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瞬时NH_(4)^(+)—N冲击后投加碳源对系统稳定运行的影响
1
作者 王帆 崔秦 +3 位作者 蒋维卿 刘轩彤 艾胜书 边德军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6,共6页
为解决实际工程中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出现的瞬时NH_(4)^(+)—N冲击导致运行不稳定问题,通过单周期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试验,探究了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对SBR工艺的影响;采用投加碳源的方式应对冲击,并确定了最... 为解决实际工程中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出现的瞬时NH_(4)^(+)—N冲击导致运行不稳定问题,通过单周期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试验,探究了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对SBR工艺的影响;采用投加碳源的方式应对冲击,并确定了最适碳源投加量.结果表明,系统经过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后,C/N比从8.5下降到3.9,碳源不足影响反硝化效果,TN和NH_(4)^(+)—N出水浓度升高.通过投加有机物改变进水C/N比的方式对系统进行调控,当C/N比增加至6.1时,TP去除效果变化显著,并能在1.5 h实现完全去除,出水浓度为0.11 mg/L;当C/N比增至8.3时,NH_(4)^(+)—N去除率明显提高,出水为3.76 mg/L;当C/N比增至10.5时,COD降解速率达到151.90 mg/(L·h),TP浓度在单周期运行前期呈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在后期完全去除.3种有机物投加量下出水COD、NH_(4)^(+)—N、TN、TP浓度值均能达标.SBR在面临瞬时NH_(4)^(+)—N冲击C/N比下降至3.9时,最适碳源投加量选用C/N比为8.3,经济成本较低且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nh_(4)^(+)—n冲击 脱氮除磷 去除率 C/n 投加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4)^(+)和CO_(2)复合胁迫对水蕴草及其生长水体的影响
2
作者 常雅军 王巍 +3 位作者 刘吉祥 李韵涵 孙林鹤 姚东瑞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共11页
为了探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水蕴草〔Elodea densa(Planch.)Casp.〕对水体NH_(4)^(+)胁迫的响应机制,设置2个NH_(4)^(+)质量浓度水平(1和6 mg·L^(-1))和3个CO_(2)流量水平(0.0、0.4和1.0 m^(3)·h^(-1),分别对应环境CO_... 为了探究大气CO_(2)浓度升高背景下,水蕴草〔Elodea densa(Planch.)Casp.〕对水体NH_(4)^(+)胁迫的响应机制,设置2个NH_(4)^(+)质量浓度水平(1和6 mg·L^(-1))和3个CO_(2)流量水平(0.0、0.4和1.0 m^(3)·h^(-1),分别对应环境CO_(2)、低流量CO_(2)和高流量CO_(2)),对胁迫0、3、10和17 d时6个处理组的水体物理化学指标及水蕴草的生长量和生理生化指标〔包括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进行了比较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胁迫0 d和NH_(4)^(+)单一胁迫处理组相比,胁迫3、10和17 d时,4个复合胁迫处理组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和pH值显著(P<0.05)下降,而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盐度、NH_(4)^(+)含量和HCO_(3)^(-)含量多显著升高,并且,CO_(2)流量对上述水体指标的影响以及NH_(4)^(+)质量浓度对水体NH_(4)^(+)含量的影响在0.001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二者交互作用对水体NH_(4)^(+)含量的影响在0.05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6个处理组的水蕴草生长量均为负值;在同一CO_(2)流量下,1和6 mg·L^(-1)NH_(4)^(+)处理组间的水蕴草生长量差异较小,而在同一NH_(4)^(+)质量浓度下,低流量和高流量CO_(2)处理组的水蕴草生长量显著低于环境CO_(2)处理组;并且,仅CO_(2)流量对水蕴草生长量的影响在0.001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4个复合胁迫处理组水蕴草的叶绿素含量均随胁迫时间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环境CO_(2)处理组相比,整体而言,4个复合胁迫处理组水蕴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胁迫3 d时显著下降、在胁迫10和17 d时显著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胁迫3、10、17 d时升高;在同一NH_(4)^(+)质量浓度下,高流量CO_(2)处理组水蕴草的MDA含量在胁迫10和17 d时显著低于低流量CO_(2)处理组。总体来看,在同一NH_(4)^(+)质量浓度下,低流量和高流量CO_(2)处理组水蕴草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在胁迫3 d时高于环境CO_(2)处理组,而GS、GDH、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和碳酸酐酶活性在胁迫10和17 d时低于环境CO_(2)处理组。以上研究结果显示:CO_(2)浓度升高可促进水蕴草的碳氮协同代谢,从而缓解水中NH_(4)^(+)对水蕴草的毒性效应,但随着胁迫时间延长,溶解在水中的HCO_(3)^(-)不断累积,导致水体酸化,反而加剧了NH_(4)^(+)对水蕴草的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蕴草 CO_(2) ^nh_(4)^(+) 复合胁迫 双因素方差分析 碳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幼苗生长的NH_(4)^(+)效应研究
3
作者 张丹 侯利涵 +4 位作者 李湘 黄恒宇 袁斯齐 李子叶 邹娜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5,共8页
以毛竹实生幼苗为材料,在室内控制盆栽条件下,设置等氮浓度的不同含氮化合物,并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K_(2)SO_(4)、NaCl、NaNO_(3)及KNO_(3)和CK进行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毛竹幼苗生长指标和栽培基质pH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幼苗地上部分... 以毛竹实生幼苗为材料,在室内控制盆栽条件下,设置等氮浓度的不同含氮化合物,并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K_(2)SO_(4)、NaCl、NaNO_(3)及KNO_(3)和CK进行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毛竹幼苗生长指标和栽培基质pH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幼苗地上部分各生长指标、叶绿素相对含量、根系构型各指标、地上地下部分及总生物量,都是在含NH_(4)^(+)化合物处理条件下要显著优于其他化合物处理,但在不同含NH_(4)^(+)化合物处理之间,各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经含NH_(4)^(+)化合物处理的毛竹幼苗根冠比显著低于CK及NaCl处理;经含NH_(4)^(+)化合物处理后的毛竹幼苗栽培基质pH值,显著低于CK及其他化合物处理。含NH_(4)^(+)化合物中的NH4+对毛竹幼苗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促进效应可能与改变栽培介质pH值有关。因此,毛竹幼苗育苗栽培过程中应施以硫酸铵或氯化铵为主的铵态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实生苗 特异性 ^nh_(4)^(+) 生长响应 根系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NH_(4)^(+)-N冲击对SBR系统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4
作者 王帆 肖乐天 +3 位作者 艾胜书 蒋维卿 刘轩彤 边德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10,共6页
探究了瞬时NH_(4)^(+)-N冲击对SBR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在反应运行的第19、33、45天,通过提高单周期瞬时NH_(4)^(+)-N质量浓度至41.05、60.02、80.15 mg/L,对SBR系统进行冲击。结果表明,进水NH4+-N质量浓度从41.05 mg/L增加到80.15... 探究了瞬时NH_(4)^(+)-N冲击对SBR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在反应运行的第19、33、45天,通过提高单周期瞬时NH_(4)^(+)-N质量浓度至41.05、60.02、80.15 mg/L,对SBR系统进行冲击。结果表明,进水NH4+-N质量浓度从41.05 mg/L增加到80.15 mg/L时,COD、TP、NH_(4)^(+)-N去除效果没有明显变化,TN出水质量浓度从10.25 mg/L增加到21.49 mg/L,TN的出水变高主要受碳源不足的影响。三次瞬时NH4+-N冲击负荷下,NH4+-N降解速率基本不变。三次瞬时NH_(4)^(+)-N冲击负荷下,SBR系统中EPS总量对比常负荷运行时,均有所提高,且PN的含量在增加,PS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PN和PS含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活性污泥的絮凝造成影响,导致活性污泥粒径逐渐减少。系统在受到瞬时NH_(4)^(+)-N冲击后,TN出水会有所提高,但是经过一个周期的运行便可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R反应器 ^nh_(4)^(+)-n浓度 瞬时冲击 EPS 粒度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尾水中NH_(4)^(+)-N去除技术的机理与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赵伟华 王艳艳 +3 位作者 苏少卿 邱浩杰 王凯 张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共5页
总结了海水养殖尾水中NH_(4)^(+)-N的来源及特点,NH_(4)^(+)-N去除技术的机理与功能微生物、工艺应用及其微生物分布等,重点对海水养殖尾水中NH_(4)^(+)-N去除技术的机理与工艺应用进行了阐述。好氧氨氧化微生物主要包括氨氧化细菌(AOB... 总结了海水养殖尾水中NH_(4)^(+)-N的来源及特点,NH_(4)^(+)-N去除技术的机理与功能微生物、工艺应用及其微生物分布等,重点对海水养殖尾水中NH_(4)^(+)-N去除技术的机理与工艺应用进行了阐述。好氧氨氧化微生物主要包括氨氧化细菌(AOB)、氨氧化古菌(AOA)及全程硝化菌(comammox),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主要包括厌氧氨氧化细菌(AnAOB)。基于好氧氨氧化微生物原理去除NH_(4)^(+)-N的主要工艺技术包括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曝气生物滤池(BAF)、人工湿地和生态塘等;基于厌氧氨氧化菌处理海水养殖尾水的主要工艺技术有厌氧流化床、厌氧固定床等。指出工艺应用与微生物种群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不足。富集氨氧化微生物从而实现经济高效脱氮是未来工艺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尾水 ^nh_(4)^(+)-n去除 氨氧化微生物 生物膜法 生态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天然沸石对煤化工废水中高浓度NH_(4)^(+)的吸附和再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磐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1-149,共9页
针对目前常用的蒸氨法和吹脱法去除煤化工废水中高浓度氨氮带来的能耗高、处理成本高、操作复杂等实际问题,对天然沸石进行改性,探究改性沸石对煤化工废水中高浓度氨氮的吸附性能和化学再生性能。结果表明,相较于未改性天然沸石,经300... 针对目前常用的蒸氨法和吹脱法去除煤化工废水中高浓度氨氮带来的能耗高、处理成本高、操作复杂等实际问题,对天然沸石进行改性,探究改性沸石对煤化工废水中高浓度氨氮的吸附性能和化学再生性能。结果表明,相较于未改性天然沸石,经300℃热处理与1.5 mol/L NaCl溶液协同改性后,沸石的比表面积由18.541 m^(2)/g增加至32.198 m^(2)/g,吸附容量提升了74%,NH_(4)^(+)去除率达88.94%。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分析表明,改性沸石对煤化工废水中高浓度NH_(4)^(+)的吸附过程符合化学多层吸附过程。0.100 mol/L NaClO溶液对改性沸石再生效果最好,再生率高达94.5%,且可将再生NH_(4)^(+)转化为无毒、无害的N_(2),实现了沸石的高效、可持续再生,且无二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废水 沸石 ^nh_(4)^(+) 改性 吸附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4^+-N部分代替NO_3^--N对番茄生育中后期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董园园 董彩霞 +2 位作者 卢颖林 缪辰 沈其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1-266,共6页
采用砂培实验研究NH4+-N部分代替NO3--N对番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全硝处理(100%NO3-)相比较,增铵处理(NH4+∶NO3-=25%∶75%)下番茄鲜果重显著提高;同时叶片内NO3--N含量随增铵而显著降低,叶片与果实内NH4+-N含量及果实的可溶性蛋白含量... 采用砂培实验研究NH4+-N部分代替NO3--N对番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全硝处理(100%NO3-)相比较,增铵处理(NH4+∶NO3-=25%∶75%)下番茄鲜果重显著提高;同时叶片内NO3--N含量随增铵而显著降低,叶片与果实内NH4+-N含量及果实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随增铵而升高;增铵条件抑制了叶片和果实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提高了叶片和果实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活性及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但对果实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影响不大。上述结果表明,NH4+-N部分代替NO3--N可增加番茄产量,提高集约化基地的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4^+-n ^nO3^-- n 番茄 硝酸还原酶 谷氨酰胺合成酶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增加NH_(4)^(+)-N负荷低温启动改良A/A/O工艺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帆 李亚静 +3 位作者 曲红 刘文爱 闫艺明 边德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7-92,97,共7页
在低温下通过梯度增加进水NH_(4)^(+)-N浓度的方法启动改良A/A/O耦合流离生化工艺,其中将启动阶段分为四个工况,每个工况NH_(4)^(+)-N浓度梯度递增约5 mg/L。反应器在温度(15±1)℃条件下,控制HRT为12 h,污泥回流比为100%,硝化液回... 在低温下通过梯度增加进水NH_(4)^(+)-N浓度的方法启动改良A/A/O耦合流离生化工艺,其中将启动阶段分为四个工况,每个工况NH_(4)^(+)-N浓度梯度递增约5 mg/L。反应器在温度(15±1)℃条件下,控制HRT为12 h,污泥回流比为100%,硝化液回流比为200%,填料填充率为30%的条件下经过43天启动成功。启动期间出水稳定,COD低于50 mg/L,NH_(4)^(+)-N保持在1.5 mg/L以下,TP保持在0.5 mg/L以下,TN保持在15 mg/L以下。启动后,系统的生物量得到了稳定增长,存在大量杆菌与球菌,且系统的好氧隔室内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梯度增加进水NH_(4)^(+)-N浓度时系统微生物适应良好,可快速恢复活性进行大量繁殖,能有效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有利于改良A/A/O耦合流离生化工艺的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递增nh_(4)^(+)-n负荷 低温 启动运行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分子筛对水中NH_(4)^(+)-N的去除效果及再生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袁雅姝 来庆宇 +1 位作者 包顺宇 郜玉楠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7-954,共8页
目的 研究沸石分子筛对水中NH_(4)^(+)-N的吸附机理与去除效果,并探究饱和沸石分子筛的最佳再生方案。方法 通过试验分析得出沸石分子筛去除NH_(4)^(+)-N的最佳温度和pH条件;从动力学、等温线、热力学等角度分析沸石分子筛吸附NH_(4)^(+... 目的 研究沸石分子筛对水中NH_(4)^(+)-N的吸附机理与去除效果,并探究饱和沸石分子筛的最佳再生方案。方法 通过试验分析得出沸石分子筛去除NH_(4)^(+)-N的最佳温度和pH条件;从动力学、等温线、热力学等角度分析沸石分子筛吸附NH_(4)^(+)-N的机理;分析基于不同再生剂和再生因素的氨氮饱和沸石分子筛的再生效果。结果 温度大于20℃、pH值为6~7时,去除率最高,为79.6%;拟合相关系数为R2=0.986的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沸石分子筛去除NH_(4)^(+)-N的反应,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确定最佳再生剂为0.4 mol/L的NaCl溶液,最佳再生时间为24 h,再生pH为7,再生温度为25℃,再生率为88.17%,重复再生5次后,再生率仍能达到78.76%。结论 沸石分子筛对NH_(4)^(+)-N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当达到吸附饱和后,对其进行再生处理后可多次利用,提高了沸石分子筛在给水处理领域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分子筛 吸附 ^nh_(4)^(+)-n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X沸石分子筛对饮用水中NH_4^+-N吸附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白峰 马鸿文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63-170,共8页
研究了 13X沸石分子筛对饮用水中低浓度NH+4 N的吸附性能 ,包括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沸石对NH+4 N的吸附效果、沸石的再生效果及沸石对NH+4 N的吸附机理。实验表明用NaOH处理的沸石比未处理的沸石对NH+4 N的吸附效果要好。在 pH值为... 研究了 13X沸石分子筛对饮用水中低浓度NH+4 N的吸附性能 ,包括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沸石对NH+4 N的吸附效果、沸石的再生效果及沸石对NH+4 N的吸附机理。实验表明用NaOH处理的沸石比未处理的沸石对NH+4 N的吸附效果要好。在 pH值为 6 5~ 7 5、吸附时间为 2 0min、吸附温度为 2 0~ 30℃的条件下 ,沸石对NH+4 N的吸附率接近 10 0 % ,沸石对NH+4 N的吸附量可达 16 32mg/g。用直接焙烧法进行再生活化处理后的沸石对NH+4 N的吸附率仍接近 10 0 % ,沸石对NH+4 N的吸附机理是以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为主。 13X沸石吸附NH+4 N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式。实验证明 ,利用 13X沸石净化含低浓度NH+4 N的饮用水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X沸石 ^nh4^+—n 饮用水 离子交换吸附 分子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和沸石处理池塘底泥对NH_4^+吸附与解吸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卢显芝 田秀平 +1 位作者 蔡丹丹 郝建朝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9-12,共4页
取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村和东丽区永和村池塘底泥风干后,采用微生物、沸石处理,进行了底泥对NH_4^+吸附与解吸试验。结果表明,底泥对NH_4^+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ir方程,不同处理对底泥吸NH_4^+影响不同,对照底泥对NH_4^+的最大吸附量在300... 取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村和东丽区永和村池塘底泥风干后,采用微生物、沸石处理,进行了底泥对NH_4^+吸附与解吸试验。结果表明,底泥对NH_4^+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ir方程,不同处理对底泥吸NH_4^+影响不同,对照底泥对NH_4^+的最大吸附量在300mg·kg^(-1)左右,沸石处理的底泥最大吸NH_4^+在400 mg·kg^(-1)左右,微生物处理底泥最大吸NH_4^+可达616.67 mg·kg^(-1),且微生物处理底泥对NH_4^+的吸附平衡常数最大,解吸量最低,沸石吸附平衡常数和解吸量次之,对照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nh_4^+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NH_(4))_(2)SO_(4)标记堆肥的研究
12
作者 赵伯善 李辉桃 许牡丹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9-23,共5页
小型堆腐试验的结果表明:堆腐材料的C/N比和含N量,不影响堆肥有机N累积的比例,也不影响堆肥有机N组分的变化趋势。堆腐后,富含蛋白质的材料,氨基酸N和酸解铵态N的比例增加;富合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材料,提高未知态N和非酸... 小型堆腐试验的结果表明:堆腐材料的C/N比和含N量,不影响堆肥有机N累积的比例,也不影响堆肥有机N组分的变化趋势。堆腐后,富含蛋白质的材料,氨基酸N和酸解铵态N的比例增加;富合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材料,提高未知态N和非酸解N的比例。加入的15N主要构成有机组分中的氨基酸N。在降温阶段加入(15NH4)2SO4,能使氨基酸N比例增加。用15N直接标记堆肥,比用15N标记有机物料制造的堆肥,减少了15N损失,且提高了15N的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标记 ^(^15nh_(4))_(2)SO_(4) C/n 堆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聚四氟乙烯电极对生物电化学系统中NH_4^+-N去除的影响
13
作者 王睿 张冬冬 +3 位作者 郭鹏 王轶 章春芳 陈磊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1期81-87,共7页
通过压力机将炭黑和聚四氟乙烯压缩,自制活性炭-聚四氟乙烯电极并置于单室生物电化学系统(BES)中,实现无外加有机碳源的自养型脱NH_4^+-N。结果表明,通过给BES外加电压可以提升NH_4^+-N的去除效果,并且随着外加电压从0.10 V提升至0.25 V... 通过压力机将炭黑和聚四氟乙烯压缩,自制活性炭-聚四氟乙烯电极并置于单室生物电化学系统(BES)中,实现无外加有机碳源的自养型脱NH_4^+-N。结果表明,通过给BES外加电压可以提升NH_4^+-N的去除效果,并且随着外加电压从0.10 V提升至0.25 V,NH_4^+-N的去除效果逐渐上升,平均去除率为47.8 mg/(L·d)。生物膜循环伏安(CV)分析结果显示,在电极的阳极和阴极存在多种氧化还原活性成分,说明用活性炭制成的生物阳极和生物阴极具有良好的电活性。基于高通量测序的16S rRNA基因的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通电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明显增加,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副球菌属(Paracoccus)是BES中去除含氮化合物的重要功能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生物电化学系统(BES) 生物膜 ^nh_4^+-n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5)N示踪研究欧美杨对PM_(2.5)无机成分NH_4^+和NO_3^-的吸收与分配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庆倩 石婕 +5 位作者 安海龙 曹学慧 刘超 尹伟伦 夏新莉 郭惠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6541-6548,共8页
通过气溶胶发生系统模拟PM2.5颗粒的发生,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欧美杨107(Populus euramericana Neva.)对PM2.5中水溶性无机成分NH+4和NO-3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欧美杨能够有效吸收PM2.5中的NH+4和NO-3。轻度和重度污染下,欧美... 通过气溶胶发生系统模拟PM2.5颗粒的发生,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欧美杨107(Populus euramericana Neva.)对PM2.5中水溶性无机成分NH+4和NO-3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欧美杨能够有效吸收PM2.5中的NH+4和NO-3。轻度和重度污染下,欧美杨叶片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均于处理后第1天达到峰值,之后,轻度污染下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迅速降低以后趋于稳定,而重度污染下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缓慢下降至趋于稳定。轻度污染下的欧美杨叶片的15N含量在处理后第1天达到峰值,15N(NH+4)的含量为0.11 mg/g,干重,15N(NO-3)的为0.14 mg/g,干重,之后15N含量迅速下降至趋于稳定。重度污染下的叶片15N含量在处理第1天迅速增长,之后缓慢增长至处理后第7天达到最高值,15N(NH+4)的含量为0.11 mg/g,干重,15N(NO-3)的为0.13 mg/g,干重。处理7 d后,欧美杨不同组织器官吸收或通过再分配获取的15N含量存在差异。轻度污染下,细根对NH+4和NO-3的吸收量最高,树皮、叶柄、叶片次之,髓最低。而重度污染下,叶片对NH+4和NO-3的吸收量最高,细根、叶柄、树皮次之,髓最低。欧美杨各组织器官中NH+4和NO-3的含量均表现为重度污染大于轻度污染,且两种污染程度下的欧美杨各组织器官对NO-3的吸收均大于对NH+4的吸收。重度污染下,欧美杨茎木质部对15N(NH+4和NO-3)的吸收征调能力(Ndff,Nitrogen derived from fertilizer)最大,其次为髓,叶片最小;欧美杨各组织器官中的15N分配率表现为叶片>细根>叶柄>树皮>粗根>茎木质部>髓。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揭示植物吸收PM2.5的机制及有效利用植物降低颗粒物污染、净化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杨 ^^15n示踪 PM2.5 ^nh4^+ ^nO3^- 吸收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白菜硝酸盐含量与NO_3^-/NH_4^+及氮代谢关键酶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迟荪琳 杨芸 +6 位作者 徐卫红 陈序根 陈永勤 谢文文 熊仕娟 王正银 谢德体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70-77,共8页
采用液体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NO_3^-与NH_4^+浓度比(分别为50:50、75:25和100:0)对10个品种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的硝酸盐含量、光合系统参数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硝铵比的增加,小白菜总干质量逐渐增加(除... 采用液体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NO_3^-与NH_4^+浓度比(分别为50:50、75:25和100:0)对10个品种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的硝酸盐含量、光合系统参数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硝铵比的增加,小白菜总干质量逐渐增加(除品种天津小白菜和大头清江白菜的总干质量随硝铵比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品种香港春秀甜白菜(236)和正旺达88的总干质量先升高后降低外),与c(NO_3^-):c(NH_4^+)为50:50比较,增幅分别为12.66%~76.88%(c(NO_3^-):c(NH_4^+)为75:25)和17.98%~95.07%(c(NO_3^-):c(NH_4^+)为100:0);小白菜叶和根中的硝酸盐含量增加,而叶柄硝酸盐含量则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小白菜硝酸盐的含量叶柄(3 882.62~5 448.81 mg/kg)>叶(2 004.86~4 146.50 mg/kg)>根(505.39~2 188.68 mg/kg)。小白菜叶片中硝酸盐含量与硝酸还原酶活性成显著负相关,而与亚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成显著正相关。小白菜叶片中硝酸盐的含量随着净光合速率(Pn)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的增加而下降,随蒸腾速率(Tr)的增强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菜品种 硝酸盐 ^nO_3^-/nh_4^+ 氮代谢关键酶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4)^(+)-N浓度对毛竹和杉木幼苗生长及种间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宇馨 邹娜 +5 位作者 颜卓佳 张丹 李双 甘瑶 施建敏 杨清培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6-539,共14页
[目的]为研究土壤铵氮浓度变化对竹杉生长及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方法]以毛竹、杉木幼苗为试材,设定3种栽培模式(毛竹纯栽、杉木纯栽、竹杉混栽)和3种NH_(4)^(+)-N浓度处理(0.4,8,16 mmol/L),进行室内盆栽控制试验,测定毛竹和杉木幼苗... [目的]为研究土壤铵氮浓度变化对竹杉生长及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方法]以毛竹、杉木幼苗为试材,设定3种栽培模式(毛竹纯栽、杉木纯栽、竹杉混栽)和3种NH_(4)^(+)-N浓度处理(0.4,8,16 mmol/L),进行室内盆栽控制试验,测定毛竹和杉木幼苗地上地下生长指标。[结果]无论纯栽还是混栽,杉木幼苗的苗高、SPAD值、地上、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根系构型参数均随着NH_(4)^(+)-N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而毛竹幼苗的苗高、SPAD值、各部分及总生物量、根冠比和根系构型参数均随着NH_(4)^(+)-N浓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NH_(4)^(+)-N为8 mmol/L时达最大值。与纯栽相比,在3种NH_(4)^(+)-N浓度下,混栽时毛竹幼苗所有指标(除苗高、SPAD值外)均较高,杉木幼苗的SPAD值均较高,根冠比均较低,而杉木的苗高、生物量和根尖数仅在NH_(4)^(+)-N浓度为0.4 mmol/L时较高;在其他两个NH_(4)^(+)-N浓度下均较低。混栽时,毛竹的苗高、SPAD值、生物量和根系构型指标(除根平均直径和根体积)在NH_(4)^(+)-N浓度为8 mmol/L和16 mmol/L条件下均高于杉木。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毛竹幼苗的生物量和根系构型参数均受NH_(4)^(+)-N浓度和栽培方式的影响;杉木幼苗的SPAD值、生物量和根系构型参数(除根尖数)受NH_(4)^(+)-N浓度的影响,SPAD值和总生物量受栽培方式的影响;仅有毛竹的生物量以及杉木的苗高、根长和根平均直径受二者交互作用影响。[结论]土壤NH_(4)^(+)-N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升高,有利于两树种幼苗的生长;毛竹和杉木幼苗混栽时,毛竹处于种间竞争过程中的优势地位,并在NH_(4)^(+)-N浓度为8 mmol/L时取得最大优势。因此,增加土壤铵氮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毛竹幼苗的生长及种间竞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杉木 ^nh_(4)^(+)-n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压条件下不同含水高岭石对NH_(4)^(+)吸附的分子模拟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有威 王有霖 +4 位作者 罗玉霞 刘新棋 郭昌胜 陈明 王春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720-3727,共8页
为研究高岭石对NH_(4)^(+)吸附的微观情况,通过Material Studio软件对高岭石单胞进行收敛性测试后构建了4×2×1不同水化程度高岭石模型,采用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方法对模型晶胞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吸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交换关... 为研究高岭石对NH_(4)^(+)吸附的微观情况,通过Material Studio软件对高岭石单胞进行收敛性测试后构建了4×2×1不同水化程度高岭石模型,采用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方法对模型晶胞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吸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交换关联泛函GGA-PW91,K点4×3×2,截断能600eV条件下,得到了高岭石稳定结构模型(误差<2%);高岭石对NH_(4)^(+)的吸附受温度影响明显,随温度升高,吸附量逐渐减少,与吸附实验结果一致;动力学结果显示吸附类型主要为物理吸附,吸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和库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石 分子模拟 吸附 ^nh_(4)^(+)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具去除COD_(Mn)和NH_(4)^(+)-N双重功能的类芬顿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宇 王趁义 +2 位作者 徐园园 田啸 汤唯唯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1-155,159,共6页
以粉煤灰、污泥、牡蛎壳为基础原料,掺入相应的无机矿物材料,制得2种具有去除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和氨氮(NH_(4)^(+)-N)双重功能的新型类芬顿复合材料(SFM),分别记作硅藻土型(CD)、绿沸石型(CGZ),使用SEM扫描电镜对SFM表面形貌以及... 以粉煤灰、污泥、牡蛎壳为基础原料,掺入相应的无机矿物材料,制得2种具有去除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和氨氮(NH_(4)^(+)-N)双重功能的新型类芬顿复合材料(SFM),分别记作硅藻土型(CD)、绿沸石型(CGZ),使用SEM扫描电镜对SFM表面形貌以及成分进行了表征,对比研究了这2种SFM在类芬顿体系下对废水中的COD_(Mn)和NH_(4)^(+)-N的吸附去除效果,并采用动力学和吸附等温模型分析其吸附特性。结果表明:CGZ对COD_(Mn)和NH_(4)^(+)-N去除率高于CD,在处理5d后,CGZ对COD_(Mn)和NH_(4)^(+)-N的去除率分别为74.96%和91.2%;CGZ最优制备条件是:基础原料∶绿沸石为2∶8,煅烧温度450℃,煅烧时间100min;最佳使用条件是:20℃,pH=3.5,用量CGZ∶H_(2)O_(2)为2.5g∶1.5mL。2种SFM材料对NH_(4)^(+)-N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且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研究结果对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以及类芬顿复合材料新功能的拓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芬顿复合材料 最优制备条件 处理条件优化 氨氮去除率 高锰酸盐指数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4)^(+)双阶段发酵控制谷氨酸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景阳 余子辰 徐庆阳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14,共8页
为了缓解L-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由于流加氨水调节pH所带来的高浓度NH_(4)^(+)抑制作用的问题,提出了NH_(4)^(+)双阶段发酵控制工艺。NH_(4)^(+)双阶段发酵控制工艺是指在L-谷氨酸发酵过程中采用NaOH和氨水的混合液代替氨水进行pH的调节,同... 为了缓解L-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由于流加氨水调节pH所带来的高浓度NH_(4)^(+)抑制作用的问题,提出了NH_(4)^(+)双阶段发酵控制工艺。NH_(4)^(+)双阶段发酵控制工艺是指在L-谷氨酸发酵过程中采用NaOH和氨水的混合液代替氨水进行pH的调节,同时根据不同阶段NH_(4)^(+)浓度的需求调整NaOH与氨水的混合比例,使其最适于L-谷氨酸发酵。通过实验发现,发酵开始时采用NaOH和氨水摩尔混合比例为1∶7的调节液,发酵19 h后采用NaOH和氨水摩尔混合比例为1∶3的调节液代替氨水进行pH的调节,对于L-谷氨酸发酵提升效果最好,在此条件下最大OD_(600)达到了63,较基础发酵提高了23.5%,最终的菌体量为58,提高了52.6%,下降幅度为5,降低了61.5%,L-谷氨酸最终产量为171 g/L,提高了11.8%,糖酸转化率也由60.2%提高到了61.6%,同时对其代谢流进行分析后发现,L-谷氨酸代谢流提高了3.9%,L-丙氨酸、L-赖氨酸和乳酸代谢流分别降低了21.7%、21.5%和24.7%。NH_(4)^(+)双阶段发酵控制有利于提高菌体的活力和产酸性能,对于谷氨酸行业的精细化控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谷氨酸 ^nh_(4)^(+) 双阶段发酵控制 精细化控制 代谢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负载NH_(4)^(+)-N对烤烟农艺性状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晓刚 张锦韬 +4 位作者 杜小冰 卢珊 武东玲 李梦竹 王惠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4期23-28,共6页
利用生物炭进行面源污染水体NH_(4)^(+)-N农田回用,对于化学氮肥减施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土柱试验,探讨了等氮量(90 kg/hm2)条件下不同比例生物炭负载NH_(4)^(+)-N替代化肥氮(生物炭负载NH_(4)^(+)-N分别占总氮的0%、20%、40%、60%、80... 利用生物炭进行面源污染水体NH_(4)^(+)-N农田回用,对于化学氮肥减施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土柱试验,探讨了等氮量(90 kg/hm2)条件下不同比例生物炭负载NH_(4)^(+)-N替代化肥氮(生物炭负载NH_(4)^(+)-N分别占总氮的0%、20%、40%、60%、80%、100%)对烤烟农艺性状和烤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60%替代比例最有利于改善烤烟农艺性状,其茎围最大、有效叶片数最多、最大叶长和最大叶面积最高;同时,60%替代比例可显著提高烤烟生物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可见,生物炭负载NH_(4)^(+)-N不能完全替代普通化学氮肥,以60%为最佳替代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负载nh_(4)^(+)-n 烤烟 农艺性状 生物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