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imrocks with high rock block propor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LIN Yue-xiang PENG Li-min +2 位作者 LEI Ming-feng YANG Wei-chao LIU Jian-w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3397-3409,共13页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bimrocks with high rock block proportion,a serie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including resonance frequency and uniaxial compressive tests,are conducted on the 64 fa...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bimrocks with high rock block proportion,a serie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including resonance frequency and uniaxial compressive tests,are conducted on the 64 fabricated bimrocks specimens.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i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elastic modulus and block proportions of the bimrocks.In addition,the density of the bimrocks has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ases with varying block proportions.Thus,three crucial indices(including matrix strength)are used as basic input parameters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bimrocks.Other than adopting the traditional simple regression and multi-regression analyses,a new prediction model based on the optimized 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algorithm is proposed.Note that,the performance of the multi-regression prediction model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simple regression model,owing to the consideration of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However,the comparison between model predictions indicates that the optimized GRNN model performs better than the multi-regression model does.Model validation and verification based on fabricated data and experimental data from the literature are performed to verify the predicta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proposed optimized GRNN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ck-in-matrix-rock high rock block proportion resonance frequency test 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n Identification of the Mobile Block in the Face-Contacted Blocks Structure in Rocks Between Coal Seams to Mine the Left-over Coal Above the Gob
2
作者 Guorui Feng,Lixun Kang,Xuyan Zhang Institute of Mining Technology,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030024,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80-180,共1页
In mining the left-over coal above the gob,stope wall rock of mining area have hard limestone.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the face-contacted block structure was found in rocks between coal seams to mine the left-over co... In mining the left-over coal above the gob,stope wall rock of mining area have hard limestone.through field observation,the face-contacted block structure was found in rocks between coal seams to mine the left-over coal above the gob.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movement law of rock strata and strata control measures,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dentify the mobile block in face-contacted block structure of rocks between coal seams.This paper relies on the thought of block theory to establish appropriate parameter matrix and figure out its discrimination matrix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block in face-contacted block structure has high intensity and stiffness,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BILE block rockS BETWEEN COAL seams rock mechanics IDENTIFICATION of the MOBILE bloc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不同含水特性对超低摩擦效应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利萍 余泓浩 +1 位作者 李秋雨 潘一山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700,共14页
为揭示应力扰动下巷道砂岩含水特性对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影响机制,利用自制超低摩擦试验装置,以沈阳某矿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砂岩块体含水率和浸水高度分别模拟深部岩体整体和分层含水特性,以中间砂岩为工作块体,利用其峰值水平位... 为揭示应力扰动下巷道砂岩含水特性对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影响机制,利用自制超低摩擦试验装置,以沈阳某矿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砂岩块体含水率和浸水高度分别模拟深部岩体整体和分层含水特性,以中间砂岩为工作块体,利用其峰值水平位移和岩岩界面合摩擦力分别表征超低摩擦效应强度和阻力,开展砂岩不同含水特性对超低摩擦效应影响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含水率和浸水高度工作块体位移时程曲线,均有准备、冲击和振荡3个阶段性特征,同时其峰值水平位移随垂直扰动频率增加均具有明显分区特性,超低摩擦效应强影响区和弱影响区分界处峰值水平位移均值分别为0.232和0.368 mm;(2)工作块体干燥、饱和含水率下超低摩擦效应平均强度分别比自然含水率状态下高165%和89.7%,含水率增加后摩擦力平均最大降幅为16.6%,表明砂岩含水率由自然状态下继续增加易发生超低摩擦效应但强度减弱;(3)工作块体浸水高度75 mm时超低摩擦效应强度平均增幅146%,摩擦力最大降幅为12.1%,表明此时易发生超低摩擦效应且强度较高;(4)砂岩块体含水率1.05%和浸水高度75 mm时,超低摩擦效应强度最高,实际工况中需合理控制岩体含水率和浸水高度,防止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灾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岩岩界面 含水特性 超低摩擦效应 砂岩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庄区块岩石力学特征对压裂的影响及开发对策
4
作者 张聪 赵立平 +6 位作者 杨瑞强 王琪 桑广杰 李可心 王玉婷 贾慧敏 李俊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5-327,共13页
煤储层岩石力学特征对天然裂缝的形成演化及人工裂缝的扩展规律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是影响煤储层压裂改造的关键因素。为明确郑庄区块岩石力学特征和压裂裂缝发育规律,实现煤储层高效改造和开发,利用阵列声波测井资料建立纵横波转换模型,... 煤储层岩石力学特征对天然裂缝的形成演化及人工裂缝的扩展规律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是影响煤储层压裂改造的关键因素。为明确郑庄区块岩石力学特征和压裂裂缝发育规律,实现煤储层高效改造和开发,利用阵列声波测井资料建立纵横波转换模型,基于岩石力学参数试验和测井计算建立动静态岩石力学参数转换模型,利用声波时差、密度等常规测井数据,计算得到郑庄区块岩石力学参数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FrSmart压裂模拟软件建立郑庄区块不同井区水平井的地质力学模型,开展压裂模拟探究岩石力学参数和压裂规模对压裂裂缝形态的影响,并针对不同井区提出差异化开发对策。结果表明:郑庄区块静态弹性模量在0.28~1.45 GPa,平均为0.95 GPa,静态泊松比为0.31~0.34,平均为0.32,整体呈不均匀分布。随着煤储层弹性模量的不断增大和泊松比的减小,压裂缝长和单缝宽均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压裂缝长和单缝宽与压裂规模有正相关关系,增加压裂液量和砂量可以有效增加压裂缝长和单缝宽,提高裂缝体积。增大施工排量,压裂缝长、单缝宽、裂缝体积均大幅度增加。在郑庄区块北部开展大规模大排量压裂先导试验,裂缝监测结果显示:平均压裂缝长超400 m,缝宽在40 m以上,平均单段储层改造体积170×10^(4) m^(3),改造效果较以往提升580%。在后续开发过程中,郑庄区块北部井区建议采用大规模大排量压裂,最佳井距为320 m;中北部井区建议采用中等压裂规模进行改造,最佳井距为300 m;西南部井区建议采用中等规模压裂,最佳井距为26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郑庄区块 岩石力学参数 动静态转换模型 压裂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含石量条件下TBM渣料剪切特性研究
5
作者 罗璟 董自涛 +5 位作者 裴向军 时幸幸 杨沛璋 刘卓 李鹏 贾杰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0-1293,共14页
TBM渣料主要由细砂和针片状碎块石组成,属于不良级配土,含石量变化大,土体结构独特,变形强度特征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土石混合体。本文依托喜马拉雅东部多雄拉隧道TBM弃渣场,通过现场调查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量化渣料形状和结构特征,提出适... TBM渣料主要由细砂和针片状碎块石组成,属于不良级配土,含石量变化大,土体结构独特,变形强度特征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土石混合体。本文依托喜马拉雅东部多雄拉隧道TBM弃渣场,通过现场调查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量化渣料形状和结构特征,提出适用于TBM渣料的离散元直剪模型构建方法,结合室内大型直剪试验和PFC^(3D)离散元数值模拟,揭示不同含石量条件下TBM渣料宏观力学规律和细观变形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TBM渣料中碎块石形状近似于刀盘状、条棒状和圆盘状,在人工堆置过程中,碎块石长轴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主要分布在0°~20°,土体结构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定向性;随着含石量的增加,TBM渣料结构由悬浮密实型结构向骨架密实型结构过渡,最终转变为骨架空隙型结构,块石颗粒间咬合、嵌套、自锁作用显著增强,块石旋转自由度大大受限,其宏观变形特征由“剪缩”向“剪胀”转变,抗剪强度及其指标均呈现出先缓慢增长再轻微降低,最后大幅度提升的趋势,其内部颗粒运动形式由“土石联动”向“土绕石”转变,力链数量线性减少,平均力链强度增长幅度逐渐加大,强力链逐渐在模型内部起到支撑作用,整体上剪切带从“S”型分布逐步趋近于呈“一”字型分布,剪切带厚度明显变薄。研究成果将弥补当前对针片状土石混合体研究的不足,为TBM弃渣场稳定性分析和风险评价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M渣料 针片状块石 含石量 直剪试验 离散元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石尺寸对土石混合体水力侵蚀分异的影响
6
作者 杨忠平 高宇豪 +3 位作者 李诗琪 李红明 张顺波 刘浩宇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10-2621,共12页
暴雨或河流引起的水力侵蚀是土石混合堆积体斜坡失稳破坏的主要诱因。堆积体由于其内部土石结构复杂性,易在水动力作用下产生侵蚀分异,导致斜坡失稳。为研究其内部土石结构侵蚀分异和细颗粒运移流失机理,采用自主研发的渗透侵蚀试验装... 暴雨或河流引起的水力侵蚀是土石混合堆积体斜坡失稳破坏的主要诱因。堆积体由于其内部土石结构复杂性,易在水动力作用下产生侵蚀分异,导致斜坡失稳。为研究其内部土石结构侵蚀分异和细颗粒运移流失机理,采用自主研发的渗透侵蚀试验装置和缩尺试验,探究块石尺寸(15、20、25、30 mm)和水力梯度(1、2、4、8)对土石混合体渗透特性影响规律,分析了侵蚀分异的机理。结果表明:土石混合体渗透侵蚀可分为剧烈侵蚀阶段、缓慢侵蚀阶段和稳定渗流阶段3个阶段,各阶段持续时长受块石尺寸和水力梯度控制。低水力梯度下(i<4)块石缓慢崩解,试样渗透系数波动;高水力梯度下(i≥4)块石更早到达崩解极限,试样渗透系数稳定但侵蚀量增大。渗透系数和侵蚀量随块石尺寸的变化呈现正负尺寸效应,考虑不同水力条件,当最大块石尺寸达到20 mm时土石混合体防渗性能达到最优,此时块石间隙为稳定的土石满填结构。土石运移速率差导致土体颗粒与块石侵蚀分异,小块石(D_(max)≤20 mm)与土体颗粒填充结构紧密,土石结构作为整体一同运移。当块石尺寸增大(D_(max)>20 mm)时,小土体颗粒多以松散形式堆积于骨架孔隙内,大块石周边土体更容易侵蚀运移,导致局部侵蚀分异。研究结果可为水力侵蚀引发斜坡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侵蚀 土-红层软岩 块石尺寸 颗粒运移 骨架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采期间覆岩破断特征及主回撤通道稳定性研究
7
作者 肖江 王怡辉 +3 位作者 孙亚超 陈航挺 李德桃 张博源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5,共8页
针对末采期间厚硬基本顶破断影响巷道稳定性的问题,以凉水井煤矿42206工作面为工程背景,运用物理相似模拟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综合研究方法,在分析末采期间覆岩垮落规律、力学传递机制、应力演化特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切顶... 针对末采期间厚硬基本顶破断影响巷道稳定性的问题,以凉水井煤矿42206工作面为工程背景,运用物理相似模拟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综合研究方法,在分析末采期间覆岩垮落规律、力学传递机制、应力演化特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切顶协同控制技术,以实现贯通主回撤通道时基本顶在预想位置破断,保证围岩稳定性的目的。结果表明:基本顶破断位置影响支撑压力大小呈现出“支架后方<巷道上方<实体煤上方”的规律;对比数值模拟研究采用切顶调压可改变基本顶破断位置为支架后方时,主回撤通道围岩应力状态、通道间煤柱裂隙、塑性区范围均处于较小值,保证了贯通期间通道围岩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破断 回撤通道 围岩变形 Voronoi块体 切顶调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西区块氦源岩有效性评价及空间展布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常洋梅 刘超 孙蓓蕾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9-142,共14页
【背景】氦气是重要的稀有战略资源,中国氦气资源相对匮乏,依赖进口,氦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十分紧迫。氦源岩是氦气资源形成的物质基础。紫金山岩体是鄂尔多斯东缘煤系氦气的主力来源之一,已有的研究表明石西区块内的天然气中氦气主要来源... 【背景】氦气是重要的稀有战略资源,中国氦气资源相对匮乏,依赖进口,氦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十分紧迫。氦源岩是氦气资源形成的物质基础。紫金山岩体是鄂尔多斯东缘煤系氦气的主力来源之一,已有的研究表明石西区块内的天然气中氦气主要来源于尖家沟-紫金山岩体深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但是更靠近紫金山岩体的临兴区块尚未发现富氦天然气的报道。【方法】选择临兴区块和石西区块作为研究区,利用氦源岩的地球化学参数及矿物学特征,量化了潜在氦源岩的生氦强度,对氦源岩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计算了氦源岩的生氦量。结合测井资料,查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西区块潜在氦源岩的空间展布特征。【结果和结论】(1)石西区块潜在氦源岩的铀(U)含量为(0.25~9.19)×10^(−6),钍(Th)含量为(0.56~21.0)×10^(−6);临兴区块潜在氦源岩U含量为(1.29~207)×10^(−6),Th含量为(8.19~438)×10^(−6)。石西与临兴区块基底花岗岩中U、Th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铝土岩、泥岩、煤和砂岩中U、Th以吸附络合的形式赋存于有机质和黏土矿物中。(2)石西区块氦气总生成量为(4.92~6.94)亿m^(3);临兴区块的总生氦量为(75.7~110.4)亿m^(3)。石西区块的主要氦源岩为基底的变质岩系和花岗岩,次要氦源岩为白云岩、砂岩和煤;临兴区块主要氦源岩为基底的变质岩系和花岗岩、紫金山岩体,次要氦源岩为白云岩、砂岩、泥岩、煤和铝土岩。(3)由于缺乏测井数据,未对临兴区块内的氦源岩空间展布特征进行分析,但是从生氦量来看,整个临兴区块内均具有勘探开发潜力。石西区块的氦源岩除基底外,具有西厚东薄的特征,尤其是石盒子组下部的砂岩及山西组的大部分地层均具有较高的生氦量,应着重进行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西区块 临兴区块 氦源岩 生氦量 空间展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气内涵、富集机理及实践意义 被引量:10
9
作者 周立宏 熊先钺 +1 位作者 丁蓉 李勇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大宁—吉县区块2024年煤岩气产量达到19.6×10^(8) m^(3),建成了世界首个年产200×10^(4) t油气当量煤岩气田,标志着煤岩气已深刻影响中国天然气产业格局。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煤岩气产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大宁—吉县区块2024年煤岩气产量达到19.6×10^(8) m^(3),建成了世界首个年产200×10^(4) t油气当量煤岩气田,标志着煤岩气已深刻影响中国天然气产业格局。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煤岩气产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在系统梳理全球煤层气到煤岩气探索历程的基础上,对比了全球典型盆地煤层(岩)气地质特征,明确了煤岩气概念的科学内涵、富集机理、应用价值及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煤岩气指以煤作为储集岩且处于煤炭开采经济技术极限深度以深煤层中的天然气。(2)煤岩气概念立足煤岩学属性,突出了煤层作为储集岩的科学内涵;区分了煤层气(瓦斯)的伴生资源属性,明确了作为独立天然气资源的应用价值;超越了煤层吸附气为主的传统认识,具备勘探开发思路转型的实践意义。(3)煤岩气概念实现了3方面突破:深层煤岩割理裂缝和微孔喉发育,突破了煤层气开发埋深下限;深层煤岩吸附气+游离气共存,突破了吸附气为主的煤层气相态认知局限;深层煤岩气压后排液即高产,突破了“排水—降压—生产”理论模式局限。(4)提出了“连续稳定的优质煤岩是成烃控储基础、良好的保存条件是成藏控产关键”的深层煤岩气“二元富集”理论以及“原生沉积连续稳定的煤层在构造稳定区、转折区和复杂区依次形成了‘顶底封存、原位滞留’‘挤压封堵、斜坡残留’‘水力封堵、构造调整’”3种控气模式。结论认为,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区块2 000 m以深煤岩气的勘探开发形成的煤岩气“二元富集”理论认识,已成功引领煤岩气勘探开发在中国的拓展,有望推动中国天然气格局发生革命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大宁—吉县区块 深层煤岩气 浅层煤层气 游离气 “二元富集”理论 控气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岩体质量非均匀性表征及其在巷道差异化支护中的应用
10
作者 刘飞跃 杨科 +5 位作者 杨天鸿 朱万成 解联库 邓文学 孙东东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9-1107,共9页
考虑岩体质量的非均匀性进行矿山巷道分级分区差异化支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支护费用具有现实的工程意义。使用深度学习从岩体内部钻孔岩芯照片中自动计算RQD,结合摄影测量与最短路径搜索算法从岩体表面图像中识别结构面迹线,实现... 考虑岩体质量的非均匀性进行矿山巷道分级分区差异化支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支护费用具有现实的工程意义。使用深度学习从岩体内部钻孔岩芯照片中自动计算RQD,结合摄影测量与最短路径搜索算法从岩体表面图像中识别结构面迹线,实现快速准确的岩体质量评价;利用地质统计学理论挖掘实测岩体质量的空间相关性,获取各向异性实验半变异函数,空间插值建立非均匀岩体质量块体模型;以甲玛铜矿为例,根据巴顿岩体质量Q设计巷道分级分区差异化支护方案。结果表明岩体质量在同一岩性上是非均匀的也是连续的,但在岩性分界面处体现较强的变异性;根据岩体质量进行巷道的分级分区差异化支护,可以合理选择巷道位置、支护方式与支护参数。研究旨在建立一套矿山岩体质量非均匀性表征及巷道差异化支护的方法体系,实现巷道支护降本增效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质量 非均匀性 块体模型 巷道围岩 差异化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水电站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及加固效果评价
11
作者 陈曦 吴英姿 +3 位作者 肖诗荣 柴子晗 姜晓玲 郭飞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51-358,共8页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关系到地下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地下建筑物后期的安全运行。以施工地质工作中的围岩类别校核和块体稳定性分析为基础,对西南某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并通过施工期围岩位移监测数据与FLAC^(3D)数值模拟成果的对比...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关系到地下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地下建筑物后期的安全运行。以施工地质工作中的围岩类别校核和块体稳定性分析为基础,对西南某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并通过施工期围岩位移监测数据与FLAC^(3D)数值模拟成果的对比分析,对厂房围岩加固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地下厂房围岩以Ⅱ类、Ⅲ类围岩为主,占比96%,Ⅳ类仅占4%,且由于加固及时,施工过程中未发生10 m^(3)以上较大规模块体塌落现象,围岩稳定性总体较好。地下厂房围岩顶拱位移为毫米量级,顶拱围岩加固效果良好。边墙位移为厘米量级,边墙围岩加固效果较好。比较而言,顶拱加固效果比边墙加固效果好。研究成果对同类项目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厂房 围岩分类 块体稳定性 加固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剪切-渗流耦合作用的深埋输水隧洞数值模拟
12
作者 焦裕 王继敏 +5 位作者 聂强 来记桃 王媛 冯迪 陶蒙蒙 任杰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8-154,共7页
基于块体离散元方法,建立含横向和纵向裂隙的深埋隧洞三维模型,揭示了某隧洞围岩裂隙参数、水压边界及排水条件等对隧洞围岩-衬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忽视高水压下的围岩裂隙剪切-渗流耦合作用,会高估围岩-衬砌结构的安全性;隧洞衬砌... 基于块体离散元方法,建立含横向和纵向裂隙的深埋隧洞三维模型,揭示了某隧洞围岩裂隙参数、水压边界及排水条件等对隧洞围岩-衬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忽视高水压下的围岩裂隙剪切-渗流耦合作用,会高估围岩-衬砌结构的安全性;隧洞衬砌横向和纵向结构面相交处的衬砌存在受力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其原因一方面是优势渗流通道引起的衬砌外水压力分布不均匀,另一方面是高水压降低了裂隙有效法向应力,导致裂隙抗剪强度降低,进而诱发围岩裂隙发生剪切破坏。从增大结构面抗剪强度和降低外水压力两方面提出了保障围岩-衬砌结构安全的措施,为隧洞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隧洞 裂隙围岩 剪切-渗流 块体离散元 围岩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祁连地块北缘寒武纪镁铁质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13
作者 段永婷 牛漫兰 +5 位作者 王磊 李秀财 李晨 衡哲 朱泰昌 张帅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4-1041,共28页
俯冲带镁铁质岩作为幔源岩浆活动的直接产物,记录了地幔源区性质和壳幔相互作用过程,是探究岩浆深部过程及地球动力学机制的重要载体。本文以中祁连地块北缘大通地区出露的两类镁铁质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及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 俯冲带镁铁质岩作为幔源岩浆活动的直接产物,记录了地幔源区性质和壳幔相互作用过程,是探究岩浆深部过程及地球动力学机制的重要载体。本文以中祁连地块北缘大通地区出露的两类镁铁质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及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原位Hf同位素以及全岩地球化学综合分析,揭示了岩浆演化过程和地幔源区特征,探讨了其形成的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结果显示,镁铁质堆晶岩和OIB型镁铁质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515~512 Ma和509~491 Ma,均形成于寒武纪。地球化学组成显示,镁铁质堆晶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Sr、Ba),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h、U),具有亏损的Nd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_(Nd)(t)=-0.1~+2.0,ε_(Hf)(t)=+9.67~+14.28),指示其来源于大洋板片衍生流体交代的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大通OIB型镁铁质岩呈现富集轻稀土元素且不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等)的特征,结合其较高的La/Sm(4.6~6.9)、Nb/Y(1.01~1.87)和Nb/U(24.15~67.51)、Ti O_(2)/Al_(2)O_(3)(0.09~0.11)比值,指示其源区经历了俯冲板片在金红石稳定域外衍生熔体的交代作用;其富集的Nd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_(Nd)(t)=-2.9~-1.7,ε_(Hf)(t)=-3.78~0.38)、较低的10000×Zn/Fe(10.85~12.47)以及较高的Dy/Yb(2.24~2.77),暗示了其可能来源于一个以橄榄岩为主的岩石圈地幔源区。地球化学定量模拟结果表明,大通OIB型镁铁质岩可能源自石榴橄榄岩的低程度部分熔融(<5%),原生岩浆经历了约7%~10%的分离结晶作用,主要分离矿物相为橄榄石(占55%)和单斜辉石(占45%)。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本文认为两类镁铁质岩均形成于北祁连洋板块南向俯冲至中祁连地块之下的大陆弧—弧后环境,记录了该俯冲体系不同阶段的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为完善中祁连地块北缘早古生代陆缘弧系统的深部物质循环模型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祁连地块 寒武纪 镁铁质岩 壳幔相互作用 北祁连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地块昔马地区早始新世富角闪石镁铁质岩石成因及锆石记录的岩浆演化过程
14
作者 赵少伟 杨子豪 +4 位作者 方肖雨 文泰 陈璟元 赖绍聪 李佐臣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4-584,共21页
陆缘弧地壳中富角闪石镁铁质岩石是探索岛弧岩浆深部分异和演化的重要载体。选取腾冲地块昔马地区富角闪石镁铁质岩石系列,利用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和Sr-Nd同位素、锆石U-Pb定年、Lu-Hf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探讨其成因和演化过程。分析... 陆缘弧地壳中富角闪石镁铁质岩石是探索岛弧岩浆深部分异和演化的重要载体。选取腾冲地块昔马地区富角闪石镁铁质岩石系列,利用岩相学、全岩主微量和Sr-Nd同位素、锆石U-Pb定年、Lu-Hf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探讨其成因和演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昔马镁铁质岩石是早始新世(51.2~52.7 Ma)同源岩浆堆晶和分异的产物,辉长岩和角闪辉长岩是以堆晶矿物及少量粒间熔体固结的产物,其中,辉长岩以单斜辉石、斜长石和磁铁矿为主要堆晶矿物,角闪辉长岩以斜长石、单斜辉石、磷灰石和榍石为主要堆晶矿物,而闪长岩则是以演化熔体为主的固结产物,并且在堆晶分异过程中,批次岩浆补给导致堆晶矿物(如斜长石)的溶解-再沉淀。锆石形态学、矿物包裹体组合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镁铁质岩浆中早期结晶的斜长石±斜方辉石有助于锆石在镁铁质岩浆中的结晶,且较大的锆石结晶温度范围指示了锆石长时间的结晶,其微量元素有规律的变化表明镁铁质岩浆中结晶的锆石能够有效记录岩浆的结晶和分异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角闪石镁铁质岩石 堆晶和分异 锆石 腾冲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山岩体质量精细化表征及边坡稳定性分析
15
作者 孙东东 杨天鸿 +1 位作者 刘飞跃 刘洋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05,共9页
在进行边坡岩体质量评价和稳定性分析时,通常将岩体简化为均质材料,而天然岩体实际上具有非均质的特征.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非均质性的岩体质量精细化表征及力学参数建模方法.以乌拉根铅锌矿为例,详细阐述了岩体力学参数精细化建... 在进行边坡岩体质量评价和稳定性分析时,通常将岩体简化为均质材料,而天然岩体实际上具有非均质的特征.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非均质性的岩体质量精细化表征及力学参数建模方法.以乌拉根铅锌矿为例,详细阐述了岩体力学参数精细化建模的流程.基于所建立的精细化力学参数模型,分别采用均匀和非均匀两种岩体力学参数对南帮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非均匀力学参数进行计算可以更准确地反映露天边坡稳定性的真实情况.本研究所建立的精细化块体模型能够反映露天边坡中的薄弱及不稳定区域,可为边坡岩体质量评价、稳定性分析及支护施工设计等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岩体质量 精细化建模 块体模型 边坡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岩特征及成煤环境
16
作者 程长领 刘华 +4 位作者 纪雪冰 张奎华 王慧 范恩硕 赵晓东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4-483,共10页
煤岩气的勘探研究尚属新兴阶段,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西山窑组为一套含煤地层,含煤段气测高异常,但目前尚未开展煤岩特征及成煤环境研究。利用镜质体反射率、全岩显微组分以及镜惰比等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地震、测录井、岩心等资料,从煤类... 煤岩气的勘探研究尚属新兴阶段,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西山窑组为一套含煤地层,含煤段气测高异常,但目前尚未开展煤岩特征及成煤环境研究。利用镜质体反射率、全岩显微组分以及镜惰比等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地震、测录井、岩心等资料,从煤类划分、煤质特征及煤岩分布等方面开展了煤岩特征研究,并探讨了煤岩形成的环境。研究表明:1)中部4区块西山窑组发育两套煤岩,Ⅱ号煤层发育厚且稳定,煤岩镜质组含量较高,惰质组次之,腐泥组和壳质组含量极低,为倾气型煤岩,以镜煤和亮煤为主,属于中煤级煤Ⅰ类。2)中部4区块西山窑组经历了潮湿—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水体逐渐加深的古环境背景,成煤古植物群主要以喜湿植物为主,煤岩主要形成于湖侵过程中湖盆大幅度扩张的滨湖、浅湖亚相中。3)中部4区块西山窑组煤岩为湿地草本沼泽相,煤岩覆水过程主要经历了弱覆水→最强覆水→较强覆水→强覆水的变化过程,水体深度则是偏浅→极深→较深→深的变化历程,成煤环境是由潮湿—弱覆水环境→潮湿—最强覆水环境到干旱—强覆水环境转变。研究成果对于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西山窑组煤岩评价以及后续煤岩气勘探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特征 成煤环境 镜惰比 西山窑组 中部4区块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基底变质岩的铌钽赋存状态及对铌钽富集和分异的指示
17
作者 毛志奇 于津海 +3 位作者 蔡元峰 孙涛 夏浪 苟树林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9-1311,共23页
华南板块东南部的华夏地块和江南造山带是我国前寒武纪基底和显生宙铌钽等稀有金属矿床重点分布地区。显生宙铌钽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是否与前寒武纪基底成分有关,以及基底变质岩中铌钽等稀有金属的赋存状态如何影响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 华南板块东南部的华夏地块和江南造山带是我国前寒武纪基底和显生宙铌钽等稀有金属矿床重点分布地区。显生宙铌钽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是否与前寒武纪基底成分有关,以及基底变质岩中铌钽等稀有金属的赋存状态如何影响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中铌钽含量和比值是重要的基础科学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华夏地块和江南造山带各种基底变质岩中变质矿物的Nb-Ta含量。结合全岩地球化学、矿物成分、矿物含量、变质温度和部分熔融模拟,本研究揭示了各种变质矿物的Nb-Ta含量和变化的规律,讨论了不同条件下不同矿物熔融对熔体Nb-Ta富集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黑云母是华南变质岩中最富集Nb-Ta的造岩矿物,Nb和Ta平均含量分别为64.1×10^(-6)和4.93×10^(-6),对Nb和Ta的相容性相似。白云母的Nb-Ta富集能力略弱,在固相线下更相容Nb,平均Nb/Ta比值为16.9,是潜在的高Nb/Ta储库。辉石、角闪石、石榴子石和长石等造岩矿物的Nb-Ta含量很低,不会对体系Nb-Ta富集和分异产生明显的影响。固相线下黑云母和白云母的Nb-Ta含量、Nb/Ta比值以及与全岩的分配系数主要受控于寄主岩成分、矿物组合、矿物晶体化学成分以及变质温度。云母中的Nb-Ta含量和与全岩的分配系数与变质温度呈良好的线性正相关,与矿物含量呈反相关,体现了矿物含量效应。当云母发生部分熔融后,其化学成分和分配系数发生变化,Nb-Ta含量快速下降,不再受控于固相线下的影响因素,这种转变被称之为“熔融效应”。根据对南岭地区一个二云母片岩的部分熔融模拟,可以得出熔体的Nb-Ta富集和分异程度主要取决于原岩Nb-Ta含量、熔融矿物组合、氧逸度以及熔融程度。高的氧逸度和压力能有效促进Nb-Ta在熔体中的富集。模拟结果显示在0.6GPa和FMQ+2条件下,熔体的Nb和Ta含量最高分别达45.1×10^(-6)和3.44×10^(-6),相比于原岩富集了2.65倍。分离结晶模拟指出正常的分离结晶对熔体的Nb-Ta富集作用非常有限,极端的分异,达到富流体阶段,才能导致Nb-Ta在熔流体中明显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 基底变质岩 变质矿物铌钽含量 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性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及破裂形态影响因素研究
18
作者 蒋亚龙 汤新 +4 位作者 朱碧堂 孙洋 俞俊平 胡逸凡 卢海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0,共10页
为研究断层破碎带宏观力学效应及破裂形态的影响因素,以膨润土-水泥为骨料,配以拌和水,制备基质浆体,与块石混合制备黏性土石混合体,开展尺寸为500 mm×1000 mm的大型三轴压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黏性土石混合体试样在各围压下均呈... 为研究断层破碎带宏观力学效应及破裂形态的影响因素,以膨润土-水泥为骨料,配以拌和水,制备基质浆体,与块石混合制备黏性土石混合体,开展尺寸为500 mm×1000 mm的大型三轴压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黏性土石混合体试样在各围压下均呈现出应变硬化特征,初始切线模量和峰值强度随着围压增加而逐渐增大。当块石体积含量P_(BV)≥0.4时,块石极易出现破碎现象,导致土石混合体的内摩擦角减小。块石倾角对试样强度的影响与含石量相关,P_(BV)=0.2时,0°倾角试样偏应力最小;P_(BV)=0.6时,60°倾角试样偏应力最小。较高围压条件下,不同倾角的块石旋转、移动呈现差异性,进而出现不同的破裂形态。研究成果揭示了断层破碎带的力学特性及破裂机制,为穿越断层破碎带的隧道稳定性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 块石倾角 室内试验 含石量 破裂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梯状断层上盘工作面回采期间应力演化规律研究
19
作者 李康 张文轩 +5 位作者 王向来 周晓峪 董家旭 曹安业 温颖远 郭文豪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56,共9页
工作面开采至复杂地质区域时随构造应力变化而形成应力增高区,煤岩体内易积聚大的弹性应变能,其应力场、能量场分布及动态演化对井下冲击地压等动力现象有显著诱导影响。利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研究工作面上盘开采过阶梯状断层(组合正断... 工作面开采至复杂地质区域时随构造应力变化而形成应力增高区,煤岩体内易积聚大的弹性应变能,其应力场、能量场分布及动态演化对井下冲击地压等动力现象有显著诱导影响。利用UDEC数值模拟软件,研究工作面上盘开采过阶梯状断层(组合正断层)时超前支承应力的分布及演化规律,并结合能量分布、断层活化对阶梯状断层上盘工作面回采期间冲击危险区域及等级进行综合判识。结果表明:工作面向断层开采时具有应力阻隔效应,在开采盘出现应力集中现象,阻隔效应加剧了弹性应变能积聚,是诱导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的重要因素;在过首条断层后向下一条断层开采期间,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相对较小,但两断层间顶板区域能量增高,存在潜在冲击危险;工作面向阶梯状断层推进时,工作面前方近断层顶板沉降变形易引起断层活化,当工作面与断层距离小于20 m时,阶梯状断层活化明显。研究结果可为相似阶梯状断层条件下冲击地压预测及危险区域划分、工作面布置、开采顺序选取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梯状断层 上盘开采 数值模拟 冲击地压 应力演化 阻隔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棉栽培块分离送料机构试验研究
20
作者 严来旺 初麒 +5 位作者 陈治盛 郑鸿燊 李慧文 徐昊 何涛 辜松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3-216,共4页
岩棉栽培块是温室园艺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基质之一,目前国内外岩棉栽培块的装盘仍然采用人工方式,此方式劳动强度大且对身体有害,急需自动装盘机构。由于岩棉栽培块有质量轻、表面多绒毛等特点,难以均匀高效地送料。为实现岩棉栽培块均匀... 岩棉栽培块是温室园艺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基质之一,目前国内外岩棉栽培块的装盘仍然采用人工方式,此方式劳动强度大且对身体有害,急需自动装盘机构。由于岩棉栽培块有质量轻、表面多绒毛等特点,难以均匀高效地送料。为实现岩棉栽培块均匀高效地送料,设计了一种岩棉栽培块分离送料机构,可使用传送带配合分离辊高效、均匀送料。以分离辊高度、传送带倾角与传送带的输送形式为试验因素,岩棉栽培块送料数量波动为评价指标设计全面试验,得到了分离辊高度、传送带倾角和传送带的输送形式与岩棉栽培块送料数量的波动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辊高度40 mm、传送带倾角20°、传送带输送形式为后退1 s再前进3 s时,岩棉栽培块送料数量波动为3个,组合送料均匀性最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的结构设计和工作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棉栽培块 自动装盘 送料机构 分离送料 全面试验设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