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迁飞行为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玉正 张孝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72-779,共8页
粘虫成虫期取食、飞翔、求偶或性反应交配和产卵一系列行为是各具相对独立性和顺序性的阶段。飞翔在取食、飞翔、求偶或性反应交配、产卵等期内都有发生 ,并有不同的飞翔特征 ,在迁飞中以飞翔期的飞翔最为重要。雌雄蛾的飞翔期在羽化后 ... 粘虫成虫期取食、飞翔、求偶或性反应交配和产卵一系列行为是各具相对独立性和顺序性的阶段。飞翔在取食、飞翔、求偶或性反应交配、产卵等期内都有发生 ,并有不同的飞翔特征 ,在迁飞中以飞翔期的飞翔最为重要。雌雄蛾的飞翔期在羽化后 3~ 1 0日龄 ,因求偶、性反应前期变化而有变异。粘虫雌蛾求偶前期 2~ 1 1 d,平均为 5.93d,雄蛾性反应前期 3~ 1 1 d,平均为 7.1 4 d。求偶、性反应与迁飞潜力有密切关系。随求偶、性反应前期加长 ,求偶、性反应前飞翔量呈“S"形曲线增长 ;求偶或性反应迟的个体有飞翔期 ,且有 1~ 2个飞翔峰 (日 )。根据有无飞翔期和求偶、性反应与飞翔量曲线确定雌蛾求偶前期大于 5d,雄蛾性反应前期大于 4 d的个体为迁飞型个体。自然种群中雌蛾迁飞型个体占 52 .4 7% ,雄蛾占97.1 4 % ;不同地理种群江苏、吉林、山东和广东 1~ 4代粘虫 ,雌蛾迁飞个体依次占 4 7.64%、4 9.2 9%、4 7.2 2 %和68.2 2 % ,求偶前期平均依次为 5.75、5.64、5.58和 6.77d。影响求偶前期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温度逐渐上升和食料不断老化 ,两者可能是引起粘虫迁飞的主要因素。讨论了粘虫成虫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 行为 迁飞 求偶前期 性反应前期 飞翔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田间自然种群的性信息素受体MsepOR6功能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永乐 程建军 +1 位作者 郑静君 杜永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为进一步理解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求偶行为,探明雄蛾对种内和种间性信息素的嗅觉分子识别机制,本研究以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和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为性信息素进行田间诱捕到的东方黏虫作为研究对象... 为进一步理解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求偶行为,探明雄蛾对种内和种间性信息素的嗅觉分子识别机制,本研究以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和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为性信息素进行田间诱捕到的东方黏虫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文献报道的MsepOR6基因片段序列,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扩增出其全长,采用双电极电压钳技术鉴定MsepOR6对东方黏虫及其同作物生境害虫的性信息素的电流反应,并通过田间诱捕试验验证雄性东方黏虫对其中的活性化合物的行为反应。电生理测定结果表明:MsepOR6是东方黏虫雄蛾的性信息素受体基因,其cRNA对种内性信息素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d)、十六醛(16:Ald),以及种间性信息素顺9-十四碳烯乙酸酯(Z9-14:Ac)、顺7-十二碳烯乙酸酯(Z7-12:Ac)、顺9-十六碳烯乙酸酯(Z9-16:Ac)、顺9-十四碳烯醇(Z9-14:OH)有显著的电生理反应。田间生物测定结果表明,Z9-14:Ac可显著抑制东方黏虫性信息素的引诱活性,Z7-12:Ac则显著提高东方黏虫性信息素对雄蛾的引诱效果。本研究有助于理解东方黏虫的性信息素行为调控机制,为开发应用性信息素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黏虫 嗅觉受体 双电极电压钳 性信息素 种间化学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与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种间竞争的室内模拟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常向前 吕亮 +3 位作者 许冬 万鹏 张舒 苏海燕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6期61-65,共5页
研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和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在室内以不同的初始种群密度(50头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50头东方粘虫初孵幼虫;25头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50头东方粘虫初孵幼虫;10头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50头东方粘虫... 研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和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在室内以不同的初始种群密度(50头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50头东方粘虫初孵幼虫;25头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50头东方粘虫初孵幼虫;10头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50头东方粘虫初孵幼虫)取食相同寄主时二者的种群竞争行为并分析原因。结果表明,在以小麦苗为寄主的条件下,当初始种群为50头草地贪夜蛾+50头东方粘虫时,混合后13 d,东方粘虫存活率为0,而草地贪夜蛾的存活率为51.0%;随着初始混合种群中草地贪夜蛾比例的下降,混合后13 d,各处理中东方粘虫的存活率逐渐增加,2种昆虫种群达到共存。在以玉米苗为寄主的条件下,当初始种群为50头草地贪夜蛾+50头东方粘虫时,混合后10 d,东方粘虫存活率即为0,而草地贪夜蛾的存活率为81.0%;随着初始混合种群中草地贪夜蛾比例的下降,混合后13 d,各处理中东方粘虫均不能完成幼虫历期,2种昆虫种群不能达共存。草地贪夜蛾和东方粘虫在相同生态位的种群竞争中,草地贪夜蛾具有明显的优势;无论寄主为小麦还是玉米,东方粘虫在与草地贪夜蛾的混合种群中每日存活率通常低于草地贪夜蛾及单独饲养的东方粘虫种群,甚至不能完成幼虫发育,造成东方粘虫种群可能被草地贪夜蛾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生物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小麦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Walker))微卫星富集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国彦 翟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860-3867,共8页
根据生物素与链亲和素的强亲和性原理,用包被链亲和素的磁珠亲和捕捉与生物素标记的微卫星寡核苷酸探针(CA)15 (GA)15、(GTT)12、(GAT)12、(TAGA)3和(GTGA)。退火结合的含接头和微卫星序列的单链粘虫基因组DNA限制性酶切... 根据生物素与链亲和素的强亲和性原理,用包被链亲和素的磁珠亲和捕捉与生物素标记的微卫星寡核苷酸探针(CA)15 (GA)15、(GTT)12、(GAT)12、(TAGA)3和(GTGA)。退火结合的含接头和微卫星序列的单链粘虫基因组DNA限制性酶切片段,获得单链目的片段。经PCR扩增形成双链后连接到pGEM—T载体上,再转化到DH5α热感受态细胞中,首次成功构建粘虫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随机抽样(16次抽样,每库共12—114个克隆)测序发现,6个文库总的微卫星阳性克隆率30.07%,CA/GAT/GTT等3个文库的阳性克隆率达到40%以上。单次抽样最高阳性克隆率达到56%。粘虫微卫星富集文库的建立和高多态性微卫星单拷贝位点的筛选将为粘虫的生态遗传学研究、连锁图谱构建、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研究等提供大量遗传标记,对昆虫迁飞的分子生态研究也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粘虫 微卫星 富集文库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皮藤素Ⅴ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细胞色素P450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吕敏 寇娟 +1 位作者 刘惠霞 吴文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0-184,共5页
【目的】研究解毒酶系在苦皮藤素V代谢中的作用。【方法】利用UV-Vis分光光度计,研究了苦皮藤素V对6龄5日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a的中肠及脂肪体细胞色素P450(包括P450、NADPH-P450还原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诱导作用。【结果... 【目的】研究解毒酶系在苦皮藤素V代谢中的作用。【方法】利用UV-Vis分光光度计,研究了苦皮藤素V对6龄5日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a的中肠及脂肪体细胞色素P450(包括P450、NADPH-P450还原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诱导作用。【结果】粘虫幼虫的细胞色素P450与CO完全结合后,逐渐失活变为细胞色素P420;经苦皮藤素V处理后,粘虫幼虫的中肠P450含量较未经苦皮藤素V处理的对照增加了2.4倍,NADPH-P450还原酶活性、GST活性均低于对照,而脂肪体P450含量、NADPH-P450还原酶活性、GST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32,1.30和1.13倍。【结论】苦皮藤素V对粘虫中肠P450具有较强的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 细胞色素P450 谷胱甘肽S-转移酶 苦皮藤素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Mythimna separata Digestive Fluid on Infectivity of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6
作者 Li Guoxun, Tong Chunbo, Song Jie, Shen Yubo, Zhao Kuijun, Li Changyiu(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PRC)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1995年第2期104-111,共8页
The dissolution of polyhedra of Mythimna separat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by digestive fluid (pH11. 03) collected from the 5th instar M. separata larvae was studied in vitro. Observations were made at timed interv... The dissolution of polyhedra of Mythimna separat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by digestive fluid (pH11. 03) collected from the 5th instar M. separata larvae was studied in vitro. Observations were made at timed intervals using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Under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y, the polyhcdra lost their refrigence by 5 minute exposure to the digestive fluid. After exposure to the fluid for 30 minutes, all of the PIBs were dissolved. Chages of the PIBs were also observed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fter 5 minute exposure to the fluid, damaged PIBs and PIB-derived debris were seen. After 30 minute exposure, only remains of PIBs were found. The effect of M. separata digestive fluid on the infectivity of Ms NPV was examined by nconatcs bioassa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virions from Ms NPV-PIBs were rapidly inactivated after 15 minute exposure to digestive fluid and all of virions were non-infecti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thimna separata digestive fluid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electron microscop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杀虫剂对旱地水稻田稻纵卷叶螟和东方黏虫幼虫的田间防效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宝云 李正飞 +6 位作者 何艳艳 杨虎权 颜朝涧萍 王文倩 彭跃进 陈斌 杜广祖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340,共7页
为了筛选出能同时控制旱地水稻田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2种害虫幼虫的高效杀虫剂,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旱地水稻种植区为试验地点,于2023年8月水稻孕穗期采用茎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 为了筛选出能同时控制旱地水稻田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2种害虫幼虫的高效杀虫剂,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旱地水稻种植区为试验地点,于2023年8月水稻孕穗期采用茎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2种害虫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11.6%甲维·氯虫苯SC 15 mL/667m^( 2)和19.5 mL/667m^( 2)施用后3 d对稻纵卷叶螟和黏虫的相对防效均大于90%,药后15 d卷叶防效84%。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 10 mL/667m^( 2)和13 mL/667m^( 2)施用后7 d对稻纵卷叶螟和黏虫的相对防效均大于9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 4 mL/667m^( 2)施用后15 d对稻纵卷叶螟和东方黏虫的防治效果为73.53%和85.7%;药后15 d,1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对东方黏虫的防治效果较差(39.25%~72.54%),10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SE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较低(7.4%~40.34%)。综上,11.6%甲维·氯虫苯SC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可以作为旱地水稻田同时防治2种害虫的应急药剂,1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和10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OF则不适合单独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水稻 稻纵卷叶螟 东方黏虫 杀虫剂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东方黏虫卵的异色瓢虫规模化饲养条件的优化
8
作者 吴钰薇 郑林浩 +6 位作者 朱立贺 高鹏 商晔 张国春 李启云 李飞武 徐文静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1,140,共7页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是一种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能够捕食农林业中的多种害虫。利用异色瓢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前提是能够规模化繁殖,合适的饲养密度是规模化繁殖的基础。本试验以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卵为食料人工饲养异色瓢...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是一种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能够捕食农林业中的多种害虫。利用异色瓢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前提是能够规模化繁殖,合适的饲养密度是规模化繁殖的基础。本试验以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卵为食料人工饲养异色瓢虫,在室内测定了在不同饲养密度下幼虫死亡率和成虫获得数,以及成虫在不同饲养密度下30 d内的总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结果表明,在容积4300 cm^(3)养虫盒内饲养幼虫,死亡率随饲养时间延长而提高,幼虫自残高峰在卵孵化后的第5~9天;成虫获得数随初始虫量的增加而增大,初孵幼虫密度为110头/盒时成虫获得数最多,为62.75头。在容积250 cm^(3)养虫盒内饲养成虫,饲养密度对30 d内总产卵量有显著影响,总产卵量随成虫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密度为4对/盒时总产卵量最大,为2405.50粒;饲养密度对卵孵化率无显著影响。以此为基础建立异色瓢虫规模化饲养技术体系,在7.56 m^(2)的养虫室内饲养幼虫,每批次可以生产约3.61万头成虫;在7.56 m^(2)的养虫室内饲养成虫,每日可收获92.37万粒卵。利用该技术能够连续、多代、大量地获得同一发育阶段的产品,且有提升空间,可满足市场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东方黏虫 规模化饲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虫乙酰胆碱酯酶基因MsAChE克隆与生物学功能
9
作者 张维佳 杨洪佳 +5 位作者 王艺晓 威力斯 吕佳炜 单志勐 张鑫鑫 樊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9-320,共12页
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是生物体内神经传导中的一种关键酶,它能够快速水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保证神经信号在生物体内正常传递。本研究鉴定并克隆了一条黏虫乙酰胆碱酯酶基因MsAChE(GenBank登录号:PP473664),其cDNA全... 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是生物体内神经传导中的一种关键酶,它能够快速水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保证神经信号在生物体内正常传递。本研究鉴定并克隆了一条黏虫乙酰胆碱酯酶基因MsAChE(GenBank登录号:PP473664),其cDNA全长5430 bp,包含一个长度为191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38个氨基酸。qRT-PCR分析显示,MsAChE基因在黏虫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为探究其生物学功能,利用RNAi技术将MsAChE基因沉默,以研究该基因对黏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当MsAChE基因被沉默后,在3~24 h内基因的表达量被显著抑制,其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RNA干扰6 h时,基因沉默效果最显著,基因表达量下降78.84%;用毒死蜱和西维因两种杀虫剂处理干扰后的黏虫,死亡率显著上升,处理后24 h,死亡率分别达到71.1%和58.9%;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表明黏虫体内许多与信号传导和代谢相关重要差异基因表达量发生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MsAChE基因参与黏虫体内新陈代谢、信号传导等重要途径,为进一步解析AChE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重要参考,为靶向杀虫剂的开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虫 乙酰胆碱酯酶 RNA干扰 转录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蜕皮激素对粘虫生殖的影响分析
10
作者 庞博 雷雪萍 《西藏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56-62,共7页
为了解蜕皮激素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e(Walker)生殖的影响以及转录组中功能基因的表达,采用RNA-Seq技术,对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下察禹县玉米上的粘虫注射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 20E),分析其对粘虫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外源性蜕... 为了解蜕皮激素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e(Walker)生殖的影响以及转录组中功能基因的表达,采用RNA-Seq技术,对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下察禹县玉米上的粘虫注射蜕皮激素(20-Hydroxyecdysone, 20E),分析其对粘虫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外源性蜕皮激素处理的粘虫产卵量相较于未作处理的粘虫显著减少;从转录组的结果推测对粘虫成虫补充外源性蜕皮激素可能抑制了JH合成通路的酶的转录水平进而使得JH滴度降低,最终导致粘虫成虫产卵量降低,证实注射外源性蜕皮激素可导致粘虫产卵量显著下降从而抑制粘虫的正常生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 蜕皮激素 RNA-Seq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西北地区二代黏虫重发区的虫源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晴晴 张智 +4 位作者 刘杰 尹祥杰 李世民 宋梁栋 张云慧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6-191,210,共7页
明确一代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迁入路径和各发生区域间的虫源关系,对二代幼虫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西北地区黏虫重发的典型年份2021年,收集多地黏虫时空种群动态数据,采用FNL再分析数据资料绘制风场图,利用基... 明确一代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的迁入路径和各发生区域间的虫源关系,对二代幼虫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西北地区黏虫重发的典型年份2021年,收集多地黏虫时空种群动态数据,采用FNL再分析数据资料绘制风场图,利用基于WRF模式的轨迹模型对迁飞轨迹进行模拟,并使用R 4.0.2进行轨迹的可视化。虫情监测表明,2021年一代黏虫迁飞高峰期主要集中在6月上中旬,中西部地区高峰期呈多峰现象,蛾峰日期随纬度升高依次推迟。风场分析显示,一代黏虫北迁期间,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受东北气旋、蒙古气旋和东亚气旋交替控制,适于黏虫远距离迁飞的偏南气流间歇性出现,但很难实现一次性远距离迁飞,锋面天气阻碍了黏虫的北迁,并造成聚集降落。轨迹分析结果表明,黄淮、江淮地区一代黏虫羽化后,部分滞留当地,大部分迁入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东西部地区存在虫源交流;宁夏、陕西、内蒙古等西北地区重发生区虫源主要来自山西、陕西、甘肃南部和四川、重庆北部等地。本文研究结果可为黏虫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虫 迁飞 时空动态 虫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与东方黏虫的种内及种间斗争行为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文玲 杨灯海 +6 位作者 范恒喆 盛成旺 胡飞 杨斌 操海群 王桂荣 蒋兴川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170,共13页
昆虫之间存在复杂的种内及种间竞争关系,竞争中的获胜方可以占有食物、配偶等资源,其中,斗争行为是昆虫竞争的主要方式之一。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我国玉米上的重大入侵性害虫,其入侵过程伴随着与本地害虫的竞争,草地贪夜... 昆虫之间存在复杂的种内及种间竞争关系,竞争中的获胜方可以占有食物、配偶等资源,其中,斗争行为是昆虫竞争的主要方式之一。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我国玉米上的重大入侵性害虫,其入侵过程伴随着与本地害虫的竞争,草地贪夜蛾与本地害虫的种内及种间竞争能力差异是其能否成功入侵、定殖甚至取代本地种群的关键。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是我国玉米上重要的本地害虫,本文分别对不同龄期草地贪夜蛾和东方黏虫幼虫的种内及种间斗争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在种内斗争行为中,不同龄期东方黏虫幼虫均表现出较高频次的攻击行为,以头部接触行为发生最为频繁;而草地贪夜蛾仅高龄幼虫对低龄幼虫表现出显著攻击性,如在6龄vs 4龄中,头部接触频次为(0.318±0.073)次/min、猛击频次为(0.313±0.059)次/min。在种间斗争行为中,不同龄期草地贪夜蛾幼虫均对东方黏虫表现出显著高频次且具有杀伤力的攻击行为,如在4龄vs 4龄、5龄vs 5龄、6龄vs 6龄、4龄vs 6龄和6龄vs 4龄中,猛击频次分别为(0.337±0.052)次/min、(0.695±0.127)次/min、(0.546±0.051)次/min、(0.362±0.043)次/min和(1.026±0.172)次/min;而东方黏虫仅4龄幼虫对同龄期草地贪夜蛾表现出显著攻击性,其他龄期幼虫的攻击和防御行为没有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为阐明鳞翅目害虫幼虫的斗争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阐明害虫的种内及种间互作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东方黏虫 斗争行为 害虫互作 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源对“东方黏虫-异色瓢虫”饲养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钰薇 商晔 +5 位作者 郑林浩 李姝睿 朱立贺 张国春 李飞武 徐文静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8-833,共6页
为了优化“东方黏虫-异色瓢虫”饲养体系中卵粒对异色瓢虫的饲喂效果,同时解决异色瓢虫取食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仅交配不产卵的问题。本文在该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补充蜂蜜、蔗糖和葡萄糖3种水溶液,研究糖源物质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 为了优化“东方黏虫-异色瓢虫”饲养体系中卵粒对异色瓢虫的饲喂效果,同时解决异色瓢虫取食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仅交配不产卵的问题。本文在该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补充蜂蜜、蔗糖和葡萄糖3种水溶液,研究糖源物质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卵粒为饲料,添加糖源物质后异色瓢虫世代发育历期显著缩短、繁殖力显著提升,其中以葡萄糖饲喂效果最优(世代发育历期为20.71 d,30 d单雌平均产卵量937.00粒);以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为饲料,添加糖源后异色瓢虫出现产卵行为,且均以蜂蜜饲喂繁殖力最强(30 d单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434.80和645.11粒)。综合试验结果和饲养效果来看,糖源物质对“东方黏虫-异色瓢虫”饲养体系具有促进作用,不仅提升卵粒的饲喂效果,而且解决了取食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异色瓢虫仅交配不产卵的问题,优化后能代替“植物-蚜虫-异色瓢虫”的饲养模式。这一体系打破了寄主植物和环境的限制,在异色瓢虫人工饲料的研究中取得突破,为日后室内规模化生产异色瓢虫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东方黏虫 糖源 生长发育 繁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虫保幼激素结合蛋白基因MsJHBP3生物学功能及对黏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育硕 张春雨 +3 位作者 孟祥昕 李朔涵 张津博 樊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90,共11页
保幼激素结合蛋白(juvenile hormone binding protein,JHBP)是一类载体蛋白,与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结合形成复合体后将保幼激素运送到靶器官处调控昆虫的生长发育。本试验在黏虫Mythimna separata转录组中获得7条保幼激素结... 保幼激素结合蛋白(juvenile hormone binding protein,JHBP)是一类载体蛋白,与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结合形成复合体后将保幼激素运送到靶器官处调控昆虫的生长发育。本试验在黏虫Mythimna separata转录组中获得7条保幼激素结合蛋白基因,筛选获得一条经保幼激素诱导后高表达的保幼激素结合蛋白MsJHBP3(GenBank登录号:MZ577068),c DNA全长为839bp,开放读码框长度729bp,编码242个氨基酸,氨基酸等电点为5.35,分子量为27.02kDa。不同发育阶段研究表明,Ms JHBP3在蛹期表达量最高,2龄表达量最低。RNA干扰处理4龄幼虫后6 h基因抑制效率最好,达79.72%。干扰后虫体内保幼激素含量为对照的1.14倍;羽化率和化蛹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羽化率下降7.42%,化蛹率下降3.75%;Ms JHBP3干扰后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共获得212个差异基因,其中105个上调基因,107个下调基因,其中保幼激素甲基转移酶基因、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基因、保幼激素酯酶基因均上调。本研究表明MsJHBP3影响黏虫生长发育并参与调控JH代谢。本研究结果为黏虫生长发育关键基因的挖掘提供基础数据,为黏虫生物防治提供新的靶标基因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虫 保幼激素结合蛋白 RNA干扰 实时荧光定量PCR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黏虫转录组的几丁质酶基因筛选和表达分析
15
作者 张欢欢 戴莉娇 +4 位作者 穆晓娅 王亦学 郝曜山 王晓清 吴慎杰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929,共11页
昆虫的几丁质酶对昆虫的生长发育致关重要,是生物农药的重要靶标。本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迁飞性害虫黏虫Mythimna separata的中肠和表皮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序列组装、功能注释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对转录组数据库中鉴定出的几... 昆虫的几丁质酶对昆虫的生长发育致关重要,是生物农药的重要靶标。本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迁飞性害虫黏虫Mythimna separata的中肠和表皮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序列组装、功能注释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对转录组数据库中鉴定出的几丁质酶基因进行了理化性质的预测,包括cDNA长度、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序列、等电点、不稳定系数、跨膜结构和蛋白结构域等。使用MEGA软件构建了黏虫和其他昆虫几丁质酶的系统进化树,并通过q-PCR验证了黏虫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通过中肠与表皮的转录组测序,获得了19.42 Gb的数据,在COG、GO、KEGG、KOG、Pfam、Swissprot、eggNOG、nr数据库注释到了25236个Unigene;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中肠和表皮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3137个,其中中肠高表达基因有1872个,表皮高表达基因有1265个。从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出9个几丁质酶基因,其中7个是新的几丁质酶基因,这些基因的cDNA长度在1362~9816 bp,SMART结构预测表明几丁质酶含有1个或多个催化结构域。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将昆虫几丁质酶基因分为9个亚家族。q-PCR结果表明MsCht2、MsCht5、MsCht6、MsCht7、MsIDGF1在表皮中表达量较高,MsCht4、MsCht11和MsChi-H在中肠中表达量较高,与转录组数据一致;多数几丁质酶基因在蛹期或预蛹期表达量最高,而MsCht4在5龄期表达量最高,在蛹期表达量很低。黏虫几丁质酶基因表达上存在不同的差异,不同的几丁质酶基因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本研究筛选出了7个新的几丁质酶基因,为黏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靶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黏虫几丁质酶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虫 转录组 几丁质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叉枝蒿对粘虫杀虫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春燕 梁倩 +2 位作者 赵文兴 梁宗锁 王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目的】探究叉枝蒿对粘虫的杀虫活性及杀虫机制,为粘虫的高效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10种蒿属植物提取物及叉枝蒿不同极性4部分萃取物对粘虫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分别采用小叶碟添加法、浸叶法和浸虫法确定叉... 【目的】探究叉枝蒿对粘虫的杀虫活性及杀虫机制,为粘虫的高效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浸虫浸叶法测定10种蒿属植物提取物及叉枝蒿不同极性4部分萃取物对粘虫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分别采用小叶碟添加法、浸叶法和浸虫法确定叉枝蒿石油醚萃取物对粘虫的主要杀虫方式;通过浸虫法测定叉枝蒿石油醚萃取物、馏分及主要成分对粘虫3龄幼虫的触杀活性。叉枝蒿石油醚萃取物经柱层析分离及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确定其活性成分,并测定活性成分对粘虫体内4种酶活力的影响。【结果】叉枝蒿石油醚萃取物对粘虫3龄幼虫的触杀活性最好,处理第7 d时对粘虫的致死中浓度(LC_(50))为6.85 mg/mL。经硅胶柱色谱分离,从叉枝蒿石油醚萃取物中得到21个馏分,其中馏分8表现出最好的触杀活性;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显示,馏分8的主要化合物为棕榈酸乙酯(49.57%)、十三烷(14.55%)、硬脂酸乙酯(4.86%)和壬烷(4.74%),4种化合物中以棕榈酸乙酯的触杀活性最好,处理后第7 d时对粘虫的LC_(50)为1.82 mg/mL。棕榈酸乙酯LC_(50)处理粘虫第7 d时扫描电镜显示,粘虫表皮蜡质层颗粒排列疏松,间隙增大。棕榈酸乙酯LC_(50)处理粘虫1、3、5和7 d时,粘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Na^(+)-K^(+)-ATP酶随时间的推移表现出抑制作用,羧酸酯酶(CarE)表现出先激活后抑制作用,过氧化氢酶(CAT)表现出先抑制后激活作用。【结论】叉枝蒿对粘虫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叉枝蒿石油醚萃取物中的棕榈酸乙酯对粘虫的触杀活性最好,可作为粘虫生物防治的潜力化合物进行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枝蒿 粘虫 棕榈酸乙酯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虫生物胺受体基因的鉴定及组织表达谱分析
17
作者 陈淑婷 王凯 +3 位作者 王惠鑫 谢桂英 赵新成 陈文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目的】基于粘虫Mythimna separata成虫脑转录组数据,明确粘虫体内生物胺受体基因的分子特征及组织表达特性,为粘虫生物胺受体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从粘虫成虫脑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生物胺受体基因序列;基于粘虫基因组数据... 【目的】基于粘虫Mythimna separata成虫脑转录组数据,明确粘虫体内生物胺受体基因的分子特征及组织表达特性,为粘虫生物胺受体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从粘虫成虫脑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生物胺受体基因序列;基于粘虫基因组数据库,对筛选到的生物胺受体进行基因定位;利用最大似然法对鉴定到的生物胺受体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利用qRT-PCR检测鉴定到的生物胺受体基因在粘虫雌雄成虫脑、触角、下唇须、翅、足、胸和腹中的表达量。【结果】从粘虫成虫脑转录组数据库中鉴定出17个生物胺受体基因,包括5个多巴胺受体基因、 5个5-羟色胺受体基因、 5个章鱼胺受体基因和2个酪胺受体基因。这17个生物胺受体基因分布于8条染色体上,其中7个受体基因共定位于22号染色体上。鉴定到的粘虫生物胺受体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家蚕Bombyx mori和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生物胺受体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粘虫多巴胺受体基因均在雌雄成虫脑和触角中高表达,其中MsepDop2,MsepDop3-1,MsepDop3-2和MsepDopEcR在雌成虫脑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雄成虫脑中的表达量;章鱼胺受体基因MsepOA1和MsepOA2B2在胸部高表达,且在雌成虫胸部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雄成虫胸部中的,MsepOA3和MsepOA2B1-3在嗅觉组织触角和下唇须中也具有较高的表达量,并且表达量具有性别差异;酪胺受体基因在脑和触角中具有较高的表达量,其中MsepTA2在雌成虫腹部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雄成虫腹部中的;Msep5-HT1基因在脑部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其他组织中的,Msep5-HT2基因在脑、触角和下唇须中都具有较高的表达量。【结论】本研究获得了粘虫17个生物胺受体基因,明确了其在雌雄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并发现部分生物胺受体基因在粘虫嗅觉和生殖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性别差异,这为进一步研究粘虫生物胺受体的生理功能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 生物胺受体 转录组 系统发育 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黏虫溶菌酶基因MseLYS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18
作者 张元臣 苏圣盈 +2 位作者 张家祺 薛爽 王景顺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6-214,共9页
克隆东方黏虫C型溶菌酶基因MseLYS,构建MseLYS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检测该基因在东方黏虫不同龄期和组织的表达情况,旨在为探究MseLYS基因的功能和结构提供理论参考,也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抗菌功能和生理机制奠定基础。以东方黏虫为研... 克隆东方黏虫C型溶菌酶基因MseLYS,构建MseLYS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检测该基因在东方黏虫不同龄期和组织的表达情况,旨在为探究MseLYS基因的功能和结构提供理论参考,也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抗菌功能和生理机制奠定基础。以东方黏虫为研究对象,通过反转录PCR(RT-PCR)和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了溶菌酶基因MseLYS的全长核苷酸序列,之后将去掉信号肽的开放阅读框架(ORF)序列连接到表达载体pET-30a(+)上,并用IPTG进行了诱导表达,最后用荧光定量PCR明确了该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序列分析表明,此基因全长729 bp,ORF全长426 bp,5′和3′非编码区分别为75,228 bp,共编码141个氨基酸残基,其蛋白质的等电点和分子质量分别为7.72,16.13 ku。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MseLYS与其他物种的C型溶菌酶聚集在一起,且与其他昆虫的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一致性,表明MseLYS为C型溶菌酶。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MseLYS在表达菌BL21(DE3)内表达的蛋白质分子质量与预期大小一致,约20 ku,说明MseLYS在大肠杆菌中能够高效表达。龄期表达谱分析表明,MseLYS基因在东方黏虫幼虫、雄虫和雌虫不同发育阶段表达量显著不同,在末龄幼虫、蛹中表达量较高,其他发育时期表达水平较低。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MseLYS基因在雄虫不同组织表达量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脂肪体和胸内表达量较高;在雌虫不同组织表达量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触角、翅和体壁中表达量较高。综上,成功克隆了东方黏虫C型溶菌酶MseLYS基因的全长序列,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能够高效表达蛋白质,明确了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龄期的表达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黏虫 溶菌酶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暴食性害虫黏虫和斜纹夜蛾幼虫头部形态及感受器超微结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元昌 杨昌和 +5 位作者 李勇辉 史程健 何云贵 杨梅红 张愚 唐国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6-204,共9页
黏虫Mythimna separata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兼具多食性和暴食性,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生产安全。本研究使用扫描电镜技术系统观察并描述了3~6龄黏虫和斜纹夜蛾的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受器。结果表明:黏... 黏虫Mythimna separata和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兼具多食性和暴食性,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生产安全。本研究使用扫描电镜技术系统观察并描述了3~6龄黏虫和斜纹夜蛾的头部形态及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受器。结果表明:黏虫幼虫头部近圆形,斜纹夜蛾幼虫头部呈椭圆形;2种幼虫头部触角上均分布有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St)、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Sc)、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Sb)和栓锥形感器(Sensilla styloconica,Ss)4种类型感器;下颚和下唇上分布有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共3种类型感器,其中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均有2种亚型;随着龄期的增加,黏虫和斜纹夜蛾幼虫头部的感器种类及形态特征维持不变,但长度和基部直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相同龄期的2种幼虫在感器大小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感器数量上,黏虫幼虫下颚的锥形感器Ⅰ(SbⅠ)随龄期增加显著增多,在暴食期达到最大值,但在斜纹夜蛾中并未观察到这种现象。该结果可为探究这2种暴食性害虫的寄主植物选择差异奠定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虫 斜纹夜蛾 幼虫感受器 扫描电镜 暴食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湿度综合效应对粘虫蛾飞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0
20
作者 江幸福 蔡彬 +2 位作者 罗礼智 曹雅忠 刘悦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38-743,共6页
采用 D-饱和最优理论设计系统研究了不同温、湿度组合对粘虫蛾飞行能力的影响以及其与不同蛾龄、性别成虫飞行能力之间的关系。拟合的 5日龄蛾吊飞 1 2 h的飞行距离与温、湿度的回归方程式为 :Y=60 .2 0 - 1 6.5 3X1+ 1 .99X2 - 2 6.9... 采用 D-饱和最优理论设计系统研究了不同温、湿度组合对粘虫蛾飞行能力的影响以及其与不同蛾龄、性别成虫飞行能力之间的关系。拟合的 5日龄蛾吊飞 1 2 h的飞行距离与温、湿度的回归方程式为 :Y=60 .2 0 - 1 6.5 3X1+ 1 .99X2 - 2 6.98X21- 7.0 3X22 - 0 .64X1X2 ( Y代表飞行距离 ( km) ,X1代表温度编码值 ,X2代表相对湿度编码值 )。粘虫蛾飞行的最适温、湿度分别为 1 8.1℃、69.7% RH,适于成虫飞行的适宜温度范围为 1 8~ 2 6℃ ,相对湿度范围为 5 5 %~ 75 % ,高于或低于这些范围 ,成虫飞行能力便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并且温度对粘虫蛾飞行的影响要比湿度大。这与单因素试验 (温度或湿度 )结果基本一致。成虫飞行能力受温、湿度影响程度会因蛾龄及性别而异 ,高日龄成虫在高温、低湿的条件下飞行能力较低日龄成虫弱。雌蛾在高温条件下的飞行能力比雄蛾强 ,而雄蛾在不适宜的湿度条件下飞行能力较雌蛾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 温度 湿度 D-饱和最优理论设计 飞行能力 粮食作物 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