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池北部重点水域蓝绿藻季节性变动下水体N∶P比值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何锋 段昌群 +4 位作者 杜劲松 韩亚平 郭艳英 潘珉 宋任彬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第6期94-98,共5页
受多种因素影响,滇池外海北部水域为蓝藻富集区。调查研究了蓝藻生物量季节性变动规律,对区域原水(不过滤)和净水(过滤了藻类)中N和P含量的变化也进行了监测。目的是研究蓝藻季节性消长对水体N和P含量的影响。结合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和... 受多种因素影响,滇池外海北部水域为蓝藻富集区。调查研究了蓝藻生物量季节性变动规律,对区域原水(不过滤)和净水(过滤了藻类)中N和P含量的变化也进行了监测。目的是研究蓝藻季节性消长对水体N和P含量的影响。结合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4—11月,为蓝藻水华爆发的时段,其中以5—9月最为严重。通过分析,水体N和P随蓝藻生物量呈现相应变动规律,水体叶绿素和TN,TP之间都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55和0.952。利用生态化学计量学分析,蓝藻和水体中N∶P比值没有固定性,表明蓝藻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化学计量特征,而蓝藻的季节性变动也没有导致本区域水体具化学计量特性。通过分析滇池水体N∶P比值与蓝藻生物量变化之间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08,表明富营养化水体中N∶P比率对蓝藻生物量直接影响不大。因此,只有通过降低水体中N和P的浓度,才能控制蓝藻的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蓝绿藻 n∶p比 变化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地土壤C∶N∶P比对早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杨祥祥 李梦琦 +4 位作者 何兴东 尤万学 余殿 张彩华 陈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2-249,共8页
为揭示土壤碳∶氮∶磷(C∶N∶P)比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沙地植物群落(沙柳群落和油蒿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计算了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测定了群落中土壤C、N、P含量,分析讨论了土壤C∶N∶P... 为揭示土壤碳∶氮∶磷(C∶N∶P)比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沙地植物群落(沙柳群落和油蒿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计算了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测定了群落中土壤C、N、P含量,分析讨论了土壤C∶N∶P比与沙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布于流动、半固定沙地的沙柳群落其土壤C∶N∶P比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而分布于半固定、固定沙地的油蒿群落其土壤C∶N∶P比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显著。这说明沙地植物群落生物量不断增大的同时,枯枝落叶增多,土壤C、N、P显著增多,较大的土壤C∶N比与N∶P比与不断增大的物种多样性有趋同变化,因此,土壤的C∶N∶P比能够影响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植物群落 土壤C∶n∶p比 物种多样性 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N、P水平下接种摩西球囊霉对白三叶草中C∶N∶P比和RNA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梅梅 阴红彬 王幼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093-4102,共10页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N、P水平下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对三叶草中C:N:P比和RNA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在外加P浓度为50mgkg-1或低于50mgkg-1时,随着外加P浓度的增加,三叶草的菌根侵染率增加,而且接种摩西球囊霉...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N、P水平下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对三叶草中C:N:P比和RNA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在外加P浓度为50mgkg-1或低于50mgkg-1时,随着外加P浓度的增加,三叶草的菌根侵染率增加,而且接种摩西球囊霉增加了三叶草的生物量,提高了其P含量和C/N比,降低了C/P和N/P比;外加P浓度为100mgkg-1时,接种摩西球囊霉对三叶草生物量和C:N:P比无显著影响;对于非菌根三叶草,其RNA含量与P含量成正相关;(2)外加P浓度的增加提高了三叶草生物量、RNA含量和对P养分的吸收,抑制了三叶草对N的吸收;外加N浓度的增加降低了三叶草的生物量、P含量和RNA含量,增加了三叶草中的N含量;(3)三叶草中的C、N和P含量之间显著相关,表明植物中元素组成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4)三叶草中的N/P比受土壤N/P供给比调节,即随着土壤N/P供给比的变化,三叶草中N/P比也相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供给比 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 C∶n∶p计量比 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白枪杆幼苗生长生物量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梅 叶澜 +2 位作者 李树萍 茶晓飞 董琼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7-404,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对白枪杆幼苗生长、生物量积累与分配,以及不同器官C、N、P积累与分配,探究白枪杆对不同干旱环境的适应性。【方法】以1 a生白枪杆幼苗实生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干旱胁迫处理分别是对照(CK)、轻度干旱胁迫(LS... 【目的】研究不同干旱胁迫程度对白枪杆幼苗生长、生物量积累与分配,以及不同器官C、N、P积累与分配,探究白枪杆对不同干旱环境的适应性。【方法】以1 a生白枪杆幼苗实生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干旱胁迫处理分别是对照(CK)、轻度干旱胁迫(LS)、中度干旱胁迫(MS)和重度干旱胁迫(SS)对白枪杆幼苗生长、生物量的积累量与分配、根冠比、各器官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分析和各器官C、N、P的积累和分配规律等指标测定。【结果】随干旱胁迫程度的上升,白枪杆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的增长量显著降低(P<0.05)。叶片、茎和根的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叶片生物量占比降低,茎和根生物量占比和根冠比降低。白枪杆幼苗C、N和P的积累量随干旱胁迫程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与适宜的水分处理相比,白枪杆幼苗各器官的C∶N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叶片和根的C∶P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白枪杆幼苗各器官N∶P低于14,表明生长主要受N限制。【结论】白枪杆幼苗生长及生物量和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对不同干旱胁迫程度的响应有差异,主要表现在随干旱胁迫程度的上升,白枪杆幼苗的苗高、地径增长量呈下降趋势,生物量的分配也倾向于地下部分,干旱胁迫处理下不利于白枪杆幼苗的生长,生物量的积累减少,C、N和P的积累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枪杆 干旱 生长 C∶n∶p 适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rfacial optimization enabling reversible and stable aqueous zinc metal batteries under harsh conditions
5
作者 SONG Ye-xin ZHONG Zi-yang +5 位作者 CHEN Man-jing DING Yi-qing ZHOU Miao LIU Zhe-xuan LIANG Shu-quan FANG Guo-zh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CD 2024年第12期4536-4548,共13页
Aqueous zinc metal batteries(AZMBs)have garnered widespread attention due to their low cost and high safety.However,current researches are still primarily focused on reversible cycling at low areal capacity,which is f... Aqueous zinc metal batteries(AZMBs)have garnered widespread attention due to their low cost and high safety.However,current researches are still primarily focused on reversible cycling at low areal capacity,which is far from practical application.Addressing interfacial stability issues encountered during cycling and employing interfacial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afe and eco-friendly AZMBs.By introducingγ-valerolactone(GVL),which disrupts the original hydrogen bonding network of water,the electrochemical window of electrolyte is expanded,and the reactivity of water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Additionally,the incorporation of GVL in Zn ion solvation alters the deposition pattern on the Zn anode surface,resulting in improved cyclic performance.The cells demonstrated excellent performance,maintaining stable over 400 h at 5 mA/cm^(2)-5 mA·h/cm^(2),and nearly 300 h in Zn||Zn symmetric cell at 80%depth of discharge(DOD).The full cells matched with NH_(4)V_(4)O_(10) could cycle over 200 cycl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areal capacity(7 mA·h/cm^(2)),an N/P ratio of 1.99 and an E/C ratio of 9.3μL/(mA·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lyte additive Zn anode n/p ratio E/C ratio aqueous zinc metal batter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群落凋落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38
6
作者 潘复静 张伟 +3 位作者 王克林 何寻阳 梁士楚 韦国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5-343,共9页
为了解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群落凋落物养分空间分异以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了4个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凋落物现存量、C、N、P含量及C、N、P元素比值关系在不同坡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凋落物现存量和C、N、P含量... 为了解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群落凋落物养分空间分异以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了4个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凋落物现存量、C、N、P含量及C、N、P元素比值关系在不同坡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凋落物现存量和C、N、P含量、N∶P值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升高;C∶N值和C∶P值随植被正向演替而下降。(2)凋落物C含量、C∶N值、C∶P值和N∶P值在不同坡位表现为上坡位较高、下坡位较低;P含量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N含量则没呈现很明显的规律性(P<0.05)。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演替阶段和坡位对凋落物积累、养分分布和存储影响最大,坡度、坡向和裸岩率也有较大影响。(3)N∶P值是制约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的重要因素。凋落物在P素较低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N及木质素含量(即较高的N∶P值),分解速率较低,较低的N∶P值使凋落物更易分解。N素在3个坡位的不显著差异以及P素的显著差异反映了P含量波动对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凋落物N∶P值和分解速率变化的影响。推测下坡位及幼龄林群落由于具有较低的N∶P值,其凋落物分解速率相对较快,养分的存储量较少。因此,上坡位、成熟林群落的凋落物有利于积累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峰丛洼地 凋落物 养分含量 养分归还 C∶n∶p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羊草割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白玉婷 卫智军 +3 位作者 代景忠 闫瑞瑞 刘文亭 王天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20-627,共8页
以呼伦贝尔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甸天然割草场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种类肥料和不同施肥量处理,探讨植物群落生产力、植物群落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试图筛选出适合该地区草地生长的施肥种类与施肥量的最优组合。结果表... 以呼伦贝尔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甸天然割草场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种类肥料和不同施肥量处理,探讨植物群落生产力、植物群落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试图筛选出适合该地区草地生长的施肥种类与施肥量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2014年群落地上生物量呈上升趋势,H3(尿素10.5 g·m^(-2)+过磷酸钙5.1 g·m^(-2))的生物量最高(505.8 g·m^(-2));2015年群落地上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施肥水平H2(尿素7.0 g·m^(-2)+过磷酸钙3.4 g·m^(-2))生物量最高(264 g·m^(-2))。2014年和2015年不同施肥处理下植物群落C、N和P含量差异不显著。2014年不同处理间植物群落C:N差异显著,H3施肥水平的C:N(29.28)显著高于其他水平(P<0.05),而2015年C:N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与C:N变化趋势完全相反,2014年、2015年群落的C:P和N:P均随施肥水平增加而减少。2014年与2015年不同处理下土壤全C、全N和全P中,除2014年0~10 cm土层H2和H3的全N、H1的全P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其他指标在不同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2014年3层土壤的C:N、C:P和N:P受施肥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变化范围分别为18.31~19.42、64.06~102.51、3.38~5.19。2015年3层土壤的C:N、C:P和N:P变化范围为11.33~12.51、25.59~53.49、2.17~4.41。对比2年比值的变化,2015年C:P和N:P较2014分别下降了47.8%~59.7%和15.0%~35.8%。研究结果表明:从植物群落和土壤的化学计量比角度来看,N可能是本地区限制植物生长的一个主要因素,P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在未来的N、P混施管理中,需降低或不添加磷肥,适量添加N素,才能使群落呈现适中的化学计量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割草场 施肥 生物量 植物C∶n∶p计量比 土壤C∶n∶p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N∶P化学计量特征对亚高寒草甸限制类型的指示作用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仁懿 徐当会 +2 位作者 杨智永 杨莹博 王刚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9-83,共5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亚高寒草甸自然植被的取样调查以及N、P添加试验,分析群落水平的植物N∶P化学计量特征,讨论了植物N∶P化学计量特征对亚高寒草甸养分限制类型的指示作用。添加试验结果显示,N添加以及N+P添加显著增加生物量,而P添加降低... 通过对青藏高原亚高寒草甸自然植被的取样调查以及N、P添加试验,分析群落水平的植物N∶P化学计量特征,讨论了植物N∶P化学计量特征对亚高寒草甸养分限制类型的指示作用。添加试验结果显示,N添加以及N+P添加显著增加生物量,而P添加降低群落生物量,表明亚高寒草甸植被限制类型主要为N限制。2008、2009年群落N∶P比分别为11.57、9.83,低N∶P比值验证了该地区的N限制类型。两年群落N含量分别为20.34mg/g和16.03mg/g,高于前人提出的N限制临界值13mg/g;群落N-P散点落于标准曲线P%=0.15+0.065N%之下。综上所述,低群落N∶P比正确指示亚高寒草甸主要为N限制,而湿地生态系统的N、P临界值以及最佳N-P标准曲线不能有效地预测该地区的养分限制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化学计量学 亚高寒草甸 氮限制 np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刺器官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与C∶N∶P计量比的关联性 被引量:11
9
作者 孙小妹 何明珠 +2 位作者 杨睿哲 李金霞 陈年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81-1091,共11页
为了探明荒漠生态系统优势种白刺的生存和生长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及荒漠化治理。根据空气相对湿度选取阿拉善地区3个典型白刺群落样点,研究白刺根、茎、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s)的积累及分配和碳∶氮∶磷(C∶N... 为了探明荒漠生态系统优势种白刺的生存和生长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及荒漠化治理。根据空气相对湿度选取阿拉善地区3个典型白刺群落样点,研究白刺根、茎、叶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s)的积累及分配和碳∶氮∶磷(C∶N∶P)计量比特征的变化,并分析相应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结果表明:(1)随干旱程度加剧,白刺根、茎、叶中NSCs绝对含量减小,可溶性糖先增加后降低,淀粉先降低后增加;白刺叶片中N、P含量先增加后降低,C∶N和C∶P先降低后增加,在最为干旱的Plot3样点叶片N∶P>16。(2)在Plot1样点,器官间根系可溶性糖显著高于茎干和叶片,根系淀粉含量显著低于茎干和叶片,在Plot3样点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茎干和根系,根系中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叶片和茎干;白刺根、茎全C含量显著高于叶片,叶片N含量显著>根系>茎干;在Plot1和PLot2样点叶片P含量显著大于根系和茎干,在Plot3样点根系>茎干>叶片。(3)NSCs及构成与C∶N∶P计量比间关系表明叶片N、P含量与茎、叶可溶性糖含量正相关和淀粉含量负相关,根中P含量与根中淀粉含量正相关和可溶性糖含量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随干旱加剧白刺的生长受到水分和P的双重限制,白刺通过调整器官间NSCs积累及分配和提高N、P利用效率的策略来适应干旱生境,P含量的变化影响器官间可溶性糖和淀粉的相互转化,对NSCs构成和含量的波动起着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C∶n∶p计量比 器官关联性 干旱适应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植物、凋落物与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21
10
作者 姜沛沛 曹扬 +1 位作者 陈云明 王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6188-6197,共10页
在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境内子午岭林区,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选取9、23、33、47年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油松不同器官(叶、枝、干、根)、凋落物及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探讨它们随林龄的变化及其相互间... 在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境内子午岭林区,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选取9、23、33、47年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油松不同器官(叶、枝、干、根)、凋落物及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探讨它们随林龄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期为油松人工林的生产、改善和林木生长环境的调节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除根中C含量在林龄间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器官C、N、P含量及其比值在林龄间均差异显著且随林龄增加变化趋势不尽相同。9、23、33、47年生油松林C、N、P含量及N∶P比值均在叶中最高;C∶N比值均在干中最高,根中次之;C∶P比值均在干中最高,其它器官大小次序不一。除33年生油松林叶中N∶P比值大于14外,其它各器官各林龄N∶P比值均小于14,且N∶P比值随林龄先增加后减少,故可判断油松在该区域受N限制较为严重,且随林龄的增加受N限制的情况有所缓解。不同林龄土壤和凋落物C、N、P含量及其比值差异显著,且后者均大于前者。土壤与凋落物C、P含量及C∶N、C∶P、N∶P比值随林龄增加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表明土壤与凋落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叶片与凋落物N、P含量及C∶N、C∶P、N∶P比值之间显著相关,表明凋落物的养分承自植物叶片,二者之间关系紧密;植物和土壤的C、N、P含量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土壤C、N、P供应量对乔木叶片C、N、P含量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林龄 凋落物 土壤 C∶n∶p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量及N添加对宁夏荒漠草原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植被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朱湾湾 王攀 +3 位作者 樊瑾 牛玉斌 余海龙 黄菊莹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3-44,共12页
为了解降水格局改变和大气氮(N)沉降增加背景下土壤碳(C)∶N∶磷(P)平衡关系的改变是否会影响到荒漠草原植被群落组成,基于2017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的降水量(降水量减少50%、降水量减少30%、自然降水量、降水量增加30%和降水量增加50%)... 为了解降水格局改变和大气氮(N)沉降增加背景下土壤碳(C)∶N∶磷(P)平衡关系的改变是否会影响到荒漠草原植被群落组成,基于2017年在宁夏荒漠草原设立的降水量(降水量减少50%、降水量减少30%、自然降水量、降水量增加30%和降水量增加50%)、N添加(0和5 g·m^-2·yr^-1)及其交互作用的野外试验,初步分析了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趋势以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降水量降低了土壤有机C、全N和N∶P。N添加及其与降水量的交互作用对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较小;适量增加降水量刺激了多数植物生长,提高了群落多样性。过量增加降水量导致猪毛蒿种群生物量急增,且N添加对降水量效应有促进作用,从而降低了群落多样性;土壤含水量、全N、有机C和N∶P与种群生物量关系较为密切,土壤含水量、有机C、C∶P和C∶N与多样性指数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以上结果意味着降水量会通过调控土壤水分有效性,改变土壤与植物之间N和P的满足程度,从而对植物生长策略和群落多样性产生影响;短期N添加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较小。因此,还需通过长期的原位试验,对N添加及其与降水量交互作用下土壤C∶N∶P计量平衡与植物群落组成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降水格局改变 大气n沉降增加 植物群落多样性 土壤C∶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坡-阳坡梯度上的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霞 马建祖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9-144,177,共7页
通过对甘南亚高山草甸不同生境的18个植物样地的调查,研究了物种叶片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并结合分析土壤养分,探讨了它们与土壤N、P含量、有机质、水分及N∶P比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甘南亚高山草甸植物叶片N含量在不同... 通过对甘南亚高山草甸不同生境的18个植物样地的调查,研究了物种叶片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并结合分析土壤养分,探讨了它们与土壤N、P含量、有机质、水分及N∶P比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甘南亚高山草甸植物叶片N含量在不同坡向之间的变化范围为4.46~26.59 mg.g-1,平均为16.24 mg.g-1;P含量变化范围为0.71~1.98 mg.g-1,平均为1.37 mg.g-1;N∶P比值变化范围为6.43~17.75,平均为11.60。叶片N含量及N∶P在不同坡向梯度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叶片P含量在不同生境下差异显著。物种之间叶片N、P含量及N∶P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物种与生境的交互作用对叶片N、P含量及N∶P之间差异不显著。根据限制性因子的N∶P阈值判断,该地区植物生长受N限制,这也体现了该地区植物对其生境的一种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 n∶p 化学计量 阴坡 阳坡 亚高山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绿阔叶林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特征对毛竹扩张的响应
13
作者 王琳 欧阳明 +6 位作者 宋述望 曾小霞 宋庆妮 刘骏 方熊 栾丰刚 杨清培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37-1746,共10页
为从生态化学计量内平衡角度解释常绿阔叶林不同层次植物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扩张的生存响应差异性,该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毛竹扩张方向选取典型毛竹-常绿阔叶林界面,依次设置毛竹林、... 为从生态化学计量内平衡角度解释常绿阔叶林不同层次植物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扩张的生存响应差异性,该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毛竹扩张方向选取典型毛竹-常绿阔叶林界面,依次设置毛竹林、竹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样地,比较分析了毛竹扩张方向上样地内不同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植物叶片及土壤N、P含量及比例。结果表明:(1)从毛竹林到阔叶林,土壤N含量上升,P含量下降,N∶P上升(P<0.05);乔木层树种[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赤杨叶(Alniphyllum fortunei)及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叶片P含量下降,N∶P上升(P<0.05);除灌木层的红果山胡椒(Lindera erythrocarpa)外,各林分中的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N、P含量及比例变化较小。(2)土壤N∶P与乔木层、草本层和灌木层植物叶片N∶P分布呈显著正相关、负相关与不相关。(3)在各林分中,毛竹叶片N、P含量及比例较稳定。综上认为,毛竹通过改变土壤N、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扩张,引起植物体N、P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发生变化。灌木及草本植物受土壤异质性影响较小,但是乔木层植物N、P元素化学计量特征却因此失衡,这可能是阔叶林乔木层树种存亡受威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扩张 植物多样性 生态化学计量内平衡 土壤n∶p 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子滢 王海燕 张亦凡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5-656,共12页
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是表征土壤有机质组成和养分有效性的指标,对认识土壤碳氮磷循环和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关于不同驱动因素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具体影响的研究仍有待加强。本研究通过分析2009—2023年来国内外在土壤生... 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是表征土壤有机质组成和养分有效性的指标,对认识土壤碳氮磷循环和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关于不同驱动因素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具体影响的研究仍有待加强。本研究通过分析2009—2023年来国内外在土壤生态化学计量领域的年度发文量和研究热点,从生物因素(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自然环境因素(地质灾害、地形和成土母质),全球气候变化因素(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氮沉降、酸雨)以及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4个角度,探讨了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变化的驱动因素,以阐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变化规律及其内部机制。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相互作用共同驱动土壤碳(C)、氮(N)、磷(P)循环。土壤动物取食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周转;微生物群落的复杂性调控土壤C、N、P耦合。地质灾害导致养分流失和微生物活性降低,从而扰动土壤化学计量平衡。地形因子、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改变了水热条件等因素,间接影响土壤化学计量比。成土母质的矿物组成和结构可直接调控土壤C∶N∶P。氮沉降和酸雨通过土壤酸化、养分淋失等过程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性,从而改变土壤C∶N∶P。土地利用方式则通过农业管理和植被覆盖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化学计量平衡。环境因素通过生物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但影响方向和程度尚不确定,未来应重视多因素的协同效应和多途径调控机制,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养分管理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C∶n∶p 土壤养分 环境响应 驱动因素 CITESpACE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土壤氮磷化学计量比对灌丛化的响应及影响因素
15
作者 张宇 周国英 +6 位作者 闫满玉 牛保亮 代永贵 陈永哲 陈昊 杜宇皎 聂秀青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0,共8页
[目的]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灌丛化的背景下,揭示灌丛化是否会改变高寒草甸土壤氮磷化学计量比(N∶P),并揭示灌丛化过程中影响土壤N∶P的调控因素。[方法]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区域的高寒草甸灌丛化区域,选取灌丛斑块、灌丛-草甸斑块、草甸... [目的]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灌丛化的背景下,揭示灌丛化是否会改变高寒草甸土壤氮磷化学计量比(N∶P),并揭示灌丛化过程中影响土壤N∶P的调控因素。[方法]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区域的高寒草甸灌丛化区域,选取灌丛斑块、灌丛-草甸斑块、草甸斑块,解析不同土壤深度的N∶P。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非线性拟合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探究土壤N∶P的调控因素。[结果]土壤N∶P的变化范围为3.56±0.18到8.30±0.37。灌丛斑块、灌丛-草甸斑块、草甸斑块的N∶P在0~10cm、10~20cm、20~30cm、30~50 cm、50~70 cm、70~100 cm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别。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N∶P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土壤理化特性和微生物特性是决定土壤N∶P的重要因素。随着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磷的增加,土壤N∶P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土壤氮、土壤温度与土壤N∶P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土壤密度、土壤p H与土壤N∶P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湿度对土壤N∶P的解释量较低。土壤磷对土壤N∶P的影响不显著。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土壤理化特性和微生物因素可以解释土壤N∶P总变异的85.49%,其中二者共同组合的解释量最高,占53.25%,土壤理化特性的单独解释量次之为33.97%。[结论]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高寒草甸土壤灌丛化并未显著改变不同深度土壤的N∶P,土壤N∶P受到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共同作用,这有助于深入理解中高海拔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的土壤养分循环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n∶p 高寒草甸 灌丛化 青藏高原 调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刈割对滇西北退化高寒草甸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6
作者 张勇 马燕丹 +6 位作者 郑秋竹 苏德荣 董世魁 梁克敏 吴凯婷 岳海涛 王晓蓉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65-1575,共11页
为探究环境干扰对退化高寒草甸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该研究于2018—2020年对香格里拉市3个退化程度[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重度退化(SD)]的高寒草甸开展刈割试验,进而分析退化高寒草甸植物C、N、P含量、C∶N∶P和N-P幂函数关... 为探究环境干扰对退化高寒草甸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该研究于2018—2020年对香格里拉市3个退化程度[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重度退化(SD)]的高寒草甸开展刈割试验,进而分析退化高寒草甸植物C、N、P含量、C∶N∶P和N-P幂函数关系在不同刈割年限(0、1、2 a)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除莎草科P含量外,草甸植物群落、禾本科和杂类草的C、N、P含量在退化程度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刈割年限的增加,退化草甸植物C、N、P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P<0.05)。(2)草甸植物C∶N和C∶P在退化程度间无差异(P>0.05)。从LD到SD,植物群落、莎草科和杂类草的N∶P比先小幅下降再显著上升(P<0.05),禾本科的N∶P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3)随刈割年限增加,草甸植物的C∶N和C∶P呈先降后增、N∶P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刈割0 a时,莎草科的C∶P和N∶P显著高于杂类草(P<0.05),与植物群落和禾本科无差异(P>0.05);刈割1 a和2 a时,莎草科的C∶P和N∶P高于植物群落和其他功能群(P<0.05);在各刈割年限,植物群落和各功能群植物间的C∶N无差异(P>0.05)。(4)随刈割年限增加,退化草甸植物的N-P幂函数关系由弱变强、幂指数趋于稳定。莎草科的N-P幂指数(小于0.1)与植物群落、禾本科和杂类草的幂指数(稳定在0.19~0.22之间)明显不同。该研究发现,刈割干扰下退化高寒草甸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退化程度间差异不大,但其随刈割年限增加发生显著变化,这说明滇西北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对刈割干扰可能具有相似的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植物群落 退化程度 刈割年限 C∶n∶p n-p幂函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水平对棉花养分吸收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伟 王西和 +4 位作者 贾宏涛 杨金钰 屈小慧 刘盈锐 刘晓菊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8-566,共9页
为探讨北疆棉区不同施磷量对棉花养分吸收、磷肥利用效率、生物量和棉株氮磷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本研究以始于2018年的棉田土壤磷素肥力演替特征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对5年等量氮钾不同磷水平施肥后棉田磷素和棉花养分吸收的响应进行... 为探讨北疆棉区不同施磷量对棉花养分吸收、磷肥利用效率、生物量和棉株氮磷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本研究以始于2018年的棉田土壤磷素肥力演替特征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对5年等量氮钾不同磷水平施肥后棉田磷素和棉花养分吸收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磷量的增加促进了棉株N、P、K养分吸收,棉株各器官N、P、K养分平均含量分别在1.75~38.27、1.46~11.26、3.11~24.31 g·kg^(-1)之间。综合肥料投入,施磷量为150 kg·hm^(-2)最有利于P素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积累。棉株各器官N∶P值变化范围在1.20~12.01之间,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棉株茎、叶、蕾/铃/壳的N∶P降低,棉株生物量、籽棉产量随叶、蕾/铃/壳N∶P的降低而增加,本试验棉花生长更倾向于受N、P共同限制。磷肥利用率和磷肥农学效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磷素盈余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磷量为150 kg·hm^(-2)时,磷肥利用率和磷肥农学效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0.20%和4.05 kg·kg^(-1),其磷素盈余为54.19 kg·hm^(-2),研究表明,在北疆灰漠土棉田施磷量为150 kg·hm^(-2)比较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施磷量 养分吸收 磷肥利用率 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间伐对小黑杨人工林非结构性碳和氮磷钾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吕彦飞 牛鉴祺 王树力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73,共12页
了解不同林龄阶段小黑杨人工林各器官的非结构性碳(NSC)含量和氮(N)磷(P)钾(K)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抚育间伐的响应,从而为小黑杨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依据。以黑龙江省大庆市红旗林场幼龄和中龄小黑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建立间伐强度... 了解不同林龄阶段小黑杨人工林各器官的非结构性碳(NSC)含量和氮(N)磷(P)钾(K)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抚育间伐的响应,从而为小黑杨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依据。以黑龙江省大庆市红旗林场幼龄和中龄小黑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建立间伐强度为25%(以株数计)的抚育间伐样地,调查分析抚育间伐对小黑杨人工林各器官NSC含量和NPK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种林龄小黑杨人工林具有各自不同的NSC含量和NPK生态化学计量分布特征。中龄林树叶、树枝和树根NSC含量较幼龄林分别降低31.76%、21.19%、38.98%(P<0.05)。中龄林树叶N含量较幼龄林增加11.85%(P<0.05)。中龄林树枝、树干和树根P含量分别较幼龄林分别降低17.57%、35.85%、60.11%(P<0.05),树叶、树枝、树干和树根K含量分别较幼龄林分别降低21.05%、34.67%、22.99%、46.22%(P<0.05)。抚育间伐显著影响小黑杨幼龄林树干和树根的NSC含量、中龄林树枝和树根的NSC含量(P<0.05)。抚育后幼龄林树干NSC含量增加29.35%,树根NSC含量降低40.37%;中龄林树枝和树根NSC含量分别增加12.81%、33.51%。抚育间伐显著影响小黑杨幼龄林各器官N含量、树枝K含量、树干P含量和中龄林树叶、树根K含量(P<0.05)。抚育后小黑杨幼龄林树叶、树枝、树干和树根N含量分别增加5.77%、15.68%、53.71%、10.85%,树枝K含量增加36.90%,树干P含量降低19.63%;小黑杨中龄林树叶和树根K含量分别增加20.86%、31.69%。树叶NSC含量与N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K含量间显著正相关(P<0.05);树枝NSC含量与N含量显著负相关,与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K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树干NSC含量与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树根NSC含量与N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P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果表明,林分未进行抚育时,小黑杨幼龄林和中龄林NSC和N、P、K元素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格局差异明显;幼龄林碳资源更多地分配给根系,促使其生长延伸,中龄林更多地投入到树木地上部分生长与竞争。抚育间伐会改变小黑杨NSC和N、P、K在各器官中的分布格局,抚育后,2种林龄小黑杨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碳资源比例均发生改变。对小黑杨中龄林进行抚育间伐增加林木碳汇的同时也改善了P限制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杨 抚育间伐 林龄 非结构性碳 n∶p∶K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水平土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65
19
作者 陈梅梅 陈保冬 +2 位作者 王新军 朱永官 王幼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980-1986,共7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磷水平土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对三叶草(Clover)和黑麦草(Ryegrass)生长、P浓度及N∶P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lomus mosseae显著提高了三叶草中P浓度和生物量,降低了植株N∶P比,对黑麦草植株P含量...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磷水平土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对三叶草(Clover)和黑麦草(Ryegrass)生长、P浓度及N∶P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lomus mosseae显著提高了三叶草中P浓度和生物量,降低了植株N∶P比,对黑麦草植株P含量、生物量及N∶P比没有显著影响;在不同磷水平土壤中,接种处理对单种时三叶草中P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以中磷和高磷水平下的影响较显著,这表明Glomus mosseae对三叶草的菌根效应在不同磷水平下并不相同;另外,两种植物混合种植情况下,黑麦草的竞争能力高于三叶草,使得其P浓度和生物量都显著高于三叶草,而接种Glomus mosseae增加了混种中三叶草的生物量和P浓度,降低了黑麦草的生物量,表明Glomus mosseae能提高混种中三叶草的竞争能力,从而改变群落中物种的竞争关系。此外,在一定磷水平下,菌根真菌的存在降低了三叶草中N∶P比,这会改变三叶草的受限制方式,由受P元素限制变为受N元素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 三叶草 黑麦草 n∶p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湾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及潜在性富营养化程度评价 被引量:37
20
作者 张静 张瑜斌 +2 位作者 周凯 张际标 孙省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3-261,共9页
根据深圳湾海域2008年2、5、8、11月4个航次的海水中营养盐监测数据,分析了深圳湾海域海水中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应用Si:N:P比及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对整个海域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深圳湾海域氮磷营养盐污染严重... 根据深圳湾海域2008年2、5、8、11月4个航次的海水中营养盐监测数据,分析了深圳湾海域海水中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应用Si:N:P比及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对整个海域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深圳湾海域氮磷营养盐污染严重,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且受珠江口水系夏季带来的高氮低磷低硅的海水的影响,整个深圳湾海水中氮磷硅营养盐的时空分布不尽相同:夏季DIN的分布由湾口向湾内逐渐降低;冬、春、秋3季DIN的分布和4个季节PO43--P、SiO32--Si的分布都是由湾内向湾口逐渐降低;受陆源输入的影响,秋季DIN和PO43--P表现出由西岸向东岸逐渐降低的趋势;受海底沉积物交换的影响,夏季SiO32--Si表现出由西岸向东岸逐渐升高的分布趋势。冬季整个海域都处于氮限制状态,基本无赤潮发生风险;春季整个海域基本处于富营养状态,是赤潮的高发期;夏季整个海域从湾内到湾口由氮限制逐渐过渡到磷限制状态,处于赤潮发生的危险期;秋季整个海域处于轻微的磷限制状态,也是深圳湾赤潮的高发期,但危险性较春季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湾 营养盐 时空变化 Si∶n∶p比 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