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过滤电弧离子镀TiN与N离子注入性能研究
1
作者 付天佐 赵红 +2 位作者 田振刚 李晓其 谢宛鋆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39-145,共7页
目的研究磁过滤电弧离子镀TiN与N离子注入对金属基体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磁过滤电弧离子镀和离子注入在不锈钢表面分别制备了TiN薄膜与N注入改性层,以及二者的复合膜层。对薄膜的相结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对薄膜进行了极化曲线测试... 目的研究磁过滤电弧离子镀TiN与N离子注入对金属基体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磁过滤电弧离子镀和离子注入在不锈钢表面分别制备了TiN薄膜与N注入改性层,以及二者的复合膜层。对薄膜的相结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对薄膜进行了极化曲线测试,同时在半球样品表面制备涂层并进行盐雾测试。结果所制备的TiN涂层为(111)晶面择优取向,离子注N预处理后沉积的TiN薄膜,仍保持(111)面的择优取向;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TiN和N离子注入能够使不锈钢基体自腐蚀电位分别提高0.64、0.25 V,TiN薄膜具有最低的维钝电流密度4.9×10^(-6) A/cm^(2),N离子注入+TiN复合薄膜的维钝电流密度与N离子注入样品接近;盐雾试验结果表明,TiN以及N离子注入+TiN复合薄膜样品能够保证铜半球在12h的中性盐雾试验中无明显腐蚀痕迹。结论N离子注入预处理对MFAIPTiN涂层耐蚀性能的提升效果有限,单一的MFAIP TiN涂层便可应用于复杂形状的工程材料表面镀膜,可以增强其抗腐蚀能力,延长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 磁过滤电弧离子 n离子注入 腐蚀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离子注入金刚石膜方法合成的CN_x膜的成键结构 被引量:4
2
作者 曹培江 姜志刚 +6 位作者 李俊杰 金曾孙 王欣 郑伟涛 牟宗信 董闯 李哲奎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9-52,共4页
使用 N离子 (能量分别为 1 0 ke V,60 ke V)注入金刚石膜方法合成 CNx 膜 ,用 Raman光谱和 XPS光谱研究注入前后金刚石膜的成键结构 .结果表明 ,金刚石膜经 1 0 ke V N离子注入后 ,在 Raman光谱中出现一个较强的金刚石峰 (1 332 cm- 1)... 使用 N离子 (能量分别为 1 0 ke V,60 ke V)注入金刚石膜方法合成 CNx 膜 ,用 Raman光谱和 XPS光谱研究注入前后金刚石膜的成键结构 .结果表明 ,金刚石膜经 1 0 ke V N离子注入后 ,在 Raman光谱中出现一个较强的金刚石峰 (1 332 cm- 1)和一个弱的石墨峰 (G带 ,~ 1 550 cm- 1) .而 XPS N1s资料显示两个主峰分别位于~ 398.5e V和~ 40 0 .0 e V.金刚石膜经 60 ke V N离子注入后 ,N1s XPS光谱中的主峰位于~ 40 0 .0 e V;相应地 ,Raman光谱中的石墨峰变得较强 .通过比较 ,对注入样品的 XPS谱中 N1s的成键结构作如下归属 :~ 40 0 .0e V属于 sp2 C— N键 ;~ 398.5e V则属于 sp3C—N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离子注入 金刚石膜 成键结构 氮化碳薄膜 RAMAn光谱 XPS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2Al-2.5Zr合金N^+离子注入表面XPS和XRD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治国 祖小涛 +4 位作者 封向东 牟云峰 林理彬 李燕伶 黄新泉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2期207-210,共4页
Ti 2Al 2 .5Zr合金中注入能量为 75keV的N+ 离子 ,注入剂量为 3× 10 17/cm2 和 8× 10 17/cm2 ,注入过程样品的温度低于 2 0 0℃。N+ 离子在Ti 2Al 2 .5Zr合金中的射程借助TRIM 96程序计算为 12 2 2 。注入后的样品用X射线衍... Ti 2Al 2 .5Zr合金中注入能量为 75keV的N+ 离子 ,注入剂量为 3× 10 17/cm2 和 8× 10 17/cm2 ,注入过程样品的温度低于 2 0 0℃。N+ 离子在Ti 2Al 2 .5Zr合金中的射程借助TRIM 96程序计算为 12 2 2 。注入后的样品用X射线衍射方法 (XRD)以及光电子能谱方法 (XPS)进行分析。XRD衍射谱表明有新相生成 ,经分析为TiN和TiO2 ,但这些新相的峰非常微弱 ,很难区分。XPS宽程扫描谱表明注入后样品表面主要为Ti,C ,N和O。XPS关于Ti2 p和N 1s窄程扫描谱表明N+ 离子注入后在合金表面确实形成了TiN和TiO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2AL-2.5ZR合金 n+离子注入 XRD X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离子注入对萌发期小麦中POD和SOD同工酶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赵俊杰 欧行奇 +3 位作者 周岩 贺杰 付远志 胡海燕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9-70,73,共3页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N+离子注入处理后小麦种子豫麦34萌发时期根、盾片、芽、胚乳中POD和SOD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可引起豫麦34的不同器官中POD和SOD同工酶的酶带与酶活性的不同变化,除芽中POD和SOD同...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N+离子注入处理后小麦种子豫麦34萌发时期根、盾片、芽、胚乳中POD和SOD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可引起豫麦34的不同器官中POD和SOD同工酶的酶带与酶活性的不同变化,除芽中POD和SOD同工酶活性无明显变化外,其它器官中POD和SOD同工酶均表现为活性增强。4种器官相比,根和胚乳中同工酶变化较大,盾片和芽中同工酶变化不明显。其中,根中同工酶变化更为显著,N+离子束注入处理后根中POD同工酶多了Rf值为0.47的新酶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离子注入 小麦 POD S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离子注入法合成CN_x膜的化学键表征 被引量:3
5
作者 曹培江 朱德亮 +1 位作者 马晓翠 潘跃武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8-330,354,共4页
采用N离子注入金刚石膜和热解石墨方法合成了CNx膜,用Raman光谱和XPS谱对合成薄膜中C、N的化学键合状态进行了研究。通过与Raman光谱的比较,我们对合成样品XPS谱中N1s的化学键合状态作出如下归属:≈400.0 eV属于sp2C-N键;≈398.5 eV则属... 采用N离子注入金刚石膜和热解石墨方法合成了CNx膜,用Raman光谱和XPS谱对合成薄膜中C、N的化学键合状态进行了研究。通过与Raman光谱的比较,我们对合成样品XPS谱中N1s的化学键合状态作出如下归属:≈400.0 eV属于sp2C-N键;≈398.5 eV则属于sp3C-N键。结果显示:碳原子、氮原子间的化学键合状态,明显地依赖于衬底材料及注入N离子的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离子注入 金刚石 化学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离子注入筛选高产色素的红曲菌株及其发酵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秦红霞 周立平 嘉晓勤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8-71,共4页
以色素产生菌紫色红曲菌M5(Monascus purpureus)为出发菌株,运用N+离子束注入对其进行诱变选育,当诱变的能量为10keV,剂量为1.56×1015ions/cm2时,致死率为71.2%,经平板分离纯化和摇瓶筛选,获得一株突菌株M532,其液态发酵摇瓶的红... 以色素产生菌紫色红曲菌M5(Monascus purpureus)为出发菌株,运用N+离子束注入对其进行诱变选育,当诱变的能量为10keV,剂量为1.56×1015ions/cm2时,致死率为71.2%,经平板分离纯化和摇瓶筛选,获得一株突菌株M532,其液态发酵摇瓶的红色素达336U/mL,黄色素达321U/mL,相比于原菌株提高了121%,经多次传代稳定性试验证明其发酵传代稳定性良好;在5L的发酵罐中进行放大实验,红色素的产量为238U/mL,黄色素为224U/mL。以大米作培养基,其固态发酵的红色素产量达到7620U/g,黄色素达6590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色素 n+离子注入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离子注入非晶碳膜的CN成键研究
7
作者 林景波 李俊杰 +6 位作者 李哲奎 顾广瑞 盖同祥 金哲 胡超权 吕宪义 金曾孙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4-327,共4页
利用Raman和XPS研究N离子注入前后非晶碳膜化学键合的变化及CN成键情况. 结果表明, 被注入到非晶碳膜内的N与C原子结合, 形成sp3 CN, sp2 CN和C≡N键. 随着N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 膜内sp3 CN键的含量相对增多, 表明N离子注入更有利于sp3C... 利用Raman和XPS研究N离子注入前后非晶碳膜化学键合的变化及CN成键情况. 结果表明, 被注入到非晶碳膜内的N与C原子结合, 形成sp3 CN, sp2 CN和C≡N键. 随着N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 膜内sp3 CN键的含量相对增多, 表明N离子注入更有利于sp3CN键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离子注入 非晶碳膜 磁控溅射 键合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离子注入对辣椒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蔡长龙 梁海锋 +1 位作者 马睿 严一心 《长江蔬菜》 2012年第20期28-31,共4页
采用生物改性离子注入设备对辣椒干种子进行了N+离子注入,研究了N+离子注入工艺参数及其对辣椒种子出苗时间、生长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离子注入能量和注入剂量是影响辣椒种子出苗时间的重要工艺参数,并且对辣椒后期的生长特性如... 采用生物改性离子注入设备对辣椒干种子进行了N+离子注入,研究了N+离子注入工艺参数及其对辣椒种子出苗时间、生长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离子注入能量和注入剂量是影响辣椒种子出苗时间的重要工艺参数,并且对辣椒后期的生长特性如茎高、叶片大小及外形有重要影响,另外,研究获得了使辣椒产生变异的基本工艺参数及其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离子注入 辣椒 出苗时间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变形对奥氏体不锈钢表面N离子注入的影响
9
作者 段宗银 王泾文 +1 位作者 杨萍 胡慧萍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231-234,共4页
研究了冷变形对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表面N离子注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变形对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N离子注入有显著的加速作用;表面N离子注入在保持冷变形强化效果的同时在钢的表面注入层中形成含N的奥氏体γN相,使钢的表面... 研究了冷变形对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表面N离子注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变形对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N离子注入有显著的加速作用;表面N离子注入在保持冷变形强化效果的同时在钢的表面注入层中形成含N的奥氏体γN相,使钢的表面硬度和疲劳性能进一步提高。冷变形和表面N离子注入复合强化可使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获得更高的整体性能和表面性能的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冷变形 n离子注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离子注入-紫外复合诱变选育纤维素酶高产菌株
10
作者 陈阿娜 汤斌 刘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2-144,213,共4页
对产纤维素酶菌株Rhizopus sp.TY1原生质体进行N+离子注入-紫外复合诱变,以期获得高产菌株。以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为指标,确定最佳酶解时间3h;以致死率和正突变率为指标,确定最佳N+离子注入剂量为2.0×1015ions/cm2、最佳紫外... 对产纤维素酶菌株Rhizopus sp.TY1原生质体进行N+离子注入-紫外复合诱变,以期获得高产菌株。以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为指标,确定最佳酶解时间3h;以致死率和正突变率为指标,确定最佳N+离子注入剂量为2.0×1015ions/cm2、最佳紫外照射时间为90s。实验筛选得到一株高产菌株Rhizopus sp.TY1.2,液态发酵终点时滤纸酶活力(FPA)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CMC)分别达到5.1、20.9U/mL,与出发菌株相比,FPA和CMC分别提高了75.9%和175.0%。传代实验结果显示Rhizopus sp.TY1.2产纤维素酶性能稳定,该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紫外复合诱变所产生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酶 原生质体 n+离子注入 紫外 复合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低能离子注入与亚硝酸钠复合诱变筛选子囊霉素高产菌株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瑶函 胡永红 +6 位作者 杨文革 唐荣荣 孟中斌 沈飞 李栋芸 于辉 冯旌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4期137-140,共4页
为了获得子囊霉素高产菌株,以链霉菌NJWGH1322为研究对象,利用N+低能离子注入、亚硝酸钠(NaNO2)进行诱变。试验确定了最佳诱变条件:离子注入诱变剂量为200×1014ions/cm2;NaNO2诱变时间为5min。之后通过结合2种诱变方式进行复合诱变... 为了获得子囊霉素高产菌株,以链霉菌NJWGH1322为研究对象,利用N+低能离子注入、亚硝酸钠(NaNO2)进行诱变。试验确定了最佳诱变条件:离子注入诱变剂量为200×1014ions/cm2;NaNO2诱变时间为5min。之后通过结合2种诱变方式进行复合诱变,结果显示:复合诱变效果明显优于单因子诱变。试验最终筛选出1株产量突变提高43.1%的高产菌株,经5次传代试验表明该菌株遗传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囊霉素 n+低能离子注入 亚硝酸钠 复合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离子注入诱变筛选胸腺嘧啶缺陷型大肠杆菌 被引量:1
12
作者 昌国强 欧伶 +3 位作者 丁庆豹 郑之明 王丽 袁成凌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1年第4期49-52,72,共5页
利用N+离子注入诱变大肠杆菌,经甲氧苄啶的选择性筛选,得到胸腺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通过重组DNA技术将该突变株胸苷酸合成酶(TS)基因连接到载体pMD-18T质粒上,经测序发现TS基因第173个碱基由AT→CG,其相应的氨基酸由谷氨酸(E58)突变为... 利用N+离子注入诱变大肠杆菌,经甲氧苄啶的选择性筛选,得到胸腺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通过重组DNA技术将该突变株胸苷酸合成酶(TS)基因连接到载体pMD-18T质粒上,经测序发现TS基因第173个碱基由AT→CG,其相应的氨基酸由谷氨酸(E58)突变为丙氨酸(A58)。该突变株的获得为后续研究嘧啶核苷酸的代谢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能n+离子注入 甲氧苄啶 胸苷酸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离子注入改性SnO_2缓冲层及其CdTe太阳电池应用
13
作者 刘源 唐鹏 +4 位作者 张静全 武莉莉 李卫 王文武 冯良桓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52-157,共6页
使用等离子注入技术对SnO_2薄膜进行N离子注入改性,进行方块电阻、光学透过、表面形貌、Kelvin探针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并将其作为缓冲层应用到CdTe太阳电池中。研究结果发现,对于30nm厚的SnO_2缓冲层,经过30s、10min不同时间N... 使用等离子注入技术对SnO_2薄膜进行N离子注入改性,进行方块电阻、光学透过、表面形貌、Kelvin探针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并将其作为缓冲层应用到CdTe太阳电池中。研究结果发现,对于30nm厚的SnO_2缓冲层,经过30s、10min不同时间N离子注入以后,其300~800nm波长范围透过率有所降低,而体电阻率则明显增加,特别是N离子注入10min的SnO_2缓冲层,表面出现很多凹孔,呈蜂窝状结构,且对后续沉积的CdS层表面形貌产生了明显影响。Kelvin探针表征结果显示,随着N离子注入时间的延长,SnO_2缓冲层功函数逐渐增加,最高达到约5.075eV,比本征SnO_2缓冲层的功函数高出0.15eV。XPS测试结果显示,N离子注入10min后,SnO_2缓冲层N1s结合能峰位向低结合能方向发生了明显移动,而O1s结合能峰位则向高结合能方向移动了,且表面区非晶格氧所占比例增大。对比电池结果,有N离子注入改性SnO_2缓冲层的电池与无缓冲层的电池相比,效率从10%左右增加到12%以上,最高达到12.47%,其中开路电压提高最为显著,从约750mV提高到790mV以上,提升了约5%,电池的整体均匀性也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离子注入 SnO2缓冲层 原子力显微镜 X射线光电子能谱 CDTE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注入对啤酒酵母诱变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凤珠 牛小明 +1 位作者 张辉 石欢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X期27-29,共3页
采用离子注入技术对实验室保藏的啤酒酵母菌种SP-3进行诱变育种。通过对耐双乙酰菌株的筛选,寻找出最佳诱变剂量为1×1015bions/cm2,该条件下得到1株理想酵母菌株。该菌落为白色、光滑饱满;菌种的凝聚性良好;真正发酵度为65.4%,发... 采用离子注入技术对实验室保藏的啤酒酵母菌种SP-3进行诱变育种。通过对耐双乙酰菌株的筛选,寻找出最佳诱变剂量为1×1015bions/cm2,该条件下得到1株理想酵母菌株。该菌落为白色、光滑饱满;菌种的凝聚性良好;真正发酵度为65.4%,发酵速度基本保持不变,双乙酰含量为0.026mg/L,酒精度由原来的4.7%vol降低到3.8%vol,低于出发菌珠19.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酵母 n离子注入 诱变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注入选育高毒力球孢白僵菌菌株及对3种油茶害虫的毒力测定 被引量:12
15
作者 邓小军 周国英 +4 位作者 刘君昂 吴毅 布婷婷 赵莹 李石磊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1-347,共7页
以低能氮离子注入(N+)作为诱变手段对球孢白僵菌进行诱变,并对3种油茶主要害虫进行了毒力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氮离子注入后白僵菌存活率呈"马鞍曲线",其峰值即150×1013ions.cm-2为诱变最佳剂量。氮离子注入对白僵... 以低能氮离子注入(N+)作为诱变手段对球孢白僵菌进行诱变,并对3种油茶主要害虫进行了毒力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氮离子注入后白僵菌存活率呈"马鞍曲线",其峰值即150×1013ions.cm-2为诱变最佳剂量。氮离子注入对白僵菌的菌落形态、产孢量、孢子萌发率等生长特性均有影响,通过产孢量、Pr1蛋白酶活和几丁质酶活指标筛选我们得到3株优良菌株,其中BbⅢ22菌株的Pr1蛋白酶活和几丁质酶活分别达0.230、0.137(OD值),为出发菌株的近2倍水平。BbⅢ22菌株对油茶叶蜂、油茶毒蛾有较强的致病力,在孢子浓度为107孢子.mL-1时,致死率达到了80%以上,而对油茶象甲的致死率相对较弱为60%左右。对油茶叶蜂、油茶毒蛾和油茶象甲的LD50对数浓度分别为5.2960、5.6347、6.35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离子注入 球孢白僵菌 诱变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离子诱变选育高产γ-氨基丁酸突变株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颖 高年发 +2 位作者 宋磊 段强 于韶梅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17-121,共5页
通过N+注入处理对γ-氨基丁酸产生菌Lactobacillus brevis TCCC13007进行诱变,离子注入剂量0~2.0×1014cm-2,菌株的存活率呈典型的"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鞍脊出现在8×1012cm-2~4×1013cm-2范围内,菌体存活率在1... 通过N+注入处理对γ-氨基丁酸产生菌Lactobacillus brevis TCCC13007进行诱变,离子注入剂量0~2.0×1014cm-2,菌株的存活率呈典型的"马鞍型"剂量-效应曲线,鞍脊出现在8×1012cm-2~4×1013cm-2范围内,菌体存活率在15%~25%,总突变率20%~30%。考虑存活率,总突变率,正突变率等因素,选择离子注入能量30keV,最佳注入剂量4×1013cm-2,获得一支优良菌株Lactobacillus brevis S2,γ-氨基丁酸生产能力提高了31%,经过Design-Expert优化发酵培养基,产量达到35g/L,多次传代培养,遗传性状稳定良好,表明离子注入诱变技术应用于乳酸菌菌种的选育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突变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离子注入 短乳杆菌 诱变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胞杆菌BS501a复合诱变菌株及抗菌谱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瑞芳 赵玉峰 +2 位作者 杨世清 伊艳杰 田泱源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6-91,共6页
[目的]通过复合诱变进一步提高枯草芽胞杆菌BS501a的生防效果。[方法]以BS501a为出发菌株,采用N+离子注入和60Coγ射线照射进行复合诱变。[结果]获得了5株拮抗活性提高的突变菌株。传代稳定性试验表明BSC45菌株经5次传代后拮抗稳定性仍... [目的]通过复合诱变进一步提高枯草芽胞杆菌BS501a的生防效果。[方法]以BS501a为出发菌株,采用N+离子注入和60Coγ射线照射进行复合诱变。[结果]获得了5株拮抗活性提高的突变菌株。传代稳定性试验表明BSC45菌株经5次传代后拮抗稳定性仍保持在88.3%。该突变株各代与稻瘟病菌对峙培养拮抗带宽平均为7.5 mm,比出发菌株BS501a与稻瘟病菌对峙培养拮抗带宽6.05 mm提高了24%。采用对峙培养试验研究BSC45抗菌谱,发现BSC45仍保留了广谱拮抗活性。[结论]枯草芽胞杆菌突变株BSC45对多种真菌有抗菌作用,是一株很有潜力的生防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离子注入 60Coγ射线辐照 复合诱变 拮抗活性 抗菌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筛选抗分解代谢阻遏突变株法选育谷氨酰胺转胺酶的高产菌株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晓娟 李江华 +2 位作者 张东旭 陈坚 堵国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0-123,共4页
以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CCTCCM203062为出发菌株,采用N离子注入和紫外诱变处理,得到MTG酶活达到7.19U/ml的高产菌株BB-2。对BB-2再进行紫外诱变,选育出具有较好稳定遗传性的抗2-脱氧-D-葡萄糖的高产突变株DG-1,酶活达... 以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CCTCCM203062为出发菌株,采用N离子注入和紫外诱变处理,得到MTG酶活达到7.19U/ml的高产菌株BB-2。对BB-2再进行紫外诱变,选育出具有较好稳定遗传性的抗2-脱氧-D-葡萄糖的高产突变株DG-1,酶活达到9.21U/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1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转胺酶 吸水链霉菌 紫外诱变 n离子注入 2-脱氧-D-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ER极向场线圈销轴表面硬化工艺研发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蓉蓉 孙振超 +1 位作者 李鹏远 陈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2期52-54,共3页
ITER极向场线圈(PF)磁体支撑销轴承载极向场线圈和部分真空室的质量,因使用环境非常恶劣,所以对其表面硬度及耐磨性能有很高的需求。按照ITER极向场线圈销轴的设计要求,研发了两种表面硬化处理方式,包括无界面N离子注入361LN强化处理以... ITER极向场线圈(PF)磁体支撑销轴承载极向场线圈和部分真空室的质量,因使用环境非常恶劣,所以对其表面硬度及耐磨性能有很高的需求。按照ITER极向场线圈销轴的设计要求,研发了两种表面硬化处理方式,包括无界面N离子注入361LN强化处理以及采用在不锈钢表面堆焊一层马氏体不锈钢ER414L的方式分别不同程度地增加基底材料的表面硬度以及耐磨性能,可以满足小尺寸及超大型部件的表面硬化设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离子注入 堆焊 I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