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和孵化方式对大鳍鳠受精卵孵化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晓莉 朱永久 +3 位作者 吴兴兵 杨德国 李学梅 朱挺兵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6,共8页
为探究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受精卵的最适孵化温度及孵化方式,采用单因子设计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22、24、26、28和30℃)、不同孵化方式(脱黏孵化(蛋白酶脱黏、滑石粉脱黏)、挂网孵化、孵化框孵化)对大鳍鳠受精卵孵化效果的影响... 为探究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受精卵的最适孵化温度及孵化方式,采用单因子设计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22、24、26、28和30℃)、不同孵化方式(脱黏孵化(蛋白酶脱黏、滑石粉脱黏)、挂网孵化、孵化框孵化)对大鳍鳠受精卵孵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鳍鳠仔鱼出膜率随孵化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分别为22℃组(0)<30℃组(12.51%)<24℃组(17.95%)<26℃组(25.40%)<28℃组(30.51%),不同温度组差异显著,二项式拟合得到最适孵化温度为26.8℃;出膜后24 h成活率表现为24℃组(54.76%)显著低于26℃组(95.45%)、28℃组(91.67%)和30℃组(92.59%),后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96 h成活率分别为52.38%、90.91%、92.59%和40.74%,表明低温(24℃)和高温(30℃)都显著影响成活率。仔鱼出膜时间随温度的上升而逐渐缩短,范围为46~88 h。4种孵化方式的24 h好卵率结果表明挂网组(48.11%)>孵化框组(45.05%)>蛋白酶脱黏组(19.98%)>滑石粉脱黏组(15.32%),四个实验组之间差异显著。出膜率表现为挂网组(16.07%)>蛋白酶脱黏组(12.08%)>孵化框组(9.61%)>滑石粉脱黏组(9.26%)。出膜率/24 h好卵率显示脱黏组的值最大(均为60.46%),显著高于挂网组(33.40%)和孵化框组(21.32%)。在实验设置的3个蛋白酶脱黏浓度梯度下,24 h和48 h好卵率均表现为0.75 g/L组显著高于3 g/L组和1.5 g/L组,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出膜率则表现为随浓度降低而显著降低的趋势,说明卵膜对受精卵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对出膜过程造成困难,导致出膜率降低。可见,温度和孵化方式均对大鳍鳠受精卵孵化有显著影响,大鳍鳠的最适孵化温度为26.8℃,孵化方式优先选择蛋白酶脱黏孵化,浓度为3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 受精卵 温度 孵化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条件下成年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精巢发育规律及血清性类固醇激素周年变化
2
作者 陈思奇 朱永久 +2 位作者 吴兴兵 李晓莉 李学梅 《海洋与湖沼》 2025年第4期1021-1027,共7页
为探明养殖条件下成年(4+龄)大鳍鳠精巢发育规律及血清性类固醇激素(睾酮、雌二醇和11-酮基睾酮)含量的周年变化特征,通过组织切片技术和酶联免疫法,对养殖条件下成年大鳍鳠精巢发育的形态及组织学特点和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含量的周年... 为探明养殖条件下成年(4+龄)大鳍鳠精巢发育规律及血清性类固醇激素(睾酮、雌二醇和11-酮基睾酮)含量的周年变化特征,通过组织切片技术和酶联免疫法,对养殖条件下成年大鳍鳠精巢发育的形态及组织学特点和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含量的周年变化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养殖条件下成年大鳍鳠精巢扁平,有着明显的指状分枝,其周年变化经历如下过程:4月为Ⅳ期精巢(精子开始出现期),5月发育至Ⅴ期精巢(完全成熟期),7月绝大部分发育至Ⅴ期精巢,8~12月均有Ⅴ期、Ⅵ期(退化吸收期)精巢存在。翌年3月发育至Ⅲ期(精母细胞成熟期)。养殖条件下成年大鳍鳠GSI、HSI、CF的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0.06%~0.38%、0.77%~2.15%、0.61%~0.88%,其血清睾酮水平的变化同精巢发育基本一致,在精子排放过程中达到最大值(8.50μg/L);11-酮基睾酮在精子排放结束后达到最大值(0.22μg/L),雌二醇在睾酮峰值之后达到峰值(43.74 ng/L)。首次对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成年大鳍鳠雄鱼性腺发育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相关数据可为掌握大鳍鳠的繁殖规律和优化人工繁育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鳠 精巢发育 组织学 性类固醇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陵江大鳍和瓦氏黄颡鱼血液学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罗毅平 袁伦强 +1 位作者 曹振东 谢小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研究了大鳍和瓦氏黄颡鱼血液学指标的季节变化及种间差异 ,旨在为探讨三峡工程所引起的环境变化 ,对两种鱼所产生的生理生态学影响提供基础资料。于 2 0 0 2年 9月至 2 0 0 3年 6月期间 ,分春、夏、秋和冬 4个季节在嘉陵江水土镇以下... 研究了大鳍和瓦氏黄颡鱼血液学指标的季节变化及种间差异 ,旨在为探讨三峡工程所引起的环境变化 ,对两种鱼所产生的生理生态学影响提供基础资料。于 2 0 0 2年 9月至 2 0 0 3年 6月期间 ,分春、夏、秋和冬 4个季节在嘉陵江水土镇以下江段共采集大鳍 111尾 ,瓦氏黄颡鱼 12 4尾。测定了这两种鱼的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血清葡萄糖浓度、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和血清总蛋白浓度等 6项血液学指标。结果表明 ,两种鱼的多项血液学指标均存在显著的季节间差异 ,血液指标的变化趋势并不是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繁殖期两种鱼的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均显著降低。两种鱼的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浓度存在种间差异 ,瓦氏黄颡鱼的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显著高于大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鱼 瓦氏黄颡鱼 浓度 季节 节间 繁殖期 血红蛋白含量 血液学指标 血清葡萄糖 甘油三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鳍鳠产卵前后肌肉脂肪酸组成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安苗 姚俊杰 +2 位作者 李川 侯俊利 杨明镜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5-98,共4页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产卵前后大鳍鳠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鳍鳠肌肉中脂肪酸种类丰富,含有22种脂肪酸,油酸(C18:1n-9)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软脂酸(C16:0)、棕榈酸(C16:1n-7)、亚油酸(C18:2n-6),所...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产卵前后大鳍鳠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鳍鳠肌肉中脂肪酸种类丰富,含有22种脂肪酸,油酸(C18:1n-9)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软脂酸(C16:0)、棕榈酸(C16:1n-7)、亚油酸(C18:2n-6),所占比例分别为22.38%-37.57%、18.86%-23.95%、7.00%11.52%、7.46%-9.97%。EPA和DHA在大鳍鳠肌肉中占有较高的比例,EPA占总脂肪酸的5.39%,DHA占5.44%。在野生大鳍鳠产卵前后的22种脂肪酸中有8种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8种多饱和脂肪酸(PUFA),大鳍鳠肌肉中脂肪酸在产卵前后表现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鳠 产卵 肌肉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河大鳍鳠的年龄与生长 被引量:15
5
作者 吴金明 张富铁 +1 位作者 刘飞 王剑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1-25,31,共6页
以胸鳍棘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采自赤水河中游的511尾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6—7月为新年轮形成的高峰期;样本由1-7龄组成,以2龄和3龄个体为主,分别占全部样本数的... 以胸鳍棘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采自赤水河中游的511尾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6—7月为新年轮形成的高峰期;样本由1-7龄组成,以2龄和3龄个体为主,分别占全部样本数的38.9%和31.3%;体长(L)和体重(W)呈幂指数关系(W=6×10-5L2.638,R=0.937);体长与胸鳍半径(r)呈线性关系(L=200r-49.2,R=0.971);体长生长方程为:Lt=714.5(1-e-0.06935(t+1.2399)),体重生长方程为:Wt=2027.6(1-e-0.06935(t+1.2399))2.638;拐点年龄为12.7龄,相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443.7mm和576.8 g。赤水河大鳍鳠群体的生长速度比嘉陵江群体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鳠(mystusmacropterus) 年龄 生长 赤水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颡鱼和大鳍鱯肌肉及鱼卵中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被引量:10
6
作者 代鸣 姚俊杰 +2 位作者 侯俊利 姜海波 何登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82-285,共4页
采用GC测定了黄颡鱼和大鳍鱯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在两种鱼的肌肉和鱼卵中含有22种脂肪酸。在黄颡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34.90%;不饱和脂肪酸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51.37%,多不饱和脂肪酸占13.74%。在黄颡鱼卵中,饱和脂肪酸占26.76%,单... 采用GC测定了黄颡鱼和大鳍鱯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在两种鱼的肌肉和鱼卵中含有22种脂肪酸。在黄颡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34.90%;不饱和脂肪酸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51.37%,多不饱和脂肪酸占13.74%。在黄颡鱼卵中,饱和脂肪酸占26.76%,单不饱和脂肪酸占49.51%,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3.73%。从大鳍鱯来看,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占26.97%,单不饱和脂肪酸占48.81%,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4.23%;鱼卵中饱和脂肪酸占30.75%,单不饱和脂肪酸占44.08%,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5.17%。研究揭示了黄颡鱼和大鳍鱯的肌肉脂质中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是理想的食品。两种鱼的鱼卵还含有较高的花生四烯酸(C20:4n-6,ARA)、廿碳五烯酸(C20:5n-3,EPA)和廿二碳六烯酸(C22:6n-3,DHA)的比例,鱼卵的食用、加工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大鳍鲢 肌肉 鱼卵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陵江大鳍鳠的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德寿 罗泉笙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57-165,199-200,共9页
1986年5月至1987年12月,在嘉陵江水系采集大鳍鳠标本926尾,鉴定了826尾鱼的年龄,用比较对照法证明了所鉴定年龄的有效性。分析了渔获物的年龄组成。用电子计算机计算了棘切片“半径”与体长的相关关系式,优选出最适的生长方程,并进行了... 1986年5月至1987年12月,在嘉陵江水系采集大鳍鳠标本926尾,鉴定了826尾鱼的年龄,用比较对照法证明了所鉴定年龄的有效性。分析了渔获物的年龄组成。用电子计算机计算了棘切片“半径”与体长的相关关系式,优选出最适的生长方程,并进行了生长推算。根据体长、体重生长方程计算了各龄理论体长、体重值、生长指标和年增积量。讨论了大鳍鳠年轮形成的原因和与年轮形成有关的物质基础,并肯定了用鳍棘脱钙切片的方法研究小型(鱼危)类的年龄和生长是可靠易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HU 年龄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鳍鳠卵发生中溶酶体超微结构变化与卵膜发生 被引量:2
8
作者 文艺 魏刚 +1 位作者 许禾声 戴大临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8-552,共5页
大鳍卵细胞发生中的溶酶体结构变化活跃,Ⅰ期卵原细胞胞质内可见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少量呈球状的初级溶酶体。Ⅱ期卵母细胞胞质内可见多个球状溶酶体,溶酶体内的水解酶蛋白呈结晶态,多紧贴线粒体部分分布。卵母细胞质膜绉缩,胞质边缘... 大鳍卵细胞发生中的溶酶体结构变化活跃,Ⅰ期卵原细胞胞质内可见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少量呈球状的初级溶酶体。Ⅱ期卵母细胞胞质内可见多个球状溶酶体,溶酶体内的水解酶蛋白呈结晶态,多紧贴线粒体部分分布。卵母细胞质膜绉缩,胞质边缘可见大量球状和线状溶酶体分布。Ⅲ期卵母细胞内侧出现绒毛状卵膜结构,外侧出现"放射带",球状的初级溶酶体结构消失,绒毛状卵膜与放射带之间可见大量线状溶酶体结构。推测球状溶酶体和线粒体间接参与了卵母细胞质膜的绉缩位移;而线状溶酶体则可能直接参与了绒毛状卵膜和"放射带"结构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酶体 放射 线粒体 绒毛 线状 卵母细胞 体部 胞质 质膜 超微结构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鳍鱯初级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6
9
作者 魏刚 戴大临 +2 位作者 黄林 陈永 蒋国福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9-341,共3页
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鳍初级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在初级卵母细胞早期,细胞器丰富,线粒体发达,并可见到卵黄核和颗粒细胞,在初级卵细胞后期,在滤泡层下面可见到放射层。该时期线粒体、卵黄核的形态和数量以及细胞膜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关键词 大鳍鱯 初级卵母细胞 超微结构 名贵经济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鳍鳠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川 杨明境 +2 位作者 姚俊杰 安苗 何登菊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9-141,共3页
为了认识大鳍鳠的染色体组特征,为大鳍鳠的遗传多样性积累数据,同时为其驯化繁殖提供技术资料,采用PHA、秋水仙素腹腔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分析了大鳍鳠染色体的核型。结果表明:大鳍鳠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56,核型公式为2n=16 m+14 sm+1... 为了认识大鳍鳠的染色体组特征,为大鳍鳠的遗传多样性积累数据,同时为其驯化繁殖提供技术资料,采用PHA、秋水仙素腹腔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分析了大鳍鳠染色体的核型。结果表明:大鳍鳠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56,核型公式为2n=16 m+14 sm+12 st+14 t,其染色体总臂数NF=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鳠 染色体 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鰭鳠线粒体控制区结构及其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魏刚 周丽 +3 位作者 曾令江 肖训焰 黄林 张运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6-52,共7页
对采自长江水域四川-重庆段大鰭鳠Mystus macropterus线粒控制区的克隆测序,并与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圆尾拟鲿Pseudobagrus tenuis和光泽黄颡Pelteobagrus nitidus mtDNA控制区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大鳍鳠线粒体控制区序... 对采自长江水域四川-重庆段大鰭鳠Mystus macropterus线粒控制区的克隆测序,并与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圆尾拟鲿Pseudobagrus tenuis和光泽黄颡Pelteobagrus nitidus mtDNA控制区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大鳍鳠线粒体控制区序列有腺嘌呤(A)、胸腺嘧啶(T)含量高,鸟嘌呤(G)含量低的特点.同时,大鳍鳠线粒体控制区包括3个主要识别区域:扩展终止相关序列、中央保守序列和保守序列.对哺乳动物,鸟类及其他脊椎动物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比较分析,大鳍鳠中央保守序列区CSB-D,CSB-E,CSB-F与哺乳动物和其他鱼类的中央保守区相一致;大鰭鳠保守序列区的CSB-3比CSB-2的变异大些,与一些鱼类相比较,也有显著的差别.大鳍鳠在不同的种属间存在大致相同的保守区段,其中CSB-D和GTGGG-box结构较保守.该研究可以为将来进行大鰭鳠的种群分化研究和资源保护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鱯 序列分析 线粒体控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冬期间黄颡鱼、大鳍鳠组织器官含脂量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继术 叶元士 +1 位作者 林仕梅 罗莉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5-17,共3页
通过对嘉陵江北碚江段黄颡鱼、大鳍越冬期间其胃、肠、肝胰脏、肌肉含脂量变化的研究 ,表明 :1 黄颡鱼、大鳍内脏各器官 (胃、肠、肝胰脏 )含脂量以越冬中期为最低 ,肌肉则相反 ,表现出越冬饥饿期间 ,该鱼主要利用内脏脂肪作为主要... 通过对嘉陵江北碚江段黄颡鱼、大鳍越冬期间其胃、肠、肝胰脏、肌肉含脂量变化的研究 ,表明 :1 黄颡鱼、大鳍内脏各器官 (胃、肠、肝胰脏 )含脂量以越冬中期为最低 ,肌肉则相反 ,表现出越冬饥饿期间 ,该鱼主要利用内脏脂肪作为主要能量来源而不用大量肌肉脂肪 ;2 越冬期间 ,黄颡鱼、大鳍内脏各器官 (胃、肠、肝胰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期间 组织器官 含脂量 变化 黄颡鱼 大鳍H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鳍鳠鱼体能量密度及其预测模型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昊星 谢小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6-401,共6页
于 2 0 0 0年 11月至 2 0 0 1年 10月由嘉陵江收集野生大鳍鳠成鱼 10 0尾 ,其中冬季 (12月 )、春季 (3月 )、繁殖前 (6月 )、繁殖后 (8月 )、秋季 (10月 )雌雄各 10尾。测定了这 10个样本的鱼体能量密度及生化组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 于 2 0 0 0年 11月至 2 0 0 1年 10月由嘉陵江收集野生大鳍鳠成鱼 10 0尾 ,其中冬季 (12月 )、春季 (3月 )、繁殖前 (6月 )、繁殖后 (8月 )、秋季 (10月 )雌雄各 10尾。测定了这 10个样本的鱼体能量密度及生化组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鱼体各生化成分含量 ,能量密度的性别间差异在各个季度均不显著。在雌性群体中 ,秋季样本的蛋白质含量(16 2 3% ) ,脂肪含量 (5 84 % ) ,干物质含量 (2 6 6 7% )和能量密度 (6 14kJ/g)显著高于其余各样本的相应指标。春季样本中鱼体脂肪含量和能量密度最低 (2 39% ,4 5 5kJ/g)。在雄性群体中 ,秋季样本的蛋白质含量 (16 34% )与能量密度 (5 85kJ/g)最高 ;春季样本中脂肪含量 (1 31% )、干物质含量 (2 2 4 9% )、能量密度 (4 16kJ/g)最低。各样本能量密度均分别与干物质和脂肪含量呈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通过协方差分析 ,将雌性群体中冬季、春季、秋季以及繁殖后样本共 4个样本的能量密度与干物质含量的公共回归方程作为以干物质含量 (D)预测大鳍鳠雌性群体在非繁殖期能量密度 (E)的预测模型 :E =- 5 5 73+0 4 37D ;将繁殖前雌性样本的能量密度与干物质含量的回归方程作为预测大鳍鳠雌性群体在繁殖期的能量密度的预测模型 :E =- 0 6 0 5 +0 2 5 0D ;将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鳠 鱼类能量学 能量密度 生化组成 预测模型 鲇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饥饿对大鳍鱯生化组成、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马珊 姜海波 姚俊杰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1-65,共5页
在水温(21±1)℃条件下,研究了大鳍鱯(Mystus macropterus)在短期饥饿胁迫下生化组成、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实验时间分别为饥饿0d(S0)、饥饿3d(S3)、饥饿6d(S6)、饥饿9d(S9)和饥饿12d(S12)。随着饥饿时间延长,水分显著升高(P... 在水温(21±1)℃条件下,研究了大鳍鱯(Mystus macropterus)在短期饥饿胁迫下生化组成、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实验时间分别为饥饿0d(S0)、饥饿3d(S3)、饥饿6d(S6)、饥饿9d(S9)和饥饿12d(S12)。随着饥饿时间延长,水分显著升高(P<0.05),蛋白质、肝糖原和肌糖原显著降低(P<0.05),脂肪和灰分先显著降低(P<0.05),饥饿9d均出现回升(P<0.05)。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呈规则波动,饥饿12d均出现反弹现象,略高于实验起始值。饱和脂肪酸(SFA)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先上升后呈规则波动,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变化规律与饱和脂肪酸恰好相反,饥饿12d时仅高不饱和脂肪酸被保留,略高于实验起始值。双键位置不同的脂肪酸在饥饿过程中的损失速度也有差异,具体为∑n-9PUFA>∑n-3PUFA>∑n-6PUF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鱯 饥饿 生化组成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大鳍鱯和长吻鮠排卵过程中血清GTH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德寿 林浩然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85-190,共6页
繁殖期从嘉陵江收集性成熟的大鳍■ 和长吻 野生亲鱼,用Linpe方法(即LHRH-A加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地欧酮)或传统的LHRH—A加脑垂体的方法进行催产,定时取血样,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催产过程中血清GTH水平的变化... 繁殖期从嘉陵江收集性成熟的大鳍■ 和长吻 野生亲鱼,用Linpe方法(即LHRH-A加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地欧酮)或传统的LHRH—A加脑垂体的方法进行催产,定时取血样,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催产过程中血清GTH水平的变化,进一步证实鲇形目鱼类GTH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多巴胺的双重调节;排卵和产卵也是以血清GTH的急剧升高为先导的,而最终能否排卵还有赖于血清GTH峰是否超过“排卵阈值”。尽管催产后的大鳍 和长吻 雄鱼血清GTH水平也有一个高峰出现,但血清GTH水平升高幅度都大大低于雌鱼,这种现象在硬骨鱼类可能具有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HU 长吻WEI 诱导排卵 血清GTH水平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鳍鳠肝脏的显微及超微结构 被引量:6
16
作者 熊洪林 王志坚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4-148,共5页
光镜观察发现:大鳍鳠肝小叶不明显;肝血窦呈蜂窝网络状,可见枯否氏细胞;无典型汇管区;肝实质中有胰腺组织分布.电镜观察发现:大鳍鳠肝细胞具有明显的双态现象,可分为电子密度低的亮细胞和电子密度高的暗细胞.胞质中线粒体非常丰富;粗面... 光镜观察发现:大鳍鳠肝小叶不明显;肝血窦呈蜂窝网络状,可见枯否氏细胞;无典型汇管区;肝实质中有胰腺组织分布.电镜观察发现:大鳍鳠肝细胞具有明显的双态现象,可分为电子密度低的亮细胞和电子密度高的暗细胞.胞质中线粒体非常丰富;粗面型内质网特别发达,层层绕核排列;可见次级溶酶体聚集而成的残体;糖原颗粒和脂滴丰富.枯否氏细胞内吞噬泡较多,说明其吞噬功能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鳗 肝脏 显微结构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鳍鳠IgL2型基因cDNA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春涛 蒋自立 +1 位作者 曾伯平 张其中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5,58,共7页
应用RT和RACE-PCR方法获得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 Bleeker)免疫球蛋白轻链(IgL)2型基因cDNA序列,分析了该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该基因cDNA全长为929 bp,包含5'非编码区43 bp,3'非编码区159 bp,开放阅读框720 bp,编码239个... 应用RT和RACE-PCR方法获得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 Bleeker)免疫球蛋白轻链(IgL)2型基因cDNA序列,分析了该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该基因cDNA全长为929 bp,包含5'非编码区43 bp,3'非编码区159 bp,开放阅读框720 bp,编码239个氨基酸。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为可变区(VL)和恒定区(CL)。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大鳍鳠IgL蛋白质序列与斑点叉尾IgL 2型(G型)合为一支,与其它硬骨鱼类IgL2型聚为一簇。组织分布研究表明,大鳍鳠IgL2基因表达量在脾脏最高,其次是鳃和头肾,这明显与大鳍鳠IgL3型基因表达方式不同。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大鳍鳠IgL2基因转录表达量在脾脏、鳃和头肾都随时间发生变化。IgL2基因转录表达量在脾脏4 d就到达高峰,在鳃1 d就达到峰值。这些应答规律与IgL3基因差异显著,推测,IgL2的表达主要参与鳃、肠和皮肤主导的粘膜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鳠( mystus macropterus) 克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翘嘴鲌和大鳍鳠和斑鳜肝脏的比较解剖 被引量:5
18
作者 熊洪林 王志坚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94-998,共5页
对翘嘴鲌、大鳍鳠和斑鳜肝脏进行了比较解剖观察,描述了3种鱼肝脏的的外形特征、门静脉、肝管及胆囊。在3种鱼比较解剖的基础上,讨论了鱼类肝脏的位置及外形特征,翘嘴鲌肝脏的2种特有结构,鱼类的肝门及门静脉;进一步探讨了3种鱼肝脏解... 对翘嘴鲌、大鳍鳠和斑鳜肝脏进行了比较解剖观察,描述了3种鱼肝脏的的外形特征、门静脉、肝管及胆囊。在3种鱼比较解剖的基础上,讨论了鱼类肝脏的位置及外形特征,翘嘴鲌肝脏的2种特有结构,鱼类的肝门及门静脉;进一步探讨了3种鱼肝脏解剖学的进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鲌 大鳍鳠 斑鳜 肝脏 比较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鳍鳠的寄生原虫的种类组成及生态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其中 马成伦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22-230,共9页
寄生于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Bleeker)的原虫共10种,其中有3新种,分别属于4纲7科和7属。除对新种进行了描述外,还研究了各种原虫的感染率与水温、宿主全长以及季节的关系。
关键词 大鳍HU 新种 生态学 寄生虫 原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鳍鳠人工繁殖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晓莉 朱永久 +6 位作者 杨德国 吴兴兵 李学梅 朱挺兵 孟子豪 史则超 张远松 《水产科技情报》 2023年第2期128-132,共5页
大鳍鳠是近年来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淡水养殖新品种,但是目前其养殖群体较小,人工繁育技术体系尚未构建,限制了该品种的产业化发展。文章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从生物学特性、繁殖生物学基础、亲鱼培育、催产和孵化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大鳍鳠人工... 大鳍鳠是近年来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淡水养殖新品种,但是目前其养殖群体较小,人工繁育技术体系尚未构建,限制了该品种的产业化发展。文章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从生物学特性、繁殖生物学基础、亲鱼培育、催产和孵化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大鳍鳠人工繁殖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对于大鳍鳠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鳍鳠 繁殖生物学 亲鱼培育 人工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