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暗管间距与生物有机肥施用对盐碱地N_(2)O排放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章二子 陈竞楠 +3 位作者 黄艳 田颖 金秋 侯毛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0,27,共7页
为揭示不同暗管间距与生物有机肥施用下盐碱地N_(2)O排放过程及机制,以苜蓿为植物材料,设计了4种暗管间距[不设暗管(CK)、6 m(S1)、12 m(S2)和18 m(S3)],结合3种有机肥施肥量[3000 kg/hm^(2)(N1)、4500 kg/hm^(2)(N2)、6000 kg/hm^(2)(N... 为揭示不同暗管间距与生物有机肥施用下盐碱地N_(2)O排放过程及机制,以苜蓿为植物材料,设计了4种暗管间距[不设暗管(CK)、6 m(S1)、12 m(S2)和18 m(S3)],结合3种有机肥施肥量[3000 kg/hm^(2)(N1)、4500 kg/hm^(2)(N2)、6000 kg/hm^(2)(N3)],观测了土壤N_(2)O排放通量、累计排放量、盐分、有机质、有机碳、总碳、C/N等指标,分析N_(2)O排放通量与可能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暗管排水过程有利于降低盐碱地N_(2)O排放通量,且暗管间距越小、施肥量越低,N_(2)O排放通量越低。各处理累计N_(2)O排放量为1.68~2.40 kg/hm^(2),占施氮量的0.70%~1.52%,不同处理以CKN3最高、S1N1最低,CKN3处理N_(2)O累计排放量比S1N1高43.5%。暗管排水降低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盐分,且暗管间距越小,盐分降低越明显;相同暗管间距下,增施有机肥使得耕层土壤盐分提升7.5%~19.3%。N_(2)O排放通量与0~20、20~40 cm土层盐分呈正相关,R^(2)分别为0.81和0.72;与C/N呈负相关,R^(2)为0.63;与其他因子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研究结果说明暗管排水和有机肥施用主要通过影响浅层土壤盐分、C/N等指标进而调控N_(2)O排放,科学的暗管布局结合有机肥施用有利于降低盐碱地N_(2)O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排放 盐碱地 苜蓿 暗管间距 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农田土壤N_(2)O排放:从路径、微生物作用机制到靶向调控
2
作者 李世清 何仁元 +1 位作者 高娜 罗珠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4,共9页
农田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N_(2)O的重要排放源,其中旱地农田土壤N_(2)O排放约占全球农田N_(2)O排放的50%。旱地农田土壤N_(2)O的排放模式具有独特性,呈现“湿润或施氮脉冲”现象。结合多年研究结果,本文系统综述了旱地农田土壤N_(2)O产生... 农田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N_(2)O的重要排放源,其中旱地农田土壤N_(2)O排放约占全球农田N_(2)O排放的50%。旱地农田土壤N_(2)O的排放模式具有独特性,呈现“湿润或施氮脉冲”现象。结合多年研究结果,本文系统综述了旱地农田土壤N_(2)O产生的主要路径及微生物作用机制、抑制N_(2)O产生的调控途径,并评价了硝化抑制剂在减少农田土壤N_(2)O排放中的效果以及包含硝化抑制剂氮肥产业化生产的前景。综述表明:以铵态氮为底物的氨氧化路径(包括自养硝化、硝化细菌反硝化、硝化耦合反硝化)是N_(2)O排放+的主要途径,完全氨氧化微生物对自养硝化过程N_(2)O排放的贡献亦不可忽视,抑制以NH_(4)^(+)为底物的氨氧化路径可能是旱地农田调控N_(2)O排放的主要靶向途径,并探讨了今后旱地农田N_(2)O排放研究的重点。未来研究应将多方法(同位素示踪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多尺度(多点田间定位试验、区分根际与非根际)和多因素(不同农田管理措施)相结合,可靠揭示旱地农田土壤N_(2)O排放路径、机制以及根际和非根际N_(2)O排放的异质性,筛选适宜于旱地N_(2)O减排的靶向硝化抑制剂,构建旱地农田N_(2)O排放的理论框架,提出减排的关键靶向调控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农田 n_(2)o排放路径 微生物作用机制 靶向调控 硝化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流域人工水塘N_(2)O排放特征的温度效应研究
3
作者 张伟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5年第2期90-92,共3页
N_(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种类,人类活动造成的N_(2)O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环境影响不容忽视。此次研究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小流域人工水塘进行采样试验,分析环境温度对N_(2)O排放规律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工水塘沉积物N_(2)O排放具有显著... N_(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种类,人类活动造成的N_(2)O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环境影响不容忽视。此次研究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小流域人工水塘进行采样试验,分析环境温度对N_(2)O排放规律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工水塘沉积物N_(2)O排放具有显著的温度效应。研究本身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支持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 人工水塘 排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用量生物质炭降低华南集约化菜地土壤N_(2)O排放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宗海 石梦玄 +2 位作者 刘一戈 李博 卢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3-1063,共11页
【目的】我国集约化蔬菜种植氮肥施用量大、复种指数高、农事操作频繁,导致土壤氮素损失量大,氮肥利用率低。生物质炭施用可有效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进而影响土壤氮素循环以及作物产量。比较不同生物质炭用量对土壤N_(2)O... 【目的】我国集约化蔬菜种植氮肥施用量大、复种指数高、农事操作频繁,导致土壤氮素损失量大,氮肥利用率低。生物质炭施用可有效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进而影响土壤氮素循环以及作物产量。比较不同生物质炭用量对土壤N_(2)O减排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为生物质炭在蔬菜栽培中的应用提供指导。【方法】田间试验在华南地区进行,在连续两年内共种植4茬多次收获蔬菜。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NF)、常规施氮+20 t/hm^(2)生物质炭(NB20)和常规施氮+40 t/hm^(2)生物质炭(NB40)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两年蔬菜生长季的土壤N_(2)O排放量和蔬菜产量进行测定,田间试验结束后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结果】生物炭施用两年后,NB20和NB40处理的土壤全氮、pH、有效磷和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NF,NB20处理的pH和有效磷含量又显著高于NB40处理。两年试验NF处理菜地土壤N_(2)O排放通量范围为42.8~7233.0μg/(m^(2)·h),生物质炭处理为28.4~3188.1μg/(m^(2)·h),温度、季节和氮肥施用是引起波动的主要因素。与NF处理相比,2018、2019年NB20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降低了64.3%、66.9%,NB40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55.8%、62.5%,但两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与NF处理相比,NB20处理的蔬菜产量显著增加了10.1%~29.10%,产量尺度N_(2)O排放显著降低了56.4%~74.4%,氮素吸收量因而显著增加了13.9%~32.9%,两年之间多数指标变化不显著;NB40处理第一年的增产、降排效果与NB20处理无显著差异,第二年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显著低于NB20处理,也低于第一年。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是影响N_(2)O排放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效磷、pH和有机碳是影响蔬菜产量的主要因素。【结论】在华南集约化蔬菜生产中,配施生物质炭能显著缓解大量氮肥施用产生的土壤酸化,增加土壤蛋白酶和脲酶活性,进而抑制施肥诱发的土壤N_(2)O排放,提高蔬菜的氮吸收量,最终增加蔬菜产量和氮素利用率。与施用40 t/hm^(2)的处理相比,施用20 t/hm^(2)生物炭的处理提升土壤pH和产量的效果更稳定,降低单位产量N_(2)O排放和提升蔬菜氮素利用效率的效果更佳,因此常规施氮+20 t/hm^(2)生物质炭是可推荐的减排增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华南地区 集约化菜地 n_(2)o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量和N_(2)O排放的温室番茄灌溉模式 被引量:1
5
作者 段琳博 蔡焕杰 +2 位作者 孙亚楠 马静 杨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213,共12页
为了揭示设施菜地N_(2)O排放的变化规律,了解水肥气耦合对设施菜地土壤N_(2)O的影响,对不同水肥气处理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合理的减排措施。试验以番茄为供试作物,设置了灌水水平(I)、施肥水平(F)和加气水平(A)3个因素,以不加气(CK)充分... 为了揭示设施菜地N_(2)O排放的变化规律,了解水肥气耦合对设施菜地土壤N_(2)O的影响,对不同水肥气处理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合理的减排措施。试验以番茄为供试作物,设置了灌水水平(I)、施肥水平(F)和加气水平(A)3个因素,以不加气(CK)充分灌溉条件下2个施肥水平为对照,设置I1和I2(分别为亏缺灌溉和充分灌溉,对应作物-皿系数(K_(cp))分别为0.8和1.0)2个灌水水平,F1和F2(分别为低肥和高肥,对应施氮量为180 kg·hm^(-2)和240 kg·hm^(-2))2个施肥水平,A1和A2(分别为1倍气和2倍气)2个加气水平,共10个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番茄全生育期N_(2)O排放进行监测分析,系统研究水肥气耦合对温室番茄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增加均会增加土壤N_(2)O排放通量,I2处理的N_(2)O排放通量比I1处理平均增加14.79%(P>0.05),F2处理比F1处理平均增加34.90%(P<0.05)。加气灌溉对土壤N_(2)O排放通量有显著影响,与CK处理相比,A1和A2处理分别增加10.02%(P>0.05)和62.92%(P<0.05)。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充水孔隙度呈指数正相关关系,与NO_(3)^(-)-N含量呈指数正相关关系,当土壤温度小于等于26℃时,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指数正相关关系,土壤温度大于26℃时,呈线性负相关关系。综合考虑番茄产量、N_(2)O累积排放量、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单产N_(2)O累积排放量,推荐施肥量为180 kg·hm^(-2)的1倍气充分灌溉(K_(cp)=1.0)为温室番茄增产、节水、减排的较佳灌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排放 水肥气耦合 温室番茄 土壤 灌水量 施肥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物硝化抑制剂对红壤性水稻土N_(2)O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明坤 陆玉芳 +2 位作者 王方嘉 俞海冰 施卫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7,共9页
为揭示不同生物硝化抑制剂(BNIs)对红壤性水稻土N2O排放的影响差异及作用机制,通过21 d的土柱淹水培养试验,比较了三种BNIs 1,9-癸二醇(1,9-D)、亚麻酸(LN)和3-(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MHPP)与化学合成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土壤N_(2)O... 为揭示不同生物硝化抑制剂(BNIs)对红壤性水稻土N2O排放的影响差异及作用机制,通过21 d的土柱淹水培养试验,比较了三种BNIs 1,9-癸二醇(1,9-D)、亚麻酸(LN)和3-(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MHPP)与化学合成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土壤N_(2)O排放及相关硝化、反硝化功能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BNIs(1,9-D、LN、MHPP)可以显著平均降低土壤N_(2)O日排放峰值40.1%;1,9-D和MHPP可分别抑制N_(2)O排放总量44.5%和43.9%,而DCD和LN对N2O排放总量没有显著影响。1,9-D和MHPP对AOA(氨氧化古菌)、AOB(氨氧化细菌)硝化菌和nirS、nirK型反硝化菌的调控均有所不同,1,9-D可以同时抑制AOA、AOB和nirS微生物的生长;MHPP仅可以抑制AOA的生长;其中,AOA-amoA和nirS基因丰度与土壤N_(2)O的排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1,9-D和MHPP均增加了nosZ基因丰度及其与AOA-amoA+AOB-amoA、nirS+nirK和AOA-amoA+AOB-amoA+nirS+nirK的比值,且nosZ基因丰度及其相关比值与土壤N2O排放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之,生物硝化抑制剂1,9-D和MHPP引起的AOA-amoA和nosZ基因丰度变化在红壤性水稻土N_(2)O减排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硝化抑制剂 红壤性水稻土 n_(2)o AoA-amoA noS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麦田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何锦煜 袁建钰 +4 位作者 闫丽娟 杜梦寅 庞晔 成思潮 李广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9,共9页
【目的】探究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麦田土壤N_(2)O和CO_(2)排放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阐明旱作麦田N_(2)O和CO_(2)排放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旱作麦田温室气体减排和氮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陇中黄土高原旱作麦田为... 【目的】探究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麦田土壤N_(2)O和CO_(2)排放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阐明旱作麦田N_(2)O和CO_(2)排放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旱作麦田温室气体减排和氮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陇中黄土高原旱作麦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定位试验和室内指标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布设CK(不施肥)、LN(低量氮肥)、MN(中量氮肥)和HN(高量氮肥)共4个施氮梯度,分析不同施氮量对旱作麦田土壤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有机碳(SOC)、土壤温度、含水量及土壤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结果】0~10 cm土层土壤中,HN、MN、LN较CK处理,NO_(3)^(-)-N平均含量增幅为21.55%、26.06%和34.11%;NH_(4)^(+)-N平均含量增幅为21.77%、31.42%和39.20%;SOC平均含量增幅为20.43%、25.80%和35.9%。HN、MN、LN较CK处理,N_(2)O累计排放量增幅为78.63%、130.47%、217.51%;CO_(2)累计排放量增幅为5.73%、10.63%、21.75%。皮尔逊相关关系表明,不同施氮处理中,麦田0~10 cm土层土壤中NO_(3)^(-)-N、NH_(4)^(+)-N和SOC平均含量与N_(2)O、CO_(2)累计排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土壤温度与N_(2)O和CO_(2)累计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含水量与N_(2)O累计排放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CO_(2)累计排放量相关关系不显著。【结论】施氮可以增加黄土高原旱作麦田表层土壤中NO_(3)^(-)-N、NH_(4)^(+)-N和SOC含量,进而增加了N_(2)O和CO_(2)累计排放量,是该地区麦田N_(2)O和CO_(2)排放的主要驱动因子,表层土温和土壤含水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N_(2)O和CO_(2)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麦田 施氮量 n_(2)o Co_(2) 排放通量 陇中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和秸秆还田对黑土农田土壤氮素有效性和N_2O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韩林 何朋 +2 位作者 张志明 杨雪辰 李禄军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2期154-164,共11页
土壤氮转化速率决定着土壤供氮能力,除受到温度的影响,还受到底物有效性的影响。然而,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关于土壤氮素有效性和N_2O通量对气候变暖和秸秆还田耦合的响应研究仍不足。本研究在东北黑土区进行增温和秸秆还田试验,采用离子... 土壤氮转化速率决定着土壤供氮能力,除受到温度的影响,还受到底物有效性的影响。然而,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关于土壤氮素有效性和N_2O通量对气候变暖和秸秆还田耦合的响应研究仍不足。本研究在东北黑土区进行增温和秸秆还田试验,采用离子交换树脂膜和静态暗箱法,原位监测0~2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性和氧化亚氮(N_2O)通量,探究增温和秸秆还田对农田黑土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秸秆还田没有显著影响土壤氮有效性,但其在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异。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N_2O通量,且7月增温和秸秆还田处理对N_2O通量具有显著交互作用。在不增温条件下,秸秆还田使N_2O显著提升了109%;在增温条件下,秸秆还田使N_2O显著下降了2%。增温、秸秆还田和取样月份对N_2O通量也具有显著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有利于评估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氮周转的调控作用,对研究黑土氮循环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全球变暖 氮素有效性 n_2o通量 大豆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FAST方法的APSIM模型N_(2)O排放的全局敏感性分析
9
作者 徐子翔 董莉霞 +4 位作者 李广 燕振刚 王钧 聂志刚 逯玉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4-251,共8页
为定量讨论APSIM模型中各类参数对旱作麦田N_(2)O气体排放的影响,于2019-2021年以‘定西35号’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扩展傅里叶幅度检验法,对影响春小麦模型输出的各类参数敏感性进行分析,重点探讨模型输入对作物品种参数、气象参数、... 为定量讨论APSIM模型中各类参数对旱作麦田N_(2)O气体排放的影响,于2019-2021年以‘定西35号’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扩展傅里叶幅度检验法,对影响春小麦模型输出的各类参数敏感性进行分析,重点探讨模型输入对作物品种参数、气象参数、土壤参数及管理参数变化对模型输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春小麦排放N_(2)O气体指数影响最敏感的作物品种参数为出苗到拔节期积温,其次是初花期积温、灌浆期积温、春化敏感性指数、潜在灌浆速率、光周期作物敏感指数;气象参数对排放N_(2)O气体指数影响最敏感的是日最高温度,其次是降雨量、日最低温度;土壤参数对排放N_(2)O气体指数影响最敏感的是田间持水量,其次是土壤容重、小麦萎蔫系数、小麦吸水系数;管理参数对排放N_(2)O气体指数影响最敏感的是施氮量。运用扩展傅里叶幅度检验法可快速筛选出模型敏感参数,简化参数率定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EFAST方法 APSIM模型 n_(2)o排放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蔬菜生产体系N_(2)O排放的空间差异及减排措施
10
作者 钟东亮 方雪娟 +5 位作者 周唯珺 Mohammad Jawad Alami 许肃 黄葳 崔胜辉 高兵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7-429,共13页
[目的]了解中国不同蔬菜种植模式、种植区域和蔬菜类型的N_(2)O-N排放系数及不同减排措施对N2O排放和蔬菜产量的综合影响,以减少区域和全国蔬菜体系N2O排放清单估算的不确定性。[方法]检索收集关于中国菜地N_(2)O排放及减排研究论文的... [目的]了解中国不同蔬菜种植模式、种植区域和蔬菜类型的N_(2)O-N排放系数及不同减排措施对N2O排放和蔬菜产量的综合影响,以减少区域和全国蔬菜体系N2O排放清单估算的不确定性。[方法]检索收集关于中国菜地N_(2)O排放及减排研究论文的田间观测数据,基于数据整合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不同蔬菜生产区和不同蔬菜类型在设施和露地两种栽培模式下的排放系数,及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N_(2)O减排潜力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西南和华南露地蔬菜土壤N2O-N排放系数分别为1.27%、0.83%、1.20%、1.54%和5.57%,全国平均为1.23%,华南是西北地区的6.7倍。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设施蔬菜N_(2)O-N排放系数分别为0.99%、0.65%、1.13%,全国平均为0.88%。露地种植模式下,叶菜类、茄果类、块茎类和根类蔬菜菜田N_(2)O-N排放系数分别为1.72%、1.03%、0.92%和1.28%;设施种植模式下,叶菜类、茄果类、块茎类菜田的N_(2)O-N排放系数分别为0.44%、0.95%和0.41%。减氮施肥、施用生物炭、优化灌溉和施用硝化抑制剂与常规施肥相比,N_(2)O分别减排41.3%、29.1%、37.4%和27.9%。相比单一减排措施,优化灌溉和减氮施肥、硝化抑制剂和减氮施肥组合措施的N_(2)O减排效果可达45.8%~57.3%。不同硝化抑制剂的N_(2)O减排效果相当(26.5%~29.7%)。当生物炭施用量为≤10、10~20、20~30、30~40 t/hm时,N_(2)O可分别减排31.7%、24.3%、38.0%、26.8%。相比于常规管理措施,氮肥投入量减少≤20%、20%~30%、30%~40%、40%~50%、>50%时,可分别减少N_(2)O排放量36.9%、37.5%、29.7%、71.3%、39.4%。[结论]中国设施和露地蔬菜N_(2)O-N的排放系数在不同蔬菜产区和蔬菜种类间均存在较大差异,尤其需重视南方亚热带地区一年多熟蔬菜体系N_(2)O排放与减排。依据蔬菜类型制定减排措施的效果较为稳定。单一减施40%~50%氮肥、使用硝化抑制剂、施用生物炭(20~30 t/hm^(2))等措施均可实现蔬菜稳产和最佳的N_(2)O减排效果的双赢。采用减施氮肥+优化灌溉和减施氮肥+硝化抑制剂两种组合措施,可进一步削减土壤N_(2)O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氮排放系数 种植区域 蔬菜类型 减排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碳源对稻田土壤反硝化及N_(2)O消减潜力的影响
11
作者 滕钊军 陈汉 +4 位作者 周聪 潘俊宇 蔡元锋 贾仲君 张耀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013-3021,共9页
为研究不同有机碳源对稻田土壤反硝化速率和N_(2)O还原潜力的影响效应,探索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机理,选取两个典型稻田[扬州稻田(YZ)和信阳稻田(XY)]土壤,在添加葡萄糖、甲酸、甲烷3种外源有机碳条件下,通过乙炔抑制法研究稻田土壤的反硝... 为研究不同有机碳源对稻田土壤反硝化速率和N_(2)O还原潜力的影响效应,探索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机理,选取两个典型稻田[扬州稻田(YZ)和信阳稻田(XY)]土壤,在添加葡萄糖、甲酸、甲烷3种外源有机碳条件下,通过乙炔抑制法研究稻田土壤的反硝化速率和N_(2)O还原速率。在此基础上,通过厌氧培养试验测定N_(2)O的消耗量,研究土壤的N_(2)O消减潜势,并分析nos Z功能基因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YZ土壤的反硝化速率为9.81~15.25μg·g^(-1)·d^(-1),N_(2)O还原速率为7.83~12.77μg·g^(-1)·d^(-1),在3种有机碳添加条件下均显著低于XY土壤(P<0.05),这可能与YZ土壤p H值偏低、NO_(3)^(-)含量较高有关。与对照处理(CK)相比,在添加葡萄糖条件下YZ土壤的反硝化速率和N_(2)O还原速率分别增加了54.6%和59.7%,而在添加甲酸条件下XY土壤的反硝化速率和N_(2)O还原速率则分别增加了49.9%和54.4%。添加甲烷条件下XY土壤的反硝化速率和N_(2)O还原速率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说明甲烷可能作为电子供体驱动了N_(2)O的还原过程。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碳源添加条件下YZ土壤N_(2)O消减潜势与nos ZⅠ基因数量呈显著正相关,而XY土壤N_(2)O消减潜势与nos ZⅡ基因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对于不同类型的稻田土壤,在外源有机碳供应条件下N_(2)O还原速率的高响应性提升是降低稻田N_(2)O净排放潜力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反硝化 n_(2)o还原 有机碳特性 nos Z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湿地、稻田和稻田撂荒地的N_(2)O排放及其与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群落的相关性
12
作者 陈伟坚 靳振江 +1 位作者 许丹丹 李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24-2433,共10页
为研究土地利用对喀斯特湿地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与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以会仙喀斯特湿地中的天然湿地、稻田和稻田撂荒地为研究样地,用高通量测序法、实时PCR法与静态暗箱结合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群落相... 为研究土地利用对喀斯特湿地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与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以会仙喀斯特湿地中的天然湿地、稻田和稻田撂荒地为研究样地,用高通量测序法、实时PCR法与静态暗箱结合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群落相对丰度、绝对丰度与N_(2)O排放速率和总量。结果表明:在水稻的全生育期中,N_(2)O排放速率在天然湿地中总体上高于稻田和稻田撂荒地,三者的N_(2)O排放总量分别为1.07、0.38、0.20 kg·hm^(-2)。在水稻成熟期,稻田硝化细菌的绝对丰度显著高于天然湿地和稻田撂荒地,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绝对丰度在后二者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相对丰度最高的硝化细菌为Nitrosospira,其在稻田撂荒地(83.28%)和稻田(82.75%)中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在天然湿地(68.52%)中的相对丰度;相对丰度最高的反硝化细菌为Pseudogulbenkiania,其相对丰度在稻田撂荒地最高(29.49%),稻田次之(21.24%),天然湿地最低(16.26%)。研究表明,长期种植水稻降低了喀斯特湿地的N_(2)O排放量,改变了水稻成熟期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多样性。因此,单就降低N_(2)O排放而言,把稻田保留在喀斯特湿地中具有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湿地 稻田 n_(2)o 硝化 反硝化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化对水稻-土壤系统氮分配和N_(2)O排放的影响
13
作者 张宗祥 李华玮 +5 位作者 尚文鼎 曹传莉 孙梦雨 李笑笑 董召荣 宋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2-461,共10页
为研究土壤酸化对水稻-土壤系统氮转化、分配和氮损失的影响,以水稻-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中性(pH 7,CK)、弱酸(pH 6,T1)、中强酸(pH 5,T2)和强酸(pH 4,T3)4个土壤递增酸度处理,比较了不同酸度下水稻产量、氮素积累量、氮代谢酶活性... 为研究土壤酸化对水稻-土壤系统氮转化、分配和氮损失的影响,以水稻-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中性(pH 7,CK)、弱酸(pH 6,T1)、中强酸(pH 5,T2)和强酸(pH 4,T3)4个土壤递增酸度处理,比较了不同酸度下水稻产量、氮素积累量、氮代谢酶活性、氮素利用效率、氮平衡和N_(2)O排放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酸度增加,水稻植株氮素积累、利用效率和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拔节期氮素积累量与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以及茎秆中GS和GOGAT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开花期氮素积累量与穗中的NR、GS、GOGAT和GDH活性呈显著正相关。T1、T2和T3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与CK处理相比分别降低20.3%、58.0%和76.7%;单位产量下的N_(2)O排放量呈现递减的趋势。氮平衡分析表明,相比于CK处理,T2和T3处理氮素表观损失分别降低15.8%和21.1%,水稻氮吸收量分别降低1.5%和15.3%,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分别增加41.2%和88.2%,氮素盈余率分别提高2.2个和7.1个百分点。土壤酸化至中强酸和强酸时,会分别通过抑制水稻拔节期茎叶和开花期穗部的氮代谢过程降低氮素积累量、利用效率和产量。土壤酸化会降低稻田N_(2)O累积排放量,同时也会降低单位产量N_(2)O排放量。此外,中强酸和强酸度土壤还会通过降低水稻氮吸收量和增加播前土壤无机氮量,提高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素盈余率,增加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水稻 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n_(2)o 土壤氮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1卫星遥感反演排水河沟水体溶存N_(2)O浓度模型对比研究
14
作者 嵇晶晶 白立影 +3 位作者 佘冬立 管伟 阿力木·阿布来提 潘永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7-264,共8页
[目的]探究利用GF-1卫星数据反演水体溶存氧化亚氮(N_(2)O)浓度的可行性,为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水质实时监测提供有效途径。[方法]以宁夏青铜峡灌区第1和第5排水河沟为研究对象,选取与排水河沟水体溶存N_(2)O浓度相关性高的GF-1卫星影... [目的]探究利用GF-1卫星数据反演水体溶存氧化亚氮(N_(2)O)浓度的可行性,为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水质实时监测提供有效途径。[方法]以宁夏青铜峡灌区第1和第5排水河沟为研究对象,选取与排水河沟水体溶存N_(2)O浓度相关性高的GF-1卫星影像波段反射率和水质参数作为自变量,通过最优子集筛选法确定最优自变量组合,分别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对水体溶存N_(2)O浓度进行预测对比。[结果]水温(T)、溶解性有机碳(DOC)等是影响水体溶存N_(2)O浓度的主要因素,同时近红外(NIR)等卫星波段与水体溶存N_(2)O浓度变化趋势显著相关。当自变量包括T,NIR等7个因素时,模型预测效果最佳。在3种模型中,BP神经网络模型验证结果R^(2)为0.64,具有最高预测精度。[结论]GF-1卫星数据以及水质参数与水体溶存N_(2)O浓度存在复杂的相关性关系,且BP神经网络能够实现利用GF-1卫星数据较高精度地反演水体溶存N_(2)O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浓度 GF-1卫星 反演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比例甲醇掺混下氨/甲醇燃烧的化学机制和N_(2)O生成分析
15
作者 靳广杰 陆明飞 +2 位作者 刘行 隆武强 王鹏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544,共9页
为探究氨燃料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效益,克服氨点火能量较高、层流火焰速度较慢的缺点,使用Chemkin构建化学反应器网格(CRN)仿真模型对低比例甲醇(0~10%)与氨掺混燃烧进行组分演化、产物生成速率和敏感性分析,利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分... 为探究氨燃料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效益,克服氨点火能量较高、层流火焰速度较慢的缺点,使用Chemkin构建化学反应器网格(CRN)仿真模型对低比例甲醇(0~10%)与氨掺混燃烧进行组分演化、产物生成速率和敏感性分析,利用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N_(2)O生成和还原机理。结果表明:纯氨燃烧在当量比为1.1~1.2时,可同时降低NO、未燃NH_(3)和N_(2)O的排放,较纯甲醇燃烧可减少70%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当量比超过0.9时,氨燃烧的GHG排放始终低于纯甲醇燃烧。加入甲醇能有效控制N_(2)O生成,进一步降低GHG排放。在富燃条件下,甲醇的添加促进了H的生成,使N_(2)O消耗增加;在贫燃条件下,甲醇的增强抑制了NH的生产,使N_(2)O生成降低。另外,提高压力和温度也能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醇燃烧 化学反应机理 化学动力学建模 甲醇掺混 一氧化二氮(n_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瘠薄玉米农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16
作者 魏禾雅 王立刚 +3 位作者 周颖 蔡育蓉 杨万青 杨建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32-2040,共9页
【目的】瘠薄型农田玉米生产严重依赖施肥。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N_(2)O排放和维持玉米产量的影响,为瘠薄型农田氮素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8年,试验设计包括4个处理:不施肥对照处理(CK)、当地常规施肥... 【目的】瘠薄型农田玉米生产严重依赖施肥。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N_(2)O排放和维持玉米产量的影响,为瘠薄型农田氮素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8年,试验设计包括4个处理:不施肥对照处理(CK)、当地常规施肥处理(NPK)、增施有机肥处理(MNPK)、5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RMN)。2023年5月至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土壤N_(2)O排放通量,计算施用有机肥对土壤N_(2)O累积排放以及产量的影响,并探明影响土壤N_(2)O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与CK相比,施用有机肥(MNPK、RMN)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幅在95%~103%(P<0.05)。在整个监测周期内,3个施肥处理促进土壤N_(2)O排放,整体呈现出“脉冲式”排放规律。N_(2)O最大排放峰值由高到低依次为MNPK、NPK、RMN处理,分别达到4.71±0.68、3.29±0.62、1.71±0.15μg/(m^(2)·min),MNPK处理土壤N_(2)O最大排放峰值和累积排放量分别显著高于NPK处理43.00%、64.65%,而RMN处理比NPK处理分别降低了48%、26.22%。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铵态氮(NH_(4)^(+)-N)、全氮(TN)含量以及体积含水率(VW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有机碳(SOC)、地温(GT)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NPK处理平均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CO_(2)-eq 361 kg/(hm^(2)·a),净温室效应为“源”,MNPK和RMN处理净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较NPK处理分别降低了572%和655%,玉米种植所产生的净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减少了668%和737%,两个有机肥处理之间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净排放量无显著差异。【结论】施用有机肥可有效减少瘠薄农田土壤N_(2)O排放,降低净温室效应并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综合减排和产量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有机肥替代50%的常规化肥养分量可在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降低氮肥损失,提高玉米生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瘠薄农田 有机肥 土壤n_(2)o排放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与生物炭对棉田碱性土壤NH_(3)挥发与N_(2)O排放的影响
17
作者 郭儆瑜 金文 +3 位作者 刘志涛 程照瑞 赵文青 孟亚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2-451,共10页
为探究秸秆和秸秆生物炭连续添加5 a后对土壤氨(NH_(3))挥发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并确定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以降低碱性棉田氮损失。本研究基于等碳量输入,设置秸秆翻埋、秸秆催腐+覆盖还田、秸秆生物炭翻埋和不还田对照共4个... 为探究秸秆和秸秆生物炭连续添加5 a后对土壤氨(NH_(3))挥发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的影响,并确定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以降低碱性棉田氮损失。本研究基于等碳量输入,设置秸秆翻埋、秸秆催腐+覆盖还田、秸秆生物炭翻埋和不还田对照共4个处理,氮磷钾肥统一施用。结果表明:秸秆生物炭翻埋下土壤NH_(3)挥发和N_(2)O排放分别较不还田对照显著降低27.3%和56.7%,主要归因于生物炭显著抑制土壤羟胺还原酶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棉花氮吸收量,也与生物炭自身的强吸附能力有关。而秸秆翻埋、秸秆催腐+覆盖还田分别较对照增加NH3挥发37.2%和21.2%,但减少N2O排放17.1%和38.3%,这两种秸秆还田方式均显著促进土壤有机氮矿化和羟胺还原酶活性,抑制硝酸还原酶活性。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羟胺还原酶和棉花氮吸收是土壤NH3挥发和N_(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解释率分别为64.8%和20.1%。研究表明,秸秆生物炭翻埋对NH_(3)和N_(2)O减排的综合效果优于秸秆,是碱性棉田土壤值得推荐的氮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生物炭 nH_(3) n_(2)o 氮循环酶 碱性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water stress on N_2O emission rate of 5 tree species
18
作者 王淼 李秋荣 +1 位作者 肖冬梅 王长科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9-23,J001,共6页
The N2O emission rates, photosynthesis, respiration and stomatal conductance of the dominant tree species from broadleaf/Korean pine forest in Changbai Mountain were measured by simulated water stress with the closed ... The N2O emission rates, photosynthesis, respiration and stomatal conductance of the dominant tree species from broadleaf/Korean pine forest in Changbai Mountain were measured by simulated water stress with the closed bag-gas chromatography. A total of five species seedlings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i.e.,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Tilia amurensis Rupr, andQuercus mongolica Fisch. ex Turcz..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omatal conductanc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N2O emission of leave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under the water stress. The stoma in the leaves of trees is the main pathway of N2O emission. N2O emission in the trees mainly occurred during daytime. N2O emission rates were different in various tree specie seedlings at the same water status. In the same tree species, N2O emission rates decreased as the reduction of soil water contents. At different soil water contents (MW, LW) the N2O emission rates ofPinus koraiensis decreased by 34.43% and 100.6% of those in normal water condition, respectively. In broadleaf arbor decreased by 31.93% and 86.35%, respectively. Under different water stresses N2O emission rates in five tree species such asPinus koraiensis, Fraxinus mandshurica, Juglans mandshurica, Tilia amurensis, andQuercus mongolica were 38.22, 14.44, 33.02, 16.48 and 32.33 ngN2O·g?1DW·h?1, respectively. Keywords Trees - N2O emission rate - Soil water stress - broadleaf/Korean pine forest - Changbai Mountain CLC number S718.55 Document code A Foundation item: This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30271068), the grant of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gram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Z-CX-SW-01-01B-10), and the Special Funds for Major State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No. G1999043407)Biography: Wang Miao (1964-), male, associate professor in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Shenyang 110016, P. R. China.Responsible editor: Song Fun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es n2o emission rate Soil water stress broadleaf/Korean pine forest Changbai Mounta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Ru_(1)-N_(x)/C(x=3,4)催化剂活化H_(2)、H_(2)O和CH_(3)OH的理论研究
19
作者 张寅胜 苟进韬 +1 位作者 刘挺豪 杨华清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3-178,共6页
在GGA-PBE/DNP水平下,构建了两种氮掺杂石墨烯负载Ru单原子催化剂,记作Ru_(1)-N_(x)/C(x=3,4)。在热力学上,Ru_(1)-N_(4)/C比Ru_(1)-N_(3)/C更稳定。研究了Ru_(1)-N_(x)/C(x=3,4)对H_(2)、H_(2)O和CH_(3)OH的活化性能。H_(2)、H_(2)O和C... 在GGA-PBE/DNP水平下,构建了两种氮掺杂石墨烯负载Ru单原子催化剂,记作Ru_(1)-N_(x)/C(x=3,4)。在热力学上,Ru_(1)-N_(4)/C比Ru_(1)-N_(3)/C更稳定。研究了Ru_(1)-N_(x)/C(x=3,4)对H_(2)、H_(2)O和CH_(3)OH的活化性能。H_(2)、H_(2)O和CH_(3)OH在Ru_(1)-N_(3)/C上的化学吸附比在Ru_(1)-N_(4)/C上的化学吸附更强。同时,在实验温度下,它们在Ru_(1)-N_(x)/C(x=3,4)上的解离均为吸能反应。在动力学上,Ru_(1)-N_(4)/C活化解离H_(2)、H_(2)O和CH_(3)OH的能力均强于Ru_(1)-N_(3)/C。在水溶液中,两种催化剂对H2的活化较H_(2)O更强。在甲醇溶液中,Ru_(1)-N_(3)/C对CH_(3)OH的活化强于对H_(2)的活化;Ru_(1)-N_(4)/C对H_(2)的活化强于对CH_(3)OH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GA-PBE Ru_(1)-n_(x)/C H_(2) H_(2)o CH_(3)oH 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用Cu_(2)O/电气石微纳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0
作者 张梦鑫 张技术 +3 位作者 陆鑫 刘雷艮 王薇 吴建兵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提升负离子功能纤维的性能,选取Cu、CuO、Cu_(2)O和电气石(TM)为主要原料,采用分步合成和直接添加法制备新型Cu_(2)O/TM微纳结构复合材料,并测试样品的微观形貌(SEM)、物相构成(XRD)、红外光谱(FTIR)、电子自旋共振图谱(ESR)... 为了进一步提升负离子功能纤维的性能,选取Cu、CuO、Cu_(2)O和电气石(TM)为主要原料,采用分步合成和直接添加法制备新型Cu_(2)O/TM微纳结构复合材料,并测试样品的微观形貌(SEM)、物相构成(XRD)、红外光谱(FTIR)、电子自旋共振图谱(ES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负离子释放量,深入研究负离子发射的效率增强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研磨未对电气石粉体的分子结构造成破坏;分步合成法制备的电气石复合材料性能优于直接添加法;当球磨时间控制在50 h(第1阶段)和20 h(第2阶段)时,分步合成法制备的粉体粒径分布和微观结构较好;当Cu、CuO和电气石粉末的物质的量比为1∶1.25∶2.50时,制备的复合材料负离子发射量为1647个/cm^(3),与未研磨的电气石粉末相比提高了5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石 Cu_(2)o 微纳结构复合材料 功能纤维 负离子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