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刀松解颈肩部MTrPs联合“三期”辩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8
1
作者 李远峰 王震 +5 位作者 张茜 姜益常 张大鹏 任树军 刘家兴 姜玥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3期983-987,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颈肩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三期”辩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检测其对患者COX-2、PGE2、5-HT、TNF-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g,CSR...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颈肩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三期”辩证牵引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检测其对患者COX-2、PGE2、5-HT、TNF-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g,CS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针刀松解颈肩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联合“三期”辩证牵引法)55例和对照组(常规针刺联合“三期”辩证牵引法)5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简化McGill疼痛量表评分、颈椎曲度以及血清COX-2、PGE2、5-HT、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结果:经过两周的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的83.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RI、VAS、PPI等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患者的PRI、VAS、P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COX-2、PGE2、5-HT、TNF-α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患者的COX-2、PGE2、5-HT、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颈椎曲度值均比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经检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松解颈肩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结合“三期”辩证牵引法可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和不适感,明显减轻症状,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松解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炎症因子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肌筋膜触发点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陈璐 曹江鹏 杜元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7-220,共4页
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为骨骼肌绷紧带中的过敏结节,可引发压痛、特征性转移痛、运动功能障碍和自主神经现象。近年来,基于MTrPs特殊的病理生理机制,采用针灸治疗非器质性神经肌纤维的疼痛综合征取得了满意的... 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为骨骼肌绷紧带中的过敏结节,可引发压痛、特征性转移痛、运动功能障碍和自主神经现象。近年来,基于MTrPs特殊的病理生理机制,采用针灸治疗非器质性神经肌纤维的疼痛综合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针刺干预MTrPs对于组织修复、恢复功能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为临床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提供了有效手段。但针刺MTrPs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今后还需从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深入探究,以期为临床针灸施治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肌筋膜触发点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组织修复 功能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外治法干预激痛点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影响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之豪 范兴良 +1 位作者 盛晓华 李艳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718-3721,共4页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是原发于肌肉、筋膜等结缔组织且以颈肩腰背痛为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伴有一个或多个激痛点(Trps),目前普遍认为肌筋膜Trps(MTrPs)是“阿是穴”的一种特定形式。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在治疗MPS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见效...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是原发于肌肉、筋膜等结缔组织且以颈肩腰背痛为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伴有一个或多个激痛点(Trps),目前普遍认为肌筋膜Trps(MTrPs)是“阿是穴”的一种特定形式。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在治疗MPS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见效快,不良反应少。目前相关的实验研究主要从MTrPs病理形态、肌肉电生理、中枢和外周神经病理改变以及能量代谢产物堆积等方面来探讨中医外治法治疗MPS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激痛点 肌筋膜激痛点 中医外治法 针灸 推拿 作用机制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筋膜触发点针灸辅助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及对血清NO、TNF-α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4
作者 邹敏 唐毅 李瞻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2-165,共4页
目的观察肌筋膜触发点针灸辅助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的疗效,并探究对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2021年9月... 目的观察肌筋膜触发点针灸辅助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的疗效,并探究对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2021年9月—2023年3月于内江市中医医院康复治疗科收治的CE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针灸辅助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肌筋膜触发点针灸辅助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血管内皮因子NO和内皮素-1(endothelin 1,ET-1)水平,血清炎症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睡眠质量、疼痛程度和颈椎活动程度。结果针灸辅助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6.00%(49/50),显著高于对照组86.00%(43/5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T-1、TNF-α、IL-1和IL-6水平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活动度量表(range of motion,ROM)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且针灸辅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NO水平比治疗前显著升高,且针灸辅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筋膜触发点针灸辅助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能够显著改善CEH患者临床症状,纠正内皮功能紊乱,抑制细胞炎性反应,提高睡眠质量,缓解疼痛程度和颈椎活动程度,提高整体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针灸 倍他司汀 颈源性头痛 内皮功能 炎性反应 睡眠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筋病灶点与激痛点的比较 被引量:39
5
作者 沈宇平 董宝强 +1 位作者 林星星 高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646-2649,共4页
经筋理论源起于内经时代,是古代医家对反复出现在筋肉组织之上的常见劳损痛点及其扩延现象进行的朴素总结和概括。肌筋膜激痛点理论最早在1942年提出,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肌肉和筋膜。而基于经筋理论的结筋病灶点与激痛点无论在基础理论、... 经筋理论源起于内经时代,是古代医家对反复出现在筋肉组织之上的常见劳损痛点及其扩延现象进行的朴素总结和概括。肌筋膜激痛点理论最早在1942年提出,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肌肉和筋膜。而基于经筋理论的结筋病灶点与激痛点无论在基础理论、形成机理角度,还是在检查、分布分类、治疗方面,都有一定相似性,因此有必要对二种"点"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发现能使古今贯串、中西结合的"点",借以推动现代针灸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筋病灶点 激痛点 肌筋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吕娇娇 黄强民 汤莉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21-628,共8页
目的:利用大鼠肌筋膜触发点模型,观察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32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实验组(恢复4周组、恢复8周组和恢复12周组,每组n=8)。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建立创伤性肌筋膜触发点... 目的:利用大鼠肌筋膜触发点模型,观察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32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实验组(恢复4周组、恢复8周组和恢复12周组,每组n=8)。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建立创伤性肌筋膜触发点模型。实验组造模8周,分别于造模后恢复4、8、12周,检测收缩结节、局部抽搐反应、自发性电位(波形、波幅和波频),肌肉活检并观察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1)实验组均发现触发点和局部抽搐反应;(2)实验组触发点处均出现自发性放电,其频率显著增加;恢复8、12周组自发电位波形和波幅增大;(3)光镜下,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均发现增大、圆形、深染的挛缩结节,及粗细不等的梭形肌纤维(P<0.01);(4)电镜下,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均显示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且结构异常;恢复4周组以损伤性改变为主,恢复8、12周组损伤性改变消失,肌纤维形态异常,肌小节长度显著缩短(P<0.01)。结论:创伤方式建立的早期触发点多为典型损伤性肌纤维,出现高频正常波形的自发性电位,且肌小节长度正常;慢性触发点多表现为局部供能障碍、肌小节缩短及高频、高幅和异常形态的自发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肌肉损伤 动物模型 电生理 病理组织切片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其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7
作者 刘琳 黄强民 +1 位作者 刘庆广 薄成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67-1170,共4页
本文介绍了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相关的技术手段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如运动员损伤疼痛的治疗、运动功能受限的康复、运动疲劳的消除等常见问题。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采取的临床治疗措施简单、有效、无创,康复治疗周期短,复发率... 本文介绍了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相关的技术手段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如运动员损伤疼痛的治疗、运动功能受限的康复、运动疲劳的消除等常见问题。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采取的临床治疗措施简单、有效、无创,康复治疗周期短,复发率低。为当前运动损伤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运动损伤 诊断 康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痛点针刺治疗慢性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应研究 被引量:46
8
作者 俞晓杰 陈雪吟 +2 位作者 朱中亮 叶乐 王祥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94-199,共6页
目的:评价激痛点针刺对慢性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主客观功能障碍指标的临床治疗效应及不良反应。方法:60名慢性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被随机分配到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30名病人在腰臀部肌筋膜激痛点上接受针刺治疗,而对照组30名... 目的:评价激痛点针刺对慢性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主客观功能障碍指标的临床治疗效应及不良反应。方法:60名慢性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病人被随机分配到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30名病人在腰臀部肌筋膜激痛点上接受针刺治疗,而对照组30名病人在腰臀部疼痛部位上接受低强度感觉阈经皮电刺激安慰性对照治疗。两组各接受每周一次,共4周的治疗。两组病人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内容包括测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功能障碍(Roland-Morris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RDQ)水平以及客观的压力疼痛阈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和腰部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结果:各项主观(VAS、RDQ)和客观(PPT、ROM)指标在针刺后均显示有显著改善,而对照组在治疗后仅有主观症状的显著改善,并且两组间比较仍显示针刺组主观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除了针刺后酸痛反应,没有观察到其他显著不良反应。结论:激痛点针刺对于改善慢性腰肌筋膜疼痛病人的疼痛症状和功能性表现均具有积极的治疗效应,是治疗慢性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肌筋膜疼痛 激痛点 针刺 压力疼痛阈值 活动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反射通路探究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琳 刘庆广 +1 位作者 薄成志 黄强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818-823,共6页
目的:基于H反射探究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的发病机制。方法:16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对腓肠肌定点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模式进行连续8周造模。造模结束后两组均... 目的:基于H反射探究大鼠慢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的发病机制。方法:16只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对腓肠肌定点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模式进行连续8周造模。造模结束后两组均正常饲养4周。12周结束后,检测MTrPs造模成功指标(即紧张带、局部抽搐反应和自发肌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H反射的诱发实验,采集引发H波的阈值、Mmax、Hmax、M波和H波潜伏期、Hmax/Mmax等。结果:与非MTrPs相比,MTrPs处诱发的H反射Mmax(4.28±1.27 mV)较低,Hmax(1.01±0.34 mV)较高,H波潜伏期(4.60±0.89 ms)较短,Hmax/Mmax比值(0.21±0.19)较大(P<0.05)。结论:H反射与慢性MTrPs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MTrPs大鼠脊髓中枢可能存在高度致敏,Iα类传入神经兴奋性较高,肌梭敏感性可能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肌肉疼痛 H反射 病理生理 运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30nm半导体微激光治疗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姜雪梅 钟会清 +14 位作者 杨辉 周艳 刘智明 赵仓焕 晏锦胜 叶丙刚 苏成康 吴秀丽 侯雨晴 姜万玲 刘键雄 王振 林锦 龙佳 郭周义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3-50,共8页
探讨了830 nm半导体微激光光灸穴位和肌筋膜扳机点(MTr Ps)治疗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疗效。预实验收集背肌筋膜炎患者,分为光灸1组4例、光灸2组6例、光灸3组7例和针灸组6例,光灸组采用自主研发的半导体激光光灸仪治疗(中心波长为830 nm,功... 探讨了830 nm半导体微激光光灸穴位和肌筋膜扳机点(MTr Ps)治疗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疗效。预实验收集背肌筋膜炎患者,分为光灸1组4例、光灸2组6例、光灸3组7例和针灸组6例,光灸组采用自主研发的半导体激光光灸仪治疗(中心波长为830 nm,功率密度0.335 W/cm2),时间分别为每次1、2和4 min对患者的养老穴、承山穴背部MTr Ps进行照射;针刺组选用毫针对养老穴、承山穴常规针刺,MTr Ps处斜刺进针贯穿结节得气后留针20 min,中间行针1次。光灸组和针刺组每周治疗3次,一周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正式试验背肌筋膜炎患者38人,治疗方法如预实验光灸3组。采用视觉模糊量表评分(VAS)和简易麦吉尔量表-2(SFMPQ-2)对患者主观症状进行评定,手持式压力测痛仪测定MTr Ps的压力疼痛阈值(PPT)。预实验VAS评分结果表明,除光灸1 min外,其他三组治疗后均有显著减低(P<0.05),组间比较显示,针刺组疗效最好,其次为光灸3组;SFMPQ-评分显示,只有针刺组治疗后有显著减低(P<0.05)。光灸组可显著提高MTr Ps的PPT数值。正式试验结果发现,830 nm微激光可显著降低患者的VAS评分和SFMPQ-2评分,改善患者酸痛、轻压痛和疲惫无力感症状,且可提高肌筋膜扳机点的压力疼痛阈值。该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半导体激光光灸仪对背肌筋膜炎患者无论从主观评分和半客观的压痛阈值改善方面均有良好的疗效,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 背肌筋膜炎 肌筋膜扳机点 压力疼痛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肌筋膜激痛点大鼠模型的剪切波弹性模量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吕恒勇 李真 +2 位作者 王月香 李迎新 吴金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研究弹性超声在大鼠肌筋膜激痛点鉴定中的应用价值,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7周龄),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取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实验方法对其进行连续8周的干预,造模结束后... 目的研究弹性超声在大鼠肌筋膜激痛点鉴定中的应用价值,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7周龄),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采取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实验方法对其进行连续8周的干预,造模结束后,模型组与对照组均正常饲养4周,12周结束后通过电生理检测技术进行模型鉴定,并对激痛点行超声检查,检测激痛点的剪切波弹性模量,进一步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模型组大鼠股内侧肌肌电表现出异常自发电位,证明激痛点的存在;激痛点病灶区的剪切波弹性模量明显高于临近区(P<0.05),且模型组激痛点病灶区与临近区组织弹性模量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剪切波弹性模量测量方法可以量化激痛点的硬度特征,且提示激痛点病灶区硬度显著增大,可为临床触诊提供客观依据,实现对病灶区与临近区的有效鉴别,为鉴定激痛点动物模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对于肌筋膜激痛点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痛点 弹性模量 超声弹性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和灸对肌筋膜激痛点TGF-β1/Smad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景亚军 陈美雄 +1 位作者 曹磊 袁仕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019-3022,3110-3112,共5页
目的:探讨温和灸扳机点干预对局部组织TGF-β1和Smad4表达影响。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B组(模型对照)和C组(模型干预)3组,每组18只;每组又均分3小组(A0-A2、B0-B2和C0-C2)。B、C两组建立肌筋膜痛扳机点模型,并分别给... 目的:探讨温和灸扳机点干预对局部组织TGF-β1和Smad4表达影响。方法:将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B组(模型对照)和C组(模型干预)3组,每组18只;每组又均分3小组(A0-A2、B0-B2和C0-C2)。B、C两组建立肌筋膜痛扳机点模型,并分别给予C1组和C2组温和灸干预。分批处死大鼠,扳机点部取材,制片并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RT-PCR对TGF-β1mRNA及Smad4m-RNA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TGF-β1、Smad4在正常组织中弱表达,B组和C组强表达;C0组与B0组间TGF-β1mRNA、Smad4mRNA表达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1组与B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C1组较B1组显著下降;C2组与C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C2组较C1组显著下降。结论:温和灸法干预能够下调TGF-β1和Smad4的表达,可能间接调节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靶基因表达,从而改善扳机点局部肌组织的病理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灸 扳机点 TGF-Β1 SMAD4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周炎关联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湿针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黄丹婧 黄强民 +3 位作者 吕娇娇 吴小丽 谭树生 庄小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9期1220-1222,1225,共4页
目的:以湿针为主治疗肩周炎关联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80例评分在5分以上肩周炎患者,根据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特征认证受累肌肉,定位受累肌肉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位置。以湿针治疗结合受累肌肉的自我牵张锻炼,并做治... 目的:以湿针为主治疗肩周炎关联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80例评分在5分以上肩周炎患者,根据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特征认证受累肌肉,定位受累肌肉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位置。以湿针治疗结合受累肌肉的自我牵张锻炼,并做治疗前中后的疼痛评估。结果:治疗中期,好转率100%;2个月后治愈率和良好率分别达85%和1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肩周炎时,考虑治疗受累肌肉筋膜疼痛触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湿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自发肌电现象和病理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韩蓓 黄强民 +1 位作者 谭树生 庄小强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2-535,531,共5页
目的:观察局部损伤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动物模型的自发肌电和触发点肌纤维的病理结构改变。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7周龄)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A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B、C、D组为实验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进行干预,每周1次,不同组采取... 目的:观察局部损伤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动物模型的自发肌电和触发点肌纤维的病理结构改变。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7周龄)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A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B、C、D组为实验组,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进行干预,每周1次,不同组采取的干预持续时间不同,B组干预4周,C组干预8周后饲养2周,D组干预8周后饲养4周。实验共12周。分别在不同时间检查大鼠受累肌的紧张带和局部抽搐反应,采用肌电仪观察自发肌电现象,然后解剖取材,检查触发点肌肉组织学改变,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各项检查均为阴性。其它3组与A组比较:(1)紧张带:B组未发现紧张带,阳性率为0;C组阳性率为100%(8/8,P<0.01),D组阳性率为75%(6/8,P<0.01);(2)局部抽搐反应:B组阳性率为37.5%(3/8,P<0.05),C组阳性率87.5%(7/8,P<0.01),D组阳性率为75%(6/8,P<0.01);(3)自发肌电图:B组阳性率为12.5%(1/8,P>0.05);C组阳性率100%(8/8,P<0.01),D组阳性率87.5%(7/8,P<0.01)。组织学观察显示:A组和B组均未发现挛缩肌纤维,C组和D组发现挛缩肌纤维。结论:采取打击结合离心运动干预1个月虽激活了大鼠触发点,但不足以形成慢性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综合征,而2个月的干预可形成稳定可靠的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 动物模型 肌电信号 病理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压迫减轻肌筋膜激痛点痛觉增敏与自发性肌电活动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永慧 张杨 +5 位作者 丁欣利 陈静 宁丽萍 刘西花 刘庆梅 岳寿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7-512,共6页
目的:研究大直径有髓鞘肌肉传入纤维是否参与了肌筋膜激痛点(MTrP)的痛觉增敏和自发性肌电活动。方法:20名青年志愿者均可在肱桡肌上找到潜在的MTrP,参与本项目两部分的实验。用7cm宽的袖带对一侧肱桡肌进行施加压力20min以引起缺血压... 目的:研究大直径有髓鞘肌肉传入纤维是否参与了肌筋膜激痛点(MTrP)的痛觉增敏和自发性肌电活动。方法:20名青年志愿者均可在肱桡肌上找到潜在的MTrP,参与本项目两部分的实验。用7cm宽的袖带对一侧肱桡肌进行施加压力20min以引起缺血压迫阻滞(ICB)大直径有髓鞘的肌肉传入纤维。第一部分研究受试者肱二头肌受压至缺血前,压迫阻滞20min后及解除压迫10min后,肱桡肌MTrP局部疼痛、牵涉痛及自发性电活动的改变;第二部分在1周后,研究受试者肱二头肌受压至缺血前,压迫阻滞20min后及解除压迫10min后,肱桡肌MTrP与对侧肱桡肌相应部位non-MTrP(非激痛点)的压力疼痛阈值(PPT)与牵涉痛阈值(PTRP)的改变。结果:ICB后MTrP的局部疼痛、牵涉痛及自发性电位活动的波幅及频率均明显降低,解除压迫后恢复至未压迫前水平;MTrP的PPT和PTRP均在ICB后明显升高,解除压迫后又降低;ICB后,MTrP的PPT仍然低于非MTrP区。结论:大直径的有髓鞘的肌肉传入纤维参与了MTrP的机械性痛觉增敏和自发性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激痛点 缺血压迫阻滞 压力疼痛阈 牵涉痛阈 有髓鞘纤维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被引量:39
16
作者 姚明华 黄强民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5-418,共4页
目的:根据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形成机制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打击、离心运动和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进行肌筋膜触发点疼痛造模,以打击组非打击侧作为正常对照。造模组每周进行1次造模实验,连续... 目的:根据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形成机制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打击、离心运动和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进行肌筋膜触发点疼痛造模,以打击组非打击侧作为正常对照。造模组每周进行1次造模实验,连续4周。最后一次造模结束1周后,在局部解剖直视下观察局部紧张带,肌电自发电位和局部抽搐反应。结果:(1)可触及紧张带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的紧张带阳性率最高,为10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和离心运动组阳性率分别为66.6%和33.3%,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各造模组组间比较,以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1)。(2)肌电图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肌电图阳性率最高,为91.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阳性率为58.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离心运动组阳性率低,为16.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各造模组组间比较,以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5)。(3)抽搐反应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肌肉内无局部抽搐反应,均为阴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抽搐反应阳性率最高,为10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打击组阳性率为5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低,为2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造模组组间比较,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组阳性率最高(P<0.05)。结论:打击与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均可建立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实验动物模型,但从临床特点上看,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更稳定可靠。重复同样强度的离心运动并不能有效激活触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触发点 打击 离心运动 紧张带 肌电图 抽搐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环境于针刺治疗肌筋膜激痛点中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知行 张海华 +4 位作者 陈小砖 林宝城 胡成想 张睿西 许能贵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1260-1262,共3页
作为对肌筋膜激痛点治疗的有效手段,针刺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在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多种软组织疾病过程中,我们发现血液本身不正常或血液所含营养物质不足均可延迟肌肉恢复速度,影响疗效。正常的血液供应、营... 作为对肌筋膜激痛点治疗的有效手段,针刺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在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多种软组织疾病过程中,我们发现血液本身不正常或血液所含营养物质不足均可延迟肌肉恢复速度,影响疗效。正常的血液供应、营养代谢是肌肉从病理状态恢复到生理状态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文章将从血液指标、血液生化指标、维生素及甲状腺功能四个方面对血环境进行阐述并分析其于针刺治疗肌筋膜痛点中的影响,以期提高针刺在针灸临床镇痛中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肌筋膜激痛点 血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针刺时间之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傅俊钦 赵百孝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28-1531,共4页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3种针刺时间之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与皮肤表面呈平行方向按压扳机点(条索状硬结),病患最感疼痛的方向定义为痛点方向。将90例确诊为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5mi... 目的:观察"以痛为腧"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3种针刺时间之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与皮肤表面呈平行方向按压扳机点(条索状硬结),病患最感疼痛的方向定义为痛点方向。将90例确诊为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每一组有30例患者。远离痛点方向平刺(15°),并进行疗效比较。按压力量值之测定:采用指针式拉压力计规范所有之按压力量,每一次试验前后,试验者使用指针式拉压力计之按压方式,包括按压位置、方向、力量等,必须严格规定其一致性。本试验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之数字量表评订疼痛缓解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针刺时间对肌筋膜疼痛之治疗前后疼痛改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后留针时间越久完全缓解率增加。针刺5min组、针刺15min组与针刺25min组等3组针刺时间之总有效率均相同,可达100%。针刺后留针时间越久平均减分率仅略为增加。3种针刺时间比较,疼痛缓解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得宜,针刺5min即有很好的疼痛缓解效果;针刺时间延长,疼痛再缓解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痛为腧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针刺时间 扳机点 痛点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化镓低能量激光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73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燕 耿同超 +2 位作者 周宝玉 成丽茹 康和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2年第9期550-550,559,共2页
目的观察低能量激光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73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自身对照 ,采用波长830nm ,输出功率 5 0 0mW砷化镓半导体激光仪辐射治疗扳机点 2 0分钟 ,每日 1次 ,共 5次 ,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疼痛自测、扳机点触压... 目的观察低能量激光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73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自身对照 ,采用波长830nm ,输出功率 5 0 0mW砷化镓半导体激光仪辐射治疗扳机点 2 0分钟 ,每日 1次 ,共 5次 ,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疼痛自测、扳机点触压评定。结果治疗结束后 ,患者疼痛强度自测评分从 ( 7 2 4± 2 4)降至 ( 2 2 1± 1 2 2 ) (P <0 0 0 1) ,扳机点压痛显著改善。结论半导体激光治疗能降低疼痛强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化镓低能量激光 治疗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与传统经络穴位异同点的思考 被引量:24
20
作者 孙定炯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7期1358-1360,共3页
通过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来治疗疼痛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项技术,很多人将其视为经络理论中的“阿是穴”,但相对于传统经络理论对穴位的描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描述更为直观,也更容易掌握。本文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理论、基础研究及临床... 通过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来治疗疼痛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项技术,很多人将其视为经络理论中的“阿是穴”,但相对于传统经络理论对穴位的描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描述更为直观,也更容易掌握。本文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理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阐述其与传统经络理论之间的异同,以期为中医经络现象的科学解释提供具体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经络 穴位 针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