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母线开绕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改进级联模型预测控制
1
作者 高锋阳 吴银波 +4 位作者 徐昊 史志龙 岳文瀚 孙伟 王高强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4-1265,共12页
为降低共母线开绕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三矢量级联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开关频率和控制系统对电机参数依赖性,提出一种基于变步长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Adaline)可调参数改进级联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首先,针对共母线开绕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 为降低共母线开绕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三矢量级联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开关频率和控制系统对电机参数依赖性,提出一种基于变步长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Adaline)可调参数改进级联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首先,针对共母线开绕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三矢量级联模型预测电流控制造成开关频率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剔除高开关频率和高共模电压的电压矢量,优化备选电压矢量范围,对剩余电压矢量根据其对q轴电流作用效果分组组合寻优和分配作用时间;基于变步长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改进PI控制器,使得改进PI控制器兼顾快速性与超调;然后,分析共母线开绕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模型预测控制参数变化特性,构建系统变步长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参数辨识模型,对电机参数分步辨识,形成参数可调节级联模型预测控制;最后,对所提策略和三矢量级联模型预测电流控制进行稳态和动态半实物测试对比。结果表明:所提策略对转矩脉动、零轴电流、总谐波畸变率、开关频率、调速超调都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避免了传统模型预测控制的多目标代价函数中权重系数整定和参数辨识模型构建欠秩问题,对系统的控制性能有明显的提升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将共母线开绕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传动系统应用于机车牵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绕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 变步长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 级联模型预测 转矩脉动 零轴电流 参数分步辨识 开关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N-LSTM的换热器污垢因子预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晗筱 王瑞琪 张亚婷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71-1679,共9页
对换热器的结垢状态进行精准预测,可以及时了解结垢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清洁,对提高换热器使用经济性和生产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模型集成对换热器污垢因子进行预测,采用大量换热器... 对换热器的结垢状态进行精准预测,可以及时了解结垢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清洁,对提高换热器使用经济性和生产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模型集成对换热器污垢因子进行预测,采用大量换热器历史数据对所建立的CNN-LSTM模型进行训练,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与单一的CNN和LSTM模型及文献中的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MLPNN)相比,所建立的CNN-LSTM模型具有准确性更高、稳定性更强的特点。在所展示的案例中,决定系数(R^(2))为0.98167,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为3.199×10^(-3),不仅为解决换热器结垢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换热器安全运行与维护策略提供了更科学、精准的依据,有助于提升整个换热工段的经济性和生产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模型 预测 神经网络 集成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电力市场价格预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邵云姝 张琳 +2 位作者 周乃康 陈晓利 王菲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3-737,共5页
考虑电力市场多因素耦合对电力价格预测的影响,建立了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的电力市场价格预测模型。设置历史新能源出力、外送电量、电力负荷等影响电力供需关系的边界因素作为LSTM学习参数,并进行数据预处理;优化LSTM神经网... 考虑电力市场多因素耦合对电力价格预测的影响,建立了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的电力市场价格预测模型。设置历史新能源出力、外送电量、电力负荷等影响电力供需关系的边界因素作为LSTM学习参数,并进行数据预处理;优化LSTM神经网络的层数、迭代次数、学习率等模型参数,生成电价预测模型,得到交易日的电价预测曲线。通过算例仿真验证方法的正确性,构建某现货省份电力交易的预测场景,引入电价预测准确率评估指标。结果表明:该方法为日前出清电价预测研究提供参考,可为电力市场交易主体提供有效的竞价策略,并获取可观的电力营销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市场 LSTM神经网络 日前现货电价 电价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气象要素影响的供热负荷预测模型研究
4
作者 苗芮 李明财 +2 位作者 孙玫玲 潘迪 张希帆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3-832,共10页
准确的供热负荷预测对于提高集中供热系统能效和建筑物室内舒适度尤为重要。本研究以中国北方大城市天津为案例,利用2021-2022年采暖季实测小时供热负荷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综合气象要素对供热负荷的影... 准确的供热负荷预测对于提高集中供热系统能效和建筑物室内舒适度尤为重要。本研究以中国北方大城市天津为案例,利用2021-2022年采暖季实测小时供热负荷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综合气象要素对供热负荷的影响,并基于非线性外部输入的自回归(NARX)神经网络算法构建了一种高效的短期供热负荷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供热负荷具有显著的日变化及月变化特征,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太阳辐射呈弱负相关,与湿度、风速的相关关系有明显的季节差异。相较于仅考虑气温的供热负荷预测模型,同时引入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的预测模型性能最佳,相对误差降低约1.4%。与LSTM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相比,NARX神经网络模型的相对误差减少约3.6%,有效提高了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要素 供热负荷预测 NARX神经网络 集中供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驱动的升力体飞行器表面热流快速预测
5
作者 杜文聪 陈智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107,I0002,共16页
为实现高速升力体气动热的快速预测、提升预测模型的泛化能力,本文针对一类三维升力体外形,基于参数化建模方法构建了包含15种外形、36种飞行条件,合计540个算例的升力体外形气动热数据集,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切片和插值策略的数据预处理方... 为实现高速升力体气动热的快速预测、提升预测模型的泛化能力,本文针对一类三维升力体外形,基于参数化建模方法构建了包含15种外形、36种飞行条件,合计540个算例的升力体外形气动热数据集,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切片和插值策略的数据预处理方式,将飞行器的外形及物面信息转化为神经网络能够识别的矩阵形式。然后,结合Transformer、多层感知机与UNet设计了一种编码器-解码器架构的网络模型D-TMU,并使用深度过参数化卷积替代了网络中的传统卷积。该模型能够在给定飞行器的几何形状、压强分布及飞行条件的基础上,直接预测其表面热流分布,避免了复杂的迭代计算。结果表明:D-TMU模型在测试集中的总体误差为1.21%,高热流区域误差为1.19%,关键点误差为0.97%,单个算例的平均预测时间仅为0.03 s,加速比可达6个数量级。这表明本文模型能够有效捕捉飞行器外形的全局特征,并充分学习局部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速度。同时,在应用于未参与训练的一般升力体外形时,模型仍具备一定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热 数据驱动 神经网络 快速预测 升力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竖直和倾斜圆管临界热流密度预测
6
作者 李娅 孔焕俊 +1 位作者 单建强 桂淼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97-1406,共10页
为探究海洋条件下的临界热流密度(CHF)的变化规律,并揭示海洋条件下CHF变化机理,本文开展轴向均匀加热的竖直及倾斜圆管内CHF实验研究。采用BP神经网络(BPNN)算法构建CHF预测模型,并基于预测结果定义强化因子CHFRI(倾斜CHF/竖直CHF)以... 为探究海洋条件下的临界热流密度(CHF)的变化规律,并揭示海洋条件下CHF变化机理,本文开展轴向均匀加热的竖直及倾斜圆管内CHF实验研究。采用BP神经网络(BPNN)算法构建CHF预测模型,并基于预测结果定义强化因子CHFRI(倾斜CHF/竖直CHF)以量化倾斜对CHF的影响程度。基于出口条件获取了实验数据点共498个,随机划分75%数据集放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研究结果表明,BPNN模型在实验参数范围内对CHF预测有着较高的精度,均方差为3.06%,最大相对误差为10.93%。通过分析训练后的BPNN模型输出的CHF参数变化趋势与先验理论一致:倾斜会对CHF产生恶化影响(CHFR_(I)≤1),且恶化程度受系统压力、质量流速、含汽率等热工参数的耦合作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临界热流密度 倾斜圆管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区域性感热通量预测
7
作者 朱成 张雷 +2 位作者 潘思博 刘德旺 王佳特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180,共9页
大口径闪烁仪是利用光束在大气湍流中传播时,通过计算大气折射指数变化而产生的光强波动来反演观测路径上的平均感热通量,对于区域性感热通量测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在湍流较强情况下会出现闪烁饱和的情况,此时对于感热通量的精确测... 大口径闪烁仪是利用光束在大气湍流中传播时,通过计算大气折射指数变化而产生的光强波动来反演观测路径上的平均感热通量,对于区域性感热通量测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在湍流较强情况下会出现闪烁饱和的情况,此时对于感热通量的精确测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常规气象参数(温度、风速等)与感热通量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并通过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建立GA-BP神经网络结构模型进行区域感热通量预测的方法。预测结果分析表明,与实测数据对比,对于同一区域不同测量范围,预测精度为95.3316%;不同区域同一测量范围,预测精度达到93.6891%。该方法可直接利用气象参数获取感热通量,从而避免了由于闪烁饱和现象导致设备无法正常测量的空窗问题。通过外场试验观测证明模型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与可靠性。为区域感热通量测量提供一种有效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气象参数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热通量 气象参数 神经网络 预测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通流共转腔换热分析及神经网络参数预测
8
作者 王源鹤 郭临稷 +2 位作者 王嗣鹏 邬泽宇 罗翔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5-218,共14页
为克服传统CFD计算时间及成本耗费大,难以在短时间内预测多种结构及工况的旋转盘腔换热参数的困难,本文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一种数据驱动的旋转腔换热参数预测方法。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对轴向通流旋转盘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为克服传统CFD计算时间及成本耗费大,难以在短时间内预测多种结构及工况的旋转盘腔换热参数的困难,本文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一种数据驱动的旋转腔换热参数预测方法。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对轴向通流旋转盘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旋转腔换热特性,确定影响换热的主要特征参数,建立预测模型实现对旋转腔换热参数的预测。结果显示,盘面高半径处换热受旋转引起的自然对流作用明显,低半径处以通流冲击和回流换热为主,罗斯比数Ro相同时盘面周向平均努塞尔数Nu分布规律相似,增大盘心间隙比G_(c)能够增加腔内换热,且在高转速、高半径处作用明显;盘罩平均努塞尔数Nu_(sh)随旋转雷诺数Re_(ω)增加而增加,不同Re_(ω)下Nu_(sh)随Ro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峰值均在Ro=1.5,增加G_(c)促进盘罩换热;卷积神经网络提取输入的工况及结构特征信息后对盘面及盘罩的换热参数进行预测,预测精度均高于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系统 旋转盘腔 轴向通流 换热特性 卷积神经网络 参数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新能源并网短路电流预测技术
9
作者 于琳琳 蒋小亮 +2 位作者 贾鹏 孟高军 丁咚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8-415,共8页
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大电网短路电流特征更加复杂、难以预测。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新能源并网短路电流预测技术。首先,分析短路电流特点,对短路电流进行变分模态分解,得到本征模态函数;其次,对卷积神经网... 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大电网短路电流特征更加复杂、难以预测。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新能源并网短路电流预测技术。首先,分析短路电流特点,对短路电流进行变分模态分解,得到本征模态函数;其次,对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改进,利用多尺度特征提取将电流故障数据特征最大化,引入注意力机制提取重要信息,卷积过程中使用跳跃连接的方式防止前向传递时信息丢失,有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构建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短路电流预测模型;最后,经过PSCAD/EMTDC电网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短路电流峰值预测有着较高的精度,与常见的极限学习机、支持向量机相比,平均相对误差分别降低了0.61%,1.09%,验证了文章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改进卷积神经网络 短路电流预测 变分模态分解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GBoost-人工神经网络热力站二次回水温度预测
10
作者 魏东 马川 马建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7226-7237,共12页
针对热力站二次回水温度预测模型特征多计算量大、模型准确性难以提升的问题,提出一种极限梯度提升-人工神经网络(xtreme gradient boosting-artifical neural network,XGBoost-ANN)二次回水温度预测模型,模型由特征筛选层和预测层组成... 针对热力站二次回水温度预测模型特征多计算量大、模型准确性难以提升的问题,提出一种极限梯度提升-人工神经网络(xtreme gradient boosting-artifical neural network,XGBoost-ANN)二次回水温度预测模型,模型由特征筛选层和预测层组成。特征筛选层利用XGBoost算法计算原始数据特征的重要性分数,确定影响二次回水温度的主要特征,从而降低模型复杂度,并提高计算效率;采用贝叶斯正则化算法训练三层前馈ANN作为二次回水温度预测层,并通过灰狼优化(grey wolf optimizer,GWO)算法对ANN模型的初始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用灰狼的位置向量表示ANN模型的权值和阈值,引入适应度函数来评估每组权值和阈值的性能,帮助模型在训练初期避免陷入局部最优,以提升模型的性能与泛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XGBoost-GWO-ANN二次回水温度预测模型,相比特征筛选前的模型,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性能提升26.8%,R^(2)提升11.3%,模型推理时间降低了46.1%;使用GWO算法对ANN初始权值和阈值进行寻优,相比于未经优化的ANN模型,RMSE性能提升20.0%,R^(2)提升3.4%,预测模型的精度以及泛化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供暖 热力站系统 神经网络 XGBoost 二次回水温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lligent prediction on performance of high-temperature heat pump systems using different refrigerants 被引量:1
11
作者 YU Xiao-hui ZHANG Yu-feng +4 位作者 ZHANG Yan HE Zhong-lu DONG Sheng-ming MA Xue-lian YAO S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2754-2765,共12页
Two new binary near-azeotropic mixtures named M1 and M2 were developed as the refrigerants of the high-temperature heat pump(HTHP).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was used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M1 and M2... Two new binary near-azeotropic mixtures named M1 and M2 were developed as the refrigerants of the high-temperature heat pump(HTHP).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was used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M1 and M2-based in the HTHP in different running conditions.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feasi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M1 and M2 as new high-temperature refrigerants.Additionally,the exploration and analyses of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and back propagation(BP)neural network models were made to find a practical way to predict the performance of HTHP syste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VM-Linear,SVM-RBF and BP models shared the similar ability to predict the heat capacity and power input with high accuracy.SVM-RBF demonstrated better stability for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prediction.Finally,the proposed SVM model was used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of the M1 and M2.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THP system using M1 could produce heat at the temperature of 130°C with good perform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temperature heat pump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performance predi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AS-InSAR技术融合CNN-LSTM模型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与预测 被引量:7
12
作者 师芸 折夏雨 +3 位作者 张雨欣 王凯 张琨 吴睿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29-3438,共10页
针对传统矿区开采沉陷监测方法耗费人力财力和预测预警模型较少的问题,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 针对传统矿区开采沉陷监测方法耗费人力财力和预测预警模型较少的问题,研究提出一种基于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相结合的矿区开采沉陷监测预测方法。首先,利用SBAS-InSAR技术对建新煤矿进行矿区开采沉陷监测,获取了该矿区的年平均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值。用GNSS监测数据与SBAS-InSAR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其拟合效果较好。其次,在此基础上利用CNN-LSTM模型预测后6期沉降数据,其结果与CNN和LSTM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显示,CNN-LSTM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S_(MAE))和均方根误差(S_(RMSE))比单一的CNN和LSTM分别至少降低了44.8%和40.6%,其决定系数均高于98%。最后,进一步预测前6期和中6期沉降数据,验证了CNN-LSTM预测模型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因此,SBAS-InSAR融合CNN-LSTM模型在类似矿山开采沉陷监测和预测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短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 开采沉陷 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CNN-LSTM)模型 沉降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A-BP神经网络的生姜干燥含水率预测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雷 胡书旭 +2 位作者 钟康生 康宏彬 肖波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1-248,共8页
为探索生姜的干燥特性,并实现生姜干燥的含水率预测,研究了不同干燥温度(50、55、60℃)、干燥风速(1.0、2.0、3.0m/s)、切片长度(30、35、40mm)对生姜干燥时间和干燥速率的影响。结合BP神经网络自适应能力、泛化能力、学习能力强和萤火... 为探索生姜的干燥特性,并实现生姜干燥的含水率预测,研究了不同干燥温度(50、55、60℃)、干燥风速(1.0、2.0、3.0m/s)、切片长度(30、35、40mm)对生姜干燥时间和干燥速率的影响。结合BP神经网络自适应能力、泛化能力、学习能力强和萤火虫算法(FA)参数少、寻优能力强、收敛速度快等特点,将干燥温度、干燥风速、切片长度和干燥时间作为输入层,隐藏层个数为10,输出层为生姜的含水率,搭建一个拓扑结构为“4-10-1”的FA-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干燥温度、干燥风速、切片长度都是影响生姜含水率的关键因素,增加干燥风速、提高干燥温度和减少切片长度能有效缩短生姜的干燥时间,提高干燥效率。选用萤火虫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减少了神经网络的训练时间,提高了精准度,其含水率预测值与试验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0.999 02,均方根误差RMSE为0.002 99,含水率预测结果准确且迅速,能够为生姜干燥过程中的含水率在线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热泵干燥 含水率预测 萤火虫算法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耀华 刘东梅 +3 位作者 陈桂鑫 刘子焜 王孝宇 童瑞齐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9-122,共14页
针对备选电压矢量有限导致永磁同步电机有限集模型预测电流控制性能较差及计算量较大的问题,提出基于神经网络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基于7个基本电压矢量和121个扩展电压矢量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分别建立7分类和... 针对备选电压矢量有限导致永磁同步电机有限集模型预测电流控制性能较差及计算量较大的问题,提出基于神经网络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基于7个基本电压矢量和121个扩展电压矢量的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分别建立7分类和121分类神经网络。随着备选电压矢量的增加,模型预测电流控制性能提升,对应的神经网络控制性能也得到改善,但分类任务数也随之增加。对于多步模型预测控制,计算量随步长呈指数上升,但输出电压矢量不变。因此,基于两步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建立7分类神经网络。仿真结果表明:以上神经网络控制均可行,性能与相对应的模型预测电流控制基本相当。实时性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步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并不占优势,但相较于两步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神经网络实时性有明显优势,计算耗时减小29.58%,表明神经网络控制更适于多步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神经网络 备选电压矢量 实时性 多步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MD-PSO-BP模型的短期潮流流速预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邵萌 潘正中 +2 位作者 孙金伟 邵珠晓 伊传秀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4-141,共8页
针对潮流流速的随机性和波动性,本研究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和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改进了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的短期潮流流速预测模型。该模型首先对原... 针对潮流流速的随机性和波动性,本研究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和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改进了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的短期潮流流速预测模型。该模型首先对原始流速序列进行EMD分解,得到多个本征模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和残差。然后,利用PSO改进BP神经网络,对分解所得的IMF和残差分别进行预测。最后,将各个预测结果相结合,得出流速的最终预测结果,从而提高潮流流速的预测精度。本文以江苏省潮流流速为例,分别建立BP、PSO-BP、EMD-BP以及EMD-PSO-BP四类预测模型,以对潮流流速进行预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模型,EMD-PSO-BP预测模型在潮流流速的预测方面具有更高的精度,为潮流能开发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流速预测 经验模态分解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粒子群优化算法 本征模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陈皮干燥含水率预测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雷 钟康生 +1 位作者 胡书旭 肖波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5-222,共8页
为探索陈皮的热泵干燥特性,并实现热泵干燥过程中陈皮的含水率预测,研究了不同干燥温度(50、55、60℃)、干燥风速(1.0、2.0、3.0m/s)、堆叠厚度(20、30、40mm)对陈皮干燥时间和干燥速率的影响。将干燥温度、干燥风速、堆叠厚度和干燥时... 为探索陈皮的热泵干燥特性,并实现热泵干燥过程中陈皮的含水率预测,研究了不同干燥温度(50、55、60℃)、干燥风速(1.0、2.0、3.0m/s)、堆叠厚度(20、30、40mm)对陈皮干燥时间和干燥速率的影响。将干燥温度、干燥风速、堆叠厚度和干燥时间作为输入层,隐藏层个数为10,陈皮的干燥含水率为输出层,搭建一个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干燥温度、干燥风速和堆叠厚度都是影响陈皮干燥含水率的重要因素,提高干燥温度、增加干燥风速和减少堆叠厚度能够提高陈皮的干燥速率,缩短干燥时间。基于陈皮热泵干燥特性构建结构为“4-10-1”的BP神经网络模型,含水率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均方误差MSE为0.00421,决定系数R^(2)=0.997,模型运行稳定,含水率预测结果准确且快速,能够为陈皮干燥过程中的含水率在线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干燥 含水率预测 动力学 BP神经网络 陈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O-Elman神经网络的井底风温预测模型 被引量:2
17
作者 程磊 李正健 +1 位作者 史浩镕 王鑫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7,共7页
目前井下风温预测大多采用BP神经网络,但其预测精度受学习样本数量的影响,且容易陷入局部最优,Elman神经网络具备局部记忆能力,提高了网络的稳定性和动态适应能力,但仍然存在收敛速度过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采用粒... 目前井下风温预测大多采用BP神经网络,但其预测精度受学习样本数量的影响,且容易陷入局部最优,Elman神经网络具备局部记忆能力,提高了网络的稳定性和动态适应能力,但仍然存在收敛速度过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采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对Elman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进行优化,建立了基于PSO-Elman神经网络的井底风温预测模型。分析得出入风相对湿度、入风温度、地面大气压力和井筒深度是井底风温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将其作为模型的输入数据,模型的输出数据为井底风温。在相同样本数据集下的实验结果表明:Elman模型迭代90次后收敛,PSO-Elman模型迭代41次后收敛,说明PSO-Elman模型收敛速度更快;与BP神经网络模型、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和Elman模型相比,PSO-Elman模型的预测误差较低,平均绝对误差、均方误差(MS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376 0℃,0.278 3,1.95%,决定系数R^(2)为0.992 4,非常接近1,表明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实例验证结果表明,PSO-Elman模型的相对误差范围为-4.69%~1.27%,绝对误差范围为-1.06~0.29℃,MSE为0.26,整体预测精度可满足井下实际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热害防治 井底风温预测 粒子群优化算法 ELMAN神经网络 PSO-Elm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影响因素的轧钢加热炉板坯单耗预测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筱静 段毅 +4 位作者 何胜方 包向军 陈光 张璐 陆彪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8,共5页
板坯实际生产过程中单耗计算受原料和燃料条件、操作工艺、钢种等因素影响,且各因素与板坯单耗之间的映射关系较为复杂。文章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板坯单耗预测模型,以板坯加热炉实际生产数据为研究对象,加热过程中涉及的全部影响因素共1... 板坯实际生产过程中单耗计算受原料和燃料条件、操作工艺、钢种等因素影响,且各因素与板坯单耗之间的映射关系较为复杂。文章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板坯单耗预测模型,以板坯加热炉实际生产数据为研究对象,加热过程中涉及的全部影响因素共17项作为输入变量,建立板坯单耗计算预测模型。结合试错法确定合理的BP神经网络结构为:输入层节点数为17,隐藏层节点数为10,输出层节点数为1。预测结果显示单耗预测值与实际值趋势一致,预测均方根误差仅为0.181 GJ/t,模型整体精度可达92.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炉 BP神经网络 板坯 全影响因素 单耗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热管反应堆多物理场耦合快速预测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俊达 刘晓晶 +2 位作者 熊进标 柴翔 张滕飞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8-1225,共8页
本文基于热管反应堆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框架,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型神经网络构建的快速预测方案。该方案利用神经网络部分代替分析框架中的数值计算模块,实现核-热-力多物理场耦合迭代过程的高效求解。以Megapower作为分析对象,搭建了... 本文基于热管反应堆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框架,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型神经网络构建的快速预测方案。该方案利用神经网络部分代替分析框架中的数值计算模块,实现核-热-力多物理场耦合迭代过程的高效求解。以Megapower作为分析对象,搭建了相应的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快速预测方案并对其进行相关参数的预测,与传统数值计算方法对比。快速预测产生的关键参数和数值计算的结果差异很小,其中,最大应力差值不超过2 MPa,燃料平均温度差值不超过3 K。相同计算环境中,相比于数值计算需要6 h的计算时间,快速预测仅需4 min,计算时间降低了95%以上。基于上述结果,认为基于神经网络的快速预测方案具有准确性高、速度快的特点。配合其灵活性及对训练数据量要求低、可针对性的优化模型等特点,认为基于神经网络的快速预测方案是应对堆芯优化等大规模计算需求场景的优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反应堆 多物理场耦合 神经网络 快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理信息与深度神经网络的锂离子电池温度预测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来恩 曾小勇 +2 位作者 曾子豪 成采辰 孙耀科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25,共8页
准确预测锂离子电池的温度是电池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针对锂离子电池的动态以及时序依赖特性,构建了一种深度神经网络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温度预测。该模型可以提取数据的潜在高维特征并适当降维以减少模型复杂度,同时通过长短期记忆单元... 准确预测锂离子电池的温度是电池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针对锂离子电池的动态以及时序依赖特性,构建了一种深度神经网络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温度预测。该模型可以提取数据的潜在高维特征并适当降维以减少模型复杂度,同时通过长短期记忆单元层捕获温度的长期依赖关系。此外,通过锂离子电池的开路电压、端电压以及电流实时计算产热率,从而为深度神经网络提供额外的物理信息输入。结果表明,该方法相比于其他方法具有更好的温度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温度预测 产热率 物理信息 深度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