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7篇文章
< 1 2 1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的预后预测模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作者 赵洁 姜言 +5 位作者 刘嘉榆 刘睿 厉嘉琪 黄方 万江波 郝思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9-795,共7页
目的:探索一种能更好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新的预测模型,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验证。方法:收集并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34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影响患者预后... 目的:探索一种能更好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新的预测模型,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验证。方法:收集并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34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新的预后预测模型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潜能。结果:本研究所建立的新模型中,基于患者初治年龄、白蛋白水平、Hans分型、AnnArbor分期、BCL2表达等情况预测PFS,较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具有更高的疾病进展风险的预测性能(AUC:0.788vs0.620,P<0.001);而基于患者初治年龄、白蛋白水平、LDH水平、BCL2与MUM1蛋白表达等预测OS,较IPI评分也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的预测性能(AUC:0.817vs0.624,P<0.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新的预后模型较IPI评分系统对DLBCL患者的生存具有更高的预后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征 免疫表型 预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的列线图模型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风险的预测作用
2
作者 陈蓉 张锰 +2 位作者 朱荻绮 郭颖 沈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9-467,共9页
目的·评估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对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4年5月上海交通大... 目的·评估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对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4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340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237)和验证集(n=103)。通过单因素分析、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筛选出CAL的危险因素,并将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适用性。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系数对各变量赋分,得到一个预测评分系统,并将其与目前3个常用评分系统(Kobayashi评分、Egami评分和Sano评分)的预测效能进行比较。结果·男性、低白蛋白血症、ANCA阳性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抵抗是KD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7(95%CI 0.667~0.821)和0.645(95%CI 0.500~0.794),表明模型预测效能良好;模型经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训练集χ^(2)=5.105,P=0.746;验证集χ^(2)=13.549,P=0.094)验证,预测准确性良好;DCA显示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适用性。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系数建立CAL的预测评分体系,与Kobayashi评分、Egami评分、Sano评分模型相比,其灵敏度(58.4%)和特异度(78.7%)均较高。结论·研究基于ANCA建立了一个可有效预测KD患儿发生CAL风险的评分模型,可为临床上早期识别高危患儿、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列线图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scRNA-Seq和Bulk RNA-Seq技术建立与肝癌CD8^(+)T细胞相关的预后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洋 池晴佳 田菲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7,共9页
目的 通过单细胞测序(scRNA-Seq)和Bulk转录组测序(Bulk RNA-Seq)技术鉴定出与肝癌CD8^(+)T细胞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建立预后模型。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下载肝癌的单细胞数据集,通过scRNA-Seq技术提取患者与对照组间CD8^(+)T细胞的差异表... 目的 通过单细胞测序(scRNA-Seq)和Bulk转录组测序(Bulk RNA-Seq)技术鉴定出与肝癌CD8^(+)T细胞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建立预后模型。方法 从GEO数据库中下载肝癌的单细胞数据集,通过scRNA-Seq技术提取患者与对照组间CD8^(+)T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肝癌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及临床数据,使用CIBERSORT算法、WGCNA技术筛选出与CD8^(+)T细胞具有相关性的模块基因。将差异基因与模块基因取交集基因并进行GO、KEGG分析,应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LASSO算法建立预后模型。通过K-M曲线和ROC曲线对模型在内、外部数据集中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根据风险评分的中位值划分高低风险组,对高低风险组间的浸润性免疫细胞分布情况和肿瘤突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构建出具有9个基因的预后模型,K-M曲线及ROC曲线表明模型在内、外部数据集中均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在高低风险组中,浸润性免疫细胞的分布情况和基因突变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本研究结合scRNA-Seq和Bulk RNA-Seq技术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开发出了一种基于CD8^(+)T细胞的新型预后模型,为肝癌患者的预后改善和生存预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细胞测序(scRNA-Seq) Bulk转录组测序(Bulk RNA-Seq) CD8^(+)T细胞 预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枢侵犯的临床特征、预后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4
作者 马雅婷 陈研仿 +9 位作者 周志远 张蕾 李鑫 王新华 付晓瑞 孙振昌 常宇 南飞飞 李玲 张明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0-768,共9页
目的:研究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中枢神经系统(CNS)侵犯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构建CNS侵犯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395例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5例PTCL患者的中位... 目的:研究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中枢神经系统(CNS)侵犯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构建CNS侵犯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395例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5例PTCL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4(1-143)个月。13例诊断CNS侵犯,CNS侵犯发病率为3.3%。CNS侵犯的风险因病理亚型而异,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CNS侵犯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患者(P<0.05)。CNS侵犯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明显短于无CNS侵犯患者,患者诊断CNS侵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2.4(0.6-127)个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外受累部位>1处(HR=4.486,95%CI:1.166-17.264,P=0.029)、病理亚型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HR=9.022,95%CI:2.289-35.557,P=0.002)、ECOG PS评分>1(HR=15.890,95%CI:4.409-57.262,P<0.001)是PTCL患者中枢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影响因素分别赋值1分并构建一个新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可将患者分为3个危险分层,分别为低危组(0-1分)、中危组(2分)及高危组(3分),高危组1年CNS侵犯的累计发病率高达50.0%。对模型进一步评估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及拟合性,并且一致性指数为0.913(95%CI:0.843-0.984)。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中枢风险预测模型可以较好甄别PTCL患者的不同风险人群,但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尚需进一步的数据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T细胞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侵犯 预后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细胞癌内质网应激相关风险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5
作者 陈杨 朱君明 +4 位作者 王震 吴筱辉 许宁 薛学义 郑清水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133,共7页
目的:通过构建肾细胞癌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用于评估患者预后。方法:应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根据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鉴定分子亚组,采用加权相关网络分析鉴定亚组相关共表达基因。使用单变量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构建风险预... 目的:通过构建肾细胞癌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用于评估患者预后。方法:应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根据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鉴定分子亚组,采用加权相关网络分析鉴定亚组相关共表达基因。使用单变量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构建风险预后模型。最后,进行初步实验验证,以确认模型基因在肾细胞癌中的生物学功能。结果:本研究发现了两个具有生存预后差异的分子亚组,并利用交集基因构建了一个新的内质网应激相关预后模型。高风险组患者在训练和验证队列中表现出显著较差的总生存率。体内实验表明,过表达PCK1能够减弱肾细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风险评分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肾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概率,作为肾细胞癌患者预后预测的独立指标,以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内质网应激基因 预后模型 免疫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疾病体外细胞模型研究进展
6
作者 朱卫丰 彭立军 +1 位作者 刘婧 彭淑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9,共7页
不健康的饮食、吸烟、饮酒会引起多种胰腺疾病,包括胰腺炎、糖尿病和胰腺癌等,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构建体外细胞模型在研究胰腺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药物的开发及筛选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开发出多种体外胰腺疾病模型。该文... 不健康的饮食、吸烟、饮酒会引起多种胰腺疾病,包括胰腺炎、糖尿病和胰腺癌等,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构建体外细胞模型在研究胰腺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药物的开发及筛选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开发出多种体外胰腺疾病模型。该文概括了常见胰腺疾病的体外细胞模型,并从模型细胞的特性、培养方式、造模方式、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胰腺疾病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疾病 细胞模型 细胞特性 培养方式 造模方法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黄消对LTA和无乳链球菌作用牛乳腺上皮细胞病理模型的抑制效果研究
7
作者 牟小青 杨峰 +6 位作者 丁学智 杨雅媛 武小虎 吕亚楠 武凡琳 李宏胜 尚立宏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7,共7页
为了探究乳黄消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作用机制,试验开展了乳黄消对脂磷壁酸(LTA)和无乳链球菌作用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病理模型的抑制效果研究。采用qPCR检测浓度为15μg/mL和20μg/mL的LTA作用BMECs 12 h,以及无乳链球菌MOI(感染复数)为2... 为了探究乳黄消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作用机制,试验开展了乳黄消对脂磷壁酸(LTA)和无乳链球菌作用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病理模型的抑制效果研究。采用qPCR检测浓度为15μg/mL和20μg/mL的LTA作用BMECs 12 h,以及无乳链球菌MOI(感染复数)为25、50、100作用BMECs 0、2和4 h下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以确立最佳造模条件。在此基础上将试验分为乳黄消+无乳链球菌、乳黄消+LTA两个试验组,以及LTA、无乳链球菌和空白3个对照组,采用qPCR检测了最佳乳黄消浓度为0.3125 mg/mL预处理BMECs 12 h和24 h,然后分别用15μg/mL的LTA和MOI为50的无乳链球菌分别作用BMECs 12 h和2 h,探究乳黄消对LTA和无乳链球菌作用BMECs的抑制效果。造模条件试验结果表明,LTA浓度为15μg/mL和无乳链球菌MOI为50分别作用BMECs 12 h和2 h,能显著上调TNF-α、IL-8、IL-1β、IL-6四种炎症因子的表达,且对细胞损伤较小,确定了其为最佳的造模条件。乳黄消对炎症细胞的抑制结果表明,0.3125 mg/mL的乳黄消能显著下调LTA和无乳链球菌引起的TNF-α、IL-8、IL-1β、IL-6炎症因子表达量,而未用乳黄消干预的2个对照组炎症因子无下调趋势。本研究表明,乳黄消能显著减轻LTA和无乳链球菌作用引起的BMECs炎症损伤,从而缓解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乳腺炎 乳黄消 细胞模型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的构建及其与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在硝酸镧诱导HepG2细胞死亡中的比较
8
作者 付大维 付于津 +6 位作者 闫赖赖 陈洁 刘芷毓 付娟玲 姚碧云 郝卫东 赵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5-295,I0001,I0002,共13页
目的以硝酸镧﹝La(NO_(3))_(3)﹞为受试物,构建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并探究其与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在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中的差异。方法根据毒动学房室模型理论,自主设计由储液室、混合室、染毒室和废液室组成... 目的以硝酸镧﹝La(NO_(3))_(3)﹞为受试物,构建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并探究其与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在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中的差异。方法根据毒动学房室模型理论,自主设计由储液室、混合室、染毒室和废液室组成的染毒装置,采用蠕动泵软管连接各室以单向和定速传输液体,根据预设的吸收半衰期(T_(1/2a))和消除半衰期(T_(1/2))等毒动学参数构建La(NO_(3))_(3)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不同时间点染毒室中La(NO_(3))_(3)含量。采用PKsolver和Graph Pad Prism 8.0软件对La(NO_(3))_(3)浓度-时间曲线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毒动学参数实测值和根据假定的T_(1/2a)和T_(1/2)计算得到的理论值对染毒模型进行评估。以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和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对Hep G2细胞给予La(NO_(3))_(3)染毒处理,采用Hoechst 33342/碘化丙啶染色测定细胞死亡率。结果在峰值浓度(Cmax)3.91~1000.00μmol·L^(-1)范围内,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染毒模型实测的La(NO_(3))_(3)浓度-时间曲线几乎与相应理论曲线一致,测量值与理论值呈良好线性相关性(r均>0.9980);包括消除速率常数(Ke)、T1/2、吸收速率常数(Ka)、T_(1/2a)、达峰时间(T_(max))、C_(max)、清除率(CL)和曲线下面积(AUC_(0-∞))在内的各毒动学参数实测值均与相应理论值接近;各实验组浓度-时间曲线拟合系数R2均>0.9900,符合单室血管外给药的房室模型。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中,La(NO_(3))_(3)各剂量组均未观察到Hep G2细胞出现明显死亡。经典体外染毒模型中,La(NO_(3))_(3)0.500 mmol·L^(-1)组细胞死亡率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0.119和0.243 mmol·L^(-1)组未见明显细胞死亡。Cmax或C染毒为0.500 mmol·L^(-1)时,经典体外染毒诱导Hep G2细胞死亡率显著高于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AUC相等时,2种染毒模型间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设计的染毒装置可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使体外毒性测试更接近体内情况,为优化体外毒性测试染毒方法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模拟的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方式和经典体外染毒方式间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存在差异,提示不同体外染毒模式可能影响毒性测试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 经典体外染毒模型 毒动学 曲线下面积 硝酸镧 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复方开心散联用氟西汀对慢性压力应激抑郁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影响评价研究
9
作者 黄灵欣 李鑫 +7 位作者 袁磊 朱韵 黄小宁 李璇 詹华强 段金廒 李乐军 朱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5-1046,共12页
目的 评估开心散联合氟西汀对慢性压力应激抑郁小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 运用慢性不可预知压力应激的方法构建抑郁小鼠模型,给予开心散水提取物和氟西汀临床应用的最高剂量,持续28天,并开展行为学测试。利用Nissl染色法检测小鼠... 目的 评估开心散联合氟西汀对慢性压力应激抑郁小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 运用慢性不可预知压力应激的方法构建抑郁小鼠模型,给予开心散水提取物和氟西汀临床应用的最高剂量,持续28天,并开展行为学测试。利用Nissl染色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的病理状况;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定小鼠海马TUNEL和巢蛋白(Nestin)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与Caspase-3、焦亡蛋白GSDMD与cleaved Caspase-1的表达,以及海马区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的表达,同时检测小鼠海马组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开心散水提取物与氟西汀联合使用,能够显著改善模型小鼠的抑郁样行为,效果优于氟西汀单独用药。联合用药可抑制高剂量氟西汀单独使用时对海马区细胞凋亡和焦亡信号通路的激活,显著上调Nestin的表达,并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论 开心散与高剂量氟西汀联用,可改善压力应激抑郁模型小鼠海马区的细胞凋亡和焦亡情况,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上调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的表达,这可能是提升联合用药抗抑郁效果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心散 氟西汀 慢性压力应激抑郁模型 联合用药 海马神经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静脉血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10
作者 陈春雨 顾江魁 +1 位作者 周静 葛圣林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8-344,共7页
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风险因素,并构建一种特定的列线图模型实现对VTE高危个体的精准预测。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3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 目的:探索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风险因素,并构建一种特定的列线图模型实现对VTE高危个体的精准预测。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3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472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建模组(n=332)与内部验证组(n=140),另随机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同期收治200例NSCLC患者作为外部验证组。为了分析术后VTE的风险因素,将建模组患者进一步分为VTE组(n=58)与非VTE组(n=274),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病理特征及实验室检查。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确定VTE的独立风险因素,并构建预测VTE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与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NSCLC患者术后VTE发生率为16.9%,与非VTE组患者相比,VTE患者年龄更大(P=0.006),肿瘤TNM分期更晚(P<0.001),血管侵犯发生率更高(P=0.001),手术时间更长(P=0.033)。此外,两组患者的术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0.003)、D-二聚体(P<0.001)以及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P=0.029)亦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NM分期、手术时间以及术前D-二聚体是NSCLC患者VTE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显示建模组、内部验证组、外部验证组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分别为0.836、0.871、0.864。校准曲线表明模型的预测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基于年龄、TNM分期、手术时间和术前D-二聚体的列线图模型对NSCLC术后VTE风险个体具有良好识别能力,是一项有价值风险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静脉血栓栓塞 风险 预测 列线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胞衰老相关基因构建胃腺癌预后模型及免疫微环境分析
11
作者 刘毓 曾成 林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33-1439,共7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胃腺癌细胞衰老相关预后模型并进行免疫微环境分析。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胃腺癌患者的基因表达数据及对应的临床信息,从CellAge数据库中下载细胞衰老相关基因(CSRGs);在R软件中利用limma包筛选胃腺癌组...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胃腺癌细胞衰老相关预后模型并进行免疫微环境分析。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胃腺癌患者的基因表达数据及对应的临床信息,从CellAge数据库中下载细胞衰老相关基因(CSRGs);在R软件中利用limma包筛选胃腺癌组织中差异表达的CSRGs,利用survival包筛选影响胃腺癌患者预后的CSRGs;利用LASSO回归分析构建胃腺癌风险模型,并计算每个患者的风险得分;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高低风险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后模型预测患者五年生存率的有效性;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胃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利用基因富集分析(GSEA)预测高低风险组患者潜在的信号通路;基于ESTIMATE和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算法分析高低风险组患者肿瘤免疫微环境差异。结果:筛选出16个预后相关的差异表达CSRGs。LASSO回归分析构建了含有AGT、EZH2、NOX4和ZFP36基因的预后模型,并根据风险得分中位值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两组。生存分析显示高风险组患者OS显著低于低风险组患者。ROC曲线显示预后模型能够较准确预测患者五年生存率(AUC=0.70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风险得分是胃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GSEA富集分析显示高风险组与上皮间充质转换、缺氧、血管生成等信号通路相关,而低风险组与G2M检查点、DNA修复、过氧化物酶体等信号通路相关。进一步分析显示,高风险组患者免疫细胞浸润丰度更高,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更高。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新的胃腺癌细胞衰老相关预后模型,其中高风险组患者有着更高的免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腺癌 细胞衰老 预后模型 免疫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期间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12
作者 徐敏洁 王洪 王雅杰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20-1126,共7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学治疗(化疗)期间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1月某医院收治的387例NSCLC化疗患者为建模集,依据化疗期间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诊疗...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学治疗(化疗)期间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1月某医院收治的387例NSCLC化疗患者为建模集,依据化疗期间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诊疗信息、生化检查结果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感染相关因素。应用R软件中RMS包构建NSCLC化疗患者感染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及校准曲线验证模型预测患者感染的区分度及一致性,通过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临床获益情况。另纳入2023年2月—2024年10月该院收治的165例NSCLC化疗患者为验证集,对模型开展外部验证。结果建模集387例患者中,93例化疗期间发生感染,感染发病率为24.03%;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39.79%)、消化系统(24.73%)。建模集两组患者年龄、合并慢性呼吸疾病情况、肿瘤-淋巴结-转移分期系统(TNM分期)、化疗周期、联合放疗情况、侵入性操作次数及使用糖皮质激素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SCLC化疗患者合并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大、TNM分期为Ⅲ~Ⅳ期、化疗周期长、联合放射治疗(放疗)、侵入性操作次数>2次、使用糖皮质激素共6项。采用6项预测指标构建NSCLC化疗患者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建模集、验证集AUC分别为0.792、0.773,预测感染的概率与实际概率相近,建模集拟合优度HL检验χ2=8.760,P=0.316,验证集拟合优度HL检验χ2=9.013,P=0.287。DCA显示,模型有较高的临床获益度。结论基于年龄、TNM分期、化疗周期、联合放疗、侵入性操作次数、使用糖皮质激素6项指标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较好地预测NSCLC化疗患者合并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感染 危险因素 列线图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肠道细胞模型的宿主与食源性致病菌互作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徐晓庆 夏雪娟 +2 位作者 宋仪洋 董庆利 李卓思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8-389,共12页
体外肠道模型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传统二维肠道细胞模型是最常用的体外培养模型,但是由于其不能有效模拟人体的生理特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型三维肠道细胞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人体肠道的微结构、生理功能和... 体外肠道模型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传统二维肠道细胞模型是最常用的体外培养模型,但是由于其不能有效模拟人体的生理特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型三维肠道细胞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人体肠道的微结构、生理功能和微环境,已逐渐成为研究肠道生理病理、肠道微生物群、病原体与宿主互作的有力工具。该文首先介绍肠道的基本构造和主要细胞亚型的特征;其次,分析并讨论了典型食源性致病菌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重点综述并讨论了多细胞球体、肠道类器官、器官芯片和三维生物打印4种3D细胞培养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中的研究进展和未来方向。该文将为食源性致病菌感染肠道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最优模型的选择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 食源性致病菌 三维细胞模型 肠道类器官 器官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与中医舌象特征构建肝细胞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Nomogram预测模型
14
作者 王兆阳 张楠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590-2596,共7页
目的基于CT影像组学与中医舌象特征构建肝细胞癌(HCC)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2年9月在医院进行HCC根治术的216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7:3比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建模集(n=152)和验... 目的基于CT影像组学与中医舌象特征构建肝细胞癌(HCC)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2年9月在医院进行HCC根治术的216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7:3比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建模集(n=152)和验证集(n=64),记录两组术后1年复发情况。以建模集患者数据构建复发预测模型,患者术后均行平扫联合增强CT检查,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指标,记录舌象特点,采用Cox多因素模型分析建模集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以验证集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建模集患者1年复发52例,复发率34.21%;验证集患者1年复发23例,复发率35.94%。Cox多因素模型分析显示,Rad-score、舌质及舌形是HCC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此建立Nomogram列线图,ROC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判断建模集与验证集患者术后复发的AUC分别为0.811和0.824,敏感度分别为0.875和0.833,特异度分别为0.617和0.750。结论HCC根治术后早期复发与Rad-score、舌质及舌形相关,基于此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对判断术后早期复发具有较高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癌根治术 早期复发 CT影像组学 舌象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分化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15
作者 姚一帆 郝李霞 杨林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8,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化疗期间发生分化综合征(DS)的影响因素,建立初诊APL发生D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324例初诊AP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DS分组,选取组间比较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化疗期间发生分化综合征(DS)的影响因素,建立初诊APL发生D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324例初诊AP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DS分组,选取组间比较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APL发生DS的影响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运用Bootstrap法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准确度。结果:324例初诊APL患者的DS发生率为30.86%(100/32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危险度分层高危、维甲酸用药延迟、未使用激素预防、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减低、白蛋白减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增高、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增高、化疗后白细胞峰值增高为初诊APL患者发生DS的危险因素(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化疗后白细胞计数WBC增高峰值、是否使用激素预防、白蛋白水平是初诊APL患者发生D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列线图模型预测APL发生DS的一致性指数为0.847(95%CI:0.786-0.908),校准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与实际DS发生率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初诊APL患者发生DS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化疗后白细胞计数增高峰值、白蛋白水平及是否使用激素预防,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以预测APL发生DS的风险,与临床有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分化综合征 早期死亡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霉素诱导MCF10A上皮细胞衰老模型的构建
16
作者 王增盛 牛祖彪 +7 位作者 张波 郝佳慧 朱一超 杨瑞刚 任禾 刘辰瑜 孙强 任立成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5,共9页
本研究旨在构建稳定的上皮细胞衰老模型,以期用于衰老细胞清除剂(senolytics)药物的筛选和评价研究。探究了阿霉素(doxorubicin)诱导人非转化乳腺上皮细胞系MCF 10A衰老的最佳条件,包括最佳诱导浓度、最佳干预时长和最佳衰老天数,并多... 本研究旨在构建稳定的上皮细胞衰老模型,以期用于衰老细胞清除剂(senolytics)药物的筛选和评价研究。探究了阿霉素(doxorubicin)诱导人非转化乳腺上皮细胞系MCF 10A衰老的最佳条件,包括最佳诱导浓度、最佳干预时长和最佳衰老天数,并多维度验证了MCF 10A作为细胞衰老模型的可行性。阿霉素诱导MCF 10A细胞衰老的最佳条件是:用0.6μmol/L的阿霉素处理16 h在第8 d MCF 10A细胞达到最佳衰老状态。在最佳诱导条件下,加药组的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 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阳性率达到97%;同时,检测mRNA、蛋白质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的表达,结果显示:加药组细胞相对于正常细胞的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aecretory phenotype,SASP)、p16、p21和p53蛋白质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核纤层蛋白B1(lamin B1)显著下降(P<0.001)。加药组细胞与衰老细胞特有特征一致。本研究用阿霉素成功构建了MCF 10A上皮细胞衰老模型,为基于衰老上皮细胞的衰老细胞清除剂的筛选奠定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衰老模型 阿霉素 人非转化乳腺上皮细胞系MCF 10A 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17
作者 蔡威威 甘嘉颖 +6 位作者 余靖斌 李慧伶 吴佳卉 王雪 熊东花 王学耕 梁芳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5-913,共9页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髓衰竭、先天性畸形和严重的红细胞发育异常。鉴于DBA的发病率较低,患者群体有限,且缺乏足够的研究模型,对于基因突变如何导致DBA的具体...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髓衰竭、先天性畸形和严重的红细胞发育异常。鉴于DBA的发病率较低,患者群体有限,且缺乏足够的研究模型,对于基因突变如何导致DBA的具体病理机制仍存在许多未知,临床上针对DBA的治疗手段也相当有限。本文综述了在DBA研究中所开发的斑马鱼模型、小鼠模型和人类细胞模型进而阐明DBA的病理机制,并对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进行了追踪,为深入探究DBA的发病机制和药物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细胞模型 斑马鱼模型 小鼠模型 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分析巨噬细胞相关风险评分模型在肺鳞状细胞癌研究中的应用
18
作者 刀承欢 王嘉贺 +1 位作者 杨银莉 潘战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86-492,共7页
目的构建巨噬细胞相关风险评分模型,探讨巨噬细胞对肺鳞状细胞癌(LUSC)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在分子特征基因集数据库(MSigDB)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别下载巨噬细胞和LUSC数据,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用Cox回归分析进... 目的构建巨噬细胞相关风险评分模型,探讨巨噬细胞对肺鳞状细胞癌(LUSC)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在分子特征基因集数据库(MSigDB)和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别下载巨噬细胞和LUSC数据,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用Cox回归分析进一步构建风险评分模型,根据风险评分中位值将TCGA数据库中的LUSC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临床病例特征及免疫分析对预后模型进行评估。通过抗癌药物敏感性基因组学数据库确定抗癌药物敏感性和风险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LUSC中共获得124个巨噬细胞相关基因,高风险组患者的总生存期更短,免疫抑制细胞浸润更重,鲁索利替尼、长春瑞滨、紫杉醇和索拉非尼在低风险组患者中疗效更好。LUSC患者的死亡率随着风险评分的降低而降低,CSF2和EDN2对总生存期有显著影响。结论构建了用于预测LUSC预后的巨噬细胞基因风险评分模型,模型基因CSF2和EDN2可作为LUSC后续研究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鳞状细胞 巨噬细胞 预后预测 COX模型 免疫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诱导肺细胞毒性的机器学习预测模型
19
作者 王天勤 郭丰林 +7 位作者 孟伽娜 张子琦 李建青 孙浩 徐文龙 张洪武 黄杨 李斐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5,共13页
纳米金属氧化物(MO_(x))易通过呼吸进入肺部,诱发肺细胞毒性,进而导致肺部多种疾病。仅通过实验方法评估毒性面临效率低、成本高和伦理问题等局限性。对MO_(x)的肺部细胞毒性进行全面评估,有利于防治新污染物的健康危害。为了充分利用... 纳米金属氧化物(MO_(x))易通过呼吸进入肺部,诱发肺细胞毒性,进而导致肺部多种疾病。仅通过实验方法评估毒性面临效率低、成本高和伦理问题等局限性。对MO_(x)的肺部细胞毒性进行全面评估,有利于防治新污染物的健康危害。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毒性数据,本研究开发了肺细胞(A549细胞)毒性高通量预测模型,对传统毒性实验进行了补充。通过文献挖掘,构建了MO_(x)诱导肺细胞毒性数据集,涵盖9种MO_(x)在8种不同浓度下产生的72个毒性数据点,以及材料密度、粒径等29种性质参数。使用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SMOTE)算法处理不平衡数据,构建了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模型,表现最优的模型在训练集十折交叉验证和测试集外部验证中准确率分别超过0.90和0.85。基于Shapley可加性特征解释方法(SHAP),识别了暴露浓度、暴露时间以及材料分散指数等影响毒性的5个关键参数,阐明了毒性机理。基于相似性网络图对建模数据的代表性及模型应用域进行了表征。本研究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实现了MO_(x)毒性的高通量准确预测,可以作为纳米材料毒性评估和安全设计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 细胞毒性 肺部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半切术后预后模型的构建及初步评价
20
作者 杨小丽 张勇 陈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5-930,共6页
目的:探讨构建及初步评价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半切术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预后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库(TCGA)中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的152例甲状腺癌甲状腺半切术后患者的基因表达谱与随访参数;采用ssGSEA量化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 目的:探讨构建及初步评价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半切术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预后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库(TCGA)中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的152例甲状腺癌甲状腺半切术后患者的基因表达谱与随访参数;采用ssGSEA量化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的情况;采用LASSO筛选重要预测因子以验证预后与不同浸润免疫细胞之间的关系;以合适的细胞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并将甲状腺癌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验证;以风险模型为基础构建列线图模型以预测甲状腺癌患者的存活率及治疗无效率;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及AUC验证列线图准确性;采用校准曲线比较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观察结果;使用临床决策曲线鉴别预测模型的可靠性。结果:采用ssGSEA量化免疫细胞浸润数据得到22个浸润免疫细胞,包括活化肥大细胞、幼稚B细胞、未活化肥大细胞、浆细胞、CD8^(+)T细胞、γδT细胞、幼稚CD4^(+)T细胞、活化记忆CD4^(+)T细胞、Treg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记忆B细胞、活化NK细胞、未活化NK细胞、未活化记忆CD4^(+)T细胞、M0巨噬细胞、单核细胞、M1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未活化树突状细胞、活化树突状细胞、M2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选取的预测因子为6个免疫细胞,分别是M0巨噬细胞、M2巨噬细胞、活化树突状细胞、未活化肥大细胞、CD8^(+)T细胞、单核细胞;根据这6个浸润的免疫细胞,计算样本的风险评分,风险评分与高风险组甲状腺癌患者和预后不良人数成正比;采用Kaplan-Meier制作生存曲线,结果为低风险组总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高风险组(Log-Rankχ^(2)=4.524,P=0.024);预后列线图模型总分425分,死亡风险79.12%;治疗效果列线图模型总分406分,对应治疗无效的风险为77.97%,经过模型验证结果较可靠。结论:对肿瘤浸润的免疫细胞在甲状腺癌患者中的评分模型构建了列线图模型,提示在甲状腺癌患者中免疫细胞浸润可以作为预测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细胞浸润 预后模型 甲状腺癌 治疗与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