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1
作者 张格语 陈文红 +7 位作者 温仲明 刘洋洋 贾东升 林子琦 任涵玉 韩沛东 玉苏普喀迪尔·孜米尼 陈雅娴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6-213,221,共9页
[目的]探究延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深入分析其驱动因素和影响机制,以期为该区域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方法]基于MODIS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0... [目的]探究延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深入分析其驱动因素和影响机制,以期为该区域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方法]基于MODIS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延河流域植被NPP的时空动态、稳定性及其与影响因子间的响应关系。[结果](1)2000—2020年延河流域植被NPP的平均值为321.18 gC/(m^(2)·a),上升趋势显著(p<0.01)。(2)NPP分布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3)延河流域超过70%面积比例的植被NPP变化都呈较高波动或高波动程度,主要分布在延河流域东北部及志丹县大部分地区。(4)2000—2020年延河流域的气温和降水呈现波动增加趋势,降雨促进植被NPP正向增加,温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植被NPP增加。(5)气温和降雨均对延河流域西北地区植被NPP变化有贡献,气温贡献率高于降雨贡献率。[结论]延河流域植被NPP受气温和降雨的影响,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000年和2018年,退耕还林(草)政策对植被生产力及生态系统健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动态 初级生产力(npp) 气候影响 相关性分析 延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2023年江苏省农作物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2
作者 韩雪丽 田城安 詹培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3-995,共13页
[目的]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温度(TM)、降水(TP)和辐射(SSRD)等气象因子变化对农田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的影响,为科学指导江苏省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MODIS遥感反射率数据、MCD12Q1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ERA5气象数据,利... [目的]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温度(TM)、降水(TP)和辐射(SSRD)等气象因子变化对农田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的影响,为科学指导江苏省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MODIS遥感反射率数据、MCD12Q1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ERA5气象数据,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估算2003—2023年江苏省农田NPP,应用Theil-Sen中位数趋势分析(T-S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M-K检验)探究近20年来江苏省农田NPP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并借助通径分析和Hurst指数分析揭示不同尺度下气象因子对江苏省农田NPP变化的贡献。[结果]2003—2023年,江苏省农田气象因子及其NPP的年际变化呈现不同趋势,其中,TM总体上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1),线性趋势变化率为0.04℃/年,SSRD、TP和NPP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显著(P>0.05)。江苏省农田年平均NPP的空间分布呈现北高南低,在纬度上,江苏省农田年平均NPP在34°N地区最高(698.3 g·C/m^(2)),并以此为中心向南北递减;在经度上,江苏省农田年平均NPP在121°E以西的地区呈波动变化(640.0~690.0 g·C/m^(22))。江苏省农田NPP的年际变化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下同),影响江苏省农田NPP变化的主导因子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在像元尺度下,江苏省有82.61%的农田NPP变化受TM主导,而15.40%和1.99%的农田NPP变化分别受SSRD和TP主导,随着分析尺度的扩大,主导因子逐渐转变为SSRD。由于江苏省稳定农田NPP显著下降区域具有更强的持续性,而NPP显著上升区域相对较弱,致使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农田NPP未来变化将延续当前的变化趋势。[结论]近20年来江苏省农田NPP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地区间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未来江苏省大部分区域农田NPP将延续当前的变化趋势。江苏省农田NPP变化的驱动因素在不同尺度下也存在差异,其中温度和辐射是主导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初级生产力(npp) 时空变化分析 CASA模型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1年秦岭南北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蒋冲 王飞 +1 位作者 穆兴民 李锐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88-1896,共9页
基于秦岭南北1960~2011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周广胜-张新时模型计算了近52年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分析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多年平均气温呈南高北低分布格局,1... 基于秦岭南北1960~2011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周广胜-张新时模型计算了近52年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分析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多年平均气温呈南高北低分布格局,1993年为气温变化转折点,此前为降温趋势,秦岭以南降温更明显,此后研究区大面积升温,近52年间98%以上的站点呈升温趋势。(2)降水量由北向南递增,1985年为降水变化转折点,此前降水呈减少趋势,此后70%以上站点降水增多;1960~2011年间秦岭以北地区有变干趋势,而秦岭南坡以变湿为主,其余地区变化不明显。(3)周广胜-张新时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平均误差为11.1%,整体上精度较高,说明模型可以用于秦岭南北地区NPP的估算;研究区NPP呈南高北低分布格局,NPP增加的站点所占比例排序为汉水流域>秦岭南坡>巴巫谷地>秦岭以北;NPP年际波动较小,极值比介于1.34~1.89之间。(4)未来气候变化对NPP的可能影响预测结果显示,水热条件同时改善(a情景)的情况下NPP普遍增加14.8%以上,秦岭以北增加趋势更明显,温带落叶阔叶林增幅最大,温带草丛增幅最小;温度升高而降水减少(b情景)的情况下大部分站点NPP减少,亚热带(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减幅最大,温带落叶阔叶林减幅最小;c情景下NPP增幅有限,明显小于a情景,秦岭以北地区的增加趋势更明显,不同植被类型的变化趋势与a情景一致,但明显小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南北 气温 降水 npp(第一性生产力) 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遥感反演及变化归因分析
4
作者 潘鹏飞 潘飞燕 +1 位作者 张海旭 金裕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81,共12页
【目的】研究旨在探讨2000年实施生态修复政策以来,渭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的演化特征,揭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生态的综合作用机制,为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GEE云平台,调用MOD17A3HGF6.1数据,分析NPP... 【目的】研究旨在探讨2000年实施生态修复政策以来,渭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的演化特征,揭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植被生态的综合作用机制,为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GEE云平台,调用MOD17A3HGF6.1数据,分析NPP、CPP和VPG三类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格局。通过构建六种植被变化情景,探讨气象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驱动模式,并结合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贡献指数对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评估。【结果】(1)2000—2023年间,渭河流域NPP在年内呈单峰型季节性变化,年际增幅为9.91 gC·m^(-2)·a^(-1),空间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2)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气温和降水与植被生长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6和0.43;太阳辐射在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植被恢复中呈轻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2;人口密度和道路密度对约34.77%的植被恢复区域起促进作用。(3)在植被退化过程中,降水对植被退化的贡献度为30.43%,人口密度和道路密度对植被退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和0.64。【结论】研究期间,渭河流域NPP整体呈增长趋势,气温、降水、人口密度和道路密度对NPP的驱动作用显著,太阳辐射的影响相对较弱。气候变化是推动流域植被恢复的主要因素,而生态修复等人类活动措施则有效提升了区域植被的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npp) 气候生产潜力(CPP)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渭河流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净第一性生产力估算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5
作者 张美玲 蒋文兰 +2 位作者 陈全功 赵有益 柳小妮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6-366,共11页
草地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直接反映了草地植物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是草地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数学模型估算草地NPP是一种重要且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方法。在总结植被NPP估算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相关统计模型、光能... 草地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直接反映了草地植物群落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产能力,是草地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数学模型估算草地NPP是一种重要且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方法。在总结植被NPP估算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相关统计模型、光能利用率模型、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和生态遥感耦合模型各自的优缺点,讨论了各类模型在草地NPP中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草地NPP模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统计模型通过NPP与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建立统计关系计算NPP,参数简单,但估算结果较粗;光能利用率模型以植被光合作用机理作为其理论基础,建立在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和光能利用率的概念上,由于模型形式简单且可以直接利用遥感数据,使其倍受关注,但在具体求算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过程模型从机理上对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进行模拟并对NPP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更能揭示生物生产过程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但模型较复杂,实用性不强;生态遥感耦合模型能够利用遥感资料,克服了光能利用率模型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不足,使其成为NPP模型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草地植被NPP估算模型的研究相对薄弱,专门针对草地NPP建模的研究较少。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草地NPP模型是一项即具有重要意义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第一性生产力(npp) 数学模型 遥感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过程模型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空间尺度转换方法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培娟 谢东辉 +2 位作者 张佳华 朱启疆 陈镜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215-3223,共9页
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反映林分和生态系统结构特征的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其空间分布可为自然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高度综合的信息,是全球变化和碳循环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得到NPP的空间... 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反映林分和生态系统结构特征的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其空间分布可为自然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高度综合的信息,是全球变化和碳循环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得到NPP的空间尺度转换算法,利用改进的北部生态系统生产力模拟模型(Improved 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IBEPS),分别采用高分辨率(30m)的ETM+和低分辨率(1km)的MODIS遥感数据,模拟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不同分辨率森林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模拟得到的30m分辨率的NPP结果,采用尺度上推(upscaling)的方法将其转换为1km分辨率的NPP结果(分布式的NPP,Distributed NPP),并将转换后的NPP与直接利用1km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计算得到的NPP结果(聚合式的NPP,Lumped NPP)进行比较,以分布式模式计算的结果为基准,对聚合式的计算结果进行尺度效应校正。在对NPP进行尺度效应校正时,根据不同分辨率下土地覆盖类型(Land cover)的亚像元面积比信息,采用基于结构的分析方法对模拟的NPP结果进行校正,结果表明经过尺度效应校正后NPP的模拟精度要比原始的NPP计算精度有所提高,相关系数从校正前的0.898提高到0.960,标准偏差由校正前的49.84gC/m2减小到41.02gC/m2。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大尺度遥感应用的需要,为定量遥感分析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BEPS 第一性生产力 分布式npp 聚合式npp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森林净第一性生产力与碳收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2
7
作者 赵俊芳 延晓冬 贾根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102,共11页
以东北地区(38°43′N^53°34′N,115°37′E^135°5′E)为研究对象,利用当前气候状况和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气象数据驱动基于个体生长过程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模拟了气候变化对东北森林生态系统净第一... 以东北地区(38°43′N^53°34′N,115°37′E^135°5′E)为研究对象,利用当前气候状况和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气象数据驱动基于个体生长过程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FORCCHN,模拟了气候变化对东北森林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和碳收支(NEP)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02年期间,东北森林NPP总量位于0.27~0.40 PgC.a-1之间,平均值为0.34 PgC.a-1;土壤呼吸总量在0.11~0.27 PgC.a-1,平均为0.19 PgC.a-1;NEP总量位于0.11~0.18 PgC.a-1之间,且近20多年来该区森林起着CO2汇的作用,平均每年吸收0.15 Pg C的CO2;该区森林NPP和NEP对温度升高比对降雨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综合降雨增加(20%)和气温增加(3℃)的情况,该区各点森林的NPP和NEP增加的幅度最大;温度不变、降水增加(不变)情景下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森林 碳收支 第一性生产力 气候变化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 被引量:24
8
作者 王冰 杨胜天 王玉娟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8-104,共7页
在构建光能利用率模型的基础上,依托遥感手段,利用MODIS数据和气象资料,完成了贵州省喀斯特地区2001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估算,并通过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对比,重点研究了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到以... 在构建光能利用率模型的基础上,依托遥感手段,利用MODIS数据和气象资料,完成了贵州省喀斯特地区2001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估算,并通过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对比,重点研究了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喀斯特地区与非喀斯特地区的植被NPP在时空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非喀斯特地区的NPP平均值高出喀斯特地区约13.3%。(2)非喀斯特地区的NPP频度分布呈似双峰型,而喀斯特地区的NPP值似正态分布。(3)年内植被NPP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均出现在7月和1月,但喀斯特地区比非喀斯特地区的整体波动性大。(4)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季相空间变化显著,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其植被NPP明显小于其它地区,且季间差异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第一性生产力(npp) 喀斯特地区 光能利用率模型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1999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 被引量:116
9
作者 朴世龙 方精云 郭庆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63-569,共7页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 ,利用植被、气候和土壤等地面空间数据 ,应用CASA模型估算了 1982— 1999(除 1994 )年间我国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量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 :18年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量呈增加趋势 ,平均增加速率为 0 ...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 ,利用植被、气候和土壤等地面空间数据 ,应用CASA模型估算了 1982— 1999(除 1994 )年间我国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量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 :18年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量呈增加趋势 ,平均增加速率为 0 0 2 4PgC·a-1,其均值为 1 8PgC ,其中高寒植被、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的增加速度最快 ;降水是限制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模型 时空变化 第一性生产力 地理信息系统 卫星遥感技术 全球变化 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模拟 被引量:21
10
作者 许红梅 高清竹 +1 位作者 黄永梅 贾海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939-2947,共9页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纸坊沟流域为例,利用当前气候状况和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气象数据驱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VSIM,模拟气候变化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NPP对温度升高比对降雨变化的...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纸坊沟流域为例,利用当前气候状况和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气象数据驱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VSIM,模拟气候变化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NPP对温度升高比对降雨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土壤水分状况受降雨变化影响显著,温度升高后流域土壤水分也明显下降。(2)草本和半灌木群落的NPP由于温度升高降低最多,沙棘灌丛的NPP受降雨变化影响最为明显,而刺槐林、苹果林和柠条灌丛对降雨变化反应不敏感;(3)综合降雨和气温都增加的情况,流域NPP仍呈下降趋势,只有沙棘灌丛因降雨的增加NPP减小的程度明显降低;(4)大部分植被类型在降雨和温度升高后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只有沙棘灌丛和铁杆蒿群落在降雨增加后有所提高,除铁杆蒿群落外,降雨减少使得大部分植被类型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生产力 气候变化 VSIM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20
11
作者 闫淑君 洪伟 +1 位作者 吴承祯 毕晓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48-252,共5页
在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直接搜索法改进了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该模型优于Miami模型和Thornthwaite模型 ,便于估算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 ,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充分发挥气候生产潜力。
关键词 第一性生产力模型 改进 直接搜索法 自然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ASA模型模拟西南喀斯特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被引量:109
12
作者 董丹 倪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55-1866,共12页
基于SPOT NDVI遥感数据并结合数字高程模型、气象数据和植被参数,利用实测植被生产力计算和修正最大光能利用率,通过改进CASA过程模型,估算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1999—2003年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结果表明:(1)改进后的CASA模型... 基于SPOT NDVI遥感数据并结合数字高程模型、气象数据和植被参数,利用实测植被生产力计算和修正最大光能利用率,通过改进CASA过程模型,估算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1999—2003年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结果表明:(1)改进后的CASA模型模拟的植被NPP与实测值相关性显著,可较好用于西南喀斯特植被的NPP估算;(2)西南8省市区1999—2000年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植被的NPP有轻度增加,但空间变化不显著,2001年低值区范围增加,2002年NPP高值区的范围明显扩大,随后在2003年又降低,但仍高于2001年;(3)5a间西南喀斯特地区年NPP的变化范围是381.7—439.9 gC m-2 a-1,平均值为402.34 gC m-2 a-1,逐年NPP波动中呈现总体增长趋势,平均增加值为9.93 gC m-2 a-1,5a总增加量为11TgC,但非喀斯特地区的年NPP平均值和增加值都大于喀斯特地区;(4)5a间喀斯特地区的热带森林、亚热带森林、灌丛和草地的逐年NPP均小于非喀斯特地区,温带森林和农业植被则相反;这6种典型植被年NPP均呈增加趋势,热带森林的增加值最大,草地最小,非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增长趋势相似,但每种植被的年NPP增加值均大于喀斯特地区。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与气温、降水和太阳辐射的变化有关,而喀斯特植被NPP低于非喀斯特地区,则主要由喀斯特地区水分匮缺、土壤贫瘠等恶劣条件而抑制植物生长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模型 气候因子 喀斯特 最大光能利用率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第一性生产力(n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13
13
作者 赵传燕 程国栋 +2 位作者 邹松兵 张永忠 韩惠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2-49,55,共9页
植物净第一性生产力与全球碳平衡和碳扰动、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等有密切关系,成为表征陆地生态过程的关键参数.以西北地区211个气象站降水和≥0℃积温的30年观测数据为基础,以GIS为技术支撑,利用统计方程实现两... 植物净第一性生产力与全球碳平衡和碳扰动、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等有密切关系,成为表征陆地生态过程的关键参数.以西北地区211个气象站降水和≥0℃积温的30年观测数据为基础,以GIS为技术支撑,利用统计方程实现两大环境变量的空间化.联系植物生理生态学特点及水热平衡关系的综合模型对自然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现状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西北地区NPP分布在0.51~8.00 t/(hm^2·a).其中:森林草原或草原NPP分布在4.68~8.00 t/(hm^2·a);干草原NPP分布在2.18~4.68 t/(hm^2·a);半荒漠、荒漠、沙漠或戈壁NPP分布在0.51~2.18 t/(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植被第一性生产力 全球变化 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时空响应 被引量:10
14
作者 于德永 潘耀忠 +2 位作者 姜萍 朱文泉 何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2期96-101,共6页
为了了解气候变化对东亚地区植被生产力的影响,该文利用气象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NOVA/AVHRR NDVI,8 km×8 km),采用改进参数的CASA模型研究了东亚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净第一性生产力在波动中呈... 为了了解气候变化对东亚地区植被生产力的影响,该文利用气象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NOVA/AVHRR NDVI,8 km×8 km),采用改进参数的CASA模型研究了东亚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净第一性生产力在波动中呈现增加趋势;净第一性生产力介于8~300 gC/(m2.a)的植被主要分布于气候干旱或气候严寒、冬季漫长的高纬度地区,因而植被生产力较低;净第一性生产力介于300~700 gC/(m2.a)的植被主要分布于10°~35°N低纬度地区以及50°~60°N中高纬度地区;净第一性生产力平均介于700~2 000 gC/(m2.a)的植被主要分布于缅甸、泰国、越南的热带雨林,这些区域的植被生产力最高;各种植被类型中常绿阔叶林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平均值最大,约为1 229.97 gC/(m2.a).13种植被按其净第一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相似性,可以分为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第一性生产力 遥感 气候变化 时空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过渡区耕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变化研究——以陕西榆阳区为例 被引量:14
15
作者 莫宏伟 任志远 +1 位作者 王欣 韩用顺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7-541,共5页
对榆阳区1984~2003年各乡镇耕地NPP单位面积量及总量进行分区动态测算。研究表明:①1984~2003年,榆阳区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在波动中上升;②1984~2001年,榆阳区北部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远高于南部,且呈较快上升趋势,南部黄土丘陵... 对榆阳区1984~2003年各乡镇耕地NPP单位面积量及总量进行分区动态测算。研究表明:①1984~2003年,榆阳区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在波动中上升;②1984~2001年,榆阳区北部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远高于南部,且呈较快上升趋势,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呈较平缓的波动变化,且略有下降;③1984~2001年,榆阳区城区、近郊、远郊的差异性在单位耕地面积净第一性生产力上体现为城区>近郊>远郊;在耕地NPP总量方面,城区、近郊和远郊都表现为在波动中上升,三区变化以远郊波动幅度最大;④榆阳区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总量的大幅增长有农业投入增加的原因,但主要得益于该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过渡区 榆阳区 耕地 第一性生产力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估算及其时空分布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军玲 邹春辉 +2 位作者 刘忠阳 郭其乐 郭鹏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39-1844,共6页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利用地面气象数据和MODIS数据,同时考虑河南省自身实际地理和植被覆盖情况,在对最大光利用率和水分胁迫系数的获取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利用CASA模型对河南省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利用地面气象数据和MODIS数据,同时考虑河南省自身实际地理和植被覆盖情况,在对最大光利用率和水分胁迫系数的获取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利用CASA模型对河南省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结果表明,2008年河南省NPP生产量为34.87 Mt C,NPP空间分布和植被类型有密切关系,森林植被最大,然后依次是灌丛、草地、农田等。12、1和2月NPP最小,植物基本停止生长,植被的NPP只占全年的1.38%;5、7和8月的NPP最大,占全年总量的56.84%。与Miami、Mont-real、Chinkugo模型相比,本研究结果和Miami模型结果最为接近,植被类型NPP均值排序和Chinkugo模型相似;与实测数据对比结果显示,模拟值接近于实测值,说明模型适用于河南省NPP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生产力 GIS RS 最大光利用率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4—2008年河南省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军玲 陈怀亮 +3 位作者 邹春辉 刘忠阳 郭其乐 郭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24-1429,共6页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利用地面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和土地分类等数据,根据河南省实际植被覆盖和自然地理情况,应用改进的CASA模型估算了1994—2008年间河南省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河南省植被净第一性生...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利用地面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和土地分类等数据,根据河南省实际植被覆盖和自然地理情况,应用改进的CASA模型估算了1994—2008年间河南省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河南省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与年均温度的相关性好于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力与年降水量和年均太阳辐射之间的相关性,温度是限制河南省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主要因子;15年来河南省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呈增加趋势,但不明显;河南省主要植被类型的净第一性生产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灌丛、耕地、草地、其它植被,它们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极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生产力 GIS RS 最大光利用率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遥感过程模型研究 被引量:32
18
作者 李世华 牛铮 李壁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6-128,共3页
NPP模型现在已经发展到遥感过程模型时代。通过3种主要的遥感过程模型(CASA、BIOME-BGC和BEPS模型)进行阐述和分析,探讨了这几种模型的优势和主要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第一性生产力 遥感过程模型 CASA BIOME—BGC BE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研究回顾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高飞 任海 +1 位作者 李岩 柳江 《生态科学》 CSCD 2003年第4期360-365,共6页
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反映了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总量,目前NPP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回顾国内外植被NPP研究的历史,对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NPP研究中的应用做了分析,并对近期陆地植被NPP研究的... 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反映了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碳总量,目前NPP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回顾国内外植被NPP研究的历史,对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NPP研究中的应用做了分析,并对近期陆地植被NPP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作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第一性生产力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露梅灌丛净第一性生产力 被引量:23
20
作者 于应文 胡自治 +1 位作者 张德罡 徐长林 《草业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3-39,共7页
甘肃天祝金强河地区金露梅灌丛的植物种类组成随海拔和地形的不同有所差异 ,构成金露梅群落的植物生活型以地面芽 ( 4 6.35% )和地下芽 ( 2 7.94 % )植物为主 ,矮高位芽 ( 14.0 2 % )和一年生植物 ( 11.6% )次之。群落的地上植物量在生... 甘肃天祝金强河地区金露梅灌丛的植物种类组成随海拔和地形的不同有所差异 ,构成金露梅群落的植物生活型以地面芽 ( 4 6.35% )和地下芽 ( 2 7.94 % )植物为主 ,矮高位芽 ( 14.0 2 % )和一年生植物 ( 11.6% )次之。群落的地上植物量在生长季呈单峰曲线变化 ,放牧较重的灌丛群落植物量峰值较未放牧或较轻放牧的提前 1个月出现 ,正常情况下群落、灌木、草本的地上植物量峰值一般出现于 8月 ;群落地上净第一性生产力和对总辐射的转化率分别为 2 52 .0 4 g/ (m2 ·a)和0 .0 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露梅灌丛 植物量 第一性生产力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 季节 海拔 地形 饲料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