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Y(MoO_4)_2∶Er^(3+)纳米晶体荧光粉的发光与光学温度传感特性(英文) 被引量:4
1
作者 孙英斐 吕树臣 +1 位作者 孟庆裕 曲秀荣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82-1590,共9页
采用熔盐法制备了不同煅烧温度的NaY(MoO_4)_2∶Er^(3+)荧光粉材料,样品的晶体结构与微观形貌由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测得。Er^(3+)掺杂的Na Y(MoO_4)_2纳米晶体的斯托克斯荧光发射光谱是在不同煅烧温度下测得的。NaY(MoO_4)_2∶... 采用熔盐法制备了不同煅烧温度的NaY(MoO_4)_2∶Er^(3+)荧光粉材料,样品的晶体结构与微观形貌由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测得。Er^(3+)掺杂的Na Y(MoO_4)_2纳米晶体的斯托克斯荧光发射光谱是在不同煅烧温度下测得的。NaY(MoO_4)_2∶Er^(3+)荧光粉材料的两个能级~2H_(11/2)-~4I_(15/2)和~4S_(3/2)-~4I_(15/2)跃迁的发射强度比随煅烧温度的增加而减小。NaY(MoO_4)_2∶Er^(3+)荧光粉材料的温度传感特性依赖于Er^3的两个热耦合能级~2H_(11/2)-~4I_(15/2)和~4S_(3/2)-~4I_(15/2)的发射强度。研究表明,在一个相对大的传感温度范围(303~573 K),600℃煅烧的样品的温度传感灵敏度比900℃煅烧的样品高,样品的温度传感灵敏度随煅烧温度的增加而减小,600℃煅烧的样品的温度传感灵敏度为1.36×10^(-2)K^(-1),比900℃煅烧的样品高76.6%。最后,解释了基于不同煅烧温度的温度传感灵敏度的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法 nay(moo4)2∶Er^3+荧光粉 温度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NaY(MoO_4)_2∶Sm^(3+)荧光粉的合成及荧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兆 徐克 江元汝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25-528,共4页
以水热法合成了球形NaY(MoO_4)_2∶Sm^(3+)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光致荧光光谱(PL)进行表征,考察荧光粉的晶相、形貌及发光性能。研究了Sm^(3+)掺杂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通过调节体系酸度对样品形... 以水热法合成了球形NaY(MoO_4)_2∶Sm^(3+)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光致荧光光谱(PL)进行表征,考察荧光粉的晶相、形貌及发光性能。研究了Sm^(3+)掺杂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通过调节体系酸度对样品形貌进行控制。实验结果表明:180℃水热反应20h,pH=7.0时控制合成出规则球形NaY(MoO_4)_2粉体,当Sm^(3+)的摩尔掺杂量为4%时,发射峰强度达到最大,继续增加Sm^(3+)浓度,其发射峰强度减弱,出现了浓度猝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y(moo4)2∶Sm3+ 发光 水热合成 荧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掺杂的α-Gd_2(MoO_4)_3荧光粉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国有 赵晓霞 +1 位作者 孟庆裕 王晓君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24-728,共5页
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Eu3+掺杂的α-Gd2(MoO4)3荧光粉。通过XRD、SEM以及激发和发射光谱对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助熔剂为3%时样品的结晶较好,样品的发光强度最强,并且样品粉末不团聚。光谱测量的结果表明该荧光粉与其他商品荧光粉不... 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Eu3+掺杂的α-Gd2(MoO4)3荧光粉。通过XRD、SEM以及激发和发射光谱对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助熔剂为3%时样品的结晶较好,样品的发光强度最强,并且样品粉末不团聚。光谱测量的结果表明该荧光粉与其他商品荧光粉不同,其最有效的激发波长不在电荷迁移带范围,其f-f跃迁的465,395nm吸收更强,这就意味着该类荧光粉可作为目前已商品化的白光LED的红色补偿荧光粉,也可作为近紫外LED和三基色荧光粉组合型白光器件的红色荧光粉的候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2(moo4)3 白光LED 荧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_2(MoO_4)_3∶Tb^(3+)荧光粉的固相合成与光谱性质 被引量:7
4
作者 程丽红 仲海洋 +3 位作者 孙佳石 李香萍 张金苏 陈宝玖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38-1242,共5页
以MoO3、Gd2O3及Tb4O7为原料,以NH4HF2为助溶剂,在碳粉还原条件下制备了不同Tb3+掺杂浓度的Gd2(MoO4)荧光粉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样品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掺杂浓度的改变未对产物的晶体结构产生影响,产物均为单一正交相Gd2(... 以MoO3、Gd2O3及Tb4O7为原料,以NH4HF2为助溶剂,在碳粉还原条件下制备了不同Tb3+掺杂浓度的Gd2(MoO4)荧光粉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XRD)对样品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掺杂浓度的改变未对产物的晶体结构产生影响,产物均为单一正交相Gd2(MoO4)3。对样品的激发、发射光谱及荧光衰减特性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在200~300 nm范围内具有较强的源自于Tb3+的f-d跃迁及Mo-O电荷迁移跃迁吸收;在紫外光激发下观察到了Tb3+及MoO42-基团的本征发射。研究了发光强度、荧光寿命以及样品的发光色坐标与Tb3+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样品的发射光色纯度较差,该体系荧光粉与实际应用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2(moo4)3 TB3+ 绿色荧光粉 荧光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光LED用正交相Gd_2(MoO_4)_3:Dy^(3+)荧光粉的制备与发光性能 被引量:9
5
作者 袁桃利 夏婉婉 +5 位作者 于宏柱 张成山 张方程 段佩华 王晓峰 付作岭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29-933,共5页
利用水热法并经过退火煅烧制备了白光LED用正交相Gd2(MoO4)3∶Dy3+荧光粉,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利用荧光光谱对其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在389 nm的紫外光激发下,4F9/2→6H15/2跃迁产生的蓝光发... 利用水热法并经过退火煅烧制备了白光LED用正交相Gd2(MoO4)3∶Dy3+荧光粉,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利用荧光光谱对其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在389 nm的紫外光激发下,4F9/2→6H15/2跃迁产生的蓝光发射和4F9/2→6H13/2跃迁产生的黄光发射最强。发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Dy3+的最佳掺杂量为x=16%。此时荧光粉最为接近白光,其色坐标和色温分别为(0.326,0.336)和6 389,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白光LED用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2(moo4)3∶Dy3+ 水热合成 白色荧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近紫外LED芯片的白光荧光粉Y_2(MoO_4)_3∶Dy^(3+)的发光特性 被引量:8
6
作者 龚慧 林林 +2 位作者 丘志海 黄兴勇 郑志强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67-1470,1488,共5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纯相Y2(MoO4)3∶Dy3+荧光粉,并对其晶场及发光性质进行研究。晶场分析结果表明:Y3+格位晶场结构近似为对称性很低的C2,因此样品在近紫外区有很强f-f激发峰,适合于近紫外LED芯片。在387 nm激发下,主要发射峰为Dy3+的...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纯相Y2(MoO4)3∶Dy3+荧光粉,并对其晶场及发光性质进行研究。晶场分析结果表明:Y3+格位晶场结构近似为对称性很低的C2,因此样品在近紫外区有很强f-f激发峰,适合于近紫外LED芯片。在387 nm激发下,主要发射峰为Dy3+的特征发射487 nm(蓝光,4F9/2→6H15/2)和574 nm(黄光,4F9/2→6H13/2)。增大Dy3+掺杂浓度,黄光与蓝光的强度比值(Y/B)随之增大。387 nm激发下,不同Dy3+掺杂浓度荧光粉发射光的色坐标均在白光区域中。以上结果表明Y2(MoO4)3∶Dy3+是一种新型的适于近紫外LED芯片激发的白光荧光粉,发光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2(moo4)3∶Dy3+ 荧光粉 白光LED 发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光LED用荧光粉Gd_2(MoO_4)_3∶Eu^(3+)、Dy^(3+)的制备与发光性能 被引量:7
7
作者 何玲 魏小娟 +3 位作者 李文生 董其铮 孙卫民 张定军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18,共4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LED用荧光粉Gd2(MoO4)3∶Eu3+、Dy3+,通过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谱以及光致发光光谱的测试和表征,研究Gd2(MoO4)3∶Eu3+、Dy3+的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结果表明:样品属于正交晶系,常温下在389nm的近紫外光的激发下,样品发...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LED用荧光粉Gd2(MoO4)3∶Eu3+、Dy3+,通过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谱以及光致发光光谱的测试和表征,研究Gd2(MoO4)3∶Eu3+、Dy3+的晶体结构和发光性能.结果表明:样品属于正交晶系,常温下在389nm的近紫外光的激发下,样品发射出很强的白光,在Eu3+和Dy3+共同掺杂的体系中,可以观察到由于Dy3+向Eu3+的能量传递使Dy3+敏化Eu3+的发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LED 白色荧光粉 钼酸盐 Gd2(moo4)3∶Eu3+、Dy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Li(MoO_4)_2:Eu^(3+)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6
8
作者 谢晔 王海波 +1 位作者 张瑞西 林海凤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8-80,共3页
以H3BO3助熔剂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LiMo2O8∶Eu3+红色荧光粉。通过XRD、SEM及激发和发射光谱对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引入助熔剂为3 wt%时样品具有好的结晶和优良的光谱性质;光谱测量的结果表明,在近紫外、蓝光激发下,能发射出6... 以H3BO3助熔剂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LiMo2O8∶Eu3+红色荧光粉。通过XRD、SEM及激发和发射光谱对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引入助熔剂为3 wt%时样品具有好的结晶和优良的光谱性质;光谱测量的结果表明,在近紫外、蓝光激发下,能发射出615nm的红光,具有较高的色纯度。因此,可作为目前已商品化的白光LED的红色补偿荧光粉,也可作为近紫外LED和三基色荧光粉组合型白光器件的红色荧光粉的候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oo4)2 EU^3+ 白光LED 红色荧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La(MoO_4)_2∶Sm^(3+)红色荧光粉的温度特性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轶卓 张艳秋 +4 位作者 林成新 李香萍 张金苏 李磊 陈宝玖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16-1421,共6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KLa(Mo O4)2∶Sm3+红色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对晶体结构进行表征,发现不同浓度Sm3+掺杂的样品均为单斜相结构。测量了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谱,观察到样品在紫外区及可见蓝绿区均有强的激发带,在404 nm激发下存在4个...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KLa(Mo O4)2∶Sm3+红色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对晶体结构进行表征,发现不同浓度Sm3+掺杂的样品均为单斜相结构。测量了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谱,观察到样品在紫外区及可见蓝绿区均有强的激发带,在404 nm激发下存在4个发射峰。测量了不同温度下样品的发射光谱和荧光衰减曲线,对样品的荧光温度猝灭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样品发光的温度猝灭是由横向穿越所导致的,采用Arrhennius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确定激活能约为0.48 e V,表明荧光粉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La(moo4)2∶Sm3+ 红色荧光粉 温度猝灭 横向穿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KLa(MoO_4)_2:Eu^(3+)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被引量:4
10
作者 侯利 吉日嘎兰图 +1 位作者 齐向东 付作岭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65-969,共5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红色荧光粉KLa(MoO4)2:Eu3+,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荧光光谱(PL)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pH值是合成样品KLa(MoO4)2:Eu3+的关键因素,当溶液pH值接近7时,荧光粉的纯度较高,分散性良好... 采用水热法制备红色荧光粉KLa(MoO4)2:Eu3+,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荧光光谱(PL)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pH值是合成样品KLa(MoO4)2:Eu3+的关键因素,当溶液pH值接近7时,荧光粉的纯度较高,分散性良好、粒度均匀、呈规则球形。这种荧光材料可以被紫外光279 nm、近紫外光395 nm和蓝光465 nm有效激发,发射主峰位于617 nm,是一种可应用于白光LED转换用的新型红色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La(moo4)2:Eu3+ 水热合成 红色荧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紫外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In_2(MoO_4)_3:Eu^(3+),Bi^(3+)的合成及发光性能 被引量:4
11
作者 汤安 张丁非 +1 位作者 杨柳 段作衡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17-819,共3页
通过固相反应法在1000℃空气气氛中合成了In2(MoO4)3:Eu3+、Bi 3+红色荧光粉。粉体分别用X射线衍射(XRD)、荧光分度计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荧光粉具有单相立方晶体结构,该荧光粉能够被近紫外光(395nm)有效激发,发射高强度的612nm红光。E... 通过固相反应法在1000℃空气气氛中合成了In2(MoO4)3:Eu3+、Bi 3+红色荧光粉。粉体分别用X射线衍射(XRD)、荧光分度计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荧光粉具有单相立方晶体结构,该荧光粉能够被近紫外光(395nm)有效激发,发射高强度的612nm红光。Eu3+浓度为40%(摩尔分数)时,In2(MoO4)3:Eu3+发光强度较高。In2(MoO4)3:0.4Eu3+、Bi 3+荧光粉,Bi 3+浓度为3%(摩尔分数)时,发光强度最大,高于没有掺Bi 3+的In2(MoO4)3:0.4Eu3+荧光粉。和CaMoO4:Eu3+相比,In2(MoO4)3:0.4Eu3+、0.03Bi 3+有较高的发光强度。因此,In2(MoO4)3:0.4Eu3+、0.03Bi 3+是一种可能应用于近紫外白光LED的新型红色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反应 红色荧光粉 In2(moo4)3 Eu3+ 白光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沉淀法合成NaLa(MoO_4)_2∶Eu^(3+)红色荧光粉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欧阳艳 张晓蓉 +1 位作者 许艳红 何晓燕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8-130,134,共4页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微米花状,四方晶系的NaLa(MoO4)2∶Eu3+红色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光致发光光谱等分析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形貌以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结构控制剂种类、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添加量、Eu3+...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微米花状,四方晶系的NaLa(MoO4)2∶Eu3+红色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光致发光光谱等分析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形貌以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结构控制剂种类、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添加量、Eu3+掺杂浓度、反应物浓度等系列对合成NaLa(MoO4)2∶Eu3+发光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微米花状NaLa(MoO4)2∶Eu3+红色荧光粉为四方晶系,在464nm紫外激发下,观察到其发射主峰位置在615nm。当反应条件分别为PVP=0.75g、Eu3+掺杂浓度10%、反应物浓度为0.12mol/L时样品具有最强的发光强度。在紫外灯照射下,样品呈现出明亮的红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La(moo4)2∶Eu3+ 微米花状结构 红色荧光粉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红色荧光粉NaLa(MoO_4)_2∶Sm^(3+)的微波辅助溶胶-凝胶法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翟永清 张弯 +3 位作者 殷艳杰 韩英 李学敏 胡崔琛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92-1498,共7页
采用微波辅助溶胶-凝胶法合成了NaLa(MoO_4)_2∶Sm^(3+)新型系列红色荧光粉。通过热重-差热分析仪分析了前驱体的热分解过程,运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及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分别对样品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发光性质等进行分析表征... 采用微波辅助溶胶-凝胶法合成了NaLa(MoO_4)_2∶Sm^(3+)新型系列红色荧光粉。通过热重-差热分析仪分析了前驱体的热分解过程,运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及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分别对样品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发光性质等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前驱体在700℃以上煅烧即可得到NaLa(MoO_4)_2的纯相;800℃煅烧所得样品粒度均匀,尺寸约为700~800 nm;所合成的NaLa(MoO_4)_2∶Sm^(3+)主要的激发峰位于307 nm、364 nm、377 nm、405 nm、469 nm处,其中最强的激发峰位于405 nm;发射光谱主要由571 nm、607 nm、647 nm处的三个发射峰组成,分别对应Sm^(3+)的4G5/2→6H5/2、4G5/2→6H7/2、4G5/2→6H9/2跃迁,其中最强发射峰位于647 nm处,说明样品在紫外、近紫外及蓝光区均可被激发,且发出红光。研究发现:煅烧温度为800℃、Sm3+掺杂浓度为0.04时,样品发光强度最大,其浓度淬灭主要是由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La(moo4)2∶Sm3+ 微波辅助溶胶-凝胶法 红色荧光粉 浓度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Y(Mo/WO_4)_2∶Eu^(3+)红色荧光粉的合成和发光性能 被引量:3
14
作者 董园园 黄榕 +1 位作者 徐家跃 张彦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543-3547,3552,共6页
利用固相法合成了Eu^(3+)掺杂的NaY(Mo/WO_4)_2红色荧光粉,并用对所获得的样品进行了XRD和激发-发射光谱表征。研究发现随着Eu^(3+)掺杂量逐渐增加,发光强度随之变化。当Eu^(3+)掺杂浓度为30mol%,荧光粉具有最强的发光强度。荧光粉能被3... 利用固相法合成了Eu^(3+)掺杂的NaY(Mo/WO_4)_2红色荧光粉,并用对所获得的样品进行了XRD和激发-发射光谱表征。研究发现随着Eu^(3+)掺杂量逐渐增加,发光强度随之变化。当Eu^(3+)掺杂浓度为30mol%,荧光粉具有最强的发光强度。荧光粉能被395 nm波长紫外光有效激发,发射光谱主要体现为Eu^(3+)的5D0→7F2电偶极跃迁的红光发射,因此适合于解决白光LED缺乏红光成分而导致的显色性差问题。研究发现适量的W^(6+)取代Mo^(6+),不但可以提高荧光粉的发光强度,而且有利于改善材料的色纯度。W^(6+)的最佳掺杂浓度为10at%。在395 nm激发下,NaY(Mo_(0.9)W_(0.1)O_4)_2∶Eu^(3+)荧光粉的色度坐标为(0.666,0.331),优于传统商业红色荧光粉Y_2O_2S∶Eu^(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y(Mo/WO4)2∶Eu3+ 白光LED 红色荧光粉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Gd_2(MoO_4)_4∶Eu^(3+),Bi^(3+)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被引量:6
15
作者 蒲勇 赵聪 +3 位作者 敬小龙 于泓 韩涛 朱达川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45-1050,共6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CaGd_(2-x-y)(MoO_4)_4∶xEu^(3+),yBi^(3+)(x=0.01~2,y=0~0.04)系列红色荧光粉。分别用XRD、SE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品荧光粉具有体心四方白钨矿结构,属于I4...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CaGd_(2-x-y)(MoO_4)_4∶xEu^(3+),yBi^(3+)(x=0.01~2,y=0~0.04)系列红色荧光粉。分别用XRD、SEM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品荧光粉具有体心四方白钨矿结构,属于I4_1/a(88)空间群,15%Eu^(3+)和1%Bi^(3+)(摩尔分数)的相继掺杂对样品基质晶体结构影响不大。样品粉末颗粒呈类八面体状,粒度比较均一,分散性良好,粒径在3~5μm之间。样品的激发光谱由位于200~350 nm的激发宽带和位于350~550 nm的系列激发峰构成,最强激发峰位于396 nm。发射主峰位于617 nm,对应于Eu^(3+)的~5D_0→~7F_2特征跃迁发射。研究未发现Eu^(3+)的浓度猝灭现象。Bi^(3+)的掺杂能对Eu^(3+)起敏化作用,显著提高样品的红光发射和色纯度,其作用类型为交换交互型,最佳掺杂量y=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白光LED 近紫外 CaGd2(moo4)4∶Eu^3+ Bi^3+ 红色荧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晶体结构Gd2(MoO4)3:Eu^3+荧光粉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继强 张振乾 +2 位作者 马晶 侯晓飞 李艳红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2-228,共7页
采用溶胶凝胶-燃烧法,柠檬酸为络合剂合成出系列Gd2(MoO4)3:Eu^3+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荧光光谱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XRD分析表明:稀土离子与柠檬酸为1:0.5时,800℃热处理获得单斜结... 采用溶胶凝胶-燃烧法,柠檬酸为络合剂合成出系列Gd2(MoO4)3:Eu^3+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荧光光谱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XRD分析表明:稀土离子与柠檬酸为1:0.5时,800℃热处理获得单斜结构的Gd2(MoO4)3:Eu^3+荧光粉。单斜结构的Gd2(MoO4)3:Eu^3+荧光粉到正交结构的Gd2(MoO4)3:Eu^3+荧光粉的转换可以通过改变稀土离子与柠檬酸摩尔比和热处理温度等合成条件实现。Gd2(MoO4)3:Eu^3+荧光粉的形貌受合成条件的影响。荧光光谱研究表明:Gd2(MoO4)3:Eu^3+荧光粉的主发射峰位于616 nm处来自于Eu^3+的5D0→7F2电偶极跃迁。正交结构的Gd2(MoO4)3:Eu^3+荧光粉发射强度明显高于单斜结构的荧光粉。计算5D0→7F2与5D0→7F1跃迁发射的相对强度比值表明:正交结构的Gd2(MoO4)3:Eu^3+中Eu^3+局域环境的对称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粉 Gd2(moo4)3:Eu^3+ 溶胶凝胶-燃烧法 发光性能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胶-燃烧法合成LiLa(MoO_4)_2:Dy^(3+)黄色荧光粉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林 曾慧慧 +3 位作者 张西玲 李金杰 周贤杰 赖小辉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319-4324,共6页
采用凝胶-燃烧法合成了LiLa(MoO_4)_2:Dy^(3+)黄色荧光粉,借助XRD、FE-SEM、荧光光谱仪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发光特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得LiLa(MoO_4)_2:Dy^(3+)样品为四方白钨矿型结构,平均粒径为500 nm左右;样品的发射光... 采用凝胶-燃烧法合成了LiLa(MoO_4)_2:Dy^(3+)黄色荧光粉,借助XRD、FE-SEM、荧光光谱仪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发光特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得LiLa(MoO_4)_2:Dy^(3+)样品为四方白钨矿型结构,平均粒径为500 nm左右;样品的发射光谱由位于486 nm较强的蓝光发射、574 nm很强的黄光发射和662 nm较弱的红光发射组成,CIE1931色坐标为(0.3848,0.4341),位于黄光区;Dy^(3+)最佳掺杂量为x=0.025 mol;柠檬酸的最佳加入量为n(NO-3)/n(C6H8O7)=3.0;最佳点火温度为6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LED 黄色荧光粉 凝胶-燃烧法 LiLa(moo4)2:Dy^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3+):NaY(W_(0.9)Mo_(0.1)O_4)_2晶体的生长及光谱性能 被引量:3
18
作者 许丽梅 陈建中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09-1313,共5页
采用提拉法(CZ法),生长出质量良好的Er3+:NaY(W0.9Mo0.1O4)2晶体。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分析,并与NaY(WO4)2相比较,得到Er3+:NaY(W0.9Mo0.1O4)2晶体的结构与NYW类似,仍为四方晶系的白钨矿结构,I4(1)/a空间群。测定了晶体的实际组... 采用提拉法(CZ法),生长出质量良好的Er3+:NaY(W0.9Mo0.1O4)2晶体。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分析,并与NaY(WO4)2相比较,得到Er3+:NaY(W0.9Mo0.1O4)2晶体的结构与NYW类似,仍为四方晶系的白钨矿结构,I4(1)/a空间群。测定了晶体的实际组成,得到晶体中各元素均按理论值进行掺杂,计算了掺杂离子的分凝系数约为1.15。在光谱性质上,测试了晶体的吸收光谱,及晶体在50~1000 cm-1波数范围内的拉曼光谱,并计算了各吸收峰的半峰宽及吸收系数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3+:nay(W0.9Mo 0.1O4)2 晶体 提拉法 吸收光谱 拉曼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胶-燃烧法合成LiY(MoO4)2:Er3+绿色荧光粉
19
作者 陈林 宋杰光 +3 位作者 曾慧慧 郭新爽 庞才良 张佳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29,共5页
采用凝胶-燃烧法合成了LiY(MoO4)2:Er^3+绿色荧光粉,借助XRD、FE-SEM、荧光光谱仪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发光特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得LiY(MoO4)2:Er^3+样品为四方白钨矿型结构,平均粒径为500 nm左右;样品的发射光谱... 采用凝胶-燃烧法合成了LiY(MoO4)2:Er^3+绿色荧光粉,借助XRD、FE-SEM、荧光光谱仪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发光特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得LiY(MoO4)2:Er^3+样品为四方白钨矿型结构,平均粒径为500 nm左右;样品的发射光谱由532 nm和553 nm的两个较强绿光发射峰组成,CIE1931色坐标为(0.2502,0.7272),位于绿光区;Er^3+最佳掺杂量为x=0.050 mol;最佳点火温度为7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LED 绿色荧光粉 凝胶-燃烧法 LiY(moo4)2:Er^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Y(WO_(4))2∶Sm^(3+)粉末的制备及荧光性能 被引量:1
20
作者 孟晓燕 吴斌 +2 位作者 刘清 王意 吴秀平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0-125,共6页
以柠檬酸三钠为结合剂,采用水热法结合高温烧结两步法制备了一系列NaY_(1-x)(WO_(4))2∶xSm^(3+)(x=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和荧光性能(PL)对粉末的相... 以柠檬酸三钠为结合剂,采用水热法结合高温烧结两步法制备了一系列NaY_(1-x)(WO_(4))2∶xSm^(3+)(x=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和荧光性能(PL)对粉末的相结构、形貌、成分以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粉末为NaY(WO_(4))2的纯相,属四方晶系白钨矿结构,其形貌为3D花形。在405 nm的光激发下,NaY(WO_(4))2∶Sm^(3+)粉末在600 nm处具有最高的荧光强度,对应于Sm^(3+)的^(4)G_(5/2)→^(6)H_(7/2)磁偶极跃迁,观察到橙红光发射,且Sm^(3+)最佳掺杂摩尔分数为0.015时,粉末显示出最强的荧光发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y(WO_(4))2∶Sm^(3+)掺杂 柠檬酸三钠 水热法 高温烧结 3D花形 橙红色 荧光粉 荧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