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7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eries of iridium(Ⅲ)complexes with fluorophenyl isoquinoline ligand and low-efficiency roll-off properties: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1
作者 QIN Zhengkun PAN Zicong +2 位作者 TIAN Hui ZHANG Wanyi SONG Mingxing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35-1244,共10页
We have examined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combining two main and three auxiliary ligands to form several Ir(Ⅲ)complexes featuring a transition metal as their core atom to identify some appropriate organic ligh... We have examined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combining two main and three auxiliary ligands to form several Ir(Ⅲ)complexes featuring a transition metal as their core atom to identify some appropria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materials.By utilizing electronic structure,frontier molecular orbitals,minimum single-line absorption,triplet excited states,and emission spectral data derived from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he usefulness of these Ir(Ⅲ)complexes,including(piq)_(2)Ir(acac),(piq)_(2)Ir(tmd),(piq)_(2)Ir(tpip),(fpiq)_(2)Ir(acac),(fpiq)_(2)Ir(tmd),and(fpiq)_(2)Ir(tpip),in OLEDs was examined,where piq=1-phenylisoquinoline,fpiq=1-(4-fluorophenyl)isoquinoline,acac=(3Z)-4-hydroxypent-3-en-2-one,tmd=(4Z)-5-hydroxy-2,2,6,6-tetramethylhept-4-en-3-one,and tpip=tetraphenylimido-diphosphonate.These complexes all have low-efficiency roll-off properties,especially(fpiq)_(2)Ir(tpip).Some researchers hav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complexes extremely similar to(piq)_(2)Ir(acac)through the Suzuki-Miyaura coupling re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luminescent materials Ir()complex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羟基脲与Nd(Ⅲ)及Tb(Ⅲ)的配位化学研究
2
作者 陈少康 杨琪 +5 位作者 张士博 杨雅婷 周今 郝轩 杨素亮 田国新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2-291,共10页
4-羟基氨基脲(HSC,本文化学式或结构式中以HL表示)可在Purex流程中作为钚的还原剂使用。本文通过吸收光谱滴定法确定HSC与Nd(Ⅲ)在水溶液中可形成金属离子与配体比例为1∶1、1∶2、1∶3的3种配合物Nd(HL)^(3+)、Nd(HL)_(2)^(3+)和Nd(HL)... 4-羟基氨基脲(HSC,本文化学式或结构式中以HL表示)可在Purex流程中作为钚的还原剂使用。本文通过吸收光谱滴定法确定HSC与Nd(Ⅲ)在水溶液中可形成金属离子与配体比例为1∶1、1∶2、1∶3的3种配合物Nd(HL)^(3+)、Nd(HL)_(2)^(3+)和Nd(HL)_(3)^(3+),获得了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并通过电位滴定法对中性分子配位模式进行了验证。采用溶剂挥发方法分别制备了配体、质子化配体的高氯酸盐,以及配体与Nd(Ⅲ)、Tb(Ⅲ)的1∶3配合物(金属离子∶配体)的单晶,并采用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分析方法测定其结构。在Nd(Ⅲ)和Tb(Ⅲ)配合物晶体中,HSC中性分子的羰基氧原子以及肟基氧原子以螯合的形式与中心金属离子形成五元环配位构型。羰基氧原子和肟基氧原子与中心金属离子配位键键长比较的结果表明,晶体中Nd(HL)_(3)^(3+)配合物HSC分子配位肟基氧原子上的质子未发生解离。通过水溶液中配合物的吸收光谱、[Nd(H_(2)O)_(3)(HL)_(3)]·3ClO_(4)晶体漫反射光谱及其乙腈溶液吸收光谱的比较,结合[Tb(H_(2)O)_(3)(HL)_(3)]·3ClO_(4)晶体及其乙腈溶液的荧光光谱及荧光寿命的测定结果,可推测水溶液中HSC与Nd(Ⅲ)、Tb(Ⅲ)形成的配合物中肟基均不解离质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羟基氨基脲 nd() Tb() 配位化学 单晶结构分析 荧光寿命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催化环状酸酐和环氧化物聚合制备聚酯
3
作者 宋昭峥 李思漩 +4 位作者 李晓双 李鹏 胡君航 戴鑫 蒋庆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1-210,共10页
为解铁系配合物中心金属电子环境和空间结构对催化聚合反应的影响,通过改变胺基桥联垂臂结构和苯酚取代基,合成一系列以胺基双酚为骨架的FeⅢ配合物,同时考察以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为催化剂,双(三苯基膦)氯化胺等物质为助催化剂组成二元... 为解铁系配合物中心金属电子环境和空间结构对催化聚合反应的影响,通过改变胺基桥联垂臂结构和苯酚取代基,合成一系列以胺基双酚为骨架的FeⅢ配合物,同时考察以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为催化剂,双(三苯基膦)氯化胺等物质为助催化剂组成二元催化体系催化环状酸酐和环氧化物聚合反应,分析其反应机制。结果表明:胺基桥联垂臂结构为丁基时,胺基双酚FeⅢ配合物展现出较好的催化邻苯二甲酸酐和环氧环己烷聚合性能,在110℃无溶剂下,转化频率可达到750 h-1,聚酯单元物质的量分数为98%,且对于不同种类环状酸酐和环氧化物聚合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反应速率和单体浓度呈一级动力学反应,E a为110.21 kJ/mol;二元催化体系为分子间链引发,由于羧酸阴离子存在,抑制了配合物分子内的链引发环节,聚合产物中n(poly)较高,PA活化插入速度较快,CHO开环速度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酸酐 环氧化物 聚合 胺基双酚 铁系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Tb(Ⅲ) complexes with pyridine-2,6-dicarboxylic acid derivatives 被引量:2
4
作者 唐瑞仁 郑由浒 顾国梁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年第5期599-605,共7页
Two novel ligands named 4-styrylpyridine-2,6-dicarboxylic acid (4-SPDA) and 4-(4-(2-(2, 6-dicarboxypyridin-4-yl)- vinyl)styryl)pyridine-2,6-dicarboxylic acid(DSPDA) and their complexes with Tb(Ⅲ) were synthesized and... Two novel ligands named 4-styrylpyridine-2,6-dicarboxylic acid (4-SPDA) and 4-(4-(2-(2, 6-dicarboxypyridin-4-yl)- vinyl)styryl)pyridine-2,6-dicarboxylic acid(DSPDA) and their complexes with Tb(Ⅲ)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infrared spectrometry, 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elemental analysis and 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 The ligand synthetic route was optimized. The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the complex in solid state, in different kind of solvents and in solutions with different pH values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yields of DSPDA and 4-SPDA reach over 78% by Wittig-Horner reaction and other eight pyridine-2, 6-dicarboxylic acid derivatives with different substituents on pyridine ring, and their complexes with Tb(Ⅲ) are also obtained.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of the complexes with electron-donating groups are more intense than those of the complexes with electron-withdrawing groups on pyridine ring; fluorescence intensities of the complexes are the strongest in neutral solution (pH=7), and the less the dipole moment of solvent molecule is, the stronger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is. It is found that the two ligands (4-APDA and DSPDA) are the good sensitizers for Tb(Ⅲ) 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ⅲ complexes pyridine-2 6-dicarboxylic acid derivatives SYNTHESIS fluorescence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膦蒽基Au(Ⅰ)和Ir(Ⅲ)配合物的光化学反应特性与发光行为调控
5
作者 王旭宇 谢欣然 曹登科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13-1522,共10页
合成了膦蒽配体1,8-双(二苯基磷)蒽(Hbdpa)及其配合物[Au(Hbdpa)_(2)]PF_(6)(1)和[Ir(tpy)(bdpa)](PF_(6))_(2)(2),其中tpy=2,2'∶6',2″-三联吡啶。在光照作用下,这些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Hbdpa-2O、[Au(Hbdpa-O)_(2)]PF_... 合成了膦蒽配体1,8-双(二苯基磷)蒽(Hbdpa)及其配合物[Au(Hbdpa)_(2)]PF_(6)(1)和[Ir(tpy)(bdpa)](PF_(6))_(2)(2),其中tpy=2,2'∶6',2″-三联吡啶。在光照作用下,这些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Hbdpa-2O、[Au(Hbdpa-O)_(2)]PF_(6)(1-O)和[Ir(tpy)(bdpa-OH)](PF_(6))_(2)(2-OH)。通过核磁、质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讨论了化合物Hbdpa及其配合物1和2的光化学反应特性以及相关的发光行为调控。研究结果表明,Au(Ⅰ)和Ir(Ⅲ)的配位显著提高了配体Hbdpa的光反应活性。化合物2是首例能发生蒽基去芳构化反应的铱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膦蒽配体 Au(Ⅰ)配合物 Ir()配合物 光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lexity of Gold(Ⅲ)Ion With Cefotaxime and Cefepime Drugs:Spectroscopic,Antimicrobial and Antitumor Discussions
6
作者 Lamia A Albedair Samar O Aljazzar +1 位作者 Mohamed I Kobeasy Moamen S Refat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315-3320,共6页
The availability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data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s the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not only the current state of anti-cancer drugs based on gold(Ⅲ),but also the rationale for strategies for futur... The availability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data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s the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not only the current state of anti-cancer drugs based on gold(Ⅲ),but also the rationale for strategies for future drug design.New Au(Ⅲ)nanosized complexes of cefotaxime(ceph-3)and cefepime(ceph-4)ligands as a 3rd and 4th of cephalosporin generation drugs were synthesized.Gold(Ⅲ)complexes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elemental,molar conductance,thermal and magnetic moment measurements as well as spectral(FTIR,1HNMR,UV-Vis,and XRD)techniques.FT-IR spectra revealed that the ceph-3 and ceph-4 ligands reacted as a bidentate ligands through carboxylate oxygen andβ-lactam oxygen groups.The analytical analysis confirm that the molar ratio is 1∶1(Au 3+/ceph)with general formula[Au(L)(Cl)2]where L=ceph-3 or ceph-4.The structures of Au(Ⅲ)complexes were presence as a square planar geometry.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referred to a crystalline nature for all synthesized complexes.TEM analyses confirmed that the synthetic gold(Ⅲ)complexes have a nanosized particles.In vitro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Au(Ⅲ)complexes were evaluated towards two types of bacteria(G+&G-).The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gold(Ⅲ)complexes are appraised against breast(MCF-7)and colorectal adenocarcinoma(Caco-2)cell lines,which means that the two complexes may consider promising anticancer dru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fotaxime sodium Cefepime hydrochloride complexITY Gold()ions Nanoscale Structure ANTICANC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rhombic Dy_(4)-based complex showing remarkable single-molecule magnet behavior
7
作者 HOU Yinling JI Jia +5 位作者 YU Hong BIAN Xiaoyun GUAN Xiaofen QIU Jing REN Shuyi FANG Ming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5-612,共8页
A tetranuclear Ln(Ⅲ)-based complex:[Dy_(4)(dbm)_(4)(L)_(6)(μ_(3)-OH)_(2)]·CH_(3)CN(1)(HL=5-[(4-methylbenzylidene)amino]quinolin-8-ol,Hdbm=dibenzoylmethane)was manufactured and its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in... A tetranuclear Ln(Ⅲ)-based complex:[Dy_(4)(dbm)_(4)(L)_(6)(μ_(3)-OH)_(2)]·CH_(3)CN(1)(HL=5-[(4-methylbenzylidene)amino]quinolin-8-ol,Hdbm=dibenzoylmethane)was manufactured and its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in detail.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complex 1 belongs to the monoclinic crystal system and its space group is P2_1/n,which contains a rhombic Dy_(4)core.Magnetic measurements of 1 suggest it possesses extraordinary single-molecule magnet(SMM)behavior.Its energy barrier U_(eff)/k_(B)was 116.7 K,and the pre-exponential coefficient τ_(0)=1.05×10~(-8)s.CCDC:23593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tranuclear Dy()complex Schiff base ligand crystal structure magnetic property single⁃molecule mag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Ⅲ)与N,N-二烷基二甘醇酰胺酸配位研究
8
作者 吕洪彬 周今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85-1594,共10页
为深入理解并优化N,N-二烷基二甘醇酰胺酸(HDRDGA)类配体在锕系及镧系离子分离研究领域的应用,本文通过电位滴定、吸收光谱滴定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等技术手段,研究了Ho(Ⅲ)与两种N,N-二烷基二甘醇酰胺酸配体(水溶性的N,N-二甲基二甘醇酸(... 为深入理解并优化N,N-二烷基二甘醇酰胺酸(HDRDGA)类配体在锕系及镧系离子分离研究领域的应用,本文通过电位滴定、吸收光谱滴定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等技术手段,研究了Ho(Ⅲ)与两种N,N-二烷基二甘醇酰胺酸配体(水溶性的N,N-二甲基二甘醇酸(HA)和疏水性的N,N-二(2-乙基己基)二甘醇酸(HA'))在水溶液、有机溶剂体系及固态化合物中的配位行为。结果表明,与单羧酸配体通常以阴离子形式与Ln(Ⅲ)配位不同,上述两种配体均可同时以阴离子和中性分子形式与Ho(Ⅲ)配位。随着配体浓度的增加,在不同酸度溶液中,依次形成金属与配体化学计量比为1∶1、1∶2及1∶3的多种配合物。在此基础上测定了[HoA]^(2+)、[HoA_(2)]^(+)等6种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及其摩尔吸收光谱,还培养了4种1∶3配合物([HoA_(3)]、[HoA_(2)(HA)]^(+)、[HoA(HA)_(2)]^(2+)及[Ho(HA)_(3)]^(3+))的单晶,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萃取过程中,当水相酸(HNO_(3)或HClO_(4))浓度大于0.5 mol/L时,Ho(Ⅲ)仅以[Ho(HA')_(3)]^(3+)形式被萃取;而在近中性条件下,萃合物中的配体可以同时以阴离子和中性分子的形式存在,生成金属离子与萃取剂化学计量比为1∶1、1∶2和1∶3的萃合物。推测在1∶1和1∶2萃合物中,硝酸根与中心金属离子直接配位。无论配合物中的配体是阴离子还是中性分子、是否发生去质子反应,本研究所有配合物中,两种配体均以三齿螯合模式与Ho(Ⅲ)配位。这种配位模式与中性配体四烷基二甘醇酰胺相似,而不是羧酸类配体中常见的双齿配位模式。这些研究结果可为该类配体的应用及进一步开发提供有价值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 N N-二烷基二甘醇酰胺酸 配位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Ⅲ)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易源海 毛茂 +1 位作者 彭嘉欢 李慧杨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153-165,共13页
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凭借其高效的单重态与三重态激子利用能力,已成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性能提升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备受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青睐。目前,基于铱(Ⅲ)和铂(Ⅱ)的磷光配合物在OLED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这两类金属的稀缺... 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凭借其高效的单重态与三重态激子利用能力,已成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性能提升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备受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青睐。目前,基于铱(Ⅲ)和铂(Ⅱ)的磷光配合物在OLED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这两类金属的稀缺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有机显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具有显著自旋-轨道耦合效应的金(Ⅲ)配合物发光材料,通过灵活的配体设计策略,能够展现出磷光或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的发光特性,为高效OLED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通过优化分子结构和器件制备工艺,金(Ⅲ)配合物发光材料已展现出优异的发光性能和良好的器件稳定性。本文综述了金(Ⅲ)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围绕磷光与TADF两种发光机制,深入剖析了金(Ⅲ)配合物的分子结构与发光性能的内在联系,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配合物 磷光 热活化延迟荧光 有机发光二极管 发光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Ⅲ)与Hbbimp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DNA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春琼 邓先和 +1 位作者 刘刚 杨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608-1612,共5页
合成并表征了新的双核配合物 [Nd2 ( bbimp) ( CH3COO) ( CH3CH2 O) 2 ( CH3CH2 OH) ]( Cl O4 ) 2 ,Hbbimp=2 ,6-二 [二 ( 2 -苯并咪唑甲基 ) ]氨甲基 -4-甲基苯酚 .用光谱学手段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 ( CT)DNA的作用 ,结果表明 ,配... 合成并表征了新的双核配合物 [Nd2 ( bbimp) ( CH3COO) ( CH3CH2 O) 2 ( CH3CH2 OH) ]( Cl O4 ) 2 ,Hbbimp=2 ,6-二 [二 ( 2 -苯并咪唑甲基 ) ]氨甲基 -4-甲基苯酚 .用光谱学手段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 ( CT)DNA的作用 ,结果表明 ,配合物使 CT的 DNA最大吸收峰发生减色和红移 ;使溴化乙锭 ( EB) -DNA复合物体系荧光强度减弱 ;热变性实验表明配合物使 DNA的变性过程和降解过程共存 .在 5 0℃ ,p H=8.0时 ,单独的配合物对超螺旋质粒 p BR3 2 2 DNA的断裂的效果最好 ,可将大部分超螺旋 DNA( CCC带 )转化为缺刻产物 ( OC带 ) ;当 c( H2 O2 ) <1× 1 0 - 3mol/L ,n(配合物 )∶ n( H2 O2 ) =1∶ 2 0时 ,配合物在较低浓度时即可将CCC带全部转化为 OC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nd()配合物 Hbbimp 合成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甸牦牛mtDNA ND6和COⅢ基因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向超 钟金城 +1 位作者 陈智华 柴志欣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15,共7页
为了解中甸牦牛的遗传多样性,使其遗传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本研究对中甸牦牛15个个体mtDNA ND6基因和COⅢ基因全序列进行测定,使用MEGA5.0、DNASP5.0、Clustal X1.83等软件分析了核苷酸多样性、单倍型多样性等遗传多样性指标。结... 为了解中甸牦牛的遗传多样性,使其遗传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本研究对中甸牦牛15个个体mtDNA ND6基因和COⅢ基因全序列进行测定,使用MEGA5.0、DNASP5.0、Clustal X1.83等软件分析了核苷酸多样性、单倍型多样性等遗传多样性指标。结果表明:(1)中甸牦牛ND6基因全序列长528bp,4种核苷酸T、A、G、C的平均含量为20.8%、42.2%、7.6%、29.4%,存在一定的碱基组成偏倚性;COⅢ基因全序列长度为781bp,4种核苷酸T、A、G、C的平均比例为29.2%、26.1%、15.2%、29.5%。(2)在15个中甸牦牛个体的ND6基因序列中均未发现单倍型及变异位点,表明中甸牦牛mtDNA ND6基因的遗传多样性较为贫乏;在COⅢ基因序列中发现了3个单倍型,4个变异位点,其中2个转换,2个颠换。(3)在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中甸牦牛首先与麦洼牦牛等家牦牛聚为一类,说明其属于家牦牛,其次与野牦牛聚为一类,说明中甸牦牛与野牦牛亲缘关系较近;由遗传距离分析可知,中甸牦牛与野牦牛距离最小,与亚洲水牛距离最大。此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将牦牛和野牦牛划分为牛亚科牦牛属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甸牦牛 nd6基因 CO基因 系统进化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核Nd-Al双金属配合物对共轭双烯烃的聚合Ⅲ.溶剂等因素的影响
12
作者 董为民 杨继华 +1 位作者 逄束芬 黄葆同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4,共4页
报道了多核Nd-Al双金属配合物活性体对共轭双烯烃的溶液聚合。结果表明,适宜的振荡时间有利于提高活性体的催比活性;通过外加AlEt_3,验证了聚合体系的纯度和活性体的稳定性,溶剂类型对活性体催比活性和聚合物分子量影响... 报道了多核Nd-Al双金属配合物活性体对共轭双烯烃的溶液聚合。结果表明,适宜的振荡时间有利于提高活性体的催比活性;通过外加AlEt_3,验证了聚合体系的纯度和活性体的稳定性,溶剂类型对活性体催比活性和聚合物分子量影响较大,活性次序为甲苯≥环己烷>正己烷;对产物[η]的影响则相反:甲苯<<环己烷<正己烷.不同单体的定向聚合性能有差别,聚丁二烯的顺1,4含量较低,且易受反应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双烯烃 聚合 多核 钕-铝配合物 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系体系中CO2在稀土(Nd)(Ⅲ)双酞菁修饰电极上的电催化还原研究
13
作者 乌兰其其格 龙梅 +4 位作者 刘艳红 黄永刚 段雪琴 李佳佳 赵薇薇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2019年第3期58-62,共5页
探讨了CO2在稀土(Nd)(Ⅲ)双酞菁修饰电极上的电催还原行为。通过滴涂法将稀土(Nd)(Ⅲ)双酞菁担载在玻碳电极上制备成它的修饰电极,在水溶液中利用循环伏安、红外光谱法等方法研究制备的修饰电极对CO2的电催化还原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 探讨了CO2在稀土(Nd)(Ⅲ)双酞菁修饰电极上的电催还原行为。通过滴涂法将稀土(Nd)(Ⅲ)双酞菁担载在玻碳电极上制备成它的修饰电极,在水溶液中利用循环伏安、红外光谱法等方法研究制备的修饰电极对CO2的电催化还原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稀土(Nd)(Ⅲ)双酞菁修饰电极对CO2的电催化还原有较高的活性,还原电流随修饰量增加而变大,修饰电极的还原电流与溶液的pH值有关,随着pH值变大,还原峰向负方向移动。实验结果表明,稀土(Nd)(Ⅲ)双酞菁修饰电极对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具有很好的电催化活性,在该修饰电极上,CO2可在较正的电位下被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nd)()双酞菁 二氧化碳 电催化还原 修饰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dO)2DGA萃取Nd(Ⅲ)形成三相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喜红 卢淳 +3 位作者 叶国安 李林波 曹智 王薪尧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99-2005,共7页
N,N′-二辛基-N,N′-二(十二烷基)-3-氧戊二酰胺((DdO)2DGA)是一种用于提取高放废液中三价锕系、镧系元素的不对称酰胺荚醚萃取剂,为确定其在萃取时的三相行为,本文以镧系元素中的代表性元素Nd为研究对象,考察酸度、温度、共存离子浓度... N,N′-二辛基-N,N′-二(十二烷基)-3-氧戊二酰胺((DdO)2DGA)是一种用于提取高放废液中三价锕系、镧系元素的不对称酰胺荚醚萃取剂,为确定其在萃取时的三相行为,本文以镧系元素中的代表性元素Nd为研究对象,考察酸度、温度、共存离子浓度对(DdO)2DGA-正十二烷体系萃取Nd(Ⅲ)的极限有机相浓度(LOC)的影响,并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三相出现前后(DdO)2DGA-Nd(Ⅲ)萃合物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降低酸度、升高温度、降低共存离子浓度,Nd(Ⅲ)的LOC增加,但三相出现前后,萃合物结构没有改变,三相的形成是由于萃合物聚集形态改变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O)2DGA 三相 nd() 萃合物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Ⅲ)在NaF-KF熔盐钨电极上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晶明 张晓虎 +3 位作者 田亚斌 叶昌美 石忠宁 杨少华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20年第5期127-133,共7页
钕铁硼磁体中稀土元素钕占据较大比重,从钕铁硼废料回收稀土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了解钕在高温下氟化物熔盐的行为,本文在1 063 K采用NaF-KF(摩尔比2∶3)电解质体系,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NdF_3,以Pt为参比电极,钨棒为对电极,用循环伏安法... 钕铁硼磁体中稀土元素钕占据较大比重,从钕铁硼废料回收稀土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了解钕在高温下氟化物熔盐的行为,本文在1 063 K采用NaF-KF(摩尔比2∶3)电解质体系,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NdF_3,以Pt为参比电极,钨棒为对电极,用循环伏安法等电化学暂态测试研究了Nd(Ⅲ)在惰性钨电极上的电化学过程,探究Nd(Ⅲ)的还原机理。结果显示:Nd(Ⅲ)于NaF-KF-NdF_3熔盐中在惰性钨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过程是受扩散控制的不可逆的一步反应:Nd (Ⅲ)+3e^-=Nd,1 063 K时循环伏安法得到Nd(Ⅲ)的扩散系数为2.107×10^(-5)cm^2/s,钕的成核机制为瞬时成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钕铁硼废料 nd() 电化学还原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协同萃取的研究(Ⅱ)——ABB类三元体系对Nd(Ⅲ)的协同萃取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弘颖 陈金榜 施汝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86-91,共6页
本文用单浓度递变斜率法研究了两组酸性螫合—中性络合—中性络合三元体系对Nd(Ⅲ)的协同萃取机理,分别测定了Nd^(3+)(≤10^(-4)M)/NaClO_4,HClO_4(μ=0.1)/PMHP-D;AMP-DASO-C_6H_5CH_3体系的协萃物组成为NdA_3BS,协萃平衡常数K_(ABS)=0... 本文用单浓度递变斜率法研究了两组酸性螫合—中性络合—中性络合三元体系对Nd(Ⅲ)的协同萃取机理,分别测定了Nd^(3+)(≤10^(-4)M)/NaClO_4,HClO_4(μ=0.1)/PMHP-D;AMP-DASO-C_6H_5CH_3体系的协萃物组成为NdA_3BS,协萃平衡常数K_(ABS)=0.50。用同样的方法,测定了Nd^(3+)(≤10^(-4)M)/NaClO_4,HClO_4(μ=0.1)/TTA-D;AMP-DASO-C_6H_5CH_3体系的协萃物组成为NdT_3BS,协萃平衡常数为K_(TBS)=2.4,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结果表明:配位体的空间位阻效应对同类协萃物的稳定性影响很大,也是导致K_(TBS)>K_(ABS)结果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协同萃取 ABB类三元体系 nd()1-苯基-3-甲基-4-已酰基吡唑啉酮-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多糖-Cr(Ⅲ)络合物的形成及其脱铬机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宏瑞 杜佳怡 +2 位作者 党靖雯 郝永永 朱超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共8页
选取海藻酸钠(SA)、牛血清白蛋白(BSA)模拟制革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多糖和蛋白,探讨了多糖、蛋白与Cr(Ⅲ)形成的不同络合物的特性及其稳定性。研究发现,SA和BSA与Cr(Ⅲ)结合后,所形成的络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小于单独的配体,且主要通过配... 选取海藻酸钠(SA)、牛血清白蛋白(BSA)模拟制革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多糖和蛋白,探讨了多糖、蛋白与Cr(Ⅲ)形成的不同络合物的特性及其稳定性。研究发现,SA和BSA与Cr(Ⅲ)结合后,所形成的络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小于单独的配体,且主要通过配体分子内配位形成Cr(Ⅲ)络合物,络合物的零电荷点向pH中性偏移,增加了中和沉淀、絮凝沉淀的效果,但总铬去除率最高为85.62%。通过超声预处理与重捕剂协同絮凝剂的作用,络合物铬去除率可提高至98%以上,且不受pH的影响。此研究结果为非中性条件下铬的深度去除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革废水 Cr()络合物 絮凝沉淀 超声预处理 海藻酸钠 牛血清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IES ON SCHIFF BASE COMPLEXES——Ⅳ.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Fe (SALDPT) SAL
18
作者 汪信 William T.Pennington James C.Fanning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46-53,共8页
制备了Fe(saldpt)sal单晶并作了晶体结构分析。晶体数据:单斜,空间群P2_1/C(#14),a=12.486(5),b=18.502(8),c=10.870(5)A,β=104.23(3)°,V=2434(2)A^3,Z=4,D_c=1.
关键词 铁配合物 Schiff合成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胺强化Fe(Ⅲ)-NTA/H_(2)O_(2)类芬顿体系降解磺胺甲恶唑 被引量:1
19
作者 潘承欢 刘义青 +1 位作者 彭藴斓 付永胜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34,共6页
为改善传统芬顿法pH应用范围窄、铁泥产量大等缺陷,提出了一种新型Fe(Ⅲ)-NTA/HAm/H_(2)O_(2)类芬顿体系用于降解水中新污染物磺胺甲恶唑(SMX)。考察了不同pH、Fe(Ⅲ)浓度对该体系降解SMX的影响,探究了SMX在该体系中的降解机理,并评估... 为改善传统芬顿法pH应用范围窄、铁泥产量大等缺陷,提出了一种新型Fe(Ⅲ)-NTA/HAm/H_(2)O_(2)类芬顿体系用于降解水中新污染物磺胺甲恶唑(SMX)。考察了不同pH、Fe(Ⅲ)浓度对该体系降解SMX的影响,探究了SMX在该体系中的降解机理,并评估了该体系对其他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能。实验结果表明,Fe(Ⅲ)-NTA/HAm/H_(2)O_(2)体系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对SMX的降解率可达85%以上,并且SMX的去除率随着Fe(Ⅲ)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识别出HO•为体系中降解SMX的主要活性物种,并根据SMX的降解产物提出了SMX可能的三条降解途径:羟基化、氨基氧化和断键反应。相较于传统芬顿法,Fe(Ⅲ)-NTA/HAm/H_(2)O_(2)体系的pH应用范围显著拓宽,铁泥产量明显减少,并且该体系也能有效降解罗丹明B、橙黄G、双氯芬酸、土霉素等其他有机污染物,说明该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甲恶唑 羟胺 Fe()-NTA络合物 过氧化氢 类芬顿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r(Ⅲ)有机金属模块的三角双锥分子笼配位组装
20
作者 田晴晴 吴金国 +2 位作者 史卓林 李学召 何成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9-564,共6页
采用亚组分自组装方法,构建了基于Ir(Ⅲ)有机金属模块的异核多金属Zn_(3)Ir_(2)构型配位超分子笼.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质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Zn_(3)Ir_(2)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Ir-Ir距离约为1.17nm,Zn-Zn距离约为0.78nm.Zn_(3)Ir_(2)... 采用亚组分自组装方法,构建了基于Ir(Ⅲ)有机金属模块的异核多金属Zn_(3)Ir_(2)构型配位超分子笼.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质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Zn_(3)Ir_(2)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Ir-Ir距离约为1.17nm,Zn-Zn距离约为0.78nm.Zn_(3)Ir_(2)分子笼结构中有一个较大且略微扭曲的矩形窗口,尺寸为0.79nm×0.75nm.所获得的Zn_(3)Ir_(2)分子笼具有优异的磷光发射能力和限域空腔微环境,在分子识别、光催化和药物递送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配合物 超分子组装 异核分子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