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不能更X了”构式的功能及其形成机制
- 1
-
-
作者
禹平
赵晓明
-
机构
吉林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3,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康熙抄本《满汉合璧经筵讲章》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2VJXG001)的资助。
-
文摘
“不能更X了”构式形式上是情态的否定表达,后附语气词“了”触发构式定型。“不能更X了”结构的构式化具有认知上的理据性,认知突显转移推动语义范畴渐变,客观识解转向主观识解促进主观义的形成。“不能更X了”构式经历性状强化和感叹提升等程序,具有感叹性评价功能。构式的发展演化主要体现在“能”的语义范畴变化,与语言接触、语体环境、语用频率及语言使用者的交际心理等密切相关。
-
关键词
“不能更X了”
突显转移
构式化
功能特征
-
Keywords
“bu neng geng(不能更)X le(了)”
prominence transfer
structuralization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主观极性程度量构式“还能再A点吗”研究
被引量:9
- 2
-
-
作者
甄珍
丁崇明
-
机构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38,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国学生汉语体貌成分习得研究"(项目编号:13BYY093)
辽宁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现代汉语主观程度量构式研究"(项目编号:L15EYY003)资助
-
文摘
"还能再A点吗"是现代汉语口语中一个新兴的高频构式,表达说话人对某一主体某一方面的性状特征做出已达到自身心理预期和可接受度极值的主观极量评价。构式中的变项成分A以单双音节贬义形容词为主,是一个典型陈述性构式。多数构式用例带有强负面评价语义。由一般疑问句用法发展到主观极量构式,中间经历了语用修辞并固化的过程。构式的使用者以年轻群体为主。
-
关键词
“还能再A点吗”
构式语法
主观程度量
负面评价
群体特征
-
Keywords
"hai neng zai A dian ma"(“还能再A点吗”), construction grammar
quantity of degree
negative evaluation
group characteristics
-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万安方言中的“阿”字疑问句
被引量:2
- 3
-
-
作者
陈建锋
-
机构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宜春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71-74,共4页
-
基金
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万安县客赣方言接触研究"(10WX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万安县城话中"阿"字疑问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问句形式,包括"阿P"、"阿是P"、"阿能P"三种类型。"阿P"问句一般用于未然时体,提问者持中立态度,"阿"字用于提示疑问焦点。"阿是P"问句用于未然或已然时体,提问者有主观预设。"阿能P"问句用于已然时体。"阿"字疑问句和县境内客家话的"格"字疑问句用法一致,表明县城赣方言受到客家话影响较大。
-
关键词
"阿P"问句
"阿是P"问句
"阿能P"问句
方言接触
-
Keywords
"阿(A) P P "
"阿量(A shi) "
"阿能(A neng) P"
the dialect contact
-
分类号
H175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情态动词“能”的认知研究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杨丽梅
-
机构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
出处
《现代语文》
2018年第8期4-8,共5页
-
基金
河南省教育厅201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能的认识研究:情境化视角"[项目号2017-ZZJH-046]
2017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英汉情态动词认知对比研究"[项目号2017CYY025]
2016年度河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英语本科词汇教学模式构建--以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综合英语词汇教学改革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本文在认知语法情境植入理论视野下探讨情态动词"能"的情境植入功能和结构"NP能VP"的语义建构过程。在认知语言学情境植入理论框架下,情态动词"能"充当一种情境植入成分,和"VP"形成的"能VP"结构则为被植入情境的结构。"能"在不同语境中分别赋予"NP能VP"结构植入潜在能力、道义力和认识判断力,从而使得"NP能VP"结构的语义凸显为非现实过程。
-
关键词
情态动词
“能”
认知语法
情境植入
-
Keywords
modal verb
“neng(能)”
cognitive grammar
grounding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影响“能”情态意义解读的因素探讨
- 5
-
-
作者
孙月芳
崔靖靖
-
机构
济宁医学院外语系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
-
出处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275-277,286,共4页
-
文摘
本文主要讨论了体标记、谓语动词、主语名词、主语人称代词和句式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能"情态意义的解读。通过分析这些因素,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情态动词可以跨属不同的类别,而且依据语境的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态意义。这就需要在研究情态动词时注意联系句中其他相关成分,上下文语境,句式等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情态动词及其在句中的意义。
-
关键词
能
情态
认知情态
道义情态
动力情态
-
Keywords
neng( 能 )
Modality
Epistemic modality
Deontic modality
Dynamic modality
-
分类号
H1-0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焦点算子“也”与情态动词的相对语序限制
- 6
-
-
作者
修俊俊
-
机构
浙江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研制和教学参考语法书系”(项目编号:17ZDA30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汉语情态的历时研究”(项目编号:15JJD740013)。
-
文摘
“也”与情态词的相对语序,在陈述句与问句中存在前后差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也”作为焦点敏感算子对所关联对象有信息量的要求。在陈述句中,情态词所辖命题为确定信息,“也”的辖域包含情态词及其所辖的命题,此时“也”可以出现于情态词之前;在问句中,以情态词构成的正反问无法提供足量信息,“也”的辖域为情态词之后的确定性信息,此时“也”则只能出现于情态词之后。
-
关键词
“也”
“能不能”
焦点
情态
-
Keywords
“ye”(也)
“neng bu neng”(能不能)
focus
modality
-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从助动词“可”“能”“可能”的形成看词义的演变
- 7
-
-
作者
梁清
-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出处
《现代语文》
2019年第11期38-43,共6页
-
文摘
作为动词的“可”“能”和“可能”都可表“许可”义,以这三者发展为助动词的过程为例,探讨词义演变的途径和结果。发现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词义演变的过程以及虚化的结果不一定相同;双音节词的词义演变不是单个语素意义演变的简单相加;词义的演变往往是语法化、主观化、隐喻、推理、句法位置、句式、语境等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
关键词
“可”
“能”
“可能”
助动词
词义演变
-
Keywords
“ke(可)”
“neng(能)”
“ke neng(可能)”
auxiliary
semantic change
-
分类号
H31
[语言文字—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