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HEMA/NVP/MBA三元聚合物交联微球 被引量:8
1
作者 杨莹 高保娇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7-480,共4页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及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三元共聚微球(HEMA/NVP/MBA);考察了分散剂种类与用量、搅拌速度、油水两相比例、交联剂用量等因素对成球性能及...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了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及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三元共聚微球(HEMA/NVP/MBA);考察了分散剂种类与用量、搅拌速度、油水两相比例、交联剂用量等因素对成球性能及微球粒径的影响规律;采用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微球的化学结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微球的形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并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制备出球形度良好、粒径在100~250μm范围内可控的HEMA/NVP/MBA三元交联微球。适宜的分散剂为Span-60,搅拌速度须〉200r/min、油水两相比V(石蜡):V(水相)〉2:1。在以上条件下,改变分散剂用量和交联剂用量可得到不同粒径的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 n-乙烯基吡咯烷酮 反相悬浮聚合 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α-甲基-丁酯基)马来酰亚胺微乳液微波聚合动力学 被引量:3
2
作者 黄梅芳 刘朋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0-102,共3页
在微波条件下,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使N-(α-甲基-丁酯基)马来酰亚胺微乳液聚合。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乳化剂浓度等因素对聚合速率的影响,三条曲线的斜率分别为0.55,1.3,0.5。用PERKIN-ELMERDSC7、200Var... 在微波条件下,以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使N-(α-甲基-丁酯基)马来酰亚胺微乳液聚合。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乳化剂浓度等因素对聚合速率的影响,三条曲线的斜率分别为0.55,1.3,0.5。用PERKIN-ELMERDSC7、200Varian核磁共振仪对聚合物进行了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α-甲基-丁酯基)马来酰亚胺 微乳液 微波聚合 热性能 聚合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液法合成聚N-甲基苯胺及其流变性、热分解动力学的研究
3
作者 徐远 谭德新 +3 位作者 孙华敏 王淇淇 王诗涵 王艳丽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1-114,共4页
采用微乳液聚合法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盐酸(HCl)为掺杂酸、N-甲基苯胺(NMA)为原料制备了聚N-甲基苯胺(PNMA)。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PNMA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其的等温流变特性,结合热重分析P... 采用微乳液聚合法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盐酸(HCl)为掺杂酸、N-甲基苯胺(NMA)为原料制备了聚N-甲基苯胺(PNMA)。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PNMA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其的等温流变特性,结合热重分析PNMA的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建立动力学函数推导出热分解机理与热分解动力学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苯胺 微乳液聚合法 流变性 热分解动力学 机理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敏性大孔聚(丙烯酰胺-co-N-异丙基丙烯酰胺)微球在固定化果胶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那丽丽 杨红 +5 位作者 邓海娟 廖先富 周彦 常焕 晋婧 丁胜根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44,55,共6页
采用在反相悬浮聚合中加入致孔剂的方法制备温敏性大孔PAM-co-PNIPAM微球,并以该微球为载体固定化果胶酶,探讨了温度、pH值、时间、加酶量、戊二醛浓度、交联温度、交联时间对果胶酶固定化效果的影响,同时对固定化果胶酶的酶学特性进行... 采用在反相悬浮聚合中加入致孔剂的方法制备温敏性大孔PAM-co-PNIPAM微球,并以该微球为载体固定化果胶酶,探讨了温度、pH值、时间、加酶量、戊二醛浓度、交联温度、交联时间对果胶酶固定化效果的影响,同时对固定化果胶酶的酶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微球具有很好的比表面积和温度敏感性;当固定化果胶酶的载酶量高达322.6mg/g时,载体本身仍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固定化果胶酶在pH为3.0~4.5,温度为50~60℃的范围内仍能保持较高的酶催化活性.在存储30d后固定化酶的活性仍能保持为原来的80%左右,而且具有较高的操作稳定性,在连续使用20次后,仍有68%以上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悬浮聚合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 温敏大孔材料 固定化果胶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采收率用聚(N-羟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微球的反相微乳液聚合及其性能 被引量:6
5
作者 邓凯迪 李谦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68-474,479,共8页
以煤油为连续相,50.0wt%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M)、丙烯酰胺(AM)单体水溶液为分散相,Span80/OP-10为乳化剂,依据拟三元相图配制了含50.6wt%油相、42.0wt%水相、7.4wt%Span80/OP-10(质量比6∶1)乳化剂相的W/O微乳液(质量分数)。以N,N-亚... 以煤油为连续相,50.0wt%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M)、丙烯酰胺(AM)单体水溶液为分散相,Span80/OP-10为乳化剂,依据拟三元相图配制了含50.6wt%油相、42.0wt%水相、7.4wt%Span80/OP-10(质量比6∶1)乳化剂相的W/O微乳液(质量分数)。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在65℃过硫酸铵(APS)引发下进行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了纳米级交联P(AM/NMAM)微球。以微球粒径及溶胀性为考察指标,从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搅拌速率等方面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单体配比m(AM)∶m(N-MAM)为4∶1,交联剂MBAA用量0.60wt%、引发剂APS用量0.50wt%(以单体总质量计)、搅拌速率1000r/min的条件下合成的微球耐盐性好、吸水倍率高,在1.0×10~5 mg/L模拟地层水中可达18.40g/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微球形态的表征结果显示,其具有较好的球形度及单分散性,粒径分布均一,约为100nm左右。流变及岩心封堵实验表明微球胶乳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封堵效果显著,可实现逐级深部调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微乳液聚合 聚合物微球 丙烯酰胺 n-羟甲基丙烯酰胺 溶胀性 深部调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取代马来酰亚胺光敏感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药物可控释放性能研究
6
作者 吴弟 余丽丽 罗晓民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16-20,共5页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呋喃保护的N-羟乙基马来酰亚胺的甲基丙烯酸酯(D)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含有邻硝基苄基的邻硝基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甲酯(CL)为光敏感交联剂,通过微乳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光敏感纳米粒子.并...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呋喃保护的N-羟乙基马来酰亚胺的甲基丙烯酸酯(D)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含有邻硝基苄基的邻硝基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甲酯(CL)为光敏感交联剂,通过微乳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光敏感纳米粒子.并以尼罗红(NR)作为模型分子,研究了纳米粒子对脂溶性药物的包载和释放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硝基苄基 n-取代马来酰亚胺 光敏感 微乳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MI-St-PB本体聚合过程中的相转变(Ⅰ) 相转变过程中体系物理特征的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媛 李宝芳 +1 位作者 曹堃 李伯耿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63-366,共4页
针对N -苯基马来酰亚胺 -苯乙烯 -聚丁二烯三元半连续本体聚合体系 ,研究了聚合过程中相态、折射率、接枝率及流变行为 .发现聚合过程中的相转变有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物料的折射率发生不规则的变化 ,接枝率突然增大 ,而体系黏度下... 针对N -苯基马来酰亚胺 -苯乙烯 -聚丁二烯三元半连续本体聚合体系 ,研究了聚合过程中相态、折射率、接枝率及流变行为 .发现聚合过程中的相转变有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物料的折射率发生不规则的变化 ,接枝率突然增大 ,而体系黏度下降 .研究发现 ,反应器搅拌扭矩的在线检测对确定聚合过程中的相转变十分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聚合 相转变 苯乙烯 聚丁二烯 PM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苯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聚丁二烯本体聚合中的相转变(Ⅱ) 聚合条件对相转变和橡胶相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媛 李宝芳 +1 位作者 曹堃 李伯耿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06-511,共6页
进行了N -苯基马来酰亚胺 (PMI) /苯乙烯 (St)在聚丁二烯 (PB)存在下的半连续本体共聚合 ,研究了聚合的操作条件及配方对聚合过程中的相转变及转相后橡胶相结构的影响 .发现提高搅拌转速使相转变提前 ,升高聚合温度、增加引发剂用量、提... 进行了N -苯基马来酰亚胺 (PMI) /苯乙烯 (St)在聚丁二烯 (PB)存在下的半连续本体共聚合 ,研究了聚合的操作条件及配方对聚合过程中的相转变及转相后橡胶相结构的影响 .发现提高搅拌转速使相转变提前 ,升高聚合温度、增加引发剂用量、提高PMI及橡胶含量都使转相期延迟 .降低搅拌转速、提高聚合温度和橡胶含量易使橡胶相粒径增大 ,表观接枝率上升 .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过氧化二苯甲酰 (BPO)浓度也将使接枝率上升 ,但PMI的引入不利于单体在橡胶上的接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聚合 相转变 苯乙烯 聚丁二聚 PMI 相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梧桐树叶制备吸水性树脂的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张春兰 苏秀霞 李仲谨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4-45,73,共3页
以梧桐树叶为原料,接枝丙烯酸和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制备具有立体网状结构的高吸水性树脂。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制备条件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单... 以梧桐树叶为原料,接枝丙烯酸和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制备具有立体网状结构的高吸水性树脂。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制备条件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单体用量、分散剂用量、油水比等对树脂性能的影响。从而制定出最佳合成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梧桐树叶 n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反相乳液 吸水性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AA/AMPS/DMAM的反相微乳液共聚合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卫红 许明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3-528,共6页
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主单体,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M)作为功能性单体,以庚烷为分散介质,表面活性剂SF2810为乳化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四元共聚物AM/AA/AMPS/DMAM.研究所得... 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主单体,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M)作为功能性单体,以庚烷为分散介质,表面活性剂SF2810为乳化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四元共聚物AM/AA/AMPS/DMAM.研究所得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水相中单体浓度为45%,引发剂过硫酸铵加量为单体质量的0.3%,乳化剂加量为油相质量的10%,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5 h,单体的摩尔比为AM∶AA∶AMPS∶DMAM=52∶25∶15∶8.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四元共聚物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微乳液聚合 丙烯酰胺 丙烯酸 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 n n-二甲基丙烯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微乳液聚合合成金属离子印迹吸附树脂及其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姚杰 万涛 +2 位作者 马小玲 吴为 臧天顺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7-401,共5页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为复合表面活性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丙烯酸镉为活性单体、环己烷为油相、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金属离子印迹吸附树脂(简称吸附树脂)。采用原子吸收光谱...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为复合表面活性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丙烯酸镉为活性单体、环己烷为油相、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金属离子印迹吸附树脂(简称吸附树脂)。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吸附树脂吸附金属离子的性能进行了测定,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热重分析对吸附树脂的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随交联剂含量的增加,吸附树脂的微孔尺寸变小,形成的孔结构较致密,吸附树脂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吸附树脂对镉离子的吸附和解吸速率均较快,有利于吸附树脂的循环使用;吸附树脂为丙烯酸盐与N,N′-甲基双丙烯酰胺的共聚物;吸附树脂的颗粒表面凹凸不平,微孔多但孔隙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镉 n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反相微乳液聚合 金属离子印迹吸附树脂 印迹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载体淀粉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35
12
作者 王磊 李仲谨 +1 位作者 赵新法 赖小娟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6-90,共5页
选用V(环已烷):V(三氯甲烷)=4:1构成混合油相,淀粉水溶液为水相,m(Span60):m(Tween60)=3:2复配为乳化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预交联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淀粉微球;用粒度分析仪、... 选用V(环已烷):V(三氯甲烷)=4:1构成混合油相,淀粉水溶液为水相,m(Span60):m(Tween60)=3:2复配为乳化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预交联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淀粉微球;用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淀粉微球平均粒径为14.7μm,83%分布在6~30μm,球形圆整,表面光滑致密,可作为良好的药物载体和吸附剂。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设计实验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微球理化性质的影响,推导出平均粒径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多项回归方程,以期通过优化工艺条件实现对微球制备的预测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淀粉微球 表征 反相乳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两性共聚物的表征及其溶液性质 被引量:9
13
作者 韩玉贵 王秋霞 +2 位作者 宋新旺 祝仰文 刘坤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7-512,共6页
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N-二甲基-N-丙磺酸胺盐(DMPS)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新型两性共聚物poly(AM-co-DM PS)。采用核磁共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元素分析对该两性共聚物进行了结构和组成表征... 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N-二甲基-N-丙磺酸胺盐(DMPS)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新型两性共聚物poly(AM-co-DM PS)。采用核磁共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元素分析对该两性共聚物进行了结构和组成表征,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乌氏黏度计对其溶解性及溶液的黏度进行了测定。表征结果显示,对于两性共聚物poly(AM-co-DMPS),FTIR谱图中1187cm-1处出现明显的SO3-的特征吸收峰,AM与DMPS的质量比与原料配比基本吻合,在低于300℃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两性共聚物poly(AM-co-DMPS)中DMPS含量越高,在水中的溶解性越差;随外加盐浓度的增大,两性共聚物poly(AM-co-DMPS)的溶解性变好、特性黏数和比浓黏度增大,具有明显的反聚电解质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乳液聚合 两性聚合物 丙烯酰胺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 n-二甲基-n-丙磺酸胺盐 反聚电解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一种新型两性共聚物 被引量:9
14
作者 韩玉贵 王秋霞 谭业邦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8-271,共4页
合成了一种新型两性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N-二甲基-N-丙磺酸胺盐(DM PS),用核磁共振对DM PS进行表征,并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以过硫酸钾(K2S2O8)-四甲基乙二胺(TMEDA)为氧化还原引发剂、Span80试剂为乳化剂,DM PS两性单体与丙烯酰胺(... 合成了一种新型两性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N-二甲基-N-丙磺酸胺盐(DM PS),用核磁共振对DM PS进行表征,并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以过硫酸钾(K2S2O8)-四甲基乙二胺(TMEDA)为氧化还原引发剂、Span80试剂为乳化剂,DM PS两性单体与丙烯酰胺(AM)共聚制得具有反聚电解质性质的两性共聚物poly(AM-co-DM PS),考察了影响反相乳液聚合的因素。获得最佳反应条件:35℃,V(环己烷)∶V(水)=2∶3,ρ(Span80)=2.0g/dL,m(DM PS)∶m(AM)=0.30,ρ(DM PS+AM)=30g/dL,c(K2S2O8)=3.2mm ol/L,c(TMEDA)=4.0mm ol/L,在此条件下,两性共聚物的特性黏数为6.5dL/g,收率9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乳液聚合 两性共聚物 氧化还原引发剂 丙烯酰胺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 n-二甲基-n-丙磺酸胺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吸水性聚丙烯酸盐共聚物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绍英 姚学俊 +2 位作者 许永权 付朝霞 张炳烛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8-11,共4页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酸钾 -丙烯酰胺 - N—羟甲基丙烯酰胺高吸水性共聚物。制得的树脂吸收去离子水可达 80 0 g/g以上 ,吸收 w( Na Cl)为 0 .9%的溶液1 0 0 g/g以上。研究了分散剂种类、用量 ,交联剂用量 ,丙烯酸中和度 ,引发... 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酸钾 -丙烯酰胺 - N—羟甲基丙烯酰胺高吸水性共聚物。制得的树脂吸收去离子水可达 80 0 g/g以上 ,吸收 w( Na Cl)为 0 .9%的溶液1 0 0 g/g以上。研究了分散剂种类、用量 ,交联剂用量 ,丙烯酸中和度 ,引发剂用量 ,共聚单体配比等因素对共聚物吸水率的影响 ,为选择最佳配方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钾 丙烯酰胺 n-羟甲基丙烯酰胺 反相悬浮共聚 高吸水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薯淀粉交联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常虎 刘振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4年第10期43-46,共4页
以红薯淀粉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Span-60和Tween-60为乳化剂、环己烷和三氯甲烷为油相、硝酸铈铵为引发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红薯淀粉交联微球,分别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其结... 以红薯淀粉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Span-60和Tween-60为乳化剂、环己烷和三氯甲烷为油相、硝酸铈铵为引发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红薯淀粉交联微球,分别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了其结构和形貌,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红薯淀粉交联微球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淀粉溶液浓度10%、MBAA用量0.4g、油水比5∶2、引发剂用量0.25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薯淀粉 n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 交联微球 制备 反相悬浮聚合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型絮凝剂中不同基团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国伟 林荫 张兴英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7-511,共5页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阳离子和羧基含量的两性型聚(丙烯酰胺-N,N-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酸)(P(AM-DMDAAC-AA))絮凝剂。考察了单体配比、单体共聚活性对P(AM-DMDAAC-AA)絮凝剂离子度和特性黏数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离子...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阳离子和羧基含量的两性型聚(丙烯酰胺-N,N-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酸)(P(AM-DMDAAC-AA))絮凝剂。考察了单体配比、单体共聚活性对P(AM-DMDAAC-AA)絮凝剂离子度和特性黏数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离子度和特性黏数的P(AM-DMDAAC-AA)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及其在不同pH环境下的絮凝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由于DMDAAC共聚活性低,DMDAAC在P(AM-DMDAAC-AA)中的含量低于理论值,导致P(AM-DMDAAC-AA)絮凝剂的特性黏数降低。所合成的P(AM-DMDAAC-AA)在不同pH环境下都可发挥絮凝效果,与进口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相比,P(AM-DMDAAC-AA)絮凝后的泥饼较薄和含水量更低。当AM,DMDAAC,AA的加入量(单体占总单体的摩尔分数)分别为33.3%,41.7%,25.0%时,P(AM-DMDAAC-AA)絮凝剂的絮凝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型絮凝剂 反相乳液聚合 丙烯酰胺 n n-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丙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微粒的研究Ⅰ.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盘思伟 佘娜 +1 位作者 彭晓宏 沈家瑞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760-764,共5页
选择Span80 Tween80复合乳化剂 ,K2 S2 O8-Na2 SO3 氧化还原引发剂 ,进行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ADQUAT)、丙烯酰胺 (AM)、N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三元反相微乳液共聚。研究了AM、ADQUAT、乳化剂及引发剂用量、搅拌速率和聚合温... 选择Span80 Tween80复合乳化剂 ,K2 S2 O8-Na2 SO3 氧化还原引发剂 ,进行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ADQUAT)、丙烯酰胺 (AM)、N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三元反相微乳液共聚。研究了AM、ADQUAT、乳化剂及引发剂用量、搅拌速率和聚合温度对单体转化率及产物透光率的影响 ,表征了产物的粒径大小及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聚合 聚丙烯酰胺 合成 阳离子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碱性对十二烷基硫酸钠-正丁醇-煤油-水微乳液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夏雪 刘会娥 +2 位作者 丁传芹 徐明明 刘时坤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10-1114,共5页
采用醇度扫描和盐度扫描配制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煤油-水微乳液,考察酸碱性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酸性对SDS-正丁醇-煤油-水微乳液体系的影响显著,H+浓度越高制备微乳液所需的醇用量越少;阳离子对微乳液形成的作用... 采用醇度扫描和盐度扫描配制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煤油-水微乳液,考察酸碱性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酸性对SDS-正丁醇-煤油-水微乳液体系的影响显著,H+浓度越高制备微乳液所需的醇用量越少;阳离子对微乳液形成的作用强度高低的顺序为H+>K+>Na+;碱性对微乳液体系的形成无特殊影响;在酸性条件下形成WinsorⅢ型微乳液后,再加入NaOH,体系可转变为WinsorⅠ型微乳液,进一步加入NaOH,体系的油溶性增强,再转换为WinsorⅢ型或WinsorⅡ型微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硫酸钠 正丁醇 煤油 微乳液 酸碱性 相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单酯的合成及其在高吸水性树脂中的交联作用 被引量:11
20
作者 易国斌 崔英德 +1 位作者 廖列文 郭建维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3-45,共3页
合成了正丁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交联剂 ,通过反相悬浮聚合考察了其对高吸水性树脂吸水性能的效果 ,探讨了聚乙二醇分子量等交联剂合成条件与用量对吸水性树脂性能的影响 ,发现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为 40 0~ 80 0时高吸水树脂吸水... 合成了正丁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交联剂 ,通过反相悬浮聚合考察了其对高吸水性树脂吸水性能的效果 ,探讨了聚乙二醇分子量等交联剂合成条件与用量对吸水性树脂性能的影响 ,发现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为 40 0~ 80 0时高吸水树脂吸水性能较好 ,吸水倍率为 35 0~ 5 0 0g/g ,吸盐水倍率超过 6 0g/g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丁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 交联剂 高吸水性树脂 反相悬浮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