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我院近3年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分析探讨院前急救措施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2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卒中114例,缺血性卒中166例),按来院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我院近3年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分析探讨院前急救措施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2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卒中114例,缺血性卒中166例),按来院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将患者按疾病类型分为出血组和缺血组,其中观察组196例卒中患者由120急救转运至我院急诊卒中中心,并在来院途中给予吸氧、适度镇静、抬高头位、监测血压、血糖、脱水降颅压以及心电图检查等初步处理,84例对照组患者未经任何院前处理由家属直接送至我院,入院后均按指南进行积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两组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及GCS评分表对两组患者预后进行评分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预后NIHSS(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5分占比56.6%、NIHSS评分>21分占比41.3%、死亡占比2.1%。对照组预后NIHSS评分<15分占比38.2%、NIHSS评分>21分占比54.7%、死亡占比7.1%;住院时间观察组为16±7天、对照组为20±8天。结论:科学、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在尽快明确脑卒中诊断、及早启动卒中救治、减少医院准备时间有重要价值,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病残率,缩短住院时间,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提高患者预后生存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血压变异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AIS 15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分为END组(n=45)和非END组(n=107)。根据卒中...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血压变异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AIS 15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分为END组(n=45)和非END组(n=107)。根据卒中发病后90 d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60)和预后不良组(n=92)。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监测24 h动态血压,计算收缩压标准差(SSD)、舒张压标准差(DSD)。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END组颅内动脉总狭窄率高于非END组,且END组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更严重(P<0.05,P<0.01)。END组24 h SSD、24 h DSD、日间SSD、日间DSD、夜间SSD、夜间DSD均高于非END组(P<0.05,P<0.01)。END组杓型血压节律的比例低于非END组,而非杓型血压节律的比例高于非END组(P<0.05,P<0.01)。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2分、24 h SSD>12 mmHg、发生END是导致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杓型血压节律为保护性因素(P<0.05,P<0.01)。结论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血压变异性与AIS患者神经功能有关,且是预后的影响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痰瘀证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观察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证候积分,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观察,考察中医证候积分和N...目的探讨痰瘀证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观察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证候积分,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观察,考察中医证候积分和NIHSS积分的相关性。结果痰瘀证与NIHSS之间呈中、高度相关。结论痰瘀互结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病理环节,痰瘀同治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解郁汤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7)和对照组(n=55),所有病例均给予基础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益气活血解郁汤治疗,对照组加用盐酸氟西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抑...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解郁汤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7)和对照组(n=55),所有病例均给予基础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益气活血解郁汤治疗,对照组加用盐酸氟西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抑郁症状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HAMD评分、NIHSS评分、B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改善情况略低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B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解郁汤可以明显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HAMD评分、NIHSS评分、BI,减轻抑郁症状,同时具有帮助神经功能康复及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较盐酸氟西汀在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方面的作用稍弱,但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展开更多
目的基于中医药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采集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对中风偏瘫患者针刺疗效的影响。方法依据入院时第一次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组、血小板聚集率正常组和血小板聚集率升高组,观察3组患者...目的基于中医药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采集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对中风偏瘫患者针刺疗效的影响。方法依据入院时第一次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组、血小板聚集率正常组和血小板聚集率升高组,观察3组患者入院第一天、第一周、第二周的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三组针刺治疗前后MAS、NIHSS、BI量表评分变化,各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参数检验对各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率正常组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改善均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率正常有利于提高针刺疗效。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我院近3年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分析探讨院前急救措施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2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卒中114例,缺血性卒中166例),按来院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将患者按疾病类型分为出血组和缺血组,其中观察组196例卒中患者由120急救转运至我院急诊卒中中心,并在来院途中给予吸氧、适度镇静、抬高头位、监测血压、血糖、脱水降颅压以及心电图检查等初步处理,84例对照组患者未经任何院前处理由家属直接送至我院,入院后均按指南进行积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两组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及GCS评分表对两组患者预后进行评分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预后NIHSS(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5分占比56.6%、NIHSS评分>21分占比41.3%、死亡占比2.1%。对照组预后NIHSS评分<15分占比38.2%、NIHSS评分>21分占比54.7%、死亡占比7.1%;住院时间观察组为16±7天、对照组为20±8天。结论:科学、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在尽快明确脑卒中诊断、及早启动卒中救治、减少医院准备时间有重要价值,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病残率,缩短住院时间,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提高患者预后生存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摘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血压变异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AIS 15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分为END组(n=45)和非END组(n=107)。根据卒中发病后90 d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60)和预后不良组(n=92)。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监测24 h动态血压,计算收缩压标准差(SSD)、舒张压标准差(DSD)。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END组颅内动脉总狭窄率高于非END组,且END组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更严重(P<0.05,P<0.01)。END组24 h SSD、24 h DSD、日间SSD、日间DSD、夜间SSD、夜间DSD均高于非END组(P<0.05,P<0.01)。END组杓型血压节律的比例低于非END组,而非杓型血压节律的比例高于非END组(P<0.05,P<0.01)。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2分、24 h SSD>12 mmHg、发生END是导致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杓型血压节律为保护性因素(P<0.05,P<0.01)。结论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血压变异性与AIS患者神经功能有关,且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文摘目的探讨痰瘀证与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观察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证候积分,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观察,考察中医证候积分和NIHSS积分的相关性。结果痰瘀证与NIHSS之间呈中、高度相关。结论痰瘀互结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病理环节,痰瘀同治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
文摘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解郁汤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7)和对照组(n=55),所有病例均给予基础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益气活血解郁汤治疗,对照组加用盐酸氟西汀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抑郁症状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HAMD评分、NIHSS评分、B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改善情况略低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B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解郁汤可以明显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HAMD评分、NIHSS评分、BI,减轻抑郁症状,同时具有帮助神经功能康复及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较盐酸氟西汀在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方面的作用稍弱,但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文摘目的基于中医药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采集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对中风偏瘫患者针刺疗效的影响。方法依据入院时第一次血小板聚集率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组、血小板聚集率正常组和血小板聚集率升高组,观察3组患者入院第一天、第一周、第二周的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三组针刺治疗前后MAS、NIHSS、BI量表评分变化,各组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参数检验对各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率正常组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改善均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率正常有利于提高针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