不仅对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面对当前数字作为重要创新要素日益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和全过程的发展态势,了解并深化其与新质生产力关系的研究意义重大。尽管已有文献从数字经济角度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鲜有文献从数字经济相关政策的角度展开分析。文章在厘清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新质劳动对象”的省际层面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了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设立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试验区设立对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提升效果达到了10%左右,这一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与敏感性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试验区设立对低金融发展水平、低智能化水平和低数字化水平省份的正向作用更大;机制分析发现,试验区设立通过大力促进技术创新、形成高级人才集聚效应和推动数智化转型,共同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于此,政府应加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典型经验的总结与推介、优化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布局和激发试验区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多维路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新质生产力 双重差分模型 平行趋势检验 数智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现实约束、演进逻辑与政策取向 被引量:2
6
作者 邓富华 倪铭杰 姜玉梅 《国际贸易》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1-50,共10页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面临泛安全化倾向挤压开放合作空间、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抬高开放标准和要求、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突破等现实约束,需要处理好供需动态平衡、内外开放平衡、区域发展平衡,遵循由“效率优先...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面临泛安全化倾向挤压开放合作空间、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抬高开放标准和要求、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突破等现实约束,需要处理好供需动态平衡、内外开放平衡、区域发展平衡,遵循由“效率优先兼顾安全”转向“效率与安全并重”、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由“产业演化路径依赖”转向“产业链协同创新”的演进逻辑。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要着力提升自贸试验区的平台能级,强化质量与安全导向,聚焦打造多点多极的双循环节点枢纽、提升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话语权、扩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带动效应“三向发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政策取向为:坚持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有效应对“脱钩断链”;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贸试验区 提升战略 新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由贸易试验区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机理与策略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周金凯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27,共9页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外部动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是以改革开放创设良好国际环境的开路先锋,是以制度型开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导示范。文章通过分析自由贸易...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外部动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是以改革开放创设良好国际环境的开路先锋,是以制度型开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导示范。文章通过分析自由贸易试验区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机理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契合新质生产力高水平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定位。为进一步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新质生产力的先行驱动作用,未来应从单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域跨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与自由贸易区的视角出发,聚焦自由贸易试验区特色产业,布局创新链和产业链,构建新质生产力所需产业体系;推进区域多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合作,促进科技协同创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强自由贸易试验区与自由贸易区的协同联动,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创新链和产业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贸易试验区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产业升级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型开放能否提高地区创业水平——基于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栩君 胡耀 朱玉林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84,F0003,共16页
在政策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型背景下,如何有效释放制度型开放红利,提升地区创业水平,逐渐成为中国建设高水平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值得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此,文章以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交叠双重差分法,实证探讨... 在政策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型背景下,如何有效释放制度型开放红利,提升地区创业水平,逐渐成为中国建设高水平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值得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此,文章以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交叠双重差分法,实证探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地区创业水平之间的因果联系。研究结果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显著提升了地区创业水平,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显示,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主要通过各类制度创新政策引致的金融集聚效应、要素集聚效应以及制度开放效应来提升地区企业创业活力。进一步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主要提升了服务业企业、高市场化水平地区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创业活力。与此同时,进一步分析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同属制度型开放框架下的“一带一路”倡议存在政策联动效应。本文研究旨在为我国创业格局变化的制度动因提供较为严谨的理论和实证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型开放 自由贸易试验区 创业水平 新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化创新政策如何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被引量:29
9
作者 刘家民 马晓钰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34,共18页
数智化创新政策有利于企业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并能够优化供应链配置、加速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13—... 数智化创新政策有利于企业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并能够优化供应链配置、加速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13—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和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政策效应分析,结果发现:数智化创新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数智化创新政策能够通过促进企业供应链配置多元化、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城市数字技术创新水平3条路径来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数智化创新政策的企业新质生产力提升效应存在城市和企业异质性,表现为在东部地区城市、中心城市、大城市以及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较低企业、非国有企业中显著,但在中西部地区城市、外围城市、中小城市以及大型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较高企业、国有企业中不显著。因此,应积极实施和推广数智化创新政策,加快数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有效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创新政策 企业新质生产力 供应链多元化 数字化转型 数字技术创新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赋能、数据要素配置与新质生产力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晔婷 何思源 +1 位作者 刘金涛 柴艺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1-37,共7页
文章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政策作为外生性冲击事件,基于2016—2022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该试点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发展,该结论在经过一系... 文章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政策作为外生性冲击事件,基于2016—2022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该试点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发展,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数据要素配置在试点政策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尤其是在数据传播共享和数据应用环境方面最为突出。第三,试点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在东部地区、高信息化水平地区和高政府干预程度地区,试点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果更为明显。第四,试点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可有力推动邻近地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 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政策 数据要素配置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西安市现代化农业新发展格局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常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9期259-262,共4页
新发展格局确立西安市现代化农业发展新坐标,这个“新”主要体现在增加了安全纬度。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遵循。一方面,要重视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筑牢安全防线,保护耕地和种子,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针对西... 新发展格局确立西安市现代化农业发展新坐标,这个“新”主要体现在增加了安全纬度。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遵循。一方面,要重视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筑牢安全防线,保护耕地和种子,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针对西安市现代化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构建西安市现代化农业新发展格局。通过优化空间发展格局,做强产业发展体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西安市现代化农业发展与安全的相互促进、协调并进,提升西安市现代化农业整体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新发展格局 发展 安全 四区一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滨海新城与平潭综合实验区联动发展规划探析
12
作者 汪波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3-151,共9页
以福州市滨海新城与平潭综合实验区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各自发展特征,指出滨海新城与平潭综合实验区联动发展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系统搭建包括空间统筹、产业互联、设施一体、政策共享的联动发展思路框架,提出共建宜居生活圈、分工协作培育... 以福州市滨海新城与平潭综合实验区为研究对象,剖析其各自发展特征,指出滨海新城与平潭综合实验区联动发展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系统搭建包括空间统筹、产业互联、设施一体、政策共享的联动发展思路框架,提出共建宜居生活圈、分工协作培育产业优势、强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构建共担共享机制等方面的联动发展策略,探索联动发展的新模式与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动发展规划 区域协调发展 福州市 滨海新城 平潭综合实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经济开发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戴永立 郭怀成 +2 位作者 刘永 郝明家 张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27-631,共5页
城市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目的性、可控性、复杂性的共同特点.引入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对新区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战略分析,使新区有目的的按规划发展,可以避免老城区发展的弊病,建设一个环境与经济协调发... 城市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目的性、可控性、复杂性的共同特点.引入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对新区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战略分析,使新区有目的的按规划发展,可以避免老城区发展的弊病,建设一个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健康系统.以沈阳浑南新区为例,建立模型进行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并进行规划方案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开发新区 系统动力学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创新集群的视角略论中国科技园的发展 被引量:43
14
作者 王缉慈 陈平 马铭波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7-154,共8页
介绍了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地理和科技园的形成、特征及演化,回顾了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大学科技园形成和发展的复杂背景,并指出了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在全球视角下,以创新集群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介绍了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地理和科技园的形成、特征及演化,回顾了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大学科技园形成和发展的复杂背景,并指出了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在全球视角下,以创新集群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园发展的理想目标——实现创新集群;并对创新集群的含义、园区内合作机构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发展中国家创新集群的全球力做了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集群 大学科技园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城市新区发展理论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5
作者 朱孟珏 周春山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3-372,共10页
基于梳理城市新区研究的发展脉络,国外城市新区的研究可分为3个阶段:1)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以功能疏导和社会需求为研究导向,研究领域包括城市新区的功能形态、卫星城开发实践等;2)20世纪50―90年代以功能平衡和经济需求为研究导... 基于梳理城市新区研究的发展脉络,国外城市新区的研究可分为3个阶段:1)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以功能疏导和社会需求为研究导向,研究领域包括城市新区的功能形态、卫星城开发实践等;2)20世纪50―90年代以功能平衡和经济需求为研究导向,研究领域包括新城开发、新产业区等;3)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政策引导和生态需求为研究导向,研究领域包括生态新城、郊区化与边缘城市、城市新区规划设计、新区产业与社会问题等。与之相比,我国的城市新区研究也大致分为3个阶段,依次是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国外理论借鉴研究,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初期的开发区研究,以及21世纪00年代以来的综合型城市新区研究,相关研究领域包括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交通发展、管理体制、生命周期与转型,以及城市新区开发个案等。国内外研究在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都具有显著差异。此外,文章还展望了我国城市新区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1)城市新区开发对城市空间增长的作用;2)城市新区的演化及其生命周期;3)基于节约理念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4)城市新区开发研究方法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新区 开发区 城市空间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重点开发区新型城镇化空间效应 被引量:4
16
作者 白彩全 温珍垠 +1 位作者 宋伟轩 宋一凡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0-768,共9页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首先基于熵值法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2004—2012年该区域内各县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量化测评.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并构建空间面板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首先基于熵值法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2004—2012年该区域内各县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量化测评.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并构建空间面板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显著的负空间自相关性,新型城镇化建设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极化效应,即重点区域、中心城市通过对周边地区资本投资、人才资源、知识的吸引,形成了高速发展、效益良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同时由于过度集中其周边地区的资源和发展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边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导致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持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重点开发区 新型城镇化 空间计量模型 空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开发背景下开发区产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研究——以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袁新国 王兴平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7-73,共7页
开发区再开发是我国开发区发展20多年后出现的新现象,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层面的概念,产业建筑的改造是其微观层面的表现。由于开发区在区位、功能上的特殊性,开发区产业建筑的改造与老工业建筑的改造在利用方向、改造程度和改造弹性上... 开发区再开发是我国开发区发展20多年后出现的新现象,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层面的概念,产业建筑的改造是其微观层面的表现。由于开发区在区位、功能上的特殊性,开发区产业建筑的改造与老工业建筑的改造在利用方向、改造程度和改造弹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漕河泾开发区产业建筑改造方式和典型案例的研究,提出了开发区产业建筑基于可持续改造再利用的规划、设计和建造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区再开发 产业建筑 改造方式 再利用 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开发区空间转型背景下的更新规划探索 被引量:28
18
作者 杨浩 张京祥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33,共5页
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开发区普遍出现了向功能完善的综合新城区转变的趋势,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着强烈的城市更新发展诉求。通过分析转型中开发区的空间特征和传统城市更新困境可知,开发区的更新规划应探索城市更新"主体多元化... 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开发区普遍出现了向功能完善的综合新城区转变的趋势,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着强烈的城市更新发展诉求。通过分析转型中开发区的空间特征和传统城市更新困境可知,开发区的更新规划应探索城市更新"主体多元化和策略差异化"的体制和理念的创新。无锡新区的更新规划从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两个层面,提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下的差异化更新改造模式,为推动开发区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升级 城市开发区 城市更新 无锡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 被引量:132
19
作者 王慧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25,共6页
开发区发展进程可划分为成型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后成熟期几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开发区有着不同的增长机制 ,也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空间特征 ,因而与依托城市 (母城 )和地区的相应关系也有所不同。增长极机制是两者关系的主要内... 开发区发展进程可划分为成型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后成熟期几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开发区有着不同的增长机制 ,也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空间特征 ,因而与依托城市 (母城 )和地区的相应关系也有所不同。增长极机制是两者关系的主要内在肌理。开发区发展对城市的空间规模、形态以及空间增长方式、产业空间结构、人口与社会空间结构、各功能区段之间的关系、城市化与郊区化进程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效应 ,从而可催化带动都市区域的空间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城市化 郊区化 产业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区对中国城市影响贡献度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俊莉 王慧 曹明明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7-470,共4页
目的分析论证开发区发展对中国有关66个城市的影响贡献程度。方法以5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总影响度(包括经济规模、空间规模、经济外向度、经济增长力和财税回馈5个方面)进... 目的分析论证开发区发展对中国有关66个城市的影响贡献程度。方法以5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总影响度(包括经济规模、空间规模、经济外向度、经济增长力和财税回馈5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排序。结果开发区建设对所在城市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集中在沿海、省会和大城市,在中西部地区相对影响较小,而在个别区位优越的中小城市,影响也颇显著。结论开发区建设已成为所在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主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区 城市 影响度 灰色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