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extension method to fault diagnosis of transformer 被引量:4
1
作者 邓宏贵 曹建 +1 位作者 罗安 夏向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1期88-93,共6页
A novel extension diagnosis method was proposed for enhancing the diagnosis ability of the conventional dissolved gas analysis. Based on the extension theory a matter-ele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qualitatively an... A novel extension diagnosis method was proposed for enhancing the diagnosis ability of the conventional dissolved gas analysis. Based on the extension theory a matter-ele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describing the fault diagnosis problem of power transformers. The degree of relation based on the dependent functions was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and the grade of the faults in a transformer system. And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verifi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accuracy rate of the diagnosis method exceeds 90% and two kinds of faults can be detected at the same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wer transformer fault diagnosis extension theory matter-element model dependent fun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阳-长宁拉张槽东北缘埃迪卡拉系灯影组上部地层缺失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丁一 刘树根 +9 位作者 文龙 马奎 陈代钊 宋金民 王瀚 王林康 陈明思 杨钹 唐攀 李智武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2-364,共13页
尽管绵阳-长宁拉张槽的油气地质意义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其时空分布及成因机制自发现以来争议不断。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拉张槽北段东缘广元—宁强地区的震旦系(国际上称埃迪卡拉系)—寒武系过渡地层开展了系统的地层序列、岩相分析工作。... 尽管绵阳-长宁拉张槽的油气地质意义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其时空分布及成因机制自发现以来争议不断。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拉张槽北段东缘广元—宁强地区的震旦系(国际上称埃迪卡拉系)—寒武系过渡地层开展了系统的地层序列、岩相分析工作。特征岩相及生物地层表明宽川铺、舒家坝、曹家坝—东山子地区普遍出现碑湾段下部甚至藻白云岩段上部与宽川铺组不整合接触,反映了高家山段和碑湾段的广泛缺失。该地层缺失区可以与川中—北斜坡地区连成一线。研究区灯影组以局限潮坪—潟湖环境的藻白云岩及泥晶白云岩沉积为主,而西侧的大滩—羊木地区灯影组截然变化为斜坡—盆地相硅质岩沉积,指示同沉积伸展断层的活动。这种相带突变样式在中扬子台地南缘和上扬子台地东缘也有发育,反映了整个中上扬子地区在震旦纪—寒武纪转折期总体处于伸展背景,广泛发育断控型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绵阳-长宁拉张槽巨大的宽度(数十千米)、剥蚀厚度(数百米)及灯影组顶部长期的沉积间断(近20 Ma)说明其形成与差异升降作用有关,难以用岩溶地貌解释。考虑到研究区与川中—北斜坡的灯影组上段的缺失区总体呈线状分布,可用断层上盘的掀斜作用引起相对抬升来解释。伸展断层活动的高峰期大致可以约束在灯影组沉积晚期到麦地坪组沉积初期,对应灯影组上部到宽川铺组底部的广泛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阳-长宁拉张槽 灯影组 地层缺失 伸展背景 断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南—古隆地区断裂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3
作者 黄诚 林波 +2 位作者 张胜 王岳丰 于福生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5,共8页
针对顺南—古隆地区断裂系统的性质、演化期次及成因机制存在认识分歧的问题,通过地震解释、地震属性提取、断层活动强度统计、区域构造背景等分析,对研究区断裂系统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北东东向断裂为加里东早期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针对顺南—古隆地区断裂系统的性质、演化期次及成因机制存在认识分歧的问题,通过地震解释、地震属性提取、断层活动强度统计、区域构造背景等分析,对研究区断裂系统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北东东向断裂为加里东早期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发育的伸展正断层,动力来源于阿尔金洋裂开过程产生的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该组断裂在加里东中期复活形成“P”破裂;北东向断裂为加里东中期压扭阶段形成的广布式左行走滑断层,应力来源于阿尔金洋在关闭过程中产生的北西—南东向挤压作用;北北西向断裂为加里东晚期—海西中期基底走滑形成的张性破裂,应力来源于南天山洋闭合过程产生的近南北向挤压作用;车尔臣断裂走向分段活动差异是导致塔中Ⅰ号断裂分段活动并控制北东向压扭性走滑断裂广布式发育的主要原因。走滑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对储层规模、油气运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可为深入分析顺南—古隆地区走滑断裂发育过程及油气成藏关系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为研究区及周边油气勘探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顺南—古隆地区 走滑断层 伸展断层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期裂陷盆地斜向伸展变形主控因素分析--来自砂箱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
4
作者 王琦 孙永河 +3 位作者 巩磊 王有功 常德双 张万福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1-450,共10页
为了探讨多期裂陷盆地中先存断裂及其与不同伸展方向之间夹角(斜度α)对斜向伸展变形和洼槽结构的影响,利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基于相似性原理,设计了三组物理模拟实验,即不同斜度(α)斜向伸展物理模拟实验和两组斜向伸展—走滑叠加变形... 为了探讨多期裂陷盆地中先存断裂及其与不同伸展方向之间夹角(斜度α)对斜向伸展变形和洼槽结构的影响,利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基于相似性原理,设计了三组物理模拟实验,即不同斜度(α)斜向伸展物理模拟实验和两组斜向伸展—走滑叠加变形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1)多期裂陷盆地中,伸展方向与先存断裂之间的夹角变化控制着走向滑动分量和倾向滑动分量的比例,影响洼槽结构,夹角越大,倾向滑动分量越大,洼槽宽度越大;反之,洼槽宽度减小。(2)受先存断裂分布的影响,不同演化阶段,先存断裂再活动方式不同,对于斜向伸展—走滑叠加变形过程,先存走滑断裂与边界断裂之间的距离较大时,洼槽呈单断半地堑特征;二者间距较小时,走滑断裂也控陷,洼槽呈现双断地堑结构。(3)多方位展布的先存边界断裂再活动控制形成的洼槽深度和压扭褶皱幅度也受二者距离的影响,随着先存边界断裂与走滑断裂距离的增加,张扭区洼槽深度逐渐增大,压扭区褶皱幅度逐渐增加;反之,洼槽深度越小,褶皱幅度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向伸展变形 断裂变形 盆地构造 物理模拟 多期裂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特征及控藏效应 被引量:3
5
作者 薛煜恒 李坤 +3 位作者 尚娅敏 陈秋佟 盛烈豪 刘建斌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9,共9页
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运用构造剖面复原、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演化特征及控藏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具有明显东、西分区、分带特征... 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运用构造剖面复原、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演化特征及控藏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区断裂体系具有明显东、西分区、分带特征。平面上,东部发育3组方向主干伸展断裂,NNE向为主,NE向及近NS向次之,西部发育2组方向主干伸展断裂,NE向为主,NNE向次之;剖面上东部以多米诺式斜列构造样式为主,西部以同向断阶为主;自西向东可分为5个断阶带,东部发育2个反向断裂带,西部发育3个同向断裂带。②研究区断裂体系经历了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坳陷反转期以及区域沉降期4个演化阶段,断裂活动性表现出“东部为早强晚弱、西部为早弱晚强”差异演化特征。③研究区发育东部反向断槽-局部自圈油气藏和西部顺向断阶-岩性尖灭油气藏,其中东部的油气藏为双源供烃,是油气富集有利区,尤其是F2和F3断裂活动性强、断距较大,所控圈闭的面积和高度大,在平湖组富油、花港组下段富气,是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断裂 断裂活动性 双源供烃 断裂控藏 反向断槽-局部自圈油气藏 顺向断阶-岩性尖灭油气藏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圈伸展的壳/幔拆离模型(Parallel Extension Tectonics):华北克拉通东部早白垩世岩石圈减薄与破坏机理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俊来 倪金龙 +4 位作者 陈小宇 Craddock JP 郑媛媛 孙彦琪 季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331-2343,共13页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机理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基于岩石学、岩石地球的化学分析研究突出强调深部过程的重要性。前人提出了两种重要模式:包括以拆沉作用为代表的top-down tectonics模型和以热-机械侵蚀与化学侵蚀,或地幔置换、交代...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机理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基于岩石学、岩石地球的化学分析研究突出强调深部过程的重要性。前人提出了两种重要模式:包括以拆沉作用为代表的top-down tectonics模型和以热-机械侵蚀与化学侵蚀,或地幔置换、交代作用的bottom-up tectonics模型。然而,对于这两种模式而言尚存在许多无法合理解释的问题,比如在此深部过程中,区域性岩石圈伸展有多大的贡献?地壳伸展构造是作为深部过程的响应,还是同为岩石圈伸展的产物?本文基于早白垩世东亚地区(尤其是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伸展构造与岩浆活动的综合分析,揭示出华北克拉通东部不同地区伸展构造变形与岩浆活动之间的时、空和成因关系有一定的差异。但整体上看,岩石圈伸展起着主导作用,控制着岩浆上侵和就位,在拆离断层下盘侵入形成各种规模的花岗质为主的侵入体,或于上盘喷发形成火山-沉积岩盆地。在伸展构造发育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伸展早期、伸展期及伸展期后的岩浆活动。岩浆活动的强度及岩浆源区特点有显著的时空变化。一方面,在同一地区不同演化阶段其源区有很大的差异。表现为主体上是早期以古老下地壳源为主,随着壳/幔伸展作用演化,逐渐向混合源或独立幔源的演化。同时,不同地区岩浆源区的变化规律也显著不同。以胶辽地区为例,胶东整体上是壳幔混合源区对于岩浆演化有重要贡献;而辽东地区具有显著的源区演化特点:从剪切早期古老下地壳源区为主,并伴有幔源物质加入,剪切期古老下地壳为主,到剪切晚期和剪切期后以新生下地壳为主。本文认为岩石圈伸展的壳/幔拆离模型(Parallel Extension Tectonics),可以合理地解释华北克拉通及邻区早白垩世构造-岩浆活动性。在该模型中,遭受伸展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壳-幔拆离作用。在岩石圈伸展作用期间,地壳层次的拆离作用与岩石圈地幔层次上的拆离作用可以是耦合的或者是解耦的,从而导致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在地壳尺度上的拆离作用与变质核杂岩的剥露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同岩浆活动型伸展(C型:Co-magmatism mode extension)、无岩浆活动型伸展(A型:Amagmatism mode extension)和多阶段混合型(M型:Multi-mode ext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不均匀伸展 壳幔拆离 同伸展岩浆作用 岩石圈伸展的壳幔拆离模型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三元”耦合构造差异变形机制
7
作者 胡林 王真真 陈绪云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81,共14页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北部超伸展陆缘裂谷盆地,东西区差异变形特征显著,但其构造演化动力机制尚不明确。利用大量地震、钻井资料,综合分析了盆地断裂特征、地层样式、地壳结构与岩浆活动等特征,提出了盆地构造差异变形机制。研究表明:(1)琼...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北部超伸展陆缘裂谷盆地,东西区差异变形特征显著,但其构造演化动力机制尚不明确。利用大量地震、钻井资料,综合分析了盆地断裂特征、地层样式、地壳结构与岩浆活动等特征,提出了盆地构造差异变形机制。研究表明:(1)琼东南盆地区域应力场经历了由早渐新世NW—SE向到晚渐新世近SN向的旋转,控制了多期断裂系统发育和复杂的构造样式,其中晚渐新世大型拆离断层的发育控制了地壳的拆离薄化。(2)根据地壳厚度,将地壳构造单元划分为近端带(>20 km)、细颈化带(10~20 km)和超伸展带(<10 km),分别对应隆起区、北部坳陷带及中部隆起区和中央坳陷带。(3)根据构造差异变形特征,将盆地裂陷期细分为断陷幕、拆离幕和断拗幕,拆离幕发育时间具有由东向西变晚特征。(4)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伴随强烈岩浆活动,包括侵入构造和火山喷发构造,分析认为主要为裂后期活动,对盆地沉积构造和热演化产生较大影响。(5)综上分析,提出顺时针旋转应力场主控、地壳岩石圈拆离薄化主导和裂后期岩浆作用改造的琼东南盆地“三元”耦合构造差异变形机制,揭示了构造差异变形特征和成盆动力机制,对盆地油气勘探中烃源岩、储盖组合和油气运聚成藏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应力场旋转 拆离断层 超伸展陆缘盆地 岩浆活动 构造差异变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东凹陷新生代伸展-走滑叠合断裂时空差异演化模式及控藏效应 被引量:2
8
作者 董柔 李坤 +3 位作者 殷际航 薛煜恒 江涛 徐国盛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6,共11页
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通过构造剖面恢复,系统分析了渤东凹陷新生代伸展-走滑叠合断裂的时空差异演化特征及控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渤东凹陷新生代广泛发育以NNE向为主干、NE向为派生、NW向为叠加的伸展-走滑叠合断裂体系,可划... 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通过构造剖面恢复,系统分析了渤东凹陷新生代伸展-走滑叠合断裂的时空差异演化特征及控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渤东凹陷新生代广泛发育以NNE向为主干、NE向为派生、NW向为叠加的伸展-走滑叠合断裂体系,可划分为强伸展-弱走滑断裂和强走滑-弱伸展断裂2类;整体具有深浅分层、南北分段的特征,纵向上,古近系主要发育强伸展-弱走滑断裂,断裂大而稀,新近系—第四系主要发育强走滑-弱伸展断裂,断裂小而密;平面上,同一断裂在不同段的构造组合样式存在差异。(2)研究区新生代伸展-走滑叠合断裂的演化主要表现为北部断裂活动强度“早强晚弱”,中部断裂继承性持续发育,南部断裂活动强度“早弱晚强”;演化模式分为初始断陷(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强烈断陷(沙三段—东营组沉积期)和走滑坳陷(馆陶组—平原组沉积期)3个阶段,初始断陷阶段,NNE—NE向强伸展与弱走滑叠合,NE向强伸展-弱走滑断裂为主控,NW向先存断裂活化,分割凹陷;强烈断陷阶段,NNE—NE向强伸展与弱走滑叠合,NNE向强伸展-弱走滑断裂变为主控,NW向断裂活动减弱或停止;走滑坳陷阶段,NNE向强走滑与弱伸展叠合,断裂不控制沉积,但对地层展布具有调整作用。(3)研究区伸展-走滑叠合断裂的发育演化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整体具有“早期伸展控源、晚期走滑控运、多期叠加控圈”的特征,东部斜坡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走滑叠合断裂 断裂演化 油气运聚 断裂控藏 沙河街组 东营组 新生代 渤东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地区德尔布干断裂带北段构造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47
9
作者 郑常青 周建波 +4 位作者 金巍 季建清 张兴洲 马志红 丁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89-2000,共12页
德尔布干断裂带是大兴安岭隆起西侧NE向的重要断裂带,处在海拉尔-拉布达林-根河盆地西缘,是著名德尔布干成矿区东南边界断裂带。为了确定德尔布干断裂带运动性质、活动时间,深入探讨该断裂带与中生代海拉尔-拉布达林-根河盆地及大兴安... 德尔布干断裂带是大兴安岭隆起西侧NE向的重要断裂带,处在海拉尔-拉布达林-根河盆地西缘,是著名德尔布干成矿区东南边界断裂带。为了确定德尔布干断裂带运动性质、活动时间,深入探讨该断裂带与中生代海拉尔-拉布达林-根河盆地及大兴安岭盆山格局、认识德尔布干断裂带多金属矿床成因等问题,本文应用锆石SHRIMP和云母^(40)At/^(39)Ar定年技术,分别对断裂带内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侵入体、韧性变形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白云母石英片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其中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岩浆型锆石SHRIMP谐和年龄300.6±9.3Ma,为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海西期的侵位年龄;而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中黑云母^(40)At/^(39)Ar坪年龄是130.9±1.4Ma,白云母石英片岩的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是115.6±1.6Ma,代表早白垩世伸展构造变形年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侵入体岩浆型锆石SHRIMP谐和年龄130.1±1.4Ma,为同伸展构造变形侵位的岩浆事件。上述地质年代说明德尔布干断裂带是早白垩世(110~130Ma)该区最年轻的重大伸展构造变形产物。控制NE向大兴安岭隆起和中生代海拉尔-拉布达林-根河等火山沉积盆地的发育格局、以及中生代以来的地壳演化与成矿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地区 断裂带 北段 伸展构造 年代学研究 fault zone 花岗闪长质片麻岩 SHRIMP 黑云母花岗岩 构造变形 plateau age extensional structure PROTOLITH ages DUCTILE deformation 中生代 海拉尔 白云母 during 早白垩世 Early CRETACEO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37
10
作者 朱光 王道轩 +3 位作者 刘国生 宋传中 徐嘉炜 牛漫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9-278,共10页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发生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 ,控制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安徽段的断陷出现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 ,苏鲁段仅发生于晚白垩世 ,而山东潍坊以北的断陷皆出现在早第三纪 ,显示了伸展活动南早北晚的迁移规律。这一伸展活...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发生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 ,控制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安徽段的断陷出现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 ,苏鲁段仅发生于晚白垩世 ,而山东潍坊以北的断陷皆出现在早第三纪 ,显示了伸展活动南早北晚的迁移规律。这一伸展活动叠加在前期走滑构造之上 ,呈现为幕式的正断层运动。现可鉴别出断裂带的伸展活动经历过 5次显著的断陷事件。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构造多不同于典型的裂谷。它与中国东部同期一系列伸展盆地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一致 ,是太平洋板块向西正面高角度俯冲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伸展活动 伸展时间 动力学背景 伸展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板块东部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与盆地成因 被引量:47
11
作者 李三忠 周立宏 +3 位作者 刘建忠 单业华 高振平 许淑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7-66,共10页
华北板块东部新生代的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演化主要受左行郯庐断裂带和右行兰考—聊城—台安—大洼—法哈牛断裂带的控制。这两条断裂都是新生代岩石圈断裂。在兰考—聊城—台安—大洼—法哈牛断裂带以西,新生代伸展盆地为NNE走向的铲形正... 华北板块东部新生代的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演化主要受左行郯庐断裂带和右行兰考—聊城—台安—大洼—法哈牛断裂带的控制。这两条断裂都是新生代岩石圈断裂。在兰考—聊城—台安—大洼—法哈牛断裂带以西,新生代伸展盆地为NNE走向的铲形正断层控制的箕状断陷;两断裂之间为北断南超的NWW走向的断陷盆地;郯庐断裂以东的北黄海盆地为南断北超的NWW走向的断陷盆地。这些构造特征继承了该区中生代的构造格局,但其构造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两条走滑方向相反的断裂带控制下,这两条断裂带内古近纪以张扭作用下的裂陷为主,随后以伸展断陷为主,第四纪沿两断裂带局部发生挤压,而鲁西地块和渤海湾盆地区仍然为伸展正断。渤海湾盆地及邻区这些新生代复杂的断块或断裂构造格局受控于应力—应变—基底格局3个基本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 新生代 断裂构造 盆地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聊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对东濮凹陷构造样式的影响 被引量:35
12
作者 漆家福 王德仁 +4 位作者 陈书平 赵衍斌 程秀申 解宸 徐政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1-459,共9页
东濮凹陷的古近系充填在由兰聊断层控制的一个复式半地堑断陷中。兰聊断层总体上为铲式断层面形态,但是沿东濮凹陷轴向断层面形态和拆离深度有明显变化。北段为浅层相对缓倾的铲式正断层,拆离面深度约9~12km;中段为浅层相对陡倾的... 东濮凹陷的古近系充填在由兰聊断层控制的一个复式半地堑断陷中。兰聊断层总体上为铲式断层面形态,但是沿东濮凹陷轴向断层面形态和拆离深度有明显变化。北段为浅层相对缓倾的铲式正断层,拆离面深度约9~12km;中段为浅层相对陡倾的铲式正断层,拆离深度约为14~16km;南段为坡坪式正断层,浅层的拆离深度约8km,深层拆离深度约11~13km。不同区段的兰聊断层在古近纪不同时期的运动学特征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中段的伸展量相对较大。由于兰聊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沿东濮凹陷轴向发生变化,导致凹陷的构造样式、沉积作用、石油地质条件有明显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几何学 运动学 兰聊断层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断裂系统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38
13
作者 卢华复 王胜利 +5 位作者 罗俊成 舒良树 桑洪 朱文斌 李毓丰 金英爱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3-441,共9页
通过逾3 000 km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构建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断裂系统,它们分别是孔雀河断裂系统、东南断裂系统和伸展断裂系统。NW走向的孔雀河断裂系统包括古生代和早三叠世活动的孔雀河斜坡构造楔、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活动的英吉苏右... 通过逾3 000 km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构建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断裂系统,它们分别是孔雀河断裂系统、东南断裂系统和伸展断裂系统。NW走向的孔雀河断裂系统包括古生代和早三叠世活动的孔雀河斜坡构造楔、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活动的英吉苏右行剪切挤压断裂系和新生代活动的孔雀河断裂。孔雀河断裂系统在晚古生代与塔里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的碰撞相关,中生代受阿莫尔海关闭构造事件的影响,新生代与印-藏碰撞相关。东南断裂系统包括志留纪的走向NE向NW逆冲的车尔臣断裂,它在白垩纪再次活动,还有新近纪和第四纪活动的NEE走向的阿尔金左行剪切挤压断裂。东南断裂系统志留纪与塔里木地块和中昆仑地体的碰撞相关,中、新生代与拉萨地体-羌塘地体碰撞和印-藏碰撞相关。伸展断裂系统发育于寒武纪、奥陶纪、早志留世、中-晚侏罗世和古近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吉苏走滑断裂系 孔雀河断裂系统 东南断裂系统 伸展断裂系统 塔里木盆地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地区断层相关褶皱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杨克基 漆家福 +3 位作者 余一欣 平英奇 张晨 高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5-636,420,共12页
利用最新的地震解释资料,对渤海湾地区伸展和走滑断层相关褶皱的分类、形态特征、成因机制、不同褶皱之间关系及其时空展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勘探实践,研究不同类型断层相关褶皱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伸展和走滑两种断层相... 利用最新的地震解释资料,对渤海湾地区伸展和走滑断层相关褶皱的分类、形态特征、成因机制、不同褶皱之间关系及其时空展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勘探实践,研究不同类型断层相关褶皱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伸展和走滑两种断层相关褶皱在形态特征、发育过程和成因机制上具有较大差异,但相互之间也有联系:同一断裂的不同演化阶段可形成不同形态的相关褶皱,不同类型的褶皱可以互相改造、叠置。断层相关褶皱的时空分布与断裂的演化阶段密切相关:在时间上古近纪主要发育伸展断层相关褶皱,新近纪主要发育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在空间上伸展断层相关褶皱在盆地内广泛分布,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呈条带状分布;在层位上孔店组—东二段主要发育伸展断层相关褶皱,明化镇组—第四系主要发育走滑断层相关褶皱。伸展和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均可形成良好的圈闭条件,并促进油气运移,但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烃源岩生排烃时间滞后,促使浅层晚期快速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伸展断裂 走滑断裂 断层相关褶皱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的脉动式伸展活动 被引量:31
15
作者 朱光 刘国生 +1 位作者 宋传中 王道轩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96-404,共9页
郯庐断裂带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经历了强烈的伸展活动 ,普遍控制发育了断陷盆地。断裂带中、南段的伸展活动起始于晚白垩世早期 ,而北段起始于早第三纪早期 ,具有明显向北迁移的规律。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呈脉动式渐进发展。现已发现在晚... 郯庐断裂带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经历了强烈的伸展活动 ,普遍控制发育了断陷盆地。断裂带中、南段的伸展活动起始于晚白垩世早期 ,而北段起始于早第三纪早期 ,具有明显向北迁移的规律。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呈脉动式渐进发展。现已发现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该断裂带发生了 6次伸展事件 ,在所控制的盆地内相应有明显的沉积响应。断裂带伸展活动的影响和规模由早至晚逐渐扩大。这些伸展活动的迁移现象和脉动式发展与同期的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脉动式伸展活动 伸展事件 断陷盆地 晚白垩世—早第三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西段及北京西山晚中生代逆冲构造格局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3
16
作者 张长厚 张勇 +5 位作者 李海龙 吴淦国 王根厚 徐德斌 肖伟峰 戴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5-183,共19页
燕山西段及北京西山晚中生代逆冲构造集中分布于三个NE向带状区域中,三个带状区域的间隔约为60km,延伸长度自东向西依次减小,呈现出明显的逆冲构造发育的三角形区域。三角形区域的北界为“内蒙地轴”南缘断裂西段,南西界与中元古代... 燕山西段及北京西山晚中生代逆冲构造集中分布于三个NE向带状区域中,三个带状区域的间隔约为60km,延伸长度自东向西依次减小,呈现出明显的逆冲构造发育的三角形区域。三角形区域的北界为“内蒙地轴”南缘断裂西段,南西界与中元古代早期古盆地构造边界一致,东南部边界则与华北克拉通基底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部碰撞造山带的东部边界大致吻合。逆冲构造具有基底卷入的厚皮构造与盖层内部的薄皮构造共存的构造属性,上盘运动方向总体指向NW,逆冲构造变形主要发生在140~130Ma。逆冲后伸展构造变形以发育在主要逆冲构造后侧为主,并利用先存构造薄弱带。先存构造薄弱带在有利区域构造应力和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导致的构造活化,可能是燕山板内构造变形的重要机制之一。主要逆冲变形前后均有大规模岩浆活动的构造-岩浆时空组合表明,收缩构造造成地壳加厚及由此引发的深部地壳重熔,难以作为统一的机制对这些特征进行合理阐释,需要有其他方式的深部热物质与能量的参与。北京西山霞云岭-长操、教军场-大安山以及马兰-胡林等逆冲断层,是一个统一的大规模的逆冲构造的不同组成部分,具典型、连续的断坪-断坡结构,它形成于髫髻山组(148~146Ma)之后、南窖闪长岩(128Ma)侵入之前,而不是“印支期(或更早)”,它与南大寨-八宝山逆冲构造构成北京西山晚中生代逆冲构造格局。区域性的NW-SE向收缩构造作用及南大寨-八宝山逆冲构造上覆岩席的构造加载,可能是北京西山的蓝晶石带和硬绿泥石带为代表的高压动力变质作用的基本构造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层 厚皮构造 伸展构造 燕山 北京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伸展断陷盆地的演化特征——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为例 被引量:36
17
作者 沈华 李春柏 +2 位作者 陈发景 尹微 张宇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7-294,共8页
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一个早白垩世的伸展断陷, 通过综合应用地震、钻井等资料对贝尔凹陷的形成及演化进行深入分析, 认为伸展作用和缩短作用的交替进行贯穿了凹陷的演化过程, 白垩纪发育的3个伸展作用幕和3个缩短作用幕控制了凹陷的... 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一个早白垩世的伸展断陷, 通过综合应用地震、钻井等资料对贝尔凹陷的形成及演化进行深入分析, 认为伸展作用和缩短作用的交替进行贯穿了凹陷的演化过程, 白垩纪发育的3个伸展作用幕和3个缩短作用幕控制了凹陷的3期沉积旋回、伸展构造与反转构造的叠加和油藏的形成。伸展作用和缩短作用控制着贝尔凹陷内的构造样式和沉积样式的形成与演化。从而影响着烃源岩、储集层的发育与分布, 并制约着油气的运移、聚集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凹陷 伸展断陷 缩短上升 反转构造 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西北晚侏罗世火山-沉积盆地的性质及构造环境 被引量:52
18
作者 邵济安 孟庆任 +2 位作者 魏海泉 张履桥 王佩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51-761,共11页
冀西北晚侏罗世髫髻山组和后城组火山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揭示,晚侏罗世的火山岩主要为来自富集地幔的钾玄岩系列和部分壳源高钾酸性岩石组合。通过对髫髻山组之上的后城组的地层层序和沉积构造研究,认为这套河-湖相沉积形成在... 冀西北晚侏罗世髫髻山组和后城组火山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揭示,晚侏罗世的火山岩主要为来自富集地幔的钾玄岩系列和部分壳源高钾酸性岩石组合。通过对髫髻山组之上的后城组的地层层序和沉积构造研究,认为这套河-湖相沉积形成在伸展背景下的断陷盆地之中,下部由粗粒冲积扇和辫状河体系组成,上部则为河湖相沉积物,并出现火山岩夹层,从而在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髫髻山组到后城组的层序反映出从断陷盆地到坳陷盆地的发展过程。此外,后城组形成后所发生的区域性挤压作用导致了这期伸展盆地的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西北 晚侏罗世 断陷盆地 钾玄岩系列 伸展构造 火山-沉积盆地 构造环境 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早白垩世伸展盆地的发育过程及其对克拉通破坏的指示 被引量:92
19
作者 朱光 胡召齐 +2 位作者 陈印 牛漫兰 谢成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94-1604,共11页
在晚侏罗世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之初出现了区域性隆起,全区缺失上侏罗统沉积。在早白垩世早期,出现了区域性的伸展活动,断陷盆地形成,克拉通南、北缘伸展活动最强,北部燕山构造带以出现变质核杂岩为特征,南部出现宽裂谷型盆地。早白垩世... 在晚侏罗世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之初出现了区域性隆起,全区缺失上侏罗统沉积。在早白垩世早期,出现了区域性的伸展活动,断陷盆地形成,克拉通南、北缘伸展活动最强,北部燕山构造带以出现变质核杂岩为特征,南部出现宽裂谷型盆地。早白垩世中期华北克拉通东部普遍出现了火山活动与岩浆侵入。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上以出现窄裂谷型盆地为特征,沿北北东走向的郯庐断裂带断陷活动最强。这些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揭示,经历地表抬升后,克拉通破坏之初的岩石圈热而弱,从而形成变质核杂岩或宽裂谷型盆地。这期间的破坏强度在空间上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特征,受控于早期岩石圈地幔的结构。经过早白垩世中期的大量岩浆活动之后,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岩石圈温度降低、强度变大,从而利用早期大型断裂构造形成窄裂谷型盆地。这些现象支持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的岩石圈减薄是以逐渐拆沉机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东部 郯庐断裂带 伸展盆地 克拉通破坏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雁列式断层组合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活动特征 被引量:27
20
作者 蒋海昆 马胜利 +2 位作者 张流 侯海峰 曹文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5-396,共12页
着重研究拉张或挤压型雁列式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声发射(简称AE,下同)的时空演化特征. 结果表明,预置构造对AE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随着差应力的增加,AE首先在两个端点附近丛集,之后向两端点连线附近集中,出现明显的破裂局部... 着重研究拉张或挤压型雁列式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声发射(简称AE,下同)的时空演化特征. 结果表明,预置构造对AE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随着差应力的增加,AE首先在两个端点附近丛集,之后向两端点连线附近集中,出现明显的破裂局部化现象,较大事件还通常集中于某一端点附近反复发生. 前期微破裂丛集图象指示后期宏观破裂的扩展方向及扩展范围. 拉张和挤压型雁列区宏观破裂方向分别与轴向应力方向垂直和平行. 雁列式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破裂前的弱化阶段相对较长、弱化过程明显. 微破裂事件累积频次指数增长可能是系统失稳前的典型征兆之一,而雁列区宏观破裂之后,AE数量逐渐减少、应变释放相对减弱. 摩擦滑动过程中,大的粘滑失稳前未见有AE活动前兆性的增强过程.雁列区的b值变化在失稳前显示“趋势性降低—快速回升”这一典型的变化过程,“b值降低”一般发生在差应力增强过程之中,并有可能延续至弱化阶段,而“快速回升”则一般发生在破裂失稳前的短时期内. 对比研究表明,构造差异所导致的b值差异远大于b值随差应力的增加而产生的变化量,而对同一构造标本,力学状态的改变会导致AE序列时序特征的急剧变化,较高的加载速率对应较高的应变能释放及明显的低b值. 先期破碎带由于较低的破坏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拉张型雁列式断层 挤压型雁列式断层 双轴破裂实验 差应力 地震前兆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