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瞬时NH_(4)^(+)—N冲击后投加碳源对系统稳定运行的影响
1
作者 王帆 崔秦 +3 位作者 蒋维卿 刘轩彤 艾胜书 边德军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6,共6页
为解决实际工程中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出现的瞬时NH_(4)^(+)—N冲击导致运行不稳定问题,通过单周期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试验,探究了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对SBR工艺的影响;采用投加碳源的方式应对冲击,并确定了最... 为解决实际工程中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工艺出现的瞬时NH_(4)^(+)—N冲击导致运行不稳定问题,通过单周期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试验,探究了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对SBR工艺的影响;采用投加碳源的方式应对冲击,并确定了最适碳源投加量.结果表明,系统经过瞬时高浓度NH_(4)^(+)—N冲击后,C/N比从8.5下降到3.9,碳源不足影响反硝化效果,TN和NH_(4)^(+)—N出水浓度升高.通过投加有机物改变进水C/N比的方式对系统进行调控,当C/N比增加至6.1时,TP去除效果变化显著,并能在1.5 h实现完全去除,出水浓度为0.11 mg/L;当C/N比增至8.3时,NH_(4)^(+)—N去除率明显提高,出水为3.76 mg/L;当C/N比增至10.5时,COD降解速率达到151.90 mg/(L·h),TP浓度在单周期运行前期呈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在后期完全去除.3种有机物投加量下出水COD、NH_(4)^(+)—N、TN、TP浓度值均能达标.SBR在面临瞬时NH_(4)^(+)—N冲击C/N比下降至3.9时,最适碳源投加量选用C/N比为8.3,经济成本较低且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nh_(4)^(+)—N冲击 脱氮除磷 去除率 C/N比 投加碳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NH_(4)^(+)-N冲击对SBR系统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2
作者 王帆 肖乐天 +3 位作者 艾胜书 蒋维卿 刘轩彤 边德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10,共6页
探究了瞬时NH_(4)^(+)-N冲击对SBR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在反应运行的第19、33、45天,通过提高单周期瞬时NH_(4)^(+)-N质量浓度至41.05、60.02、80.15 mg/L,对SBR系统进行冲击。结果表明,进水NH4+-N质量浓度从41.05 mg/L增加到80.15... 探究了瞬时NH_(4)^(+)-N冲击对SBR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在反应运行的第19、33、45天,通过提高单周期瞬时NH_(4)^(+)-N质量浓度至41.05、60.02、80.15 mg/L,对SBR系统进行冲击。结果表明,进水NH4+-N质量浓度从41.05 mg/L增加到80.15 mg/L时,COD、TP、NH_(4)^(+)-N去除效果没有明显变化,TN出水质量浓度从10.25 mg/L增加到21.49 mg/L,TN的出水变高主要受碳源不足的影响。三次瞬时NH4+-N冲击负荷下,NH4+-N降解速率基本不变。三次瞬时NH_(4)^(+)-N冲击负荷下,SBR系统中EPS总量对比常负荷运行时,均有所提高,且PN的含量在增加,PS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PN和PS含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活性污泥的絮凝造成影响,导致活性污泥粒径逐渐减少。系统在受到瞬时NH_(4)^(+)-N冲击后,TN出水会有所提高,但是经过一个周期的运行便可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R反应器 ^nh_(4)^(+)-n浓度 瞬时冲击 EPS 粒度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尾水中NH_(4)^(+)-N去除技术的机理与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赵伟华 王艳艳 +3 位作者 苏少卿 邱浩杰 王凯 张勇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共5页
总结了海水养殖尾水中NH_(4)^(+)-N的来源及特点,NH_(4)^(+)-N去除技术的机理与功能微生物、工艺应用及其微生物分布等,重点对海水养殖尾水中NH_(4)^(+)-N去除技术的机理与工艺应用进行了阐述。好氧氨氧化微生物主要包括氨氧化细菌(AOB... 总结了海水养殖尾水中NH_(4)^(+)-N的来源及特点,NH_(4)^(+)-N去除技术的机理与功能微生物、工艺应用及其微生物分布等,重点对海水养殖尾水中NH_(4)^(+)-N去除技术的机理与工艺应用进行了阐述。好氧氨氧化微生物主要包括氨氧化细菌(AOB)、氨氧化古菌(AOA)及全程硝化菌(comammox),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主要包括厌氧氨氧化细菌(AnAOB)。基于好氧氨氧化微生物原理去除NH_(4)^(+)-N的主要工艺技术包括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曝气生物滤池(BAF)、人工湿地和生态塘等;基于厌氧氨氧化菌处理海水养殖尾水的主要工艺技术有厌氧流化床、厌氧固定床等。指出工艺应用与微生物种群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不足。富集氨氧化微生物从而实现经济高效脱氮是未来工艺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尾水 ^nh_(4)^(+)-n去除 氨氧化微生物 生物膜法 生态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度增加NH_(4)^(+)-N负荷低温启动改良A/A/O工艺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帆 李亚静 +3 位作者 曲红 刘文爱 闫艺明 边德军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7-92,97,共7页
在低温下通过梯度增加进水NH_(4)^(+)-N浓度的方法启动改良A/A/O耦合流离生化工艺,其中将启动阶段分为四个工况,每个工况NH_(4)^(+)-N浓度梯度递增约5 mg/L。反应器在温度(15±1)℃条件下,控制HRT为12 h,污泥回流比为100%,硝化液回... 在低温下通过梯度增加进水NH_(4)^(+)-N浓度的方法启动改良A/A/O耦合流离生化工艺,其中将启动阶段分为四个工况,每个工况NH_(4)^(+)-N浓度梯度递增约5 mg/L。反应器在温度(15±1)℃条件下,控制HRT为12 h,污泥回流比为100%,硝化液回流比为200%,填料填充率为30%的条件下经过43天启动成功。启动期间出水稳定,COD低于50 mg/L,NH_(4)^(+)-N保持在1.5 mg/L以下,TP保持在0.5 mg/L以下,TN保持在15 mg/L以下。启动后,系统的生物量得到了稳定增长,存在大量杆菌与球菌,且系统的好氧隔室内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梯度增加进水NH_(4)^(+)-N浓度时系统微生物适应良好,可快速恢复活性进行大量繁殖,能有效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有利于改良A/A/O耦合流离生化工艺的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递增nh_(4)^(+)-n负荷 低温 启动运行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分子筛对水中NH_(4)^(+)-N的去除效果及再生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袁雅姝 来庆宇 +1 位作者 包顺宇 郜玉楠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47-954,共8页
目的 研究沸石分子筛对水中NH_(4)^(+)-N的吸附机理与去除效果,并探究饱和沸石分子筛的最佳再生方案。方法 通过试验分析得出沸石分子筛去除NH_(4)^(+)-N的最佳温度和pH条件;从动力学、等温线、热力学等角度分析沸石分子筛吸附NH_(4)^(+... 目的 研究沸石分子筛对水中NH_(4)^(+)-N的吸附机理与去除效果,并探究饱和沸石分子筛的最佳再生方案。方法 通过试验分析得出沸石分子筛去除NH_(4)^(+)-N的最佳温度和pH条件;从动力学、等温线、热力学等角度分析沸石分子筛吸附NH_(4)^(+)-N的机理;分析基于不同再生剂和再生因素的氨氮饱和沸石分子筛的再生效果。结果 温度大于20℃、pH值为6~7时,去除率最高,为79.6%;拟合相关系数为R2=0.986的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沸石分子筛去除NH_(4)^(+)-N的反应,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确定最佳再生剂为0.4 mol/L的NaCl溶液,最佳再生时间为24 h,再生pH为7,再生温度为25℃,再生率为88.17%,重复再生5次后,再生率仍能达到78.76%。结论 沸石分子筛对NH_(4)^(+)-N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当达到吸附饱和后,对其进行再生处理后可多次利用,提高了沸石分子筛在给水处理领域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分子筛 吸附 ^nh_(4)^(+)-n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聚四氟乙烯电极对生物电化学系统中NH_4^+-N去除的影响
6
作者 王睿 张冬冬 +3 位作者 郭鹏 王轶 章春芳 陈磊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1期81-87,共7页
通过压力机将炭黑和聚四氟乙烯压缩,自制活性炭-聚四氟乙烯电极并置于单室生物电化学系统(BES)中,实现无外加有机碳源的自养型脱NH_4^+-N。结果表明,通过给BES外加电压可以提升NH_4^+-N的去除效果,并且随着外加电压从0.10 V提升至0.25 V... 通过压力机将炭黑和聚四氟乙烯压缩,自制活性炭-聚四氟乙烯电极并置于单室生物电化学系统(BES)中,实现无外加有机碳源的自养型脱NH_4^+-N。结果表明,通过给BES外加电压可以提升NH_4^+-N的去除效果,并且随着外加电压从0.10 V提升至0.25 V,NH_4^+-N的去除效果逐渐上升,平均去除率为47.8 mg/(L·d)。生物膜循环伏安(CV)分析结果显示,在电极的阳极和阴极存在多种氧化还原活性成分,说明用活性炭制成的生物阳极和生物阴极具有良好的电活性。基于高通量测序的16S rRNA基因的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通电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明显增加,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副球菌属(Paracoccus)是BES中去除含氮化合物的重要功能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生物电化学系统(BES) 生物膜 ^nh_4^+-n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4)^(+)-N浓度对毛竹和杉木幼苗生长及种间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宇馨 邹娜 +5 位作者 颜卓佳 张丹 李双 甘瑶 施建敏 杨清培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6-539,共14页
[目的]为研究土壤铵氮浓度变化对竹杉生长及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方法]以毛竹、杉木幼苗为试材,设定3种栽培模式(毛竹纯栽、杉木纯栽、竹杉混栽)和3种NH_(4)^(+)-N浓度处理(0.4,8,16 mmol/L),进行室内盆栽控制试验,测定毛竹和杉木幼苗... [目的]为研究土壤铵氮浓度变化对竹杉生长及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方法]以毛竹、杉木幼苗为试材,设定3种栽培模式(毛竹纯栽、杉木纯栽、竹杉混栽)和3种NH_(4)^(+)-N浓度处理(0.4,8,16 mmol/L),进行室内盆栽控制试验,测定毛竹和杉木幼苗地上地下生长指标。[结果]无论纯栽还是混栽,杉木幼苗的苗高、SPAD值、地上、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根系构型参数均随着NH_(4)^(+)-N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而毛竹幼苗的苗高、SPAD值、各部分及总生物量、根冠比和根系构型参数均随着NH_(4)^(+)-N浓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NH_(4)^(+)-N为8 mmol/L时达最大值。与纯栽相比,在3种NH_(4)^(+)-N浓度下,混栽时毛竹幼苗所有指标(除苗高、SPAD值外)均较高,杉木幼苗的SPAD值均较高,根冠比均较低,而杉木的苗高、生物量和根尖数仅在NH_(4)^(+)-N浓度为0.4 mmol/L时较高;在其他两个NH_(4)^(+)-N浓度下均较低。混栽时,毛竹的苗高、SPAD值、生物量和根系构型指标(除根平均直径和根体积)在NH_(4)^(+)-N浓度为8 mmol/L和16 mmol/L条件下均高于杉木。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毛竹幼苗的生物量和根系构型参数均受NH_(4)^(+)-N浓度和栽培方式的影响;杉木幼苗的SPAD值、生物量和根系构型参数(除根尖数)受NH_(4)^(+)-N浓度的影响,SPAD值和总生物量受栽培方式的影响;仅有毛竹的生物量以及杉木的苗高、根长和根平均直径受二者交互作用影响。[结论]土壤NH_(4)^(+)-N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升高,有利于两树种幼苗的生长;毛竹和杉木幼苗混栽时,毛竹处于种间竞争过程中的优势地位,并在NH_(4)^(+)-N浓度为8 mmol/L时取得最大优势。因此,增加土壤铵氮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毛竹幼苗的生长及种间竞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杉木 ^nh_(4)^(+)-n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具去除COD_(Mn)和NH_(4)^(+)-N双重功能的类芬顿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优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郑宇 王趁义 +2 位作者 徐园园 田啸 汤唯唯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1-155,159,共6页
以粉煤灰、污泥、牡蛎壳为基础原料,掺入相应的无机矿物材料,制得2种具有去除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和氨氮(NH_(4)^(+)-N)双重功能的新型类芬顿复合材料(SFM),分别记作硅藻土型(CD)、绿沸石型(CGZ),使用SEM扫描电镜对SFM表面形貌以及... 以粉煤灰、污泥、牡蛎壳为基础原料,掺入相应的无机矿物材料,制得2种具有去除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和氨氮(NH_(4)^(+)-N)双重功能的新型类芬顿复合材料(SFM),分别记作硅藻土型(CD)、绿沸石型(CGZ),使用SEM扫描电镜对SFM表面形貌以及成分进行了表征,对比研究了这2种SFM在类芬顿体系下对废水中的COD_(Mn)和NH_(4)^(+)-N的吸附去除效果,并采用动力学和吸附等温模型分析其吸附特性。结果表明:CGZ对COD_(Mn)和NH_(4)^(+)-N去除率高于CD,在处理5d后,CGZ对COD_(Mn)和NH_(4)^(+)-N的去除率分别为74.96%和91.2%;CGZ最优制备条件是:基础原料∶绿沸石为2∶8,煅烧温度450℃,煅烧时间100min;最佳使用条件是:20℃,pH=3.5,用量CGZ∶H_(2)O_(2)为2.5g∶1.5mL。2种SFM材料对NH_(4)^(+)-N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且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研究结果对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以及类芬顿复合材料新功能的拓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芬顿复合材料 最优制备条件 处理条件优化 氨氮去除率 高锰酸盐指数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负载NH_(4)^(+)-N对烤烟农艺性状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马晓刚 张锦韬 +4 位作者 杜小冰 卢珊 武东玲 李梦竹 王惠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4期23-28,共6页
利用生物炭进行面源污染水体NH_(4)^(+)-N农田回用,对于化学氮肥减施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土柱试验,探讨了等氮量(90 kg/hm2)条件下不同比例生物炭负载NH_(4)^(+)-N替代化肥氮(生物炭负载NH_(4)^(+)-N分别占总氮的0%、20%、40%、60%、80... 利用生物炭进行面源污染水体NH_(4)^(+)-N农田回用,对于化学氮肥减施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土柱试验,探讨了等氮量(90 kg/hm2)条件下不同比例生物炭负载NH_(4)^(+)-N替代化肥氮(生物炭负载NH_(4)^(+)-N分别占总氮的0%、20%、40%、60%、80%、100%)对烤烟农艺性状和烤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60%替代比例最有利于改善烤烟农艺性状,其茎围最大、有效叶片数最多、最大叶长和最大叶面积最高;同时,60%替代比例可显著提高烤烟生物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可见,生物炭负载NH_(4)^(+)-N不能完全替代普通化学氮肥,以60%为最佳替代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负载nh_(4)^(+)-n 烤烟 农艺性状 生物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生物净化滤柱同步降低COD_(Mn)并去除NH^(+)-N、Mn^(2+)的启动过程研究
10
作者 梁雄伟 程修文 +1 位作者 于少鹏 孟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5-270,共6页
采用生物净化滤柱降低微污染水源水中的COD_(Mn)并去除NH-N、Mn^(2+),考察净化启动过程中以及沿程的CODMn、P(NH_(4)^(+)-N)、p(Mn^(2+))变化.结果表明,在71d时,出水中的CODMnp(NH_(4)^(+)-N)、p(Mn^(2+))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采用生物净化滤柱降低微污染水源水中的COD_(Mn)并去除NH-N、Mn^(2+),考察净化启动过程中以及沿程的CODMn、P(NH_(4)^(+)-N)、p(Mn^(2+))变化.结果表明,在71d时,出水中的CODMnp(NH_(4)^(+)-N)、p(Mn^(2+))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并且COD_(Mn)最先达标,生物除锰效果受到NH_(4)^(+)-N氧化过程中产生的NO,-N的影响.净化的沿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净化启动的进行,CODMm的降低率和NHt-N的去除率逐渐提高,稳定阶段CODMn、NH_(4)^(+)-N主要在0~0.4m段去除.净化启动初期Mn的去除主要依靠锰砂的吸附,当吸附饱和后,出水处p(Mn^(2+))逐渐升高;当NO,-N被全部氧化后,Mn的去除率快速提高;稳定阶段,Mn^(2+)主要在0~0.4m段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D_(Mn) ^nh_(4)^(+)-n ^Mn^(2+) 生物净化滤柱 微污染水源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透式电化学反应器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研究
11
作者 陶玲 杨埴 +3 位作者 任汉儒 杨莉萍 吕麦蓉 任珺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30,共6页
将穿透式电化学反应器用于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研究阳极极板材料、极板间距、污水循环流量、氯离子浓度和电流密度对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锡锑钛网、铱钽钛网两种电极,钌铱钛网作为阳极时反应器的生活... 将穿透式电化学反应器用于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研究阳极极板材料、极板间距、污水循环流量、氯离子浓度和电流密度对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锡锑钛网、铱钽钛网两种电极,钌铱钛网作为阳极时反应器的生活污水处理效果最好。污水循环流量对NH_(4)^(+)-N和COD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小。NH_(4)^(+)-N和COD的去除率与氯离子浓度、电流密度成正比,其他条件不变时,氯离子质量浓度从500 mg/L增加到900 mg/L,NH_(4)^(+)-N和COD去除率从22.82%、31.30%增加到96.36%、73.02%。电流密度从5 mA/cm^(2)增加到30 mA/cm^(2)NH_(4)^(+)-N与COD去除率分别从18.58%、44.20%增加到100%、73.58%。氯离子质量浓度较高时,提高电流密度,能在短时间内生达到快速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目标,氯离子质量浓度为700 mg/L,电流密度在25 mA/cm^(2)时,NH_(4)^(+)-N和COD去除率能达到92.46%和69.36%,去除单位质量NH_(4)^(+)-N的能耗为23 kWh/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污水 穿透式电化学反应器 ^nh_(4)^(+)-n C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菌肥对甜瓜不同质地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12
作者 杨克明 刘国宏 +4 位作者 胡西旦·买买提 热西旦·阿木提 李海峰 马兴旺 刘志刚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0-129,共10页
甜瓜在种植过程中必须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然而在实际生产中过量灌水往往会导致深层渗漏,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地下水。为了解不同质地土壤施用生物菌肥(BOF)对缓解因灌溉而导致的营养元素淋失的影响,在灌溉过程中分别... 甜瓜在种植过程中必须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然而在实际生产中过量灌水往往会导致深层渗漏,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地下水。为了解不同质地土壤施用生物菌肥(BOF)对缓解因灌溉而导致的营养元素淋失的影响,在灌溉过程中分别施用可溶性BOF于质地为壤土(S1)、砂土(S2)和黏土(S3)的盆栽甜瓜土壤中,测定甜瓜成熟后植株和果实干物质质量及氮磷钾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和氮磷钾含量、渗漏液中氮磷钾含量和不同氮素形态含量。结果表明,与不施生物菌肥(CK)相比,BOF处理显著降低了S1、S2和S3的土壤pH及渗漏液总氮、渗漏液NO_(3)^(-)-N、渗漏液总磷和渗漏液总钾含量;显著降低了S1和S2的电导率及土壤速效钾、土壤速效磷、土壤总氮和土壤NO_(3)^(-)-N含量;显著提高了S1、S2和S3的土壤NH_(4)^(+)-N含量;显著提高了S3的电导率及土壤速效磷、土壤总氮、土壤NH_(4)^(+)-N、土壤NO_(3)^(-)-N和甜瓜总氮磷钾含量。因此施用BOF不仅可以改善土壤pH和土壤电导率,缓解灌溉对土壤总氮、NO_(3)^(-)-N、磷和钾的渗漏;而且还可以在提高甜瓜干物质质量、土壤养分含量及减少土壤养分淋失方面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生物菌肥 土壤 渗漏液 ^nh_(4)^(+)-n ^NO_(3)^(-)-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温下载铁颗粒活性炭强化厌氧氨氧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管雨璐 许美兰 +2 位作者 李睿 徐苏 王明辉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8,55,共8页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载铁颗粒活性炭复合材料(Fe-GAC),研究了常温无NO_(2)^(-)环境下其对厌氧氨氧化体系中氮素变化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材料反应前后变化及厌氧氨氧化体系中的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Fe-GAC的投加促进了NH_(4)^(+)-...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载铁颗粒活性炭复合材料(Fe-GAC),研究了常温无NO_(2)^(-)环境下其对厌氧氨氧化体系中氮素变化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材料反应前后变化及厌氧氨氧化体系中的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Fe-GAC的投加促进了NH_(4)^(+)-N的去除,且以Fe(Ⅲ)与Fe(Ⅱ)物质的量比为1∶2制备的Fe-GAC(1∶2)投加体系对NH_(4)^(+)-N的去除效果最显著,NH_(4)^(+)-N去除率达(56.5±12.3)%,平均去除率较空白体系提升了24.3%;结合材料表征、NH_(4)^(+)-N去除率及NO_(2)^(-)、NO_(3)^(-)产物生成结果,推测Fe-GAC中的铁作为电子受体参与了厌氧氨氧化过程;此外,相较于其他体系,Fe-GAC(1∶2)投加体系中厌氧氨氧化菌属unclassified_Candidatus_Brocadiaceae的相对丰度提升最显著,由原始污泥的45.6%升至57.2%,且独有OTU数目最多,微生物群落最丰富,有利于体系的厌氧氨氧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4)^(+)-n 载铁颗粒活性炭(Fe-GAC) 常温 厌氧氨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载体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在浅层地下水修复中脱氮效能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俊杰 杨津津 +7 位作者 李绍康 侯军华 常根旺 钟根茂 邓明涛 薛毅恒 李翔 白顺果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65-1974,共10页
为探究厌氧氨氧化菌(AnAOB)在模拟地下水环境条件下脱氮性能的研究,以人工配水为进水,采用可渗透反应墙(PRB)作为模拟装置,使用纳米零价铁(nZVI)改性生物炭(BC)(nZVI@BC)厌氧氨氧化菌(AnAOB)生物膜作为填料,设置装置模拟温度从高温(33℃... 为探究厌氧氨氧化菌(AnAOB)在模拟地下水环境条件下脱氮性能的研究,以人工配水为进水,采用可渗透反应墙(PRB)作为模拟装置,使用纳米零价铁(nZVI)改性生物炭(BC)(nZVI@BC)厌氧氨氧化菌(AnAOB)生物膜作为填料,设置装置模拟温度从高温(33℃)降至实验室室温(21℃)的过程,探究降温过程中AnAOB生物膜填料对PRB装置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PRB装置经过71 d的模拟运行,nZVI@BC载体AnAOB生物膜的PRB装置总氮(TIN)去除率达到82%,明显优于空白组(59.27%),且AnAOB生物膜脱氮贡献率占22.73%。②随着温度的变化,AnAOB生物膜的红色逐渐变淡,且生物膜污泥逐渐流失。③微生物群落结构表明,微生物多样性下降,优势物种在富集。从门水平上看,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提升,逐步成为优势菌门,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则降低。从属水平上来看,AnAOB优势属Candidatus Brocadia的相对丰度逐步提升,Candidatus Kuenenia的相对丰度则降低。研究显示,nZVI@BC载体AnAOB生物膜填料组成的生物膜微生物系统在PRB装置降温过程中维持稳定,同时AnAOB生物膜群落结构随降温过程的变化而变化,以应对降温过程中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nh_(4)^(+)-n) 厌氧氨氧化菌(AnAOB) 填料 温度 微生物多样性 可渗透反应墙(PR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态氮素比例对水稻苗期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生物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谈建康 张亚丽 +2 位作者 沈其荣 张晓晓 徐国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9-52,共4页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形态和比例的氮素对水稻苗期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生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NH+ 4 N/NO-3 N比例的减小 ,根系鲜重、根日生长率、根系含水量、全氮和全磷含量增加 ,但在全硝态氮条件下减少 ;当NH+ 4 N/NO-3 ...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形态和比例的氮素对水稻苗期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生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NH+ 4 N/NO-3 N比例的减小 ,根系鲜重、根日生长率、根系含水量、全氮和全磷含量增加 ,但在全硝态氮条件下减少 ;当NH+ 4 N/NO-3 N比例为 5 0 / 5 0时 ,水分利用率最高 ;叶片光合作用对不同形态比例的氮素反应差异明显 ,NH+ 4 N/NO-3 N比例为 2 5 / 75时 ,光合速率最大。由此表明 ,过高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均会引起水稻有机物合成和生物量积累的减少 ,其中铵态氮的影响尤为严重。当NH+ 4 N/NO-3 N比例为 5 0 / 5 0和 2 5 / 75时 ,水稻表现出最佳的生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nh_(4)^(+)-n ^NO_(3)^(-)-n 水分利用效率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排水和施氮量对旱地土壤氮素运移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袁念念 黄介生 +2 位作者 黄志强 谢华 吴谋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06-112,共7页
为了研究控制排水和氮肥共同作用对旱地土壤氮素运移转化的影响,在湖北荆州丫角排灌试验站进行微区对照试验,以控制水位水平(30、50、100cm)和3个施氮水平(H:68.25/145.6kg/hm2;C:52.5/112kg/hm2,L:36.75/78.4kg/hm2,前面数值是施磷酸... 为了研究控制排水和氮肥共同作用对旱地土壤氮素运移转化的影响,在湖北荆州丫角排灌试验站进行微区对照试验,以控制水位水平(30、50、100cm)和3个施氮水平(H:68.25/145.6kg/hm2;C:52.5/112kg/hm2,L:36.75/78.4kg/hm2,前面数值是施磷酸二铵量,后面为施硫酸钾复合肥量)为试验变量,组合成H30、H50、H100、C30、C50、C100、L30、L50、L100等9个处理测定了土壤剖面分层NO3-N、NH4+-N含量。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常规施氮水平下,自由排水处理各土层NO3-N含量最高、50处理各土层NO3-N含量最低;低施氮水平下30处理NH4+-N含量最高;同一水位处理高施氮水平NH4+-N含量最低。同一施氮水平下,控制水位30cm的NH+4-N含量大于50cm的NH+4-N含量大于100cm的NH+4-N含量。同一施氮水平下实行控制排水可以增加氮素稳定性;实行控制水位处理时,不需增加或减少施氮量、常规施氮条件下氮素稳定性保持最高;而在自由排水时,减少施氮量,能够增加耕层土壤氮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土壤 控制水位 ^(NO_3)^--n含量 ^(nh_4)^+-n含量 氮素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氨与游离亚硝酸对中试膜生物反应器短程硝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广瑞 胡利强 李海松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917-2923,共7页
为探究FA(游离氨)与FNA(游离亚硝酸)对短程硝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中试MBR(膜生物反应器),以高浓度NH_(4)^(+)-N废水为处理对象,考察MBR对NH_(4)^(+)-N的去除效果,通过计算FA与FNA浓度,分析其对短程硝化的影响,利用16S rRNA基... 为探究FA(游离氨)与FNA(游离亚硝酸)对短程硝化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中试MBR(膜生物反应器),以高浓度NH_(4)^(+)-N废水为处理对象,考察MBR对NH_(4)^(+)-N的去除效果,通过计算FA与FNA浓度,分析其对短程硝化的影响,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对功能基因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通过将NH_(4)^(+)-N容积负荷逐渐从0.11 kg/(m^(3)·d)提升至0.75 kg/(m^(3)·d),MBR在第18天实现了全程硝化向短程硝化的转变.②MBR稳定运行过程中,FA和FNA浓度分别维持在1.03~3.52和0.033~0.118 mg/L,NAR(亚硝酸盐积累率)为65.70%~80.24%,实现了NO_(2)^(-)-N的稳定积累,此时NH_(4)^(+)-N去除率为87.92%~97.18%.③进水由模拟废水向实际工业废水的转变没有对NAR产生较大影响,表明中试MBR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④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维持MBR内FA和FNA浓度能够富集AOB(氨氧化菌)Nitrosomonas(7.99%),抑制NOB(亚硝酸盐氧化菌)活性,进而实现短程硝化;MBR运行第50天时,Amo(氨单加氧酶)功能基因相对丰度为第0天时的371倍,进一步验证了短程硝化过程的实现.研究显示,FA与FNA对NOB的抑制在维持中试MBR短程硝化中起重要作用,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与MBR内FA和FNA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nh_(4)^(+)-n) 游离氨(FA) 游离亚硝酸(FNA) 短程硝化 中试膜生物反应器(MB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旱田土壤N_(2)O排放和氮素淋溶特征 被引量:13
18
作者 于亚泽 焦燕 +5 位作者 杨文柱 宋春妮 于俊霞 刘立家 张婧 刘宇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13-825,共13页
通过野外原位监测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土壤溶液提取器分别对旱田土壤N_(2)O排放及氮素淋溶进行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观测.试验设计为DCK(滴灌无肥)、DD(滴灌+N 500kg/hm^(2))、DG(滴灌+N 1000kg/hm^(2))、FCK(沟灌无肥)、FD(沟... 通过野外原位监测试验,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土壤溶液提取器分别对旱田土壤N_(2)O排放及氮素淋溶进行2018和2019年连续两年观测.试验设计为DCK(滴灌无肥)、DD(滴灌+N 500kg/hm^(2))、DG(滴灌+N 1000kg/hm^(2))、FCK(沟灌无肥)、FD(沟灌+N 500kg/hm^(2))、FG(沟灌+N 1000kg/hm^(2)).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不同灌溉方式对N_(2)O排放和氮素淋溶量影响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N_(2)O排放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滴灌与沟灌相比可有效降低N_(2)O排放,2018和2019年FCK、FD、FG的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23.79,45.73kg/hm^(2)和2.08,6.23,13.93kg/hm^(2),而DCK、DD、DG分别降低了35%、80.9%、75.6%和26.7%、66.4%、21.5%.2018和2019年旱田土壤氮素淋溶量均表现为:滴灌<沟灌,80cm深度土壤溶液氮素淋溶量<40cm.2018和2019年相同施氮量下滴灌与沟灌相比,在40cm和80cm分别能减少氮素淋溶量36.95%~63.10%和54.93%~87.9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N_(2)O排放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NO_(3-)-N含量和降水频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689、0.596;影响氮素淋溶量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降水频率和灌水频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和-0.729.滴灌可有效减少N_(2)O排放和氮素淋溶量,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同时可减轻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沟灌 氮素淋溶 N_(2)O ^NO_3^(-)-n ^nh_4^(+)-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对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明俊 毛天广 +1 位作者 傅金祥 于鹏飞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7-62,共6页
为解决实际废水中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的抑制作用,以硝态氮为直接电子受体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装置,并在回流比优化工艺的基础上,通过调节碳氮、硝态氮与氨氮的比,优化耦合系统的脱氮除碳效率。结果表明,C/N、NO_(3)^(-)-N与N... 为解决实际废水中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的抑制作用,以硝态氮为直接电子受体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装置,并在回流比优化工艺的基础上,通过调节碳氮、硝态氮与氨氮的比,优化耦合系统的脱氮除碳效率。结果表明,C/N、NO_(3)^(-)-N与NH_(4)^(+)-N的比为1.5时,耦合系统表现出较好的活性,硝态氮、氨氮和COD去除率分别99.2%、63.5%、95.8%和95.8%、85.8%、94.5%,达到较好耦合脱氮效果。为厌氧氨氧化的广泛应用及推广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反硝化 ^NO_(3)^(-)-n C/N ^NO_(3)^(-)-n/nh_(4)^(+)-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辣椒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崔云浩 刘俊清 +3 位作者 张帆 王军娥 王艳芳 石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61-168,共8页
以辣椒嫁接苗3964红缨枪为试材,采用水培法,研究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不同配比(NO_(3)^(-)-N与NH_(4)^(+)-N浓度比分别为100∶0、75∶25、50∶50、25∶75)对辣椒幼苗生长发育、光合特性、膜脂过氧化程度、抗氧化... 以辣椒嫁接苗3964红缨枪为试材,采用水培法,研究硝态氮(NO_(3)^(-)-N)和铵态氮(NH_(4)^(+)-N)不同配比(NO_(3)^(-)-N与NH_(4)^(+)-N浓度比分别为100∶0、75∶25、50∶50、25∶75)对辣椒幼苗生长发育、光合特性、膜脂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活性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旨在探讨适于辣椒幼苗生长的最佳氮素形态配比。结果表明,辣椒幼苗的干物质积累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在NO_(3)^(-)-N与NH_(4)^(+)-N配比为50∶50时达到最大,且丙二醛(MDA)含量降至最低。辣椒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营养液中NH_(4)^(+)-N比例降低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根系的POD活性与NH_(4)^(+)-N占比呈负相关,CAT活性随着NH_(4)^(+)-N比例降低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SOD活性的变化趋势则与其相反。随着NH_(4)^(+)-N比例的降低,叶片中磷(P)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镁(Mg)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钙(Ca)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随着营养液中NH_(4)^(+)-N比例的降低,根系中P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Mg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C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随着营养液中NH_(4)^(+)-N比例的降低,叶片和根系中氮(N)含量均呈逐渐升高趋势,钾(K)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微量元素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在本试验研究条件下,施用单一形态氮素不利于辣椒幼苗的生长,生产中辣椒幼苗的氮素补充应按硝、铵态氮肥适宜配比混合施用。经隶属函数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出,硝铵混合施用降低了辣椒幼苗叶片和根系中MDA含量,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脂质过氧化伤害,均衡了矿质元素分配,提高了辣椒幼苗的生理活性,进而促进其生长,尤其是NO_(3)^(-)-N浓度∶NH_(4)^(+)-N浓度为50∶50时促进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3)^(-)-n/nh_(4)^(+)-n配比 辣椒 光合作用 抗氧化酶活性 隶属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