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号分子N-乙酰高丝氨酸内酯(AHLs)诱导铜绿微囊藻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郭丽红 陈小兰 +1 位作者 黄子玥 张岸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091-5092,共2页
[目的]研究信号分子N-乙酰高丝氨酸内酯(AHLs)与铜绿微囊藻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以铜绿微囊藻为试验材料,采用5μmol/L AHLs处理铜绿微囊藻细胞,用DAPI染色后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结果]AHLs在1μmol/L浓度下能诱导铜绿微囊藻的细胞凋... [目的]研究信号分子N-乙酰高丝氨酸内酯(AHLs)与铜绿微囊藻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以铜绿微囊藻为试验材料,采用5μmol/L AHLs处理铜绿微囊藻细胞,用DAPI染色后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结果]AHLs在1μmol/L浓度下能诱导铜绿微囊藻的细胞凋亡,从而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增殖。[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治理铜绿微囊藻水华爆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高丝氨酸内酯(ahls) 铜绿微囊藻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己酰高丝氨酸内酯对马铃薯生长及抗软腐病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黄媛媛 邱健 +3 位作者 马宏 苏浴源 宋聪 宋水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59-561,共3页
[目的]研究细菌个体间通讯信号N己-酰高丝氨酸内酯(C6-HSL)是否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抗病能力。[方法]以马铃薯脱毒苗为试验材料,C6-HSL为诱导剂研究了经不同浓度C6-HSL处理后,马铃薯生长、抵抗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浸染的情况,特别研究了... [目的]研究细菌个体间通讯信号N己-酰高丝氨酸内酯(C6-HSL)是否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抗病能力。[方法]以马铃薯脱毒苗为试验材料,C6-HSL为诱导剂研究了经不同浓度C6-HSL处理后,马铃薯生长、抵抗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浸染的情况,特别研究了C6-HSL对植株标志性防御酶活性和H2O2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C6-HSL能明显抑制马铃薯的出根率和生根数,而对株高、茎节数及叶片大小没有影响;植物标志性防御酶类中POD和SOD的活性以及H2O2的产生量经C6-HSL诱导后显著提高,而PAL和PPO的活性则没有明显变化;抗病试验中,经C6-HSL诱导的马铃薯植株能有效抑制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的侵染,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细菌AHL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植物抗病激活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 n-高丝氨酸内酯 马铃薯 防御酶 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和群体淬灭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3
作者 张清旭 李建鹃 +6 位作者 郭玥 王炎炎 彭艳晖 王裕华 胡明玥 林文雄 吴则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根际是由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环境,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是植物微生物组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根际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利用复杂的种内和种间信号传导机制... 根际是由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环境,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是植物微生物组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根际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利用复杂的种内和种间信号传导机制招募特定的微生物,协调并控制混合群落的行为,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根际微生物能够自发产生、释放特定的信号分子,并能感知其浓度变化,从而调节微生物的群体行为,这一调控系统称为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QS系统的特征是合成和释放特定的信号分子。根际土壤细菌中存在多种QS信号分子,如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二酮哌嗪、扩散信号因子、次生代谢物、植物激素类分子等。AHLs作为细菌中被广泛研究的QS信号分子,在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机制,并讨论了AHLs在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中的调节作用,包括AHLs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逆境耐受性和抗病性等方面的有益影响,以及AHLs介导的QS系统调控导致的根际致病菌对植物的有害影响,同时还探讨了基于AHLs的群体淬灭对植物-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以期为植物健康与农业生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微生物 n-高丝氨酸内酯(ahls) 群体感应 群体淬灭 植物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6-HSL对蜂房哈夫尼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丽 牛彤鑫 +1 位作者 张公亮 侯红漫 《现代食品》 2018年第5期80-85,共6页
研究了蜂房哈夫尼菌野生株及Lux I基因缺失株(ΔLux I)所产生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对细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蜂房哈夫尼菌及ΔLux I不同时间所产生的C_6-HSL含量,并通过添加4、8、16、32μmol/L和64μmol/L的C_6-HS... 研究了蜂房哈夫尼菌野生株及Lux I基因缺失株(ΔLux I)所产生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对细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蜂房哈夫尼菌及ΔLux I不同时间所产生的C_6-HSL含量,并通过添加4、8、16、32μmol/L和64μmol/L的C_6-HSL来研究其对蜂房哈夫尼菌野生株及ΔLux I菌体生长、泳动性、生物膜形成的影响。蜂房哈夫尼菌野生株产生的C_6-HSL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16 h达到最高浓度16.1μmol/L,ΔLux I不产生C_6-HSL。添加C_6-HSL并不会明显的改变蜂房哈夫尼菌野生株及ΔLux I的生长;但是会促进菌体的泳动能力;C_6-HSL会抑制蜂房哈夫尼菌野生株及ΔLux I生物膜的形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高丝氨酸内酯(C6-HSL) 蜂房哈夫尼菌 群体感应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