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乙酰-5-羟色胺(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大鼠视网膜活性Caspase-3、Bcl-2、Bax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婷婷 赵岩松 +4 位作者 王海宇 杨明 程丹丹 牟青杰 王晓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01-704,708,共5页
目的探讨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大鼠视网膜活性Caspase-3、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6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 目的探讨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大鼠视网膜活性Caspase-3、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6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缺血再灌注组(30只)与药物组(30只),药物组于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5 mg·kg-1NAS,缺血再灌注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缺血再灌注组与药物组按RIRI后时间,分为6 h、12 h、24 h、48 h、72 h五个亚组。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活性Caspase-3、Bcl-2及Bax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结构清晰,各层细胞排列紧密;缺血再灌注组大鼠RIRI后6 h、12 h视网膜各层高度水肿,24 h后水肿逐渐减轻,神经节细胞逐渐减少,分布较紊乱,随着时间延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大片缺失;药物组6 h、12 h较缺血再灌注组细胞水肿明显减轻,24 h、48 h、72 h组较缺血再灌注组细胞排列规整,神经节细胞数量减少减轻。缺血再灌注组视网膜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在灌注后6 h开始表达增加,阳性细胞数为(561.15±37.19)个·mm^(-2),24 h达到较高水平,阳性细胞数为(1522.61±84.36)个·mm^(-2),随后逐渐下降,药物组视网膜各时间点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少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可见大量Bcl-2阳性细胞;缺血再灌注组RIRI后6 h Bcl-2阳性细胞开始下降,12 h后继续减少,24 h降至较低水平;药物组各时间点Bcl-2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多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几乎未见Bax阳性细胞;缺血再灌注组RIRI后6 h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可见Bax阳性细胞,24 h达到较高水平,48 h开始下降;药物组各时间点Bax阳性细胞均显著少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NAS可促进RIRI大鼠视网膜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Bax蛋白的表达,降低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减轻细胞凋亡,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5-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活性Caspase-3 BCL-2 B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5-羟色胺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视网膜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明 刘建晓 +4 位作者 徐宁 李光祖 王俊 王晓莉 赵岩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大鼠视网膜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Sprague Dawley大鼠54只,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RIRI组... 目的探讨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大鼠视网膜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成年Sprague Dawley大鼠54只,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RIRI组(24只)与NAS组(24只);采用高眼压法建立大鼠RIRI模型,依据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将RIRI组与NAS组大鼠又分为6 h、12 h、24 h及72 h四个亚组。NAS组于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NAS(5 mg·kg-1),RIRI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通过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并记录各组大鼠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AS对RIRI大鼠视网膜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HE染色显示,正常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分界清晰,形态正常,神经细胞排列整齐; RIRI组大鼠再灌注后6 h视网膜各层出现水肿,以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较显著,神经节细胞数较正常组减少;随后视网膜水肿进一步加重,神经节细胞继续减少; NAS组大鼠在再灌注后6 h、12 h、24 h视网膜水肿程度较RIRI组轻,NAS组在再灌注后72 h视网膜厚度较RIRI组厚,NAS组各时间点神经节细胞数均较RIRI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组几乎未见Fas^+细胞。再灌注后6 h,RIRI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内核层开始出现少量Fas^+细胞;再灌注后12 h,RIRI组视网膜Fas^+细胞表达逐渐增多;再灌注后24 h视网膜Fas^+细胞数达到高峰,棕色阳性染色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及神经纤维层;再灌注后72 h视网膜Fas^+细胞较再灌注后24 h减少。NAS组在再灌注后6 h、12 h、24 h、72 h视网膜Fas^+细胞数均较RIRI组各时间点减少,再灌注后24 h,Fas^+细胞数达较高水平,随后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正常组视网膜可见FasL全层低表达。RIRI组再灌注后6 h,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存在少量FasL^+细胞;再灌注后12 h FasL蛋白表达逐渐增多;再灌注后24 h FasL^+细胞数达高峰,可见深棕色的细胞膜及细胞质染色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及神经纤维层;再灌注后72 hFasL蛋白的阳性表达逐渐减少。NAS组再灌注后6 h、12 h、24 h、72 h视网膜FasL^+细胞数均少于RIRI组各时间点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结论 NAS可通过抑制RIRI大鼠视网膜细胞Fas、FasL蛋白的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视网膜细胞造成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5-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FAS FASL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N-乙酰-5-羟色胺(NAS)给药途径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3
作者 徐宁 殷慧文 +3 位作者 张宁 刘建晓 王晓莉 赵岩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5-419,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与尾静脉注射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两种给药途径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组织病理学、活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 目的探讨腹腔与尾静脉注射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两种给药途径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组织病理学、活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无眼疾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5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6)、RIRI腹腔组(n=12)、RIRI静脉组(n=12)、NAS腹腔组(n=12)和NAS静脉组(n=12),后四组采用升高眼压法建立大鼠RIRI模型。NAS腹腔组、NAS静脉组于建模前30 min分别经腹腔、尾静脉注射NAS(10 mg·kg^-1),RIRI腹腔组、RIRI静脉组于造模前30 min分别经腹腔、尾静脉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RIRI后24 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活性Caspase-3的表达,TUNEL染色检测各组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RIRI后7 d,HE染色观察各组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HE染色结果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规则;RIRI后7 d,RIRI腹腔组与RIRI静脉组大鼠视网膜细胞排列稀疏、紊乱,形态不规则,视网膜内层厚度变薄;NAS腹腔组视网膜细胞形态较规则,排列较规整;NAS静脉组视网膜各层形态及细胞排列均趋于正常。NAS静脉组视网膜内层厚度(91.67±1.43)μm显著高于NAS腹腔组(87.80±1.33)μm、RIRI腹腔组(82.37±1.09)μm和RIRI静脉组(82.81±0.90)μ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NAS静脉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616.90±79.51)个·mm^-2显著高于NAS腹腔组(529.25±92.05)个·mm^-2、RIRI静脉组(434.42±87.17)个·mm^-2、RIRI腹腔组(390.72±72.12)个·m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RIRI后24 h,NAS静脉组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145.01±22.54)个·mm^-2少于NAS腹腔组(221.34±30.84)个·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少于RIRI静脉组(380.54±41.25)个·mm^-2和RIRI腹腔组(387.79±26.72)个·m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UNEL染色结果示,RIRI后24 h,NAS静脉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1468.03±128.40)个·mm^-2少于NAS腹腔组(1968.96±254.98)个·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少于RIRI静脉组(2122.77±165.76)个·mm^-2和RIRI腹腔组(2140.53±177.96)个·m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腹腔及静脉注射NAS治疗均可减少视网膜细胞凋亡,从而减轻RIRI大鼠视网膜损伤,且静脉注射给药的疗效优于腹腔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5-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活性Caspase-3 细胞凋亡 视网膜内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N-乙酰-5-羟色胺(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建晓 殷慧文 +4 位作者 陈伟 徐宁 杨明 王晓莉 赵岩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28-731,736,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RIRI组和NAS组。采用高眼压法建立RIRI大...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RIRI组和NAS组。采用高眼压法建立RIRI大鼠模型。NAS组按照给药剂量的不同分为NAS低剂量组(5 mg·kg-1)、NAS中剂量组(10 mg·kg-1)和NAS高剂量组(20 mg·kg-1),造模前后30 min腹腔注射NAS。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形态学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活性Caspase-3的表达,TUNEL法检测各组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NAS中剂量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最整齐,视网膜内层厚度[(53.24±1.68)μm]显著薄于RIRI组[(60.54±2.52)μm]及NAS低剂量组[(56.78±1.78)μm](均为P<0.01),NAS中剂量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1113.65±74.40)个·mm^-2]显著多于RIRI组[(719.89±83.67)个·mm^-2]及NAS低剂量组[(882.09±55.62)个·mm^-2](均为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视网膜中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RIRI组[(246.08±19.23)个·mm^-2]及NAS低、中、高剂量组[(196.95±19.83)个·mm^-2、(142.77±18.25)个·mm^-2、(133.10±15.19)个·mm^-2]均显著多于正常对照组[(95.37±10.93)个·mm^-2](均为P<0.01);NAS中剂量组视网膜中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少于RIRI组及NAS低剂量组(均为P<0.01)。TUNEL检测结果显示,TUNEL阳性细胞数RIRI组[(225.45±18.93)个·mm^-2]及NAS低、中、高剂量组[(175.06±17.69)个·mm^-2、(108.85±13.41)个·mm^-2、(100.37±13.53)个·mm^-2]均多于正常对照组[(81.98±11.29)个·mm^-2](均为P<0.01);NAS中剂量组视网膜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RIRI组及NAS低剂量组(均为P<0.01)。结论腹腔注射NAS治疗可减轻RIRI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中剂量NAS治疗方案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5-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活性Caspase-3 视网膜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籽苯丙烯酰5-羟色胺衍生物的微波辅助提取和组分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金青哲 易晓霆 +1 位作者 王兴国 裘爱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65,共5页
研究了微波辅助提取红花籽中苯丙烯酰5-羟色胺衍生物的工艺条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对提取物进行了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出乙醇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度20目、微波功率450W、回流温度65℃、微波辐... 研究了微波辅助提取红花籽中苯丙烯酰5-羟色胺衍生物的工艺条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对提取物进行了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出乙醇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度20目、微波功率450W、回流温度65℃、微波辐射时间10min、液固比6∶1(V/m)。在此条件下,得率达到1.36%,提取物纯度为43.91%。组分分析表明,微波辅助乙醇提取法可得到7种苯丙烯酰5-羟色胺衍生物,主要成分为阿魏酰-5-羟色胺、香豆酰-5-羟色胺。该法提取时间短,对苯丙烯酰5-羟色胺衍生物提取效率高,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籽 苯丙烯5-衍生物 微波辅助提取 高教液相-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丙烯酰5-羟色胺衍生物的分布、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金青哲 易晓霆 +2 位作者 单良 王兴国 裘爱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8年第5期926-933,共8页
本文评述了苯丙烯酰5-羟色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理化性质、在植物中的分布与生物合成、提取、检测方法和生物活性作用,指出了其在功能食品开发和新药创制方面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苯丙烯5- 分布 生物合成 提取 检测方法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5-甲氧色胺对创伤痛的影响及作用部位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淑慧 胡德耀 +1 位作者 李晓辉 王正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26-528,共3页
目的:研究N-乙酰-5-甲氧色胺对创伤痛的影响,并对其可能作用部位进行分析。方法:以大鼠截肢结合50℃热水刺激举尾作为创伤痛模型,大鼠创伤后即刻、1d、2d、3d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Mel(30,60,120mg/kg)、Pt20mg/kg、Mel+Pt(10+10mg/kg)及溶... 目的:研究N-乙酰-5-甲氧色胺对创伤痛的影响,并对其可能作用部位进行分析。方法:以大鼠截肢结合50℃热水刺激举尾作为创伤痛模型,大鼠创伤后即刻、1d、2d、3d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Mel(30,60,120mg/kg)、Pt20mg/kg、Mel+Pt(10+10mg/kg)及溶媒,于创伤前及最后一次给药后20min、40min、80min、120min观察痛阈(50℃刺激举尾潜伏期)变化情况。观察创伤后3d侧脑室注射Mel(0.25、0.5、1.0mg/kg)后20min、40min、80min、120min的痛阈变化情况。结果:创伤后3d痛阈降至最低,7d恢复至正常。腹腔注射Mel(30—120mg/kg)或侧脑室注射Mel(0.25—1.0mg/kg)均剂量依赖性地增加了创伤大鼠的痛阈,且于给药后40min达高峰,持续至120min仍有效。Mel(10mg/kg)与Pt(10mg/kg)合用,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结论:Mel对创伤痛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主要作用部位在中枢。Mel与哌替啶有明显协同镇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5-甲氧 创伤 疼痛 镇痛作用 哌替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5-甲氧色胺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及其对阿片类镇痛药依赖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淑慧 周见至 +2 位作者 唐渊 张海港 李晓辉 《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10期1247-1250,共4页
目的观察N-乙酰-5-甲氧色胺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及其对哌替啶依赖动物催促戒断症状的影响。方法以大鼠截肢结合50℃热水刺激建立创伤痛模型,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及黄嘌呤氧化酶法,观察创伤后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目的观察N-乙酰-5-甲氧色胺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及其对哌替啶依赖动物催促戒断症状的影响。方法以大鼠截肢结合50℃热水刺激建立创伤痛模型,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及黄嘌呤氧化酶法,观察创伤后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以及N-乙酰-5-甲氧色胺对其的影响;以连续递增给药建立哌替啶依赖小鼠模型,观察N-乙酰-5-甲氧色胺对哌替啶依赖动物戒断反应的影响。结果大鼠创伤后第3天,脑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则显著降低。N-乙酰-5-甲氧色胺(30,60,120 mg.kg-1)腹腔注射能剂量依赖性降低脑组织中MDA含量、升高SOD活性。连续腹腔注射哌替啶7次,用纳洛酮催促后小鼠跳跃反应百分率达90%,N-乙酰-5-甲氧色胺2 d 7次给药累加剂量达840 mg.kg-1,小鼠未出现跳跃反应;N-乙酰-5-甲氧色胺(5,15,20 mg.kg-1)与哌替啶合用,能明显地抑制哌替啶依赖小鼠戒断跳跃反应(P<0.01),使小鼠跳跃反应百分率分别减少61.4%,72.8%,84.8%,且N-乙酰-5-甲氧色胺抗哌替啶依赖作用强度均有剂量相关性。结论N-乙酰-5-甲氧色胺对创伤痛大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N-乙酰-5-甲氧色胺无明显身体依赖性,且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抗哌替啶依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5-甲氧 哌替啶 抗氧化应激 戒断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籽粕中两种主要5-羟色胺衍生物分离纯化及NMR结构鉴定 被引量:2
9
作者 岳金焕 陶冠军 +1 位作者 金青哲 王兴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7-120,共4页
本研究建立了红花籽粕中两种主要5-羟色胺衍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及其HPLC检测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LichrospherC18柱层析分离纯化两种化学成分,用HPLC-MS、1H-NMR、13C-NMR对其进行检测鉴定。结果表明,从红花籽粕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 本研究建立了红花籽粕中两种主要5-羟色胺衍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及其HPLC检测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LichrospherC18柱层析分离纯化两种化学成分,用HPLC-MS、1H-NMR、13C-NMR对其进行检测鉴定。结果表明,从红花籽粕的乙醇提取物中得到的两种单体分别为:N-阿魏酰5-羟色胺、N-(p-香豆酰)5-羟色胺,其HPLC-PAD归一化纯度分别为96.76%、90.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籽粕 n-阿魏酰5-羟色胺 n-(p-香豆)5- HPLC-MS N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性磷脂酰胆碱和血管内皮对5—羟色胺收缩离体兔动脉 …
10
作者 谌立伟 郭迅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5-88,共4页
在离体兔胸心动脉环模型上观察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促血管收缩作用的机理以及血管内皮对LPC促血管收缩作用的影响。10μmol·L^-1LPC预温育30min可显著增强兔胸主动脉环对5-羟色胺(5-HT)的收缩... 在离体兔胸心动脉环模型上观察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促血管收缩作用的机理以及血管内皮对LPC促血管收缩作用的影响。10μmol·L^-1LPC预温育30min可显著增强兔胸主动脉环对5-羟色胺(5-HT)的收缩反应,使0.1μmol·L^-15-HT诱导的峰值张力增加到约2.5倍,EC50降低,收缩曲线左移。而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显形孢菌素能抑制LPC的促血管收缩作用,EC50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磷脂胆碱 血管收缩 血管内皮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起效抗抑郁药研发策略:单胺(5-HT)-非单胺(Glu/GABA)长反馈神经环路候选假说的提出 被引量:28
11
作者 李云峰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1-173,共13页
抑郁症已成为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临床一线抗抑郁剂大多是基于经典的“单胺假说(策略)”研发的,这些药物普遍存在起效缓慢、有效率不高、损伤认知和致自杀倾向等缺陷,因此,突破经典单胺策略框架,发展快速起效、兼可增强认知... 抑郁症已成为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临床一线抗抑郁剂大多是基于经典的“单胺假说(策略)”研发的,这些药物普遍存在起效缓慢、有效率不高、损伤认知和致自杀倾向等缺陷,因此,突破经典单胺策略框架,发展快速起效、兼可增强认知和低毒副作用抗抑郁药物是目前全球性重大需求和方向。2019年,S-氯胺酮和别孕烯醇酮(brexanolone)等快速起效抗抑郁药的上市为基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和γ-氨基丁酸A(GABAA)等受体的非单胺策略开辟了全新的前景。目前快速起效抗抑郁药研发总体趋势主要有二:即基于优化多靶标的单胺策略(现代单胺策略)和基于谷氨酸(Glu)-GABA平衡调控的非单胺策略。根据本实验室和国外同行的研究,我们提出单胺-非单胺即“5-羟色胺(5-HT)-Glu/GABA长反馈神经环路”候选假说,认为脑内单胺调控机制(如5-HT神经元,位于中缝核)与非单胺调节机制(Glu/GABA神经元,位于前额皮质等脑区)均是快速起效抗抑郁药机制的一部分,二者共同组成长反馈神经环路,介导前额皮质和海马等效应脑区快速增强的突触可塑性。基于该环路提出5个方面抗抑郁快速起效的候选策略:①通过解除GABA中间神经元对Glu锥体神经元的抑制或直接激活Glu锥体神经元,实现快速兴奋/抑制(E/I)平衡;②借助5-HT1A等受体同时调控5-HT神经元活性和兴奋/抑制平衡(同时增强单胺-非单胺环节);③直接激活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快速增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TOR通路;④刺激脑内BDNF的快速释放。⑤正向变构调节GABAA受体。希望这些思路和策略为进一步发现快速抗抑郁候选靶标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抑郁药 抑郁症 5- 受体 5-HT1A 哌吡酮 18 ku转位蛋白 受体 n-甲基-D-天冬氨酸 受体 γ-氨基丁酸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乙酰莽草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浆血管活性物质量和脑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英文)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欣志 种兆忠 +2 位作者 徐秋萍 孙建宁 刘建勋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8,共6页
目的探索血浆内血管活性物质和白细胞浸润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损伤中是否影响力不同及三乙酰莽草酸(TSA)的保护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90min再灌注3~48h模型。分别于缺血开始和缺血60min时给予'FSA50~200mg... 目的探索血浆内血管活性物质和白细胞浸润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损伤中是否影响力不同及三乙酰莽草酸(TSA)的保护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90min再灌注3~48h模型。分别于缺血开始和缺血60min时给予'FSA50~200mg·kg^-1。分别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5-羟色胺(5-HT)和血栓烷素B2(TXB2)含量,化学法测定脑皮层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3~24h时血浆5-HT和TXB2含量及脑MPO活性呈时间依赖性升高,48h后5一HT,TXB2含量降至假手术组水平,而MPO活性仍明显高于未缺血侧脑皮层。TSA(100和200mg·kg^-1)可显著抑制缺血90min再灌注24h时血浆5-HT和TXB2含量及脑MPO活性增高。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浆中血管活性物质量和脑组织中MPO活性表现出不同的时相变化,并且对脑损伤影响力不同,TSA可有效保护缺血脑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乙莽草酸 脑缺血 5- 血栓烷素B2 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肽药物酰米菲肽抗抑郁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付晓菲 徐风华 +2 位作者 苏欢欢 宋立娟 陈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9-543,共5页
目的评价多肽药物酰米菲肽(XMT)的抗抑郁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悬尾实验和小鼠强迫游泳实验研究XMT的抗抑郁作用,采用5-羟色氨酸(5-HTP)诱导小鼠甩头实验与小鼠育亨宾毒性增强实验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在小鼠悬尾实验中,采用XM... 目的评价多肽药物酰米菲肽(XMT)的抗抑郁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悬尾实验和小鼠强迫游泳实验研究XMT的抗抑郁作用,采用5-羟色氨酸(5-HTP)诱导小鼠甩头实验与小鼠育亨宾毒性增强实验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在小鼠悬尾实验中,采用XMT连续皮下注射5d,其中0.3~10mg/kg剂量范围的XMT可明显缩短悬尾不动时间,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强迫游泳实验中,采用XMT连续皮下注射5d,其中0.3~5.0mg/kg剂量范围的XMT可明显缩短游泳不动时间,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0.3~5.0mg/kg作为XMT的有效剂量,未显示出中枢兴奋作用。给予小鼠连续5d皮下注射0.3~10mg/kg剂量的XMT,其中5.0、1.0mg/kg剂量可减少5-HTP诱导的小鼠甩头行为,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0.3~10mg/kg剂量的XMT对育亨宾毒性均无明显增强作用,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MT在行为绝望动物抑郁模型上具有抗抑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拮抗5-羟色胺2受体(5-HT2受体)等多种途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米菲肽 米菲肽 抗抑郁药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氮平对奥沙利铂诱导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及脊髓NMDAR-2B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晓宇 张广芬 +3 位作者 董琳 杨建军 李伟彦 徐建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7-590,共4页
目的探讨米氮平对奥沙利铂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葡萄糖+吐温80(C组)、奥沙利铂+吐温80(O组)、奥沙利铂+米氮平10mg/kg组(M1组)、奥沙利铂+米氮平20mg/kg组(M2组)和奥沙利铂+米氮平30mg/kg组... 目的探讨米氮平对奥沙利铂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葡萄糖+吐温80(C组)、奥沙利铂+吐温80(O组)、奥沙利铂+米氮平10mg/kg组(M1组)、奥沙利铂+米氮平20mg/kg组(M2组)和奥沙利铂+米氮平30mg/kg组(M3组)。每天分别给予大鼠口服吐温80和米氮平10、20、30mg/kg,28d后测各组大鼠的热刺激缩足潜伏期(TWL)和机械性缩足阈值(MWT)。然后重新选取3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葡萄糖+生理盐水+吐温80(C组)、奥沙利铂+生理盐水+吐温80(O组)、奥沙利铂+生理盐水+米氮平20mg/kg(M组)和奥沙利铂+WAY100635+米氮平20mg/kg(W组)。W组在给予米氮平灌胃前30min腹腔注射1mg/kgWAY100635,连续应用28d后测各组大鼠的MWT。同时应用westernblot检测脊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NMDAR-2B)即NR2B的表达。结果在冷水缩尾测试中,其他四组大鼠的TWL在第3天和第10、17、24天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奥沙利铂注射后第7、14、21、28天,O组大鼠MWT明显低于C组(P<0.05)。治疗后第14、21、28天,M2和M3组大鼠MWT明显高于O组(P<0.05)。预先给予WAY100635,在奥沙利铂注射后第14、21、28天,W组大鼠MWT明显低于M组(P<0.05)。O组脊髓水平NR2B表达明显高于C组(P<0.05),M2和M3组明显低于O组(P<0.05)。预先给予WAY100635,W组脊髓水平NR2B表达明显高于M组(P<0.05)。结论奥沙利铂引起的触觉痛觉异常与脊髓NR2B表达增高有关,米氮平可能通过5-HT1A受体减轻触觉痛觉异常和上调NR2B表达;但米氮平对冷痛觉过敏无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沙利铂 米氮平 神经病理性疼痛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5-1A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籽粕中血清素衍生物的HPLC-MS分析
15
作者 金青哲 王兴国 王未鲜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0-255,共6页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对红花籽粕粗提物中血清素衍生物组份进行分析, 确定是5-羟色胺与阿魏酸或香豆酸的7种酰胺化产物,包括其二聚体和葡萄糖苷,分别命名为:阿魏酰5- 羟色胺;香豆酰5-羟色胺;香豆酰5-羟色胺二聚体;香豆...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对红花籽粕粗提物中血清素衍生物组份进行分析, 确定是5-羟色胺与阿魏酸或香豆酸的7种酰胺化产物,包括其二聚体和葡萄糖苷,分别命名为:阿魏酰5- 羟色胺;香豆酰5-羟色胺;香豆酰5-羟色胺二聚体;香豆酰5-羟色胺基阿魏酰5-羟色胺;阿魏酰5-羟色胺二聚体;香豆酰5-羟色胺葡萄糖苷;阿魏酰5-羟色胺葡萄糖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籽 血清素衍生物 5- 阿魏5- 香豆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改善ASMT基因敲除小鼠抑郁行为的海马蛋白质组学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章森 刘文彬 +5 位作者 夏杰 李玲侠 黄卓淳 邹勇 漆正堂 刘微娜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8,共13页
目的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N-乙酰基-5-羟色胺-甲基转移酶(N-acetyl-5-hydroxytryptamine-methyltransferase,ASMT)基因敲除及运动干预对小鼠抑郁行为及海马蛋白质组的影响。方法将雄性ASMT基因敲除小鼠及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安静... 目的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N-乙酰基-5-羟色胺-甲基转移酶(N-acetyl-5-hydroxytryptamine-methyltransferase,ASMT)基因敲除及运动干预对小鼠抑郁行为及海马蛋白质组的影响。方法将雄性ASMT基因敲除小鼠及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安静组和运动组。5周的游泳运动干预结束后全部进行抑郁行为学检测。行为学结束后进行麻醉处死取海马组织。采用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海马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结果ASMT基因敲除后小鼠具有显著的抑郁行为表型,游泳运动干预后可以显著改善。筛选出的差异蛋白功能集中在突触信号通路、突触化学传递的调控、突触囊泡循环、神经发生、神经系统发育的调控、长时程突触增强、SNARE复合体聚集等。结论ASMT基因敲除可能会通过海马突触前膜的SNARE家族蛋白过度表达诱导谷氨酸的过度释放并产生神经毒性,进而产生抑郁行为;游泳运动可能通过调节突触转运相关蛋白SNAP25维持神经递质稳态,促进神经发生水平和突触可塑性,进而使ASMT基因敲除小鼠抑郁行为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5--甲基转移酶 游泳运动 抑郁行为 海马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MT介导运动抗抑郁的炎症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卓淳 漆正堂 刘微娜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6-74,共9页
目的:探究N-乙酰基-5-羟色胺-甲基转移酶(ASMT)基因敲除和运动对小鼠抑郁行为及神经炎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6-7周龄雌性野生型小鼠和ASMT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安静组和运动组。12周的有氧跑台训练结束后,所有小鼠进行行为学测试... 目的:探究N-乙酰基-5-羟色胺-甲基转移酶(ASMT)基因敲除和运动对小鼠抑郁行为及神经炎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6-7周龄雌性野生型小鼠和ASMT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安静组和运动组。12周的有氧跑台训练结束后,所有小鼠进行行为学测试,训练期间收集小鼠粪便,然后将小鼠麻醉处死后取前额皮质和下丘脑。采用RT-PCR检测前额皮质促炎与抗炎因子和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下丘脑TLR4、p-IKBα、p65、p-p65和IL-Iβ的蛋白水平;采用16SrRNA基因测序检测小鼠运动干预第四周及第八周的粪便样本中菌群组成和丰度。结果:ASMT基因敲除会诱发小鼠的抑郁行为,运动可以有效缓解小鼠的抑郁行为。ASMT基因敲除后促炎因子水平和TLR4/NF-κB信号通路表达水平增加。肠道菌群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ASMT基因敲除后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发生改变,细菌群落相对丰度有显著差异,持续的运动干预可以减少炎症从而调节肠道菌群稳态。结论:ASMT基因敲除可导致小鼠的抑郁行为,与TLR4/NF-κB信号通路影响神经炎症及肠道菌群有关,运动可以通过调节“微生物-肠-炎症-脑”轴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进而缓解ASMT基因敲除导致的抑郁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褪黑素 n--5--甲基转移酶(ASMT) 运动 神经炎症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在大鼠过敏性休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安平 卞如濂 程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7-22,共6页
用抗血小板血清耗竭致敏大鼠血小板后可明显抑制卵白蛋白诱发的过敏性休克。接受致敏大鼠血小板输注后的非致敏大鼠可在卵白蛋白攻击后产生明显的血压下降,血小板的输注量与血压下降程度呈正比,在体外,卵白蛋白可诱发致敏大鼠血小板... 用抗血小板血清耗竭致敏大鼠血小板后可明显抑制卵白蛋白诱发的过敏性休克。接受致敏大鼠血小板输注后的非致敏大鼠可在卵白蛋白攻击后产生明显的血压下降,血小板的输注量与血压下降程度呈正比,在体外,卵白蛋白可诱发致敏大鼠血小板产生化学发光,但无明显的5-羟色胺释放;反之,经典的血小板活化剂凝血酶。血小板活化因子或二磷酸腺苷在引起致敏大鼠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的同时不产生明显的化学发光。电镜观察发现,在抗原攻击下只有致敏大鼠血小板能发生活化改变。这一现象有力证明血小板在速发型变态反应中的作用是通过抗原特异性机制所介导。阿魏酸钠不仅可抑制抗原诱发的过敏性休克。而且能抑制抗原诱发的血小板活化,提示其抗变态反应作用与其抑制血小板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过敏性休克 5- 阿魏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CsASMT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师聪 师环环 +2 位作者 刘恩岐 刘辉 秦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94-1800,共7页
该研究在茶树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以茶树品种‘舒茶早’为试验材料,采用SMARTTM RACE技术,克隆了茶树褪黑素合成途径中关键限速酶N-乙酰基-5-羟色胺甲基转移酶基因(CsASMT)的cDNA全长序列。CsASMT基因序列全长1 282bp,其中包含1 065bp... 该研究在茶树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以茶树品种‘舒茶早’为试验材料,采用SMARTTM RACE技术,克隆了茶树褪黑素合成途径中关键限速酶N-乙酰基-5-羟色胺甲基转移酶基因(CsASMT)的cDNA全长序列。CsASMT基因序列全长1 282bp,其中包含1 065bp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54个氨基酸,预测等电点5.37,蛋白分子量38.98kD。系统进化分析表明,CsASMT与珠美海棠(Malus zumi)ASMT9的亲缘关系最近。将目的基因分别与pET-32a(+)和pMal-c2X载体重组,然后再转化入原核表达菌株BL21(DE3)中,pET-32a(+)/CsASMT在28℃用0.5mg/mL IPTG诱导6h后,以包涵体蛋白的形式表达,而pMal-c2X/CsASMT经诱导后在上清中可获得分子量为79kD大量可溶性融合蛋白。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茶尺蠖取食抑制CsASMT基因表达;褪黑素、ABA、MeJA和SA均能够诱导CsASMT基因显著上调表达。该研究结果为N-乙酰基-5-羟色胺甲基转移酶功能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n--5-甲基转移酶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合成酶在绵羊胃中的表达 被引量:6
20
作者 蒋玉婷 李瑞 +3 位作者 罗文泽 段宏伟 肖龙菲 胡俊杰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9-43,共5页
旨在了解绵羊各胃中褪黑素的合成情况。采取绵羊瘤胃背囊、瘤胃腹囊、网胃、瓣胃和皱胃等5个部位,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qPCR等方法,探讨褪黑素合成的关键酶AANAT和HIOMT在不同胃的定位和相对表达情况。结果表明,AANAT和HIOMT... 旨在了解绵羊各胃中褪黑素的合成情况。采取绵羊瘤胃背囊、瘤胃腹囊、网胃、瓣胃和皱胃等5个部位,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qPCR等方法,探讨褪黑素合成的关键酶AANAT和HIOMT在不同胃的定位和相对表达情况。结果表明,AANAT和HIOMT蛋白在绵羊各胃均有分布,且在各胃的黏膜层呈强阳性表达,其中在皱胃的表达量最高,AANAT在瘤胃背囊和瘤胃腹囊的表达量最低,而HIOMT在瘤胃背囊的表达量最低;AANAT和HIOMT mRNA水平均显示在网胃最高,其中AANAT在瘤胃背囊和瓣胃表达最低,而HIOMT在皱胃中表达最低。综上所述,在绵羊不同胃中均有AANAT和HIOMT的表达,并且AANAT和HIOMT存在表达差异,说明绵羊胃也具有自主合成褪黑素的功能,提示褪黑素可能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作用方式对绵羊胃功能活动进行调控,为进一步研究褪黑素对绵羊胃功能的调控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褪黑素 5--n-转移酶 n-血清素-O-甲基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