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5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陆块北缘崇礼-赤城地区晚古生代花岗岩类的锆石年龄和Sr-Nd-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56
1
作者 王芳 陈福坤 +2 位作者 侯振辉 彭澎 翟明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057-3074,共18页
本文报道冀北崇礼-赤城地区晚古生代花岗岩类岩石的锆石U-Pb年龄和Sr-Nd-Hf同位素组成特征。它们出露在华北陆块北缘的构造单元内,侵位于中高级变质基底岩石红旗营子群中。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海流图花岗岩岩体记录了两期岩浆作... 本文报道冀北崇礼-赤城地区晚古生代花岗岩类岩石的锆石U-Pb年龄和Sr-Nd-Hf同位素组成特征。它们出露在华北陆块北缘的构造单元内,侵位于中高级变质基底岩石红旗营子群中。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海流图花岗岩岩体记录了两期岩浆作用,即299±3Ma和254±11Ma;镇宁堡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和白花沟片麻状黑云母石英二长闪长岩分别形成于287±1Ma和252±3Ma。这些晚古生代花岗岩类岩石具有较低的初始^(87)Sr/^(86)Sr值(0.7062~0.7076)、低的ε_(Nd)(t)值(-18.1至-9.6)和古老的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2.49~1.87Ga)。其锆石的ε_(Hf)(t)值变化在-13.2至-7.4之间,Hf平均地壳模式年龄值(T_(DM)~C)在2.15Ga至1.79Ga之间。锆石Hf同位素特征与全岩Nd同位素特征指示古老的华北陆块地壳物质是花岗岩浆的主要物源。在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上,崇礼-赤城地区晚古生代花岗岩与出露在东部丰宁-承德地区的花岗岩类岩石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之处,可能代表华北陆块北缘不同构造背景下岩浆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陆块 古生代 花岗岩 锆石年龄 Sr-nd-hf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祁漫塔格玛兴大坂晚三叠世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Nd-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46
2
作者 吴祥珂 孟繁聪 +1 位作者 许虹 崔美慧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380-3394,共15页
青海东昆仑祁漫塔格玛兴大坂岩体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主要矿物组合为斜长石(30%~35%)+钾长石(25%~33%)+石英(23%~25%)+黑云母(3%~5%),全岩地球化学总体显示SiO2为68.61%~69.37%,K2O为3.95%~4.08%,P2O5为0.11%~0.12%,FeOT/MgO为... 青海东昆仑祁漫塔格玛兴大坂岩体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主要矿物组合为斜长石(30%~35%)+钾长石(25%~33%)+石英(23%~25%)+黑云母(3%~5%),全岩地球化学总体显示SiO2为68.61%~69.37%,K2O为3.95%~4.08%,P2O5为0.11%~0.12%,FeOT/MgO为4.02~4.21,A/CNK(0.96~0.99)<1,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花岗岩,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其稀土元素配分图和蛛网图显示具有大陆弧花岗岩特点,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Sr、P、Ti、Nb和Ta等元素;玛兴大坂二长花岗岩的143Nd/144Nd比值为0.512326~0.512340、εNd(t)=-2.5~-3.2,指示该花岗岩具有壳幔混合I型花岗岩的特征;锆石LA-MC-ICP-MSU-Pb年龄数据显示玛兴大坂二长花岗岩体的侵位时代为218±2Ma;锆石176Hf/177Hf比值较低(0.28251~0.282623),εHf(t)值为-4.43~-0.62,可能为幔源物质(大的正εHf(t)值)与古老地壳物质(大的负εHf(t)值)混合后的结果。Nd同位素tDM2(1.20~1.25Ga)与Hf同位素tDM2(1.08~1.28Ga)基本一致,推测中元古代末期祁漫塔格地区存在壳幔分异作用,而玛兴大坂二长花岗岩的部分源岩为中元古代以前的物质。认为玛兴大坂二长花岗岩与祁漫塔格晚三叠世火山岩形成时代相近,响应于三叠纪末古特提斯洋的关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年龄 地球化学 nd-hf同位素 二长花岗岩 玛兴大坂 祁漫塔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地区腾冲地块东侧混合岩锆石年龄和Sr—Nd-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74
3
作者 陈福坤 李秋立 +1 位作者 王秀丽 李向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39-448,共10页
滇西地区特提斯构造带,是东特提斯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多个微陆块和陆块相间的造山带组成。陆块内部基底出露局限并经历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因而其基底属性和演化历史难于恢复。本文报道腾冲地块东侧混合岩的锆石年龄、地球化... 滇西地区特提斯构造带,是东特提斯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多个微陆块和陆块相间的造山带组成。陆块内部基底出露局限并经历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因而其基底属性和演化历史难于恢复。本文报道腾冲地块东侧混合岩的锆石年龄、地球化学组成和锶-钕-铪同位素特征,探讨原岩的形成时代和背景。混合岩原岩可能源自中元古代花岗闪长岩-花岗岩质地壳岩石,晚中生代重熔再造,可能经历后期混合岩化。亏损地幔钕模式年龄为1.9~1.5Ga,锆石铪模式年龄集中于1.8~1.5Ga,与出露于保山地块的早古生代和晚中生代花岗岩存在明显差别。原岩主要表现轻稀土富集、轻度的中/重稀土分馏、显著的负铕、铌、钛、钡和锶异常。初始ε_(Md)值(1.0Ga,-1.7~3.5)和锆石ε_(Hf)值(1.0Ga,平均值10.5~13.1)及地球化学特征可能暗示腾冲地块基底东侧在中元古代发育与岛弧有关的岩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地区 基底 混合岩 锆石年龄 锶-钕-锶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中川岩体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Nd-Hf同位素组成及其与金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柯昌辉 王晓霞 +4 位作者 聂政融 杨阳 吕星球 王顺安 李金宝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27-1154,共28页
中川岩体位于秦岭造山带西段,岩体呈同心环状产出,由外向内岩性依次为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含斑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边部发育岩浆暗色包体,向内逐渐减少。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 中川岩体位于秦岭造山带西段,岩体呈同心环状产出,由外向内岩性依次为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含斑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边部发育岩浆暗色包体,向内逐渐减少。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含斑角闪黑云石英闪长岩(岩浆暗色包体)、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岩浆暗色包体(无斑)和细粒花岗岩脉的年龄分别为:(221±1)Ma(MSDW=0.26)、(220±1)Ma(MSDW=0.11)、(217±1)Ma(MSDW=0.11)、(216±1)Ma(MSDW=0.26)、(207±1)Ma(MSDW=0.29),表明岩体从边部到中心年龄逐渐变新。寄主岩石与暗色包体的里特曼指数和A/CNK值分别为2.20~3.85、0.99~1.15和2.24~9.22、0.75~1.08,两者分别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系列和钾玄岩-高钾钙碱系列;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均显示出富集LREE、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HREE、Zr、Hf、Ta、Nb、P、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具有弱的负铕异常(δEu=0.29~0.91),无Ce异常,寄主岩显示出I型花岗岩的特征,并且中心部位的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具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一些特征。在哈克图解上暗色包体和寄主岩石的主要氧化物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同位素组成上,寄主岩石与暗色包体的εNd(t)分别变化于-7.31^-8.73和-5.32^-5.69,TDM2分别变化于1.59~1.71 Ga和1.43~1.46 Ga,εHf(t)值分别为-7.02^-0.31和-3.0~0,TDM2为1.27~1.70 Ga和1.2~1.5 Ga,显示寄主花岗岩和岩浆暗色包体分别来源于不同源区,寄主岩石主要是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结果,岩浆暗色包体可能是来自岩石圈地幔,但与寄主花岗质岩浆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混合作用。岩体外围金矿床形成略晚于岩体,与花岗质脉岩年龄相近,空间上与岩体密切相关,结合前人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认为成矿物质与成岩物质具有相似性。表明该岩体与其周围的金矿具有成因联系,岩浆作用不仅提供了热能,也有物质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川岩体 锆石U-PB定年 nd-hf同位素 花岗岩 地质调查工程 西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地区秦岭造山带武当群Nd-Hf同位素组成及其物源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祝禧艳 陈福坤 +4 位作者 杨力 王伟 HIEU Pham Trung 苗来成 张福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017-3028,共12页
武当群变质沉积-火山岩组合是南秦岭地体中重要的基底岩石,其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为理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重要的证据。本文报道豫西地区武当群上部沉积岩和下部中-酸性火山岩Sm-Nd同位素和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探讨火山... 武当群变质沉积-火山岩组合是南秦岭地体中重要的基底岩石,其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为理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重要的证据。本文报道豫西地区武当群上部沉积岩和下部中-酸性火山岩Sm-Nd同位素和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探讨火山岩成因和沉积岩物源的同位素特征。上部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初始ε_(Hf)值变化在-30~+10之间,对应的模式年龄值t_(DM2)在1.0Ga至3.2Ga之间,初始ε_(Nd)值在-4.0至-6.0之间。沉积物源表现为主要与扬子陆块有亲缘关系的地壳物质和近源的下部火山岩混合的特征。火山岩的锆石初始ε_(Hf)值变化在-35~+15之间,对应的模式年龄值t_(DM2)在0.8Ga至3.5Ga之间,集中于1.5~1.8Ga和2.2~2.4Ga两个峰值。2个变质石英角斑岩样品初始ε_(Nd)值分别为-9.2和-10.7,而报道的湖北武当群的玄武-安山质熔岩的初始ε_(Nd)值以正值为主。因此,武当群不同类型的火山岩可能存在着成因差异。具有低初始ε_(Nd)值和ε_(Hf)值特征的火山岩可能由地壳物质的重熔而形成的;有些火山岩具有初始ε_(Hf)值变化范围较大(-35~+15)或正初始ε_(Nd)值的特点,可能是壳、幔物质混合成因,有显著的幔源或新生地壳物质的贡献。武当群Nd-Hf同位素组成和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表明,与扬子陆块有亲缘关系的南秦岭地体在元古代期间可能经历多期地壳增生和再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武当群 锆石 HF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武山铜矿区花岗闪长斑岩的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95
6
作者 蒋少涌 李亮 +4 位作者 朱碧 丁昕 姜耀辉 顾连兴 倪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679-1690,共12页
武山铜矿床是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九瑞矿集区中的一个大型铜矿床。本文对该矿床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化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Hf 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岩体中黑云母富镁,为金云母,其 Fe^(3+)/Fe^(2+... 武山铜矿床是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九瑞矿集区中的一个大型铜矿床。本文对该矿床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化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Hf 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岩体中黑云母富镁,为金云母,其 Fe^(3+)/Fe^(2+)组成表明岩浆氧逸度很高;角闪石具有 Mg/(Mg+Fe)高而 Si 低的特征,为阳起石和镁质角闪石,角闪石压力计计算表明岩体具有超浅成侵位特征。花岗闪长斑岩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具有相对较高的 SiO_2(64.9%~68.62%,平均66.52%)和 Al_2O_3(14.0%~15.3%,平均14.8%)含量,同时岩石的 Mg~#很高(0.53~0.71),并具有相对较高的相容元素含量;岩石富集轻稀土((La/Yb)_N=27.8~64.5),Eu 负异常不明显,岩石同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较高的 Sr/Y 比值(35.0~68.2)。岩石的初始^(87)Sr/^(86)Sr 比值为0.7067~0.7075,ε_(Nd)(t)值为-4.08~-4.44,锆石的ε _(Hf)(t)值为-2.1~-7.0。详尽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武山花岗闪长斑岩是强烈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很有可能是由拆沉的加厚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并在其上升过程中与地幔橄榄石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山铜矿 花岗闪长斑岩 地球化学特征 Sr-Nd—Hf同位素组成 壳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官山河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影响因素
7
作者 张乾柱 金可 +2 位作者 吴颐杭 罗袁 卢阳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9-187,203,共10页
官山河流域是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河流之一,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分析了官山河流域河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不同季节河水补给来源及其氢氧同位素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官山河流域河水丰水期δD和... 官山河流域是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河流之一,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分析了官山河流域河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不同季节河水补给来源及其氢氧同位素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官山河流域河水丰水期δD和δ^(18)O值相对枯水期偏正,丰水期和枯水期氘盈余值(d-excess)平均值分别为12.59‰和11.30‰。官山河流域河水线方程的斜率和截距与长江流域大气降水线极为类似,表明河水主要受长江流域大气降水补给影响,丰水期同位素组成偏正则主要受到降水与水岩作用的共同影响。流域内河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沿程蒸发和高程效应对其影响最为显著。研究成果对官山河流域水文循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组成 补给来源 影响因素 官山河流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水文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抚平原灌渠水体硝酸盐同位素组成与来源识别
8
作者 宋祉君 饶文波 +3 位作者 吴志华 栗天宁 张弛 雷祥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55,98,共10页
为识别赣抚平原灌渠水体硝酸盐的来源,分析了赣抚平原西总干渠水体春、秋两季pH、电导率、溶解氧和NO_(3)^(-)质量浓度及其同位素组成(δ15N-NO_(3)^(-)、δ18O-NO_(3)^(-))特征,并采用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MixSIAR)模型定量分析了主... 为识别赣抚平原灌渠水体硝酸盐的来源,分析了赣抚平原西总干渠水体春、秋两季pH、电导率、溶解氧和NO_(3)^(-)质量浓度及其同位素组成(δ15N-NO_(3)^(-)、δ18O-NO_(3)^(-))特征,并采用贝叶斯稳定同位素混合(MixSIAR)模型定量分析了主要污染源的贡献。结果表明:西总干渠水体硝化作用秋季略强于春季,但整体极为微弱,反硝化作用几乎不存在;上游水、铵态氮肥、土壤氮、生活污水和粪肥、降水是西总干渠水体NO_(3)^(-)的主要来源;上游水(贡献率大于50%)和人为影响(包括铵态氮肥、生活污水和粪肥,贡献率大于37%)对整个灌渠水体NO_(3)^(-)起主导作用;污染源对灌渠水体NO_(3)^(-)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序,秋季为上游水、铵态氮肥、生活污水和粪肥、土壤氮、降水,春季为铵态氮肥、上游水、生活污水和粪肥、土壤氮、降水;NO_(3)^(-)来源贡献还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关,从乡村到城镇,上游水、生活污水和粪肥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而铵态氮肥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抚平原 灌渠水体 氨氮同位素组成 MixSIAR模型 污染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气田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的若干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戴金星 倪云燕 +4 位作者 龚德瑜 黄士鹏 刘全有 洪峰 张延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33,共11页
勘探开发大气田是一个国家快速发展天然气工业的重要途径。1991年至2020年,中国新探明大气田68个,促进2020年产气1925×10^(8)m^(3),成为世界第4产气大国。基于中国70个大气田的1696个气样组分和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数据,获得中国大... 勘探开发大气田是一个国家快速发展天然气工业的重要途径。1991年至2020年,中国新探明大气田68个,促进2020年产气1925×10^(8)m^(3),成为世界第4产气大国。基于中国70个大气田的1696个气样组分和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数据,获得中国大气田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特征:①δ^(13)C_(1)、δ^(13)C_(2)、δ^(13)C_(3)和δ^(13)C_(4)的最轻值和平均值,随分子中碳数逐增而变重,而δ^(13)C_(1)、δ^(13)C_(2)、δ^(13)C_(3)和δ^(13)C_(4)的最重值,随分子中碳数逐增而变轻。②中国大气田δ^(13)C_(1)值的分布区间为−71.2‰~−11.4‰,其中生物气δ^(13)C_(1)值的分布区间为−71.2‰~−56.4‰;油型气δ^(13)C_(1)值的分布区间为−54.4‰~−21.6‰;煤成气δ^(13)C_(1)值的分布区间为−49.3‰~−18.9‰;无机成因气δ^(13)C_(1)值的分布区间为−35.6‰~−11.4‰;根据这些数据编制了中国大气田的δ^(13)C_(1)值尺图。③中国天然气δ^(13)C_(1)值的分布区间为−107.1‰~−8.9‰,其中生物气δ^(13)C_(1)值为−107.1‰~−55.1‰;油型气δ^(13)C^(1)值为−54.4‰~−21.6‰;煤成气δ^(13)C_(1)值为−49.3‰~−13.3‰;无机成因气δ13C1值为−36.2‰~−8.9‰;根据上述数据编制了中国天然气的δ^(13)C_(1)值尺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气田 生物气 油型气 煤成气 无机成因气 烷烃气 同位素组成 δ_(13)C^(1)值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宜昌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无机碳同位素再研究:探寻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的原始海水信号 被引量:3
10
作者 关成国 王伟 周传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2-724,共13页
湖北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记录了多次显著的无机碳同位素(δ^(13)C_(carb))波动事件,它们可以在华南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对比。然而,在一些特定剖面中,陡山沱组底部盖帽碳酸盐岩记录了δ^(13)C_(carb)极负值(<-30‰,VPDB),... 湖北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记录了多次显著的无机碳同位素(δ^(13)C_(carb))波动事件,它们可以在华南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对比。然而,在一些特定剖面中,陡山沱组底部盖帽碳酸盐岩记录了δ^(13)C_(carb)极负值(<-30‰,VPDB),以及上覆陡山沱组二段底部地层中δ^(13)C_(carb)在正负值之间频繁波动的现象。一般认为,成岩作用中形成的碳酸盐矿物导致了这些分布不规律的δ^(13)C_(carb)波动,并对利用碳酸盐岩全岩无机碳同位素(δ^(13)C_(bulk))数据进行古海洋碳同位素组成恢复的可靠性造成了干扰。为了评估成岩作用对δ^(13)C_(bulk)的影响,本文利用宜昌雾河地区埃迪卡拉系的一口钻井岩芯,对陡山沱组下部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观察和碳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陡山沱组下部的碳酸盐岩中存在形成于成岩过程中的方解石矿物,而碳酸盐岩中的白云石组分并未遭受严重的后期成岩作用改造,白云石组分的碳同位素(δ^(13)C_(dolo))组成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沉积时的海水信息。为获得样品的δ^(13)C_(dolo)信息,本研究首先将全岩粉末样品与30%磷酸反应2 h,去除其中的方解石组分,然后测试残余样品的碳同位素。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有效去除岩石粉末中的方解石组分,最终获得的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δ^(13)C_(dolo)特征。陡山沱组二段下部样品δ^(13)C_(dolo)为连续稳定的正值,且明显高于δ^(13)C_(bulk),δ^(13)C_(dolo)曲线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新元古代冰期结束之后海洋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纪 陡山沱组 同位素组成 白云石 方解石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地区赛马碱性杂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构造背景的制约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凤超 宋运红 +2 位作者 胥嘉 顾玉超 杨宏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5,共10页
通过LA-ICP-MS测得辽宁赛马地区浅肉红色霞霓正长岩中的锆石U-Pb年龄为225.8±1.9 Ma,赛马碱性杂岩的侵位时代为晚三叠世。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霞霓正长岩SiO_(2)含量为55.87%~60.88%,Na_(2)O为0.41%~5.32%,Al_(2)O_(3)为17.81%~19.53... 通过LA-ICP-MS测得辽宁赛马地区浅肉红色霞霓正长岩中的锆石U-Pb年龄为225.8±1.9 Ma,赛马碱性杂岩的侵位时代为晚三叠世。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霞霓正长岩SiO_(2)含量为55.87%~60.88%,Na_(2)O为0.41%~5.32%,Al_(2)O_(3)为17.81%~19.53%,K_(2)O为9.46%~11.91%,MgO为0.46%~1.36%,里特曼指数为7.54~17.01;稀土元素总量较高,高于300×10^(-6),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值大于10,个别达到100以上;亏损Nb、Ta、P等高场强元素,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总体表现出富碱性岩石特征。锆石ε_(Hf)(t)值为-13.37~-9.30,对应的两阶段Hf模式年龄T_(DM2)为2102~1855 Ma。通过岩石成因分析和构造环境判别,赛马碱性杂岩可能形成于由俯冲挤压向陆内伸展、拉张转换的动力背景下的下地壳(或上地幔)部分熔融。赛马碱性杂岩侵位时代(225.8±1.9 Ma)可能代表了华北克拉通北缘岩石圈开始伸展减薄的时间,也是郯庐断裂形成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U-Pb年龄 HF同位素组成 晚三叠世 赛马碱性杂岩 辽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热液硫化物中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曾志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共19页
海底热液硫化物的同位素组成不仅可以示踪其来源,也记录了流体及其沉淀过程。本文分析了全球海底热液硫化物的金属(铅、铼、锇、铁、铜、锌)、非金属(硫)及其流体包裹体中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探讨了硫化物中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同... 海底热液硫化物的同位素组成不仅可以示踪其来源,也记录了流体及其沉淀过程。本文分析了全球海底热液硫化物的金属(铅、铼、锇、铁、铜、锌)、非金属(硫)及其流体包裹体中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探讨了硫化物中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底热液硫化物中的硫同位素组成与锇、铁同位素组成之间,铁同位素组成与铅和氦同位素组成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其锇同位素组成与铁同位素组成之间,氙同位素组成与铅、锇同位素组成之间,则存在正相关性。在岩浆去气注入流体阶段形成的硫化物,具δ^(34)S_(VCDT)值较低(约0‰),^(3)He/^(4)He(>8 Ra)、^(40)Ar/^(36)Ar(>300)和^(129)Xe/^(132)Xe(>0.99)值较高的特点。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阶段,随着岩石中含铅矿物的不断溶解,即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程度的增加,流体中沉淀的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的铅质量分数增加,伴随^(206)Pb/^(204)Pb值轻微的减小。在流体-海水混合阶段,海水影响的加剧可使硫化物中的锇质量分数(约0×10^(-9))急剧降低,δ^(57)Fe值(<—1.6‰)、187 Os/188 Os值(>1)明显增大;随着流体-海水混合作用的增强,硫化物中黄铁矿的δ^(34)S_(VCDT)值将随着其流体包裹体中^(3)He/^(4)He、^(40)Ar/^(36)Ar、^(129)Xe/^(132)Xe值轻微降低而升高,而其^(3)He/^(4)He值随着其^(130)Xe/^(132)Xe值的降低而降低。以上表明,通过综合分析海底硫化物中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的同位素组成和其质量分数,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岩浆去气、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流体-海水混合对海底热液循环的影响,进而了解硫化物沉淀过程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流体-海水混合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同位素 同位素组成之间的关系 海底热液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差异分析——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为例
13
作者 马冬晨 王文军 +7 位作者 张婷 李立武 王作栋 钱宇 敖添 符印 王丹 贾星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1421,共11页
【目的】为明确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δ^(13)C_(alkane))组成差异的成因。【方法】研究分析了塔北地区奥陶系共计17个原油样品δ^(13)C_(alkane)组成特征,结合相关有机地球化学参数,从沉积环境、成熟度和生物降解作用三个方面解释... 【目的】为明确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δ^(13)C_(alkane))组成差异的成因。【方法】研究分析了塔北地区奥陶系共计17个原油样品δ^(13)C_(alkane)组成特征,结合相关有机地球化学参数,从沉积环境、成熟度和生物降解作用三个方面解释了三类原油δ^(13)C_(alkane)值的变化趋势。【结果与结论】根据物性的差异,可将塔北地区原油分为重质、中质和轻质三类。塔北地区奥陶系原油δ^(13)C_(alkane)值介于-37‰~-31‰,呈现出海相原油的特征,表明原油δ^(13)C_(alkane)组成及分布范围受其形成的沉积环境和母质类型控制;从重质原油到中质原油再到轻质原油,成熟度逐渐增大,导致原油δ^(13)C_(alkane)值正偏;相较于中质原油和轻质原油,重质原油低碳数部分δ^(13)C_(alkane)明显变大,表明生物降解程度是重质原油中、低分子量正构烷烃δ^(13)C14~δ^(13)C19值正偏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 生物标志化合物 成熟度 生物降解 塔河原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沙地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对区域粉尘物源的指示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珮瑶 迟云平 +4 位作者 谢远云 康春国 孙磊 吴鹏 魏振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9-561,共13页
松嫩沙地位于欧亚黄土带最东端,其物质组成的研究有利于重建松嫩平原冰期—间冰期粉尘传输路径。为此,系统采集了松嫩沙地123个河流沙和风成沙样品,对其进行分粒级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以及Sr-Nd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Frequ... 松嫩沙地位于欧亚黄土带最东端,其物质组成的研究有利于重建松嫩平原冰期—间冰期粉尘传输路径。为此,系统采集了松嫩沙地123个河流沙和风成沙样品,对其进行分粒级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以及Sr-Nd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Frequentist模型进行风尘物源定量重建,探讨松嫩沙地不同区域、不同粒级组分对哈尔滨黄土的贡献及搬运路径。结果表明,松嫩沙地经历了初级的化学风化过程(<63μm、<30μm、<10μm组分CIA平均值分别为55.20、57.46、57.51),有较低的再循环历史(<63μm、<30μm、<10μm组分CIA/WIP比值的平均值为0.98、1.08、1.04)。根据不同粒度组分的元素地球化学与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将松嫩沙地划分为西北部和西南部两个地球化学分区。不同粒度组分地球化学组成的定量重建结果表明,这两个分区不同粒级组分(<63μm、<30μm、<10μm)对哈尔滨黄土的贡献度分别为:75.7%~88.5%、73.4%~84.9%、61.0%~89.7%(西南部)和11.5%~24.3%、15.1%~26.6%、10.3%~39%(西北部)。本研究揭示了末次冰期以来松嫩平原粉尘传输路径以西南方向为主,与冰期以西北风为主导的环流模式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沙地 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组成 物源定量重建 哈尔滨黄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九龙方解石矿床成因——来自方解石矿物化学、流体包裹体、C-O同位素组成和U-Pb年代学的证据
15
作者 周红琳 魏爱英 +2 位作者 王维 张佳慧 薛传东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31-1447,共17页
九龙方解石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滇中古生代盆地北西部,是滇中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个大型巨晶方解石矿床,其成因目前尚不明确。本文选取由矿体内至围岩依次出现的巨晶方解石矿石、白云石化带以及近矿灰岩中的团块状方解石为对象,在... 九龙方解石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滇中古生代盆地北西部,是滇中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个大型巨晶方解石矿床,其成因目前尚不明确。本文选取由矿体内至围岩依次出现的巨晶方解石矿石、白云石化带以及近矿灰岩中的团块状方解石为对象,在地质调查、岩相学观测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分带的方解石及围岩进行了矿物化学、C-O同位素组成及流体包裹体分析,并开展了矿石方解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九龙方解石矿床主要矿体顺层产出,部分以大脉状赋存于顺层及高角度切层的断裂带中,下二叠统茅口组(P_(1)m)中上部层位灰岩是主要赋矿围岩,NE-SW向文林复向斜两翼及次级的"穹-盆"构造过渡部位是有利的赋矿部位,热液交代充填成矿、构造控矿特点突出,属后生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流体为Cl-Na·Ca型盆地卤水,成矿物质主要源自赋矿围岩和下伏地层的循环作用,并存在深部岩浆热液的贡献;温度变化小、成核速率缓慢、结晶时间长是巨晶方解石大规模成矿的主要机制;其成矿时代为36.0±4.0 Ma(始-渐新世)。因而,九龙方解石矿床的成矿是喜马拉雅期区域性盆地流体活动的产物,代表了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作用在滇中古生代盆地的远程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化学 C-O同位素组成 方解石U-Pb定年 后生热液成因 九龙方解石矿床 滇中古生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类中的汞含量和汞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李鹏高 汤顺林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6-786,共11页
藻类能直接吸附吸收水体中的汞,是汞进入水生食物链的关键入口,并在摄食的消费者中富集和放大,控制着整个水生食物链中汞的水平.本文总结了野外调查与分析的有关藻中汞含量及其汞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最新研究结果,概述了藻细胞吸附吸收汞... 藻类能直接吸附吸收水体中的汞,是汞进入水生食物链的关键入口,并在摄食的消费者中富集和放大,控制着整个水生食物链中汞的水平.本文总结了野外调查与分析的有关藻中汞含量及其汞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最新研究结果,概述了藻细胞吸附吸收汞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①藻类中的汞含量比水相中汞浓度高2~3个数量级,自藻类以上各营养级生物对汞的生物累积和放大模式基本相似,即随着营养级的提高,汞含量和放大倍数也会升高,且甲基汞占总汞的比例也随之升高,但其生物累积和放大倍数远低于藻类对水体中汞的累积和放大倍数.②藻类主要通过细胞壁的表面吸附和细胞内的主动吸收两种方式富集和累积水体中的汞.藻类细胞壁上多种带负电荷的官能团与多糖能够吸附结合水体中的无机汞和少部分有机汞,藻类细胞的代谢过程通过载体蛋白把藻体外的无机汞和有机汞转运至细胞内而富集汞.③藻类是目前唯一确认∆^(199)Hg为正值的植物.无论是淡水微型藻类还是海洋大型藻类中的汞稳定同位素非质量分馏信息均为明显的正值,与高等植物的∆^(199)Hg为负值有显著差异.④淡水微型藻类和海洋大型藻类的汞稳定同位素质量分馏信息均为负值.随着食物链营养级的提高,浮游动物和鱼虾类的汞稳定同位素质量分馏信息逐渐偏正,汞在食物链的生物富集和传递过程中相对富集偏重的汞稳定同位素.鉴于分离野外采集的藻类样品较为困难,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可评估藻类在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汞同位素进入藻细胞的分配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吸附吸收机制 汞稳定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北东沿海高分异Ⅰ型花岗岩的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Nd-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217
17
作者 邱检生 肖娥 +3 位作者 胡建 徐夕生 蒋少涌 李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468-2484,共17页
以福建北东沿海的南镇、大层山、三沙和大京四个岩体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它们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据此探讨了岩体的成因。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表明,南镇、大层山、三沙和大京岩体的成岩年龄分别为96.1±2.7Ma、93... 以福建北东沿海的南镇、大层山、三沙和大京四个岩体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它们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据此探讨了岩体的成因。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表明,南镇、大层山、三沙和大京岩体的成岩年龄分别为96.1±2.7Ma、93.1±2.4Ma、91.5±1.5Ma和93.8±1.8Ma,指示它们均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些岩体的组成矿物主要为石英和条纹长石,并含有一定量斜长石(〈15%),铁镁矿物主要为少量黑云母,未出现碱性铁镁矿物,副矿物组合中普遍出现榍石而未见铝过饱和矿物。化学组成上表现为高硅、富碱、准铝,贫钙、镁、铁,Rb/Sr比值高,K/Rb比值低,富Cs、Rb、Th、u、Pb,贫Ba、Sr、P、Ti、Eu。岩石的FeO^*/MgO比值较低(=3.44—5.04),10^4×Ga/Al比值和Zr+Nb+Ce+Y含量均低于A型花岗岩的下限值,其锆石饱和温度也较低(730—779℃),综合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这些岩体应属高分异的Ⅰ型花岗岩。四个岩体的Nd同位素组成较均-(εNd(t)=-4.2~-5.5),而锆石Hf同位素则具较大的变化范围(εHf(t)=-11.6~4.5),εHf(t)值散布于正值与负值之间,变化幅度可达10个εHf单位以上,指示岩体的形成存在不同来源物质的贡献。岩石的形成极可能经历了壳幔物质在源区混合形成原始岩浆,随后这一壳幔混源岩浆又经高程度分异演化的二阶段成岩过程,而并非起源于幔源岩浆底侵形成的初生地壳与古老基底地壳混合的地壳原岩的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异I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nd-hf同位素组成 岩石成因 福建北东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漳浦复式花岗岩体的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及Nd-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27
18
作者 邱检生 李真 +1 位作者 刘亮 赵娇龙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1-576,共16页
漳浦复式花岗岩体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为一由多期岩浆作用形成的大岩基,出露面积大于1500km2。按岩性特征,该复式岩体可肢解为长桥黑云母花岗岩、程溪碱长花岗岩和湖西花岗闪长岩3个单元。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3个单元岩石的... 漳浦复式花岗岩体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为一由多期岩浆作用形成的大岩基,出露面积大于1500km2。按岩性特征,该复式岩体可肢解为长桥黑云母花岗岩、程溪碱长花岗岩和湖西花岗闪长岩3个单元。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3个单元岩石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19Ma、101Ma和96Ma。化学组成上,各单元岩石均具有亚碱、准铝或弱过铝、贫磷特征,它们的A/NKC值均在1.10以下,P2O5含量均低于0.20%,均可归为钙碱性的I型花岗岩。各单元岩石均富Cs、Rb、Th、U、Pb和轻稀土,贫Ba、Sr、P、Ti,但长桥和程溪单元较之湖西单元岩石Rb/Sr、Rb/Ba比值高,K/Rb比值低,并表现出更显著的铕负异常,指示各单元岩石的分异演化程度各不相同。3单元岩石具有较均一的Nd同位素组成,εNd(t)=-2.43~-3.24,tDM2=1.11~1.16Ga,但锆石Hf同位素组成普遍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长桥、程溪和湖西3单元岩石的εHf(t)值分别为-8.3~+3.0、+1.7~+10.2和-2.5~+3.5,变化幅度均在6个εHf单位以上,反映岩体的形成存在不同来源物质的贡献。综合分析表明,各单元岩石的形成均经历了幔源岩浆与其诱发地壳物质熔融产生的长英质岩浆在地壳深部混合,随后又经不同程度结晶分异的二阶段成岩过程。各单元岩石之间显著的成岩时差及成分变异趋势指示复式岩体不可能为同一原始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而最可能为演化程度各异的壳幔混源岩浆叠次侵位复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式花岗岩体 锆石U-PB年龄 nd-hf同位素组成 岩石成因 福建漳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东海秋季水体溶解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19
作者 李艳霞 杨凌霄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6-98,共3页
0引言海洋是重要的碳汇,空气中的CO_(2)持续通过海-气界面被水体吸收,在降低大气CO_(2)含量的同时也导致海水酸化,由此也导致水体中溶解无机碳(DIC)的13C同位素组成逐渐偏负[1]。全球不同海域因为初级生产力、水团循环的差异,导致其δ^(... 0引言海洋是重要的碳汇,空气中的CO_(2)持续通过海-气界面被水体吸收,在降低大气CO_(2)含量的同时也导致海水酸化,由此也导致水体中溶解无机碳(DIC)的13C同位素组成逐渐偏负[1]。全球不同海域因为初级生产力、水团循环的差异,导致其δ^(13)C组成差异显著。δ^(13)C也成为评估人为活动释放CO_(2)对海洋水体DIC影响程度的关键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组成 海洋水体 溶解无机碳 海水酸化 初级生产力 人为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黄岩望海岗石英正长岩的锆石U-Pb年代学与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对岩石成因的制约 被引量:27
20
作者 邱检生 刘亮 李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57-1572,共16页
望海岗岩体是浙江沿海晚中生代一个典型的破火口中央岩株侵入体,其主体岩性为石英正长岩。锆石LA-ICP-MS定年测得两件代表性样品的U-Pb年龄分别为98.3±1.2Ma和98.5±1.3Ma,表明该岩体属晚白垩世初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的组... 望海岗岩体是浙江沿海晚中生代一个典型的破火口中央岩株侵入体,其主体岩性为石英正长岩。锆石LA-ICP-MS定年测得两件代表性样品的U-Pb年龄分别为98.3±1.2Ma和98.5±1.3Ma,表明该岩体属晚白垩世初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的组成矿物主要为碱性长石(35%~60%)、斜长石(15~20%,An=13~20)、石英(15%~18%)、角闪石(3%~5%)和少量黑云母(<1%),副矿物有榍石、锆石、磷灰石等。岩石普遍发育花斑结构,岩体中可见深色闪长质包体。地球化学特征上,该岩体具有准铝、亚碱性和富钾特点,并富Rb、Th、Ba、Zr、Hf,贫Sr、P、Ti、Nb、Ta,岩石的稀土总量较高,富轻稀土,具中-弱的铕负异常(δEu=0.64~0.76)。其Sr、Nd同位素组成较均一[ISr=0.7089~0.7090,εNd(t)=-6.16~-7.12],但锆石Hf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大[εHf(t)=-12.2~-2.9]。温压计算结果表明该岩体具有高温(826~846℃)浅成特点,定位深度约在2~3km。岩石学及元素与Sr-Nd-Hf同位素组成特征综合指示该岩体是在弧后伸展引张背景下,由底侵的幔源岩浆与其诱发熔融的深部壳源岩浆经混合后,并经一定程度的分异演化,最后在浅成环境定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正长岩 锆石U-PB年龄 元素地球化学 Sr-nd-hf同位素组成 岩石成因 浙江望海岗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