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肥液浓度对单膜孔入渗NO_3^--N运移特性影响的室内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董玉云 费良军 穆红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04-206,共3页
该文通过室内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单膜孔肥液入渗NO3--N的分布特性。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膜孔肥液入渗土壤NO3--N浓度的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土壤水分运动的湿润锋一致;肥液浓度越大,相同入渗时间的NO3--N浓度锋运移距离越大,土壤剖面... 该文通过室内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单膜孔肥液入渗NO3--N的分布特性。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膜孔肥液入渗土壤NO3--N浓度的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土壤水分运动的湿润锋一致;肥液浓度越大,相同入渗时间的NO3--N浓度锋运移距离越大,土壤剖面NO3--N浓度最大值越大,相同深度处土壤NO3--N浓度也越大。肥液入渗土壤NO3--N浓度分布特征与湿润体深度符合分段函数模型。供水入渗过程中,NO3--N浓度锋运移距离和浓度最大值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再分布过程中,NO3--N浓度锋运移距离继续增大,而NO3--N浓度最大值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 点源入渗 肥液浓度 no3^--N浓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施肥对冬小麦农田土壤NO_3^--N分布、累积及氮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陈静 王迎春 +3 位作者 李虎 王立刚 邱建军 肖碧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27-935,共9页
【目的】黄淮海平原高产麦田水肥资源的大量投入带来了水肥利用率低、氮素损失量大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研究了滴灌施肥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大田氮素利用和损失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高效施肥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以尿素、NH4H2PO4和... 【目的】黄淮海平原高产麦田水肥资源的大量投入带来了水肥利用率低、氮素损失量大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研究了滴灌施肥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大田氮素利用和损失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高效施肥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以尿素、NH4H2PO4和KCl混合的水溶性肥料为材料,在山东桓台进行冬小麦主要生育期测墒补灌并随水施肥的田间试验,设置4个施氮量处理,即N0(不施肥)、N1(94.5 kg/hm2)、N2(189 kg/hm2)和N3(270 kg/hm2),分析了大田土壤NO-3-N空间分布、剖面累积及氮素的平衡。【结果】1)滴灌施肥24 h后,随施氮量的增加,在滴头周围水平方向上土壤NO-3-N从在湿润土体边缘聚集逐渐变化为在滴头下方聚集,当施氮量为189 kg/hm2时,滴灌施肥后滴头下方和湿润土体边缘的NO-3-N含量差异不显著,在滴头周围水平方向上均匀性最好;NO-3-N在滴头下方土壤内随水运移深度主要在60 cm以上,滴灌施肥后滴头下方垂直方向上NO-3-N没有在湿润体边缘聚集。2)冬小麦收获后,0—100 cm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且施氮量超过N 189kg/hm2后,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的增加幅度加大,0—40 cm土层的NO-3-N增加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层,N0、N1、N2和N3处理0—40 cm土层NO-3-N累积量所占比例分别为66%、72%、72%和71%。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吸氮量和籽粒产量先增加后下降,而0—100 cm土层氮素残留量、表观损失量不断增加,滴灌施肥条件下氮素表观损失量较低,N1、N2和N3的表观损失率分别为20%、17%和16%。【结论】滴灌施肥措施下,合理的灌溉量可以调节滴灌施肥后硝态氮主要向下运移至作物根区范围,集中在作物根系最密集的0—40 cm范围内,肥液浓度对硝态氮运移深度影响不大。施入适宜量氮肥有利于提高滴头下方湿润体内水平方向上NO-3-N分布的均匀度,从而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施氮量为189 kg/hm2的N2处理获得了最高的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播前和收获后根区土壤NO-3-N累积量基本达到平衡,是试验筛选出的最佳滴灌施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滴灌施肥 no3^--N 空间分布 氮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液浓度对膜孔单向交汇入渗NO3^--N运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董玉云 费良军 +1 位作者 穆红文 任建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42,64,共6页
通过室内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NO3--N的分布特性。研究表明,不同肥液浓度的膜孔入渗湿润体膜孔中心和交汇界面中心垂向土壤NO3--N的浓度锋运移距离与土壤水分运动的湿润锋一致;肥液浓度越大,相同入渗时间的NO3... 通过室内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膜孔肥液单向交汇入渗NO3--N的分布特性。研究表明,不同肥液浓度的膜孔入渗湿润体膜孔中心和交汇界面中心垂向土壤NO3--N的浓度锋运移距离与土壤水分运动的湿润锋一致;肥液浓度越大,相同入渗时间的NO3--N浓度锋运移距离越大,土壤NO3--N浓度最大值越大,相同深度处土壤NO3--N浓度也越大。建立了肥液交汇入渗湿润体膜孔中心和交汇界面中心垂向土壤NO3--N浓度分布特征与湿润体深度之间的分段函数模型,经实测资料验证表明,该模型精度较高。入渗供水过程中,NO3--N浓度锋运移距离和浓度最大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再分布过程中,NO3--N浓度前锋运移距离随时间延长而增大,而NO3--N浓度最大值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孔灌 单向交汇入渗 肥液浓度 no3^--N浓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质浓度周期分布的LiNbO_(3)晶体中Bragg衍射
4
作者 洪静芬 杜剑华 +3 位作者 闵乃本 许自然 冯璧华 杨永顺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218-218,共1页
本文报导不同溶质TiO_(2),MgO,Y_(2)O_(3)掺入LiNbO_(3)原料中,晶体生长时用电流调制法和旋转生长层法,获得生长晶体中溶质浓度沿生长方向呈周期分布。对周期为mm量级的晶体,测量双折射率,得到浓度起伏与双折射率变化扫描曲线。不同溶... 本文报导不同溶质TiO_(2),MgO,Y_(2)O_(3)掺入LiNbO_(3)原料中,晶体生长时用电流调制法和旋转生长层法,获得生长晶体中溶质浓度沿生长方向呈周期分布。对周期为mm量级的晶体,测量双折射率,得到浓度起伏与双折射率变化扫描曲线。不同溶质双折射率变化不同,变化周期与晶体中浓度变化周期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gg衍射 周期分布 双折射率 LINBO3晶体 溶质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F_3-LiF-Nd_2O_3熔盐体系中Nd_2O_3的浓度分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郑鑫 朱卫花 +1 位作者 刘红霞 张小联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28,68,共4页
通过自制的高温熔盐多点取样装置来研究电解槽内Nd2O3浓度的分布情况,并分析Nd2O3浓度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Nd2O3在NdF3-LiF-Nd2O3熔盐体系中各点的浓度一般不超过4%;Nd2O3浓度在垂直方向的总体分布趋势是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此... 通过自制的高温熔盐多点取样装置来研究电解槽内Nd2O3浓度的分布情况,并分析Nd2O3浓度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Nd2O3在NdF3-LiF-Nd2O3熔盐体系中各点的浓度一般不超过4%;Nd2O3浓度在垂直方向的总体分布趋势是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此分布形式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阳极Nd2O3消耗量一致;Nd2O3浓度在水平方向的分布趋势是由阴极向阳极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F3-LiF-Nd2O3 熔盐体系 电解 ND2O3 浓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市2014−2022年O_(3)污染的气象影响及潜在源区分析
6
作者 杨雪玲 王启元 +3 位作者 王璐瑶 刘凡 李彩虹 徐戈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6-496,共11页
臭氧(O_(3))污染已成为西安市继细颗粒物(PM_(2.5))污染后的又一大环境难题,其污染成因复杂,攻坚治理任务重。结合2014−2022年O_(3)逐小时质量浓度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和MeteoInfo软件对西安市不同季节气团后向轨迹进行聚类... 臭氧(O_(3))污染已成为西安市继细颗粒物(PM_(2.5))污染后的又一大环境难题,其污染成因复杂,攻坚治理任务重。结合2014−2022年O_(3)逐小时质量浓度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和MeteoInfo软件对西安市不同季节气团后向轨迹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计算潜在源贡献因子(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PSCF)、浓度权重轨迹(concentration weighted trajectory,CWT)对西安市O_(3)污染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及传输路径及潜在源区展开研究。结果表明:①2014−2022年西安市O_(3)浓度波动变化,2022年O_(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第90百分位数(MDA8 O_(3)_90^(th))(161μg/m^(3))较2014年增加22%。非工作日O_(3)小时浓度高值持续6 h(13:00−19:00),长于工作日的3 h(14:00−17:00),“周末效应”明显。②不同气象要素对O_(3)浓度的作用影响差异显著。O_(3)浓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气温高于30℃时,O_(3)小时(O_(3)-1 h)浓度均值为144μg/m^(3),O_(3)超标率显著上升。相对湿度为30%~40%时O_(3)超标率最高,相对湿度大于60%时O_(3)超标率显著下降。在云量(8分制云量)为0和7时,O_(3)小时浓度超标出现频率较高。③对应西安市O_(3)浓度高的气团轨迹为偏东向和西南向气团。随着春夏季更替,西安市O_(3)浓度的潜在源区由西南和偏东方向外来源区贡献转为西南本地源贡献。研究显示,西安市O_(3)污染受本地排放和外来输送的共同作用,在严格控制本地污染源排放的前提下,必须加强与其周边区域的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浓度时空分布 气象因子 传输路径 潜在源区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O3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及相关因子分析 被引量:40
7
作者 崔蕾 倪长健 +3 位作者 王超 谢雨竹 胡淑萍 甘小玲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1-46,共6页
为深入认知成都市O_3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基于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市区站点O_3、NO、NO_2、NO_x的逐时监测资料以及成都市气象站的气象数据逐时观测资料,据此对O3的季变化、日变化、"周末效应"、"节假日... 为深入认知成都市O_3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基于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市区站点O_3、NO、NO_2、NO_x的逐时监测资料以及成都市气象站的气象数据逐时观测资料,据此对O3的季变化、日变化、"周末效应"、"节假日效应"进行了讨论,并对其浓度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O_3浓度季变化呈现明显夏高冬低的特征,浓度最大值出现在8月。O_3浓度日变化为单峰型,夏季峰值出现在15:00,冬季峰值出现在16:00。市区存在"周末效应",即周末O_3浓度总体比工作日高;"节假日效应"则表现出复杂多变性,受气象条件以及人为活动等多种随机因素的影响。O_3日平均浓度与NO、NO_2、NO_x、相对湿度呈明显负相关,与温度、风速呈明显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O3浓度 时间分布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夏季O_3垂直分布与气象因子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44
8
作者 任丽红 胡非 王玮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6-174,共9页
通过分析2000年7月26日~8月22日北京325m气象塔的O3浓度梯度观测资料及同期的气象资料,探讨了O3与NOx、风速、风向、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关系。通过建立不同风向下O3浓度与NOx、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的多元回归方程,证实了高浓度的O3是NO... 通过分析2000年7月26日~8月22日北京325m气象塔的O3浓度梯度观测资料及同期的气象资料,探讨了O3与NOx、风速、风向、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关系。通过建立不同风向下O3浓度与NOx、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的多元回归方程,证实了高浓度的O3是NOx与气象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利用可得到的气象资料及NO浓度值进行O污染预报的尝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O3浓度 垂直分布 气象因子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G网络的分布式粉尘监测系统 被引量:3
9
作者 施华君 刘玉麟 +1 位作者 秦宁 蒋涛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16,共4页
为解决传统粉尘监测设备的监测点少、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基于3G网络,提出一种分布式粉尘浓度监测系统。采用依据微电荷监测原理实现的粉尘检测器作为前端探头,将被测区域内的粉尘量转化为4 m A^20 m A的电流信号。通过高精度模数转换器... 为解决传统粉尘监测设备的监测点少、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基于3G网络,提出一种分布式粉尘浓度监测系统。采用依据微电荷监测原理实现的粉尘检测器作为前端探头,将被测区域内的粉尘量转化为4 m A^20 m A的电流信号。通过高精度模数转换器将电流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再利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模块将采集的粉尘浓度值、继电器开关信号等数据组成协议帧,通过3G网络将数据传送至数据中心。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粉尘浓度实时显示、采集数据保存及历史数据回放功能,具有监测精度高、维护成本低、操作安全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G网络 分布式系统 粉尘监测 粉尘浓度 电流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秋季大气臭氧立体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嫣婷 孙天乐 +4 位作者 何龙 陈瑶 曾立武 黄晓锋 何凌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75-1981,共7页
利用大气O3探测激光雷达在深圳市东部生态区和西部城区同步开展垂直观测,探究了2018年深圳市O3立体分布在秋季光化学污染活跃期至冬季非活跃期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光化学反应活跃的10月,东部地面O3浓度相对于西部地面高出约128%;地面... 利用大气O3探测激光雷达在深圳市东部生态区和西部城区同步开展垂直观测,探究了2018年深圳市O3立体分布在秋季光化学污染活跃期至冬季非活跃期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光化学反应活跃的10月,东部地面O3浓度相对于西部地面高出约128%;地面向上至450m,O3浓度在东部生态区发生快速降低,而在西部城区由于存在"滴定效应",O3浓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450m-2km,东、西部O3浓度均随高度升高而降低,西部城区O3浓度水平超过东部生态区约30%;2km以上高空,东、西部O3浓度趋同(70μg/m^3),并保持稳定,为具深圳市秋季O3污染过程提供了较高的大气背景浓度.高污染期间,深圳市大气边界层内O3浓度变化较为一致,西部高空的O3区域传输作用更加显著.秋季至冬季光化学反应逐渐减弱,深圳市O3浓度的水平和垂直空间差异逐渐减小,冬季的深圳市O3污染基本受大气背景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污染 垂直分布 浓度廓线 激光雷达 光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M模型的合肥市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卫尤文 郑志侠 +3 位作者 汪水兵 张红 易明建 陈建 《绿色科技》 2020年第22期78-82,共5页
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对2018年合肥市臭氧和气象因子进行了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郊区O3年均浓度及最大小时浓度均较市区高;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90.4±14.8)μg/m^3>春季(74.1±12.2)μg/m^3>秋季(57±... 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对2018年合肥市臭氧和气象因子进行了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郊区O3年均浓度及最大小时浓度均较市区高;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90.4±14.8)μg/m^3>春季(74.1±12.2)μg/m^3>秋季(57±8.1)μg/m^3>冬季(39.1±9.5)μg/m^3。O3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在7:00左右出现最小值,峰值在15:00左右。基于GAM分析发现O3浓度与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量间均呈非线性关系,其中相对湿度、温度、气压对合肥市O3浓度影响较大,而风速、降水量对O3浓度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浓度 时空分布 广义相加模型(GAM)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流层臭氧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侯鑫 张霄羽 +3 位作者 张红 郭淏淏 荀楠楠 王善婷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11-1919,共9页
近年来臭氧(O_(3))浓度的升高给人类健康和气候变化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迫切需要认识对流层O_(3)柱浓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子。本研究基于OMI-MLS数据,分析了2005-2020年我国对流层O_(3)柱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采用随... 近年来臭氧(O_(3))浓度的升高给人类健康和气候变化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迫切需要认识对流层O_(3)柱浓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子。本研究基于OMI-MLS数据,分析了2005-2020年我国对流层O_(3)柱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采用随机森林模型量化了我国对流层O_(3)柱浓度影响因子的重要性。结果表明:①在月尺度上,我国OMI-MLS对流层O_(3)柱浓度与站点近地面O_(3)浓度显著相关,87.81%站点的近地面O_(3)浓度与OMI-MLS对流层O_(3)柱浓度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大于0.50(P<0.05)。在季尺度上,我国OMI-MLS对流层O_(3)柱浓度与站点近地面O_(3)浓度在春、秋两季相关性较高,在夏、冬两季相关性较差。②我国对流层O_(3)柱浓度多年平均值为34.42DU,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005-2020年我国对流层O_(3)柱浓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0.228 DU/a),但各地区对流层O_(3)柱浓度的年际变化存在差异,华南地区的对流层O_(3)柱浓度增速(0.272 DU/a)最快,西南地区增速(0.209DU/a)最慢。③我国对流层O_(3)柱浓度季节性变化明显,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并且对流层O_(3)柱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对流层O_(3)柱浓度在夏季增速(0.265 DU/a)最快,春季、秋季(均为0.217 DU/a)次之,冬季(0.213DU/a)最慢。④对流层O_(3)柱浓度年际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因子在重要性排序上存在差异,总体上,气象因子对我国对流层O_(3)柱浓度的影响程度最大,排放因子的影响程度较小。研究显示,我国对流层O_(3)柱浓度的时空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形成该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因子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O_(3)柱浓度 时空分布 季节变化 影响因子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21年南京市大气污染特征及污染个例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刁一伟 王红磊 +3 位作者 沈利娟 杨孟 施双双 卢文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0-272,共13页
探究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污染的时间变化特征,阐明PM_(2.5)和O_(3)复合污染过程中不同阶段环境空气污染物及气溶胶粒径分布的详细演变过程,对南京及长三角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使用2015—2021年南京市... 探究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污染的时间变化特征,阐明PM_(2.5)和O_(3)复合污染过程中不同阶段环境空气污染物及气溶胶粒径分布的详细演变过程,对南京及长三角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使用2015—2021年南京市环境空气污染物小时浓度数据,分析了该地区多年大气污染演变过程,并选取2015年10月12—17日时间段作为复合污染典型个例,对其生消过程和内在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2015—2021年南京市各种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具有明显差异.PM_(2.5)、PM_(10)和SO_(2)浓度的年下降率分别为8.9%、6.2%和15.4%,O_(3)浓度变化较小.CO浓度在2016年达峰后以每年7.6%的速率下降.NO_(2)浓度在2015—2019年呈增加趋势.(2)2015—2021年污染特征发生较大变化,由PM_(2.5)为主导变为由O_(3)为主导的大气复合污染.PM_(2.5)污染频次和强度均显著降低,O_(3)污染频次和强度均未发生显著变化.(3)污染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气溶胶数浓度谱均呈双峰型,但峰值粒径和浓度有较大差异.PM_(2.5)污染阶段,颗粒物峰值粒径位于30 nm和100 nm处,且峰值粒径数浓度最低.数浓度谱中爱根核模态的峰值粒径在NO_(2)污染阶段向小粒径段偏移,位于22~26 nm之间,而在PM_(2.5)和O_(3)复合污染阶段,其峰值粒径则向大粒径段偏移,位于30 nm处;积聚模态的峰值粒径没有变化,但峰值数浓度和峰宽均增大,尤其是>100 nm粒径的数浓度明显高于污染前.O_(3)污染阶段,数浓度谱峰值粒径没有变化,但峰值浓度显著增加,尤其是爱根核模态的峰值浓度是污染前的3~5倍.在污染过程的不同阶段内,环境空气污染物和各模态气溶胶数浓度呈现不同的日变化特征.研究显示,长三角地区城市O_(3)污染和PM_(2.5)污染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复合污染防控和治理需要重点关注本地污染物变化特征和排放源影响,尤其是影响O_(3)生成的前驱污染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O_(3) 复合污染 浓度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1年北京市PM_(2.5)及组分受风向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晨 李云婷 +7 位作者 常淼 景宽 孙峰 郭元喜 董欣 孙瑞雯 沈秀娥 刘保献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261-6269,共9页
利用北京市2019~2021年的气象数据、PM_(2.5)及组分浓度数据,结合常规污染物NO_(2)浓度,分别对PM_(2.5)及组分浓度、气象参数、NO_(2)浓度和氮氧化率(NOR)大小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2019~2021年三年间北京市城区PM_(2.5)浓... 利用北京市2019~2021年的气象数据、PM_(2.5)及组分浓度数据,结合常规污染物NO_(2)浓度,分别对PM_(2.5)及组分浓度、气象参数、NO_(2)浓度和氮氧化率(NOR)大小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2019~2021年三年间北京市城区PM_(2.5)浓度下降14%,但NO_(3)^(-)上升12%;各风向上,北京市城区PM_(2.5)浓度大小顺序为:东北风>东风>西南风>东南风>南风>西风>北风>西北风,此外,二次无机盐组分最高浓度均出现在偏东风风向,有机物(OM)最高浓度出现在西南风;各风向年际变化上,2019~2021年,北京市PM_(2.5)、各组分及NO_(2)浓度在空间上均呈现高浓度“东移”特征,NO_(3)^(-)在东北风向上上升幅度最高,达65.7%;东北、东风及东南风风向上,相对湿度同步升高,NOR在东北、东风风向上同步升高,升高幅度达70%,由此认为,北京市NO_(3)^(-)在东北风向上的反弹与前体物浓度东移和东北风向上相对湿度的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组分浓度 风向分布 NO_(3)^(-)浓度反弹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提克江蓠(Gracilaria tikvahiae)的生长和产量
15
作者 张丽娟 《福建水产》 1995年第2期85-87,共3页
本文探讨了用户外水槽(50L,0.23m^2),流水栽培方式,提克江蓠在栽培密度(kg/m^2),营养盐输入量(总氮输入量/天),流速与生长和产量的关系。在密度为2.0—3.0kg湿重/m^2的条件下获得最佳年产量。在满足最低氮营养需求条件下江蓠的产量与下... 本文探讨了用户外水槽(50L,0.23m^2),流水栽培方式,提克江蓠在栽培密度(kg/m^2),营养盐输入量(总氮输入量/天),流速与生长和产量的关系。在密度为2.0—3.0kg湿重/m^2的条件下获得最佳年产量。在满足最低氮营养需求条件下江蓠的产量与下列几点无关:一、营养盐浓度;二、氮的输入量;三、氮源的形态包括NH_4+—N和NO_3—N。而只与流速密切相关。在最适条件下连续栽培一年,定期收获产量为34.8克干重/m^2·天或127吨干重/公倾·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蓠 产量 生长 连续栽培 干重 氮营养 营养盐浓度 no3^--N 总氮 NH4^+-N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