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陆风对环珠江口地区臭氧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麦健华 于玲玲 +3 位作者 邓涛 吴道航 倾鹏程 余欣洋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8-1209,共12页
利用地面气象和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及第五代欧洲中心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对2022年环珠江口地区在海陆风环流影响下的臭氧(O_(3))污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珠江口7市2022年海陆风日天数在40~64d,海陆风日主要集中在春季及秋季.区域... 利用地面气象和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及第五代欧洲中心大气再分析数据(ERA5),对2022年环珠江口地区在海陆风环流影响下的臭氧(O_(3))污染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珠江口7市2022年海陆风日天数在40~64d,海陆风日主要集中在春季及秋季.区域海陆风日各市平均O_(3)日最大8h滑动平均浓度(O_(3)-8h)中位数及超标率分别为141μg/m^(3)和38%,非海陆风日仅为74μg/m^(3)和11%.海陆风环流对珠江口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门三市O_(3)污染影响最大,3市海陆风日O_(3)-8h相比非海陆风日分别偏高26%、41%和29%.海陆风环流使珠中江地区O_(3)峰值浓度的出现时间比非海陆风日平均偏晚0.5h,平均峰值浓度偏高29%.当海风在17:00或18:00首次出现,该时次O_(3)小时增长率为正增长的比例分别达72%和41%,平均增长率比非海陆风日分别偏高5%和7%,但海风出现1h后O_(3)小时增长率明显下降.珠中江地区海陆风日平均回流指数(RF)比北风日和南风日偏低39%,陆风转海风时段平均RF比陆风及海风时段分别偏低14%和15%,海陆风超标日平均RF比非海陆风超标日偏低28%,海陆风环流使大气扩散能力减弱,因此O_(3)污染比非海陆风日更趋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珠江口 O_(3)污染 回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黄河口邻近海域MODIS叶绿素a浓度遥感反演
2
作者 郝佳雯 刘会会 +2 位作者 高志强 王德 王跃启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22,共14页
海洋叶绿素a(Chl a)浓度是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表征,是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直观体现,准确、高效地估算水体Chl a浓度是海洋相关研究的基础。卫星遥感技术可用于大范围、高频次的Chl a浓度监测,为我们理解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重... 海洋叶绿素a(Chl a)浓度是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表征,是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直观体现,准确、高效地估算水体Chl a浓度是海洋相关研究的基础。卫星遥感技术可用于大范围、高频次的Chl a浓度监测,为我们理解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由于复杂的生物光学特征,近岸浑浊水体Chl a浓度的遥感反演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利用大量现场实测数据进行验证和优化。本文基于2010-2023年间45个航次的表层Chl a浓度实测数据,利用MODIS同步卫星遥感反射率数据,构建了黄河口邻近海域Chl a浓度的机器学习遥感反演模型。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全球标准算法和以往的区域算法相比,机器学习算法获得了更高的反演精度;其中,高斯过程模型表现最佳(R^(2)=0.62,RMSE=0.21 mg/m^(3)),结果很好地呈现了该海域Chl a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总体来看,该海域Chl a浓度在空间上呈现近岸高于离岸的特征,季节变化呈现较为明显的夏高冬低的单峰结构,2003-2023年间平均Chl a浓度以每年0.02 mg/m^(3)的速率增加。研究结果丰富了近岸海域Chl a浓度遥感反演算法,拓展了机器学习算法的遥感应用,为黄河口邻近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评估提供了方法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浓度 遥感反演模型 MODIS 机器学习 黄河口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23年珠江口-江门海域总氮时空变化
3
作者 田洪阵 张政 +2 位作者 邓少福 杨佳 刘沁萍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7,共9页
总氮(total nitrogen,TN)是衡量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了解其时空变化对近海海洋生态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珠江口-江门海域为研究区,基于2021—2023年实测数据、2003—2023年MODIS和2017—2023年Sentinel-3遥感影像,筛选出与TN... 总氮(total nitrogen,TN)是衡量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了解其时空变化对近海海洋生态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珠江口-江门海域为研究区,基于2021—2023年实测数据、2003—2023年MODIS和2017—2023年Sentinel-3遥感影像,筛选出与TN质量浓度高相关性波段组合,构建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并根据模型反演的TN,分析其在不同尺度下的时空特征。反演模型的精度良好(R^(2)为0.797~0.931)。反演结果显示:2003—2023年珠江口-江门海域TN质量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03—2015年质量浓度较高,2016年后显著下降;TN有明显丰∕枯季变化,入海口和浅水海域的年内变化明显。本研究通过遥感反演分析了研究区TN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可为近岸海域污染物管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江门海域 总氮质量浓度 随机森林回归 枯水期 丰水期 海洋污染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不同来源营养盐对初级生产的作用
4
作者 石长岑 何雨楠 +1 位作者 张晶 王鲁宁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7-832,共16页
长江口邻近海域生境复杂,赤潮等生态灾害频发,营养盐的供给与之密切相关。河流和大洋等为长江口邻近海域带来了大量营养盐,然而,关于不同来源营养盐对该海域初级生产的相对重要性仍存在许多未知数。采用物理-生态耦合模型并结合营养盐... 长江口邻近海域生境复杂,赤潮等生态灾害频发,营养盐的供给与之密切相关。河流和大洋等为长江口邻近海域带来了大量营养盐,然而,关于不同来源营养盐对该海域初级生产的相对重要性仍存在许多未知数。采用物理-生态耦合模型并结合营养盐追踪模块,评估了河流输入(主要为长江和钱塘江)、大气沉降、黑潮入侵和中国台湾海峡水输运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和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现存量和初级生产的贡献。结果显示,河流输入、大气沉降、黑潮入侵和中国台湾海峡水输运对长江口邻近海域DIN年均现存量的贡献分别是40%、17%、26%和17%,其中河流输入的DIN支持了约37%的初级生产。黑潮入侵和中国台湾海峡水输运对长江口邻近海域DIP年均现存量的贡献分别是50%和40%,而对初级生产的贡献则分别是32%和49%。黑潮新营养盐被浮游植物利用后转化为再生营养盐,二者均支撑了长江口邻近海域的初级生产,其中黑潮再生营养盐的现存量较新营养盐少,但支持的初级生产更多。进一步分析表明,河流输入和黑潮入侵分别在50 m等深线以浅和以深区域的营养盐收支和初级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本研究结果为海洋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来源 长江口邻近海域 初级生产 现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5
作者 张良奎 林雅君 +3 位作者 向晨晖 黄亚东 郑传阳 宋星宇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2019年7月和2020年12月对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潜在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夏季和冬季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151种和146种,群落主要以硅藻为主,甲藻次之。夏季浮游植物表底层平均丰度(13.75±3.98)×10^(4)个&... 2019年7月和2020年12月对粤港澳大湾区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潜在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夏季和冬季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151种和146种,群落主要以硅藻为主,甲藻次之。夏季浮游植物表底层平均丰度(13.75±3.98)×10^(4)个·L^(-1)高于冬季平均丰度(3.17±0.30)×10^(4)个·L^(-1),而夏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表底层平均值,分别为(2.36±0.23)和(0.61±0.06)低于冬季平均值,分别为(3.65±0.12)和(0.85±0.02)。优势种具有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夏季优势种为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冬季优势种为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 var.sulcata)、舟形藻(Naviculas sp.)、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p.)。典范对应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的综合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浮游植物丰度与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其他主要影响因子还包括盐度、营养盐和混浊度。大湾区浮游植物群落在夏季和冬季均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与季风、珠江径流、陆源排放等驱动因素的综合影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口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关系——以珠江口南沙海域为例
6
作者 高广银 李学恒 +1 位作者 唐灵刚 李颖颖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0期74-78,84,共6页
为探究珠江口南沙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21年10月(秋季)、2022年2月(冬季)对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浮游植物及海水温度、盐度、营养盐浓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别出浮游植物160种,... 为探究珠江口南沙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21年10月(秋季)、2022年2月(冬季)对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浮游植物及海水温度、盐度、营养盐浓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别出浮游植物160种,其中包括硅藻38属96种,甲藻7属19种,裸藻13属16种,绿藻11属13种,蓝藻9属13种,隐藻2种,金藻1种。硅藻为主要类群,占总种数的60%。优势种(Y≥0.02)有8种,硅藻占6种,如颗粒直链藻、美丽星杆藻等。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季节变化明显,秋季细胞丰度平均为731.39×104 cells/m 3,冬季为75.52×104 cells/m 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物种均匀度Pielou′s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2.70和0.57。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关系在不同季节差异显著,秋季活性磷酸盐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南沙海域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风险评价研究
7
作者 高广银 唐灵刚 +3 位作者 李学恒 苏丽薇 蔡茂欣 黄少斌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4期166-172,共7页
基于2021年10月(秋季)和2022年2月(冬季)珠江口南沙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Cu、Pb、Cd、Zn、Cr、Hg、As7种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碳TOC的调查结果,应用地累计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法评价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和潜在生态风险,并利... 基于2021年10月(秋季)和2022年2月(冬季)珠江口南沙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Cu、Pb、Cd、Zn、Cr、Hg、As7种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碳TOC的调查结果,应用地累计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法评价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和潜在生态风险,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初步探究了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季节变化不显著,均符合第二类沉积物标准。沉积物中的铜、锌、铅和汞来源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污染,铬与其他重金属相关性弱,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砷处于中度污染状态,铬和镉无污染,汞处于较高生态风险,其他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较低,调查海域整体为中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南沙海域 重金属 表层沉积物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南沙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28
8
作者 袁梦 汤勇 +3 位作者 徐姗楠 陈作志 杨玉滔 江艳娥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25,共8页
根据2015年11月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出现渔业生物40种,以鱼类和甲壳类为主。其中,底层鱼类21种,中上层鱼类3种,甲壳... 根据2015年11月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出现渔业生物40种,以鱼类和甲壳类为主。其中,底层鱼类21种,中上层鱼类3种,甲壳类16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可用来度量物种的生态优势度,秋季优势种类有亨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ungerfordi)和锐齿(Charybdis acuta)2种(IRI≥1 000)。该区域内各站位质量渔获率为0.63~11.15 kg·h^(-1),平均为4.23 kg·h^(-1);尾数渔获率为84~885尾·h^(-1),平均为433尾·h^(-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07,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1.64,Peilou均匀度指数(J')为0.59。分析表明,该海域渔获物以小型经济甲壳动物和经济幼鱼为主,渔获个体偏小,总体上多样性空间差异不大。与该区域2002年同月份的调查数据相比,目前渔获物多样性下降明显,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秋季 珠江口南沙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南沙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徐姗楠 杨玉滔 +2 位作者 粟丽 龚玉艳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33,共8页
基于2015年4月(丰水期)和2015年11月(枯水期)珠江口南沙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度、细胞丰度及多样性。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44属76种,硅藻为最主要优势种群。丰水期优势种有2种,分别为新月筒柱藻(Cylindroth... 基于2015年4月(丰水期)和2015年11月(枯水期)珠江口南沙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度、细胞丰度及多样性。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44属76种,硅藻为最主要优势种群。丰水期优势种有2种,分别为新月筒柱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枯水期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萎软海链藻(Thalassiosira mala)、中肋骨条藻和有棘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inosus)。丰水期和枯水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别为651.91×104个·L-1和129.21×104个·L-1,2个时期细胞丰度分布都表现为近岸向离岸递增的趋势。调查海区的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在丰水期分别为1.64和0.40,而在枯水期分别为1.58和0.41,多样性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温度、总氮和p H,枯水期为温度、透明度、磷酸盐和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细胞丰度 珠江口南沙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邻域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被引量:90
10
作者 周伟华 袁翔城 +1 位作者 霍文毅 殷克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3-150,共8页
关键词 长江口邻域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和邻近海域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及其沉积通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凌 陈繁荣 +3 位作者 殷克东 张德荣 杨永强 吕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75-881,共7页
分析了珠江口和邻近海域沉积有机质(OM)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等地球化学差数,并对有机质的来源和沉积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沉积有机质来自大陆(52%)和水生(48%)混合来源;... 分析了珠江口和邻近海域沉积有机质(OM)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等地球化学差数,并对有机质的来源和沉积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沉积有机质来自大陆(52%)和水生(48%)混合来源;而邻逝海域沉积有机质主要为水生来源(93%).珠江121陆源有机质含量(W(T-oc)为5.4mg/g]远远高于邻近海域(0.49mg/g),近每来珠江口TOC和陆源有机质(T-Oc)的平均沉积通量分别为5.57和2.2~3.6mg/(cm^2·a),说明珠江河口接受了大量的陆溺有机物的输入,这是由于自20世纪后期的几十年以来,华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造成大量土地开垦,以及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壮水的排放所致.珠江口和邻近海域的水生有机质沉积通量在近年均呈增加趋势,在珠江口达到最大值3.6mg/(cm^2·a),说缈大量的营养物质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而促使水域初级生产力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碳同位素 陆源和水生来源 沉积通量 珠江口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溶解氧和pH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50
12
作者 石晓勇 王修林 +1 位作者 陆茸 孙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4-412,共9页
根据2002年4月27日—5月2日长江口邻近海域的大面调查,分析了东海溶解氧及pH值的分布特征,并对长江口外溶解氧低值区的成因及其与赤潮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海域pH值呈近岸低、外海高的分布趋势,溶解氧整体处于过饱... 根据2002年4月27日—5月2日长江口邻近海域的大面调查,分析了东海溶解氧及pH值的分布特征,并对长江口外溶解氧低值区的成因及其与赤潮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海域pH值呈近岸低、外海高的分布趋势,溶解氧整体处于过饱和状态,呈近岸高、外海低的分布趋势。4月下旬在调查海区东南部底层已开始出现溶解氧低值区,面积约为15400km2,该水域表观耗氧量AOU一般在1.50mg/L以上,并伴随有氧的亏损发生,形成原因主要是水交换较弱和有机物分解耗氧。溶解氧低值区可能是有机碎屑的沉降汇集区,随着夏季温度的升高及长江丰水期的到来,有机碎屑有可能在台湾暖流的影响下产生西、北向的爬升而造成溶解氧低值区扩大和溶解氧含量的进一步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溶解氧低值区 东海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赤潮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被引量:34
13
作者 叶属峰 纪焕红 +1 位作者 曹恋 黄秀清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6-32,共7页
对长江口海域的赤潮发生形势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 ,探讨了长江口海域赤潮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对策。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是我国赤潮高发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赤潮发生越来越频繁 ,赤潮生物种类增加 ,2002年首次发生了有毒亚历山大藻(Alex... 对长江口海域的赤潮发生形势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 ,探讨了长江口海域赤潮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对策。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是我国赤潮高发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赤潮发生越来越频繁 ,赤潮生物种类增加 ,2002年首次发生了有毒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sp.)赤潮 ,赤潮危害程度在增大 ,这与长江口海域的环境和生物条件、河口最大浑浊带、长江上游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长江口海域赤潮高发区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同时河口海域甲藻孢囊也是赤潮发生的种源。建议建立赤潮立体监测体系、赤潮信息管理系统、海产品赤潮毒素卫生检疫制度和赤潮应急响应机制 ,全面加强长江口海域的赤潮监控与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赤潮 监测体系 信息管理系统 毒素 卫生检疫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WAVEWATCH和SWAN嵌套计算珠江口附近海域的风浪场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洪生 辜俊波 +1 位作者 王海龙 王乐铭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7,共10页
基于CCMP(Cross Calibrated Multi-platform)卫星遥感海面风场数据,通过将WAVEWATCH和SWAN(SimulatingWAves Nearshore)模型嵌套的方法,数值模拟了珠江口附近海域的风浪场。将总计10个月的数值模拟的有效波高、波周期和波向分别与相应... 基于CCMP(Cross Calibrated Multi-platform)卫星遥感海面风场数据,通过将WAVEWATCH和SWAN(SimulatingWAves Nearshore)模型嵌套的方法,数值模拟了珠江口附近海域的风浪场。将总计10个月的数值模拟的有效波高、波周期和波向分别与相应的观测值进行了定量比较。结果说明,有效波高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5.4cm,分散系数SI为0.240,相关系数为0.925;波周期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9s,分散系数SI为0.433,相关系数为0.636;波向的平均绝对误差为23.9°。计算的波高和波向与观测结果的变化趋势相吻合。由于第三代海浪模式本身的缺陷,导致所计算的波周期偏小。总体说来,本文所采用的数值模式能较好地模拟珠江口附近海域的风浪场。另外,还设计了6个算例以探讨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和风场对计算结果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本文的数值方法和高精度的CCMP风场确实可以提高计算结果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MP风场 WAVEWATCH SWAN 风浪场 南海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高饱和度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特征及机制 被引量:73
15
作者 张伟 梁金强 +6 位作者 陆敬安 尉建功 苏丕波 方允鑫 郭依群 杨胜雄 张光学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70-680,共11页
基于中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GMGS3钻探区内岩心、测井、二维及三维地震数据综合分析,对黏土质粉砂储集层高饱和度扩散型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特征、差异聚集机理及其成藏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饱和度水合物通常对应着高电阻率、低声... 基于中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GMGS3钻探区内岩心、测井、二维及三维地震数据综合分析,对黏土质粉砂储集层高饱和度扩散型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特征、差异聚集机理及其成藏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饱和度水合物通常对应着高电阻率、低声波时差,强似海底反射(BSRs),且在BSRs下部可能存在泥底辟及气烟囱等形式的流体渗漏现象;水合物储集层以黏土质粉砂细粒沉积物为主,局部存在具有较高孔渗性的粉砂细粒沉积物;水合物类型以Ⅰ型为主,在Ⅰ型水合物层的底部可能存在Ⅱ型水合物;水合物气源为热解气、微生物气混合成因,来自白云凹陷中心深部的热成因气通过断层和泥底辟及气烟囱向浅层运移并与原位生物气混合,直至运移至水合物温度、压力稳定区域中富集形成高饱和度水合物;流体运移输导系统影响和控制了高饱和度水合物差异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高饱和度 分布特征 成藏机制 神狐海域 珠江口盆地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至珠江口间沿岸海域中华白海豚分布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先艳 妙星 +3 位作者 吴福星 闫晨曦 刘文华 祝茜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25-230,共6页
厦门海域和珠江口海域是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2个重要分布区,但对这两地之间沿海白海豚的分布情况还缺乏了解.通过走访厦门至珠江口之间12个渔港码头或渔村的渔民,共获得有效问卷168份,探讨了厦门至珠江口之间沿海历史上和当... 厦门海域和珠江口海域是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2个重要分布区,但对这两地之间沿海白海豚的分布情况还缺乏了解.通过走访厦门至珠江口之间12个渔港码头或渔村的渔民,共获得有效问卷168份,探讨了厦门至珠江口之间沿海历史上和当今中华白海豚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渔民见过白海豚的比例越高;历史上(20~30a前),东山、汕头、甲子、汕尾和马宫等地沿海曾有较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分布;如今,在东山湾和汕头海域还有中华白海豚的出没.通过进一步的截线抽样法调查,证实了汕头海域还有白海豚的分布,东山湾还有渔民观察到白海豚,但尚待进一步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中华白海豚 厦门海域 珠江口 沿岸海域 种群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西贡滨珊瑚REE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羿 彭子成 +4 位作者 韦刚健 陈特固 P.O.Ang 贺剑峰 刘桂建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1-539,共9页
用ICP-MS技术测定了位于珠江口西岸香港西贡滨珊瑚在1991~2002年(分辨率达到0.5a)的稀土元素(REE)含量。实验结果显示香港滨珊瑚REE具有Ce负异常、重稀土富集这种典型的海水相分布模式。香港滨珊瑚中REE含量处于目前已见报道中的高值范... 用ICP-MS技术测定了位于珠江口西岸香港西贡滨珊瑚在1991~2002年(分辨率达到0.5a)的稀土元素(REE)含量。实验结果显示香港滨珊瑚REE具有Ce负异常、重稀土富集这种典型的海水相分布模式。香港滨珊瑚中REE含量处于目前已见报道中的高值范围,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珊瑚的REE含量相当。通过与不同地区的比较,香港珊瑚高REE含量很可能就是毗邻的珠江水体高REE的直接反映,而且同南海北缘半封闭边缘海的性质有关。香港珊瑚REE的来源主要为珠江口及其相邻的陆缘沉积物。此外,1991~2002年香港珊瑚REE含量年际下降趋势十分明显,Ce负异常和重稀土富集的程度也呈加剧的趋势,分布模式向海水相转化。REE含量与海平面的年际变化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7~-0.9),而且重稀土与海平面的相关系数优于轻稀土。上述结果揭示了热带滨珊瑚对近期全球变暖、极冰融化和海水膨胀所引起的海平面快速上升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滨珊瑚 珠江口 海平面上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蕉门口发育演变及其对南沙港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世俊 李春初 田向平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9-63,共5页
运用历史地图对比分析方法 ,探讨蕉门的发育演变规律及其趋势 ;通过分析水文同步观测资料及海底表层沉积物粒度资料 ,了解南沙港区泥沙分布及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蕉门演变对南沙港环境泥沙的影响。分析认为 ,蕉门分流河口发育为一... 运用历史地图对比分析方法 ,探讨蕉门的发育演变规律及其趋势 ;通过分析水文同步观测资料及海底表层沉积物粒度资料 ,了解南沙港区泥沙分布及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蕉门演变对南沙港环境泥沙的影响。分析认为 ,蕉门分流河口发育为一主一支的格局是自然演变的结果 ,这一格局对南沙建港是有利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蕉门河口 南沙 泥沙输运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水位变化的趋势——验潮站记录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曾昭璇 刘南威 +2 位作者 胡男 丘世钧 黄山 《热带海洋》 CAS CSCD 1992年第4期56-62,共7页
本文取珠江口28个验潮站1950—1985年观测记录,用最小二乘方回归直线方程进行计算,求出各站的水位升降速率,绘出三角洲各站的升降速率分布图。结果大部分测站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平均速率为2.028mm/a,到2000年水位将比1985年上升3c... 本文取珠江口28个验潮站1950—1985年观测记录,用最小二乘方回归直线方程进行计算,求出各站的水位升降速率,绘出三角洲各站的升降速率分布图。结果大部分测站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平均速率为2.028mm/a,到2000年水位将比1985年上升3cm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 珠江口 验潮站 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高估的“海平面上升对珠江口风暴潮灾害评估影响”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冯伟忠 张娟 +1 位作者 游大伟 许炜铭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40-645,共6页
根据海洋与水文行业标准和规范、IPCC-AR4(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4次评估报告)对21世纪海平面上升量预估值,文章收集珠江口历史潮位数据和特大风暴潮灾害实际损失资料,对若干涉及珠江口风暴潮灾害的文章或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讨论,... 根据海洋与水文行业标准和规范、IPCC-AR4(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4次评估报告)对21世纪海平面上升量预估值,文章收集珠江口历史潮位数据和特大风暴潮灾害实际损失资料,对若干涉及珠江口风暴潮灾害的文章或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有些论著高估了海平面上升对珠江口风暴潮潮灾的影响;并着重分析风暴潮灾害被高估的原因:1)采用了不适合珠江三角洲的洪灾损失评估方法和计算参数,如对AAL/GDP采用线性关系,以GDP及AAL/GDP的比值反推AAL(年均洪灾经济损失),使得造成的灾害损失被高估;2)将海平面上升数值直接与重现期潮位简单叠加的评估方法不科学;3)对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量的预估值取值缺乏依据;4)对历史最高潮位的取值可能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上升 风暴潮灾害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