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N,N-二乙基胺基)苯乙酮的制备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韶辉 王占奇 +3 位作者 仲锡军 刘鑫勤 员国良 郭民生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79-81,共3页
介绍了一种制备4 (N,N 二乙基胺基)苯乙酮的方法,该方法以N,N 二乙基苯胺为原料经Vilsmeier反应制得4 (N,N 二乙基胺基)苯甲醛,再与盐酸羟胺成肟脱水得到4 (N,N 二乙基胺基)苯甲腈,最后与氯甲烷格氏试剂反应水解后而得。经过工艺改进,... 介绍了一种制备4 (N,N 二乙基胺基)苯乙酮的方法,该方法以N,N 二乙基苯胺为原料经Vilsmeier反应制得4 (N,N 二乙基胺基)苯甲醛,再与盐酸羟胺成肟脱水得到4 (N,N 二乙基胺基)苯甲腈,最后与氯甲烷格氏试剂反应水解后而得。经过工艺改进,反应各步收率分别达到80%、90%、85%,合成总收率达到了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N n-乙基)苯乙 N n-乙基 4-(N n-乙基)苯甲醛 4-(N n-乙基)苯甲腈 Vilsmeier反应 格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N-双[2-(1,3-二氧异吲哚-2-基)乙基]丙烯酰胺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郭睿 徐康 +2 位作者 张晓飞 闫育蒙 马丽娟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89-1296,共8页
以邻苯二甲酸酐(PA)、二乙烯三胺(DETA)为原料,经亲电加成-消除反应合成有机中间体双(2-邻苯二甲酰亚胺)胺(DETA-2PA),其再与丙烯酰氯(AC)发生酰胺化反应合成有机中间体N,N-双[2-(1,3-二氧异吲哚-2-基)乙基]丙烯酰胺(AC-DETA-2PA)。通过... 以邻苯二甲酸酐(PA)、二乙烯三胺(DETA)为原料,经亲电加成-消除反应合成有机中间体双(2-邻苯二甲酰亚胺)胺(DETA-2PA),其再与丙烯酰氯(AC)发生酰胺化反应合成有机中间体N,N-双[2-(1,3-二氧异吲哚-2-基)乙基]丙烯酰胺(AC-DETA-2PA)。通过FTIR、1HNMR、元素分析、HRMS、HPLC对产物结构进行了确证,并用TGA、荧光光谱对产物的性能进行了测试。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n(AC)∶n(DETA-2PA)及催化剂用量4个因素对合成AC-DETA-2PA胺值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设计对AC-DETA-2PA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其较佳合成工艺条件为:n(AC)∶n(DEETA-2PA)=1.6∶1.0,反应温度为25℃,催化剂氢化钠用量占反应物(AC和DETA-2PA)总质量的8.46%,反应时间4h。在该条件下,AC-DETA-2PA的胺值可达2.96 mg KO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2-邻苯甲酰亚) N n-双[2-(1 3-氧异吲哚-2-)乙基]丙烯酰 响应面设计 精细化工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2-(N,N-二乙基乙酰胺基)氧基)乙基)胺萃取铀的研究
3
作者 牛雁宁 丁华杰 +2 位作者 徐岩冰 杨维凡 袁双贵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年第8期644-646,共3页
以三-((2-(N,N-二乙基乙酰胺基)氧基)乙基)胺为萃取剂,用1,2-二氯乙烷做稀释剂,在苦味酸-硝酸介质中对U(Ⅵ)萃取,主要研究了稀释剂对萃取效率的影响,萃取剂浓度、苦味酸根浓度对U(Ⅵ)分配比的影响。
关键词 -(2-(N n-乙基乙酰)氧)乙基) 溶剂萃取 苦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2-(N,N-二乙基乙酰胺基)氧基)乙基)胺萃取Th的研究
4
作者 牛雁宁 郭治军 +3 位作者 徐岩冰 丁华杰 杨维凡 袁双贵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年第7期529-530,533,共3页
以三-((2-(N,N-二乙基乙酰胺基)氧基)乙基)胺为萃取剂,1,2-二氯乙烷为稀释剂,研究从硝酸-苦味酸溶液中Th(Ⅳ)的萃取行为。讨论了水相中苦味酸根浓度、萃取剂浓度对Th(Ⅳ)分配比的影响,也对萃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2-(N n-乙基乙酰)氧)乙基) 溶剂萃取Th(Ⅳ) 苦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紫外光谱的N-2,4-二硝基苯基吡啶季铵盐的开环
5
作者 邓兆静 高康莉 +1 位作者 李郭成 韩国志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79-1385,共7页
吡啶季铵盐的开环是有机合成中的一个重要的多步串联反应,应用领域广阔。但目前对其开环机理尚存一些争议。基于开环前后,其分子共轭结构的差异,利用紫外光谱对吡啶季铵盐的开环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形成其关键中间体1-苯胺基-5-苯... 吡啶季铵盐的开环是有机合成中的一个重要的多步串联反应,应用领域广阔。但目前对其开环机理尚存一些争议。基于开环前后,其分子共轭结构的差异,利用紫外光谱对吡啶季铵盐的开环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对形成其关键中间体1-苯胺基-5-苯亚胺基-1,3-戊二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此外,将超声辐射引入吡啶季铵盐的开环过程,提升了开环的效率,开环速率提高了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吡啶 开环 -苯亚- 紫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含氰基联苯基团侧链的聚酰亚胺的合成与表征
6
作者 刘习奎 汤嘉陵 顾宜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1-104,共4页
合成了一种含氰基联苯氧基侧链的二元胺单体,然后通过两步法热酰亚胺化工艺制备了新型的含氰基联苯基团侧链的聚酰亚胺。通过侧链的引入,聚酰亚胺的溶解性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聚酰亚胺的Tg也大大降低,从而大大改善了聚酰亚胺的溶液与... 合成了一种含氰基联苯氧基侧链的二元胺单体,然后通过两步法热酰亚胺化工艺制备了新型的含氰基联苯基团侧链的聚酰亚胺。通过侧链的引入,聚酰亚胺的溶解性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聚酰亚胺的Tg也大大降低,从而大大改善了聚酰亚胺的溶液与熔融加工性能。在加工性改善的同时,这种侧链聚酰亚胺仍然保持了原有无侧链聚酰亚胺的优异力学性能。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没有侧链且较为刚性的BPDA/MPDA的聚酰亚胺表现出一种短程有序结构,但这种短程有序受到氰基联苯侧链的明显抑制。TGA研究表明侧链聚酰亚胺表现出典型的两段式失重行为,分别对应于侧链与主链的热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 合成 含氰联苯 侧链改性 3 5-苯甲酸 4--4’-联苯 4-吡啶 6-氯正己醇 环己酰亚 苯醚 间苯 4 4’-苯醚四羧酸 3 3’ 4 4’-联苯四羧酸 n-吡咯烷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吡啶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谱性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健 杨家祥 +1 位作者 张明亮 田玉鹏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1期53-58,共6页
首次报导一种新型吡啶衍生物反式4-[4′-(N,N-二乙基胺)苯乙烯基]-吡啶的合成方法,并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电喷雾质谱、核磁共振谱、荧光光谱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标题化合物具有很强的双光子吸收效应。
关键词 反式4-[4′-(N n-乙基)苯乙烯基]-吡啶 合成 光谱性质 表征 双光子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特地唑胺的合成新方法 被引量:8
8
作者 朱益忠 张喜全 +1 位作者 刘飞 顾红梅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40-1245,共6页
以(5R)-3-(4-溴-3-氟苯基)-5-羟甲基噁唑烷-2-酮为起始原料,在[Pd Cl2(dppf)]·CH2Cl2催化下与联硼酸频那醇酯反应得到硼化物,继而与5-溴-2-(2-甲基-2H-四唑-5-基)吡啶进行Suzuki反应得到特地唑胺,收率82.9%。分别考察了催化体系对... 以(5R)-3-(4-溴-3-氟苯基)-5-羟甲基噁唑烷-2-酮为起始原料,在[Pd Cl2(dppf)]·CH2Cl2催化下与联硼酸频那醇酯反应得到硼化物,继而与5-溴-2-(2-甲基-2H-四唑-5-基)吡啶进行Suzuki反应得到特地唑胺,收率82.9%。分别考察了催化体系对硼化反应和Suzuki反应的影响,确定了较佳的反应条件。特地唑胺与二苄基N,N-二异丙基亚磷酰胺反应得到二苄基保护的磷酸特地唑胺,随后经Pd/C脱苄得到磷酸特地唑胺,总收率6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R)-(溴氟苯)羟甲噁唑烷酮硼化物 -(甲-2H-四唑)吡啶 N n-异丙亚磷酰 磷酸特地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芹菜素衍生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胡艳荣 卢敏萍 +3 位作者 何蔚 吴啸宇 谢宪 林翠梧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7-673,共7页
以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4',5,7-三羟基黄酮)为原料,利用Mannich和磺化反应先后合成了两种芹菜素衍生物8-(N,N-二乙基)-亚甲基胺基-4',5,7-三羟基黄酮(Ⅰ)、8-(N,N-二乙基)-亚甲基胺基-4',5,7-三羟基黄酮-3'-磺酸(Ⅱ),并... 以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4',5,7-三羟基黄酮)为原料,利用Mannich和磺化反应先后合成了两种芹菜素衍生物8-(N,N-二乙基)-亚甲基胺基-4',5,7-三羟基黄酮(Ⅰ)、8-(N,N-二乙基)-亚甲基胺基-4',5,7-三羟基黄酮-3'-磺酸(Ⅱ),并对其结构进行ESI-MS、1HNMR、13CNMR表征。利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法结合内滤光校正、分子对接研究了298、303、308 K时两种衍生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机制。光谱法结果表明,衍生物Ⅰ、Ⅱ通过与HSA形成复合物而对HSA有荧光猝灭作用,猝灭原因是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且衍生物与HSA的结合位点在HSA的亚结构域ⅡA附近,Ⅱ比Ⅰ更容易被转移和运输。热力学分析结果显示结合点数为1,且ΔH和ΔS均大于0,表明疏水作用为主要作用力。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两种衍生物与HSA均是通过疏水作用力和氢键结合于HSA的疏水空腔内,其中疏水作用为主要作用力,这与热力学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N n-乙基)一亚甲-4’ 5 7-三羟黄酮 8-(N n-乙基)一亚甲-4’ 5 7-三羟黄酮-3’- 磺酸 荧光光谱 紫外光谱 分子对接 医药与日化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