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acylated homoserine lactone derivativ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biofilms of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BY-3 under arsenic stress 被引量:2
1
作者 GAO Qi-yu TANG De-ping +2 位作者 SONG Peng ZHOU Jian-ping LI Hong-y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期52-63,共12页
Quorum sensing is one kind of cell-to-cell signalling system among microorganisms that works in response to their population density via autoinducers exemplified by AHL and oligopeptides. In this study, fourteen AHL d... Quorum sensing is one kind of cell-to-cell signalling system among microorganisms that works in response to their population density via autoinducers exemplified by AHL and oligopeptides. In this study, fourteen AHL derivatives were synthesised by a chemical synthesis method, and two types of AHL derivatives were measured and screened by crystal violet staining assay, which have more obvious inhibitory effects on A. ferrooxidans biofilms under arsenic environment. Their structures were verified through IR and NMR identification.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A. ferrooxida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AHL derivatives were compared. In addition, the effects of AHL derivatives(0.1 μg/mL and 1 μg/mL) on membrane formation of A. ferrooxidans under high concentration of arsenic resistance(1,600 mg/L) were explored. Solid experimental data firstly showed that a portion of logarithmic microorganisms were ruptured under the effect of high arsenic concentration. Secondly, the volume of the cell shrank and the number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decreased after the addition of the AHL derivatives at high concentrations. Therefore, we found here that two derivatives used at concentrations of 0.1 μg/mL and 1 μg/m L accompanied with high concentration of arsenic can both effectively restrict biofilms formation by A. ferrooxid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etylated homoserine lactone chemical synthesis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Quorum sensing arsenic contamin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plant sesquiterpene lactone and its derivative reduce cutaneous side effect of vemurafenib,a BRAF inhibitor drug to treat late stage melanoma
2
作者 Meng-ting CHANG Jia-hua FENG +2 位作者 Kyoko NAKAGAWA-GOTO Kuo-Hsiung LEE Lie-Fen SHYUR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90-91,共2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a plant sesquiterpene lactone(designated D)and its semi-organically synthesized novel derivative(designated S)and the role of lipid mediators,viz.,oxylipins in a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a plant sesquiterpene lactone(designated D)and its semi-organically synthesized novel derivative(designated S)and the role of lipid mediators,viz.,oxylipins in attenuating vemurafenib-induced cutaneous side effects.METHODS A DMBA/TPAinduced skin carcinogenesis mouse model mimicking cutaneous side effect caused by vemurafenib was establish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compound D and S in reversal of vemurafenib side effect.Comparative oxylipin metabolomics platform using UPLC-TQD mass spectrometry coupled with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analysis,cell-based assays,and immunochemistry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insights of DET and S compounds and the role of specific oxylipins in skin cancer carcinogenesis.RESULTS Vemurafenib treatment expedited the skin papillomas formation in DMBA-TPA treated mouse from week 6 to week 3.Both D and S compounds could suppress the vemurafenib side effect and also decrease total papillomas numbers(55% to 72%)and average sizes(66% to 89%).Oxylipins metabolome analysis shows that specific 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tes may play a role in vemurafenib-induce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r keratoacanthomas formation in mouse skin that can be deregulated by D or S compound treatment.Notably,S compound can inhibit vemurafenib-induced paradoxical activation of MAP kinases in mouse skin or in NRAS mutant melanoma cells.CONCLUSIO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plant sesquiterpene lactone D and its novel analog can reduce cutaneous side effect of vemurafenib through novel modes of action by inhibiting paradoxical activation of MAP kinases and de-regulating pro-inflammation mediators COX-2 and specific ecosanoid-type of oxylipins.This study may suggest a novel adjuvant therapy approach in treatment of BRAFV600 Emutant melan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MURAFENIB SESQUITERPENE lactone two-stage carc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温域热敏变色可擦笔微胶囊色浆的制备及性能
3
作者 李彬 蒋博睿 +1 位作者 姜爽 张天永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464,共10页
以3,3-双(4-二甲氨基苯基)-6-二甲氨基苯肽(结晶紫内酯,CVL)为隐色剂、双酚AF(BPAF)或1-萘酚(NPH)或双酚S(BPS)为显色剂、4-苄氧基苯基乙基癸酸酯(DPE)或1-十八酸(STA)或苯甲酸苯酯(PBE)为固体溶剂,制备了三组分芯材复合物;然后,以脲醛... 以3,3-双(4-二甲氨基苯基)-6-二甲氨基苯肽(结晶紫内酯,CVL)为隐色剂、双酚AF(BPAF)或1-萘酚(NPH)或双酚S(BPS)为显色剂、4-苄氧基苯基乙基癸酸酯(DPE)或1-十八酸(STA)或苯甲酸苯酯(PBE)为固体溶剂,制备了三组分芯材复合物;然后,以脲醛树脂为壁材,通过原位聚合方式对芯材进行微胶囊化,制备了微胶囊色浆,并对样品进行SEM表征。考察了m(隐色剂)∶m(显色剂)∶m(固体溶剂)、微胶囊色浆制备工艺、芯材和壁材质量比(简称芯壁比,下同)对芯材和微胶囊色浆的粒径分布、消色和显色温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CVL)∶m(BPAF)∶m(DPE)=1∶2∶50制备的三组分芯材的消色温度>55℃,并具有良好的变色滞后能力;在质量分数7%的聚(甲基乙烯基醚马来酸酐)为乳化剂、乳化转速10000 r/min、乳化时间75 min、芯壁比1∶2的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平均粒径为879 nm,多分散系数为0.122,色浆消色温度为57~61℃,完全显色温度为–15~–20℃。制得的色浆色彩性质良好,可擦性能符合QB/T 2993—2015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紫内酯 热致变色 微胶囊 脲醛树脂 乳化工艺 特种染料与颜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结晶紫内酯温致变色橡胶木单板的制备
4
作者 常德鹏 曹磊 +3 位作者 杭程 吕晓阳 刘天 张显权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4-120,128,共8页
称取一定量的溶剂十四醇、隐色剂结晶紫内酯、甲酚红、显色剂双酚A,制备不同质量配比的温致变色复配物;采用浸渍法,将不同质量比例的温致变色复配物浸渍橡胶木单板试件中,制备改性温致变色橡胶木单板;采用分光测色仪、红外光谱等方法,... 称取一定量的溶剂十四醇、隐色剂结晶紫内酯、甲酚红、显色剂双酚A,制备不同质量配比的温致变色复配物;采用浸渍法,将不同质量比例的温致变色复配物浸渍橡胶木单板试件中,制备改性温致变色橡胶木单板;采用分光测色仪、红外光谱等方法,测试样品的颜色性能、官能团、表面形貌,分析改性结晶紫内酯温致变色橡胶木单板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结果表明:当甲酚红与双酚A的质量比为2∶4时,温致变色橡胶木单板的变色性能最佳。随着温度的升高,色差逐渐增大,且在37℃时所有比例搭配的色差值(ΔE)均超过12。此外,通过涂刷改性聚氨酯漆,显著提高了温致变色橡胶木单板的热稳定性。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揭示了变色机理,内酯环结构的开裂和恢复有关;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确定了温致变色的温度为37.8℃;采用热重分析仪测试,表明温致变色橡胶木单板在125℃时热稳定性良好,125~216℃时产生31.52%的质量损失率,255.2~374.8℃时产生44.32%的质量损失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紫内酯 甲酚红 温致变色 橡胶木单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酿酒酵母多拷贝系统策略提高三乙酸内酯的产量
5
作者 韦欢 林苹鑫 +4 位作者 刘秀霞 刘春立 杨艳坤 李业 白仲虎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共10页
三乙酸内酯(triacetic acid lactone,TAL)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聚酮,可用作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前体。为了提高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TAL的产量,该研究利用基因组重复序列整合的方法构建了S.cerevisiae多拷贝整合系统,... 三乙酸内酯(triacetic acid lactone,TAL)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聚酮,可用作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前体。为了提高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TAL的产量,该研究利用基因组重复序列整合的方法构建了S.cerevisiae多拷贝整合系统,应用该系统提高TAL的生产。首先以绿色荧光蛋白表征多拷贝Delta1整合,通过截短遗传霉素和潮霉素B两种抗生素基因的启动子以及增加抗生素浓度的方法增加筛选压力,进而提高整合效率和拷贝数,最优参数为将抗生素基因启动子截短至15 bp的同时采用160μg/mL的抗生素。将该优化系统随后用于新的多拷贝整合位点Delta2的表征。最后应用该系统合成TAL,通过HPLC分析TAL产量。结果表明,利用Delta1和Delta2序列表征绿色荧光蛋白的最高拷贝数分别为10和7,Delta1略优于Delta2。应用该系统在S.cerevisiae中合成TAL,Delta1和Delta2的产量分别为1.50、1.17 mmol/L,比单拷贝菌株产量分别提高460%和337%。该多拷贝系统有效提高了TAL的产量,为S.cerevisiae异源途径的表达提供了一种高效、模块化的多拷贝整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多拷贝整合 Delta整合 三乙酸内酯 启动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固剂与大豆油体对低温脱脂豆粕凝胶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王翔 丁希芃 +3 位作者 杨雪飞 麻志刚 洪光明 郑志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49,共7页
研究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葡萄糖酸内酯(GDL)和氯化钙(CaCl 2)3种凝固剂,以及大豆油体对低温脱脂豆粕(LDSM)凝胶的质构、持水性、蛋白质二级结构、流变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TGase制备的LDSM凝胶具有最高的弹性(0.96 mm... 研究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葡萄糖酸内酯(GDL)和氯化钙(CaCl 2)3种凝固剂,以及大豆油体对低温脱脂豆粕(LDSM)凝胶的质构、持水性、蛋白质二级结构、流变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TGase制备的LDSM凝胶具有最高的弹性(0.96 mm)、持水性(73.72%)、β-折叠含量(质量分数37.18%)以及孔隙均匀的表面微观结构;添加GDL制备的LDSM凝胶具有最大的硬度(161.75 g)和频率扫描G′值(461.81 Pa),凝胶网络结构均匀致密;添加CaCl_(2)制备的LDSM凝胶网络结构疏松多孔,弹性低,持水性差。与未添加大豆油体的LDSM凝胶相比,添加大豆油体使得3组LDSM凝胶的硬度、弹性、持水性、β-折叠含量和频率扫描中G′和G″值均显著增加(P<0.05),凝胶网络结构更加致密有序,孔隙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脱脂豆粕 氯化钙 葡萄糖酸内酯 谷氨酰胺转氨酶 大豆油体 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化方式和右旋糖酐对蚕豆蛋白凝胶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汤回花 李欣忆 +6 位作者 刘毕琴 唐蓉 陈骏飞 朱懿瑾 胡永金 李宏 史巧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93-199,共7页
研究了植物乳植杆菌P4和葡萄糖酸-δ-内酯(glucono-delta-lactone,GDL)2种酸化方式及添加右旋糖酐(dextran,DX)对蚕豆分离蛋白(faba bean protein isolate,FPI)凝胶理化、流变和相互作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到达酸化终点pH 5.0,GDL酸化... 研究了植物乳植杆菌P4和葡萄糖酸-δ-内酯(glucono-delta-lactone,GDL)2种酸化方式及添加右旋糖酐(dextran,DX)对蚕豆分离蛋白(faba bean protein isolate,FPI)凝胶理化、流变和相互作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到达酸化终点pH 5.0,GDL酸化诱导(FPI+GDL)凝胶所需酸化时间低于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酸化诱导(FPI+LAB)凝胶,尽管酸化速率不同,但酸化终点G′和G″没有显著性差异。相较于FPI+GDL凝胶,FPI+LAB凝胶具有较低的凝胶强度(0.65±0.06)N和较高的持水性(47.37±1.60)%。化学作用力结果显示,FPI+GDL凝胶以氢键为主,而FPI+LAB凝胶以二硫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为主。添加DX都会显著增加2种酸化方式诱导FPI凝胶的持水性;降低FPI+GDL凝胶的黏弹性和强度,但增强了FPI+LAB凝胶的黏弹性和强度,这与添加DX后凝胶的化学作用力变化一致。综上所述,酸化方式和DX的添加都会影响FPI凝胶的质构特性和流变性能,研究结果为拓展植物蛋白凝胶定制化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蛋白凝胶 葡萄糖酸-Δ-内酯 乳酸菌 流变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脂肪酶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对切达干酪内酯类化合物形成的影响
8
作者 田怀香 黄宁炜 +3 位作者 葛畅 杨睿 于海燕 陈臣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2,共12页
本研究从传统发酵食品中筛选产脂肪酶乳酸菌,结合干酪浆快速成熟模型得到产内酯化合物性能较好的乳酸菌,将其作为附属发酵剂应用于切达干酪的制备,采用感官评价、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比... 本研究从传统发酵食品中筛选产脂肪酶乳酸菌,结合干酪浆快速成熟模型得到产内酯化合物性能较好的乳酸菌,将其作为附属发酵剂应用于切达干酪的制备,采用感官评价、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比较添加产脂肪酶乳酸菌的附属发酵剂和未添加附属发酵剂干酪在4、10、14℃成熟过程中(150 d)风味品质及内酯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产脂肪酶乳酸片球菌4D和格氏乳球菌Y3具有较好的产内酯性能。经感官评价发现,与未添加附属发酵剂的切达干酪相比,添加乳酸片球菌4D的干酪在10、14℃成熟90 d时分别具有香气强度最高的奶香味、果香。添加格氏乳球菌Y3的干酪在14℃成熟120 d具有最高的奶香味香气强度值。利用GC-MS技术共鉴定出4种内酯类化合物,添加乳酸片球菌4D和格氏乳球菌Y3的切达干酪在3种恒温条件下成熟时,δ-癸内酯和δ-十二内酯的含量均高于未添加附属发酵剂的切达干酪,且能够促进δ-辛内酯的形成。此外,仅在格氏乳球菌Y3发酵的切达干酪中鉴定出γ-丁内酯。通过探究干酪成熟温度和时间对内酯形成的影响,发现在14℃条件下干酪的成熟效果最好,添加乳酸片球菌4D的切达干酪在90 d时总内酯含量达到最高,添加格氏乳球菌Y3的切达干酪则是在120 d时达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脂肪酶 切达干酪 内酯化合物 附属发酵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马追倍半萜内酯对脂多糖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9
作者 罗陈 杨燕 +4 位作者 令狐莉 夏炼 周可云 刘传新 罗先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89-897,共9页
目的:旨在通过代谢组学探讨野马追倍半萜内酯(sesquiterpene lactones of Eupatorium lindleyanum DC.,SLEL)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 目的:旨在通过代谢组学探讨野马追倍半萜内酯(sesquiterpene lactones of Eupatorium lindleyanum DC.,SLEL)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 group,CG)、模型对照组(model group,MG)、SLEL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 mg/kg)和阳性对照组(醋酸地塞米松片,5 mg/kg),其中CG组和MG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各组灌胃给药体积均为10mL/kg,每天给药1次,连续7 d。末次给药后1 h,除CG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气管滴注5 mg/kg LPS建立ALI大鼠模型。造模24 h后,腹主动脉取血并收集左肺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采用瑞氏-吉姆萨染色法计数BALF的总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和BALF中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紧密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和闭合蛋白(Occludin)的蛋白表达;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法检测肺脏IL-18、IFN-γ、ZO-1和Occludin的mRNA表达;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UPLC-ESI-MS/MS)对大鼠的血清和肺组织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与MG组相比,SLEL各剂量组均明显降低肺组织的湿干重比、肺系数和BALF的总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均明显降低血清和BALF中IL-18和IFN-γ的含量以及肺组织中IL-18和IFN-γ的mRNA表达;也能够明显促进ZO-1和Occludin的蛋白和mRNA表达;光镜下可见肺组织水肿程度、肺泡腔内出血和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显示对ALI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SLEL血清和肺组织分别有91和33种代谢产物差异明显,其中血清中主要差异代谢物为鞘氨醇、L-乳酸、烟酸D-核苷酸及甲羟戊酸-5P,肺组织中主要差异代谢物为牛磺胆酸,提示SLEL可能主要影响血清的鞘脂、丙酮酸、烟酸和烟酰胺、色氨酸等代谢通路以及肺组织的牛磺酸和亚牛磺酸等代谢通路而改善ALI。结论:SLEL对LPS诱导ALI大鼠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改善肺部屏障功能以及调控相关代谢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马追倍半萜内酯 急性肺损伤 肺部屏障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群体感应淬灭活性研究
10
作者 檀茜倩 王晓晴 +4 位作者 崔方超 王当丰 吕欣然 李学鹏 励建荣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66,共8页
为了研究土壤中具有群体感应淬灭作用的细菌类型以及其群体感应淬灭活性,本研究对土壤中可降解蜂房哈夫尼菌(Hafnia alvei)所产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的菌株进行了筛选、分离和鉴定,对群体感应淬灭菌的特性以及其对蜂房哈夫尼菌生物被膜的... 为了研究土壤中具有群体感应淬灭作用的细菌类型以及其群体感应淬灭活性,本研究对土壤中可降解蜂房哈夫尼菌(Hafnia alvei)所产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的菌株进行了筛选、分离和鉴定,对群体感应淬灭菌的特性以及其对蜂房哈夫尼菌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能力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判断菌株可能产群体感应淬灭酶类型。共从土壤中分离到4株对蜂房哈夫尼菌所分泌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具有较高降解活性的细菌,经鉴定分别为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i hormaechei)GS31、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GS44、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GS48和沙雷氏菌(Serratia sp.)GS53;其中霍氏肠杆菌GS31的淬灭活性最强,其次为沙雷氏菌GS53、蜡样芽孢杆菌GS44和苏云金芽孢杆菌GS48。霍氏肠杆菌GS31和沙雷氏菌GS53的潜在群体感应淬灭活性物质存在无细胞上清液中(Cell-free supernatant,CFS),而蜡样芽孢杆菌GS44和苏云金芽孢杆菌GS48存在于细胞破碎提取物(Crude cell extract,CCE)中;结合结晶紫染色和光学显微镜分析结果发现,所分离的菌株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清除蜂房哈夫尼菌生物被膜能力,其中霍氏肠杆菌GS31的抑制率和清除率最高,分别为42.9%和53.0%。同源基因扩增结果表明,霍氏肠杆菌GS31、蜡样芽孢杆菌GS44、沙雷氏菌GS53中可能存在AiiA内酯酶和PvdQ酰化酶基因,苏云金芽孢杆菌GS48中可能存在AiiA内酯酶基因。通过对土壤中可降解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菌株的筛选及其群体感应淬灭活性研究,为进一步丰富群体感应淬灭菌资源,以及基于群体感应淬灭菌的水产保鲜剂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 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淬灭 生物被膜 蜂房哈夫尼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有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研究
11
作者 景娇 张思瑶 +3 位作者 刘艳伶 王芬 肖伟 王振中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3,共6页
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和非LA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事后分析。共纳入3448例发病48 h内的... 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和非LAA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事后分析。共纳入3448例发病48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1∶1随机接受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和安慰剂治疗14 d。研究对象按照LAA型和非LAA型卒中分为2组。主要疗效指标为随机化后(90±7)d发生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完全生活自理(mRS达到0~1分)的比例。结果共纳入34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non-LAA型患者1604例(46.52%),LAA型患者1844例(53.48%)。non-LAA患者(OR=1.24,95%CI:1.02~1.51;P=0.03)和LAA患者(OR=1.37;95%CI:1.14~1.65;P<0.001),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相比于安慰剂均可显著提高90 d mRS评分0~1分患者的比例。LAA分型与不同治疗方式无显著交互作用(交互P=0.48)。结论在不同LAA分型患者中,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可能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的功能预后,但研究结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粥样硬化分型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 缺血性卒中 功能预后 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ramolecular Carboxymethylation of a 1,3-Diene Derived from Gibberellin A_3; Synthesis of Ring A Extendedγ-andδ-Lactonic Gibberellin Analogues
12
作者 ChastineL.WILLIS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15-115,共1页
关键词 and lactonic Gibberellin Analogues Synthesis of Ring A Extended Intramolecular Carboxymethylation of a 1 3-Diene Derived from Gibberellin A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葡萄糖酸-δ-内酯 被引量:1
13
作者 师保炜 吴艳阳 +2 位作者 武斌 纪利俊 陈葵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32,共6页
葡萄糖酸-δ-内酯常通过葡萄糖酸水溶液蒸发浓缩制备,所得产品常含有少量的葡萄糖酸和葡萄糖酸-γ-内酯。为了检测产品中葡萄糖酸-δ-内酯的质量分数,文中建立了可快速分离分析葡萄糖酸-δ-内酯、葡萄糖酸和葡萄糖酸-γ-内酯的高效液相... 葡萄糖酸-δ-内酯常通过葡萄糖酸水溶液蒸发浓缩制备,所得产品常含有少量的葡萄糖酸和葡萄糖酸-γ-内酯。为了检测产品中葡萄糖酸-δ-内酯的质量分数,文中建立了可快速分离分析葡萄糖酸-δ-内酯、葡萄糖酸和葡萄糖酸-γ-内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优化了葡萄糖酸-δ-内酯的分析条件。以SPD-M20A二极管阵列检测器,采用Titank Hilic色谱柱分离葡萄糖酸-δ-内酯、葡萄糖酸和葡萄糖酸-γ-内酯,以0.01 mol/L乙腈-磷酸水溶液(体积比90∶10)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柱温为3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05 nm,进样量为20μL。结果表明,葡萄糖酸-δ-内酯在7 min内可实现较好的分离;在0.5—2.5 mg/m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检出限为0.002 mg/mL,定量限为0.5 mg/mL,3个水平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8%—99.9%,相对标准偏差0.1%—0.4%(n=5)。此方法分析时间短、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可用于葡萄糖酸-δ-内酯、葡萄糖酸和葡萄糖酸-γ-内酯的同时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Hilic色谱柱 葡萄糖酸-Δ-内酯 葡萄糖酸 葡萄糖酸-γ-内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辅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ADL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灿富 杨保生 +1 位作者 区志明 梁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24,共3页
目的分析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辅助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1月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每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基于阿... 目的分析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辅助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1月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每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基于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持续2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神经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白介素(IL)-6、D二聚体表达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5.31±0.48)分低于对照组(7.96±0.57)分,ADL评分(76.52±8.46)分高于对照组(65.89±8.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L-6(6.51±1.46)ng/L、D-D(2.51±0.31)mg/L低于对照组IL-6(8.36±1.51)ng/L、D-D(3.96±0.4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神经缺损减轻,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 阿托伐他汀 急性脑梗死 日常生活能力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合细菌Rhodopseudomonas faecalis JS提升细菌抑藻能力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帼英 罗智伟 +2 位作者 谢章彰 林炜铁 罗剑飞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92-2801,共10页
抑藻细菌在蓝藻水华的发展及消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增强抑藻细菌的抑藻能力将有助于加速蓝藻水华的消散,然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原位调控手段。为了探究光合细菌Rhodopseudomonas faecalis JS对抑藻细菌抑藻作用的促进作用及其机... 抑藻细菌在蓝藻水华的发展及消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增强抑藻细菌的抑藻能力将有助于加速蓝藻水华的消散,然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原位调控手段。为了探究光合细菌Rhodopseudomonas faecalis JS对抑藻细菌抑藻作用的促进作用及其机理,本研究首先进行富营养化水体土著细菌的抑藻实验,研究光合细菌R.faecalis JS对原位菌群抑藻能力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原位菌群中纯菌的分离与鉴定,进一步研究R.faecalis JS对不同种属细菌抑藻能力的促进作用;通过乙醇提取、HPLC及液质联用技术,对R.faecalis JS促进细菌抑藻作用的活性物质进行分离鉴定,探究R.faecalis JS对抑藻细菌抑藻能力的促进机理。结果表明:①光合细菌R.faecalis JS的发酵液能够增强富营养化水体原位菌群的抑藻效果。②从原位混合菌群中分离得到38株纯菌,有6株细菌(AB-3、AB-6、AB-13、AB-26、AB-31、AB-38)的抑藻率在添加R.faecalis JS发酵液后出现显著性提升,其中P.putida AB-31菌抑藻能力的增幅最大,其抑藻率由13.59%升至81.70%。这些细菌的系统分类学鉴定结果显示,R.faecalis JS发酵液能够提升抑藻作用的抑藻细菌都属于Pseudomonadota假单胞菌门,表明R.faecalis JS提升细菌抑藻能力具有门水平上的特异性。③对R.faecalis JS发酵液中的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得到22种潜在的活性代谢物,验证发现代谢物中的N-己酰基-DL-高丝氨酸内脂和N-丁酰基-DL-高丝氨酸内脂能够显著提升AB-31菌的抑藻作用,说明光合细菌R.faecalis JS可能通过释放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方式提升抑藻细菌的抑藻作用。研究显示,光合细菌R.faecalis JS具有原位提升细菌抑藻作用的潜力,这将为蓝藻水华的治理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抑藻细菌 光合细菌Rhodopseudomonas faecalis JS 高丝氨酸内脂 群体感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雌、雄植株叶片药用成分含量及转录组差异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傅芸 钟寅枭 +5 位作者 许薇 刘玉华 张心娴 魏启轩 曹福亮 付芳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74,共13页
【目的】探究雌、雄银杏叶片中萜内酯和黄酮醇苷及其主要组分的含量差异及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方法】选取雌、雄银杏各10株,以叶片为试验材料,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分别测定萜... 【目的】探究雌、雄银杏叶片中萜内酯和黄酮醇苷及其主要组分的含量差异及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方法】选取雌、雄银杏各10株,以叶片为试验材料,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分别测定萜内酯、黄酮醇苷含量,并选取萜内酯和黄酮醇苷含量具有代表性的3个雌株和3个雄株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雌株中萜内酯及其主要组分含量均略高于雄株,但差异不显著;黄酮醇苷及其主要组分含量均高于雄株,但各组分中仅槲皮素含量差异显著(P=0.045)。转录组测序共得到288 023 696条Raw reads,257 059 884条Clean reads,Q30≥91.24%,GC含量≥45.95%,唯一比对率≥85.04%。共鉴定(P <0.05且|log2FC|≥1)出676个差异表达基因,与雌株相比,雄株有340个差异表达基因上调表达,336个差异表达基因下调表达。GO富集分析显示有372个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氧化还原过程、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解毒、催化活性等163个GO条目中。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病原互作、其他聚糖降解、类固醇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有关。银杏萜内酯和黄酮醇合成通路上相关结构基因的表达在雌株中均高于雄株,与雌株中萜内酯、黄酮醇苷含量高于雄株的趋势相一致。【结论】不同性别银杏叶片中萜内酯和黄酮醇苷含量及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有差异,雌株略高于雄株。研究为基于不同性别的叶用银杏优良种质的筛选和培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片 雌、雄植株 萜内酯 黄酮醇苷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脑樟枝中一个新的桉叶烷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志勇 肖德明 +5 位作者 谢传奇 刘云飞 徐骏伟 李泓序 韩晓丹 吴磊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63-1867,共5页
研究龙脑樟Cinnamomum camphora chvar.Borneol枝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MCI等柱层析,结合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从龙脑樟枝乙酸乙酯萃取段中分离纯化得到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数据和文献报道确定了它们的结... 研究龙脑樟Cinnamomum camphora chvar.Borneol枝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MCI等柱层析,结合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从龙脑樟枝乙酸乙酯萃取段中分离纯化得到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数据和文献报道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campholactone A(1)、northalifoline(2)、N-苯乙基-苯甲酰胺(3)。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桉叶烷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在C-11位上存在罕见的酰胺取代,化合物2、3为首次从龙脑樟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化合物1~3进行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毒性评价,通过脂多糖刺激RAW 264.7小鼠巨噬细胞建立的体外炎症模型,采用Griess法研究化合物1~3对炎症介质NO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3在浓度为20μmol/L时,对肿瘤细胞HepG2表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35.78%±0.15%、42.36%±0.58%、23.95%±0.40%;对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小鼠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NO的抑制作用弱,抑制率小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脑樟 桉叶烷型倍半萜内酯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蟛蜞菊内酯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丽宏 耿世佳 王玉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6-320,共5页
目的分析蟛蜞菊内酯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方法将肺泡上皮细胞A549分为感染组(1×108/CFU/mL的肺炎链球菌培养细胞)、对照组(不作处理)、感染+蟛蜞菊内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10... 目的分析蟛蜞菊内酯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分泌的调节作用。方法将肺泡上皮细胞A549分为感染组(1×108/CFU/mL的肺炎链球菌培养细胞)、对照组(不作处理)、感染+蟛蜞菊内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10、20、40μmol/L蟛蜞菊内酯预处理,之后采用1×108/CFU/mL的肺炎链球菌培养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量、炎症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及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感染+蟛蜞菊内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凋亡率、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IL-6、IL-1β、TNF-αmRNA相对表达量及水平较高,Bcl-2蛋白表达量较低(P<0.05);与感染组相比,感染+蟛蜞菊内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凋亡率、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IL-6、IL-1β、TNF-αmRNA相对表达量及水平较低,Bcl-2蛋白表达量较低,且感染+蟛蜞菊内酯高剂量组凋亡率、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IL-6、IL-1β、TNF-αmRNA相对表达量及水平最高,Bcl-2蛋白表达量最低(P<0.05)。结论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肺泡上皮细胞经蟛蜞菊内酯干预后细胞凋亡率下降,炎症因子分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蟛蜞菊内酯 肺炎链球菌 肺泡上皮细胞 凋亡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倍半萜内酯类成分抗胶质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严小婷 王鑫烨 +1 位作者 白明 姚国栋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74-1184,共11页
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恶性胶质瘤死亡率高、预后极差,尽管采取多种治疗干预措施,总体生存率依旧很低。倍半萜内酯是一类含有α-亚甲基-γ-内酯的天然产物,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近几年来已有多项关于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抗... 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恶性胶质瘤死亡率高、预后极差,尽管采取多种治疗干预措施,总体生存率依旧很低。倍半萜内酯是一类含有α-亚甲基-γ-内酯的天然产物,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近几年来已有多项关于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抗胶质瘤作用的报道,如ACT001,是一种倍半萜内酯(小白菊内酯)的结构修饰物,已作为一种潜在抗癌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就近几年已有研究的具有抗胶质瘤作用的倍半萜内酯的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倍半萜内酯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分子3OC12HSL对小鼠生长、血液和肠道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帅 高前磊 +4 位作者 李川皓 张相伦 王迎雪 袁震 盛清凯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63,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群体感应分子3OC12HSL对小鼠生长、炎症因子及肠粘膜屏障的影响。采用高剂量盐酸林可霉素灌胃方法建立小鼠腹泻模型,对正常小鼠和腹泻模型小鼠分别灌胃生理盐水、二甲基亚砜(DMSO)、溶于DMSO的3OC12HSL溶液。结果显示,灌... 本研究旨在探讨群体感应分子3OC12HSL对小鼠生长、炎症因子及肠粘膜屏障的影响。采用高剂量盐酸林可霉素灌胃方法建立小鼠腹泻模型,对正常小鼠和腹泻模型小鼠分别灌胃生理盐水、二甲基亚砜(DMSO)、溶于DMSO的3OC12HSL溶液。结果显示,灌胃3OC12HSL降低正常小鼠和腹泻小鼠的增重,提高血清中D-乳酸、TNF-α含量,降低大肠长度及空肠和回肠绒毛长度(P<0.05);腹泻提高血清中IL-1、IL-8、TNF-α含量,降低空肠及回肠绒毛长度(P<0.05);灌胃3OC12HSL和腹泻对回肠绒隐比有协同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3OC12HSL不利于小鼠的生长,腹泻可能加重3OC12HSL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OC12HSL 小鼠 腹泻 生长 血液 肠道 粘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