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孕穗期NILs的耐冷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申时全 曾亚文 +4 位作者 李自超 李绅崇 戚六花 张忠省 肖卿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6-320,共5页
用耐冷性极强的地方品种与十和田配制的NILs及亲本共84份材料,分别种在昆明和阿子营,通过相关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在昆明,结实率与花药长、倒二节长、实粒数、秕粒数之间相关系数较大,结实率、花药长、倒二节长、实粒数、秕粒数这... 用耐冷性极强的地方品种与十和田配制的NILs及亲本共84份材料,分别种在昆明和阿子营,通过相关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在昆明,结实率与花药长、倒二节长、实粒数、秕粒数之间相关系数较大,结实率、花药长、倒二节长、实粒数、秕粒数这几个性状与耐冷性的关系较密切。(2)在阿子营,结实率与花药长、株高、穗长、实粒数、秕粒数、总粒数之间相关达极显著水平,表明移栽至成熟期极端冷害下造成结实率降低,对整个植株生长发育均有抑制作用。(3)在昆明,84个材料18个性状聚类没有明显的类间区别,13个性状聚类可划分为2大类;在阿子营,78个材料8个性状聚类可划分为4类。(4)结实率作为耐冷性指标是较可靠的,在极端冷害下,可参考花药长等其他耐冷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穗期 耐冷性 nils 结实率 水稻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孕穗期耐冷性NILs的形态评价和分子验证
2
作者 桂敏 曾亚文 +4 位作者 杜娟 普晓英 申时全 杨树明 张浩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72-976,共5页
2004年在海拔1 916 m昆明两种冷害(水温19.5±0.7℃,低田温冷泉水温17.8±1.1℃)、阿子营冷害(海拔2 150 m,水温18.2±0.22℃)条件下对5个亲本及其25个近等基因系进行耐冷性鉴定,用Statistica对17个农艺性状进行形态聚类和... 2004年在海拔1 916 m昆明两种冷害(水温19.5±0.7℃,低田温冷泉水温17.8±1.1℃)、阿子营冷害(海拔2 150 m,水温18.2±0.22℃)条件下对5个亲本及其25个近等基因系进行耐冷性鉴定,用Statistica对17个农艺性状进行形态聚类和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已培育的穗期耐冷性NILs与轮回亲本十和田的形态极为相似,但与耐冷性相关的性状(穗颈长、实粒数、结实率、花药长和花药体积)有明显的差异;(2)从78个SSR标记筛选出了7个标记在十和田和NILs间存在多态性,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近等基因系与十和田耐冷性差异大。证明了这些NILs是水稻穗期耐冷基因精细定位和克隆的理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穗期耐冷性 近等基因系 评价 SSR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0亚基对超强面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吕晓波 张延滨 +3 位作者 宋庆杰 于德才 张春利 赵海滨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45-48,共4页
为了了解5+10亚基与2+12亚基在超强筋小麦遗传背景条件下遗传效应的差异,利用生化标记和选择性回交(6次)的方法将5+10亚基转移到了超强面筋麦小冰麦33中。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含5+10亚基的小冰麦33在蛋白质含量和干面筋含量上与2+12亚基... 为了了解5+10亚基与2+12亚基在超强筋小麦遗传背景条件下遗传效应的差异,利用生化标记和选择性回交(6次)的方法将5+10亚基转移到了超强面筋麦小冰麦33中。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含5+10亚基的小冰麦33在蛋白质含量和干面筋含量上与2+12亚基小冰麦33是相同的。在两者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为18%(干基)时,5+10亚基的小冰麦33比2+12亚基的小冰麦33在面筋指数、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断裂时间、评价值、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上分别高3.1%、76.9%、36.7%、27.9%、10.0%、16.3%、7.7%;在湿面筋、粉质吸水率和延伸性上5+10亚基的小冰麦33略低于2+12亚基的小冰麦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面筋小麦 “5+10亚基” “2+12亚基”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近等基因系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抗白粉病的遗传改良及多系品系的配制 被引量:15
4
作者 程顺和 高德荣 +7 位作者 张伯桥 吴荣林 陆成彬 吴宏亚 吕国锋 张勇 陈佩度 刘大钧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34-38,共5页
为了培育抗白粉病的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种,采用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相结合的方法,排除了供体亲本中的不良性状,把抗白粉病基因Pm4a、Pm2、Pm6、Pm21以及Compton的慢白粉病性等转入综合性状较好的轮回亲本背景,与背景材料的丰产、早熟... 为了培育抗白粉病的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种,采用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相结合的方法,排除了供体亲本中的不良性状,把抗白粉病基因Pm4a、Pm2、Pm6、Pm21以及Compton的慢白粉病性等转入综合性状较好的轮回亲本背景,与背景材料的丰产、早熟、优质、抗病等数量性状相结合,育成了一系列优良的近等基因系,其中扬麦10号、11号、12号等已经通过品种审定,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同时构建了抗白粉病多系品系。并提出了把一系列重要农艺性状象转育Pm基因一样转育成综合丰产性好的近等基因系,然后在它们之间进行逐一回交,以构建聚合育种体系的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抗性遗传 滚动回交 遗传标记 多系品系 聚合育种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灌浆期耐热性近等基因系的选育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宏玉 黄英金 +5 位作者 王德煌 漆映雪 钟平安 李桂花 刘凯 况慧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47-853,共7页
在广泛搜集、耐热性筛选与鉴定的基础上,从大量的品种资源中选择对灌浆期高温胁迫耐性很强的早籼纯系品种"BG33-2"作供体亲本,灌浆期耐热性敏感的早籼纯系品种"赣早籼38号"为轮回亲本,经过9年11个世代的杂交、连续... 在广泛搜集、耐热性筛选与鉴定的基础上,从大量的品种资源中选择对灌浆期高温胁迫耐性很强的早籼纯系品种"BG33-2"作供体亲本,灌浆期耐热性敏感的早籼纯系品种"赣早籼38号"为轮回亲本,经过9年11个世代的杂交、连续单株鉴定选择与回交、花药培养、连续自交,育成了一套赣早籼38号近等基因系。33个特征特性的鉴定及性状测定值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育成的G38HT、G38MT、G38HS其性状均已纯合稳定,灌浆期耐热性分别为高抗、中抗、敏感,这3个纯系是灌浆期耐热性有显著差异的赣早籼38号近等基因系。这套近等基因系可为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探明水稻灌浆期耐热性的生理机制和遗传机理,提供理想的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灌浆期耐热性 近等基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第2染色体上抗旱相关性状QTL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13
6
作者 聂元元 邹桂花 +6 位作者 李瑶 刘国兰 蔡耀辉 毛凌华 颜龙安 刘鸿艳 罗利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88-995,共8页
因水资源危机水稻抗旱性的遗传与育种研究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鉴定与水稻抗旱性直接相关的性状和产量的QTL,可为通过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旱水稻品种提供标记信息。以从供体IRAT109导入到珍汕97B背景的269个高代近等基因系中筛选出... 因水资源危机水稻抗旱性的遗传与育种研究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鉴定与水稻抗旱性直接相关的性状和产量的QTL,可为通过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旱水稻品种提供标记信息。以从供体IRAT109导入到珍汕97B背景的269个高代近等基因系中筛选出覆盖第2染色体目标区段的87个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在抗旱鉴定大棚中采用控制式供水,精细定位了水处理(对照)与干旱胁迫条件下影响水稻水分生理及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共检测到20个影响叶水势(LWP)、冠层温度(CT)、茎基粗(BCT)的相关QTL和百粒重(HGW)、每穗颖花数(SN)、着粒密度(SPD)等产量相关QTL。根据在不同环境下的表达情况将其分为3类,第1类7个QTL,在2种环境下均被检测到;第2类4个,只在对照条件下检测到;第3类2个,分别控制叶水势和茎基粗,受干旱胁迫诱导,只在胁迫条件下被检测到,其中,叶水势定位在RIO02037-RIO02038约8.2kb的区段上,其加性效应和贡献率分别为1.0361和13.03%,增效等位基因来自IRAT109;茎基粗定位在RIO02017-RIO02022约37.7kb的区段内,加性效应和贡献率分别为0.2682和49.20%,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珍汕97B。在水、旱2种条件下均检测到的相对稳定的7个QTL及干旱胁迫条件下的2个QTL可能对抗旱性有直接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近等基因系 抗旱 水分生理性状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Glu-A1位点1和2^*亚基近等基因系间品质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刘伟 张延滨 +5 位作者 张宝石 宋庆杰 张春利 赵海滨 辛文利 肖志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7-50,共4页
为了解小麦Glu-A1位点的1亚基和2*亚基间的遗传差异,2000~2002年对1和2*亚基的2对近等基因系(NILs,分别来自龙麦19和克丰6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亚基与其相应的2*亚基近等基因系间在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干面筋比值、沉降值/干面筋... 为了解小麦Glu-A1位点的1亚基和2*亚基间的遗传差异,2000~2002年对1和2*亚基的2对近等基因系(NILs,分别来自龙麦19和克丰6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亚基与其相应的2*亚基近等基因系间在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干面筋比值、沉降值/干面筋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5.3%/15.3%、2.65/2.71、2.33/2.28;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软化度、断裂时间、评价值的平均值分别为63.0%/63.0%、4.1 min/4.3 min、9.4 min/9.1 min、63.3 FU/59.2 FU、13.9 min/12.7 min、58.7/59.5;最大阻力、延伸性和拉伸面积的平均值分别为270 EU/256 EU、18.5 cm/18.9 cm、71.8 cm2/65.1 cm2.这些品质性状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均不显著.最后还讨论了两种亚基在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质 HMW-GS 近等基因系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鉴定 被引量:8
8
作者 刘翔 任佐华 +3 位作者 陈娟芳 毛锐 戴良英 刘二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00-1505,共6页
【目的】了解湖南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组成,为培育水稻新品种及合理布局抗稻瘟病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014年分离自湖南桃江病圃丽江新团黑谷(LTH)上的120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室内离体针刺接种于24个已知抗瘟基因的水稻近等... 【目的】了解湖南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组成,为培育水稻新品种及合理布局抗稻瘟病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014年分离自湖南桃江病圃丽江新团黑谷(LTH)上的120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室内离体针刺接种于24个已知抗瘟基因的水稻近等基因系(NILs)上,对供试菌株进行无毒基因鉴定。【结果】120个稻瘟病菌含有全部24个无毒基因,在24个无毒基因中,出现频率高于40.00%的有Avr-Pita和Avr-Pish;出现频率在30.00%-40.00%的无毒基因有Avr-Piz、Avr-Piz5、Avr-Pi3和Avr-Pi9;其余无毒基因出现频率均较低,特别是Avr-Piks、Avr-Pikp、Avr-Pib、Avr-Pi12和Avr-Pi11出现频率均低于10.00%。【结论】含抗性基因Pi-ta和Pi-sh的水稻品种可在湖南省推广利用;含抗性基因Pi-z、Pi-z5、Pi-3和Pi-9的水稻品种在湖南推广时应慎重考虑;含抗性基因Pi-ks、Pi-kp、Pi-b、Pi-12和Pi-11的水稻品种不宜在湖南省推广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近等基因系 离体接种 无毒基因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t8、Rht10、Rht12矮杆基因对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杏普 兰素缺 +5 位作者 张业伦 张京惠 冯延茹 刘书娥 Gale M D Worland T J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8期50-53,共4页
两年、两地的试验结果证明,Rht8半矮秆基因对地上部生物产量较Rht10和Rht12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生长发育较早,较接近目前推广种的生育时期,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利于产量性状的形成。Rht10的降秆作用最强,但由于节间缩短太多,造... 两年、两地的试验结果证明,Rht8半矮秆基因对地上部生物产量较Rht10和Rht12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生长发育较早,较接近目前推广种的生育时期,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利于产量性状的形成。Rht10的降秆作用最强,但由于节间缩短太多,造成地上部生物产量明显降低,使籽粒形成时提供营养的"源"太少,不利于高产。Rht12矮秆基因的降秆程度显著高于Rht8,但生物产量亦太低、成熟太晚和对环境条件的不适应,影响籽粒产量的提高,在以降秆为主要目标的育种中利用价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矮秆基因 近等基因系 营养生长 发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t8、Rht10和Rht12矮秆基因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杏普 兰素缺 +5 位作者 张京慧 冯延茹 刘书娥 张业伦 Gale M D Worland T J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72-75,共4页
利用携带不同矮秆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通过两年、两地的试验研究证明,Rht8半矮秆基因虽然其总小穗数显著低于其他系,但其籽粒产量、小花结实率较Rht10和Rht12显著高。Rht10的降秆作用最强,千粒重显著高于Rht8,但其分蘖成穗率、结实率及小... 利用携带不同矮秆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通过两年、两地的试验研究证明,Rht8半矮秆基因虽然其总小穗数显著低于其他系,但其籽粒产量、小花结实率较Rht10和Rht12显著高。Rht10的降秆作用最强,千粒重显著高于Rht8,但其分蘖成穗率、结实率及小区籽粒产量显著低于其他,表现对环境条件特敏感。Rht12矮秆基因的降秆程度显著高于Rht8,但由于生物产量太低、成熟太晚,造成籽粒产量显著降低,在小麦育种中单独利用价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矮秆基因 近等基因系 产量构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旗叶蜡质含量不同小麦近等基因系的抗旱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徐文 申浩 +6 位作者 郭军 余晓丛 李祥 杨彦会 马晓 赵世杰 宋健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00-1707,共8页
于2013—2014和2014—2015年度,以多蜡质和少蜡质的4个小麦近等基因系为材料,采用田间旱棚方式控制土壤水分,研究了蜡质含量与小麦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后,多蜡质小麦品系旗叶的蜡质含量平均为15.15 mg g^(-1),较少蜡质小麦... 于2013—2014和2014—2015年度,以多蜡质和少蜡质的4个小麦近等基因系为材料,采用田间旱棚方式控制土壤水分,研究了蜡质含量与小麦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后,多蜡质小麦品系旗叶的蜡质含量平均为15.15 mg g^(-1),较少蜡质小麦品系(8.43 mg g^(-1))高79.8%;多蜡质小麦品系旗叶的水势较高,干旱处理后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少蜡质小麦品系,水分散失率也显著低于少蜡质品系(P<0.05);多蜡质小麦品系旗叶的光合速率平均下降7.5%,而少蜡质小麦品系下降9.8%;多蜡质小麦品系旗叶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平均下降幅度为3.4%,少蜡质小麦品系下降幅度达到5.8%;多蜡质小麦品系的籽粒产量高于少蜡质品系,平均高3.7%;多蜡质小麦品系的抗旱指数和干旱敏感指数均显著低于少蜡质小麦品系(P<0.05)。以上结果表明,蜡质能够提高小麦的抗旱性,旗叶蜡质含量可以作为抗旱小麦品种的选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近等基因系 蜡质含量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1Ax1和1Ax2~*近等基因系性状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岩 张宏纪 +7 位作者 王广金 刘东军 祁倩倩 杨淑萍 赵伟 郭怡璠 马淑梅 刘文林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3-647,691,共6页
以小麦转HMW-GS1Dx5+1Dy10基因获得的1Ax1和1Ax2*近等基因系08K860(HWM-GS组成为1,7+9,5+10)和08K871(HWM-GS亚基组成为2*,7+9,5+10)为材料,研究了近等基因系籽粒品质、粉质仪参数、拉伸仪参数和色度仪参数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以小麦转HMW-GS1Dx5+1Dy10基因获得的1Ax1和1Ax2*近等基因系08K860(HWM-GS组成为1,7+9,5+10)和08K871(HWM-GS亚基组成为2*,7+9,5+10)为材料,研究了近等基因系籽粒品质、粉质仪参数、拉伸仪参数和色度仪参数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近等基因系08K860和08K871的上述性状差异很小,经统计分析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近等基因系08K860和08K871遗传背景相近,1Ax1和1Ax2*亚基对品质的贡献率相同。在小麦品质育种上应同样重视具有1Ax1亚基后代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近等基因系 等位变异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太谷核不育小麦Tal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的筛选 被引量:5
13
作者 隋新霞 孙兰珍 +3 位作者 李传友 姚方印 刘保申 高庆荣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共5页
本试验采用 5 99个引物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一对近等基因系进行RAPD分析 ,筛选到一个稳定的特异引物OPO0 1,用该引物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杂交后代育性分离群体进行RAPD分析 ,从而确定了OPO0 190 0 与Tal基因的遗传距离为 14 7± 0 8... 本试验采用 5 99个引物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一对近等基因系进行RAPD分析 ,筛选到一个稳定的特异引物OPO0 1,用该引物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杂交后代育性分离群体进行RAPD分析 ,从而确定了OPO0 190 0 与Tal基因的遗传距离为 14 7± 0 87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性不育 太谷核不育小麦 TAL基因 近等基因素 基因连锁 RAPD分子标记 遗传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孕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的评价 被引量:8
14
作者 申时全 曾亚文 普晓英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B05期18-23,共6页
2002年在昆明(海拔1916 m,孕穗期多雨、温度18-21℃)自然冷害条件下对孕穗期耐冷性NILs共13个株系群体及其亲本的15个表型性状,用Statistica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SPSS软件进行LSR法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1)只有与耐冷性密切相关的花药长... 2002年在昆明(海拔1916 m,孕穗期多雨、温度18-21℃)自然冷害条件下对孕穗期耐冷性NILs共13个株系群体及其亲本的15个表型性状,用Statistica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SPSS软件进行LSR法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1)只有与耐冷性密切相关的花药长及其体积、实粒数、秕粒数、结实率达到极显著差异,其余性状差异不显著;(2)十和田与13个耐冷性NILs差异主要是耐冷基因及其相关性状间差异引起的,即已培育出的耐冷性NILs与十和田的形态性状极为相似,但穗期耐冷性差异较大,揭示了这些NILs是孕穗期耐冷基因精细定位和分离克隆的理想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孕穗期 耐冷性 近等基因系 遗传距离 表型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近等基因系验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QTL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志伟 吴为人 +1 位作者 景艳军 周元昌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3-277,共5页
以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04个SSR标记,通过图示基因型分析法对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近等基因系H359R的基因组组成进行分析,并结合初步定位的遗传图谱、水稻物理图谱以及水稻SSR遗传图谱的线性比较结果,对H359R携有的细条病抗性... 以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04个SSR标记,通过图示基因型分析法对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近等基因系H359R的基因组组成进行分析,并结合初步定位的遗传图谱、水稻物理图谱以及水稻SSR遗传图谱的线性比较结果,对H359R携有的细条病抗性QTL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抗病近等基因系H359R包含3个来自抗病亲本Acc8558的抗性QTL区段,1个来自感病亲本H359的抗性QTL区段,证实了之前对细条病抗性QTL初步定位的可靠性.同时该结果也显示,只要聚合4-5个主要QTL的抗病等位基因,即能培育出高抗细条病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等基因系 验证 QTL 细菌性条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小白谷耐冷性近等基因系耐冷性状的相关性及遗传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申时全 曾亚文 +1 位作者 普晓英 赵旭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B05期24-29,共6页
用孕穗期耐冷性极强的昆明小白谷作供体亲本,十和田作轮回亲本配制的孕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NIL),同时在两种冷害条件下对其耐冷性状进行相关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昆明冷害条件下,研究了13个性状,78对性状间的相关性,在群体1中,有5... 用孕穗期耐冷性极强的昆明小白谷作供体亲本,十和田作轮回亲本配制的孕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NIL),同时在两种冷害条件下对其耐冷性状进行相关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昆明冷害条件下,研究了13个性状,78对性状间的相关性,在群体1中,有51对性状达极显著相关,在群体2中,有47对性状达极显著相关,尤其是主穗结实率与花药长、花药宽、花药体积、实粒数、秕粒数之间达极显著相关;极端冷害的阿子营条件下,研究了13个性状,79对性状间的相关性,其中31对性状达极显著相关,尤其是主穗结实率与花药长、花药宽、花药体积、实粒数、秕粒数之间达极显著相关,揭示了结实率、花药长、花药宽、实粒数、秕粒数可作为耐冷性的评价指标,在培育NIL初期可把穗颈长作为耐冷性间接指标。(2)昆明小白谷孕穗期耐冷性NIL的耐冷基因属于主效基因;花药长可能是受微效多基因控制。 (3)主穗结实率可直接作为孕穗耐冷性的评价指标,花药长、花药体积可间接作为孕穗期耐冷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小白谷 近等基因系 耐冷性状 相关性 遗传 谷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育临界温度值不同的培矮64S近等基因系选育 被引量:8
17
作者 曾汉来 张端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1-355,共5页
采用人工控制的系列温度条件 ,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 64S- 5株系的高世代自交 (近交 )群体进行单株雄性育性鉴定与系统选择 ,再经 10代自交纯化 ,获得一套不育临界温度分别为 2 3℃、 2 4℃、2 6℃和 2 8℃的培矮 64S近等基因系。这... 采用人工控制的系列温度条件 ,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 64S- 5株系的高世代自交 (近交 )群体进行单株雄性育性鉴定与系统选择 ,再经 10代自交纯化 ,获得一套不育临界温度分别为 2 3℃、 2 4℃、2 6℃和 2 8℃的培矮 64S近等基因系。这套材料对研究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临界温度高低的遗传规律和花粉的育性温度控制机理有重要意义 ,其中不育临界温度为 2 3℃的培矮 64S具有较好的不育稳定性和遗传纯合性 ,可直接应用于两系杂交水稻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矮64S水稻 雄性育 不育临界温度 近等基因系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株高QTLQph1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5
18
作者 孔会利 刘文俊 +2 位作者 王令强 高冠军 何予卿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5-269,共5页
利用珍汕97B与南阳占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s)构建了以珍汕97B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near isogenic line,NILs)BC3F2,通过对其320株随机分离小群体的研究,发现Qph1同时具有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其可解释的遗传变异达71.... 利用珍汕97B与南阳占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s)构建了以珍汕97B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near isogenic line,NILs)BC3F2,通过对其320株随机分离小群体的研究,发现Qph1同时具有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其可解释的遗传变异达71.28%,局部QTL连锁分析把该QTL定位于2.1cM、180.2kb的RM6333-RM11961区间内;进一步发展6 000株大群体,筛选出230株极端隐性重组单株,利用重叠作图法将Qph1进一步精细定位于距离约为90kb的SSR标记SHL4和InDel(Insertl Deletion)标记HL13间,通过与已克隆的sd1基因比较,发现二者并不在同一个区域,这为进一步克隆该QTL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矮秆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株高 QTL 近等基因系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稻增产QTL导入明恢63之回交近交系的构建 被引量:7
19
作者 邓化冰 邓启云 +3 位作者 陈立云 杨益善 庄文 熊跃东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7-131,共5页
为探明野生稻增产QTL导入栽培稻后的增产效果,以杂交稻恢复系明恢63为受体和轮回亲本,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为增产QTL yld1.1和yld2.1的供体进行杂交和连续回交,各世代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至BC6F1后自交,得到BC6F2群体... 为探明野生稻增产QTL导入栽培稻后的增产效果,以杂交稻恢复系明恢63为受体和轮回亲本,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为增产QTL yld1.1和yld2.1的供体进行杂交和连续回交,各世代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至BC6F1后自交,得到BC6F2群体,通过分子标记检测,获得分别携带野生稻增产QTL yld1.1,yld2.1及同时携带yld1.1和yld2.1的3套回交近交系.田间试验表明,野生稻增产QTL回交近交系的产量均高于受体,说明将野生稻增产QTL转移至杂交稻恢复系中,能提高其产量水平,且2个QTL的增产效果大于单个QTL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野生稻增产QTL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回交近交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稻种穗期耐冷性及其近等基因系遗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曾亚文 申时全 +1 位作者 文国松 朱广彬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1-5,共5页
用5个不同耐冷级别品种配制15个组合并将其亲本和近等基因系(NILs)在昆明进行稻种孕穗期耐冷性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①昆明小白谷有1对主基因参与调控结实率性状;丽粳2号有1~2对耐冷性主效基因参与调控结实率性状,其耐冷基因的表达还... 用5个不同耐冷级别品种配制15个组合并将其亲本和近等基因系(NILs)在昆明进行稻种孕穗期耐冷性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①昆明小白谷有1对主基因参与调控结实率性状;丽粳2号有1~2对耐冷性主效基因参与调控结实率性状,其耐冷基因的表达还与细胞质效应有关。②昆明小白谷、丽粳2号和合系4号间的耐冷基因存在明显差别,大理早籼与其他品种间遗传分析显示有1对主效基因影响籼粳杂种育性表达。③1995~1999年选育的孕穗开花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NILs),与轮回亲本的农艺性状相似,但耐冷性指标性状存在明显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基因也为1对主效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云南种质 穗期耐冷性 近等基因系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