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鹏 胡广录 +1 位作者 陶虎 周成乾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5-185,共11页
【目的】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可表征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储量变化,是反映土壤养分循环及其肥力水平的关键指标。固沙植物以灌木和半灌木为主,在抑制荒漠化和维持绿洲生态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析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C、N、P化... 【目的】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可表征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储量变化,是反映土壤养分循环及其肥力水平的关键指标。固沙植物以灌木和半灌木为主,在抑制荒漠化和维持绿洲生态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析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探究其养分含量变化规律,可为维持荒漠绿洲过渡带的稳定性和今后的防风固沙工程实践提供科学方案和必要参考。【方法】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固沙植物梭梭、泡泡刺和沙拐枣为研究对象,测定固沙植物根区不同土层深度土壤中的有机碳(SOC)、全氮(STN)和全磷(STP)指标,分析3种固沙植物根区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3种典型固沙植物根区SOC含量均在60~80cm土层出现峰值,STN、STP含量的峰值均出现在表层土壤;SOC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STN和STP随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小;在研究区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类型对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有显著影响,梭梭根区的土壤养分含量较其他两种植物更高;3种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各理化性质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总体表现为梭梭>泡泡刺>沙拐枣。【结论】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梭梭、泡泡刺和沙拐枣根区土壤C、N、P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梭梭的保肥能力及其环境适应性较其他两种植物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固沙植物 C、n、p含量 土壤保肥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滨海湿地芦苇生物量及N、P储量动态变化 被引量:24
2
作者 吴统贵 吴明 +1 位作者 虞木奎 萧江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08-1412,共5页
以慈溪杭州湾滨海湿地GEF项目区内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采用定位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其地上生物量、氮、磷含量和储量在生长季节的动态变化,旨在为GEF项目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发现,随着时间... 以慈溪杭州湾滨海湿地GEF项目区内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采用定位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其地上生物量、氮、磷含量和储量在生长季节的动态变化,旨在为GEF项目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器官生物量逐渐增加,叶片和地上生物量在9月份达到最大,此后又稍有降低,茎则在10月份达到最大;生长初期(4~5月份)叶片生物量氮、磷含量较高,6~7月份随着生物量剧增而迅速下降,8~9月份由于叶片生长放缓,含量又逐渐增加,此后随着叶片衰老又逐渐下降,而茎氮、磷含量在整个生长季节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过程;各器官氮、磷储量与生物量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其变化趋势与生物量基本相同;叶片氮、磷储量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28±3.88),(0.53±0.21)g/m2];茎和地上储量最大值则出现在9月份[分别为(7.33±2.22),(0.57±0.04),(16.48±1.07),(1.01±0.10)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生物量 n、p含量 n、p储量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明东滩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N、P利用策略的生态化学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赵美霞 李德志 +3 位作者 潘宇 吕媛媛 高锦瑾 程立丽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5-722,共8页
测定了崇明东滩湿地典型植物群落内芦苇和互花米草各器官及土壤中的N、P含量和N:P,揭示了它们的季节性动态,并对其N、P利用对策进行了生态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植物的N、P含量差异显著且芦苇>互花米草;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 测定了崇明东滩湿地典型植物群落内芦苇和互花米草各器官及土壤中的N、P含量和N:P,揭示了它们的季节性动态,并对其N、P利用对策进行了生态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植物的N、P含量差异显著且芦苇>互花米草;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不同器官的N、P含量随生长节律发生明显变化;N、P含量的器官分配模式对于芦苇和互花米草均是叶>茎>根;两种植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N、P含量5月>9月>7月;芦苇N、P积累量>互花米草;2种植物地上部分N、P含量差异显著;互花米草生境土壤各月份N含量均高于芦苇生境土壤;P含量仅在5月份高于芦苇生境土壤,其它月份均低于芦苇生境土壤。芦苇叶片N含量与生境土壤N含量相关不显著,叶片P含量与土壤P含量显著正相关;互花米草叶片N含量与土壤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叶片P含量与土壤P含量相关不显著。芦苇和互花米草叶片N:P与土壤N、P含量及N:P间相关均不显著。芦苇在生长初期和生长末期的N:P<14,表明其生长受到N限制;处于生长旺季时,14<N:P<16,表明其受到N、P共同限制。互花米草在各月份的N:P<14,说明其主要受到N限制。总体而言,N素是芦苇和互花米草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而经常性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互花米草 n、p含量 季节变化 土壤 崇明东滩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春小麦叶片及籽粒N、P、K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段映文 张建花 《甘肃农业科技》 2013年第8期29-31,共3页
在景泰县采用全膜覆土栽培方式,田间设置有机肥和化肥配施试验,分别于春小麦生长3个关键时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测定春小麦叶片N、P、K元素含量,收获后测定籽粒N、P、K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有机肥和氮肥配施对小麦叶片N、P、K元素... 在景泰县采用全膜覆土栽培方式,田间设置有机肥和化肥配施试验,分别于春小麦生长3个关键时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测定春小麦叶片N、P、K元素含量,收获后测定籽粒N、P、K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有机肥和氮肥配施对小麦叶片N、P、K元素含量的影响比较明显。随着氮肥和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叶片和籽粒N含量增加,叶片和籽粒的P、K元素含量随着有机肥施入量增加而增加。故低量有机肥配施高量氮肥、高量有机肥配施低量氮肥均对春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有机肥 化肥 配施 n、p、K元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黄河流域4种典型林分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婕 勾晓华 +5 位作者 刘建国 杨海江 李改香 李琴霞 瓦锦明 刘改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627-5637,共11页
土壤碳(C)、氮(N)、磷(P)是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影响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元素。甘南高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了解该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状况的差异,选取该区4种典型林分: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巴山冷杉林以及岷江冷杉糙皮... 土壤碳(C)、氮(N)、磷(P)是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影响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元素。甘南高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了解该区不同林分土壤养分状况的差异,选取该区4种典型林分: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巴山冷杉林以及岷江冷杉糙皮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岷江冷杉及糙皮桦混交林土壤C、N含量最高,云杉林土壤N、P含量最低。不同林分间P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土层间C、N含量差异均显著(P<0.05)。(2)云杉林土壤C∶N值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岷江冷杉及糙皮桦混交林土壤N∶P及C∶P高于其他林分。(3)海拔、土壤pH、容重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养分的重要因素。土壤C含量与N、P含量均显著相关(P<0.05)。总体来说,不同林分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混交林土壤养分状况较纯林好,未来森林管理和植被建设中,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树种和提高树种多样性有效改善森林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土壤C、n、p含量 化学计量特征 不同林分 海拔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天岭北坡常绿阔叶林带主要优势种叶片C、N、P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桂萍 田青 +3 位作者 李宗杰 宋玲玲 张守昊 曹雪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9-136,143,共9页
【目的】研究植物叶片的C、N、P元素含量特征,揭示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方法】以摩天岭北坡常绿阔叶林带23种主要优势种的叶片为研究对象,分析木本植物叶片中C、N、P计量特征以及相关性.【结果】23种植物叶片C、N、... 【目的】研究植物叶片的C、N、P元素含量特征,揭示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及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方法】以摩天岭北坡常绿阔叶林带23种主要优势种的叶片为研究对象,分析木本植物叶片中C、N、P计量特征以及相关性.【结果】23种植物叶片C、N、P含量范围分别为383.68~628.29、10.87~41.91、0.83~3.23 mg/g,C/N、C/P、N/P范围为10.48~41.09、143.50~538.72、5.34~22.76,其中C的变异系数最小,为9.46%,C/N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7.15%.乔灌植物叶片元素含量特征表现为乔木的C/N>灌木,而其他几个指标均小于灌木.相关性分析表明,23种植物叶片中C、N、P计量参数间有7对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乔木植物有5对,灌木有6对,说明木本植物元素含量间相关性是普遍存在的.其中,N-C/N、P-C/P在两个尺度上相关性一致,都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这两组相关性是较为稳定的.【结论】研究区木本植物叶片C含量较低且最稳定,N、P含量较高,变异较大,但养分利用效率较低(C/N和C/P较低).乔灌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特征虽有所不同,但差异不明显.两个不同尺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木本植物元素含量间相关性是普遍存在的,且N-C/N、P-C/P较为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带 乔灌植物 C、n、p含量 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赤霞珠葡萄N、P、K吸收量的影响
7
作者 马丹阳 孙美 +2 位作者 李双岑 胡宏远 王振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9期5039-5042,共4页
以4年生赤霞珠葡萄为试验材料,栽植于体积比为1∶1∶1的蛭石、珍珠岩、草炭基质中,设置常规、0.5倍、2.0倍3个浓度的改良Hoagland营养液,探讨了不同浓度营养液对赤霞珠葡萄N、P、K吸收量以及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霞珠... 以4年生赤霞珠葡萄为试验材料,栽植于体积比为1∶1∶1的蛭石、珍珠岩、草炭基质中,设置常规、0.5倍、2.0倍3个浓度的改良Hoagland营养液,探讨了不同浓度营养液对赤霞珠葡萄N、P、K吸收量以及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霞珠葡萄在0.5倍浓度营养液下干物质量最高,2.0倍浓度下叶片N和P含量最高,常规浓度下叶片K含量最高,且果实总酚、单宁、花色苷含量较高,品质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赤霞珠 n、p、K含量 改良Hoagland营养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荚相思N、P内吸收率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林宇 《福建林业科技》 2019年第1期6-11,共6页
以福州滨海沙地厚荚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不同林龄(5年生、9年生)厚荚相思鲜叶、凋落叶和表层土壤(0~20 cm)的N、P浓度、内吸收率及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厚荚相思鲜叶N、P含量分别为14.26~19.68 mg·g^(... 以福州滨海沙地厚荚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不同林龄(5年生、9年生)厚荚相思鲜叶、凋落叶和表层土壤(0~20 cm)的N、P浓度、内吸收率及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厚荚相思鲜叶N、P含量分别为14.26~19.68 mg·g^(-1)、0.66~0.88 mg·g^(-1);凋落叶N、P含量分别为11.58~12.69 mg·g^(-1)、0.32 mg·g^(-1);土壤全N、全P含量分别为0.13~0.23 mg·g^(-1)、0.19~0.25 mg·g^(-1)。鲜叶N、P含量显著高于土壤。不同林龄间鲜叶和土壤的N、P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鲜叶、凋落叶、土壤的N∶P值在不同林龄间差异显著(P<0.05),N∶P值大小排序为凋落叶>鲜叶>土壤。厚荚相思N、P内吸收率分别为27.16%、58.08%,且鲜叶平均N∶P为22.88。表明该地区厚荚相思的生长可能受到P的限制,研究结果可为沿海沙地人工林的经营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荚相思 n、p养分含量 内吸收率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53种菊科植物种子中碳、氮、磷含量与种子大小和海拔的关系 被引量:15
9
作者 吴航 王顺霞 +5 位作者 卜海燕 张世挺 葛文静 王学经 齐威 刘坤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35-1641,共7页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广泛分布的53种常见菊科植物种子为研究材料,以重铬酸钾外加热法和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种子中碳、氮、磷含量,探讨种子中碳、氮、磷组成及分配是否随种子大小及生境海拔高度变异,为进一步探讨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提供...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广泛分布的53种常见菊科植物种子为研究材料,以重铬酸钾外加热法和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种子中碳、氮、磷含量,探讨种子中碳、氮、磷组成及分配是否随种子大小及生境海拔高度变异,为进一步探讨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53种菊科植物种子大小差异显著,且随海拔升高种子有变小的趋势。(2)53种菊科植物种子中C、N、P含量及其比值差异显著,不同海拔梯度的物种种子中C、N、P含量及其比值差异不显著,但C、N含量有随海拔升高增加的趋势,而P含量有随海拔升高降低的趋势。(3)种子大小变异并不影响其C的相对含量,但N、P含量与种子大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C/N、C/P、N/P与种子大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即种子越小,种子中N、P相对含量越高。因此,高海拔条件下,种子中积聚相对较多的C、N可以为其生长发育初期提供较高的能量及较多的蛋白质合成,从而增强幼苗抵御恶劣环境条件的能力,提高幼苗的存活率;较小种子中相对较高的N、P含量可以为早期幼苗提供足够的蛋白质和核糖体,帮助幼苗快速生长,从而克服其产生较小幼苗的劣势。研究表明,植物种子中C、N、P含量随种子大小及海拔的变异趋势是一种适应性选择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科 种子大小 海拔 C、n、p含量 高寒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稻田水体氮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袁天泽 徐燕 +1 位作者 余鸿燕 黄仁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948-3950,共3页
[目的]研究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稻田水体N、P含量的影响。[方法]在当地习惯施肥和施用绿肥红浮萍的基础上,设减量施肥处理,测定各组处理的水稻农艺性状,产量,N、P利用率,稻田水中总N、P在各个生长时期的变化情况。[结果]从产量方面看,... [目的]研究减量施肥对水稻生长,稻田水体N、P含量的影响。[方法]在当地习惯施肥和施用绿肥红浮萍的基础上,设减量施肥处理,测定各组处理的水稻农艺性状,产量,N、P利用率,稻田水中总N、P在各个生长时期的变化情况。[结果]从产量方面看,红浮萍+当地习惯减10%处理的产量较高,为8537.55kg/hm2,与当地习惯处理相当,但比当地习惯减10%处理、当地习惯减20%处理、红浮萍+当地习惯减20%处理分别增产16.1%、25.2%、16.3%;红浮萍+当地习惯减10%处理的N、P利用率较高,分别为40.8%、40.7%,而当地习惯减20%处理最低,分别仅为23.5%、20.8%;红浮萍+当地习惯减10%处理与当地习惯处理比较,稻田水N含量相当,而P含量较低。[结论]综合评价,红浮萍+当地习惯施肥量减10%处理可减少N、P的流失,且不影响水稻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量施肥 水稻 n、p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剂SP11和T50在不同施磷水平对豌豆营养元素的影响
11
作者 刘卫星 洪坚平 +2 位作者 谢英荷 张过师 贾彦博 《土壤肥料》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0-42,共3页
在缺磷土壤上施用微生物接种剂,与对照相比,SP11可显著提高豌豆氮磷钾含量,特别是在施用难溶性磷肥时接种SP11,可使豌豆地上部含磷量增加32 6%,钾含量增加22 5%,T50在易溶性磷肥处理的土壤上接种可增加含氮量,两种菌剂(SP11和T50)都可... 在缺磷土壤上施用微生物接种剂,与对照相比,SP11可显著提高豌豆氮磷钾含量,特别是在施用难溶性磷肥时接种SP11,可使豌豆地上部含磷量增加32 6%,钾含量增加22 5%,T50在易溶性磷肥处理的土壤上接种可增加含氮量,两种菌剂(SP11和T50)都可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本实验条件下,SP11与T50相比,是比较理想的生物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豌豆 n、p、K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土壤干燥化后不同人工林土壤-叶片-凋落物C、N、P化学计量特征
12
作者 成栋 吴贤忠 +3 位作者 王旭东 汪星 胡诗涵 马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5年第9期141-150,共10页
【目的】探讨宁南山区不同人工林土壤、叶片以及凋落物的碳(C)、氮(N)和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差异,为该地区土壤干燥化后人工林再造与区域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王洼镇典型小流域区的5种人工林(山桃... 【目的】探讨宁南山区不同人工林土壤、叶片以及凋落物的碳(C)、氮(N)和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差异,为该地区土壤干燥化后人工林再造与区域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王洼镇典型小流域区的5种人工林(山桃纯林、柠条+山桃+刺槐混交林、杨树纯林、沙棘纯林、杨树+沙棘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地调查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不同人工林土壤-叶片-凋落物碳(C)、氮(N)和磷(P)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结果】柠条+山桃+刺槐混交林和杨树纯林的土壤-叶片-凋落物C、N、P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关系;混交林土壤C含量、C∶P值显著高于纯林,柠条+山桃+刺槐混交林土壤N和P含量以及N∶P值最高;山桃纯林叶片与凋落物的C∶P值和N∶P值均最高,5种人工林叶片和凋落物的N∶P值均显著高于土壤。土壤干化条件下人工林的N∶P值为4.89,比正常水分状况下N∶P值高34.3%。【结论】土壤干燥化后该区域人工林生长受到磷限制,氮的相对可用性降低,杨树+沙棘的混交造林模式可能更适宜区域人工造林。建议在宁南山区通过有机物料添加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p含量 土壤 叶片 凋落物 化学计量特征 宁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旗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常见植物叶片氮磷元素含量变异特征
13
作者 娄欢欢 罗绪强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55-60,共6页
以陈旗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4种典型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叶片N、P元素含量,分析元素含量间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常见植物叶片的N、P元素含量分别为11.71~30.51、0.37~0.83 mg/g,平均值分别为18.48和0.66 mg/g;流域内小叶鼠李... 以陈旗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4种典型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叶片N、P元素含量,分析元素含量间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常见植物叶片的N、P元素含量分别为11.71~30.51、0.37~0.83 mg/g,平均值分别为18.48和0.66 mg/g;流域内小叶鼠李、火棘、竹叶花椒、小果蔷薇植物叶片N/P值均大于16,生长主要受P限制,均属P制约型植物;植物叶片N、P元素含量在流域内不同种间的差异均显著(P<0.05);植物叶片N元素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不同种间的差异均显著,P元素含量在乔灌过渡林和乔木林的不同种间差异显著,但在稀灌草丛、藤刺灌丛、灌木林的不同种间差异不显著;植物叶片N元素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间均有显著差异,P元素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间均无显著差异;N元素含量受植物种和群落类型的交互影响显著,P元素含量受植物种和群落类型的交互影响不显著。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植物养分限制状况,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 植物叶片 n、p元素含量 变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不同重金属污染对牛枝子叶片—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4
作者 虎学锋 米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50-55,共6页
探究荒漠草原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在不同重金属污染梯度下的生长状况,通过其不同重金属污染梯度下牛枝子叶片及土壤中碳(C)、氮(N)、磷(P)含量的变化以及对其他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明确在不同重金属污染梯度下牛枝子对养分的利... 探究荒漠草原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在不同重金属污染梯度下的生长状况,通过其不同重金属污染梯度下牛枝子叶片及土壤中碳(C)、氮(N)、磷(P)含量的变化以及对其他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明确在不同重金属污染梯度下牛枝子对养分的利用状况、生态适应策略。结果表明:在不同污染梯度下牛枝子叶片总C含量变化差异不明显,牛枝子叶片全N、全P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壤总C、全N、全P含量在对照组CK下最高,随着重金属污染梯度的升高整体呈下降的趋势,随着重金属污染梯度的升高,土壤速效P、速效K、电导率整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壤碱解氮整体呈下降趋势,土壤pH变化不显著。牛枝子叶片全N与全P与土壤总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总C与土壤全N、土壤C/N、C/P、N/P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低浓度重金属下促进植物吸收营养元素,但过了其承载的重金属浓度时就会阻碍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重金属污染 C、n、p含量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区域不同功能群植物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24
15
作者 于海玲 樊江文 +1 位作者 钟华平 李愈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755-3764,共10页
生态化学计量学为揭示植物养分利用状况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手段,研究不同功能群植物在区域尺度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中所产生的贡献,有助于揭示区域尺度植物元素特征的形成机制。已有研究多是从不同功能群植物元素生态化学... 生态化学计量学为揭示植物养分利用状况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手段,研究不同功能群植物在区域尺度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中所产生的贡献,有助于揭示区域尺度植物元素特征的形成机制。已有研究多是从不同功能群植物元素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比较上进行分析,未能对每种功能群植物元素含量随地理因子和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展开探讨。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对青藏高原区域不同功能群植物(豆科、禾本科、莎草科、杂类草)叶片水平N、P元素含量随纬度、海拔、年降水量、年均温度的变化规律展开研究,探讨不同植物功能群在区域尺度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中所产生的贡献,尝试从植物功能群角度揭示青藏高原高寒区域N、P元素含量特征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元素含量差异显著,豆科植物N、P元素含量最高,禾本科植物N、P含量最低,N/P比值在不同功能群间差异不显著;2)随纬度变化,莎草科植物P元素及杂类草N元素含量变化显著;随海拔变化,豆科、禾本科植物及杂类草叶片N元素含量变化较为显著;随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度的变化,杂类草和莎草科植物叶片N、P含量变化显著;3)莎草科植物N、P含量对纬度和降水的响应趋势与区域内所有植物叶片N、P含量对纬度和降水的响应趋势一致,豆科、禾本科及杂类草植物叶片元素含量对海拔和温度的响应趋势与区域内所有植物叶片元素平均含量对海拔和温度的响应趋势一致。研究表明,不同功能群植物元素特征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不同,植物功能群组成对区域尺度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有重要作用,但在较大的植物结构层次上(如植物群落、生态系统、区域或全球尺度等),不同功能群植物之间的相互组合会抵消或掩盖掉某一类群的特性,从而对区域尺度植物元素特征的变化规律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群 叶片n、p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学 青藏高原高寒区域 气候因子 纬度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黄土区刺槐人工林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冰燕 陈云明 曹扬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14,共7页
以渭北黄土区20、30a和44a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了其内植物-枯落物-土壤的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刺槐叶的N、P含量最高,干的N、P含量最低。土壤表层是N的富集区,而P在土层中分布均匀。随着林龄的增加,刺槐叶、根... 以渭北黄土区20、30a和44a刺槐人工林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了其内植物-枯落物-土壤的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刺槐叶的N、P含量最高,干的N、P含量最低。土壤表层是N的富集区,而P在土层中分布均匀。随着林龄的增加,刺槐叶、根和枯落物的N、P含量呈下降趋势(p<0.05),刺槐枝的N、P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刺槐干的N、P含量无显著变化;土壤中的N含量呈增加趋势,P含量则相反。刺槐叶、枝、干和枯落物不同林龄间的N∶P无显著性差异,平均值分别为18.75、21.39、15.43和17.20;30a和44a刺槐根的N∶P分别是20a的2.37和2.30倍(p<0.05)。土壤的N∶P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各层土壤20a和44a时的N∶P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的N∶P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小,表层土壤的N∶P显著高于其下各土层(p<0.05)。表明P是该地区刺槐生长的主要限制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刺槐人工林 林龄 n、p含量 np 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不同植被恢复林地凋落物层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杜雨潭 陈金磊 +4 位作者 李雷达 辜翔 刘兆丹 苏元博 方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8-119,共12页
【目的】探究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的差异,为亚热带地区退化林地的植被恢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的湖南省长沙县选取地域相邻、环境... 【目的】探究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的差异,为亚热带地区退化林地的植被恢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的湖南省长沙县选取地域相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4种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作为一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按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采集凋落物层分析样品,测定凋落物层现存量以及不同分解层凋落物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结果】1)凋落物层及其各分解层凋落物的现存量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同一林地不同分解层表现为:已分解层>半分解层>未分解层,不同分解层之间的差异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大。2)凋落物层C含量以PLL最高,LCQ最低,而N、P含量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高;C、N、P含量随着凋落物的分解而下降。3)无论是整个凋落物层C储量还是各分解层凋落物C储量,均以PLL最高,其次是LAG,LVR最低,而N、P储量随着植被恢复而增高。4)整个凋落物层以及各分解层凋落物的C/N比值均表现为:PLL>LVR>LCQ>LAG,而C/P、N/P比值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呈下降趋势;C/N、C/P、N/P比值基本上随着凋落物的分解而下降。【结论】随着植被恢复,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N、P含量增加,C/N、C/P、N/P比值下降,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随着植被恢复逐渐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植被恢复 地表凋落物 分解层 C、n、p含量 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草原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明雨 黄文广 +1 位作者 杨君珑 李小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32,共10页
N、P循环控制着草地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发育及群落结构和功能。为揭示宁夏草原植物N、P化学计量变化规律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测定111个样地中的优势种植物409个样本叶片N、P含量,分析N、P化学计量特征、空间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年均温度、... N、P循环控制着草地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发育及群落结构和功能。为揭示宁夏草原植物N、P化学计量变化规律及其主要驱动因素,测定111个样地中的优势种植物409个样本叶片N、P含量,分析N、P化学计量特征、空间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宁夏草原植物N、P含量的算数平均值分别为22.47和1.83mg·g-1,N/P为14.24,宁夏天然草地生长同时受N、P的限制;宁夏天然草地植物叶片N含量和N/P随纬度、年均温升高而增大,随海拔、年均降水量降低而增大,而叶片P含量随年均降水量升高而升高,N、P含量随经度升高而增大;空间分布和水热条件能够解释N、P含量及N/P方差的70.83%,这表明水热是宁夏天然草地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宁夏草原的管理和生产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天然草地植物 叶片n、p含量 n/p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播种类与混播比例对豆禾混播草地浅层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56
19
作者 郑伟 加娜尔古丽 +1 位作者 唐高溶 朱进忠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9-339,共11页
以3种豆科牧草与3种禾本科牧草在混播种类为3、4、5、6与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依据2008-2010年各混播处理的土壤浅层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分析了混播种类与豆禾混播比例对土壤养分分布与积累规律的影响。... 以3种豆科牧草与3种禾本科牧草在混播种类为3、4、5、6与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依据2008-2010年各混播处理的土壤浅层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分析了混播种类与豆禾混播比例对土壤养分分布与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豆禾牧草混播后,土壤碱解氮较单播禾草增加,土壤有效磷则较所有单播草地都增加。随着豆科牧草比例的减少,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减少趋势。混播种类较少时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全钾含量较高,而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低;混播种类较多时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高,而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全钾含量较低。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混播种类及混播种类与混播比例的交互效应是影响土壤养分差异的主导因素,而混播比例仅对土壤全磷、全钾含量造成了显著影响(P<0.05)。因此,豆禾牧草混播有利于改善土壤速效氮、磷养分的供应,而增加豆科牧草的比例并没有显著增加土壤养分供给(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 混播种类 混播比例 土壤有机质 土壤n、p、K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大小年结果植株叶片的营养元素比较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漆小雪 韦霄 +1 位作者 蒋运生 李锋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5-329,共5页
对银杏大、小年结果植株的不同部位的水分及N、P、K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月变化进行监测,并比较其差异。结果表明,在银杏的年生长周期内,大年结果植株体内比小年结果植株体内含有较足够的水分及N、P、K等矿质营养元素,能稳而均匀地供应... 对银杏大、小年结果植株的不同部位的水分及N、P、K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月变化进行监测,并比较其差异。结果表明,在银杏的年生长周期内,大年结果植株体内比小年结果植株体内含有较足够的水分及N、P、K等矿质营养元素,能稳而均匀地供应植株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大年结果植株果叶的N、P营养元素的年平均含量高于一年生和二年生营养叶,而小年结果植株的果叶的N、P营养元素的年平均含量高于一年生营养叶,低于二年生营养叶;大、小年的一年生营养叶的N,二年生营养叶的水分和果叶的P及种子硬核期前后果叶的K含量及P/N,K/N比差异显著。因此,可采取科学的水肥管理方法,在大年过后,落叶以前,及时补充种子所消耗和带走的营养物质,维持植株体内的养分平衡,恢复树势,克服大小年结果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大、小年 水分及n、p、K营养元素含量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