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CEP/NCAR再分析资料月平均数据集信息(三)
1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2-574,共3页
关键词 地面平均资料 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数据 通量资料 区域范围 变量 气候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EP/NCAR再分析资料月平均数据集信息(一)
2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1-144,共4页
应用户的要求,南京大气资料服务中心最近收集了NCEP/NCAR再分析资料系列产品之一——等压面月平均资料。该资料数据集延伸时段从1948年到2003年,共长55a;区域范围覆盖全球(0~360°E;90°S~90°N);垂直方向从地面向... 应用户的要求,南京大气资料服务中心最近收集了NCEP/NCAR再分析资料系列产品之一——等压面月平均资料。该资料数据集延伸时段从1948年到2003年,共长55a;区域范围覆盖全球(0~360°E;90°S~90°N);垂直方向从地面向上17个等压面层分别为1000,9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压面平均资料 ncep ncar 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EP/NCAR40年再分析资料图形显示系统 被引量:2
3
作者 严军 刘健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39,43,共4页
针对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 (NCEP)及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AR)的 4 0年( 1 958~ 1 997)全球再分析资料 ,利用数据库开发软件VisualFoxPro结合气象图形显示和分析系统软件GrADS建立了一个图形显示处理系统 ,能够方便地绘制资料集中提供... 针对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 (NCEP)及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AR)的 4 0年( 1 958~ 1 997)全球再分析资料 ,利用数据库开发软件VisualFoxPro结合气象图形显示和分析系统软件GrADS建立了一个图形显示处理系统 ,能够方便地绘制资料集中提供的各种气象要素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和不同投影下的图形 ,还可导出所需要的数据供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ep/ncar分析资料 图形显示 数据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软件 气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站点观测资料的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113
4
作者 赵天保 艾丽坤 冯锦明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4年第2期278-294,共17页
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 (NCEP)和国家大气中心 (NCAR)的全球再分析资料 ,在很多气候模拟和预测研究中都被作为区域气候模式的驱动场和初始场资料 ,并用来检验模拟结果的。作者通过对NCEP的 2种再分析资料NCEPI和NCEPII与中国台站观测资... 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 (NCEP)和国家大气中心 (NCAR)的全球再分析资料 ,在很多气候模拟和预测研究中都被作为区域气候模式的驱动场和初始场资料 ,并用来检验模拟结果的。作者通过对NCEP的 2种再分析资料NCEPI和NCEPII与中国台站观测资料的月平均温度和月降水总量进行相互插值 ,分析和比较了NCEPI、NCEPII再分析值与中国区域内观测值之间的差异以及 2种再分析资料之间的差异。从结果可以看到 ,NCEP再分析资料的月平均温度较观测值普遍偏低 ,而月降水总量较观测值则偏高 ;就季节变化而言 ,NCEP再分析值在夏季和年平均模拟的较好 ,冬季较差。同时可以看到 ,在温度和降水方面NCEPII较NCEPI都有所改进 ,尤其在中国东部地区 ,改进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ep分析资料 站点观测资料 资料比较分析 平均温度 降水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DA月平均海洋数据集简介 被引量:3
5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64-865,共2页
SODA海洋数据集由全球简单海洋资料同化分析系统(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产生,该系统是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开发的分析系统,其目的是为气候研究提供一套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相匹配... SODA海洋数据集由全球简单海洋资料同化分析系统(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产生,该系统是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开发的分析系统,其目的是为气候研究提供一套与大气再分析资料相匹配的海洋再分析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DA 数据 海洋 平均 分析资料 简介 马里兰大学 资料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多因子的中国区域加权平均温度模型
6
作者 占果 王盼 +1 位作者 黄嘉艇 唐旭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20,共9页
针对中国地区地形起伏较大等情况影响T m值特别是短期T m值的高精度获取的问题,提出一种顾及多因子的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首先,通过探空数据利用积分法计算出加权平均温度,拟合分析选出特征因子加入建模;其次,将利用积分法计算的探... 针对中国地区地形起伏较大等情况影响T m值特别是短期T m值的高精度获取的问题,提出一种顾及多因子的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首先,通过探空数据利用积分法计算出加权平均温度,拟合分析选出特征因子加入建模;其次,将利用积分法计算的探空数据与NCEP数据分别作为参考值,引入Bevis模型、GPT3-Z模型和时空模型,将模型计算的预测值和参考值作对比,分析各模型精度;之后,将各模型用于水汽反演,分析反演精度。结果表明:多因子T m模型反演的T m值精度最高,且多因子T m模型中加入了日周期变化,相比全年在短期时间内提升更加明显;将各模型用于GNSS水汽计算,多因子T m模型精度最好,理论RMS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23 mm和1.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权平均温度 精化模型 探空数据 ncep分析资料 GNSS水汽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再循环率的初步评估 被引量:14
7
作者 康红文 谷湘潜 +1 位作者 付翔 徐祥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9-147,共9页
利用1976~1995年的20年月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再循环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总的降雨只有19%来自当地的水汽蒸发,其他81%降水来自外部的水汽流;黄河上游降水主要由来自青藏高原较强的水汽所提供,因此这... 利用1976~1995年的20年月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再循环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总的降雨只有19%来自当地的水汽蒸发,其他81%降水来自外部的水汽流;黄河上游降水主要由来自青藏高原较强的水汽所提供,因此这里的降水再循环率小于15%。但黄河上游的降水蒸发后,在西风的输送下,为黄河下游提供了大量的水汽,通过汇合南北方向来的水汽,在黄河下游形成了降水再循环率达到30%以上的椭圆形区域。评估结果显示降水再循环率随季节变化差异较大,8月份的降水再循环率最高,达31%,而在11、12、1月份3个月的降水再循环率不到5%。结果还显示蒸发率和降水率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的年际变化都对应得很好,表明我国北方地区蒸发受降水影响较强。蒸发率、降水率和降水再循环率在20年中均有增加,表明气候变暖对我国北方地区的水汽循环的影响已经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地区 循环率 ncep/ncar分析资料 评估 黄河上游 黄河下游 1995年 黄河流域 青藏高原 圆形区域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空间分布 降水影响 水汽循环 气候变暖 降水率 蒸发率 平均 水蒸发 8 1 显示 西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500hPa副热带高压区域一次暴雨过程环流条件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章国材 李晓莉 乔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6-401,共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26~27日500hPa副热带高压区域一次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来自东北方向的冷空气入侵是此次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致使对流层中低层降...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26~27日500hPa副热带高压区域一次暴雨过程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来自东北方向的冷空气入侵是此次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致使对流层中低层降温,边界层增温,使得降水区积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二是造成边界层风的辐合,进而激发了整层的上升运动;三是这股冷空气为暴雨发生提供了重要水汽源。暴雨发生前南亚高压主体突然东进,高空急流轴不断东伸加强,其出口端不断向南伸展,使得对流层中层副高主体西移,同时造成日本附近的冷涡南压,为冷空气从中低层侵入暴雨发生区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hPa 环流条件 暴雨过程 副热带 ncep/ncar分析资料 诊断分析 压区 2003年7 夏季 地面观测资料 不稳定能量 冷空气 形成原因 上升运动 南亚高压 对流层 边界层 低层 急流轴 出口端 发生区 主体 北方 降水 辐合 伸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7月异常温度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炎利军 黄先香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4-67,共4页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月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华南7月极端气温的气候变化,并据此探讨了2003年7月华南高温的成因。研究表明:华南7月高、低温年500hPa欧亚环流差异显著;高(低)温年东亚热带夏季风偏弱(强)。华南7...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月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华南7月极端气温的气候变化,并据此探讨了2003年7月华南高温的成因。研究表明:华南7月高、低温年500hPa欧亚环流差异显著;高(低)温年东亚热带夏季风偏弱(强)。华南7月气温异常与我国南海、东海和赤道中东太平洋前冬和夏季的SST及同期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动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华南 2003年7 温度 500hPa 中国气象局 分析资料 极端气温 西北太平洋 气温资料 ncep 差异显著 气温异常 台风活动 东太平洋 平均 低温年 亚热带 SST 夏季 南海 整编 成因 环流 赤道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夏季风的减弱及其与对流层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10
10
作者 何立富 武炳义 管成功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5-373,共9页
对43a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台站实际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对流层温度变化和印度夏季风环流减弱之间的联系。印度夏季风的变化与东亚上空对流层温度具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流层平均温度与整个印度夏季降雨和季风环流强度之间存在... 对43a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台站实际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对流层温度变化和印度夏季风环流减弱之间的联系。印度夏季风的变化与东亚上空对流层温度具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流层平均温度与整个印度夏季降雨和季风环流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果表明:印度夏季风环流在近几十年经历了两次减弱过程,第一次减弱约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第二次减弱则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通过改变海陆热力对比,对流层平均温度在印度夏季风减弱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东亚地区与东印度洋至西太平洋热带地区之间的对流层温度差异导致了印度夏季风环流的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夏季风 对流层 减弱 ncep/ncar分析资料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夏季风环流 平均温度 观测资料 温度变化 温度差异 热带地区 西太平洋 东印度洋 东亚地区 正相关 台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