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老挝M_(S)6.0地震序列研究
1
作者 孙楠 贺素歌 +1 位作者 刘自凤 李利波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云南地震活动与周边强震存在“构造相连,动力同源”的特征,研究周边强震的序列演化特征及发震构造,对云南地区地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2月24日老挝M_(S)6.0地震发生在滇西南地区的NW向整董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是一... 云南地震活动与周边强震存在“构造相连,动力同源”的特征,研究周边强震的序列演化特征及发震构造,对云南地区地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2月24日老挝M_(S)6.0地震发生在滇西南地区的NW向整董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是一次走滑型破裂事件,破裂方向与区域构造特征一致。老挝M_(S)6.0地震序列属于前震-主震-余震型序列,主震前震中附近出现3~4级地震非常活跃的现象,前震序列参数计算显示b值波动相对幅度较大,h值出现“上翘”形态,而余震序列b值和h值变化均相对平稳,主震的同震库伦应力结果表明老挝地震可能对云南地区有应力加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挝M_(S)6.0地震 前震序列 余震序列 序列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PALM构建三峡地震台网完整的地震目录及2017-2018年巴东震群的成因机理
2
作者 周本伟 房立华 +3 位作者 张丽芬 王杰 王世广 刘骅标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2-1166,共15页
三峡库区于2017年和2018年先后发生4次M 4.0以上地震。文中使用三峡台网12个固定台的连续波形数据,利用PALM算法获得了2次地震序列的高分辨率地震目录。将PALM目录结果与人工目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地震数量比人工目录多3~4... 三峡库区于2017年和2018年先后发生4次M 4.0以上地震。文中使用三峡台网12个固定台的连续波形数据,利用PALM算法获得了2次地震序列的高分辨率地震目录。将PALM目录结果与人工目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地震数量比人工目录多3~4倍,震中差异平均值为0.57km,发震时刻差异平均值为- ̄0.43s,震级差异平均值为0.04。2017年M 4.3和M 4.1地震发生在低水位期,序列主要沿NE和NW 2个方向展布,余震主要分布在3.0~5.0km深度,且主要分布于滑脱层中,靠近背斜褶皱核部地震较少,而两翼地震较多。2018年M 4.5和M 4.1地震发生在高水位期,序列主要分布在SWW走向、NW倾向的断裂上,余震主要分布在5.0~7.0km深度处,呈线性分布,地震活动宽度很窄且没有扩张的迹象,渗透率较高的破坏带充当流体通道,流体注入断层导致孔隙压力变大使断层失稳滑动,余震序列上方的滑脱面阻碍余震继续向上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目录 地震序列 滑脱褶皱 地震活动性 发震构造 PAL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SP系统在2018年台湾海峡M_(S)6.2地震序列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张燕明 廖诗荣 +1 位作者 陈惠芳 胡淑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7-364,共8页
为评估实时智能地震处理系统(RISP)对台网条件较差海域地震序列的处理能力,离线处理了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_(S)6.2地震前后21天的连续波形数据,对比分析了自动处理结果与人工编目结果,定量评估了系统产出自动地震目录的完备性以及... 为评估实时智能地震处理系统(RISP)对台网条件较差海域地震序列的处理能力,离线处理了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M_(S)6.2地震前后21天的连续波形数据,对比分析了自动处理结果与人工编目结果,定量评估了系统产出自动地震目录的完备性以及震源位置、震级大小、震相到时等信息的可靠性。系统共产出407条台湾海峡地震目录,与人工多台目录匹配93条,匹配率为100%;与人工单台目录匹配200条,匹配率为93.9%;其余114条地震目录均为人工漏分析的台湾海峡地震序列事件。匹配事件地震参数统计结果表明,发震时刻偏差小于1.0 s占比96.77%;震中位置偏差小于10 km占比100%;震源深度偏差小于10 km占比50.54%;震级偏差小于0.5占比98.92%。RISP系统可快速产出台湾海峡地震序列目录,目录完备性明显优于人工目录,地震参数的精度与人工目录相当。利用系统自动处理结果反演主震震源机制解,并对M_(L)≥3.0的地震进行精定位,认为台湾海峡M_(S)6.2地震发震构造可能为一条近东西向的隐伏断裂。RISP系统自动处理结果可用于快速判断发震断层,服务于地震预测预报、地震应急处置等工作。根据RISP系统产出地震序列分布特征以及主震震源机制解对于了解本次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地震序列 自动编目 RISP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强震序列震级-破裂长度定标律特征研究
4
作者 王迪 冉喜阳 +2 位作者 龙锋 赵敏 何畅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0-381,共12页
基于1970—2021年川滇地区M_(S)≥5.0地震序列数据,整理已发表的震源谱、地壳形变、余震分布等研究成果,获得125次地震的可靠破裂长度。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川滇地区震级-破裂长度的线性回归关系式。从震源机制解类型、不同区域构造环... 基于1970—2021年川滇地区M_(S)≥5.0地震序列数据,整理已发表的震源谱、地壳形变、余震分布等研究成果,获得125次地震的可靠破裂长度。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川滇地区震级-破裂长度的线性回归关系式。从震源机制解类型、不同区域构造环境、不同时间段3个方面分析了川滇地区强震序列定标律特征。研究发现,震级与破裂长度的对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表现出错动类型以及时空差异性。结果表明:理论上在相同震级下,逆冲型地震的破裂长度小于走滑型地震的破裂长度;M_(S)≥6.5时,逆冲型地震的破裂长度大于正断型地震的破裂长度;M_(S)≥5.5时,走滑型地震的破裂长度大于正断型地震的破裂长度;孤立型地震序列的破裂长度低于同等级其他类型地震的破裂长度。地震监测台网高质量的观测对地震的破裂长度有着较好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定标律 破裂长度 地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InSAR约束和余震精定位的发震构造研究——以2023年甘肃积石山M_(W)6.0地震为例
5
作者 姚远 赵志芳 +4 位作者 姜金钟 王光明 张帅 赖志滨 郑定昌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508,共14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M_(W)6.0地震,本文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处理了覆盖震源区域的Sentinel-1A SAR影像,得到此次积石山地震的同震地表形变场,并联合余震精定位数据,基于小震断层面拟合方法和弹性半空间...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M_(W)6.0地震,本文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处理了覆盖震源区域的Sentinel-1A SAR影像,得到此次积石山地震的同震地表形变场,并联合余震精定位数据,基于小震断层面拟合方法和弹性半空间的位错模型建立了积石山地震断层几何参数,对本次地震的滑动分布进行了反演,并计算了断层面库仑应力变化,评估了此次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23年积石山地震为逆冲兼走滑型地震,发展断层并未破裂到地表,InSAR形变结果显示:本次地震的升、降轨同震地表形变场均以抬升形变为主,升轨最大雷达视线方向(LOS)位移约7.0 cm,降轨最大LOS位移约6.8 cm;联合小震断层面拟合与断层几何参数反演显示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6—15 km,发震断层面倾向NE,走向为323°,倾角50°;破裂主要集中在地下4—8 km深度范围内,最大滑移量出现于地下5.7 km处,约0.2 m,滑动分布模型显示此次地震运动方向以逆冲为主,矩震级为M_(W)5.8,震中位于拉脊山南缘断裂上。静态库仑应力变化显示此地震的发生增加了拉脊山南缘断裂、拉脊山北缘断裂、倒淌河—临夏断裂东段未来的地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M_(W)6.0地震 InSAR同震地表形变场 余震序列精定位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序列特征及烈度比较分析
6
作者 吴晓菲 孟令媛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880,共12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该地震位于申扎-定结断裂南段,是该地区近年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地震灾害。文中结合发震构造和历史、地震序列演化特征、地震烈度图等资料开展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该地震位于申扎-定结断裂南段,是该地区近年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地震灾害。文中结合发震构造和历史、地震序列演化特征、地震烈度图等资料开展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定日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内部的拉萨地块,震中附近历史地震活跃;此次地震余震呈SN向分布,与推测的发震断裂走向较为一致;美国地质调查局给出的模拟烈度和中国地震局发布的实测烈度极震区的长轴方向、范围、最大烈度基本一致,余震区北部实测烈度相较于模拟结果偏小,综合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该区域位处无人区,无建筑物损毁和人员伤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6.8级地震 地震序列 余震分布 地震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定日M_(S)6.8地震序列应力场演化特征分析
7
作者 王鹏 戴宗辉 +3 位作者 孔雪 李铂 徐长朋 张梦昕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1-896,共16页
掌握地震序列的应力演化过程对于理解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机制至关重要。通过震源机制解反演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能够了解震后应力的释放和调整状态。文中利用P波初动极性方法反演了西藏定日M_(S)6.8地震序列中189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掌握地震序列的应力演化过程对于理解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机制至关重要。通过震源机制解反演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能够了解震后应力的释放和调整状态。文中利用P波初动极性方法反演了西藏定日M_(S)6.8地震序列中189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于SATSI算法反演了主应力轴的方向和应力比R值,分析了震源区应力场的时空演化特征。结合地震序列双差定位结果,发现M_(S)6.8主震发生在登么错断裂的南部,余震沿SN向的登么错断裂向N扩展。局部应力场向SN向挤压和EW向拉张的方向演化;R值先降低后回升,反映了拉张作用的增强和应力场的恢复阶段。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南部、中部、北部3个地震丛集区,地震展布分别为NNW、 NNE和NNW向。3个区域的最小主应力轴近水平,均为SWW向,但最大主应力轴和R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南部以正断层拉张为主,而中、北部拉张作用逐渐减弱。南部、中部之间的过渡区地震活动较少,数据对应力轴的约束不足,也可能反映了断裂结构的复杂性。根据余震分布和应力场的时空演化特征推测,震源区还处在应力调整阶段,尚未恢复至主震前的区域应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地震序列 应力张量 最大主应力 震源机制 R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地震时序作用下边坡动力响应及变形失稳机理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黄帅 刘静伟 李天昊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5-274,共10页
地震和降雨的时序关系对边坡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为了探明降雨-地震时序作用对边坡动力响应及变形失稳的影响机理,通过12组砂质黏土土样的空心圆柱扭剪试验,分析了降雨-地震时序作用下砂质黏土土样剪应力和体应变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 地震和降雨的时序关系对边坡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为了探明降雨-地震时序作用对边坡动力响应及变形失稳的影响机理,通过12组砂质黏土土样的空心圆柱扭剪试验,分析了降雨-地震时序作用下砂质黏土土样剪应力和体应变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降雨-地震时序作用对砂质黏土的极限剪应力影响显著,尤其是震后降雨条件下的影响更为明显;体应变分别出现了负方向性和负摩擦力现象,从而会影响土体的变形和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以边坡永久位移和滑移面为边坡动力损伤破坏的定量评价指标,重点研究了震后降雨作用下砂质黏土边坡的动力响应及变形失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降雨之前有无震动损伤,对边坡内部地下水位的上升速度有较大影响,边坡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形失稳破坏模式;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边坡损伤程度不同,后期降雨时边坡的滑移面形状、滑移规模、剪出口位置不同,但是整体表现为在边坡某一高度位置形成拉裂缝,随着降雨的持续作用拉裂缝逐步向坡脚底部逐级扩展,并产生滑移破坏,最后在坡脚形成堆积体。所得结论可为类似工程问题中边坡稳定性评价和防护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地震时序作用 砂质黏土边坡 破坏模式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_(S)7.1地震序列重定位与发震构造
9
作者 王雪竹 吴传勇 +5 位作者 刘建明 臧柯智 袁海洋 高瞻 张金烁 马云潇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8-506,共19页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3日2时9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M_(S)7.1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西南天山山前的迈丹断裂附近。迈丹断裂是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构造,几何结构复杂。由于该次强震没有形成明显的同震地表破裂,目... 北京时间2024年1月23日2时9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发生M_(S)7.1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西南天山山前的迈丹断裂附近。迈丹断裂是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构造,几何结构复杂。由于该次强震没有形成明显的同震地表破裂,目前对乌什M_(S)7.1地震的发震构造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和不确定性,确定发震构造对于评估该地区未来强震风险及不同断裂之间的应力加载和触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地震资料,采用HypoDD方法对主震及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序列整体呈NE-SW向展布,长轴走向约为55°,全长约85km;同时,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获得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为115°,倾角为52°,滑动角为132°;节面Ⅱ的走向为240°,倾角为54°,滑动角为49°;矩心深度为17km。综合地震序列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及震区活动构造资料等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迈丹断裂东段的山前分支(别迭里沟口断裂),破裂长约35km。85km长的余震条带是主震触发相邻分支断裂活动的结果,属于一次较为复杂的级联破裂地震。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深,同震破裂主要发生在地表5km以下的深度,别迭里沟口断裂未来仍具有较高的强震风险。另外,乌什M_(S)7.1地震触发了别迭里断裂(F1-1)和阿合奇断裂(F2-2)活动,后续也需要进一步关注这2条断裂的强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M_(S)7.1地震 HypoDD定位 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以来云南M≥5.0地震前震型地震序列特征分析
10
作者 张天宇 黄浩 +2 位作者 刘自凤 匡泳庄 杨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9-833,共5页
使用云南小震月报目录和地震台网中心记录到的地震波形数据,计算2008年以来云南M≥5.0地震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结合不同地震序列类型的传统地震学参数h值和b值综合分析发现,前震型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明显高于震群型和主余型地震序... 使用云南小震月报目录和地震台网中心记录到的地震波形数据,计算2008年以来云南M≥5.0地震序列谱振幅相关系数,结合不同地震序列类型的传统地震学参数h值和b值综合分析发现,前震型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明显高于震群型和主余型地震序列,且变化范围较小,数值分布较集中,而传统地震学参数b值分布较集中,h值变化范围较大。分析8个典型前震型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发现,前震型地震序列的谱振幅相关系数变化与地震序列的震级强度变化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分析认为,谱振幅相关系数高是区域应力水平高的一种表现,而地震序列谱振幅变化波动可能是受到余震起伏波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谱振幅相关系数 地震学参数 B值 H值 前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定日M_(S)6.8地震重定位及前震序列识别
11
作者 尹欣欣 左可桢 +1 位作者 赵翠萍 蔡润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0-868,共19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M_(S)6.8地震。文中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主震及其前后7 951个地震进行重定位,获得4 370个精确震源位置。重定位结果显示,主震位置为(28.501°N, 87.477°E),震源深度9.3km,余震序列整体呈近SN向展布,长约7...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M_(S)6.8地震。文中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主震及其前后7 951个地震进行重定位,获得4 370个精确震源位置。重定位结果显示,主震位置为(28.501°N, 87.477°E),震源深度9.3km,余震序列整体呈近SN向展布,长约70km,深度主要集中在3~15km。由于震中位于台站覆盖稀疏区域,传统台网监测难以全面捕捉地震前的小地震活动。为此,文中创新性地将深度学习方法PhaseNet与单台振幅-震级估算相结合,对距震中最近的ZHF台站(震中距约50km)连续波形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主震前56h内共识别出90次地震事件,其中88.89%为M_(L)<2.0的小地震,大大超过了同期区域台网识别的8次地震。对293次已知震级的余震进行分析,建立了可靠的单台震级标定关系(log_(10)A=0.77M_(L)+1.36)。基于改进后的地震目录,在考虑震级误差的情况下采用最大曲率法确定完备震级为M_(L)1.10,通过最大似然法计算得到b值为0.58±0.07。从空间分布来看,精定位结果显示这些前震事件主要发生在主震震中约20km范围内的余震区内;时间演化特征表明,主震前1h内记录到8次地震事件,其中最大前震(M_(L)3.7)发生在主震前约1h。文中结果验证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台检测方法在台站稀疏区域的有效性,为研究地震孕育过程提供了重要观测资料。这一方法对其他台站覆盖稀疏地区的地震监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发震构造 深度学习检测 前震序列 B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地震科考工作的可操作性余震概率预测及检验——以西藏定日M_(S)6.8地震为例
12
作者 张盛峰() 张永仙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5-849,共15页
2025年1月7日发生的西藏定日6.8级地震对当地经济和群众生命造成了重大灾害。震后,中国地震局围绕此次地震,采用不同学科手段开展了跟踪式分析的科考工作,其中序列特征分析和震后余震概率预测分析是一项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内容。为增进... 2025年1月7日发生的西藏定日6.8级地震对当地经济和群众生命造成了重大灾害。震后,中国地震局围绕此次地震,采用不同学科手段开展了跟踪式分析的科考工作,其中序列特征分析和震后余震概率预测分析是一项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内容。为增进对此次地震序列的认识并及时为科考工作提供支撑,文中针对震后7.1d已经积累的余震序列数据,采用时间ETAS模型,以0.1d为间隔进行了跟踪式分析,对未来1d进行余震短期概率预测,并使用描述概率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一致性的Brier评分方法对模型效能进行检验,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余震序列整体呈现贴近正常水平的衰减速率(p=1.06),触发产生的“子事件”比例不高(α=1.58),模型整体拟合情况与余震实际发生情况基本一致;2)模型参数从震后第2.8d开始趋于稳定,震后短时间内余震记录不全的问题会对模型拟合产生影响;3)该模型的预测曲线能够快速反映第6.5d发生的5.0级余震情况,显示出该模型对此类工作中余震短期预测较强的适应性和应用的潜在价值;4)针对以上跟踪式分析预测结果的Brier评分结果显示,该模型对3.5级、 4.0级和5.0级以上余震的预测优于随机预测(score<0.25),其中对4.5级和5.0级以上余震的预测效能随时间不断提升。文中探讨了将Brier评分方法应用于时间ETAS模型概率预测效能评估中的潜力,发现其在综合评估预测表现及预测能力随时间变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该模型的可操作性预测框架对支撑地震科学考察和辅助地震决策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讨论了下一步开展此类工作需要解决的潜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M_(S)6.8地震 可操作的地震预测 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 余震概率预测 效能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水诱发地震的研究进展及其对震源物理的广泛意义
13
作者 俞红玉 王备 孟浩然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62-2994,共33页
注水诱发地震与地下能源开发过程中的流体注入密切相关.随着注水作业的活跃,诱发地震的发生频次和震级均显著攀升,已成为地震学研究的热点.过去十年间,相关观测与研究发展迅速,其主题也从早期聚焦注液相关的诱发机理和风险预测,拓展至... 注水诱发地震与地下能源开发过程中的流体注入密切相关.随着注水作业的活跃,诱发地震的发生频次和震级均显著攀升,已成为地震学研究的热点.过去十年间,相关观测与研究发展迅速,其主题也从早期聚焦注液相关的诱发机理和风险预测,拓展至更广泛的领域.本文在系统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评述了诱发地震与天然地震研究的异同及其独特优势,旨在实现对震源过程的精细刻画并提升地震风险预测能力.首先,简要回顾了诱发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注水活动的关联性以及发震机理假说的发展;随后,探讨了震源特征对水-岩相互作用的启示,评估了相关研究方法的应用与进展,并结合流体分布、低频地震信号与波速异常等观测,分析了表征流体活动的有效途径及长期注水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诱发地震中的地震相互作用,包括前震与余震序列的分布规律及触发机制,并介绍了基于地震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的风险预测模型及其适用性.最后,基于注水诱发地震具备控制因素较明确、发震深度浅、流体作用显著、发生频率高且震级多为中小震等特点,本文总结了其在揭示断层-流体相互作用、理解地震发震过程以及提升地震风险预测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热点与挑战,包括高质量数据共享、多学科融合以及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的开发等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诱发地震 水-岩相互作用 前震-余震序列 地震风险预测 地震发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及邻区构造应力场分区研究
14
作者 郑礼洋 万永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27-2236,共10页
广西位于构造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仪器观测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弱,观测资料少导致该地区的地壳应力场等相关研究较为薄弱。2019年该区发生了北流5.2级地震序列,积累了相当的震源机制资料,改善了该地区的震源机制资料较少的现状,本文研究搜... 广西位于构造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仪器观测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弱,观测资料少导致该地区的地壳应力场等相关研究较为薄弱。2019年该区发生了北流5.2级地震序列,积累了相当的震源机制资料,改善了该地区的震源机制资料较少的现状,本文研究搜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并整理了前人的相关资料,对广西及邻区的震源机制类型进行统计,并采用网格搜索法反演了该区域应力场总场和分区应力场。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震源机制解以走滑型为主,从NW往ES方向的分布看,逆断型震源机制解逐渐增多,正断型震源机制解逐渐减少;总体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NW-SE向,主张应力轴为NE-SW向,且两轴接近水平,整体应力场为走滑型;西部地区主压应力轴方向为近N-E向,往东部主压应力轴方向逐渐向NW-SE方向变化,使得各分区主压应力方向在整体区域上呈扇形分布特征;根据各分区应力场结果得出:a区域内最易产生NE-SW向和NW-SE向的断裂,断裂类型以走滑型为主;b区域最易产生NNE-SSW向和NWW-SEE向断裂,其中NNE-SSW向断裂更偏向于逆走滑型,NWW-SEE向断裂更偏向于走滑型;c区域最易产生正N-S向和正E-W向断裂,受周围区域断裂延伸影响,该区域的主要断层并未体现这一特征,断裂类型以逆走滑型和逆断型为主;d区域最易产生NW-SE向和NE-SW向断裂,其中NW-SE向断裂更偏向于逆断型,NE-SW向断裂更偏向于走滑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北流地震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主压应力 主张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6月10日四川马尔康M_(S)6.0震群序列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宫悦 龙锋 +5 位作者 赵敏 杨鹏 王宇玺 梁明剑 乔慧珍 王宇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91,共19页
2022年6月10日马尔康M_(S)6.0震群序列发生在松岗断裂与龙日坝断裂交会处,呈震群型活动特征。本文以四川地震台网目录为基础,对马尔康地震序列的参数特征开展研究,取该序列三次M_(S)5.0地震之后各一个小时,作为Ⅰ,Ⅱ,Ⅲ共计三个阶段,进... 2022年6月10日马尔康M_(S)6.0震群序列发生在松岗断裂与龙日坝断裂交会处,呈震群型活动特征。本文以四川地震台网目录为基础,对马尔康地震序列的参数特征开展研究,取该序列三次M_(S)5.0地震之后各一个小时,作为Ⅰ,Ⅱ,Ⅲ共计三个阶段,进行对比分析。由于较大地震后短时间内目录遗漏的余震较多,为增大研究所需的地震样本量,首先采用模板匹配法进行微小地震识别,以补充完备目录,并利用识别的地震目录及台网目录分别计算马尔康M_(S)6.0地震序列的b值、p值等参数。计算结果显示,相比于第Ⅱ和Ⅲ阶段,第Ⅰ阶段具有显著的低b值(0.59),随着时间的推移,序列b值逐渐上升,后两个阶段分别为0.84和0.86。第Ⅰ阶段低b值的结果反映了此阶段孕震区应力水平较高。另外,第Ⅰ阶段序列的p值为0.76,明显低于后两个阶段的1.81和1.64,反映出第Ⅰ阶段序列频次衰减速度较慢,应力释放不充分,而后两个阶段刚好相反,表明不同阶段序列的时间演化特征存在差异。综合分析认为,M_(S)5.8地震是M_(S)6.0地震的前震。序列西支与东支的参数计算结果呈现不一样的特征,可能与M_(S)5.8前震序列发生在西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康 M_(S)6.0 震群 松岗断裂 序列参数 前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决策树的川滇地区地震序列类型判定特征重要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小艳 蒋海昆 +2 位作者 孟令媛 苏有锦 贺素歌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35,共15页
基于1966—2021年川滇地区225次5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序列目录和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资料,参考以往研究和震后趋势预测实践经验,构建了10个基于地震观测数据的机器学习序列类型判定特征样本数据集。基于地震序列分类定义,设置多震型、主... 基于1966—2021年川滇地区225次5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序列目录和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资料,参考以往研究和震后趋势预测实践经验,构建了10个基于地震观测数据的机器学习序列类型判定特征样本数据集。基于地震序列分类定义,设置多震型、主余型、孤立型三类样本“标签”。对样本进行不均衡处理、对特征参数进行缺失处理后,采用决策树模型对特征参数的重要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时间段特征参数重要性类别有一定差异,随着序列数据资料的增加,序列类型判断更倚重动态的序列数据资料;主震震源机制相关参数和主震参数对序列分类有较高的贡献率,序列参数对序列分类贡献率不高。整体而言,模型给出的结果与实际经验性预报方法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类型 机器学习 特征参数 决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盐津地区两种地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演 姜金钟 +3 位作者 王光明 张帅 何德强 周青云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90,共13页
2020年9月—2021年1月,云南盐津地区出现了密集中小地震活动。为获取更完备的地震目录和更准确的震源参数,利用2020年1月—2021年2月云南及其邻区地震台网记录到地震事件的观测报告和连续波形,采用匹配定位方法检测到了1340次地震事件... 2020年9月—2021年1月,云南盐津地区出现了密集中小地震活动。为获取更完备的地震目录和更准确的震源参数,利用2020年1月—2021年2月云南及其邻区地震台网记录到地震事件的观测报告和连续波形,采用匹配定位方法检测到了1340次地震事件。利用联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地震定位方法进行重定位,获得了检测目录中351次地震的精确位置,对精定位后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盐津地区发生的密集中小地震活动为先后发生的2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沿两条不同走向和倾角的断裂分布,其中2020年9—10月的M_(L)3.9震群型地震序列发生在NNW走向、倾角约为75°的盐津—筠连断裂;2021年1月的M_(L)5.2孤立型地震序列发生在近SN走向、断层线与盐津—筠连断裂呈约30°夹角且倾角约为50°的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津地区 地震检测 匹配定位方法 双差重定位 地震序列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和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断层面花状构造及其滑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靳志同 万永革 +3 位作者 王福昌 李枭 冯淦 许英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02-2219,共18页
芦山地区在2013年和2022年发生两次6.0级以上地震,本研究收集两次地震的余震序列,研究两次芦山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和滑动特性,并分析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的应力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收集到的两次芦山地... 芦山地区在2013年和2022年发生两次6.0级以上地震,本研究收集两次地震的余震序列,研究两次芦山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和滑动特性,并分析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的应力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基于收集到的两次芦山地震序列的2531个地震事件的精确定位结果,采用模糊聚类方法,求解得到芦山地震序列的5个发震断层面位置及其走向和倾角,5个断层面在空间上呈花状构造分布.(2)基于收集和计算得到的该地区的127个震源机制中心解,求解得到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得到芦山地区形成了SEE—NWW向挤压,垂直向拉张的以逆冲为主的应力状态.(3)通过将构造应力场投影到两次芦山地震发震断层上,得到这些发震断层面上均容易发生逆冲型破裂事件.(4)将求解的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面形状和滑动特性作为接收断层参数,计算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的应力影响,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对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面的活动性起到促进作用,而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共同作用,对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面的活动性起到抑制作用,即2013年芦山地震的发生推迟了2022年芦山地震序列的发生.基于GPS观测的应变率得到,在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共同作用下,2022年芦山地震被推迟的时间约为5.2~10.5年.这些研究对研究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南段的断层活动特性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序列 模糊聚类 断层面估计 断层面滑动特性 地震应力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源-和静M_(S)6.6地震余震序列自动处理结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金花 冉慧敏 木拉提江·阿不来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7-1052,共6页
使用地震实时智能处理(RISP)系统处理2012-06-30新疆新源-和静M_(S)6.6地震序列,并与人工编目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定位结果较为一致,发震时刻差值主要集中在±2 s内,震中偏差范围主要集中在10 km内,震源深度差值主要集中在2... 使用地震实时智能处理(RISP)系统处理2012-06-30新疆新源-和静M_(S)6.6地震序列,并与人工编目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定位结果较为一致,发震时刻差值主要集中在±2 s内,震中偏差范围主要集中在10 km内,震源深度差值主要集中在25 km内,且以20 km内居多,震级偏差范围为±M_(L)0.4,多数集中在±M_(L)0.2。RISP系统检测到的相同地震同震相的到时差主要集中在±0.25 s之间,对Pg震相的识别率高于Sg震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SP 新源-和静M_(S)6.6地震 自动编目 余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M_(S)5.9与M_(S)4.7地震序列特征及其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鑫 张珂 王玥 《地震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4-1331,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在2003年与2021年先后发生M_(S)5.9地震与M_(S)4.7地震。这2次地震是该地区近年来震级最大的地震事件,均未造成地表破裂,余震分布与已知断层的相关性不强,地震活动特征和发震机制仍不甚明确。针对该问题,文中...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在2003年与2021年先后发生M_(S)5.9地震与M_(S)4.7地震。这2次地震是该地区近年来震级最大的地震事件,均未造成地表破裂,余震分布与已知断层的相关性不强,地震活动特征和发震机制仍不甚明确。针对该问题,文中使用内蒙古地震监测台网观测数据,对阿鲁科尔沁旗2次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M_(S)5.9和M_(S)4.7地震序列的余震震源深度分别为2~12km和8~22km间,主震位于余震序列的南东段,余震带走向为NW-SE。余震带深度剖面分析显示2次地震序列结构相对简单,均呈一个NW走向、倾向SW的地震集群。进一步采用CAP方法与P波初动极性方法,得到了震源区M_L≥1.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M_(S)4.7主震的发震断裂为左旋走滑性质,震源矩心深度为19.9km,与重定位得到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21km较为接近,余震与主震的性质整体相同,均发育NW-SE走向的断层面。前期研究结果显示,M_(S)5.9地震序列的主震也为左旋走滑型。文中对阿鲁科尔沁旗M_(S)5.9与M_(S)4.7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与震源机制解的分析表明,阿鲁科尔沁旗2次地震序列的主要发震断层的产状及力学性质应与NW走向的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较为一致,但展布位置不同,证实M_(S)5.9地震的发震构造应是位于该断裂西侧、倾向SW的一条左旋走滑次级断裂,M_(S)4.7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是震中附近与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性质相近的一条隐伏断裂。2次地震序列均是发震构造受到近EW向主压应力作用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鲁科尔沁旗地震 地震序列精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